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精選1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jīng)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故事 篇1
神話中傳說,世上最早時,天地渾然一體。世界像個雞蛋,天地的開創(chuàng)人盤古就在蛋里。
一萬八千年后,盤古從蛋里走出來。蛋里淡淡的煙云冉冉上升,變成青天。混濁的'沉渣逐漸凝聚,變成大地。天地近在咫尺。盤古彎曲著背把天地撐開。盤古頂開立地一萬八千年,終于把天撐高。天地再也不會合在一起,盤古才安然死去。他呼出的氣,變成風和云。他留下的聲音,變成雷霆。他的眼睛變成太陽和月亮。
盤古開創(chuàng)了世界。
頌揚開創(chuàng)偉大事業(yè),稱“開天辟地”。
成語故事 篇2
弘治十二年(1499年)皇帝朱見深的第五子就藩青州,稱衡王。
當年,衡王過壽,發(fā)出告示:壽禮最珍者,請首席首座。屆時,青州的文武百官,豪紳貴族為了討好衡王,抬豬羊,攜厚禮,蜂擁而至,好不熱鬧。
獻禮必,百官們各懷鬼胎,但無一人敢去首席就座,全在偏席吃茶。時近正午,從大門外進來一個人,他衣衫襤褸,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且兩手空空,卻旁落無人的.徑直到首席坐定。眾官見了即驚又妒,擠眉弄眼,咳嗽揚聲:何許人也,獻有何禮?其貌不揚者不慌不忙地站起來,對大家說:“鄙人禮品最珍,諸位請隨我來!”
至午朝門外,揮手向南,口稱:愿衡王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眾人抬眼看去,只見云門山峭壁上有一巨大“壽”字閃閃發(fā)光,光芒直射王府。
眾人驚嘆不已,目瞪口呆。過了多時,衡王細看那字,只見那“壽”字下面的“寸“部少了一點。衡王忙問那人這是怎么回事,衣衫襤褸者笑曰:“眾官以貌取人,不辨賢能,那一點就隨她去吧!”衡王整衣上前,納頭便拜,口稱:“知錯知錯,先生有何補救之術?”那人說道:“好說,我自有辦法。”
他命文武百官一起動手,撩水磨墨,眾官雖有不快,但又不敢不從,個個累得汗流浹背,精疲力竭,一天一夜之后,那人吩咐取來綢緞兩匹,卷作一團,向墨盤中一抹,信手向南拋去,綢團凌空飛起,直朝大“壽“而去,正好補上了那一點,眾人拍手叫絕。隨著那一點的形成,又是一陣強烈的金光閃耀,耀得眾人眼睛都睜不開。
據(jù)說這光向北一直照射到渤海之濱,于是老百姓都說在青州城的北邊便出現(xiàn)了壽光縣。這神奇的現(xiàn)象讓大家驚嘆不已。那衣衫襤褸之人就是雪蓑,在宴席上出盡了風頭,讓文武百官羨慕極了。酒足飯飽后,衡王帶領大家浩浩蕩蕩地來到了云門山上,一路上還暗自盤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鑄成了這個壽字。
可到了壽字前一看,衡王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上了當,原來這個壽字是用紅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貼了一層麥秸皮,陽光照在上面一反射,便金光閃閃。衡王惱怒之余,卻又舍不得這個壽字,于是找來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壽字刻在了山崖上,壽字留住了,金光卻永遠消失了。
云門洞旁的懸崖上鐫刻著巨大的“壽”字,它通高7.5米,寬3.7米,為天下第一壽。壽字座南朝北,端莊大方,“壽比南山”亦來源于此。
成語故事 篇3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中記載:在一次戰(zhàn)斗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并奪取了戰(zhàn)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云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tǒng)率的.部隊相遇。趙云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云,直撲蜀營。趙云的副將張翼見趙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云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者埋伏在寨內(nèi)外,然后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diào)頭后退的時候,蜀軍營里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云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后來,人們常用“偃旗息鼓”來比喻休戰(zhàn)、無聲無息或停止行動。
成語故事 篇4
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里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yǎng)發(fā)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么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于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饼R桓公同意試試看。
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后終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老馬識途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沙写蟪加卸嗌偃四苈犓麛[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鼻囟烙挚戳丝茨侵宦,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
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yōu)劣的人也稱為伯樂。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xiàn)在。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chǎn)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fā)現(xiàn)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
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鼻Ю锺R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云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
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背跻灰姴畼窢康鸟R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么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zhàn)場嗎?”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yǎng)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yǎng),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成語故事 篇5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大將軍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退位,建立了北齊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有一年出現(xiàn)了日食,高洋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問一個親信:“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么后來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去?”那親信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沒有把劉氏家族斬盡殺絕。”高洋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殺光,連嬰兒也無一幸免。
消息傳來,東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投靠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qū)幙勺鲇衿鞅淮蛩,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死也不改姓!?/p>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愿為氣節(jié)犧牲。
蜀后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lián)合金環(huán)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為了平息后方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后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zhàn)俘們吃飽飯,然后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著你們呢;如果聽說戰(zhàn)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敝T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么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zhàn);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諸葛亮就把他放了。
成語故事 篇6
鹿就是鹿,馬就是馬,為什么要指著鹿說是馬呢?孩子們,一起來看看“指鹿為馬”的故事吧!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摸清有多少人反對他。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然后,他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給您的好馬!鼻囟酪豢矗南耄哼@哪里是馬,分明是一只鹿嘛!于是,他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分明是一只鹿,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鼻囟烙挚戳丝茨侵宦,將信將疑地問道:“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說道:“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趙高搞什么名堂?”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地盯著每個人看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有正義感卻膽小的人都低下了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一些正直的人,堅定地認為是馬而不是鹿;還有一些平時就追隨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贊成趙高的說法,并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大臣都治了罪。
“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大家都用“指鹿為馬”來形容一個人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語故事 篇7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zhèn)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內(nèi)容竟是告發(fā)周興與人聯(lián)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jié)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敝芘d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xiàn)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敝芘d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唐紀則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由此而來,比喻用某人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請君入甕,中國成語,喻指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
成語故事 篇8
“風聲鶴唳”這則成語的唳是鳥叫。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呼喊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神經(jīng)極度緊張。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謝玄傳》,堅眾奔潰,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zhàn)。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zhàn)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ji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后續(xù)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fā)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扎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zhàn),而不是速戰(zhàn)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后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zhàn),不是更好嗎?”秦軍內(nèi)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后續(xù)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后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于是,秦軍決定后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tǒng)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后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shù)。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于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zhàn)”的重大勝利。
成語故事 篇9
“兵貴神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動迅速為可貴。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就會取得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知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他足智多謀,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敗了據(jù)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于。蹋頓乘機侵擾漢朝邊境,破壞邊境地區(qū)人民的正常生產(chǎn)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討袁尚及蹋頓,侶有些官員擔心遠征之后,荊州的劉表會乘機派劉備來襲擊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曹操說:“你現(xiàn)在威鎮(zhèn)天下,但烏丸仗著地處在邊遠地區(qū),必然不會防備。進行突然襲擊,一定能消滅他們。如果延誤時機,讓袁尚、袁熙喘過氣來,重新收集殘部,烏丸各族響應,蹋頓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屬于我們了。劉表是個空談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劉備,不會重用劉備,劉備不受重用,也不肯多為劉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遠征烏丸,不會有后顧之憂的!
曹操于是率領軍隊出征。到達易縣(今屬河北)后,郭嘉又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F(xiàn)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zhàn),軍用物資多,行軍速度就慢,如果烏丸人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有所準備。不如留下笨重的軍械物資,部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前進,乘敵人沒有防備發(fā)起進攻,那就能大獲全勝!
曹操依郭嘉的計策辦,部隊快速行軍,直達蹋頓單于駐地。烏丸人驚慌失措地應戰(zhàn),一敗涂地。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后被太守孫康所殺。
成語故事 篇10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這個成語,原出自《宋史·李全傳》。后又見于《元曲選·無名氏<賺蒯通>四》。
南宋時期,處在金朝統(tǒng)治下的山東農(nóng)民,紛紛掀起抗金斗爭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楊安兒、李全等領導的幾支紅襖軍。
起義軍遭到金軍的鎮(zhèn)壓,楊安兒犧牲。楊安兒的.妹妹楊妙真(號四娘子)率領起義軍從益都轉(zhuǎn)移到莒縣,繼續(xù)斗爭。后來楊妙真和李全結(jié)為夫妻,兩支部隊匯合。公元1218年,他們投附宋朝,駐扎在楚州(現(xiàn)在江蘇省淮安縣)。此后,李全抱有發(fā)展個人實力、割據(jù)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軍包圍,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領兵進攻楚州,楊妙真派人去爭取夏全,對夏全說:“你不也是從山東率眾歸附宋朝的嗎?如今你卻帶兵來攻打我們。打個比方說,狐貍死了,兔子感到悲傷哭泣;如果李全滅亡了,難道獨有你夏全能生存嗎(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希望將軍和我們團結(jié)起來!毕娜饬。
往后,《元曲選·無名氏<賺蒯通>四》里說:“今日油烹蒯徹,正所謂兔死狐悲!
后來,人們引用“兔死狐悲”這個成語,來比喻因同類的死亡或失敗而感到悲傷。現(xiàn)在多用于貶義。
成語故事 篇11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看不到全面,也比喻見識狹小。
這則成語的典故來自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他也是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從小就開始學習寫字、繪畫,深得父親喜愛。一次他父親的朋友及門生玩一種游戲,王獻之在旁觀看,雖然他對這種游戲不精通,但卻在旁邊評論,被門生嘲笑他就像從管子里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
天賦聰慧的王獻之,也有不擅長的事情,管中窺豹,看到的只能是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準確的。所以造成了王獻之因為不懂裝懂,被別人奚落。因此對待未知的事物,我們只有真正全面了解并掌握,才能夠避免片面,就像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蓖ㄟ^管中窺豹這個成語,也讓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到孔子想告訴我們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边@句話深刻的含義。
成語故事 篇12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并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干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
劉備死后,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后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并認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經(jīng)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么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ù)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jié)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guī)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于軍中。他一生清貧,并無什么產(chǎn)業(yè)留給后代。
成語故事 篇13
公元前594年,狄人(赤狄)丞相豐舒執(zhí)政后殺了他的國君潞子嬰兒的夫人,又傷了潞子的眼睛。潞子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因此,晉國在同年夏季出兵攻打赤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即滅了赤狄。
豐舒逃亡衛(wèi)國,衛(wèi)國人怕殃及自己,把他縛送晉國,晉景公下令把他殺死。晉國派大夫趙同(趙國國君的先人)去向周朝的天子進獻俘虜?shù)腵狄人。趙同依仗晉國強大,對周天子表現(xiàn)得很不恭敬,很傲慢。周天子的兒子劉康公看了很不高興,罵道:“不及10年,原叔(即趙同)必有大咎,天奪之魄矣!”意思是說,要不了10年,趙同必定遭到大禍,老天爺已將他的魂魄奪走了!疤鞀Z之魄”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已離死期不遠了。
成語故事 篇14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為解朝廷燃眉之急,文天祥毅然辭去右丞相的職務,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元營談判,并伺機窺察軍情。到元營后,文天祥慷慨陳辭,痛斥了元軍南侵的罪行。元軍統(tǒng)帥伯顏被其才華折服,企圖勸他歸順元朝,但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
不久,元軍強迫文天祥跟隨賈余慶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但想到國恨家仇,就忍辱負重跟隨賈余慶一同前往。船到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時,文天祥趁人不備,乘上一條小船逃走,碾轉(zhuǎn)來到了真州(今江蘇儀征)。他把敵人的軍情虛實告訴了真州守將苗再成,又寫信給淮東、淮西兩位邊帥,約他們聯(lián)合行動,驅(qū)逐元軍。不料,駐守揚州的淮東邊帥李庭芝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這回是來代敵人騙取揚州城的,就下令逮捕他。文天祥百口莫辯,只得出城,從此改名換姓,死里逃生,一路渡海南下,來到福州。
逃亡路上,文天祥寫下了許多愛國詩篇,后來匯集成《指南錄》。他在《指南錄后序》中嘆道:“生與死是像晝夜轉(zhuǎn)移一樣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艱難險惡的處境反復錯雜出現(xiàn),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痛苦的事情過了之后,再回想起當世的痛苦,這種痛又是多么深刻啊!”。
成語故事 篇15
東漢末年,豪強并起,北方涿縣的劉備也趁亂拉起了隊伍。由于徐州牧陶謙等人的推薦,劉備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領兵駐扎徐州、下邳一帶。但不久就被呂布、袁術打敗,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劉備是一個有膽識的人,即給他以很高的禮遇。但是,劉備卻一直胸懷異志。當時,漢獻帝劉協(xié)由于不滿曹操專權,將機密詔令藏在衣帶中,要車騎將軍董承組織力量誅滅曹操。劉備也是董承聯(lián)系的對象之一。
正當董承等人密謀策劃的時候,有一天曹操來到了劉備的住處。兩人一邊喝酒一邊閑談。曹操突然問劉備:“你說當今天下誰可以稱得上英雄?”劉備故意說:“我看袁紹可以算得上英雄了!辈懿贀u搖頭,說:“我說,當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稱得上英雄!袁紹這樣的人,根本不配!”劉備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來,他表面上一直裝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園子里消磨時間,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胸無大志的`凡夫俗子,F(xiàn)在,曹操竟當面把自己說成是英雄,他不覺大吃一驚,連手中的匕箸也嚇得掉到了地上。恰巧,這時正好突然響了一個霹雷。劉備乘機掩飾說:“這聲霹雷真響,嚇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劉備知道曹操對自己的看法后,便決心參加董承等人謀劃的誅殺曹操的活動。但尚未等到他們動手,已被曹操發(fā)覺,董承、王子服、吳子蘭等都被誅殺。只有劉備和在外地的馬騰漏網(wǎng)。
成語故事 篇16
戰(zhàn)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姨嵝阉,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矣纸o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yè),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yè)的目標越來越遠!”
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后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并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成語故事 篇17
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年青有為,很有才華。二十歲時被漢文帝召為博士。由于他知識豐富,才能杰出,很受文帝的賞識,很快便提升他為太中大夫,并讓他負責修改過去制定的法令、制度。由于在修改法令、制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握有大權的公卿、大臣,因此,當漢文帝提出要進一步提升賈誼為公卿時,受到這些人的詆毀。后來,漢文帝也漸漸地疏遠了他,把他調(diào)離了京城。
多年的實踐使賈誼認識到,諸侯王的權勢過大,各種制度還不夠嚴密,加上外族的侵擾,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因此,于公元前174年向漢文帝上了一道奏疏,這就是著名的《陳政事疏》。在奏疏中,賈誼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建議漢文帝采取果斷措施,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以求長治久安。這道奏疏言詞懇切,說理性強,深深地打動了漢文帝的心,因此,很快便被漢文帝采納,對鞏固中央集權的西漢政權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奏疏中,賈誼談到過去商鞅在秦國實行的變法,強調(diào)指出了新法中的口賦制度所帶來的弊病。他認為,口賦制度雖然刺激了生產(chǎn),但是卻背離了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套風俗習慣,對家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造成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不和,引起婆媳,姑嫂關系緊張,常常為一些小的利害沖突而發(fā)生爭吵,反過來責問、諷刺對方[原文是:“婦姑不相說(同 “悅”),則反唇相稽”]。
賈誼通過這一事件,勸說漢文帝要認真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
人們用“反唇相譏”(“反唇相稽”)這個成語,指雙方在發(fā)生爭執(zhí)時反過口來諷刺、責問對方。
成語故事 篇18
曹操常有取荊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將呂曠、呂翔等領兵三萬,屯樊城,虎視荊州、襄陽。呂翔對曹仁說,今劉備屯兵新野,招兵買馬,應早除去。曹仁覺得此話有理,便派二呂前去攻取新野。在戰(zhàn)斗中,呂曠、呂翔分別被趙云,張飛刺死,其余眾軍士多被擒獲。曹仁得報后大怒,遂起本部兵馬,意欲踏平新野報仇消恨。曹仁在與蜀兵作戰(zhàn)中,慘遭失敗,不但未能踏平新野,自家的樊城反而被劉備占領了。曹仁折了好些人馬,無奈,只得星夜投奔許昌。他在路上打聽到劉備軍中因有單福作軍師,為他設謀定計,才得以連戰(zhàn)連勝。
曹仁回許昌見了曹操,報知此事。曹操問道:“單福何人也?”謀士程昱說,單福即潁川徐庶,字元直。曹操聽了十分仰慕徐庶的才干。程昱洞知曹操心意,便獻策道:“徐庶為人至孝,丞相可使人賺其母至許昌,令其母寫封書信,那徐庶一見母信,是一定會來許昌的!辈懿僖烙嫸?尚焓哪赣H不但不愿寫信召兒回來,反而大罵曹操。程昱見此計不能得逞,便模擬徐母的手跡,寫信召徐庶。徐庶得信后,信以為真,于是辭別劉備,趕至許昌。臨別時,徐庶把才干比他高的孔明推薦給劉備。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十分仰慕孔明的才干,于是準備禮物,偕同關羽、張飛前去隆中請諸葛亮。正在準備禮物之時,忽有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眲湫南氪巳四强酌髅?隨后才知來者不是孔明而是司馬徽。司馬徽得知徐庶走馬薦諸葛之事后,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說罷,飄然而去。
次日,劉備便同關、張并從人等到隆中去拜請諸葛亮。
后來人們引用“峨冠博帶”(高帽闊帶)比喻穿著禮服。
成語故事 篇19
訥言敏行成語出自《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為夫子說:“君子的修養(yǎng)要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原來對此條的解釋不能體現(xiàn)本詞條的精髓,真正的意思是: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干練勤奮?傊歉嬲]人們要少說話多做事,是當今社會大多數(shù)人應遵循的準則。
把財物看得輕些,把情義道德放得重些;少說空話,做事要快要實;對自己要節(jié)儉,對別人要舍得;自己做人要態(tài)度恭敬,對別人的不恭敬要寬恕。
“輕財重義,訥言敏行,儉己厚人,恭己恕人”這16個字是閻錫山教子有方,送給他兒子的,使其能做到“知行合一”。
常言道:“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讓我們說話,而是告訴我們說話一定要謹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鬓o哉。”意思是說,古書上曾記載:言論是用來表達志節(jié)的,文法修辭是用來表達言論的。假如不發(fā)言論,誰又能知道他的志節(jié)呢?假如言論沒有文辭的修飾輔助,又怎么可能久遠流傳呢?可見言辭必須謹慎。
話是不能隨便說的,話說多了肯定會有失言的.時候,因此要做到當說話時就說,不該說時永遠也不說。這對我們平常的言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說話謹慎,才能不至于把話說絕,給自己不留一點余地。我們提倡的是說話要說得滴水不漏,恰到好處,少說廢話,套話,但也不能謹慎到不說話。行動敏捷是說自己說過的話一定要快速承諾,不要只是玩玩嘴皮子,要多干實事?傊,我們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少說多做,絕對是至理名言。
【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8-25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
成語故事07-23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1-03
成語故事11-06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8-25
經(jīng)典成語故事精選08-25
成語故事精選09-01
成語故事精選10-11
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