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雪后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山中雪后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山中雪后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熱門】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古詩簡介
《山中雜詩》是南朝文學家吳均所作。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yōu)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xiàn)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繪景致優(yōu)美,意境幽遠,尤其是多種感官的調(diào)動,讀來使人如臨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齊整,以五言為主,多用工整的對偶,又間以六言,使文句整飭勻稱,節(jié)奏疏宕諧婉,語意轉(zhuǎn)折靈活。此詩以素筆淡墨,描寫了深山幽麗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詩人喜愛山水的生活情趣。
翻譯/譯文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云煙,
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余暉的夕陽。
鳥兒歡快地向房檐上飛去,
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輕輕地飄了出來。
注釋
山際:山邊;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煙:指山里面的霧氣。
竹中:竹林叢中。
窺(kuī):從縫隙中看。
檐(yán):房檐。
這句是說山上的房屋地勢很高,所以云從窗戶里面穿進穿出。
賞析/鑒賞
這首小詩經(jīng)單純白描的手法,展現(xiàn)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diào)。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從窗里飄出來。作者的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xiàn)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開頭兩句說,但見陣陣煙霧從山與山的交接處飄來,又見太陽在竹叢后漸漸落下!皝怼、“落”兩字寫出了動態(tài)!耙姟、“窺”兩字用得很恰當:煙來則舉目可見;日落則是透過竹子間的空隙所見,所以用“窺”字!耙姟焙汀案Q”,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三、四句說,鳥兒向著屋檐上飛翔,白云從窗戶里輕輕流出。這兩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處地勢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內(nèi),但因屋宇處于白云繚繞之中,云氣從屋后、屋側(cè)飄過,所以看起來就像從窗中飛出!伴苌稀焙汀按袄铩本透靼椎赝赋鋈说拇嬖。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
詩寫得十分精煉。四句寫出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如同電影鏡頭的連接那樣,合起來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煙、日、鳥、云都在動,但給人的印象卻是無限的靜。由這一片寂靜,又使人感到詩人心中是那么清靜。他沒有一點兒雜念,只是靜靜地觀賞著這一切。如果細細吟味,還可感到三、四句隱隱流露出詩人的幾分新奇感。高飛的鳥與屋檐齊高,白云由窗間流出,這種景象在平地上見不到,因而使詩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兩副對子。前兩句“見”、“窺”的主體是詩人,后兩句的主體則是“鳥”和“云”。前兩句的節(jié)奏是二、一、二,后兩旬是二、二、一。這樣,全詩雖然篇幅短小,內(nèi)容單純,卻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至于不顯得單調(diào)了。
此詩寫作極有章法,動靜結(jié)合。前兩句形成大的環(huán)境氛圍和背景;后兩句點染出具體生動的景物,造成巨細相襯的藝術(shù)效果。同時,景物動靜結(jié)合,構(gòu)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環(huán)境氛圍。詩人又運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來觀察寫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環(huán)境之中,體現(xiàn)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2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古詩簡介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是南北朝陶弘景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后回答皇帝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該詩通過回答天子的問題來說明詩人所喜愛的東西超塵脫俗,以示自己的志向。全詩意境深廣,蘊含無盡。
翻譯/譯文
你問我山中有什么,那我就告訴你,這個山中只有白云,我擁有白云。
只有在山中,我才擁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會有好的心情。所以我不會也不可能把它贈送給您。
注釋
、僭t:皇帝所頒發(fā)的文書命令。
、阝鶒偅喝,喜悅。
、鄄豢埃翰荒軇偃。
創(chuàng)作背景
陶弘景才華出眾,梁武帝早年即與其相識,稱帝之后他屢次希望隱居華陽洞的陶弘景能夠出仕,但陶不為所動。梁武帝蕭衍曾下詔問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山為官!彼蛣(chuàng)作此詩回答梁武帝,同時表明自己的志向。
另一說該詩是陶弘景隱居之后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
賞析/鑒賞
這首五言四句的小詩,是齊梁間隱士陶弘景所作。弘景不以詩名,但此詩以極簡練的詞句表現(xiàn)了作者高遠出世的情懷和敝屣富貴的依然之態(tài)。
首句“山中何所有”。起句借梁武帝詔書中的問語,引出下文自己的`回答。這一句看似平平,若不經(jīng)意,但隱士不事王侯、高尚其志、對“圣旨”絕無半分誠惶誠恐之感的風范,已約略可體味。次句“嶺上多白云”,正面回答詔問。山中之物多矣,作者獨獨拈出“白云”,自然,山中多云,這是事實,《禮記》所謂“天降時雨,山川出云”,謝靈運詩亦有“白云抱幽石”、“巖高白云屯”之句。作者將眼前景隨口道來,毫不費力,而青山白云,相映成趣,非但當時作者注目,亦使今之讀者神往。此其一。其二,這與晉宋以來隱逸之士所賦予白云的特殊意義有關(guān)。云之為物,行蹤飄忽,去來無跡,自由自在,無佳無礙,這正是隱士們寄托幽懷的對象,也可用作他們的自我象征。陶淵明《和郭主簿》云:“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其《歸去來辭》云:“云無心以出岫”,即是明證。后來的唐釋皎然說得更明白:“有形不累物,無跡去從風。莫怪長相逐,飄然與我同!碧蘸刖霸娭械摹鞍自啤保羞@樣的含義在內(nèi)。臺中雖然沒有“我”字,卻已畫出了“我”仰首觀云、悠然自得的神態(tài)。梁武帝問山中何所有,實是說山中無所有,不如出山入朝,則無所不有矣。弘景這樣巧作回答,也暗示了拒絕應(yīng)征出山的態(tài)度。若不經(jīng)意之中,實有深意在內(nèi)。
但這一句畢竟過于含蓄,意思不夠醒豁,接下來“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二句就索性點明了這層含義。表面看來,這兩句是說白云在天,飄忽無定,只可讓山人游目,無法寄陛下同觀,言下似乎還有遺憾之意。但“怡悅”一詞,明確表示了自己對青山白云,也就是對隱居生活的喜愛!爸弧薄ⅰ白浴倍,更將對蒼山白云的欣賞看做是隱士的專利。萬丈紅塵中人怎能耐得住山居的寂寞,舒卷無方的白云怎能得到金粉叢中帝王的心賞,所謂“只可”、所謂“不堪”,其實已經(jīng)毫不客氣地將對方排斥于自己的同道之外。意思雖略嫌直露,而拒聘的態(tài)度卻也因此顯得更加堅決。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3
武夷山中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古詩簡介
《武夷山中》是宋末元初詩人謝枋得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遺民詩。這首詩作于南宋亡后,謝枋得隱居在武夷山中,但國破家亡的哀痛始終不能忘嘆,眼見祖國河山淪入敵手,反抗的呼聲早已沉寂,詩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間是那樣的凄清寂寞,孤苦無依?墒撬是用嚴寒、抗冰雪的梅花來激勵自己,表示永遠要堅持民族氣節(jié),決不向敵人屈膝。
翻譯/譯文
十年的歲月連回家的夢想都不曾有過,此時此刻我獨立青峰之上面對著野水無涯。山雨初停的時候,天地間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經(jīng)歷多少歲月才能修煉成梅花那樣的品格呢?
注釋
1.武夷山:在福建崇安西南,群峰林立,溪流回湍,是著名風景區(qū)。
2.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年),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3.青峰:蒼翠的山峰。
4.幾生:何年何月,幾時。
賞析/鑒賞
首句,“十年無夢得還家”,指抗元兵敗的十年間從未還家。這里不說“未還家”,卻說“無夢得還家”,簡直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可見其決絕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遺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總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權(quán)。他的“無夢得還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節(jié)隱居。這一句領(lǐng)起下文。決絕到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棲息山間也就怡然自得了。
“獨立青峰野水涯”,“獨立”使詩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間,是詩人直沖云霄的氣節(jié),是詩人不可一世的風骨!扒喾逡八摹笔茄矍熬,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絕妙的水墨畫,但這又不是純寫武夷奇觀,當年宋朝的河山,空曠,寂靜,沒有著落;獨立于此,詩人的心情,有些悲愴孤獨,有些若有所失。沒有人煙,腳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繚亂逐春生”;不見漁舟,眼前只是煙波浩淼的野水,中間傾注著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巍然挺立的青峰,實際上也是詩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寫照。
第三句一轉(zhuǎn),“天地寂寥山雨歇”, 天地寂寥,淅淅瀝瀝的春雨在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時候停住了,田野清曠,凍云黯淡,有青草的氣息,有天地的空曠,有黃昏的寂寞。簡直辨不清是真在寫沉寂的山中氣象,還是在嘆息人間的萬馬齊喑。
末句“幾生修得到梅花” ?梅花向來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貞的品質(zhì),如王安石寫寒士的《梅》:“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陸游寫高士的梅:“零落成塵碾做泥,只有香如故”;還有蘇軾寫的梅:“不知風雨卷春歸,收拾余香還畀昊”……梅花在數(shù)九隆冬這樣最寒冷的日子里開放,百花之中,一枝獨秀。到次年春來草長,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無語,卓爾不群。人要幾生幾世才能修得到梅花這樣的境界!詩人忽然提到獨立世外,傲霜吐艷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無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間,以梅花品格相期許。詩風自然樸素不加雕飾,清曠之中已帶著幾分蒼涼沉郁,詩人對故國的思念,對人生的思考,深遠綿長,發(fā)人深省。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4
山中夜坐原文
悠悠天地間,草木獻奇怪。
投老一蒲團,山中大自在。
翻譯
悠悠天地之間,草木呈獻出干奇百怪。
老來獨坐在蒲團上,覺得山中特別逍遙自在。
注釋
悠悠:寥廓,深遠。
獻:呈現(xiàn)。
奇怪:奇形怪狀,隱喻宋亡后的種種怪事。
投老:到老,臨老。
蒲團:用蒲草編織的墊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時用。
賞析
德祐初(即1275年),文及翁曾任參知政事,宋亡不仕,閉門著書。這首詩就是寫他在山中的隱居生活的。
詩題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已屬清幽,加之時當夜晚,蒲團靜坐,氣氛更為恬靜淡泊,定下了詩的基調(diào)。
開頭兩句寫山中景色。悠悠,狀天地的寥廓,景象開闊深遠。獻,奉獻,這里將草木擬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覺,競相呈現(xiàn)各種奇形怪狀的姿態(tài)。這句隱喻宋亡后世態(tài)翻覆,種種怪事不堪入目。
后兩句承“奇怪”而來,由寫景轉(zhuǎn)而寫心境。在草木爭奇斗怪的熱鬧場合中插入“蒲團”,本來是不協(xié)調(diào)的。加之是“投老”,坐一輩子,直到生命終結(jié),不能不使人為之嘆惋。但面對社會現(xiàn)實而富于正義感的詩人,既不能力挽狂瀾,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終老蒲團外別無他途。“自在”而冠以“大”,似乎詩人對這種歸隱生活,是十分喜愛和贊賞的。
據(jù)李有《古杭雜記》記載,文及翁及第后,與同科進士游覽西湖,即席賦《賀新郎》一首。詞中說:“余生自負澄清志!庇终f:“借問孤山林處士,但掉頭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可見文及翁本來是一個胸有大志、一心圖謀恢復(fù)的有為之士,從他對林處士的譏誚,也可看出他對那些自命風雅、不問國事的'所謂“高人隱士”是如何深惡痛絕了。這樣一位血性男兒,要在寂靜的山林里孤坐蒲團以了殘生,這里頭當蘊含多少難言的隱痛。平和的外表下深藏著的,是亡國的哀痛和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閑適,內(nèi)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和沉重。應(yīng)該說,這種“自在”的歸隱生活,是作為社會的對立面而存在的,是對現(xiàn)實的抗爭。
南宋末年的詞人劉辰翁有一首《柳梢青》詞,其中寫道:“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在清冷的山中夜晚,青燈獨坐,念念不能忘情的,仍然是舊君故國,前朝父老。文及翁和劉辰翁的身世和心境,完全相通。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夏日山中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裸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
脫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吹過頭頂。
注釋
、俾闾唬褐冈娙嗽谇嗔掷锩撊ヮ^巾,不拘禮法的形態(tài)。
、谇嗔郑褐干街袠淠旧n翠、遮天蔽日。
賞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這首小詩的'關(guān)鍵。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懶得搖。
詩僅四句,描寫的場景也不大,但卻真實、貼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夏日的清風吹來,山中的松葉沙沙作響,詩人解下頭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涼爽宜人。全詩寫出了作者曠達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度。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6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譯文
山中的景色沐浴著春天的陽光,不要因為只是微微的陰天就打算回家。天氣晴朗并無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霧深處也會打濕你的衣服。
注釋
⑴山行:一作“山中”。⑵春暉:春光。⑶便擬歸:就打算回去。⑷縱使:縱然,即使。⑸云:指霧氣、煙靄。
山中留客/山行留客鑒賞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詩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煥發(fā)了容光,眾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這一切都構(gòu)成了春天的光彩。在這種美景艷陽天中,些許天氣的陰晴變化不算什么。那空山幽谷,云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即使是晴天也會沾濕衣服,來客不必因為天色微陰怕雨就罷游而歸。
首句“山光物態(tài)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斗艷,呈現(xiàn)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游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游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并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
最后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采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shè)了一個晴天游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
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樂趣,那么,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主要表現(xiàn)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復(fù)雜的,不應(yīng)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于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游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7
山中雪后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古詩簡介
《山中雪后》是清代詩人鄭燮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借此詩作托物言志。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出深深的感嘆。此詩也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詞人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
翻譯/譯文
清晨起來剛一開門,看到山頭已被一場大雪覆蓋。此時,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陽的光芒,透過淡淡的白云,也變得寒冷了。
房檐的積雪尚未開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是多么不尋常。
注釋
、偕街醒┖螅哼@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詩。
、陂芰魑吹蚊坊▋觯何萆戏e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開放。
、矍骞拢浩嗲骞陋。
、艿乳e:尋常、一般。
創(chuàng)作背景
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忌者所囑不得入試”,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給他的心靈帶來嚴重創(chuàng)傷,所以他經(jīng)常在詩詞作品中,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山中雪后》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見景生情所做的詩歌。
賞析/鑒賞
《山中雪后》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
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升,云彩淡淡(描圖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點氛圍)的畫面!伴芰魑吹蚊坊▋,一種清孤不等閑”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閑”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繪圖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析情感)。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出深深的感嘆。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8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翻譯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
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了人的衣裳。
注釋
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荊谷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
紅葉:秋天,楓、槭、黃櫨等樹的葉子都變成紅色,統(tǒng)稱紅葉。
元:原,本來。
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
“荊溪白石出”主要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天寒紅葉稀”主要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主要寫初冬時節(jié)山中全貌。本應(yīng)是蕭瑟枯寂的冬季,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翱沾洹弊匀徊粫皾褚隆保悄菢拥臐,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fù)雜作用所產(chǎn)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翱铡弊趾汀皾瘛弊值拿埽簿驮谶@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tǒng)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薄罢匆隆笔菍崒,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shù)是永遠不會重復(fù)的。
這幅由小溪、白石、鮮艷的紅葉、山間小路、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沒有一絲一毫的蕭瑟枯寂。全詩意境空蒙,如夢如幻,寫法從一般見特殊,達到新穎獨特的效果,詩風清新明快。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能判斷其寫于初冬時節(jié),為作者山行時有感而作。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9
山中雪后
[清代]鄭燮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譯文及注釋:
《山中雪后》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笔钦f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熘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有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閑”則是突有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有深深的感嘆。
賞析:
《山中雪后》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是說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熘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有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閑”則是突有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有深深的感嘆。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天平山中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賞析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顯得格外嬌艷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郁郁蔥蔥的草木叢里,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著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詩人沿著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只聽得滿耳鶯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里,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隱隱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閑適心情,在這一段里便躍然紙上了。這兩句著眼于人的感覺,但并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鶯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平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游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cè)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舒遠愜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艷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著婉轉(zhuǎn)的'歌,輕快悅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
順著山路慢慢地走著,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著把我送到了家。
注釋
天平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平,稱望湖臺,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平山很近。
茸茸(róng):小雨又細又密又柔和的感覺。
楝(liàn):江南一帶常見的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枇(pí)杷(pá):樹的名稱。果實黃色圓形,味甜,春夏之間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淺:山路的遠近。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平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說,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元末,為避亂世,詩人曾隱居于故鄉(xiāng),這首詩便是詩人隱居時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山中雪后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賞析
《山中雪后》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笔钦f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升,云彩淡淡;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的畫面。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閑”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出深深的感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起,打開門看到的是滿山的皚皚白雪。雪后初晴,白云慘淡,連日光都變得寒冷。
房檐的積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清高堅韌的性格,是多么不尋常啊!
注釋
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詩
這句是說,屋上積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開放。
清孤:凄清孤獨
等閑:尋常、一般。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只知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見景生情所做的詩歌。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忌者所囑不得入試”,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所以他經(jīng)常在詩詞作品中,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感慨。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也變得稀稀落落。
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了人的衣裳。
注釋
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荊谷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參見《水經(jīng)注·渭水》《長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紅葉:秋天,楓、槭、黃櫨等樹的葉子都變成紅色,統(tǒng)稱紅葉。
元:原,本來。
“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濃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濕衣之感?沾洌褐干介g青色的潮濕的霧氣。
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么后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翱沾洹弊匀徊粫皾褚隆保悄菢拥臐,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fù)雜作用所產(chǎn)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翱铡弊趾汀皾瘛弊值拿,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tǒng)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薄罢匆隆笔菍崒,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shù)是永遠不會重復(fù)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diào)。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
不堪持贈君。
注釋
。1)詔:帝王所發(fā)的文書命令.
(2)怡悅:取悅;喜悅。
譯文
你問我我山中有什么。
那我就告訴你,這個山中只有白云,我擁有白云。
只有在山中,我才擁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會有好的心情。
所以我不會也不可能把它贈送給您。
賞析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后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首句即照應(yīng)題目。齊高帝之問,帶有勸其出山,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云!痹掚m簡淡,含意卻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鐘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云。在迷戀利祿的人看來,“白云”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lǐng)略“白云”奇韻真趣。 所以詩人說:“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毖酝庵,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個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難以持贈一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娙艘赃@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 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今天郡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人。你一定在澗底打柴,回來以后煮些清苦的飯菜。想帶著一瓢酒去看你,讓你在風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墒乔锶~落滿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跡?
注釋
全椒:今安徽全椒縣,唐屬滁州。
郡齋:滁州刺史衙署的齋舍。
“澗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絕人世的幽獨清苦生活。
荊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傳》云:“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瓢:將干的葫蘆挖空,分成兩瓣,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
風雨夕:風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縣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澗:山間流水的溝。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跡:來去的蹤跡。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詩乍看沒什么驚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頗有陶淵明的風格,向來被稱為韋詩中的名篇。有人說它“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筆”(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評價很高。
題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會吐露對山中道士的憶念之情。但憶念只是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需要讀者細心領(lǐng)略。
詩的關(guān)鍵在于那個“冷”字。全詩所透露的也正是在這個“冷”字上。首句既是寫出郡齋氣候的冷,更是寫出詩人心頭的冷。然后,詩人由于這兩種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這寒冷氣候中到澗底去打柴,打柴回來卻是“煮白石”。葛洪《神仙傳》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边有道家修煉,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誰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艱苦修煉,詩人懷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讓他在這秋風冷雨之夜,得到一點友情的安慰。然而詩人進一層想,他們都是逢山住山、見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許在這塊石巖邊安頓,明天恐怕又遷到別一處什么洞穴安身了。何況秋天來了,滿山落葉,連路也不容易找,走過的.腳跡自然也給落葉掩沒了,因而也不知去何處找對方。
詩雖淡淡寫來,卻使讀者能感到詩人情感上的種種跳蕩與反復(fù)。開頭,是由于郡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終于又覺得找不著他而無可奈何;而詩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終于無從消解。
詩人描寫這些復(fù)雜的感情,都是通過感情和形象的配合來表現(xiàn)的!翱S冷”兩句抒寫,可以看到詩人在郡齋中的寂寞。“束荊薪”、“煮白石”是一種形象,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種種活動!坝帧焙汀斑h慰”又是一種感情抒寫!奥淙~空山”卻是另一種形象了,是秋氣蕭森、滿山落葉、全無人跡的深山。這些形象和情感串連起來,便構(gòu)成了情韻深長的意境,很耐人尋味。
這首詩,看來像是一片蕭疏淡遠的景,啟人想象的卻是表面平淡而實則深摯的情。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這樣的用筆,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覺,也就是形象思維的巧妙運用。
蘇軾很愛這首詩。《許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笔┭a華《峴傭說詩》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別。韋應(yīng)物這首詩,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謂“化工筆”,也就是這個意思。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山中寄諸弟妹
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
城郭遙相望,唯應(yīng)見白云。
古詩簡介
《山中寄諸弟妹》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實寫了詩人在山中的隱居生活;后兩句則是虛寫,乃詩人從其親人們的角度,寫他們經(jīng)常向他隱居的方向遙望,寫親人們惦念自己,實際上也表明了自己一直也在想念親人。全詩清麗絕俗,明白如話,立意精巧,妙語絕倫。
翻譯/譯文
終南山中多參禪修道的僧侶,坐禪誦經(jīng)時自然相聚集為群。
你們?nèi)缭诔且乩镞b遙而望的話,應(yīng)該只能看見天上的白云了。
注釋
1.山中:終南山中,作者隱居之所。弟妹:弟弟和妹妹。王維出生于當時的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下面還有四個兄弟,王縉、王繟、王纮、王紞,另外還有兩個妹妹。
2.法侶:僧侶。
3.禪誦:謂坐禪誦經(jīng)。如《陳書》:“吳郡陸慶筑室屏居,以禪誦為事。”
4.城郭:城邑,指弟弟和妹妹的住處。
5.唯:單單,只。
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至天寶三年(744年)之間,王維曾隱居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這首詩即是詩人于終南山中寄給城內(nèi)弟弟與妹妹的。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的題目雖然說是寫給弟弟妹妹的,其實內(nèi)容卻與親情關(guān)系不大,而是描述自己在山中的修行生活。對于潛心向佛的王維來說,他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就是去拜訪那些方外高人,并且與意氣相投的道友們共同修行,這些情形也都反映在他的詩作中。這首《山中寄諸弟妹》就表現(xiàn)了這樣一種生活場景,表達了在山中與一班道友結(jié)緣共修時的欣悅之情。
“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綱!斑@兩句是實寫,點出了山中隱居生活,友人相伴、共同生活的`場景,一方面表達出詩人悠然自得的情趣,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訴弟弟妹妹們,自己在山中生活得很好,并不孤單,自然而然地透出讓親人放心、不必牽掛自己的意思。
后兩句是虛寫,詩人的思緒回到了故鄉(xiāng)的家中,想來親人們也一定在惦念著,會經(jīng)常向他隱居的方向遙望。然而他們是無法體會自己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明里寫親人們惦念自己,實際上也表明了自己一直也在想念親人。這種寫法與詩人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小詩清麗絕俗,明白如話,如同白描一般,可以稱之為“水墨不著色畫”,“淡”是最突出的特征這種“淡”,不僅是語言色澤上的“淡”,更多的是創(chuàng)作主體心境的“淡”,雖然也抒發(fā)了淡淡的思念之情,但更多的是悠然自得的情緒。
詩人住在清靜而又僻遠的大山之中,遠離了塵世的喧鬧,周圍是美麗脫俗的山水,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自己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了,那種天人合一的感覺,就分外濃厚。從山外的城里遠遠地向山中眺望,別說只能看到一片云霧迷茫,就算是看到了修行的詩人,詩人也是這大自然的一部分了!霸啤痹谶@首詩中有特別的意涵。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云的姿態(tài)變化多端,顏色潔白如雪,又高處于天邊,其安詳閑適、高潔清秀之處,正是詩人自己品格的寫照。
名家點評
清代文學家張謙宜《絸齋詩談》:“身在山中,卻從山外人眼中想出,妙語絕倫。”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山中》原文及翻譯賞析03-08
《山中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06-11
《夏日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2-05
山中原文、翻譯、賞析03-23
山中寡婦原文翻譯及賞析10-17
山中問答原文翻譯及賞析07-06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3-21
《夏日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3-29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