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1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孤臺下清江水,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間多少行人淚。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北望長安,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憐無數(shù)山。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山遮不住,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畢竟東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晚正愁余,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深聞鷓鴣。
作者背景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jì)南(在今山東)人。21歲參加抗金起義,后率軍南歸,屢遭打擊,郁郁而終。他的詞多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慷慨縱橫,雄渾豪放,與蘇軾并稱“蘇辛”。
注詞釋義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指贛江,它經(jīng)贛州向東北流入鄱陽湖。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憂愁。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詩今譯: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shù)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fù)大宋江南的統(tǒng)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jīng)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fù),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qiáng)了他爭取最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yùn)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賞析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lián)翩萬馬來無數(shù)。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fā),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這首詞寫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當(dāng)時,辛棄疾任江東撫司參議官,是江東留守葉衡的部屬。葉衡對辛棄疾頗為器重,后來他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立即推薦稼軒為“倉部郎官”。寫此詞時,葉衡尚未作“丞相”,題目云“為葉丞相賦”,是后來追加的。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lián)翩戰(zhàn)馬來無數(shù)”,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云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凹(xì)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边@兩句說,山間云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這里描寫山間煙云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dá)自己的思想。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zhàn)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并未實現(xiàn),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fā),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fā)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可以想見,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fā)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芭氖中ι锄t,一身都是愁!苯Y(jié)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fā)象征“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實上當(dāng)抗戰(zhàn)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并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shè)喻巧妙,想象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fù)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dá)出來。(王方。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代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譯文
郁孤臺下這贛(ga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難人的眼淚。“我”抬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shù)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向東流去。江邊夜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的`叫聲。
注釋
造口:即皂口,鎮(zhèn)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里處。
郁孤臺:古臺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而得名。
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這里指淪于敵手的宋國都城汴梁。
可憐:可惜。
無數(shù)山: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為北方淪陷國土)。
畢竟東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擋。
愁余:使我感到憂愁。(“余”也有寫作“予”)
鷓鴣(zhè gū):鳥名,傳說它的叫聲是“行不得也哥哥”,啼聲異常凄苦。
行人:指流離失所的人民。
賞析:
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jié)贛州、途經(jīng)造口時所作。關(guān)于此詞之發(fā)端,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中有幾句話非常重要,他說:“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碑(dāng)時辛棄疾南歸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獄頌方面的官吏,經(jīng)常巡回往復(fù)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3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宋朝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愁予 一作:愁余)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譯文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shù)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于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注釋
菩薩蠻:詞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
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qū)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得名。
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
可憐:可惜。
愁余:使我發(fā)愁。
無數(shù)山:很多座山。
鷓鴣:鳥名。傳說其叫聲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聲凄苦。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賞析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shù),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詞中的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得名!疤评蠲銥轵荩蹿M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挠艄聻橥I。”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郁孤臺下匯為贛江北流,經(jīng)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
“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zhì),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diào)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jìn)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度f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
“中間多少行人淚!毙腥藴I三字,直點造口當(dāng)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yùn)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shù)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啊。
在“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中,長安指汴京。本句是詩人因記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卻有無數(shù)的青山擋住了詩人。境界就變?yōu)榫哂蟹忾]式之意味,頓與挫級有力。這兩句詩表達(dá)了詩人滿懷忠憤的情感。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shù)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jì)云:“借水怨山!笨芍^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dāng)喻祖國一方。無數(shù)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dāng)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dāng)并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渡袝び碡暋吩疲骸敖瓭h朝宗于海!痹谥袊幕瘋鹘y(tǒng)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jīng)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xiàn),故“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杜甫《長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惫时匮约耐,則換頭托意,當(dāng)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并不樂觀,詞人心情并不輕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情詞景又做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無疑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yīng)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景象。。
此詞寫作者登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qū)西北部賀蘭山頂)遠(yuǎn)望,“借水怨山”,抒發(fā)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fā)家國淪亡之創(chuàng)痛和收復(fù)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dá)了蘊(yùn)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shù)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辟p析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fù)大宋江南的統(tǒng)一。他有將相之國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祐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取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jīng)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仍未收復(fù),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qiáng)了他爭取最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yùn)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解
“造口”,即造口鎮(zhèn),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掌管刑法獄訟的官吏)時,途經(jīng)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倉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當(dāng)時人民的苦難,寫了這首詞,題在墻壁上。
從這首詞里可以看出,作者懷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廣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來,由于金兵南侵,祖國南北分裂,廣大人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終堅持抗金立場,并為不能實現(xiàn)收復(fù)中原的愿望而感到無限痛苦的心情。這種強(qiáng)烈的愛國思想,也正是辛棄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體表現(xiàn)。
上片四句在寫法上,由近及遠(yuǎn),又由遠(yuǎn)及近!坝艄屡_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币馑际钦f:郁孤臺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間有多少逃難的人們流下的眼淚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馬亂中流下的眼淚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更能夠表現(xiàn)出當(dāng)時人民受到的極大痛苦。四十年來,廣大人民多么盼望著能恢復(fù)故土、統(tǒng)一祖國!然而,南宋當(dāng)局根本不打算收復(fù)失地,只想在杭州過茍延殘喘、偷安一時的生活。因此,作者撫今憶昔,感慨很深,在悲憤交集的.感情驅(qū)使下,又寫出了“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兩句,以抒發(fā)對中原淪陷區(qū)的深切懷念!坝艄屡_”,古臺名,在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南賀蘭山頂!扒褰,即贛江,流經(jīng)贛州市和郁孤臺下,向東北流入鄱陽湖!伴L安”,即今陜西省西安市,西漢、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經(jīng)登上郁孤臺想望長安。這里的“西北望長安”,是想望北方淪陷區(qū),反映作者的愛國感情。“可憐無數(shù)山”意思是說:很可惜被千山萬嶺遮住了視線。“可憐”,作可惜講。從望不見長安到視線被無數(shù)山遮住,里邊含有收復(fù)中原的壯志受到種種阻礙、無法實現(xiàn)的感嘆。
下片緊接著上片,繼續(xù)抒發(fā)對中原故土的懷念!扒嗌秸诓蛔,畢竟東流去”兩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說:滾滾的江水,沖破了山巒疊嶂,在奔騰向前。它象征著抗金的正義事業(yè),必然會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勝利。這里表明作者對恢復(fù)中原充滿了堅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沒有脫離現(xiàn)實,沉醉于未來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幾年來,他目睹了抗金事業(yè)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緒滿懷!敖碚钣,山深聞鷓鴣”兩句說:傍晚,我在江邊徘徊,正在為了不能實現(xiàn)恢復(fù)大計愁苦著呢,可是恰巧,又從山的深處,傳來鷓鴣鳥的哀鳴。這叫聲聽起來,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從鷓鴣的悲鳴聲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復(fù)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這首詞寫得非常質(zhì)樸、自然、流暢。尤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兩句,十分含蓄,耐人尋味。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創(chuàng)作背景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jīng)常巡回往復(fù)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晝夜奔騰的滔滔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07-27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譯及賞析09-07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及賞析08-18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閱讀答案07-12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教學(xué)設(shè)計12-16
書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譯12-02
菩薩蠻原文翻譯及賞析10-10
菩薩蠻的原文賞析及翻譯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