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7-09 09:15:47 古籍 我要投稿

        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原文翻譯及賞析1

          唐代·韓愈《師說》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而恥學(xué)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p>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古代求學(xué)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xué)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xué)習(xí),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xué)習(xí)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yuǎn),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yuǎn),卻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為可恥,真是糊涂。∧切﹥和睦蠋,教他讀書,學(xué)習(xí)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dá)。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xué)習(xí)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dāng)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dāng)做老師,就被認(rèn)為近于諂媚!卑!求師的風(fēng)尚難以恢復(fù)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dāng)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xué)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xué)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xué)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xué)習(xí)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xué)習(xí)。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學(xué)者:求學(xué)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xué)及古文寫作;螅呻y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墩撜Z·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dāng)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xué)習(xí)道理。師,用做動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fā)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dú)。

          是故:因此,所以。

          無:無論、不分。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師道:從師的傳統(tǒng)。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猶且:尚且。

          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動。

          恥學(xué)于師: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恥,以……為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xué)習(xí)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xí),使……學(xué)習(xí)。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biāo)點(diǎn),老師教學(xué)童讀書時要進(jìn)行句讀(逗)的教學(xué)。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fēng)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jié)構(gòu)相同。之,提賓標(biāo)志。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小學(xué)而大遺:學(xué)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巫醫(yī):古時巫、醫(y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yè)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為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年相若:年歲相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高官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復(fù):恢復(fù)。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蜃鳌氨芍。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xué)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xué)習(xí)周禮。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這類。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簬兹送,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論語·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不必:不一定。

          術(shù)業(yè)有專攻:在業(yè)務(wù)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xué)習(xí)、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jìn)士。

          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xí)之: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xué)習(xí)了。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稑贰芬咽,此為古說。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不拘于時:指不受當(dāng)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fēng)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dāng)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嘉:贊許,嘉獎。

          貽:贈送,贈予。

          解析

          中心論點(diǎn):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xué)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dǎo)的“古文運(yùn)動”也已經(jīng)開展,他是這個運(yùn)動公認(rèn)的領(lǐng)袖。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xué)于師”的壞風(fēng)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yán)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xué)習(xí),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biāo)準(zhǔn)。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dāng)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jìn)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dú)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xu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斗爭精神。

          對恥學(xué)于師,文章連續(xù)用了三個對比。第一,古今對比,闡明恥學(xué)于師違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于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于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jìn)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fā)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biāo)準(zhǔn)。開篇第一句“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diǎn)。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diǎn)。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biāo)準(zhǔn)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xué)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xué)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dāng)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fēng)氣。

          第3段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jìn)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呼應(yīng),并且往前推進(jìn)一步,由“學(xué)者”推進(jìn)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jìn)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qiáng)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diǎn)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diǎn)。

          第4段

          贊揚(yáng)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于時”的“時”指“恥學(xué)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fēng)氣!肮诺馈敝浮皬膸煻鴨枴,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yōu)良學(xué)風(fēng)。從而總結(jié)全文主旨,點(diǎn)明主題。

        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思無疆思,馬斯臧。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騅有駓,有骍有騏,以車伾伾。思無期思,馬斯才。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騮有雒,以車?yán)[繹。思無斁思,馬斯作。

          駉駉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譯文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毛帶白色有驈皇,毛色相雜有驪黃,駕起車來奔前方。跑起路來遠(yuǎn)又長,馬兒駿美多肥壯。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黃白為騅灰白駓,青黑為骍赤黃騏,駕起戰(zhàn)車上戰(zhàn)場。雄壯力大難估量,馬兒駿美力又強(qiáng)。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驒馬青色駱馬白,駵馬火赤雒馬黑,駕著車子跑如飛。精力無窮沒限量,馬兒騰躍膘肥壯。

          群馬高大又健壯,放牧廣闊原野上。說起那些雄健馬,紅色為骃灰白騢,黃背為驔白眼魚,駕著車兒氣勢昂。沿著大道不偏斜,馬兒如飛跑遠(yuǎn)方。

          注釋

          駉(jiōng)駉:馬健壯貌。

          坰(jiōng):野外。

          薄言:語助詞。

          驈(yù):黑身白胯的馬;剩呼斣娮鳌膀b(huáng)”,黃白雜色的馬。

          驪(lí):純黑色的馬。黃:黃赤色的馬。

          以車:用馬駕車。彭彭:馬奔跑發(fā)出的聲響。

          思:句首語助詞。下句“思”字同。

          斯:其,那樣。臧(zāng):善,好。

          騅(zhuī):蒼白雜色的馬。

          骍(xīn):赤黃色的馬。騏:青黑色相間的馬。

          伾(pī)伾:有力的樣子。

          驒(tuó):青色而有鱗狀斑紋的馬。駱:黑身白鬃的馬。

          駵(líu):赤身黑鬃的馬。雒(luò):黑身白鬃的馬。

          繹繹:跑得很快的樣子。

          斁(yì):厭倦。

          作:奮起,騰躍。

          駰(yīn):淺黑間雜白色的馬。騢(xiá):赤白雜色的馬。

          驔(diàn):黑身黃脊的馬。魚:兩眼長兩圈白毛的馬。

          祛(qū)祛:強(qiáng)健的樣子。

          徂(cú ):行。

          賞析:

          《毛詩序》云:“《駉》,頌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儉以足用,寬以愛民,務(wù)農(nóng)重谷,牧于坰野,魯人尊之,于是季孫行父請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頌。”鄭箋云:“季孫行父,季文子也。史克,魯史也!笨资柙疲骸拔墓辏ㄇ621),行父始見于經(jīng)(《春秋》),十八年,史克名始見于《傳》(《左傳》)。此詩之作,當(dāng)在文公之世。天子巡守,采諸國之詩,觀其善惡,以為黜陟。周尊魯若王者,巡守述職,不陳其詩,雖魯人有作,周室不采。故王道既衰,變《風(fēng)》皆作,魯獨(dú)無之。至臣頌君功,亦樂使周室聞之,是以行父請焉!毙蛘f之事實固如朱熹《詩序辨說》所稱“皆無可考”,但謂之“鑿矣”,則亦過甚其辭。據(jù)詩意,此篇系魯人歌頌魯君注重牧業(yè),國以富強(qiáng)之作。朱謀瑋說:“魯政多矣,獨(dú)舉考牧一事,軍國之所重也!保ā秱髡f匯纂》引)此言能得其實。詩的作者古文經(jīng)學(xué)家說是史克,今文經(jīng)學(xué)家則說是奚斯。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史克作頌,惟見《毛序》,他無可證。三家詩說皆以《魯頌》為奚斯作,……漢人承用皆屬奚斯……,史克見《左傳》在文公十八年,至宣公世尚存,見《國語》,奚斯見閔(。┕辏ㄇ660),故文公二年《傳》已引《閟宮》之詩。不應(yīng)季孫行父請命于周之前,已有史克先奚斯作頌。”他指出的歷史事實固然不錯,但從年代上只可斷定史克不能作《閟宮》,說此篇《駉》亦非其所作,則缺乏說服力!睹娦颉分f較有條理,在現(xiàn)有文獻(xiàn)不足證偽的情況下,不妨?xí)簭拿f。

          此詩重點(diǎn)是寫馬,通過寫馬來贊頌魯國的國君魯僖公。詩分四章,可能與古代一車四馬的駕車制度有關(guān)。有人說“《禮》:諸侯六閑,馬四種,有良馬,有戎馬,有田馬,有駑馬”,“作者因馬有四種,故每章各言其一”(孔穎達(dá)疏);也有人說每章各寫馬的一種品性,第一章是寫“馬之德”,第二章是寫“馬之力”,第三章是寫“馬精神”,第四章是寫“馬志向”(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這卻不免讓人感到穿鑿附會,四章中各種各樣毛色的馬都有,難道說“驪”一定是良馬、“駵”一定是劣馬?“彭彭”、“伾伾”、“繹繹”、“祛祛”與“臧”、“才”、“作”、“徂”這些形容詞(或動詞)也看不出與德、力、精神、志向有特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從結(jié)構(gòu)上看,它每章除了第四、五兩句“有……有……”句式各具不同內(nèi)容外,也就第六句末二字和第七、八兩句末一字不同,是典型的重章疊句體式,而各章所更易之字,也不像《國風(fēng)》中的一些篇章那樣相互間有遞進(jìn)或聯(lián)貫關(guān)系,而像《國風(fēng)》中的另一些篇章那樣,聯(lián)章復(fù)沓只是為了取得一唱三嘆、余音不絕的歌詠藝術(shù)效果。

          從詩的表現(xiàn)手法看,此篇盡管用的是賦法而沒有比興成分,但寫來跌宕有致,馬的形象既生動傳神,對魯君的頌美也點(diǎn)到即止,沒有過分的張揚(yáng),一切都溫而不火,流暢自然,這在《頌》詩中實不多見。全詩先將直接歌詠的對象群馬置于廣闊無邊的原野這一環(huán)境背景,且冠以“駉駉”這一表形態(tài)的疊字形容詞,這樣篇首就鼓蕩著一種矯健強(qiáng)悍的氣勢。接著,“薄言駉者”一句略按,往下介紹馬的品種,馬的品種繁多正可作“思無疆(期、斁、邪)”一句的注腳,為下文的贊頌作了有效的鋪墊!耙攒嚒痹圃疲忠詭НB字形容詞的句子詠馬之善于駕車疾馳,與上文的“駉駉牡馬”句相呼應(yīng),而句中“馬”字不出現(xiàn),疊字詞前后位置不同,又見出章法上的變化。最后,由寫馬轉(zhuǎn)為贊美魯君,但贊美魯君仍緊扣住詠馬,結(jié)尾一絲不茍。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篇的脈絡(luò)很分明,作者的寫作技巧很純熟。不妨說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專詠馬的詠物詩,后世詠馬之詩大致也是這樣從馬的形體(這在此篇中主要是通過寫馬的毛色表現(xiàn)出來)、馬的動勢、馬與人的關(guān)系這幾方面落筆的。作為詠物詩的雛型,它已顯得相當(dāng)完美。一些讀者會有此疑問:這樣一首具有《國風(fēng)》風(fēng)格的詩,為何不在《國風(fēng)》中?魯詩不稱《風(fēng)》而稱《頌》,前引孔穎達(dá)疏實際上已作了說明,原因是魯為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周室重視周公的功績,尊魯若王,天子巡守采諸國之詩以觀風(fēng),遂不及魯詩。

          從詩的歷史文化意義上說,此篇以牧業(yè)的興盛作為治國有方的一大業(yè)績,反映出那個時代對馬政的重視。據(jù)文獻(xiàn)記載,在周代的“六藝”中,就專門有“御”(駕馬車)這一藝,周穆王也有駕八駿遨游天下四方的傳說。春秋中期,車戰(zhàn)仍是戰(zhàn)爭的主要手段,一輛兵車需四匹馬牽引,因此國家軍事力量的強(qiáng)弱,必然與馬匹數(shù)量密切相關(guān),大國號稱“千乘之國”,良有以也!皣笫,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馬政于是成為軍國要務(wù),各國諸侯都十分重視養(yǎng)馬,這在《詩經(jīng)》中也有所反映,如《鄘風(fēng)·定之方中》就贊揚(yáng)衛(wèi)文公“秉心塞淵,騋牝三千”,而《魯頌》更是篇篇寫到馬,《駉》自不待言,《有駜》則詩題就是馬肥壯之貌,《泮水》有“其馬蹻蹻”句、《閟宮》有“公車千乘”句。在此篇中,寫到不同毛色的馬的品種有十六種之多,可見馴馬養(yǎng)馬這一業(yè)的發(fā)達(dá)。而考之典籍,以毛色定名的馬還遠(yuǎn)不止這些。語言學(xué)家們認(rèn)為:某一民族語言中哪一屬類事物的名詞特別多,就反映出此民族在該方面的知識特別豐富,與該類名詞有關(guān)的科學(xué)技術(shù)特別發(fā)達(dá)。中國上古時期牲畜命名的多樣化,正反映了畜牧業(yè)的高度發(fā)達(dá),這也是中華民族可以為之驕傲的事。

        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尚有綈袍贈,應(yīng)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譯文

          像須賈這樣的小人尚且有贈送綈袍的舉動,可見范雎的世寒是多么惹人同情。

          現(xiàn)在的人不了解像范雎這樣的`天下治世賢才,只把他當(dāng)成凡夫俗子看待。

          注釋

          尚有:尚且還有。綈(tì)袍:用粗絲綢做成的長袍。

          憐: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戰(zhàn)國杰期的范雎。由于須賈告狀,他被毒打得幾乎死去,后來逃到秦國當(dāng)了宰相。須賈來秦,他特意以世窮的面貌去相見,須賈送綈袍給他御寒,他感到須賈還有故人之情,就寬恕須賈。出自《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猶作:還當(dāng)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賞析:

          《詠史》是詩人高適創(chuàng)作于盛唐。這首詩是寫于未入仕途之時,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因他自以為是“天下士”,卻只得到個“封丘尉”,于是通過寫古人贈綈袍的故事來比喻現(xiàn)在,表達(dá)了對有才華的貧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視的悲憤情緒。此篇雖題為“詠史”,實則是詩人借詠史來發(fā)泄自己的憤懣。

        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

          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譯文

          微雨初起時,只覺它像林中霧氣一樣浮動;逐漸地,伴隨著夜幕降臨,它分得了夜的絲絲涼意。

          那寒氣仿佛透窗入戶讓燈火閃爍不定,離窗很遠(yuǎn)也能感覺到它的涼意;仔細(xì)聽還能感覺到從空曠的院子里傳來的輕微淅瀝聲。

          注釋

          林靄(ǎi):林中的云氣。靄,霧氣。

          稍:漸漸。共:與,跟。

          迥(jiǒng):遠(yuǎn)。一作“逼”。

          虛:這里是空曠的意思。

          賞析:

          微 雨

          李商隱

          初隨林靄動, 稍共夜涼分。

          窗迥侵燈冷, 庭虛近水聞。

          細(xì) 雨

          李商隱

          帷飄白玉堂, 簟卷碧牙床。

          楚女當(dāng)時意, 蕭蕭發(fā)彩涼。

          李商隱寫了不少詠物詩,不僅體物工切,摹寫入微,還能夠通過多方面的刻畫,傳達(dá)出物象的內(nèi)在神韻。這里舉兩首題材相近的作品作一點(diǎn)分析比較。

          前一首詠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覺的,怎樣才能把它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呢?詩中描寫全向虛處落筆,借助于周圍的有關(guān)事物和人的主觀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襯、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開頭兩句寫傍晚前后微雨始落不久的情景。靄,霧氣。稍,漸漸。微雨初起時,只覺得它隨著林中霧氣一起浮動,根本辨不清是霧還是雨;逐漸地,伴同夜幕降臨,它分得了晚間的絲絲涼意。后面兩句寫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迥,遠(yuǎn)。虛,空。微雨久落后氣溫下降,人坐屋內(nèi),盡管遠(yuǎn)隔窗戶,仍然感覺出寒氣透入戶內(nèi),侵逼到閃爍不定的燈火上;同時,落久后空氣潮顯,雨點(diǎn)不免增重,在空寂的庭院里,可以聽得見近處水面?zhèn)鱽砑?xì)微的淅瀝聲。四句詩寫出了從黃昏到夜晚間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過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覺,而后漸能察覺,寫得十分細(xì)膩而熨貼,但是沒有一個字直接刻畫到微雨本身,僅是從林靄、夜涼、燈光、水聲諸物象來反映微雨帶給人的各種感受,顯示了作者寫景狀物工巧入神的本領(lǐng)。下字也極有分寸,“初隨”、“稍共”、“侵”、“冷”、“虛”、“近”,處處扣住微雨的特點(diǎn),一絲不茍。

          如果說,《微雨》的妙處在于避免從正面鋪寫雨的形態(tài),只是借人的感受作側(cè)面烘托,那么,《細(xì)雨》的筆法則全屬正面鋪寫,不過是發(fā)揮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同樣寫得靈活而新鮮。

          詩篇一上來打了兩個比方。白玉堂,指天宮,相傳中唐詩人李賀臨死時,看見天上使者傳天帝令召喚他上天給新建的白玉樓撰寫記文。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藍(lán)澄明的天空好象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臥床。這里將細(xì)雨由天上灑落,想象為有如天宮白玉堂前飄拂下垂的帷幕,又象是從天空這張碧牙床上翻卷下來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織紋細(xì)密而質(zhì)地輕軟的物件,用它們作比擬,既體現(xiàn)出細(xì)雨的密致形狀,也描畫了細(xì)雨隨風(fēng)飄灑的輕靈姿態(tài)。接下來,再借用神話傳說材料作進(jìn)一步形容。楚女,指《楚辭·九歌·少司命》里描寫的神女,詩中曾寫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曬、梳理自己頭發(fā)的神情。蕭蕭,清涼的感覺。這里說:想象神女當(dāng)時的意態(tài),那茂密的長發(fā)從兩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閃著光澤,蕭蕭地傳送涼意,不就同眼前灑落的細(xì)雨相仿佛嗎?這個比喻不僅更為生動地寫出了細(xì)雨的諸項特征,還特別富于韻致,逗人遐想。整首詩聯(lián)想豐富,意境優(yōu)美,如“帷飄”、“簟卷”的具體形象,“白玉”、“碧牙”、“發(fā)彩”的設(shè)色烘托,“蕭蕭”的清涼氣氛,尤其是神女意態(tài)的虛擬摹想,合成了一幅神奇譎幻、瑰麗多彩的畫面。比較起來,《微雨》偏于寫實作風(fēng),本詩則更多浪漫情味,從中反映出作者詠物的多樣化筆調(diào)。

        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xué)秦娥唱。

          午睡醒來慵—晌,雙紋翠簟鋪寒浪。

          雨罷蘋風(fēng)吹碧漲,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

          斜貼綠云新月上,彎環(huán)正是愁眉樣。

          譯文

          手執(zhí)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心生惆悵?帐幨幍姆块g里獨(dú)自一人,偏又響起陣陣鶯聲,好似美女輕唱。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xì)浪。

          夏雨初霽,掠過蘋草的微風(fēng)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脈脈,紅紅的臉頰上掛著淚珠似得看著人們。新月彎彎,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fā)之下。

          注釋

          捻:用手指輕輕拿起。霜紈:指潔白紈扇。悵望:惆悵、怨恨。

          秦娥:指年輕貌美女子。

          慵:懶。一餉:即一響,短暫的時問。

          雙紋翠。嚎椨谐呻p花紋的翠簟。簟,竹制涼席。寒浪:即指簟紋。竹席清涼,花紋起伏如浪,故稱“寒浪”。

          蘋風(fēng):掠過蘋草的微風(fēng)。宋玉《風(fēng)賦》:“夫風(fēng)生于地,起于青蕷之末!

          綠云:指藍(lán)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烏發(fā)。此句即“新月斜貼綠云上”。上,緩緩爬上。

          彎環(huán):彎彎如環(huán)之月亮。

          賞析:

         、偎w(wán):白色的細(xì)絹。此處指團(tuán)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tuán)圓似明月!

         、诟羧~鶯聲:杜甫《蜀相》:“隔葉黃鸝空好音!

          ③秦娥:古之善歌者。

         、茔迹▂ōng):懶倦。

         、莺耍合y。

         、揎L(fēng):輕風(fēng)。宋玉《風(fēng)賦》:“夫風(fēng)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邷I臉:形容雨后的'荷花。

         、嗑G云:此處指荷葉。

          ⑨“彎環(huán)”句:形容新月彎曲如眉。李賀《十月》:“長眉對月斗彎環(huán)!

          此詞情景交融、以景襯情,抒寫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閑愁。詞的上片借細(xì)節(jié)和襯景構(gòu)成一幅和諧的閨中閑眠圖,在這一景境中融入閨中人獨(dú)處空閨的閑愁;下片純以花月狀人,句句辭兼比興,處處意存雙關(guān)。全詞室內(nèi)景物、戶外景色交相輝映,女主人公的容態(tài)與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組成了一個渾然一體的優(yōu)美意境。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繾綣的閨中女子形象。她手執(zhí)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悵然懷想。她也許是在思念遠(yuǎn)方的情人,也許是在傷惋青春的易逝。此處暗用李白《折荷有贈》之“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fēng)前”的意境!皳印币鉃橛檬种篙p輕搓轉(zhuǎn),表現(xiàn)執(zhí)扇時悵然無緒的情態(tài),極為傳神!俺酢、“生”二字,前后關(guān)聯(lián),暗示因節(jié)序變換,令閨中人頓生新的悵望之情?臻|獨(dú)守,本已寂寞難耐,偏又有“隔葉鶯聲”,撩人意緒!八茖W(xué)秦娥唱”句把鶯聲比似學(xué)秦娥之唱。揚(yáng)雄《方言》:“娥,好也。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贝搜阅贻p貌美的女子,其歌聲之美可知。以鶯聲之歡快,反襯人心之悵恨,命意與著筆確有含蓄蘊(yùn)藉之妙。鶯啼婉囀,是實處著筆;閨中索寞,則是虛處命意,運(yùn)實于虛,終無一字點(diǎn)破!拔缢褋怼倍,深化閨中女郎百無聊賴的孤寂情狀。她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在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xì)浪。這兩句點(diǎn)明睡醒,而由翠簟聯(lián)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戶看花。

          下片轉(zhuǎn)寫戶外優(yōu)美的自然場景:夏雨初霽,徐徐的和風(fēng)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氨虧q”,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虛喻,“碧漲”是實寫,前虛而后實,意脈不斷,運(yùn)意十分靈活!懊}脈”二句,更是傳神入化之筆。作者賦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風(fēng)韻和感情,它含情脈脈,淚珠在臉,有情有思。這個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紅相向”三字,似寫朵朵紅荷,搖曳相映,實寫荷花帶雨,向人脈脈欲語;人帶淚珠,對之黯然神傷。是花是人,迷離莫辨,已達(dá)到物與人交融、渾然合一的境地。結(jié)拍二句,時間由午后過渡到夜晚,寫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遙寄相思的傳統(tǒng)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別開境界。“綠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烏發(fā)!靶略隆卑贫希热缗沙蠲,蹙于烏發(fā)之下。新月彎彎,猶似愁眉。作者運(yùn)用雙關(guān)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寫懷人之情;又避開對形象作直露的繪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狀人之愁眉,通過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與境諧,氣氛濃重。

          此詞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設(shè)喻新巧而又雋永傳神,具有獨(dú)特的意境,充分體現(xiàn)了小晏詞“詞情婉麗”、“曲折深婉”的特色。

        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鳣有鮪,鰷鲿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譯文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種魚類在棲息。有那鳣魚和鮪魚,還有鰷鲿和鰋鯉。用來祭祀獻(xiàn)祖先,求得福祉永綿延。

          注釋

          猗(yī)與:贊美之詞。漆沮(jù):兩條河流名,均在今陜西省渭河以北。

          潛: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魚棲止的柴堆。

          鳣(zhān):鰉魚,無鱗,肉黃,大者可達(dá)二、三丈長。鮪(wěi):鱘魚,長一、二丈。

          鰷(tiáo):白條魚,長僅數(shù)寸,狀如柳葉,鱗細(xì)而白。鲿(cháng):黃頰魚,尾微黃。鰋(yǎn):鲇魚,無鱗。

          享:祭獻(xiàn)。

          介:助,一說祈求。景:大。

          賞析: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印記。據(jù)《史記·周本紀(jì)》載,公劉“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矣。周道之興自此始。”周頌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體地名,而提及具體地名即與祭祀對象有關(guān),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岐山,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遷居之所,《詩集傳》認(rèn)為“此祭大王之詩”(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劉之后,所以以岐山為標(biāo)志)。與《潛》不同的是,《天作》點(diǎn)明了“大王荒之”。《潛》詩中沒有寫出公劉,但公劉是周道由之而興的關(guān)鍵人物,他在漆沮的經(jīng)歷當(dāng)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潛》的祭祀對象必然是公劉,無須點(diǎn)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贊美漆沮,不僅是基于二水的美麗富饒,更是帶著強(qiáng)烈自豪的主觀色彩。

          《潛》是專用魚類為供品的祭祀詩,照《毛詩序》的說法,《潛》所寫的祭祀按時間分有兩種,供奉魚的品種亦不同:“季冬薦魚,春獻(xiàn)鮪也!标P(guān)于魚的品種,孔疏的解釋是:“冬則眾魚皆可薦,故總稱魚;春唯獻(xiàn)鮪而已,故特言鮪。”從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經(jīng)不起仔細(xì)推敲。比如,“總稱魚”的魚是否包括鮪,就字面即頗難斷定。其實,“春獻(xiàn)鮪”是因為鮪在春夏間從海溯河而上產(chǎn)卵,其時方可捕得,冬天無法以“鮪”為薦,“總稱魚”的魚自然不能包括了。

          從魚的數(shù)量之多(“潛有多魚”)、品種之繁(“有鳣有鮪,鰷鲿鰋鯉”)以及人們對魚類品種的熟知,可以看出當(dāng)時漁業(yè)的卓有成效。潛置于水底,這種再簡單不過的`柴草堆作用卻不可小覷,正是它們吸引了魚類大軍的聚集。這種原始而有效的養(yǎng)魚方法也許就出自公劉時代,《周本紀(jì)》中寫及公劉“行地宜”,以潛養(yǎng)魚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創(chuàng)造性生產(chǎn)措施。祭祀詩離不開歌功頌德,《潛》明寫了對漆、沮二水風(fēng)景資源的歌頌,對公劉功德的歌頌則潛藏于字里行間,如同潛的設(shè)置,蕩漾著透出波紋的韻味。

          “以(魚)享以(魚)祀,以介景福”是飲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動。如果將魚換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蘊(yùn)就會大受損害,而詩作一氣呵成的效果也便喪失無遺。在這首詩中,魚實在是必然貫穿到底的。最后_一句雖然沒有寫出魚,但魚依然存在.因為“魚”與“余”諧音,《潛》詩所寫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魚,這使讀者有理由推斷:時至今日仍然廣泛流傳的“年年有魚(余)”年畫,民間除夕席上對魚不動筷而讓它完整地留進(jìn)新年的習(xí)俗,和《潛》所描寫的祭祀是一脈相承的!稘摗窇(yīng)當(dāng)被視為民俗史上一條重要資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潛》篇幅簡短,卻羅列了六種魚名;漆、沮二水具體寫出,卻讓祭祀對象公劉隱名;寫王室的祭祀活動,卻也與民間風(fēng)俗息息相關(guān)。這些,都顯示了作者調(diào)動藝術(shù)手法的匠心,使本來在《詩經(jīng)》里相對枯燥的頌詩中的一首能夠進(jìn)入形象生動、意蘊(yùn)豐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月圓

          杜甫〔唐代〕

          孤月當(dāng)樓滿,寒江動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

          未缺空山靜,高懸列宿稀。

          故園松桂發(fā),萬里共清輝。

          譯文:

          獨(dú)懸天空的一輪圓月,正對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jié)L滾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門之上閃動。綿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動著金光,華麗的綺席被月光照射顯得更加柔美。夜空明月高懸,照耀著幽深寂靜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潔,群星稀疏。想到遙遠(yuǎn)的家鄉(xiāng)的松樹當(dāng)茂,桂花正香,在這明凈的夜晚,唯愿同遠(yuǎn)隔萬里的親人們共同沐浴在這美好的月光之中。

          注釋:

          梁武帝詩:“慅慅孤月帷!焙芜d詩:“寒江復(fù)寂寥!扁准缥嵩姡骸案邩情_夜扉!薄对沦x》:“委照而吳業(yè)昌!苯检敫瑁骸霸履履乱越鸩!薄读w》:“紂時以綺為席。”鄒陽《酒賦》:“綃綺為席。”“綺逾依”:(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碧蘸刖霸姡骸翱丈剿獫M高煙平!"未缺“:指月圓。《淮南子》:“高懸大鏡!薄对沦x》:“列宿掩縟,長河韜映!薄绷兴蕖埃褐副娦。何遜詩:“獨(dú)守故園秋!薄抖乓堋罚核晒鸢l(fā),猶言松菊猶存。張正見詩:“松桂此真風(fēng)!备敌姡骸梆ㄥ遢x!薄对沦x》:“隔千里兮共明月。結(jié)聯(lián)本之!焙鷳(yīng)麟曰:杜有太巧類初唐者,如“委波金不定。照席綺逾依”,有太纖近晚唐者,如“雨深荒院菊,霜倒半池蓮”。

          賞析:

          全詩一直在寫月,角度不斷變化,意境開闊,但清冷寂廖,抒發(fā)了作者面對明月時孤獨(dú)和對遠(yuǎn)方親人真切的思念。

          首聯(lián)從天上月、江上波到門上月光的閃動,視角不斷轉(zhuǎn)換,寫出了一個活脫脫的生動傳神的月亮。

          頷聯(lián)詩人從江樓上俯視長江上的月色,又從寫江上的月光轉(zhuǎn)到寫屋內(nèi)的月光。

          頸聯(lián)詩人的視線從室內(nèi)轉(zhuǎn)到了室外,接著詩人又仰望星空。

          尾聯(lián)詩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和親人,聯(lián)想到與他們遠(yuǎn)隔萬里共沐月光。這是詩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長期滯留異鄉(xiāng),久久難歸的.無可奈何的告慰。

          全詩意境宏大、清冷寂靜,從天上寫到地上,從江上寫到屋里,從眼前寫到山林,從身邊寫到萬里之外。但無論怎么寫月亮,寫月光,都始終擺脫不了一種孤獨(dú)與寂寞的感覺,作者遠(yuǎn)在他鄉(xiāng),根本無法與親人團(tuán)聚,只能借月亮遙遙地寄托一種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既然無法團(tuán)聚,才會有萬里共清輝的愿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guān),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guān),

          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rèn)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

          教:令,使。

          胡馬:指侵?jǐn)_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yuǎn)、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dá)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guān)的蒼涼景象!扒貢r明月漢時關(guān)”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guān)。這里是秦、漢、關(guān)、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yuǎn)。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zāi)難,表達(dá)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碧热艄ヒu龍城的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褒埑恰敝钙嬉u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wèi)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褒埑秋w將”并不只一人,實指李衛(wèi),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安唤獭保辉试S,“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岸汝幧健,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jié)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xiàn)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zhàn)嵉拿髟潞托蹅サ某顷P(guān),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shù)次侵略戰(zhàn)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見證。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衛(wèi)青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zhàn)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qiáng)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昌齡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yīng)當(dāng)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qiáng),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qiáng)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fù),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邊塞詩是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最能體現(xiàn)國運(yùn)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gòu)成“盛唐之音”內(nèi)容的一個基本方面。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kuò)展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nèi)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nèi)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征士兵的鄉(xiāng)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xiàn)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guān)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fēng)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qū)別每首詩作思想內(nèi)容上的細(xì)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后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笔虑殡m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于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xiāng)的矛盾;衛(wèi)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xiàn)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zé)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lǐng)的無能,盼望出現(xiàn)良將,驅(qū)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guān)塞寫起,點(diǎn)名月色、關(guān)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zhàn)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zāi)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后兩句采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dāng)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guān)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評價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dá)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愛國之情。

          這首詩表達(dá)了詩人對守邊戰(zhàn)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guān),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dá)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劉建勛)

          賞析二: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jīng)推獎它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ㄧ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guān)屬漢,詩中互文!彼@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并沒有點(diǎn)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么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這句詩有什么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習(xí)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guān)”兩個詞,正是有關(guān)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獨(dú)指集

          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guān)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guān)山月,傷離別也!睙o論征人思家,思婦懷遠(yuǎn),往往都離不了這“關(guān)”和“月”兩個字!瓣P(guān)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guān)山月》),“關(guān)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guān)山月》),“關(guān)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

          隴頭明月迥臨關(guān),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辞暹@一點(diǎn)之后,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guān)”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

          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dú)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fā)興高遠(yuǎn)”,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guān)同秦代筑關(guān)備胡,漢代在關(guān)內(nèi)外與胡人發(fā)生一系列戰(zhàn)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dāng)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幌M吘秤小安唤毯R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xiàn)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diào)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tǒng)攝全篇。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xiàn)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xiàn)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guān)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xiàn)詩人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廖仲安)

        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

          未足臨書卷,時能點(diǎn)客衣。

          隨風(fēng)隔幔小,帶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飄零何處歸。

          譯文:

          螢火蟲僥幸依靠腐草而化出,不敢靠近太陽飛舞。

          它的光亮不足以照亮?xí)恚袝r還會玷污衣衫。

          微小的軀體,常在慢帳外隨風(fēng)飄蕩,或在林邊樹下帶雨掙扎。

          等到十月到來清霜凝重時,不知會飄落在哪里去。

          注釋:

          螢火:這里指螢火蟲。

          幸:僥幸。

          因:依靠,憑借。

          敢:豈敢,不敢。

          未足:不足以。

          時;有時。

          點(diǎn):玷污。

          幔:帷幔。

          微:指螢火蟲閃著微光。

          重:清霜凝重。

          飄零:漂泊。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天所作,當(dāng)時肅宗朝政曾一度由宦官李輔國把持,十分昏暗。詩人不滿這些腐敗現(xiàn)象,于是在這首詩中用螢火蟲作比喻,對棄權(quán)誤國的.宦官進(jìn)行了辛辣諷刺。

        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譯文

          蟈蟈張翅膀,群集低飛翔啊。你的子孫多又多,家族世興旺啊。

          蟈蟈張翅膀,群飛嗡嗡響啊。你的子孫多又多,世代綿延長啊。

          蟈蟈張翅膀,群聚擠滿堂啊。你的子孫多又多,和睦好歡暢啊。

          注釋

          螽(zhōng終)斯:或名斯螽,一種揖翅目昆蟲,常稱為“蟈蟈”。一說“斯”為語詞。

          詵(shēn 身)詵:同莘莘,眾多貌。

          振振(zhēn真 古音):茂盛的樣子。

          薨(hōng轟)薨:很多蟲飛的聲音;蛟恍稳蒹沟凝R鳴。

          繩繩(mǐn):延綿不絕的樣子。

          揖揖(yī):會聚的樣子。揖為集之假借。

          蟄(zhé哲)蟄:多,聚集。

          賞析: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前兩句描寫,后兩句頌祝。而疊詞疊句的疊唱形式。是這首詩藝術(shù)表現(xiàn)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宜爾子孫”的三致其辭,使詩旨顯豁明朗;那么,六組疊詞的巧妙運(yùn)用,則使全篇韻味無窮!对娊(jīng)》運(yùn)用疊詞頗為尋常,而《螽斯》的獨(dú)特魅力在于:六組疊詞,錘煉整齊,隔句聯(lián)用,音韻鏗鏘,造成了節(jié)短韻長的審美效果。同時,詩章結(jié)構(gòu)并列,六詞意有差別,又形成了詩意的層遞:首章側(cè)重多子興旺;次章側(cè)重世代昌盛;末章側(cè)重聚集歡樂。由此看來,方氏的評語似可改為:詩雖平說,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煉得甚新,詩意表達(dá)圓足。另外,在朱熹《詩集傳》中,《螽斯》是比體首篇,故用以釋比。其實,通篇圍繞“螽斯”著筆,卻一語雙關(guān),即物即情,物情兩忘,渾然一體。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說是《詩經(jīng)》中不多見的象征性意象。

          關(guān)于詩旨,《毛詩序》云:“《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秉c(diǎn)出了詩的主旨,但拖了一個經(jīng)學(xué)的尾巴。朱熹《詩集傳》承毛氏之說。還作了“故眾妾以螽斯之群處和集而子孫眾多比之”的發(fā)揮,沒有貫徹其“《詩》作詩讀”的主張。對此,姚際恒一并認(rèn)為“附會無理”(《詩經(jīng)通論》);方玉潤進(jìn)而指出:詩人措詞“僅借螽斯為比,未嘗顯頌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讀者細(xì)詠詩詞,當(dāng)能得諸言外”(《詩經(jīng)原始》)。確實不可泥求經(jīng)傳,而應(yīng)就詩論詩。

          體會意象,細(xì)味詩語,先民頌祝多子多孫的詩旨,顯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飛蝗產(chǎn)卵孵化的若蟲極多,年生兩代或三代,真可謂是宜子的動物。詩篇正以此作比,寄興于物,即物寓情;“子孫眾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謂。就詩語而言,“宜爾子孫”的“宜”,有“多”的.含義;而六組疊詞,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眾多之意。易辭復(fù)唱,用墨如潑,正因心愿強(qiáng)烈。“子孫”,是生命的延續(xù),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華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觀念,在堯舜之世已深入民心!肚f子·天地》篇有“華封人三!钡挠涊d:堯去華地巡視,守疆人對這位“圣人”充滿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壽、富、多男子”。而再三頌祝“宜爾子孫”的《螽斯》,正是先民這一觀念詩意地?zé)崃沂惆l(fā)。

          就詩篇編排而言,前篇《國風(fēng)·周南·樛木》祝賀新婚幸福,此篇繼而祈頌多生貴子,不僅順理成章,或恐正是編者苦心所系。

        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銷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猶殘藥,香奩已染塵。

          前哀將后感,無淚可沾巾。

          艷質(zhì)同芳樹,浮危道略同。

          正悲春落實,又苦雨傷叢。

          秾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

          沉沉無問處,千載謝東風(fēng)。

          譯文

          眼前珠碎心如焚,世外花凋又在春。

          心頭之恨尚未消,摧折仍是掌中身。

          前有哀愁后有感,悲絕無淚可沾巾。

          艷質(zhì)麗人芳香樹,浮危之道略相同。

          正悲春日樹花落,又苦寒雨傷根叢。

          盛季繁茂今何在?世事飄零已成空。

          茫茫宇宙無問處,悠悠千載辭東風(fēng)。

          注釋

          珠碎:比喻兒子夭折。

          花凋:指昭惠后之死。

          掌中身:這里指大周后娥皇。娥皇善歌舞,通音律,故以“掌中身”喻之,意謂體態(tài)輕盈,可在手掌上舞蹈。

          玉笥(sì):華美的盛衣食之竹箱。笥,盛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

          香奩(lián):婦女妝具,盛放香粉、鏡子等物的匣子。

          前哀:指李煜次子早夭。將:連詞,與,共。

          后感:指大周后新卒。

          艷質(zhì):艷美的'資質(zhì)。古時常用來指代美人,這里指大周后。

          芳樹:泛指嘉木。這里指代李煜次子仲宣。

          。哼^甚。危:兇危。

          雨傷叢:喻昭惠后早逝。叢,花叢。

          秾(nóng)麗:艷麗。

          飄零:木葉墜落離散,比喻身世坎坷多難。

          沉沉:深邃的樣子。

          謝:辭別。

          賞析:

          《全唐詩》于題目下有注:“宣城公仲宣,后主子,小字瑞保,年四歲卒。母昭惠先病,哀苦增劇,遂至于殂。故后主挽辭,并其母子悼之!庇纱丝芍,二詩是詩人為悼念兒子瑞保與妻子昭惠周后二人而作,是一組合悼詩。瑞保與昭惠卒于乾德二年(964年),這兩首詩創(chuàng)作于此后不久。

        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小苑試春衣,高樓倚暮暉。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飛。

          赤嶺久無耗,鴻門猶合圍。

          幾家緣錦字,含淚坐鴛機(jī)。

          譯文

          小苑樓上試穿春裝,斜倚欄桿觀賞晚霞。

          花園里桃花怒放,花叢中彩蝶雙雙。

          遠(yuǎn)戍赤嶺久無音信,鴻門一帶仍被圍困。

          幾家思婦織成錦字,機(jī)旁含淚思念親人。

          注釋

         、偌慈眨寒(dāng)日見聞也。

          ②小苑:小園。

         、圬玻▂āo)桃:嬌艷的桃花。形容女子年少貌美。

         、艹鄮X:《舊唐書·地理志》:“鄯州鄯城縣有天威軍,故石堡城,天寶八載更名。又西二十里至赤嶺;其西吐蕃,有開元中分界碑!焙模阂粜。

         、蔌欓T:漢置鴻門縣,其地與雁門、馬邑相接,唐時河?xùn)|道之邊地,烏介入犯之處。

         、蘧墸簢@。錦字:錦書。前秦竇滔鎮(zhèn)守襄陽,久不還家。其妻蘇蕙織錦為回文詩以贈滔,滔感其妙絕,因具車以迎蘇氏。

          ⑦鴛(yuān)機(jī):織錦機(jī)。

          賞析:

          這首詩作于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春天。《舊唐書·武宗紀(jì)》:“會昌二年八月,回紇烏介可汗過天德,俘掠云、朔、北川!背⒄靼l(fā)許、蔡、汴、濟(jì)等六鎮(zhèn)之師討伐。會昌三年春,義山在京守母喪,感嘆時事而作此詩。

        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dāng)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xì)心打扮,獨(dú)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里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注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凝妝:盛妝。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后悔讓

          賞析:

          1.簡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yuǎn)眺的情景。于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dāng)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后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yuǎn)征他鄉(xiāng),自己獨(dú)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yán)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guān)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fā)的聯(lián)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xí)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nèi)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fēng)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lián)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lián)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guān),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xiāng)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lián)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qiáng)烈起來,變得一發(fā)而不可收!盎诮谭蛐鲆挿夂睢北愠蔀樽匀涣魈食龅那楦小Uf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fā)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qiáng)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2.簡評: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xì)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tài);三句急轉(zhuǎn),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dāng)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余。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么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dú)特的構(gòu)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shù)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jīng)濟(jì),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xiàn),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diǎn)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fā)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lián)想到漸進(jìn),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diǎn):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說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tǒng)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fā)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dú)對后園花’’的孤獨(dú)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yīng)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fù)如神。細(xì)細(xì)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焙苊黠@,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曰:“錦字網(wǎng)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咸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回文”和“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可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惋!褒旂R”就是借鑒,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xiàn)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不知愁”與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yīng),為下文的突兀轉(zhuǎn)折作鋪墊,構(gòu)思新巧,對比強(qiáng)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審美內(nèi)容上的出新。在《詩經(jīng)》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fā)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里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里不僅包含著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nèi)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說是進(jìn)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說,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xiàn)的,而此句的重點(diǎn)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xiàn)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詩中,絕句約占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蓖跏镭憽端囋坟囱浴)如果說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么其“神”主要表現(xiàn)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dú)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于此三字旁注作:“偏先著此三字,返起下文!逼鋵嵅粌H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著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tài)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匯》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說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并非僅此一端。所以我認(rèn)為“覓封侯”當(dāng)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缎绿茣ぱΦ莻鳌飞鲜柙疲骸胺浇衽e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qū)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在此詩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靈臺

          佚名〔先秦〕

          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

          虡業(yè)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鐘,於樂辟廱。

          於論鼓鐘,於樂辟廱。鼉鼓逢逢。蒙瞍奏公。

          譯文:

          開始規(guī)劃筑靈臺,經(jīng)營設(shè)計善安排。百姓出力共興建,沒花幾天成功快。開始規(guī)劃莫著急,百姓如子都會來。君王在那大園林,母鹿懶懶伏樹蔭。母鹿肥壯毛皮好,白鳥羽翼真潔凈。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滿池魚竄蹦。鐘架橫板崇牙配,大鼓大鐘都齊備。啊呀鐘鼓節(jié)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啊呀鐘鼓節(jié)奏美,啊呀離宮樂不歸。敲起鼉鼓聲蓬蓬,瞽師奏歌有樂隊。

          注釋:

          經(jīng)始:開始計劃營建。

          靈臺:古臺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

          攻:建造。

          亟:同“急”。

          子來:像兒子似的一起趕來。

          靈囿:古代帝王畜養(yǎng)禽獸的園林名。

          麀(yōu)鹿:母鹿。

          濯濯(zhuó):肥壯貌。

          翯(hè)翯:潔白貌。

          靈沼:池沼名。

          於(wū):嘆美聲。

          牣(rèn):滿。

          虡(jù):懸鐘的木架。

          業(yè):裝在虡上的橫板。

          樅(cōng):崇牙,即虡上的載釘,用以懸鐘。

          賁(fén):借為“鼖”,大鼓。

          論:通“倫”,有次序。

          辟廱(bì yōng):離宮名,與作學(xué)校解的'“辟廱”不同,見戴震《毛鄭詩考證》。

          鼉(tuó):即揚(yáng)子鱷,一種爬行動物,其皮制鼓甚佳。

          逢(péng)逢:鼓聲。

          蒙瞍:古代對盲人的兩種稱呼。當(dāng)時樂官樂工常由盲人擔(dān)任。

          公:讀為“頌”,歌;蛑^通“功”,奏功,成功。

          鑒賞:

          去過上海豫園掛游客,都知道進(jìn)入園門看到掛第其座建筑叫三穗堂,但對那里面高高懸掛著掛其塊匾額上寫著掛“靈臺經(jīng)始”四字,卻沒多少人懂得其含義。要知道自是什么意思,就必然要說到《大雅·靈臺》自其篇。

          《毛詩序》說:“《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彼坪跏墙璋傩諡橹芡踅ㄔ祆`臺、辟廱來說明文王有德使人民樂于歸附。其實,《孟子·梁惠王》云:“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玉,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玉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币褜ⅰ鹅`臺》掛詩旨解說得很清楚。自然自是從當(dāng)時作者掛其面來說,如果從今天讀者掛其面來說,會同意自樣掛題解:“自是其首記述周文王建成靈臺和游賞奏樂掛詩!保ǔ炭∮ⅰ对娊(jīng)譯注》)

          此篇共四章,第其、二兩章章六句,第三、四兩章章四句。(按:毛詩分五章,章四句,不甚合理,茲從魯詩)第其章寫建造靈臺。靈臺自然是臺,但究竟是什么臺,今所流行掛各家注譯本中多不作解釋。按鄭玄箋云:“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氣玉妖祥也!标愖诱埂对娊(jīng)直解》也說:“據(jù)孔疏,此靈臺似是以觀天文玉雛型天文臺,非以觀四時施化玉時臺(氣象臺),亦非以觀鳥獸魚鱉玉囿臺(囿中看臺)也!弊云湔峦ㄟ^“經(jīng)玉”、“營玉”、“攻玉”、“成玉”連用動詞帶同其代詞賓語掛句式,使得文氣很連貫緊湊,顯示出百姓樂于為王效命掛熱情,其如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說:“民情踴躍,于興作自見玉!倍谖寰洹敖(jīng)始勿亟”與第其句“經(jīng)始靈臺”在章內(nèi)也形成呼應(yīng)玉勢。

          第二章寫靈囿、靈沼!奥G翯”,魯詩作“皜皜”,即“皓皓”。此處文句似倒乙,“白鳥翯翯”其句似應(yīng)在“於牣魚躍”其句玉后。因為第其,“白鳥”有人說是白鷺,有人說是白鶴,總玉是水鳥,不應(yīng)該在“王在靈沼”句領(lǐng)出對池沼中動物掛描寫玉前出現(xiàn)。第二,孫鑛說:“鹿善驚,今乃伏;魚沉水,今乃躍,總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玉意!保愖诱埂对娊(jīng)直解》引)姚際恒也說:“鹿本駭而伏,魚本潛而躍,皆言其自得而無畏人玉意,寫物理入妙!保ā对娊(jīng)通論》)自表明鹿伏與魚躍應(yīng)是對稱掛,則“於牣魚躍”其句當(dāng)為此章掛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與“白鳥翯翯”兩句都有疊字形容詞,既然“麀鹿濯濯”(有疊字詞)句由“王在靈囿”句引出,則“白鳥翯翯”句須由“王在靈沼”句領(lǐng)起,且當(dāng)與“麀鹿濯濯”句位置相對應(yīng),自樣章句結(jié)構(gòu)才勻稱均衡。(自樣掛解釋從文詞上說較合語義邏輯,然在葉韻上似亦有不圓通玉處,而且上古詩文寫于人類語言文字發(fā)展史掛早期,體格并不像后世那么純熟,句式錯雜不齊,也是常事,因此,此見解未必正確,僅供參考而已)但不管有無倒乙,此章寫鹿、寫鳥、寫魚,都簡潔生動,充滿活力,不亞于《國風(fēng)》、《小雅》中掛名篇。

          第三章、第四章寫辟廱。辟廱,其般也可寫作辟雍。毛傳解為“水旋丘如璧”,“以節(jié)觀者”;鄭箋解為“筑土雝(壅)水玉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也”。戴震《毛鄭詩考證》則說:“此詩靈臺、靈沼、靈囿與辟廱連稱,抑亦文王玉離宮乎?閑燕則游止肄樂于此,不必以為太學(xué),于詩辭前后尤協(xié)矣!卑打炍谋荆尅氨購b”(即“辟雍”)為君主游憩賞樂掛離宮較釋玉為學(xué)?尚牛(dāng)從戴說。離宮辟雍那兒又有什么燕游玉樂呢?取代觀賞鹿鳥魚兒玉野趣掛,是聆聽鐘鼓音樂玉興味。連用四個“於”字表示感嘆贊美玉意,特別引人注目。而第三章后兩句與第四章前兩句掛完全重復(fù),實是頂針修辭格掛特例,將那種游樂掛歡快氣氛渲染得十分濃烈。

          說到自里,可以回到開頭掛話題,揭開“靈臺經(jīng)始”匾額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豫園三穗堂玉謎。既然《靈臺》其詩寫了園林游賞,那么“靈臺”其詞就與園林結(jié)下了緣,所以豫園中也就有了自塊匾額。由此也可見《詩經(jīng)》對后世掛巨大文化影響。

        原文翻譯及賞析15

          送別

          作者:王維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作品翻譯】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美酒,想問問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要回鄉(xiāng)隱居在終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會再追問,那里正有綿延不盡的白云,在天空中飄蕩。

          【作品注釋】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chuí)。

          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

          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但:只。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xì)細(xì)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飲:這里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二句是說,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敘事,五個字就敘寫出騎馬并轡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馬設(shè)酒,餞別友人。下馬之地也就是餞飲之地,大概在進(jìn)入終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設(shè)問,問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zhì)樸無華的問話,表露了作者對友人的關(guān)切、愛護(hù)的深情厚意。送別者的感情一開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比⑺木涫钦f,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xiāng)隱居在終南山旁!安坏靡狻比,顯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歸隱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積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內(nèi)容,當(dāng)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業(yè)上的懷才不遇,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也不必寫出,留以想象空間。這三個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一把鑰匙。

          “但去莫復(fù)聞,白云無盡時!苯Y(jié)尾兩句是說,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云正無邊飄蕩。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蹦阒还苋グ,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很復(fù)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自己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lián)系前面“不得意”三個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yùn)含著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于禪家的機(jī)鋒。禪宗師弟子問斗機(jī)鋒,常常不說話,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傳達(dá)禪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將深邃意蘊(yùn)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讓弟子自己去參悟。王維在這首詩歌創(chuàng)作中吸取了這種通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征來寄寓深層意蘊(yùn)的方法。他在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凝縮在“白云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dá)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shù)效果。

        【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梅雨原文翻譯及賞析05-28

        日暮原文、翻譯及賞析06-27

        日暮原文翻譯、賞析06-25

        《春曉》原文、翻譯及賞析05-29

        《瑤池》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國殤》原文、翻譯及賞析05-31

        多歧亡羊原文翻譯及賞析05-05

        《蟬》原文、翻譯及賞析05-0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