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出塞的原文、譯文及賞析

        時間:2024-10-16 12:08:18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出塞的原文、譯文及賞析

        出塞的原文、譯文及賞析1

          【作品介紹】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jié)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剛剛結(jié)束時的情景,寥寥數(shù)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tài)。全詩意境雄渾,格調(diào)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原文】

          出塞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1龍城飛將2在,不教3胡馬4度5陰山6。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zhàn)士也還沒有回來。 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白話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創(chuàng)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軍行》。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zhàn)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chǎn)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起秦漢以來無數(shù)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叭宋催”,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fā)戍邊戰(zhàn)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jié)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nèi)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nèi)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xiāng),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手法細膩。有《王昌齡集》。

        出塞的原文、譯文及賞析2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譯文及注釋】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薄⒌梗褐灰。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詩人王昌齡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的原文、譯文及賞析3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的原文、譯文及賞析4

          《前出塞》

          唐杜甫

          原文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注釋

          挽弓:拉弓射箭;強:強弓。

          賞析

          前出塞:出塞、人塞是漢朝樂府歌曲舊有的曲名,以歌唱邊塞戰(zhàn)斗生活為題材。杜甫寫作《出塞曲》多首。先寫的九首稱“前出塞”,后寫的五首為“后出塞”。疆:疆界。原詩意思是:善拉弓的拉強弓,會射箭的用長箭。想射人,先要把馬射倒;想捉賊,先要把賊王捉住。殺人應該有限制,各國都有自己的疆界。如果能夠制止侵略,又何必多殺人呢?杜甫這首詩反映當時社會上人們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唐初不斷對外用兵,一直到天寶安史之亂以前,人民從軍戍邊的勞役一直沒有間斷。杜甫在這組《出塞曲》的第一首中,就明確地反對君王熱衷開邊所加于人民苦難:“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后人常引用杜甫詩中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來說明辦事必須先抓住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詩人,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人稱: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隱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的`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shù)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對后世影響深遠。

        【出塞的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出塞》譯文及賞析11-22

        《出塞》譯文及賞析03-02

        《出塞》譯文及賞析04-09

        《出塞》原文、譯文及鑒賞06-03

        《出塞》原文及賞析11-30

        出塞原文及賞析(通用)08-23

        (推薦)出塞原文及賞析08-21

        【推薦】出塞原文及賞析07-13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出塞詞原文及賞析11-3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