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師說教案

        時間:2021-12-29 11:33:48 教案 我要投稿

        師說教案匯編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師說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師說教案匯編8篇

        師說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稁熣f》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把握師道的內涵。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稁熣f》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疑相結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所以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詞“乃” “即” “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梁父即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為”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為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所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議兵》)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三國志》)

          3、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所

          1、處所。

          2、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3、為……所……,表被動。

          術怒攻布,為布所破。(《三國志》)

          4、表大概的數目。

          父去里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ā墩撜Z》)

          意動用法: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里所謂的“用做謂語的動詞”,專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和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賓語干什么”)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使動,使……小。 客觀)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意動,認為……小。主觀)

          名詞的意動用法:

          A、吾從而師之。(《師說》)

          B、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鄒忌諷齊王納諫》)

          理清層次:提出中心論點——師的作用——從師的原因——從師的標準

          集體誦讀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確:本段教師按照層次分別請五位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后再請這五位同學串起來翻譯。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師道之不傳 而恥學于師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讀

          句讀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其可怪也歟

          重點拓展: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后。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A、疑問句中(誰、何、胡、奚、曷、安、惡、孰)

         。1)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大王來何操?(司馬遷 《史記·鴻門宴》)

          B、否定句中

         。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C、用“之”“是”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1)句讀之不知(韓愈 《師說》)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理清層次:師道之不傳(分論點)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于其子—于其身(對比論證)

          巫醫樂師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結果)

          集體誦讀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孔子師郯子 術業有專攻

          理清層次: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孔子從師—事例論證

          孔子曰—引用論證

          集體誦讀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六藝經傳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層次:贈李蟠(寫作原因)

          集體誦讀全文

          給學生5分鐘提問。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詞,需要大家課后去鞏固。韓愈的《師說》是一篇兼具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議論代表作。無論在論說和語言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方法,需要我們反復誦讀,仔細品味。

          課后作業:

          1、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誦讀全文。

          2、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述中心的。

        師說教案 篇2

          1.學習有“破”有“立”的寫法。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

          3.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見“破”是要害。這所謂“破”,實質上是針對砭時弊,即批判“恥學于師”的惡劣風尚。這不是一般性問題,必須聯系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較透徹的理解。對這個方面存在的困難,不不估計到。

          此外,將這一段視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出于這樣的考慮: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學生此前已學過《馬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少年中國說》等篇,對這個特點已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著重體會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對學生今后閱讀同類作品必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學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誦讀教法和討論法。誦讀,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討論,用來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意義和行文特點的認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提高,在時間分配上,應以前者為主。

          采取逐段進行的方式:誦讀一段,討論一段。有關全篇主旨和布局的問題,放在最后討論。討論題應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不給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圓其說,以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由于本文語言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做一點語言積累的工作。

          三、課時安排。

          本課擬用3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課時:介紹本文寫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內容,誦讀第1段,討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命題。

          第二課時:誦讀第2段,討論韓愈對“恥學于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第三課時:誦讀第3、4段,討論“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偨Y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預習安排

          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十分重要,時間應相當充裕,做得越細致越好。為此,擬在課堂抽出20──25分鐘讓學生預習,掌握要領;未完成的部分由學生自找時間補做。

          一、給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誦全文2—3遍。

          諛(yú) 萇(cháng) 聃(d。睿 郯(tán)

          歟(yú) 蟠(pán) 經傳(zhuàn) 貽(yí)

          二、本文是針對“恥學于師”的壞時尚寫的,筆鋒犀利。試就下列兩個方面各舉出幾個例子。(劃在課本上)

          1.批判壞現象的尖銳語氣。

          2.敘述正確主張的決斷語氣。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意加黑點的語句。仔細閱讀一遍,然后說說韓愈寫《師說》有什么意圖。

          “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義,閱讀時要注意結合上下文仔細辨析。例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篇課文的價值何在呢?這個問題現在還不忙作答。大家已經讀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那一段話,知道韓愈因寫此文而被當時人目為“狂人”。請大家根據預習的印象,說說韓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說他“狂”,這又意味著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ㄒ笫牵航Y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說明韓愈有反對流俗的巨大勇氣,有堅持真理的精神,敢于發人之所未發,敢于尖銳地指責壞習俗。)

          在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作為補充。例如:①柳文中說韓愈“抗顏而為師”,這一點在本文中是否有所反映?②韓愈在本文中是怎樣表述“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這種現象的?對此,他又是怎樣評論的?③韓愈對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了怎樣的解釋?等等。

          [說明]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大致了解本文的內容。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反抗流俗的這種勇氣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他以文章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貫穿著他的一生。同學們學過的《馬說》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它大約寫于貞元十一——十六年間,比《師說》早幾年,那時韓愈才30歲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于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边@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韓愈在《師說》中所批判的“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三、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表示極短暫的停頓,下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然后解釋詞語句:

         、佟皫熣,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句話,如改用現代語表述有幾種方式?(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

         、凇叭朔巧,孰能無惑”中的“孰”,可否改為“豈”?(用“孰”表示無例外,雖為圣人,亦不能無惑。用“豈”表示反問,意即凡人皆有惑。用“孰”可以照應下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這句話,不改為好。)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課本以為“其”是指代之辭,但譯為“那 些”則不確切。按:句中的“為”,用法同“于”,其為惑”即“彼之于惑”。全句大意是,他們(指“惑而不從師”的人)對于那些疑難,終生也不能解決。

         、堋吧跷崆啊本渑c“生乎吾后”句也是一種對舉的行文方式。

         、荨暗乐妫瑤熤嬉病币彩桥袛嗑涞囊环N形式。

          2.學生練習背誦并劃分本段層次。

          劃分層次的步驟是:先分析文理,再歸納各層的大意,最后點明本段主旨,畫示意表以助記誦。

          分析文理時提出下列問題:①第1、2句之間是什么關系?(先指出現象,后做解釋)。重點是哪一句?(后一句,因為提出教師的任務,這是立論的出發點)。②第3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聯系?(承“解惑”而來,說的是不從師則惑不得解。)第4句呢?(承“傳道”而來,說要以“道”為師。)把第4、5句合在一起看,行文上有什么特點?(以年齡大小為烘托;先對舉,后反問;先分說,后以“師道”一語概括之。)最后一句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關系?(承“師道”一語,指出擇師標準。)

          歸納各層大意:①指出教師的任務(前兩句);②說明解惑和“師道”的必要性(中間三句);③指出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在分析上述內容同時,畫出文理示意圖如下:

          傳道受業解惑(教師的任務)

          ↓ ↓

          聞道在先 不從師則

          即從而師之 無以解惑

          ↓ (釋“傳道”“解惑”)

          “師道”

          ↓

          “道”在即師在 (擇師標準)

          于此可見,本段主旨是闡明擇師的標準。

          3.熟練地背誦這一段,然后討論:

          (1)教師既有三項任務,但本段僅闡述了其中兩項,“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2)所闡述的兩項中,哪一項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3)對“師道”這個口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回答上述問題,最好能從文章全局著眼。進行的步驟:先分組討論(前后桌四人一組),推代表發言,然后由教師總結并適當補充。

          答案要點是:①“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②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例證略)。③“師道”的口號的提出是有積極意義的,“道”是知識的統帥!皫煹馈辈拍軐W到根本上,這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的價值。

          四、留作業。

          1.熟練地背誦第1段。

          2.準備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①本段可分幾層?

         、诒径沃饕恼撌龇椒ㄊ鞘裁?

         、郾径握Z言犀利,鋒芒畢露,要認真體會。

         、鼙径卧谔撛~的運用上頗有特色,要注意品味作者行文的語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背誦第1段。

          2.就虛詞和語氣表達的關系回答問題:

         、賱h去句中加括號的虛詞后,語氣是否有變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慨嘆意不足)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同上)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問變為陳述,平淡無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失去可悲之意)

         、凇班岛酢焙汀皢韬簟倍际菄@詞,都有領起一層新意的作用,有時區分不很嚴格,但在本段中卻是有明顯區別的。試將它們位置互換一下,作點比較,說說二者究竟有什么區別。(“嗟乎”表示慨嘆,而“嗚呼”表示悲嘆,在本段中不能互換位置。)

         、塾腥苏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后,可加上“也”字以示極其肯定之意,你對此有什么看法?(不能加。加“也”有收束全段的意思,下面“其可怪也歟”一句就成為多余的了,而作者的主要意思恰恰在這句話上。)

          二、誦讀第2段。

          1.讀讀講講背背。

          方式:分段進行,各段字數大體相等;讀(包括教師領讀,學生自讀)而后講,講而后背。

          “嗟乎”!……其皆出于此乎?”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一句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一是過渡作用,上文說“古”,由此開始說“今”;二是提示本段內容,將要分析“師道”不傳的原因。)“師道”的內涵是什么?(此語承接上文“無貴無賤……師之所存也”這句話,這就是它的內涵。)

         、趶男形姆绞娇,下面包括三組“對舉”——以“古之圣人”和“今之眾人”對舉,對舉的內容彼此相關而又有別,試作分析。(第一組說的是兩種不同的學風:古圣樂于“從師而問”,今眾則“恥學于師”。第二組說的是這兩種學風的不同結果。第三組是總括性的,指出結果不同,就是由于學風不同的緣故。)

          ③這段話中有四個“也”字是表示句中停頓的,請指出來。(“不傳也”“無惑也”“出人也”“下圣人也”)“猶且從師而問焉”中的“猶且”跟下文哪一個虛詞相照應?(“而恥學于師”的“而”)哪一種句式是表示因果關系的?(“之所以……,出于……”)

          “愛其子……吾未見其明也!

          ①“于其身也”的“身”是指誰說的?(從“愛其子”可以看出,這是指做父親的人。)從行文方式看,這一整句話是否也算對舉(可以算對舉,但句子構造則不相同。)作者是否僅僅指出這種現象的存在?(不是,也有評論:“惑矣”。)刪去“惑矣”行不行?(不行,它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谙旅婺木湓捠侵苯雍魬盎笠印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保靶W”是指什么說的?(不知句讀,從師而學。)“大遺”又是指什么說的?(不解惑而恥學于師。)

          ③再來看看作者的表述方式,先齊讀一遍:“句讀之不知……或不焉!弊髡甙褍煞N狀況和兩種態度交錯起來敘述,而不寫成“不知句讀而從師,不解惑而恥學于師”,有什么好處?(用特殊的對照方式,更加引人注目;長句劃短,讀來鏗鏘有力。)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芙處熜〗Y:這段話先將為子擇師和其身恥師兩種做法加以對照,點出一個“惑”字;接著說明童子之師僅“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而不能“傳其道解其惑”;最后再作對照比較,“惑”在哪里就很清楚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其可怪也歟!”

         、龠@里也有對照的敘述,但對照方式與上述兩種不相同:兩相對照的事物;一個敘述簡略,一個敘述詳細。說說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著重敘述“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情況。(“師道不傳”關鍵在于士大夫之族的學風不正,本文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寫的。)如果把“問之……官盛則近諛”這幾句刪去,是否會影響行文的連貫性?(不會影響。)刪去好不好呢?(不好!拔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這兩句是要害,門第觀念對擇師的影響于此可見。)

          ②“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這句話已將本段內容輕輕收住,為什么作者接著又說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歟”這么一段話?(要加強批判的力量。)“其可怪也歟”一句改為“怪哉”是否可以?(改“怪哉”,也通,但意味不同:“怪哉”有不可解之意;“其可怪也”是極言這種現象反常,再加個“歟”字,更有發人深思之意,還是不改為好。)

          2.劃分層次。

          方式:先給提示,讓學生在課本上劃分層次,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各層大意。

          提示:①要注意段的起結,找出關鍵語句(“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兩語意思相近);②再看中間部分跟起結的關系(具體闡述“不傳”“不復”的原因);③中間部分有三小層意思,在注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并列還是其他。

          各層大意如下(板書其中加黑字眼):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們當中存在著“恥學于師”的壞風氣?煞秩樱

          ①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诜痔嶂唬ā靶W而大遺”)

          ③分提之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3.學生練習背誦。

          方式:開始背時,可以參照板書;稍稍熟悉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自由討論。

          方式同前。討論題如下:

          (1)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所有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2)本文語言犀利,試從這一段中舉出幾個例子。

          答案要點:

          (1)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語氣十分嚴厲,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這段話中的“眾人”(從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階層說的)。

          (2)例如“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嘆,其實罵盡了士大夫階層中的腐儒及不學無術之輩,他們讀了幾本書,自以為了不起,實則是一本湖涂帳,真要問起他們,就會瞠目結舌,說不出個所以然的!笆ヒ媸ィ抟嬗蕖,語氣是斬釘截鐵的,不容置辯,也是罵這個階層中的高位置的人(還有一些例子,可參見前面的分析)。

          三、留作業。

          1.背誦第1、2段。

          2.準備誦讀第3、4段,并思考以下問題:

         、僮髡咛岢觥笆ト藷o常師”這個命題,他的意圖是什么?

          ②寫作緣由可以放在最后寫,也可以放在開頭寫。如果將第4段移至開頭,再加上“其文曰”三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安排?

          3.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段。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只查背誦一題,其余二題在誦讀和總結過程中自然完成。

          二、誦讀第3段。

          這段文字淺顯,又富于節奏變化,易于成誦。誦讀前可作簡要提示,以利迅速記誦。學生能大體背誦下來后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1.提示如下:

          “圣人無常師”——這是本段立論出發點。下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用事實說明這一點。

          “郯子之徒,及賢不及孔子”——推出新意,提出問題:不及己而師之,這是為什么?下句引孔子語,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以上為一層,以下另一層:用“是故”引出作者的推論。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回文”辭格。此即觀點,下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是解釋。“如是而已”是決斷之詞。

          2.學生練習背誦3—4遍后進行檢查。

          3.討論:“圣人無常師”這個說法的實質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討論方式同前。

          小結要點:(1)“圣人無常師”這一命題,出自《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貢語)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不能盡知,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孔子向這么多的人學習,給我們樹立了榜樣。(2)人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的,用這種觀點來看周圍的人,才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3)韓愈從這個觀點出發,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告訴我們要向聞道在先的人學習,向術業上有專長的人學習,是很有意義的。

          4.齊誦一遍。

          三、誦讀第4段。

          此段更易成誦,無須提示,先背下來,然后討論有關全篇宏旨的問題。

          1.學生練習2—3遍后,檢查背誦。

          2.討論:(1)作者用哪些話明確地表示了他的立場?(“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2)韓愈所說的“道”是指什么說的?(主要是指儒家的“道統”,本段中“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一句可證;上段說孔子向郯子等四人學習官職名稱、禮、樂等,也包括在儒家“道統”之內;第二段說“彼童子之師……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也很明顯地表示出這個意思。至于說“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則是僅就從師風尚而言,所以下文用“術業有專攻”來照應,這不過是附帶論及,非全篇主旨所在。)

          師說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明確上述認識后回答上節課留下的作業題:第4段加上“其文曰”三字后能否移至開頭?

          答案要點: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放在開頭,讀者不明所指,倒顯得無足輕重,不如卒章顯志為好。

          3.連貫背誦第3、4段。

          四、總結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義。

          導入方式: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這句話十分重要。唐初,文壇上繼承六朝文風的余緒,寫的是“近體文”即駢體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縛人的思想。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他本人則取法于司馬遷、司馬相如和揚雄;當時有許多人都跟著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蘇軾十分贊賞韓愈的這一番努力,說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其時駢體文占統治地位)。古文運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復儒家道統。

          提問: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個方面的表示?(文中說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的表示,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任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小結:本文的思想意義在于:(1)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此,“道”就是擇師的主要標準,“道”在即師在。(2)“傳道”就是傳授以六藝經傳為代表的儒家道統,韓愈既以儒家道統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師說》,“抗顏而為師”。(3)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近體文即駢體文。

          2.寫作方法。

          (1)從全篇看,用的是“立”與“破”相結合的寫法——先“立”后“破”,“破”后再“立”。

          進行步驟:先列出第1、2、3段的論述方式,然后歸納出上述寫法。

          第1段:由教師職責推論出擇師標準。 (立)

          第2段:分層論述師道不傳的原因。 (破)

          第3段:由“圣人無常師”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論斷。 (立)

          歸納后再提問:第二次的“立”跟第一次的“立”是怎樣的關系?(發展的關系)

          (2)從第2段看,用的是對比論述的方法。

          這個部分的內容,在誦讀中已經涉及,可讓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課文練習第二題(即填空題),要求答得簡要;對表中某些繁瑣項目,也可以不填。但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幾點:

         、俦径沃饕惺看蠓螂A層“恥學于師”的壞風氣,指出門第觀念是這種壞風氣的根源,這是全文分論點之一,從反面論證以“道”為師、“從師而問”的正確性。

         、凇肮胖ト恕迸c“今之眾人”的對比,正是為了提出這個分論點!氨娙恕保饕甘看蠓螂A層。

         、蹫樽印皳駧煻讨迸c其身“恥師”的對比,是用一般現象來證明上述分論點,也說明了“恥師”的內涵,即不愿“聞道”,不想“解惑”。

         、堋拔揍t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將內容深化一層,更有力地證明了上述分論點,因為這里指出了“恥學于師”的壞風氣來源于門第觀念。

        師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多媒體展示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寫作背景)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于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闭窃谶@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來抨擊恥于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姡稁熣f》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四、朗讀正字音。

          五、提問: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請同學嘗試翻譯并加以指點,指出重點詞句。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文言知識積累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谖揍t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畚釒煹酪玻(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軒煹乐粋饕簿靡樱(動詞,從師)

         、菸釓亩鴰熤(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邘熣撸詡鞯朗軜I解惑也:(動詞 傳授)

         、嗍甏海R師伐我:(名詞 隊)

          【之】

         、贀駧煻讨 (代詞,指代人)

         、谯白又剑 (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酃胖畬W者: (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艿乐,師之所存也: (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 (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

         、蘖嚱泜,皆通習之: (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其】

         、偕跷崆埃渎劦酪,固先乎吾: (人稱代詞,他)

         、诨蠖粡膸,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指示代詞,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

         、芊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人稱代詞,他們的)

         、菔ト酥詾槭ァ浣猿鲇诖撕酰(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

         、藿衿渲悄朔床荒芗埃(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谟谄渖硪,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賻熣撸詡鞯朗軜I解惑也:(名詞,道理)

         、趲煹乐粋饕簿靡樱(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谏跷崆埃(介詞,表時間,在)

         、酃滔群跷幔(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谄浣猿鲇诖撕?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塾谄渖硪玻(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軒煵槐刭t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莶痪杏跁r:(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 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后置

          學于余

          恥學于師

          不必賢于弟子

          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其可怪也歟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則曰-省略句

         、.不拘于時-被動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字結構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氨赜小倍郑Z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于時”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七、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旦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九)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討論)

          從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種人進行并列對比的,而《捕蛇者說》是用一種情況反復對比:1.以劇毒之蛇與愿以捕蛇抵賦的人之多相比;2.以蔣氏一家三代的遭遇與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蔣氏一歲犯死者兩次,其余時間則熙熙而樂,與鄉人每天擔驚受怕相比。

          八本課小結。

          九布置作業。

        師說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ㄒ唬淞⒆饚熤亟痰乃枷,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ㄎ澹┱莆沼嘘P“說”的文體知識。

          二、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疚牡膶哟谓Y構是怎樣的?

         。ǘ┯嘘P疑難詞句的解釋。

         。ㄈ罢f”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ㄋ模┰囌涀髡哧P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ㄎ澹槭裁凑f“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疚氖窃鯓舆M行對比論證的?

          (七)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鞔_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ㄋ模┙忸}。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師說教案 篇5

          《和氏獻璧》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奇妙的石頭”主題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在教學中,要注意從課本內容到生活實際,從課內知識到課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逗褪汐I璧》這篇主體課文是一貫在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故事。

          我所教學的是《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第1課時。它的教學目標是:

          學習《和氏獻璧》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寶石——忠誠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

          結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為失去雙腳悲傷,而是痛心有人把寶玉看成石頭,把堅貞之士當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這句話的含義。

          在教學前,與學生一起收集關于“和氏璧”的資料,初感知。

          《和氏獻璧》在教學時,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獻”、“璧”的意思,導入新課,并質疑。

          然后,在新課的教學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了使學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氣氛中學習,我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指名說說: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說說:和氏獻了幾次璧玉?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第二步,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習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獻璧。學生自愿起立朗讀,知道卞和前兩次獻璧的結果。

          2、學習卞和第三次獻璧。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卞和第三次與前兩次有什么不同?畫出描寫和氏的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思考討論:卞和為什么把寶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淚流盡?這時,并引導學生讀上下文,從而理解“捧”在這里的含義及如此悲傷的原因,再讀卞和說的話,談一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不是真誠、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領悟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3、讓學生審題:“和氏獻璧”他獻出的是什么?進一步理解課題的含義。

          最后,拓展延伸學習,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關于“和氏璧”的資料,互相交流。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既說明玉的珍貴,又襯托出卞和的忠誠之心。

          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獻璧》這篇課文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各環節的銜接不夠自然。本資源來

        師說教案 篇6

          背景材料

          一、韓愈抗顏而為師

          《師說》有一句話:“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說,韓愈在《師說》里講的所謂“師”,不是指在學校里教課的老師,而是指給“士大夫之族”,即社會上學業有成就的士人或學者做老師,或給做官的當老師。

          韓愈生活在佛教極盛的時代。唐太宗就很佞佛,從他以下都在極力地扶持佛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实圬鸬慕Y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間,增加了對于佛的迷信。其次,佛教是一種外來的宗教思想,它主張“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靜寂滅者”。這和中國的傳統的儒家思想是針鋒相對、格格不入的。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恥笑談論所謂“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這就成了一種風氣。整個唐朝時候,反對給學業上有成就的士人、學者、當官的做老師,認為有人敢于做這樣的老師,便是狂人。

          在那樣的情況下,只有少數人敢于不管這種風氣,韓愈是其中的一個。

          他不管這種風氣,不怕人家的恥笑,不顧世人的笑罵,敢于做這樣的老師,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師自命,擔負起教導他們的責任。他的好朋友柳宗元盡管自己不愿擔任老師的名義,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卻贊揚了韓愈的做法:“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韓愈為了反對當時的那種風氣,批駁世人的那種恥笑,寫了《師說》。

          二、古文運動

          我國古典散文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次巨大變革。從陳子昂開始,經元結、韓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羅隱等許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間,改變了自東漢以來逐漸形成的駢體文對文壇的統治,實現了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的解放,推動了散文創作的發展。這次文學變革,適應著時代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的需要,總結了自先秦以來我國散文長期發展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改革文體和革新散文創作的理論主張,并成功地進行了創作實踐。加之參加這次革新的作家們以極大的熱忱和高度的自覺為推行新文體、創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廣為宣傳,誘掖后進,在文壇上形成一股變革的潮流。由于這次變革有理論指導,有成功的實踐,又有群眾基礎和巨大的影響,儼然成為一個“運動”;而提倡新文體的韓愈等人,又與當時流行的駢體“俗下文字”相對立,稱所倡導的文體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這次變革叫做“古文運動”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 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 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 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一、 能力訓練目標:

          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四、德育教育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針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 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系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象。

          課時安排 2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本文的教學目的;

          2、作者介紹、解題;

          3、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 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保ǹ捎猛队靶问綄⑵湓慕榻B給學生)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板書題目)

          四、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論”相 比,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 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粒鳌袄蠋煛敝v 古之學者必有師

         。拢鳌皩iT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茫鳌靶铡敝v 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 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茫鳌耙浴瓰閹煛敝v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A.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拢B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粒旁诙ㄕZ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拢旁谥髦^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C.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模趧釉~、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粒鞔~,指代自己 君將哀而生之乎

         。拢髦~表示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

          C.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如下:

         、 作代詞,有三種情況

         。粒谥髦^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B.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茫鞫ㄕZ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A.表猜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拢砀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多么)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 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相師為恥

          八、布置作業

          1.結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練習”二——四題。

          3.預習思考題:

         。1)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繼續研習課文

          1.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俦疚牡闹行恼擖c是什么?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

         、诜治龅谝欢危鹤髡咴鯓訌睦碚撋蠈χ行恼擖c作初步論證的?

          【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分析第二段

         。粒f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明確】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B.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茫疄榱苏撟C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幔v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猓员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悖畽M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這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④分析第三段

         。粒髡咭隹鬃拥难孕,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后作教師備注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B.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明確】圣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莘治龅谒亩

          提問:a.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b.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 a.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猓f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2.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A、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B、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C、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疤臁焙汀暗亍倍际翘摰,教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笨梢,“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梢韵葦⒑笞h,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诡伓鵀閹煟浗浀刈銎鹄蠋焷砹耍,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三 [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四.[ 語篇脈絡梳理 ] 語篇品讀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薄肮拧保艜r候,指兩漢以前!爸保Y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罢摺,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薄八浴,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啊撸病笔枪艥h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叭朔巧,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盎蠖粡膸煛保辛艘呻y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蹦切┏蔀橐呻y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胺蛴怪淠曛群笊谖岷?”是一個難句!胺颉,音義同“彼”!坝埂笔且蓡栒Z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捌淠曛群笊谖帷,“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边@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皹I”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體。在“受業”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边@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ㄈ藗儯┨蹛圩约旱暮⒆,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切┖⒆觽兊睦蠋,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按恕保~,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熬渥x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靶W”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體會】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皫煹馈蔽ㄆ涫鳌熬靡印保瑒t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人深思。

          “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蜊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鬃诱f: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而是所從事的學業!靶g”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叭诵小钡摹叭辈皇侵槐矶鄶担芏嗳嗽谝黄鹱呗,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叭笔恰吧僦幸姸唷保醋钇鸫a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援引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了一種動態觀,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墒窃诋敃r,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過是觸動韓愈發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容結構:內容論證法

          第一段:正面闡述①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下定義

         、趶膸煹谋匾肽軣o惑

          ③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作結論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論據

        師說教案 篇8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提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說教案匯編8篇】相關文章:

        師說優秀教案12-25

        師說優秀教案及反思12-25

        師說優秀教案12篇12-25

        關于韓愈師說的教案01-16

        師說教案模板六篇12-31

        師說教案模板五篇01-03

        【必備】師說教案三篇12-23

        師說韓愈02-07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師說》教案設計12-1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