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

        時間:2021-02-10 17:00:47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有關《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

          一、找準切入點是關鍵

        有關《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

          《月光啟蒙》是內蘊豐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孫友田。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歌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分析題目,“月光”“啟蒙”“母親”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啟蒙”又是重中之重。 “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huán)境中給予“我“的啟蒙!皢⒚伞辈荒苌伲鹤髡叩脑念}為《月光母親》,而進入教材后題目改為《月光啟蒙》,編者還在課后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jié)刪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看來恐怕這“啟蒙”不僅是不能少,而且將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澳赣H”不能少:是誰給了“我”啟蒙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母親。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面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我從復習課文的主要內容入手,以“母親是怎樣在月光下給我唱歌謠,講故事猜謎語的?”和“課文為什么用‘月光啟蒙’作為題目?”導入新課。之后便是讀歌謠,品親情。整堂課結束,給聽課老師的感覺是“母愛”很濃,但“啟蒙”不夠,F在想來,這不是我對文本的理解有問題,而是教學設計的切入點不對。

          課文的重點是“啟蒙”,若這樣導入:母親是怎樣給我啟蒙的?然后學歌謠,唱歌謠,品歌謠,在歌謠中體會母親給我的“詩”的啟蒙和“愛”的啟蒙。這樣教學的思路會更清晰些,重點也把握得更到位些了。

          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點”、“線”、“面”。教學中嘗試采用 “削枝強干,長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講解全文為主,而是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如何找到這個點?像《月光啟蒙》,從題眼“啟蒙”就切入抓住了重點難點;還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統(tǒng)領全文;或者提煉文章線索串連一篇;再者整合一個問題,推進整篇課文的教學。相信在以后的不斷實踐中會練就一雙慧眼。

          二、魚與熊掌可否兼得?

          何為舍得?《現在漢語詞典》解釋為:愿意割舍。但如果將這個詞分開來看卻很有意思:舍,即為割舍,得,意為收獲。在我看來,這個詞飽滿著一種辯證的哲學思想和生活真理:沒有舍哪有得?

          今天,以這個觀點看這堂課,我仍然沒有學會舍棄:各個突破,面面俱到。卻顯得整節(jié)課容量過大,各環(huán)節(jié)如蜻蜓點水,浮于表面。而像我這樣的教師不少。為什么會這樣?細想來,有這樣幾點原因。一是應對考試,教學中怕有遺漏;二是面對大綱,恨不能大綱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課都要落實;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對文本理解透徹,也要求學生在每個難點精彩點上作停留。如課文中有一句話:“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中,像一尊玉石雕像!蔽耶斎灰彩窃谶@里讓同學思考母親怎么會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然給聽課老師的感覺是:流淌著的溪水突然被一塊石頭擋住了;每個環(huán)節(jié)留給學生思考品味的時間不足。

          有人說,語文是一門遺憾的學科,語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材,無論是頗受贊譽的時文,還是經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師教學時不得不舍棄很多內容。然而,正是因為這種遺憾,留下較大的空間,才可能讓學生覺得“盛宴散而意無窮”,才能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繼續(xù)鉆研。問題是,有限的課時內要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留給學生所謂的“充分時間”從何而來?我想,對教材大膽取舍,不求滿載而歸,但求課課有得不失為一良策。,

          三、當心走入“教教材”的誤區(qū)

          鉆研教材,其實教師身兼兩種角色。其一是讀者的角色,教師首先是教材的閱讀者,是閱讀者就要讀懂教材內容,了解教材的主旨,品味語言文字。其二是教者,教師不光要自己讀懂教材,而且還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這就要求教師要思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編者的編排思想,還要思考通過文本要教給學生什么,如何站在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這節(jié)課,可以說在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我花了不少的心思。課前,我準備了一段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墒,一切都是我的預設,學生從頭至尾都被我牽著走。情境創(chuàng)設是不錯,可是對于文本的運用可就值得商榷了。

          如母親是怎樣給我啟蒙的?當然是歌謠故事等?墒,歌謠故事為什么能給我啟蒙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理解并不到位。因為我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卻反復的朗讀、吟唱這樣歌謠,沒有讓他們的朗讀吟唱中體會到歌謠帶給我的啟蒙,歌謠中包含的母親的愛。

          再如“她用甜甜的嗓音輕輕地為我吟唱,……芳香的音韻。”一段的教學,我一開始便播放了自己吟唱的歌謠,并問問學生聽后的感受。其實不經意當中,我已經將自己閱讀文本后的感受強加給了學生。學生并沒有從文本中體會到母親吟唱的柔和深情。如果調換一下教學步驟:先讓學生自己讀這段話,談談自己的感受(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原來母親在為我吟唱);進而理解“吟唱”,并說說能放聲歌唱嗎?(不能,因為是月夜);再讀一讀描寫月夜的句子,說說腦海中出現的畫面,體會濃濃的詩情和親情;再讀第3小節(jié),感受母親的愛,理解“芳香的音韻”。

          是啊,“教材只不過是教學的材料,是教學的例子。”作為教師,不是將自己閱讀感悟灌輸給學生,而應該考慮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從而有自己的理解,并在教師的幫助之下,讓學生的理解有所提升。我們的課堂不能剝奪了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我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更多地是要考慮讓學生通過這篇教材的學生收獲些什么。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前者以書為主,后者以人為主,關注人的發(fā)展,后者對教材的使用,更多的強調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根據自身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教材。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方法。

          嘗試著在深入鉆研文本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閱讀感悟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努力讓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與教材產生共鳴。

          《月光啟蒙》中,作者孫友田一生感激她的母親。而我感激孫友田的《月光啟蒙》,感激聽課并參與討論的所有老師,感激年輕的教研室主任,給了我這么多啟迪。同時,也代表我的學生們感謝孫友田,感謝各位老師。因為今后他們也會有更多的收獲。

        【《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08-23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07-22

        《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10-16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08-21

        《月光啟蒙》課程教學反思07-11

        《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范文11-25

        《月光啟蒙》教學反思范文06-10

        有關《月光啟蒙》的教學反思【精選】03-25

        蘇教版《月光啟蒙》教學反思范文01-3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