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上梅直講書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06-27 09:31:37 賽賽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上梅直講書原文及賞析

          《上梅直講書》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寫給梅堯臣的一封書信。書信援引史實,把周公和孔子相互比較,由此說明只有同道知己才能相樂的道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上梅直講書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上梅直講書

          蘇軾〔宋代〕

          軾每讀《詩》至《鴟鸮》,讀《書》至《君奭》,常竊悲周公之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狈蜃佑腿欢υ唬骸盎,使?fàn)柖嘭,吾為爾宰!狈蛱煜码m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以樂乎此矣。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從之游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后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方學(xué)為對偶聲律之文,求斗升之祿,自度無以進(jìn)見于諸公之間。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zhí)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軾不自意,獲在第二。既而聞之,執(zhí)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fēng),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余年間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shù)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

          傳曰:“不怨天,不尤人!鄙w“優(yōu)哉游哉,可以卒歲”。執(zhí)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愿與聞焉。

          譯文

          我每次讀到《詩經(jīng)》的《鴟梟》篇,讀到《尚書》的《君奭》篇,經(jīng)常暗自感嘆周公不被世人理解。后來我讀了《史記》,看到孔子在陳國和蔡國遭遇困厄,然而彈琴唱歌的聲音卻沒有斷絕的記述。顏淵、仲由等弟子和孔子相互問答?鬃诱f:“‘并非犀牛,并非老虎,卻奔逃于荒野之上!y道我推行的道義不正確嗎?為何我會落到這般田地?”顏淵說:“老師您推行的道義太宏大,所以天下沒有人可以接受。即使這樣,道義不被接受又有什么可憂慮的呢?不被接受,才更能顯出您是君子。”孔子輕松地笑道:“顏回,假如你有很多財富,我就會做你的管家!碧煜氯穗m然不能接受孔子的道義,但他和弟子們居然能夠感到滿足,彼此相處快樂。我現(xiàn)在才知道周公的富貴比不上孔子的貧賤。憑借召公的賢明,管叔、蔡叔的親近,還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與誰共享那富貴的歡樂呢?而與孔子共同過著貧賤生活的人,都是天下的賢能之士,這就足夠快樂了!

          我七八歲的時候,才知道讀書。聽說當(dāng)今天下有位歐陽公,他為人像古時的孟軻、韓愈那類人。又有一位梅公,和歐陽公交游往來,而且與他相互討論文章,或發(fā)揮或商榷。后來我長大幾歲,才能夠閱讀先生們的文章,想像先生們的為人,覺得他們應(yīng)當(dāng)能夠擺脫世俗的樂趣而自得其樂。當(dāng)時我正在學(xué)習(xí)講究對偶聲律的詩文,想謀得一些微薄的俸祿,自認(rèn)為沒有什么資格拜見諸位先生前輩,所以來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門拜訪過。

          今年春天,天下的讀書人匯集于禮部,您與歐陽公親自主持考試。不料,我居然高中第二名。不久我又聽說,您喜愛我的文章,認(rèn)為有孟軻的文風(fēng),而歐陽公也因為我不做流于世俗的文章而錄取我。所以,我得以位于及第之列,既不是先生的手下舉薦我,也不是親朋好友為我請托,之前十幾年只聽過名聲而不得相見的人,朝夕之間居然成為了我的知己。回來后我思量這件事,認(rèn)為人不能茍且于富貴之中,但也不應(yīng)徒勞于貧賤的生活。有大賢人在此而能成為他的門生,也足夠使人找到依靠了。倘若一時僥幸做了大官,讓數(shù)十個乘著車馬的侍從跟隨著,讓鄉(xiāng)里閭巷的百姓圍觀稱贊,也不能代替這種與大賢人相知相遇的快樂。

          《論語》說:“不抱怨老天,不埋怨他人”,因為“悠然自得,可以盡享天年”。您名滿天下,而官銜不過五品,神態(tài)溫和而沒有怒色,文章寬厚淳樸而沒有怨言,這一定有樂于此道的原因,我希望能夠聽到您的高見。

          注釋

          梅直講: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時任國子監(jiān)直講!对姟罚骸对娊(jīng)》!而|鸮(chī xiāo)》:《詩經(jīng)·豳風(fēng)》中的篇名。舊說周成王對周公東征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亂不理解,周公作此詩,以明心志。《書》:《尚書》!毒龏]》:《尚書》中的篇名。君:尊稱。奭(shì):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和周公共同輔佐成王。舊說他懷疑周公有政治野心,周公作《君奭》,以明心志。不遇:不為人所理解?鬃佣蛴陉惒讨g: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年居于陳、蔡之間,楚國欲聘之。陳、蔡大夫恐以后不利于己,“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輟”。弦歌:彈琴誦詩。顏淵:名回,字子淵,孔子的學(xué)生。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學(xué)生。匪兕(sì)匪虎,率彼曠野:語出《詩經(jīng)·小雅·何草不黃》。匪:通“非”。兕:古代稱犀牛一類的獸。率:這里指來往奔波。。簱(dān)憂。油然:自然而然的樣子。使:假使。宰:這里指家臣。管蔡:即管叔和蔡叔。管叔名鮮,蔡叔名度,都是周公之弟。誰與:與誰。歐陽公:指歐陽修。公:對人之尊稱。孟軻:即孟子,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梅公:指梅堯臣。對偶聲律之文:指詩賦。升斗之祿:指俸祿少的小官吏。窺其門:登門拜訪。禮部:官署名,掌管禮教和學(xué)校貢舉等事。執(zhí)事:原指侍從左右供差遣的人。此指梅堯臣,不直稱對方,表示尊敬。左右:指歐陽修、梅圣俞身邊親近的人。先容:事先致意或介紹推薦。屬(zhǔ):通“囑”,托付。向:往昔。茍富貴:茍且地享受富貴。徒貧賤:無所作為地過貧賤生活。傳曰:《左傳》上說。下引文見《論語·憲問》。尤:歸咎。優(yōu)哉游哉,可以卒歲:《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作“《詩》曰‘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優(yōu)游:悠閑自得的樣子。卒歲:度過歲月。

          賞析

          書信援引史實,把周公和孔子相互比較,由此說明只有同道知己才能相樂的道理。蘇軾又以孔子與其弟子來比擬歐、梅與自己的關(guān)系,熱烈地推崇他們,充分地表達(dá)了士遇知己的快樂以及自己內(nèi)心高遠(yuǎn)的抱負(fù)。整封信圍繞著知己相樂的論點,層層鋪展,文章談古論今,前后呼應(yīng),表達(dá)了作者對歐、梅的敬仰之情。

          這篇文章作者沒有直接傾訴胸臆,卻是凌空而起,開頭嘆惜周公之不遇,接著引述孔子師徒厄于陳蔡而弦歌不絕,相得甚歡之事,而后以“乃今知”領(lǐng)起下文,兼收上兩層文意,感慨周公雖富貴而有管蔡之流言、召公之疑慮,不如孔子雖貧賤而得天下賢才,其樂無窮。這段文字,劣周公,優(yōu)孔子,以周公來反襯孔子,出人意外,立意警奇,乍看似乎無關(guān)題意,實際上立足點高而自處亦高,是暗以孔子比歐梅,以孔門弟子自況,說明富貴不足重,而師徒以道相樂才是人間最高的樂趣,一掃通常干謁文字浮夸阿諛的風(fēng)氣,表達(dá)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尚情懷和人生追求。而且先以孔子師徒相樂立案,是為了給全文樹立主腦,以交游賢才、遭遇知己之樂籠蓋全文,提領(lǐng)整篇,使文章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文章這樣構(gòu)思,完全打破了書信的常格,是頗有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的。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以下開始折入正題,直敘蒙受識拔、遭遇知己之樂。自述年少時即聞歐梅之令名,稍壯又能讀其文想象其人,且設(shè)想兩公能“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這既顯出仰慕之情由來已久,又對歐梅之樂虛點一筆。接著寫來京逾年無緣一見,而會試禮部意外地受到識拔,榮幸地獲得獎許,十年仰慕無由見,一朝相逢成知己,得意快慰之情可想而知。這一層敘述被識拔的經(jīng)過,娓娓而談,感情真摯,文勢跌宕,筆墨淋漓!巴硕贾币韵,自然地轉(zhuǎn)入議論,表示人之一生既不能夠以不光明的手段獲取富貴,也不應(yīng)該庸庸碌碌地甘居貧賤,有大賢人在此而能做他的弟子,也就足以有靠托而值得引為自豪了。這既反映出自己一舉中第的內(nèi)心快慰,又抒寫出遭遇歐梅知遇的喜悅之情,同時又回應(yīng)了上文周公富貴而有煩惱和孔子貧賤而足樂,進(jìn)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榮辱觀,反映出作者高尚的志趣和磊落的襟懷,且再用僥幸榮獲富貴、車騎雍容、市民圍觀的世俗之樂來作一反襯,愈加突出了東坡自樂其樂的精誠和真趣。

          “《傳》曰”以下引述經(jīng)典,并結(jié)合對方的聲譽(yù)、風(fēng)采和文章,寫梅公雖官非顯通卻自處坦然,從而頌揚(yáng)梅公必有樂乎超凡拔俗的明達(dá)之道,最后收結(jié)到以聆聽對方的教誨為請。這既表明二人的志趣完全投合,將彼此的高情雅懷融會為一,意氣極為空靈飄灑,同時又承應(yīng)上文,含蓄委婉地表達(dá)出請求謁見的心情,口吻亦十分得體。

          綜觀全文,通篇以“樂”字為綱,用“樂”字呼應(yīng)。由孔子師徒的相知之樂,寫到歐梅的“自樂其樂”,轉(zhuǎn)到自身受知遇之樂,拍合到梅氏必“樂乎斯道”,下筆處處不離“樂”字。作者寫樂,一掃中第釋褐脫離布衣地位便躊躇滿志的淺薄識見,擺脫了樂富貴、憂貧賤的庸俗世風(fēng),而升華到超越外物的高雅精神境界,專從遭遇知已、師友以道相樂的角度立論,使文情超拔卓異,灑脫不俗,既表現(xiàn)了對梅堯臣的仰慕推尊,又蘊(yùn)涵著個人的高自期許,真是高懷雅論,足以大破俗腸。作者寫來文勢開拓而蕩漾,為贊孔子貧賤之樂,先悲周公富貴之不遇,為寫歐梅知遇之隆,先敘無緣進(jìn)謁之久,起伏跌宕,舒卷自然,且語言飄灑而爽暢,文筆搖曳而生姿。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在開封應(yīng)試,當(dāng)時的主考官為歐陽修,參評官為梅堯臣,他們對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頗為贊賞,錄取為第二名,蘇軾及第后非常感激,于是寫了這封信給梅堯臣。

          作者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蘇軾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蘇軾的祖父是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dá),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fēng)范。好交友,好美食,創(chuàng)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進(jìn)京應(yīng)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qū),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jìn)京應(yīng)試。當(dāng)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fēng),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睔W、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后,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于創(chuàng)新極為欣賞,而且預(yù)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dāng)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后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三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xiāng),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dāng)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diào)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diào)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四十三歲,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jìn)”,“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rèn)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dá)數(shù)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dāng)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dāng)?shù)毓賳T監(jiān)視。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被貶黃州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tuán)練副使(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民間的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dāng)?shù)臀,并無實權(quán),而此時蘇軾經(jīng)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帶領(lǐng)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bǔ)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東山再起

          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yuǎn),且路費(fèi)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zhǔn)。當(dāng)他準(zhǔn)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wǎng)交錯,風(fēng)景優(yōu)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yuǎn)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于是蘇東坡終于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dāng)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tuán)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rèn)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zhí)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xiàn)象進(jìn)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diào)。

          筑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jīng)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yán)重影響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余萬,開除葑田,恢復(fù)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biāo)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東坡處處筑蘇堤”,蘇軾一生筑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jìn)行了疏浚,并筑堤。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yuǎn)寧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6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zé)o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流落儋州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diào)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yáng)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zhí)政,新黨再度執(zhí)政,紹圣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jù)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dāng)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xué)堂,介學(xué)風(fēng),以致許多人不遠(yuǎn)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xué)。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jìn)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比藗円恢卑烟K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dá)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最后結(jié)局

          徽宗即位后,蘇軾被調(diào)廉州安置、舒州團(tuán)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xiāng)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yùn)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

          主要成就

          文學(xué)

          蘇軾的文學(xué)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qiáng)調(diào)文學(xué)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價值。他的文學(xué)思想強(qiáng)調(diào)“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rèn)為作文應(yīng)達(dá)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答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shù)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fēng)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zhì),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碧K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lǐng)袖人物,在當(dāng)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yù),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dǎo)者甚多,北宋文學(xué)家黃庭堅、秦觀、晁補(bǔ)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yǎng)、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xué)士。蘇門四學(xué)士和陳師道、李廌六人并稱蘇門六君子。

          其《題柳子厚詩》云:“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wù)新,乃詩之病。”其《答喬舍人啟》亦云:““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主張詩要有為,以“體用”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書》中又說:“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

          其詩《送李公恕赴闕》說自己的詩文是“雜以嘲諷究詩騷”!端问贰芬舱f他作詩是“以詩托諷,庶幾有補(bǔ)于國”,這都說明他是在有意繼承風(fēng)、騷的諷喻傳統(tǒng)。

          他在《答毛滂書》中也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后進(jìn)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yáng)!

          詩詞

          蘇軾的詩現(xiàn)存約兩千七百余首,其詩內(nèi)容廣闊,風(fēng)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dá)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逼湓娗逍潞澜。朴每鋸埍扔,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fēng)格。少數(shù)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zé)統(tǒng)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xiàn)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后期作品則將側(cè)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發(fā)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xiàn)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zé)任,他深切關(guān)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后,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fā),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nóng)人的生活,并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fēng)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zhì)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yuǎn)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于豪放風(fēng)格的作品卻為數(shù)不多,據(jù)朱靖華先生的統(tǒng)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shù)量上并不占優(yōu)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jìn)的心態(tài)。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fēng)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fēng)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

          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xué)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chuàng)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蓖砟暧謷队泻M怙L(fēng)濤之勢,加之學(xué)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jīng)坎坷,其書法風(fēng)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

          人書并尊,在當(dāng)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xué)習(xí);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xué)習(xí),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dāng)推(蘇)為第一!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dá)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饵S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 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cè)鋒,轉(zhuǎn)換多變,順手?jǐn)嗦?lián),渾然天成。其結(jié)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yù),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边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fēng)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dá)的風(fēng)格,《寒食帖》是學(xué)士才子的風(fēng)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lǐng)風(fēng)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tài)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郁蒼涼又不失曠達(dá),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dá)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tài)百出而結(jié)構(gòu)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jié)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dāng)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云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游帖》、《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蘇軾的書法,后人贊譽(yù)頗高。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莫過于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dāng)推(蘇)為第一”。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jié)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yuǎn)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yuǎn)。如重視神似,認(rèn)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shù) 造詣。為其后“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天才。

        【上梅直講書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上梅直講書原文及賞析03-05

        《上梅直講書》原文翻譯及賞析06-21

        梅原文及賞析07-16

        梅原文及賞析05-04

        落梅原文及賞析08-24

        憶梅原文及賞析08-20

        落梅原文及賞析08-18

        早梅原文及賞析01-30

        早梅原文及賞析07-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