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中華書局

        時間:2021-08-25 12:47:47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中華書局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中華書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中華書局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中華書局1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jīng)濟繁榮出現(xiàn)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胺笔⒁粫r”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jīng)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fā)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里?隋朝為什么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yīng)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tǒng)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quán),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tǒng)一

          時間:589年

          展現(xiàn)“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tǒng)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yīng)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tǒng)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jié)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chuàng)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tǒng)”局面,為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思考:聯(lián)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xiàn)重新統(tǒng)一?

         、匍L期的分裂和戰(zhàn)亂,人民渴望統(tǒng)一

         、诒狈剑航(jīng)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南北人民要求結(jié)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jīng)濟交流;

         、鬯宄瘎罹珗D治,國力強盛。陳朝統(tǒng)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shù)據(jù):

          隋初隋盛時結(jié)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敦懹^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jīng)濟繁榮出現(xiàn)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chǎn)。

          結(jié)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tǒng)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史稱隋文帝的統(tǒng)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diào):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jié)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zhuǎn)漕,仰此一渠!蹦隳苷f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么歷史意義?

          得出結(jié)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jīng)濟交流。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中華書局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quán)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guān)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xiàn)的我國古代造船業(yè)、航海技術(shù)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yè)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jīng)濟發(fā)達的體現(xiàn),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nèi)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qū),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并引導學生得出結(jié)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guī)模之大、遠航次數(shù)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qū)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點時間次數(shù)人數(shù)船數(shù)

          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哥倫布到達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shù)的發(fā)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lián)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jié)合各枚郵票的內(nèi)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交流和友好關(guān)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jīng)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沿海居民稱他們?yōu)椤百量堋薄?/p>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zhàn),體現(xiàn)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jié):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wèi)了中國的主權(quán),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qū)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的安全。(學習這一內(nèi)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zhàn)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quán)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nèi)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quán)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quán);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quán)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quán)。

          小結(jié):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lǐng)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quán),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xiàn)為沖突和戰(zhàn)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已經(jīng)落后了。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中華書局3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時間和標志,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統(tǒng)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制度,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制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考試制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制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及在唐朝的發(fā)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后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1、科舉制產(chǎn)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jīng)不適應(yīng)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quán),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chuàng)立的標志及其產(chǎn)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chǔ)。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后世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二)、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閱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shè)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guī)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chǔ)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明經(jīng)、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jīng):重在考查儒家經(jīng)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后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wù)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shè),科目繁多,生源比?聘鼜V。不再經(jīng)“省試”直接錄用。

          活動討論:古今考試制度比較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yōu)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tǒng)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tǒng)治。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jié):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了解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中華書局】相關(guān)文章:

        七年級下冊《賣炭翁》教案07-30

        七年級下冊英語作文08-30

        高中的歷史教案課件05-11

        《探尋新航路》歷史教案01-17

        《愛蓮說》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07-29

        《臺階》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12-06

        新七年級語文下冊課件11-19

        七年級下冊語文社戲課件11-18

        七年級下冊《斑羚飛渡》教學設(shè)計12-17

        七年級政治下冊期中試卷07-1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