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

        時間:2021-03-10 18:25:20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清明》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范文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1

          古詩《清明》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絕句。全詩在語言上淺白如話,沒有用任何的典故,也找不到一個裝飾的詞,純是白描,連語序、句子也好像極其平易,先寫時令其后,次寫人物心情,末兩句則是行人與牧童的簡單對話,平平常常的一首詩,好像并不是什么大手筆,卻有著其它詩不能比及的獨特魅力。

          我在教學設計中,一開始,就出示:清明、掃墓、踏青。讓學生讀一讀,再說一說清明節(jié)我們會做些什么活動,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到熟悉的場景中來了。我就直接引入了這首古詩《清明》,讓學生和我一起寫課題,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初讀古詩,讓學生自己讀古詩。提出要求,讓學生在讀古詩時,帶著要求去讀。讀完之后,檢查生字詞。用“開火車”讀,指名讀,小老師領讀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這部分學習很有熱情。由于時間緊迫,我的設計還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改進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2

          這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關于清明節(jié)由來的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故事。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隨臣介子推,在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時,割肉奉君。他護主救國的舉動,感動了晉文公。后來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他不忘此事,想封介子推為官報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絕,為了躲避當官,介子推背著老母親躲進深山。晉文公想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于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不圖富貴。晉文公懷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為清明節(jié)。介子推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精神,激勵著晉文公執(zhí)政清明,完成治國安邦的大業(yè),百姓安居樂業(yè),也十分懷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節(jié)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jié)成為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本課設計時我從問題入手,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為抓手,解詞析句,探究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共同提升。在學習課文時,我主要圍繞三個問題來理解課文:

          1、介子推割肉煮湯給重耳吃,他對晉文公的希望是什么?

          2、晉文公做到了嗎?你從哪兒可以看出?

          3、介子推死前留給晉文公的血書,你是怎樣理解的?重點理解“清明”的意思。(學生可以理解為不做昏君,做個清正、廉明、勤政的國君。)從介子推的割肉豐主,以及寧可被燒死,也不做官,來體會他那種不圖回報,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高風亮節(jié)。

          整節(jié)課雖然看似目標完成得不錯,但我仍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因為總覺得還有那么一些學生,他們好像都是在云里,霧里似的。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3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學習傳統(tǒng)文化,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我國古代的經(jīng)典文化,理解并背誦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古詩《清明》時,我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在教學古詩時,采用多種方式讀,如:自由讀、同桌讀、范讀,小組讀、男女賽讀,使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慢慢喜歡上古詩。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jié)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jié)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jié)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制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jù)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后,我讓學生跟著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是有些遺憾,比如:播放視頻時,出了一點兒小故障,比預料的效果差了點兒。已學的電腦知識還解決不了這個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識還是少啊,應該多學一些。再如:學生在老師示范下,能讀準節(jié)奏、停頓,但是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還不夠。再如:我認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沒有預料的高,教學時,可能自己的激情還不夠。

          教學是門藝術,永無止境,今后我要多學習。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4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shù)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并默寫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學,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并不好。那么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教學設計及教學后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想象表演中揣摩古詩意蘊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一下畫面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清明,這是一個怎樣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路上,是怎樣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誰呢?為什么在雨中趕路?欲斷魂,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哪?

          讓學生能根據(jù)畫面有自己個性的理解、感悟、收獲,讓孩子能有自己的語言。

          朗讀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象畫面。同桌演一演。

          想象詩外之境。詩人看到杏花村會怎么做呢?

          二、總結學習方法,給孩子拐杖

          提煉總結學法:剛才我們是如何學習古詩的?(板書:讀古詩、想畫面、悟詩情)學生們運用所學方法,自學三四句,效果很好,同時也為今后自主的學習古詩提供了利劍。

          三、話題激發(fā)對詩歌意境的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后,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么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為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為“斷魂”是游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愿還家。

          3、詩意種種:有“哀傷說”,認為清明遇雨,淋濕衣裳沒有什么高興的,所謂“陰雨連綿煩煞人,掃墓悲痛不欲生。借酒澆愁在何處,杏花村頭酒旗昏!庇小皰吲d說”,認為清明時節(jié),春游芳草,興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掃興而歸。有“陶醉說”,認為春色翠綠,流連往返,春雨澆人,樂在其中。所謂“春色醉人喜雨淋,銷魂散魄不減興。猶有濃情覓酒家,舉杯賞花度清明。”

        【古詩《清明》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清明》教學反思09-10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反思范文12-05

        古詩《江雪》教學反思01-10

        杜甫古詩《絕句》教學反思11-13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05

        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范文09-02

        《贈汪倫》古詩教學反思12-20

        古詩贈汪倫教學反思10-28

        題西林壁古詩教學反思12-05

        古詩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2-0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