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1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著重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強調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fā)展處加以復習強化,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帶著學生切實體驗1千米的長度,所以,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讓學生課后走一走,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的概念建立。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數學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上,但這里的經驗,不單指學生通過活動得到的直接經驗;也包括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中或從老師、教材及其它媒體中獲得的已有間接經驗。教學中,不單應當重視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數學需要的直接經驗;更應強調激發(fā)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經驗,與當前的數學學習建立聯系,學習數學。在學習“千米”這一長度單位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對“米”的感性認識,現在就是要通過實踐預設生成“千米”與米的聯系。
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知1千米有多長,我把學生帶到運動場上,借助體育鍛煉來幫學生鏈接“千米”與“米”。我們的操場一圈是200米,我把學生5人一組進行接力賽跑。在跑的過程中每個接力的都必須把前一位跑的米數加起來,等5個人跑完,我讓學生匯報他們跑的成績,每個小組都跑了1000米!跋襁@么遠的距離就是1千米”,我乘機告訴學生。最后我問:“1000米要跑幾圈?想一想!弊寣W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空間,使學習有了挑戰(zhàn)性,強化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給學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通過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千米的經驗,我不斷地啟發(fā)、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系了起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如:如果一個人的兩臂伸開長度約1米的話,那要多少人這樣兩手張開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數學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建構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fā)展數學思維,產生愛數學的情感,突出數學本質,強調活動與數學學習的聯系與整合,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動中,生成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思維,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在學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動中,有實際動手測量1千米的實踐活動,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長的思維活動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過程中,發(fā)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觀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學生真真確確感受到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關于千米的認識,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米、分米和毫米的基礎上的,而千米對小學生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長度單位。他們可以用手勢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幾個長度單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體會。教學中只能告訴他們千米用于比較長的路程,如武漢到北京的距離等等。
在學習《了解千米》之前,利用體育課之便,我讓學生首先感知100米的路程有多少步,在估計要幾分鐘,然后又讓他們繞學校操場跑一圈,回來告訴他們一圈是200米,幾圈是一千米?然后,讓學生走一千米的路程,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感受。
1千米=1000米,這是一個規(guī)定了的知識,只要通過自學或講授的方式讓學生知道并記住就行了。學生通過課前的鋪墊,已經初步了解了1千米的路程有多遠,因此能很快得出1千米=1000米的結論。但老師僅停留于此,沒有想到學生對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的知識構建和記憶,如果問學生,你怎么知道1千米=1000米?你怎么記住1千米=1000米?你發(fā)現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什么特點?這種深層次的追問,能幫助學生實現多方位的對知識的把握和構建。
課前讓學生走一走1千米,記一記走1千米所用的時間,數一數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走完1千米累不累等生活經驗的綜合,學生能基本判斷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遠。可以說這個課前體驗為本節(jié)課奠定了基礎。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千米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要建立這一觀念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fā)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千米這么抽象的一個長度單位,對于八歲的孩子來說那是很難想像的,單靠學生自己的憑空想像,那是非常難達到該課時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這需要很多的實際例子,而且要是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比較大的。當然,學生也并非對此一無所知,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fā)表他們的意見,發(fā)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除此之外,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有一部分的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系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于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不過在課堂教學時我?guī)W生下操場實際測量和感知的時候,有部分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于該課時內容的關注減少了,所以對于這一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這一方面的處理還需要更加的謹慎。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驗,這就使得本節(jié)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教材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紤]到學生對學校比較熟悉,所以我告訴學生我們在開運動會時,50米的'迎面接力,一個來回是100米,需要跑10個來回。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通過猜一猜、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于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學生通過自己看書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通過討論、匯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體育館的環(huán)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過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轉化,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顧整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條件有限,沒有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感受1千米的距離。只是讓學生在課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時間大約是幾分鐘。然后算一算1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約需要幾分鐘,這樣學生在做一些連線題時就不會出笑話了。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教學中,學生確實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天晚飯后隨家人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系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于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在課堂教學時我?guī)W生到操場上課, 實際測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學生顯得特別興奮。大部分學生能在能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 米。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有個別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于在室外上數學課感覺很新鮮,對于該課的內容的關注度就減少了,所以對于這一小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如果要在課外進行實際方面的操作,我會事先講清目的和要求,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課前我布置學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大約幾步,和爸爸或媽媽一起測一測家到學校的路程有多長。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以前所學的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并讓學生比劃出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實際長度。然后從測量鉛筆的長度到測量教室的長度再到測量從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明白:計量路程等的長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從而比較自然地引入“千米”。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里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發(fā)揮想象,用他們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為了使學生能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在課前我選了幾個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進行測量,記錄下每個地方到學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先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出發(fā)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讓學生通過多次的猜測、比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然后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長。因為課前布置同學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測量出學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課堂上請幾位同學說說家在哪里,再讓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離學校有多遠。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還是少或差不多,再進一步猜出大約是多少米。再請已經測量好的這位小朋友當小老師進行評判,比一比誰猜得最準。小朋友對這樣的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全班同學一起猜,被請到的同學人數有限,學生的參與面不夠,無法滿足大家,所以我再讓小朋友分小小組活動,讓每個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機會。通過猜一猜、說一說、評一評、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長。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大約相隔1千米?對于1千米和1米之間的進率,估計學生能說出來,就直接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通過討論、匯報,使學生了解:測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測量,還可以步測、看摩托車上的里程數等等。再出示三個實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我們學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長?(200米)幾圈才是1千米?體育館的環(huán)形跑道長400米,跑幾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過這三個實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簡單化聚,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課堂小結。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布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過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和比米小的單位,并且初步了解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教材先通過插圖說明千米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然后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長度單位米,推算出新的長度單位千米,幫助學生建立起千米的觀念,并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1千米=1000米,為了讓學生掌握計量單位間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寫出“想”的思路,使學生在計算時有所依據。例1是見解長度單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設計了針對例1、例2的強化練習(試一試)。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強調新、舊知識的關系,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fā)展處加以復習、強化、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在平時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fā)表他們的意見,發(fā)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 當然,單單靠這些要使學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觀念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單單讓學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認識1千米的話是遠遠不夠的。記得我第一次上這一課時時,就是讓學生
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認識1千米。結果學生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相當差。特別是聯系生活實例時,學生就錯誤百出。使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沒有很好完成,教學的重點、難點沒有克服。
在這次教學時,結合上一次教學中的不足,我對教學過程進行新的設計,主要圍繞“怎樣較好的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思考。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在課前我在學校附近測量出1千米的長度,教學中,在學生想象1千米之后,帶學生去實地目測一下1千米的長度,這樣,學生想象的1千米和實際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對比,學生對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觀念。從之后的練習中,也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對1千米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當然,用目測的方法來感知1千米的長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有時間讓學生去走一走的話,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一定更加準確,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讓學生課后去走一走,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觀念的建立。
回顧整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與第一次教學相比,教學任務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學難點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節(jié)課各部分的銜接及時間的掌控存在許多不足,在鞏固練習時沒能適當展開,沒有把這節(jié)課的教學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成功的地方:
本節(jié)課所要接觸的千米,是學生生活中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相比較前面所學的毫米來說千米在學生的生活中應該是經常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比如在課前了解,發(fā)現有的學生就了解了千米的認識,在路程很遠的時候用,有的學生說在高速公路上見到過等,應該說學生對于千米的認識比較早,更有利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當然相比較與其它幾個長度單位來說,離學生的“可視性”的體悟和自身感受的經驗比較遠,再加上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單位,所以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學生不好去想象,也就意味著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這也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jié)課在學習時,首先利用學生手中的工具復習前面學過的幾個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帶領學生進入操場,因為學生知道操場一圈是400米,先讓學生走一圈感受400米的距離,然后讓學生走兩圈后,再加半圈即200米,進行感受1000米的距離,同時引出千米的感念,此時學生能馬上意會到比較遠的距離要用到千米,同時也能很快的使學生聯系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千米,比如走路上學、逛超市、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等,這樣較好的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學生很容易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學生對于千米的認識通過之間的親身體驗印象會更加深刻。然后再接著教學與米的關系,以及單位間的換算訓練就水到渠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及對策:
千米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部分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在一段時間的練習中慢慢掌握,還需慢慢等待。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測量”中“千米的認識”這一課時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長度單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學生已經基本了解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含義。所以在此認識基礎上,讓學生學習認識“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边是比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義。教材先設疑:“1千米有多長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學生熟悉的運動場中的跑道來進行引導:運動場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從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關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過活動安排引導學生對“1千米”進行由概念的認識到具體感知: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看看有多遠。幾個這樣的長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項校外活動“和老師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長!眮砑由顝娀瘜W生認知。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頭腦中要建立起“1千米”這一沒體驗過的觀念,難度還是比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先復習,做到溫故知新。強調新舊知識的銜接,從復習長度單位“1米”的的感性認知和距離測量,到認識“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自然過度“1000米”還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認識”這一學習目標任務,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這一系列的教學引導活動,使課堂教學過度自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千米”這個抽象的長度單位,對于這些八歲的孩子們來說還是很難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憑我的引導,全靠小學生自己去憑空想象,是不容易達到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這需要很多學生身邊長距離的實際例子進行想象,所以我讓學生通過說說“我家離學校有多遠?”的活動,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fā)表他們的認識,發(fā)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離概念。
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我充分考慮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少經歷,建立“1千米”的長度感性認識比較困難。因此,我根據教材的編排和請示學校領導,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請體育教師合作帶領學生用一節(jié)體育課“遠足”到一處安全的公路路段進行“1千米”測量和行走。這樣學生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由于學生對戶外數學活動的自由感到新奇,個別學生注意力分散到路邊景致,對于長度測量和體驗的關注減少了,沒有完成測量過程中的長度計數和計算任務,使得學習活動沒有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今后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安排好學生任務分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爭取每位學生有參與活動的合適任務和內容,讓學生體驗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是應用數學的樂趣。
針對這節(jié)課時的教學內容,還可以發(fā)揮網絡的強大信息功能,用衛(wèi)星地圖的標尺測量工具,讓孩子們認識城際間的距離和家鄉(xiāng)地理環(huán)境的長度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對于長距離的認識獲得更多信息。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
《千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中,我運用新課程的理念,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恰當的教學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課程標準》中新的理念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做,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獲取知識,從而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新世紀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了解自己的學校、生活的道外區(qū)的變化,感到生活的這個社會的美好,無形中達到了情感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使學生自己通過親身的感受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利用現有教材,體現新課標
教學時,我大膽改變了教材中單一的、抽象的、脫離學生實際狀況的內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達方式,教材中的課后的實踐活動提到課前進行,學生可以憑借各自的經歷與體驗逐步形成千米的計量觀念。把書后單一、抽象的單位換算線段圖,改編成學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同時了解了自己身邊一些地方的實際距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01-07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07-04
認識千米的教學反思07-03
《認識千米》教學反思02-08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15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1-08
“認識千米”的教學反思01-07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8-19
《千米的認識》教學的反思08-12
《千米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