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重復”的奧妙》是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好玩》第二課時的內容,屬于綜合實踐活動。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體會簡單的“重復”規(guī)律。這節(jié)課以主題情境圖為載體,放手讓學生從具體的事物中去尋找規(guī)律,并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這些規(guī)律,實現了從具體事物到抽象的數學符號的過渡。反思整個課堂教學,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
首先通過比賽游戲——記憶大賽,推選2名學生快速的記住不同的兩組數字,引導學生發(fā)現重復的規(guī)律,接著創(chuàng)設情境——蒙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達慕節(jié),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說說觀察到了什么,再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燈籠,發(fā)現重復的規(guī)律,從而揭示課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規(guī)律表示出來,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
“表示規(guī)律”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以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我設計了“語言描述規(guī)律——表示規(guī)律——交流表達方式”三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探究學習。特別是在“表示規(guī)律”環(huán)節(jié),我先選取了“燈籠的排列規(guī)律”,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表示,展示交流,在了解了不同的表示方式后再任選一種進行表示,這樣的設計有梯度,降低了探究活動的難度。
在出示主題圖后,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主題圖,滲透有序觀察的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用語言描述規(guī)律時,引導學生說完整話,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發(fā)現規(guī)律特點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觀察每組有規(guī)律的信息,總結出規(guī)律“一組一組重復”的特點,培養(yǎng)了孩子的概括能力。
當然,本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當和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置了三個例題。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系并不陌生。因為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學期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我執(zhí)教的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例1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兩步計算的問題,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一、激趣導入,讓學生進入課堂
本部分內容是本學期的開篇內容,但是解決問題又是學生最困難的問題,因此,有一個好的開端是十分重要的。我用書本上的情境,以談話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愿意發(fā)現知識。
二、還原課堂,讓學生做主人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為已經有了上學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并不是十分困難。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充當小老師,將自己的思路呈現在課堂上。
三、回歸實踐,讓練習伴隨
練習是一節(jié)課的重中之重,或許有人會說,新知才是主題,但是沒有了鞏固的新知,只是一粒沙子,微不足道,所以適當的練習十分重要,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并沒有以量取勝,而是用簡單的三道題來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但是難度確實層層遞進。
固然,一節(jié)課有好的一面也會有不足的地方,在本節(jié)課的處理上我過于放手課堂,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段,自己并不能夠有一個規(guī)范的書寫方式。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數一數》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主要是學習千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進一步感受位值概念,發(fā)展數感。
教學本課時,考慮到孩子在生活中對千以內數接觸較少,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教學時我主要運用計數器和方塊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大數的關系及意義。如在引入“千”之前,我先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9個珠子,再添1個珠,是10;接著撥99再添1個珠子,是100;最后撥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個珠子,是一千,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撥數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位值概念的體會。為了讓學生對“千”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岀示1個大正方體,讓學生猜猜這是由幾個這么小的小正方體組成的,答案五花八門。接著讓學生借助學具中卡片數一數:先一個個地數,1條是十,再一條條地數,10條是一百,再一片片地數,10片是一千……,再次讓學生體會計數單位和進位的過程,同時初步感知這個大正方體就是由一千個小正方體組成的,接著再出示一張紙,用手比劃下500張有多厚,再出示500張紙,調整下之前比劃的厚度,有了500張紙做鋪墊,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1000就有2個500,用手比劃1000張紙有多厚,進一步建立千的表象……
本節(jié)課比較遺憾的是在探索數數的方法時,由于趕時間,沒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表達自己想法,而是讓會的同學一帶而過,我想在今后教學中,即使學生表述不清或不會,我們也應該學會等待,讓會的同學幫忙補充,又或者通過解讀會的同學的想法也是一種學習,一次兩次說不清,慢慢就會了。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設計上我準備了一些具體的做法,也想在課堂上展現出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一些原因,而無法達成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由此也說明以后備課不僅要注意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系,還得多注意細節(jié)部分。
1、在復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題時,我讓每個學生都說了算理,在復習筆算時也占用了不少時間,整個復習內容好似當成一節(jié)新授課在進行教學。但在新授時,由于時間不夠,所以將教學內容拉得很快,也不管學生有沒有掌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只是自顧自的講,自顧自的說。我應該將復習內容安排在10分鐘之內,說算理時相應指名兩個學生說就可以,不必每一題都要求他們說。
2、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情況:學生雖然能較容易的將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的方法遷移過來,但是在算理上就有些糊涂。如在教學中出現這樣一個情況,340-180,十位上不夠減,從百位退一,應該是一百。但學生說成是退一當十,我沒有引起重視,一帶而過。這樣導致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上有些糊涂。我應該對學生講清楚筆算法則:做加法時,哪位滿10就向前一位進1。做減法時,哪位不夠減從上位退1,加10再減。
3、備課時一直想著要以學生為本,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但在上課時,卻總是忘了這一點。許多時候原本都是準備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算理,總結方法。但在實際中,都變成了我自己一個人的獨角戲,一味地進行灌輸,不考慮學生。
4、在教學過程中,在解決難點問題時,應加大放手力度,讓學生討論充分,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力爭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始終在情境中進行學習。縱觀這一節(jié)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實際,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內容,創(chuàng)設參觀博物館這樣一個情境。
二、引導學生由學數學轉向做數學。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學生學習新知過程中,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具進行操作,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驗證14+28結果到底是三十多,還是四十多。學生動腦想一想,動手擺一擺,動口說一說,切實感悟小棒滿十捆成一捆,木塊滿十排成一排。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進位加法,我再組織學生討論:是先從個位加起比較方便,還是先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通過討論交流,班內大部分學生都選擇了先從個位加起,因為學生從比較中已經能明顯感受到從個位加起的優(yōu)越性是不會把個位進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話,就很容易把個位進的1漏加。當然,也有一兩個學生覺得從十位加起比較方便,我認為,只要學生能迅速、正確的計算結果,他們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為從與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也認同從個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適的時機,他們也會主動接受的。
學生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把“學數學”變?yōu)椤白鰯祵W”。
三、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1、個位滿十進一,有的學生雖然進一了,但十位相加時卻忘了加一。
2、學生20以內的加法沒學好,個位相加結果出錯。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guī)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fā),思維訓練,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愿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jié)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jié)課顯得過于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租船》這一課是在學生能正確計算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吧钪刑幪幱袛祵W”,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本節(jié)課充分地體現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租船”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在教這一課時,我是通過創(chuàng)設同學們租船的情境,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讓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以后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時,我先演示課件圖,讓學生說一說從情境圖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課本中的問題。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結合實際想一想,怎樣回答問題。
學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來計算,可是在最后的“答”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出現了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想21÷4=5(條)……1(人),所以“至少要租5條船!彼麄儧]有想到多出來的1人。還有學生對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們不知道怎樣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時還存在一定的難度,不會寫答。所以在上課應盡量多給學生一些主動探索的空間,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游戲和活動,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可能會發(fā)揮得更好一些,體會得更深一些。本節(jié)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練習時探索的空間還不夠,雖然學生在解決有余數的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經會計算,但在寫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時還有幾個孩子寫不對,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時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不會寫答。所以老師在上課應盡量多給學生一些主動探索的空間,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游戲和活動,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可能會發(fā)揮得更好一些,體會得更深一些。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觀察物體》是小學數學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一年級時學過的“從正面、側面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物體”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通過觀察活動,體驗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使學生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長方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并能具體說出哪個位置能看到哪個面,能正確辨認長方體的上面、側面、正面,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后面學習打下基礎。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曾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須有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迸d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為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和生動的故事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問題情境結合起來,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進而引發(fā)濃厚的興趣。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就特別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課一開始,通過觀察從自己教室拍的兩張不同的照片,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會看到不同的樣子。使學生生活情境和數學知識潛移默化的結合起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時,創(chuàng)設了猜一猜的游戲情境,通過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不同形狀猜測物體,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興趣。這節(jié)課中,學生被很多的生動有趣的情境調動著,因此學習興趣一直很濃厚。
二、注重體驗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體驗教學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條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并通過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的多種形式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體驗科學的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注意學生的親身體驗。在模擬拍照這一游戲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實際觀察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人人參與。通過有目的的指導和分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的方法;指導學生不僅要仔細地去觀察,而且要注意觀察到了什么,從而提高了觀察活動的有效性。在觀察茶壺和茶杯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說從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壺的哪一邊。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后,進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圖像是不一樣的。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交流,同時對自己的感悟加以驗證。在體驗中學生學會避免、戰(zhàn)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認識,發(fā)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于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目的。
三、猜想驗證,促進知識形成。
猜想,已經成為學生當今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從心理學角度看,是一項思維活動,是學生有方向的猜測與判斷,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覺的推斷;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猜想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良好準備,它包含了學生從事新的學習或實踐的知識準備、積極動機和良好情感。猜想是一種探索性活動,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在探索中,這些規(guī)律和思維方法的實踐與領悟,必然會對學生智能的開發(fā)和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在練習中通過出示四張圖片,請學生判斷分別是在哪個位置看到的。學生根據大樓的照片想象大樓前、后、左、右的視圖,由于在課堂里無法進行實際觀察,學生需要綜合應用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相關的舊知才能展開合理的想象,并需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作支撐,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提供一種機會。在學生展開想象并交流猜想結果的基礎上,再出示各種視圖,一方面讓學生作出選擇和判斷,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的猜想活動提供了反饋。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認識時、分》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為下面秒的認識和看鐘面所表示的時刻這一難點作基礎。教學通過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大格與小格來認識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并發(fā)現時、分的關系,1時=60分,并通過時間對時間的感受,使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再應用于生活。
時間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的相關經驗,比如對鐘面的認識,在一年級時也認識了幾時和大約幾時,初步了解了某個時刻在做什么事情,為學習本課內容奠定了一些基礎。但是二年級的教材放在一年級上,對學生來說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在準備的過程中做了如下思考,改變了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
思考一:鐘面有必要畫嗎?
在第一次設計的過程中,我設計了“給小朋友一個鐘面,把鐘面補充完整!边@一前置性作業(yè)。希望能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通過學生對鐘面的觀察,在鐘面上標出有1到12這12個數字,有12大格,有時針、分針等,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兩個問題:
1.小朋友們很少有畫到小格的,為什么呢?對學生課后的訪談中發(fā)現現在大多數的卡通鐘表上都不標小格的,因此學生觀察不到,也就畫不出小格;
2.在課堂上讓小組中交流“你畫了什么?”。一年級是小組交流的建設階段,學生對小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學生小組交流、上臺展示后還是需要老師的總結和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我將這一環(huán)節(jié)改為了:在課堂上出示一個鐘面,上小朋友來說說這個鐘面上還缺什么?學生說到哪里,課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鐘面上有時針、分針,它們有什么區(qū);有1~12個數字,是怎么排列的;數一數,12個數字把整個鐘面平均分成了幾大格?通過學生說,課件展示也同樣能達到教學目標。
思考二:是否一定要先認識了鐘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認識“分”?
1.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針轉一圈是60分,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針轉一圈是1小時。何不利用學生的經驗進行教學呢?
2.認識小格的過程中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學生只能5格5格數,還不會用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必然浪費很多時間,而認識“分”以后,讓學生來看分針轉一圈是60分,大多數的學生還是利用數來認識的,很少有學生意識到是60小格,60分。
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對設計做了如下調整:
第一層:認識“分”
直接出示小豬和小猴比賽的鐘面,小猴鐘面分針走1小格,小豬鐘面分針走1大格,讓學生說說小豬和小猴穿衣服分別用了多久?
學生能利用生活經驗說出:小猴鐘面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小豬鐘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鐘。
第二層:鞏固“分”
小猴的鐘面上分針從12轉到了3,小猴用了幾分鐘?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能通過5小格5小格數,能知道分針轉了15小格,是15分鐘。
其次小豬是花了20分鐘,可是分針開始的時候指向4,分針走到哪里會停下來呢?這是有思維含量的,讓學生逆向思維比較難,但是學生也能通過數知道分針指向8,但是回答出來的學生并不多。
最后設計了一個練習讓學生填一填:“小猴從家出發(fā)到學校,分針從3走到了7,過了多久?小豬上學路上花了25分鐘,分針從8走到幾?”通過對上面兩題的講解,學生已經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學生會寫出“分針從8走到17”這類的錯誤,說明學生對鐘面的認識掌握地不到位。
第三層:認識1小時=60分
創(chuàng)設情境:小猴閱讀分針從12了1圈,用了多少時間呢?學生說出了1小時?隙▽W生的回答。其次提問:現在是分針在轉,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時讓學生數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針走1圈可以說是60分,也可以說是1小時,板書1小時=60分。
再讓學生通過觀察鐘面認識到:分針走1圈,時針走1小時,讓學生再次體會到1小時=60分。
最后通過1小時可以用分針走1圈來表示,還可以怎樣表示?引出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從而認識“時”。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改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我認為,數學預習有以下四個優(yōu)點:
一、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潛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谧詫W課本時,學生由于認知潛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盡管在老師看來十分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后的思維斷點。由于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后,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能夠解決,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設置情境讓學生解決。在單位時間內,解決三個問題與解決兩個問題,哪個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說,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說,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果沒有預習,學生的大腦會一片空白,不能及時與舊知識鏈接,會毫不批判的無條件理解。預習后,當認知發(fā)生沖突時,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
由于學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局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鑒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于課本知識的獲得,敢于向課本挑戰(zhàn),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到達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絡體系。
四、利于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潛力。
在學生預習后,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動的使用課本帶給的素材。教師務必站在學生發(fā)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狀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資料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于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為師生服務,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于接納的教學思路,并注意為學生的學習帶給適宜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理解潛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為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能夠改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樣分?
誠然,小學生年齡小,還不明白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于剛剛起步的小學生(如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能夠在一節(jié)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jié)課的資料,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范,以此逐步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潛力和意識。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就能夠通過布置預習作業(yè)來促進學生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這是第五單元第五個信息窗。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對萬以內的數有了全面的認識,會讀、會寫,能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的情況下進一步學習如何計算整百整千數的和與差。整節(jié)課我沒有局限于讓孩子知道如何算數,而是讓學生們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完整的過程,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關注了個人探究與小組合作的成果,既注重了算法多樣化,又提出了算法優(yōu)化的思考。力求讓不同的孩子在數學學習上有不同的收獲.
1、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2、注重呈現形式的貼近生活。幫王大爺選購了一臺冰箱(2000元)和電視機(1000元)。接著,我讓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有個孩子提出了:“冰箱的價錢是電視機的幾倍?”我笑著說:“恩,這個問題的計算方法我們現在還沒有學,等到我們學了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現在就請小朋友提出幾個我們學過的問題!苯又,孩子們提出了“購買冰箱和電視機一共要花多少錢?”和:“冰箱比電視貴多少錢?”
3、在探究算法時,我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的過程,充分展示和交流多種算法。在比較觀察中感受和理解“進位”和“退位”的含義。對于算法最優(yōu)化的選擇,我沒有急于評價哪種方法的優(yōu)與劣,而是通過練習,讓學生在計算中體驗到最優(yōu)的算法。
4、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探索的過程形成自已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已的想法。例如,我在教學"50+80到底等于多少"這個問題時,采取的方法是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方法,這樣不僅使他們明白遇到問題應該怎樣去思考,而且通過自己總結出來的方法比較容易記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5、鞏固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針對性強。在鞏固練習時,還設計了拓展題,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發(fā)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做到課結束趣尤存。
6.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當然,整堂課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1、由于本節(jié)課是學習如何計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所以應該多讓學生進行一些手上的練習,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學生口頭的表述,而親自動手練習的機會太少。
2、對課上安排的拓展題沒有引導學生一起進行深入的探究。
3、在教學過程中,在解決難點問題時,還應該加大放手力度,讓學生討論充分,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
總結整堂課,我認為以后上課,不但要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同時要備好學生,注重將數學與學生聯系起來,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給學生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已近結束,對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讓學生樂學、愿學、學會,我覺得興趣是關鍵!可以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松學習。
例如:教《平均分》時,在主題圖講完后,我把24朵紅花,藍花,綠花,紫花分別放在四個盒子里,然后分別請3個、4個、6個、8個同學上臺,說:"我把把x花送給你們,們自己拿走,但你們拿的x花朵數要相等"然后引導學生討論怎么樣拿才合理,并列出相應的算式。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義,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之間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學《三位數退位減法》時,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興趣的事物引入,為學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體情境。在具體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以最佳的思維狀態(tài)投入學習。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
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jié)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到概念這認知規(guī)律,通過找找、看看、摸摸、折折、做做、比比、想想、說說,畫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
從而進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yōu)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嘗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一學期又即將過去,能夠說緊張忙碌而收獲多多。我認真執(zhí)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fā)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后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zhí)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后改善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
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潛力。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潛力。
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打好基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潛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二、創(chuàng)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善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構成和發(fā)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yè)的堂堂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定性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么潛力。使評價結果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數學教師從點滴入手,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fā)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搞笑,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資料豐富的'課外作業(yè),教法切磋,學情分析。
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我上了《千以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從課堂氛圍上來看,這節(jié)數學課比以往所有的課都活潑。這節(jié)課用的教具是計數器,當學生看到計數器時,高興的那勁兒沒法說。在分給學生計數器之前,我首先強調了上課紀律,說誰要是拿了計數器不用來學習的話,下一次老師就不發(fā)給他了。這一招很有效,課堂紀律出奇的好。
我?guī)ьI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得出10個一就是十,接著十個十個的數,得出10個十就是百,讓學生感受了滿十進一。這些都是對一年級的知識進行復習,學生興趣很濃。接著我讓學生一百一百的數,數到900的時候,有的同學說出了1000,我感覺對以前知識的復習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學生已經接受了滿十進一。接下來我又讓學生撥了235這個數,讓他們看一看百位,十位,個位上的數字分別是幾,講了235里面有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的練習。最后撥了605和320,讓學生通過撥珠,認識這兩個數在數位上的不同。最后讓學生做了課本第77頁“做一做”的第1、2題,并讓同桌互相看看撥的珠子是否正確,再說說各個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孩子們都學得很愉快,收獲也不小。
二年級的孩子,在上課紀律上比一年級強了很多,他們能夠有層有次的和老師完成一項數學活動,并且在活動中個個表現得很積極,以后在數學課中我應該多多穿插這樣的小活動。當然,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對千以內數的讀法寫法還沒有落實好,應該再通過自主練習鞏固。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本課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普遍缺乏認識這一現象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質量單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實際質量并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
1、貼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于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中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引出新知,使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欲望。
2、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教學中,通過掂一掂的動手活動引導學生具體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反復掂一掂、拎一拎,在實踐活動中讓自己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這一節(jié)還存在的問題是,對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學來說,還沒有完全學懂,還要個別進行輔導。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反思案例_關于數學教學反思07-28
《分類》教學反思_數學教學反思03-0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3-08
《數學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范文01-09
數學教學的教學反思02-03
數學教學反思10-28
數學教學反思03-28
數學教學反思05-23
數學的教學反思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