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七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2023-05-20 21:42:30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教案(通用2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歷史教案(通用20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了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著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我們生在山東,長在淄博,齊魯大地,物產豐盈,人杰地靈。誰能說說看,為什么稱山東稱為齊魯大地?齊國古都出現在哪一歷史時期?引出課題。

          提問:東周從何時開始,它分為哪兩個歷史時期?為什么取名春秋戰國?(明確春秋戰國是兩個歷史時期)

          一、春秋爭霸

          (一)第一霸主齊桓公

          出示史料:"平王立,東遷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

          閱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么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請同學們充當謀士,為齊桓公獻計獻策。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然后做一概括總結。

          1.齊國東方,盛產魚鹽。出示春秋形式圖,顯示齊國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內政。(插入"管仲與齊桓公圖",問:你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嗎?談談你對齊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義是什么?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二)、晉楚爭霸

          1、這兩國爭霸的情況怎樣?哪位同學能說說看?(培養學生概述歷史事件,口頭表達的能力)

          2、奠定晉文公成為霸主的戰役是什么?

          3、為什么本處于劣勢的晉軍能取得勝利?

          4、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歷史啟迪?

          5、除了中原各國的爭霸,還有南方的哪些國家也加入了爭霸戰爭?

          6、你聽說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

          說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此題有些難度,可對照地圖,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誰能指圖說說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

          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么?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長平戰后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課堂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一、春秋爭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3、的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4、在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5、城濮大戰:公元前7世紀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勝,楚敗。

          二、戰國七雄:

          1、戰國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2、韓、趙、魏三分晉國,后來田氏建立齊國。

          3、列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結合圖位置:最北是燕國;最南是楚國;最東是齊國;最西是秦國)

          4、這個時期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

          5、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

          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陜西)可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布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現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并回答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布圖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分布較多或均勻的說法,教師少作補充后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北京人

          關于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么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1、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后,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后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跡,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xx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4、生活情況:

         、攀褂么蛑剖。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獵和采集的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當年,北京人就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埔呀浭褂锰烊换。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并且看課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取暖,一個人兩手抱著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著火把,左手摟著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別:

          名稱

          時間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了解,而且對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去學習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3

          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目標

         。1)認識到學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健康上網的益處。

         。2)通過活動與教師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發現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實地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感悟社區對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珍惜學習的機會,增強健康上網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加深對學習的意義的認識,更為關注社區生活。

          教學難點:學校學習生活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難點突破:通過活動體現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感悟,避免單純說教,引起學生反感。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下載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準備關于網絡對青少年成長利弊討論的相關資料,組織好學生課前對所在社區的名稱、公共設施、服務等的調查。

          學與教的過程

         。ㄐ抡n導入)

          【敘述】在上一節課中我們一起探討了家庭這個舞臺場景對我們的影響。很多同學在課堂上發表了對家庭生活的獨到見解,還有同學非常坦誠地將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由于時間有限,我們不能對每一位同學的家庭情況進行一一探討。希望大家在課余時間里能夠對我們上節課探討的一些問題進行更深刻的思索,針對自己家庭的情況,提出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希望與構想,并列出自己家中不利于自己學習成長的因素,列出給父母的有關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議,嘗試與家人一起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家庭成員守則。

          【承轉】在我們的生活舞臺場景中,除了家庭以外還有一個場景是我們經常要遇到的,就是學校。當我們成長到適學年齡后,父母把我們送到這里,我們在這里遇到了許多同齡的同學,遇到了老師,這個場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場景中多了許多。這個場景又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影響呢?

         。ㄐ抡n教學)

          【活動】請同學們在筆記本中間畫一條豎線,豎線左上角寫上“收獲”,右上角寫上“失去”,豎線上方寫上“我來學校上學”。──思考一下我們在學校上學的得失。

          我來學校上學

          收獲失去

          1.1.

          2.2.

          【提問】請同學填好后,分別說一下你來到學校上學的得與失。

          【歸納】通過大家的發言,我們看到盡管大家提到來學校上學我們會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試的壓力,但多數同學也肯定了在學校學到了豐富的知識,交到了許多朋友,得到了許多表現自己優勢、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使自己的生活更為豐富多彩。所以,雖然學校與家庭場景大不相同,在這里也許我們無法像在家里那樣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這種規范、這種培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成長環境,讓我們收獲得更多,對我們的成長同樣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書】學校,不僅是我們的第二個家,還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小社會

          【承轉】除了家庭與學校,社區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有時我們可能忽略了它,對它也關注甚少。其實它對我們的成長也有重要影響,作為社區舞臺上的人物──居民,應該關心自己所處的場景,并擔負起居民的責任。

          【板書】社區是我們的第三個家,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社會

          【活動】請同學們匯報對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的調查結果。(6~10人)

          【歸納】從剛才同學們的調查報告中,我們注意到大多數同學所居住的社區中都有餐飲、清潔、美容美發等服務,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有各行各業的居民,有的甚至還設置了學校、醫院、超市等,儼然一個微縮的小社會,我們盡管沒有真正地走上社會,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里,與各種人相處,享受社區內的各種便利服務,已經能從中學會很多,社區生活為我們的社會生活打下了基礎,對我們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幻燈片放映展示網絡社區:校園中學生、第九城市的網頁。

          【敘述】網絡社區。

          通過網上同學錄像邀同學聚會,團購汽車的新聞。──通過互聯網。

          【提問】你們知道什么是網絡生活嗎?

          隨著現代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也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互聯網使地球變成了“村”,它日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敘述】文化部出臺的《關于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管理的通知》中規定:包括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必須由其監護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時~20時進入網吧,在線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間在“網吧”上網。

          【提問】為什么國家對未成年人上網進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歸納】網絡社區本身是個有利于我們成長發展的事物,網絡社區也需要凈化,作為網絡社區的居民,你也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為你的學習和生活服務,自覺抵制網絡的不利方面。

         。ㄕn堂小結)

          【總結】在人生的大舞臺上,有著不同的生活場景,我們總處于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其中家庭、學校、社區是對我們成長起到最為重要的三個場景,希望大家能在課后用心觀察,觀察每個生活場景中的人、事、物,觀察每個場景對自己的不同影響,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吸取場景中對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發展。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是介紹社會這個大舞臺中的學校、社區的重要性。在上一節課中,學生對于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認可,但在這一節課中,一部分學生出于對學校學習帶來的壓力而對學校學習具有明顯的負面情緒,這些學生會借此發泄自身的不良情緒,貶低學校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注意合理引導,避免指責學生,應關注學生的不良情緒根源,以真誠的態度引導學生思考學校帶給大家的收獲,客觀分析學校學習的得與失。

          第三課在社會的舞臺上(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人在社會舞臺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選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課的核心內容,對于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合理的發展規劃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人生活在社會的舞臺上要扮演很多角色,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無法選擇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角色之間也可能是有矛盾沖突的。要學會選擇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學目標

         。1)明確人有不同角色,有些與生俱來,有些可以選擇改變。

         。2)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明確自己曾經、現在、將來可能扮演的各個角色。通過討論使學生懂得選擇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學生能夠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并對未來作出構想,對自己的發展有自主的認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如何選擇自己的角色,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啟發相結合。

          教學準備

          按照學生人數準備若干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并有性別之分(不同性別的卡通人像紙的數目與不同性別學生的數目一一對應)。

          葛優所出演過的《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劇照,影片《驚濤駭浪》的拍攝劇照。

          學與教的過程

         。ㄐ抡n導入)

          【敘述】在上節課中我們講到社會是個大舞臺,有不同的場景,而每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中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在社會中我們都扮演著哪些角色。

          【活動】引導學生看課本圖6-28爸爸的角色。

          發給每位同學一張印有人像的紙(紙上的人像為卡通形象,并有性別之分,按照學生的性別相應分發),由學生自己填寫在生活中你曾經、正在、將要扮演的角色。

          請同學們回答自己的填寫結果。(3~5位同學)

          將同學們寫的角色寫在黑板上。

          【承轉】通過剛才大家的填寫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生活場景的不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先后擁有很多角色。那么這些角色對于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角色之間我們又怎樣抉擇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我們人生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問題。

         。ㄐ抡n教學)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

          這個問題較易回答,教師可適當分析角色的權利與義務。

          【板書】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社會規定的?

          【提問】為什么社會、國家規定我們現階段的角色是學生?

          【討論】引發學生充分理解學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優是大家都喜歡的演員,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出演過《卡拉是條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驚濤駭浪》來討論演員為演好角色進行學習的問題。)

          評論出色演員的標準是什么?──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作為社會大舞臺中的演員,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成員,是不是也應該演什么像什么。

          【提問】好演員是天生的嗎?如何才能成為好演員?

          好演員不是天生的,是要經過學習和訓練的,影視圈中的合格演員是這樣,生活中合格的社會角色也需要學習和訓練。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要上學,從學生角色做起,為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礎。

          【板書】人通過努力學習和訓練才能扮演好自己這些不同的角色

          【敘述】補充討論:請同學們再看圖6-30各種各類的學校。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56個民族,各地區生活和經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的學生角色,出現的舞臺卻不同。有的人出現在寬敞、明亮、擁有現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現在條件簡陋的教室中,有的人連教室也沒有,處于流動狀態中。盡管他們所穿的衣服各異、所走的路不同,他們卻都背著書包,努力地扮演著自己的學生角色。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校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與一絲不茍──激發學生珍視良好學習機會。

          引導學生認識到:主動、認真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心理,為未來做鋪墊。

          【提問】剛才大家所填寫的角色里,哪些是我們將要扮演的?

          【提問】當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術會怎么辦呢?

          作為大千社會的成員,我們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幾個角色,出現在更多的場景中,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不可能同時扮演許多角色,盡管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這時,我們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有意義的角色來扮演(如同演員選劇本一樣)。

          【提問】我們將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來選擇?當父母、老師替我們做出的選擇與我們自身的選擇發生矛盾時大家怎么辦呢?

          選擇不一致時,應與父母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板書】學會選擇角色

         。ㄕn堂小結)

          【總結】在社會舞臺的不同生活場景中,我們曾經、正在、將要扮演多種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社會規定的,有些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的,無論哪種角色,都意味著在相應生活場景中的責任、義務。在我們承擔、選擇了角色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成為生活舞臺的生活場景中的合格成員。由于有些角色具有可選擇性,并非必然承擔,我們就要通過對自己正確、全面的了解,通過對角色意義的深入了解,慎重選擇,選擇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問題研討

          本課教學內容為社會舞臺上的不同角色。在談及人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可以選擇的時候,教師要將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選擇性上,增強學生對人生狀態的可控制感,從而增強對自身發展的責任感。

          在講述學會選擇角色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例比較重要,這樣會使學生對角色選擇的重要性產生比較感性的認識,避免空洞感。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4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為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于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并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煉,并且運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盡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游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后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征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沖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互聯網、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志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并且樂于參與教學,善于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并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了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松導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后,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當當》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松、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么關系,并詢問:同學們是否愿意帶著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顯示今天的學習游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設情境并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了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后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置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后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屏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游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后,我引導學生回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于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后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里,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后,服飾也不再體現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嘆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初中政治課中關于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征。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于統治階層又屬于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于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我說《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贊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后面的活動。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制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敘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說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后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說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后敘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說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宮)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里進行統治的最后一個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族名政權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顏阿骨打

          1616年女真后金努爾哈赤

          1636年滿洲清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并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筑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說一說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系,沈陽故宮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說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后,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于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系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治者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后,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于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6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后

          重難點

          1.重點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稅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歷史教案-歷史,標簽: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七年級下歷史教案,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鼓勵商人開礦

         、、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后來居上,超過蘇州

         、、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么?〔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斗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立的時間和標志,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統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制度,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制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展的考試制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制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立及在唐朝的發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后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ㄒ唬、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產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不適應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隋朝統一全國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立的標志及其產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后世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ǘ、科舉制度的發展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閱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疲鹘、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重在考查儒家經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后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科目繁多,生源比?聘鼜V。不再經“省試”直接錄用;顒佑懻摚汗沤窨荚囍贫缺容^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不同點:

          同學們對我們現在的考試及考試制度有何建議呢?

         。ㄈ⒖婆e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治。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了解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8

          【活動準備】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為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著腥風血雨,凝聚著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搜集、選擇、整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圖片、實物、史料,培養學生想象思維和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模擬時事報道,加深對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通過撰寫時事報道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活動程序

          1.分工選題: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教科書第一單元一節課內容,選出正副組長。每組選定一項專題。(若不設組亦可,由學生按其所好選題,使學生更有自由發展空間)

          2.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了解有關近代列強侵華的圖片、實物、史料;考察有關近代反抗與斗爭的歷史遺跡;觀看影視《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等作品,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對圖片、實物、材料、遺跡等歷史畫面進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期間的帝國主義侵華或中國人民反抗的時事報道。

          3.閱讀《林則徐》《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中國近代戰爭史》等書籍,擷取有關片段,寫成時事報道。

          4.將寫成的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評比。

          5.按約定的評分標準,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評出優秀作品一、二、三等獎。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脊虐l現,距今約一萬年前,我國已出現原始農耕的遺存。教材所講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里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別是廣泛用于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于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系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的變化。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帶出從考古發現了解我們的先人如何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的話題。

          2、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原始社會人們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的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徙,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現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

          3、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再擴展到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從而向學生灌輸滲透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的教育觀念?梢宰寣W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此不同?這兩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是怎樣考慮的?

          4、在學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教科書中涉及到的整個農耕經濟中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不要孤立地羅列經濟現象。

          5、教師可以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外,還可以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6、在學習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要注意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從人類歷史演進的角度分析問題。

          7、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歷史遺物照片、示意圖,觀察分析圖中的歷史信息。例如,讓學生觀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知道它的用途,再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讓學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進而了解當時的農耕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學法指導

          1、學生通過列表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原始家畜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學生對于歷史文物、遺物、示意圖的觀察、分析,應注意:第一、注意圖題中表明的文物所屬時間、地點,以便聯系已有的知識;第二、注意觀察對象的外形、結構和材料,以便對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測;第三、注意聯系課文的大、小字內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對文物的背景作介紹,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觀歷史情況。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你怎樣看這一現象?”的問題時,注意:第一,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發展,財富增多,這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第二,氏族首領憑借權利擁有較多的財富,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第三,人死后,私有財產隨葬,企圖繼續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2、想象一下,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勞動分工。

          答:婦女主要從事耕作、紡織,男子主要從事捕魚打獵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業生產,老年人從事家務勞動和照顧、教育小孩。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右邊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說出它的用途嗎?

          答:蒸食物。

          2、看圖分析:右邊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么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答:是魚和鹿的圖案。說明半坡的原始居民還捕魚打獵,以補食用。

          3、找一找:從以上課文的敘述,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答:三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參考資料

          原始農耕時代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备鶕罡吹戎吨袊忌鐣洕芯俊芬粫ㄖ袊鐣茖W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和“原始農業牧業”兩大階段,而“農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朝的暴政;大澤鄉起義;張楚政權;巨鹿之戰;楚漢之爭。

          二、通過本課的講解,指導學生學會搜集成語典故的方法,積累成語故事。通過學習秦末農民戰爭,培養學生分析戰爭的爆發原因及其勝負關系的能力。

          三、通過對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的學習,認識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紀元。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分裂紛爭,但統一是主流。秦的統一為以后中國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礎;秦朝初定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統一國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華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對當時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為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另外,秦的滅亡給后世封建統治提供了借鑒。西漢初年,統治者即鑒于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

          難點突破方案

          方法一: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方法二:為了課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講述,教師可把此目放在《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課講述。可在課前復習導入時使用。

          重點突破方案

          1.關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編排歷史小短劇“秦的暴政”。教師提前讓一部分文筆好、富于表演的同學(也可以自愿報名)根據課文“秦的暴政”,查找資料,編寫小短劇,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匯報、請旨。內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法,修阿旁宮、酈山陵墓等(可利用媒體資料中的幻燈片課件——《第10課秦的暴政》)。教師課前發給學生有關短劇的問卷,觀看完短劇后,教師逐個提問,一起歸納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個子目——陳勝、吳廣起義。

          2.關于“陳勝、吳廣起義”一目。

          教師可安排兩位同學進行角色扮演。讓“陳勝”和“吳廣”把發動起義的原因講述出來,在他們講的時候把“大澤鄉起義”想象畫用大屏幕放出來,渲染氣氛。之后,教師利用課件“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講述經過。

          陳勝、吳廣起義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成為歷代封建農民起義的標志性口號,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統治,對后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秦的暴政

          秦朝盛極而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研究課題,從古到今,都是重要的歷史借鑒。以當時秦統一六國的氣勢和國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滅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導致了秦朝的速滅,因此,分析秦的暴政與秦朝滅亡的關系是本課的一個重點。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義的內容?

          第一、從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殘暴黑暗的統治,如賦稅徭役沉重、刑罰嚴酷、人身壓迫和控制等。

          第二、從其在一個朝代中所處的時間位置上看,一般都發生在一個朝代的中后期,因為一個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能夠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為,同時也會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到一個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養尊處優,貪圖享樂,加之各種矛盾激化,從而導致人民起義爆發,朝代終結。

          第三、從起義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組織的,有的是無準備的、由某種特殊情況引發的。

          第四、從起義的過程來看,都經歷了爆發、發展壯大、失敗或性質轉化的過程。

          第五、從起義的影響上看,都打擊了或推翻了王朝統治。

          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要通過學習內容的前后對比,使學生了解項羽和劉邦領導的戰爭從反抗封建統治的單純的農民起義發展到為爭奪封建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的過程,認識到戰爭性質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理解對初一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點。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起義。

          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思想: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的了解歷史,理解歷史。

          教學手段:角色扮演,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學生回答略)秦朝的統治狀況如何?讓我們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學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節錄部分:

          大臣甲(慌張的):啟稟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驚慌?

          大臣甲: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長城,被一個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們恐怕還要在全國調派大量民力加緊修復,請皇上明鑒。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發10萬人力修長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啟奏陛下,阿旁宮的前期工程已經完工,請讓微臣向皇上稟報工程進展情況。

          秦始皇(作感興趣狀):快快講來。

          大臣乙:陛下,阿旁宮殿內可以容納一萬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桿,宮前立有12尊銅人,各重24萬斤(約合12萬公斤)。宮殿均以磁石為門,若有身懷武器的人進宮,就會被吸住,以確保我皇安全。阿房宮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勢不同,各殿氣候也不盡相同。周圍建閣道連通各宮室,閣道依地勢上達南山(今陜西西安南)。微臣還準備在南山頂建一宮闕,作為阿旁宮的大門。再造復道,從阿旁宮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現在的人手還不夠,恐怕會耽誤工程的進度,還請陛下多調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調派20萬人力修阿旁宮。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為修長城已征發30萬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修酈山陵墓和阿旁宮每年役使近70萬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共約二三百萬人。我國人口共約xx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再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就三四百萬人。請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著你多嘴。……

          在學生表演后,教師提問:

          請根據剛才的歷史短劇,談談秦朝的統治情況。(學生回答略)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負擔沉重;賦稅沉重;刑法殘酷。教師補充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師最后總結:

          因為秦的暴政,使強大的秦朝如同曇花一現,很快就湮沒在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場農民起義的發生吧。

          二、陳勝、吳廣起義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陳勝:吳廣,你看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路也被沖壞了,看來我們不能按期到達漁陽了(嘆氣)!

          吳廣:(焦慮地)是呀,我們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是要被處死的呀,這可怎么辦呀。

          陳勝:(神情堅毅地、語氣果斷地)我們延期到了漁陽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們反了吧。

          吳廣:(有點猶豫地)光我們兩個肯定不行,鄉親們能聽我們的嗎?要不我們去問問鄉親們?

          陳勝:好!

          陳勝:鄉親們,因為大雨一直下個不停,我們已經不能按時到達漁陽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處死的。秦朝對我們百姓的統治也太殘暴了,……我們與其等死,還不如反了,或許還有條生路。難道那些作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我們沒有旗幟,可以揭桿為旗,我們沒有武器,可以斬木為兵。鄉親們,你們愿不愿意和我們一起反對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請你們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同學們:齊聲和。

          教師講述: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具體過程教師根據課件《陳勝、吳廣起義形勢圖》講解,詳見媒體資料。

          三、秦朝的滅亡

          教師根據課件《劉邦、項羽滅秦》講解巨鹿之戰和劉邦進逼咸陽。伴隨著秦王子嬰白馬素車投降,煊赫一時的秦王朝,在農民戰爭中灰飛煙滅了。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秦末農民戰爭的意義。(詳見課文)

          四、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突破難點。問題:劉邦項羽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繼續高舉起義旗幟,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戰爭并未到此結束。劉邦項羽之間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了漢朝。(請學生選講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別姬。)

          請同學們思考楚漢之爭與最初的農民起義相比,在目的上是否發生了變化?戰爭性質前后是否有變化?

          小結: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所創建的一套專制主義集權統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過激過暴的統治,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倡精神在歷史上永放光芒。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統治,為爭奪新的統治權,劉邦和項羽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歷史上稱之為"西漢"。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西漢的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

         、偻ㄟ^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谡莆铡柏懹^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后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著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說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里的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情況并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柏懹^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么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閱讀情況并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匪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ㄔO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后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后布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后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后人評說,你怎么看?

          六、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

         。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

         。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2、過程與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2)通過合作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二、重點和難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三、教法和學法:

          1、啟發式教學結合網絡教學

          2、自學探究式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四、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出示一組三星堆文化圖片,進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的基本概況。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圖片供學生討論,了解夏商周青銅器的高超技藝,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分析青銅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藝。并要求學生用橡皮泥或膠泥制作一種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體會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艱辛,通過實踐提高感性認識。

          3、以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導出夏商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得出當時的.農牧業已相當發達的結論,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4、設置二個動腦筋題:

          (1)組織學生討論:談談你所認識的青銅文化,全面了解青銅文化,認識是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提出你認為誰是輝煌燦爛青銅文化的創造者?問題,供學生討論,明確青銅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隸制文明。

          5、教學小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6、課堂驗收:摘星星專欄,以多種方式使學生掌握本課知識重點。為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你認為我國是世界文明故國嗎?學生大體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國,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橫相聯系,增強民族自豪感。

          附:板書設計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青銅器;

          2、到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的有司母戊鼎----至今發現的青銅器和四羊方尊

          3與商周同期,在我國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青銅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3

          兩漢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為我國兩漢盛世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使學生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教學中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期,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是本課的'重點子目。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述農耕技術的改進時,可分為三個方面講解:

          1、農業成就:

          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2、絲織業:漢朝絲織品已使用提花機。

          3、冶鐵: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對于這些,學生由于接觸太少,不易理解。

          三、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中央統一鑄造發行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關于加強集權的經濟措施重點介紹漢武帝時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關于兩漢商業的繁榮情況,可將重點放在介紹長安、洛陽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規模、布局、商業活動等方面?山Y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進行講解。

          四、講完全課,教師可對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間的關系,讓學生動手制作圖表展示。對兩漢經濟繁榮原因的分析。對于程度較好班級,可鼓勵學生自由討論回答,對于程度較差的班級,教師應提示、啟發,引導其回答,最后進行小結。

          五、作業:課后習題

          附:板書設計

          一、農業成就:

          1、漢武帝和東漢明帝時,兩次治理黃河;

          2、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

          二、絲織業:漢朝使用提花機。

          三、冶鐵:杜詩發明水排,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四、經濟措施:

          1、漢武帝將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五銖錢,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2、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稱為東西二京,商業區叫市。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4

          第1課中國遠古人類

          說明:

          因為領導工作忙,忘記通知我們參加新教材培訓。因為領導工作忙,學生的書沒有到齊,我手里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現在能上網找些資料,否則真不知道還敢不敢進教室。原本1課時的內容,我用了3課時,盡量講慢點,講細點,避免重點的東西沒有講。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開始上新課,請大家把書翻到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板書)

          你們知道“中華”是什么意思嗎?

          生:1.中華就是中國。2.中華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請大家把這段文字記在書上。在以后的課堂里,我們要記些東西,可以記在專門的課堂筆記本上,也可以記在書上。我主張大家還是記在自己的書上,免得幾天以后,你的筆記本不知跑到那去了。書也會跑掉,不過這個可能性要小一點,希望你們能保存好你們的書,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將來初三復習時,你就不用到處求人找書了。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正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唐律名例疏義釋義》

          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

         。]有別的東西可代替,只能板書了,胳膊都舉疼了,不由得寫的快了點,引來學生一片抗議?粗鴮W生抄黑板上的字,檢查了一下學生的情況,每班竟然有六、七個同學還沒有領到書,和我一樣窮。領導們真太忙了。)

          師:同學們能看懂這段文字嗎?

          生:看不懂。

          (也有說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學竟然來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師:歷史知識涉及的范圍很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特別是語言和哲學兩項內容與歷史的關聯很大,同學們語言這一關一定要過,不能看完一段資料后“不知所云”。

          “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意思是“教化”,說文化高,經濟發達。在古代,“華”同“花”、“化”,(板書)“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圍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親被正教”接受先進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華,很自信,也很驕傲。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區,奇裝異服,不知道孝敬長輩,友愛兄妹,不學無術,沒有禮貌,也不能稱為“中華”。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隨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華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

          現在,我們看導言,這部分概述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這里面我們要記住那些內容呢?大家跟著我看書。找到:

          至少距今170萬年,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已經有了早期人類的足跡。

          約9000多年前,我國遠古先民學會了耕種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化的國家之一。

          大家用筆把這些內容標出來。同學們都聽過“四大文明古國”嗎?你知道是那些嗎?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板書)

          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3頁,我們來學習

          第1課中國遠古從類(板書)

          一、人類的起源(板書)

          師: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那里來的嗎?

          生:從猿變來的。

          師:很好。誰知道在古代,人們認為人類從那里來的?

          生:女媧娘娘造的。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我們語文書上有。

          師:大家可以看到:學科之間相通的。在語文課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歷史知識。誰能為我們講一下其他的人類起源的。

         。ㄆ吣昙墶墩Z文》中選了袁珂先生《中國古代神話》中有關“女媧”的一篇。)

          1.神話傳說(板書)

         。▽W生絕大多數知道上帝造人。但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師:下面我為大家講一講有關人類起源的幾個神話傳說。我們就從文明古國講起。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中流傳比較廣的有: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傳說在世界出現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創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她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后,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繁榮。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是太陽流出來的眼淚。

          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七表詩》中,描述在創世之前有一對神靈,阿斯普是男神,為淡水海洋,梯阿馬特是女神,為咸水海洋。二神生下了眾多神靈,后來神之間發生大決戰,一方以梯阿馬特為首,一方馬爾都克為首,馬爾都克是以梯阿馬特的曾孫。馬爾都克戰勝梯阿馬特,將她的身體一分為二造出天地,又用梯阿馬特的主要支持者金古的血液造出人,并強迫人膜拜神。

          古印度神話也認為太初只有水,但是水中并無神,而是出現一個金蛋,孵出梵天大神,梵天以兩半蛋殼創造天地,然后從其身體的各個部位誕生萬物。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在世界歷史中學到。

          還有其他文明中人類起源的傳說,比如:

          大家都熟悉的上帝造人。這是源傳于猶太人中的故事,《圣經》里話說上帝花了五日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日她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后,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不久便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边@有點和中國女媧摶土造人類似。

          還有希臘神話,今年奧運會的開幕式大家看了嗎?古希臘的神話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將來學習世界歷史時,再給大家講,現在我們聽聽古希臘人是怎么說人類起源的:眾神之中的普羅米修斯和弟弟厄庇墨透斯合力塑造人和賦予人和其它所有動物以生本領。普羅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著神的模樣捏出了人,他使人呈站立的姿勢,厄庇墨透斯將勇敢、力氣、快速、伶俐等天賦分別賜予各種動物。厄庇墨透斯慷慨地把各種天資贈予各種動物,到最后竟沒有剩下甚么象樣的天賦能給最崇高的被造物人類。于是普羅米修斯升到天上,在太陽神馬車里點燃了一只火把,將火送到地上來。奧運會傳遞火炬據說就是從這來的。

          日耳曼神話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它說有一天,天神歐丁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還有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貍、猿猴等變的;某個印第安人部落認為神用一只在原始海洋上游泳的鴨子的蹼足上粘著的泥土造出大地和生物;而西非某個部落則認為世界是在螞蟻的排泄物中產生的。

          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太多了,如果有興趣你們可以到學校圖書館、上網查查。為什么古人有這么多神奇的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

          生:沒知識,沒科學,沒文化。

          師: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

          它也說明當時的人類缺少交流,沒有交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還說明人類是渴望了解自己是從哪來的,還說明人類是充滿幻想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的.起源想到了各種的可能性,在不斷的錯誤中最終找到科學的答案。我們對未來也有許多幻想,有的也許只能是“夢”,但在眾多的“夢”中,說不定那個“美夢”就會“成真”。

          同學們,我們怎樣評價這些神話和傳說呢?現在,請把課本翻到第15頁,將這段文字標出來:

          是我們祖先經長期口耳相傳保存下來的“歷史”,盡管有后人夸張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實也還需要考古證實,但必定保留著許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會組織發展情境的歷史記憶。因此傳說多少能幫助我們復原某些遠古時代的歷史場景。

         。ㄒ陨嫌1課時)

          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

          師: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人類的起源,主要講的是神話傳說,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歷史課上為什么要說這些神話傳說嗎?

         。ㄊ,沒有學生知道,一臉的茫然。)

          上一課,我們在教材上標出了一段文字,大家還記得嗎?

          (終于想起來了,有學生翻到第15頁,知道我要問的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人類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請大家把教材翻到第3頁找到: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板書)。大家都熟悉這種說法,但你知道――為什么說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嗎?

          生:1.我們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2.我們發現了人類化石。3.我們找到了元謀人、北京人。

          師:大家看教材是怎么敘述這段文字的?

          生:科學研究。

          師:科學研究,要有科學精神。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概念。下面這段文字請大家記不來。

          所謂科學精神就是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不以主觀好惡任意歪曲事實,改變事實,取舍事實,普及剪裁事實,屬于所謂“求真”的范疇。――《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板書)

          大家要認真領會這段話的含義?茖W精神滲透在我們整個歷史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各種專業知識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現在同學們看教材中的插圖《從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圖》。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知道人類距今至少已有300萬年的歷史了。人類的體質在不斷的變化中。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4頁:

          二、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板書)

          師:“原始”是什么意思?“原”指原來,“始”指開始!霸肌笔侵搁_始的,古老的,未經開發的!霸既祟悺本褪钦f最早的人類。現在請把書翻到第7頁,看插圖《我國境內重要的原始人類化石和遺址分布圖》。

          圖中有北京人、山頂洞人、丁村人、元謀人等,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某個地方的人一樣不一樣呢?比如:“北京人”,可不可以指現在的北京人?顯然不能,這里的“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原始人類。

          通過這個圖我們能得到有關中國原始人類的哪些信息呢?分布廣,許多地方都有原始先民們生活的遺跡。

          在這幅圖里大家至少要注意三種人:

          1.元謀人(板書)

          2.北京人(板書)

          3.和縣人(板書)

          請大家在圖中找到他們的位置。我們為什么要注意他們呢?這是有原因的,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是我國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原始人類。北京人是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我說的這兩句話請大家在教材第4頁找到并標出來。

          這里要注意:我們以后要掌握的一些歷史知識,主要是最多、最早、最大、最什么什么的。也就是說我們要記住一些有代表性,有標志性的事件、人物。并以他們為例,了解人類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特點。

          為什么要了解“和縣人”呢?它有什么代表性呢?請大家記在書上:我省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板書)1980~1981年發現于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石灰巖洞穴中。和縣人化石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蓋骨和其他化石。頭蓋骨屬一男性青年個體。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的絕大部分都保存下來。它在形態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征,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上和北京人的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較進步的特征。

          現在,大家想一想,我們講某種人,主要的依據是什么?

          原始人類的遺跡,即原始人類的化石和其他的生活痕跡。這里我要指出:在上一次的作業中,有的同學說歷史就是書上記載的事。這句話是錯的。歷史是過去的事,只要是過去的事,書上沒有記載,也是歷史。我們了解歷史、研究歷史,書,或者說文字是主要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我們還可能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影視資料等方式了解歷史。

          我們是怎樣知道元謀人的呢?看教材第4頁的圖和小字。元謀人的牙齒化石,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是一個成年男子的牙齒,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約170萬年。小字部分有這樣一段話:“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使用火。

         。▽W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回答的有:元謀哪個地方有人;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元謀人使用石器;)

          師:很好,用火;,可能是天然(板書)的,也可能是人工(板書)取得的。天然火是怎么來的?

          生:雷電、火山、隕石、物體自燃。

          師:我們剛才講了科學精神,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我們在考察歷史時,證據要充分!疤啃己蜔恰,可能是某種天然火的杰作,也可能是人類利用天然火的痕跡,甚至有可能是人工取火,那種可能是真的,我們要用證據來說話,當證據不足時,我們只能說:元謀人可能使用火(板書)。

          (第3課時)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已經講了人類的起源及中國原始人類,講了元謀人,和縣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人,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三、北京人的生活

          1.時間大約70萬年至20萬年

          2.地點北京西郊周口店龍骨山洞穴里

          3.體質能夠直立行走,雙臂運用自如,頭部保留著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采集和狩獵,舊石器時代,使用火。

         。ㄓ疫吀黜椩趯W生回答后,板書)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指導學生了解賈蘭坡、裴文中兩位考古學家。對照第5頁的圖《依據化石殘骸復原的北京人胸像》,講解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解釋“舊石器時代”:

          使用火的好處:火是人類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ㄏ驅W生提出了注意人與自然的關系,幾個同學說到了“人定勝天”,“天人和一”等詞。不知如何說明這個問題,沒有想到好的辦法。)

          各班回答情況比較正常,但也有幾個例外。

          1.時間五班,我剛寫完時間,有個同學就說出170萬年。全班同學大笑,我想是沒有看清題目,提出認真閱讀教材,看清題目的要求。

          2.地點五班,回答地點時,把“龍骨山洞穴”讀成“龍骨-山洞-穴”。

          3.體質這個問題回答的不太好,幾個班的同學把整段的內容都讀了出來。也有的同學只是讀了頭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額骨低平,眉骨粗壯,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導學生完成書上的“思考與討論”及“想象”。布置作業“北京人的一天”。

          后記:

          1.用三課時上完一節,這是第一次,感覺是特別的累,有點兒力不從心,無從著力,完全沒有以前上課的從容。

          2.由于是讓學生自由回答問題,課堂有點兒亂,六班整體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學乘機起哄。我雖訓了幾個同學,但語言的力度顯然不夠。二班的一位男同學,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開,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來。還是二班,少了一個人,一問,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學生,半個多學期沒有到校上課,理由是期中考試沒考好,班主任竟敢點名批評他。在提出要教訓班主任,嚇得班主任只好辭職后,教室里也難見到他了。卻時常能看到他的母親到學校吵鬧。沒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帶他的課。苦。。┱娌焕⑺摹坝⒚保_學才一周多,又不見了?蓱z我,對他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卻難識廬山真面目。

          3.教師用書終于發了下來,也許后面的課能輕松一點。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發解唐朝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觀察、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同學分組介紹、表演等學習掌握本課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茶藝表演和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

          教學過程

          同學們,楊迪和沈心同學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導演與演員,今天他們倆為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幕歷史短劇的表演,請大家歡迎!(劇本主要表現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對,那么唐太宗時期的統治如何呢?-----(“貞觀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孫唐玄宗統治時期又是怎樣的局面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內容。

          請同學們閱讀一下第一部分內容,想一想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

          善于用人

          重視吏治

          發展農業

          戒奢從簡

          唐玄宗所采取的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正如杜甫<憶昔>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盛世經濟的繁榮吧!

          一、農業發展

          提問:

          1、唐朝時期農耕技術有哪些進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過什么蔬菜?

          3、此時出現哪些先進的農具?

          根據學生回答,指出:

          唐時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出現了許多蔬菜新品種,例如菠菜、萵苣;還出現了兩種新的農具:曲轅犁、筒車。出示曲轅犁、筒車的投影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然后說說這兩個工具的用途。提問:你知道它們的工作原理嗎?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它們的先進性?它們有缺點嗎?你能不能加以改進,使之更合理?(通過討論解決以上問題來說清有關曲轅犁、筒車的知識。)

          唐朝時,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下面我們請第一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一下關于茶葉的一些知識。(以下是第一小組同學活動的過程)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茶。茶和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國唐朝時,出現了記載茶葉產地、飲茶風俗及茶功能的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中國古今名茶有千種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說,那么,同學們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嗎?(同學討論發言)

          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龍井、婺綠、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紅、滇紅、大紅袍、鐵觀音以及凍頂烏龍。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來客”早已是中國人的好客習慣。茶道茶藝也就由此而生,F在請欣賞由九位同學聯手表演的茶藝。第一組同學泡制的是綠茶,依次是紅茶、花茶。

          第一步:賞茶。將茶葉從茶罐中撥出,欣賞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質條縈纖細,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豐淳;祁紅外形條縈緊細苗秀,色澤烏洋溢潤;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湯之美、鮮花之香于一體的茶中藝術品,茶葉與花香巧妙結合,構成了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溫杯。先將茶杯預熱,這有助于茶湯香氣之散發。

          第四步:置茶。將茶葉撥入茶杯,這對于泡制紅茶來說,還有一個獨特的名稱叫做“王子入宮”.

          第五步:沖泡。透過透明的玻璃杯,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的過程,人們稱其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請大家品嘗同學們泡制的茶,再作品評。請品嘗的.同學們談談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不僅可以作為飲料,還有許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自已在課外了解到的關于茶的功用的知識。

          同學自由發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降火明目等等?偟脕碚f,培養良好的飲茶習慣是大有裨益的。

          謝謝第一小組同學的精彩表演,讓我們領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時期手工業也很發達,我們歡迎第二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

          二、手工業發達

          (以下是第二小組活動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副畫,請同學們看彩圖三<唐代花鳥紋綿圖>和“唐朝穿裙衫的婦女”,仔細觀察,你能不能說說你的感受,比如:你覺得它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

          你知道嗎?――回答書上“動腦筋”問題簡單歸納:唐朝絲織品質輕、透明、精薄,色彩艷麗、品種繁多。絲織業水平高超。

          今天我們還給大家帶來幾個藝術品,誰能告訴我們這是什么?(唐三彩)

          對!唐朝陶瓷業的水平很高,出現了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數唐三彩了。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種顏色嗎?唐三彩怎么做出來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唐三彩的制作工藝。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是繼青瓷之后出現的一種彩陶,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稱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三彩。它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制陶技術發展的高峰,當時就聞名中外(活動結束)謝謝第二小組同學的介紹。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走進長安城,去領略它宏大的規模、富麗的裝扮和繁榮的商業吧!

          三、商業興盛

          播放長安城的影音資料。同學們,看完這段資料后,給合地圖冊,你能說說長安城的布局特點嗎?整體看,長安城的平面象什么?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

          假設你是唐時的一名舉子,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初到長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購買一些必備品,等一切安頓妥當,你靜下心來,去仰慕已久的國子監研讀<詩經><論語>,經過緊張的考試,結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參加在曲江為新科進士舉辦的國宴。宴后,眾人豪情勃發,紛紛去大雁塔下題名留名┅

          在上述過程中,你都需要去長安城的哪些地方?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會遇到哪些人?(有少數民族的人嗎?有外國人嗎?)

          (說明:此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長安城中“坊”為居民區,“市”為商業區,當時的長安城人口上百萬,比我們現在鎮江市市區人口還多。貿易興盛、交往頻繁,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

          這段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6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闭埢卮穑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四、課后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后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后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制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里飲茶的場景B、田野里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著唐三彩D、后堂掛著“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于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里可遇到身著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7

          說課內容:《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一單元第3課開元盛世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的新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搜集資料,進行信息加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并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說學生:

          我所講的這節課面對的是初一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三、說教法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采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說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采用閱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五、據以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圍繞開元年間政治、經濟兩個中心,設計若干問題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為什么?這樣可通過復習上一節內容,引發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導入)用杜甫詩《憶昔》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想象對開元時期的特點有所了解,引導學生帶著兩個問題:“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社會繁盛到何等景象?導入新課

          一、開元之治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設問: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討論時教師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并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核縣令、捕蝗圖,說明唐玄宗勵精圖治。

          2、玄宗與太宗統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后聯系,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

          1、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讓學生處理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處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課本談談唐朝經濟盛世景象的表現?學生討論時教師依然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4、在手工業方面,通過展示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業的成就;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商業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布局特點。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開元盛世”。

          三、指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唐玄宗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認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最后一段內容,通過對唐玄宗前后期的對比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生討論后先請一位學生大膽地說,其他同學補充,培養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小結:

          應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個歷史人物——唐玄宗

          二個歷史概念——“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三個方面成就——農業“三新”:新工具、新品種、新技術

          手工業“二行”:絲織、陶瓷

          商業“一市”:長安

          四個世界之最——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谔掌餍缕诽迫

          ③最大最繁華都城長安

         、苁澜绲谝徊坎枞~專著《茶經》

          這樣就將本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學生記憶。

          習題練習:(媒體展示)習題的設計在重視兩基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顧了一般學生,有兼顧到好學生的培養和發展。

          板字設計:

          開元之治改革措施

          影響——開元之治

          開修建水利工程

          元農業方面農耕技術提高、蔬菜品種增加

          盛農業工具的改進與創新::轅犁、筒車

          世盛世經濟的繁榮手工業方面絲織業

          陶瓷業

          商業:

          評價唐玄宗

          板書設計為知識樹框架,這樣使學生有參差,有結構的掌握本課知識框架,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8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

          5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教法、學法

          二、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見課件)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動亂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堅強的忍耐力!敝刂氐哪ルy沒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又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爭。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边@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世祖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聯系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

          廣州處于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

          五、小結(略)

          六、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01-03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01-17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8-30

        【精】七年級歷史教案02-07

        【熱門】七年級歷史教案01-17

        【熱】七年級歷史教案01-17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01-17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01-17

        【薦】七年級歷史教案01-17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01-1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