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翻譯和作品欣賞

        時間:2021-06-11 08:56:27 古籍 我要投稿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翻譯和作品欣賞

          【作品介紹】

          《吳子使札來聘》講的是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國派公子札訪問魯國,《左傳》對經(jīng)過情形有詳細記載。當(dāng)時的吳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吳國在公子札的父親壽夢就位時(公元前585年)就已稱王。但中原諸國還是視吳國為蠻夷之邦,《春秋》記事稱之為“吳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實際上是貶稱。而《公羊傳》出于“諸夏”的民族偏見和地域偏見,甚至否認吳國“有君、有大夫”,對《春秋》記事用語理解為抬高了吳國的地位。本文就是《公羊傳》解釋《春秋》為什么用“吳子”肯定吳國“有君”,用“聘”肯定吳國“有大夫”的。全文層層設(shè)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公子札的賢、仁、深明大義,使吳國在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原文】

          《吳子使札來聘》

          出處:《公羊傳》

          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國派公子札訪問魯國,《左傳》對經(jīng)過情形有詳細記載。當(dāng)時的吳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吳國在公子札的父親壽夢就位時(公元前585年)就已稱王。但中原諸國還是視吳國為蠻夷之邦,《春秋》記事稱之為“吳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實際上是貶稱。而《公羊傳》出于“諸夏”的民族偏見和地域偏見,甚至否認吳國“有君、有大夫”,對《春秋》記事用語理解為抬高了吳國的地位。本文就是《公羊傳》解釋《春秋》為什么用“吳子”肯定吳國“有君”,用“聘”肯定吳國“有大夫”的。全文層層設(shè)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公子札的賢、仁、深明大義,使吳國在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原文】

          “吳子使札來聘(1)!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2)。何賢乎季子?讓國也(3)。其讓國奈何?謁也(4),馀祭也(5),夷昧也(6),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7),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苯栽恢Z。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謁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長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14):“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子,我宜當(dāng)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于是使專諸刺僚(15),而致國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17),終身不入?yún)菄。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18),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釋】

         。1)“吳子使札來聘”:這句話是該文引用的《春秋》里的句子。聘:古代諸侯國之間派使者相問的一種禮節(jié)。使者代表國君,他的身分應(yīng)是卿;“小聘”則派大夫。

         。2)賢:用作以動詞。季子:公子札是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為字。《史記》稱他“季札”。

         。3)讓國:辭讓國君之位。據(jù)《史記·吳世家》記載,壽夢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辭,才立長子諸樊(即謁)。壽夢死后,諸樊又讓位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止。

         。4)謁:壽夢長子,一作“遏”,號諸樊!洞呵铩方(jīng)寫作“吳子遏”,《左傳》、《史記》稱“諸樊”。

         。5)馀祭:壽夢次子,《左傳》記其名一作“戴吳”,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春秋事語》作“余蔡”。

         。6)夷昧:壽夢三子!蹲髠鳌纷鳌耙哪保妒酚洝纷鳌扳琶痢薄

         。7)迮(zé,又讀zuò):倉促。

         。8)尚:佑助;冢壕蹋瑸(zāi)禍,這里指亡故。

         。9)謁也死:謁在位十三年,前548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在伐楚戰(zhàn)爭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縣)。

          (10)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史記》誤作十七年),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在視察戰(zhàn)船時被看守戰(zhàn)船的越國俘虜行刺身亡。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記》誤作四年),前527年(魯昭公十五年)卒。

         。12)使而亡:出使在外!妒酚洝鞘兰摇匪浥c此不同:“王馀眛卒,季札讓,逃去!闭J為季札是為讓位而逃走的。

         。13)僚:《公羊傳》這里說他是“長庶”,即吳王壽夢妾所生的長子,季札的異母兄!妒酚洝鞘兰摇穭t說他是“王馀眛之子”。以《公羊傳》為是。

         。14)闔廬(lǘ):公子光即吳王位后的號,《史記》說他是諸樊之子,《世本》說他是夷昧之子。

         。15)專諸:伍子胥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前515年(吳王僚十三年)四月,公子光請王僚喝酒,使專諸藏匕首于炙魚之中,進食時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殺之。

         。16)致國乎季子:把王位給季札!妒酚洝鞘兰摇分^闔廬刺殺王僚后即承吳王位,無讓國于季札之意。

         。17)延陵:春秋吳邑,今江蘇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號“延陵季子”。

         。18)不名:不直稱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禮,另取字。對人表示尊敬,就稱其字而不稱名。

         。19)不一而足:不因為一事一物就認為夠條件了。與今義不同。

          【譯文】

         。ā洞呵铩酚涊d:)“吳子派札來(魯國)訪問!

          吳國本無所謂國君,無所謂大夫,這則記載為什么承認它有國君,有大夫呢?為了表明季子的賢啊。季子賢在哪里呢?辭讓國君的位置啊。他辭讓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謁、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長們都愛他,一起想立他做國君。謁說:“現(xiàn)在如果就這樣倉促地把君位給他,季子還是不接受的。我愿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國君,最后把君位傳給季子!扁偶馈⒁拿炼颊f行。所以幾個哥哥在位時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禱,說:“上天如果讓吳國存在下去,就保祐我們早點遭難吧!彼灾]死了,馀祭做國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國君。夷昧死了,國君的位置應(yīng)當(dāng)屬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壽夢的庶長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訪回國,一到就把僚當(dāng)作國君。闔閭說:“先君所以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都是為了季子的緣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遺囑呢,那么國君應(yīng)該季子來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遺囑呢,那么我該是國君。僚怎么能做國君呢?”于是派專諸刺殺僚,而把國家交給季子。季子不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受了你給予的君位,這樣我變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殺了我哥哥,我又殺你,這樣父子兄弟相殘殺,一輩子沒完沒了了。”就離開國都到了延陵,終身不入?yún)菄鴮m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為義,以他的反對互相殘殺為仁,稱許季子的賢德。

          那么吳國為什么有國君,有大夫呢?既承認季子是臣,就應(yīng)該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吳季子的名啊!洞呵铩穼t者不直稱其名,這則記載為什么稱名呢?認可夷狄,不能只憑一事一物就認為夠條件了。季子是被認為賢的,為什么季子還不夠條件呢?認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象個臣子;認可做人兒子的,一定要使他象個兒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兒子,就要在用語遣詞上顯示出這一點來。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

         。ㄍ蹙S堤)

          【導(dǎo)讀】

          本文標(biāo)題是《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夏五月條下的一句,意為吳國君主派季札到魯國來訪問。季札訪問魯國等中原國家是受吳王余祭的派遣,本書《季札觀周樂》記載了訪問情況,可以參照閱讀。

          在春秋各國之中,吳國是比較落后的。不過,季札所在的年代,吳國已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國力也強盛起來,開始與中原聯(lián)系。但是,中原各國仍然把它視為夷狄之國。直到魯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吳國與晉、齊、宋、魯?shù)葒鴷藭r,仍被《春秋》稱作“吳”,不記其君主與大夫的名字。所以,本文開頭就有“吳無君,無大夫”之語,后文又有“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之語,總是看不起吳國。

          由于吳國剛剛脫離原始社會不久,所以原始社會末期的習(xí)俗仍會不斷地影響吳國的社會政治。本文記載的君位更替事件就是原始社會遺俗兄終弟及繼承制的頑固反映。原始社會里,在氏族酋長職位的繼承上,兄弟比兒子更有優(yōu)先權(quán)力,因此擔(dān)任酋長的兄長死后就依次由他的弟弟來接替酋長職位,直到這一輩兄弟全都死后才由他們的子侄即下一輩中的長兄繼任酋長,然后再由他的弟弟依次接替,這就是兄終弟及制,它與早已進入奴隸制社會的中原各國實行的嫡長子繼承制是不同的。然而,《公羊傳》作者卻要用維護嫡長子繼承權(quán)的宗法原則來看待吳國發(fā)生的君位更替事件,用所謂的禮制來分析吳國的君臣、父子關(guān)系,結(jié)果必然陷入像本文結(jié)尾出現(xiàn)的“賢者不名,此何以名”的難以自圓的矛盾之中,在行文之中也難免牽強附會,甚至不惜歪曲史實;季子的三位兄長合計在位三十四年,其中謁在位十三年,余祭在位十七年,只有夷昧在位時間稍短,為四年,《公羊傳》卻稱三人都祈求自己速死,以便傳位給季札,豈不是滑稽。闔廬遣專諸刺殺僚,目的在于奪權(quán),怎肯又拱手將君位交付季札。季札出走到延陵,分明只是逃避內(nèi)亂的無奈之舉,卻被戴上了仁義的桂冠。不過,剝開假象,我們就看到了一場歷經(jīng)三個回合、長達三四十年的殘酷的奪權(quán)斗爭。第一個回合,吳王壽夢本想傳位幼子季札,但未能如愿,卻被季札的三位同母兄相繼占據(jù)君位。第二個回合,夷昧死后壽夢的庶子僚即位,排斥季札,季札只得承認現(xiàn)實。第三個回合,闔廬以“國宜之季子”為借口發(fā)動政變,奪取君位,季札被迫出走。三個回合之后,直到闔廬取得了勝利,嫡長子繼承制才在吳國最終確立。

          【簡析】

          季子兄弟讓國,古時傳為美談.但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仍然是一場兄弟之間的互相廝殺。這反映出剝削階級內(nèi)部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能靠某一兩個人的品德而得到解決的。本文既是高度贊揚了吳季札的品德,卻又強調(diào)所謂“華夷之辨”。

          這世上的事情,真如地覆天翻,此一時,彼一時也!季禮如此嚴肅正經(jīng)、板著面孔一律稱為“美好”,的音樂、舞蹈,對今天的多數(shù)人來說,恐怕是不忍卒聽,不忍卒觀。同樣,要是季札聽見今日的《同桌的你》一類的流行歌曲,看見迪斯科一類的舞蹈,真不知要氣死幾回!

          畢竟,觀念之間有了天壤之別。

          在季扎的時代,雖有民間小調(diào)、自娛自樂的歌舞,卻是登不了大雅之堂——宗廟和朝廷。平民百姓既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更沒有“懂得音樂的耳朵”、“懂得舞蹈的眼睛”去接受、欣賞、感。受那些大樂大舞。他們是邊緣上的人,永遠無緣進入到、參與到V達官貴人們的樂歌和樂舞之中去。也只有達官貴人君子公卿們才會像季札那樣把音樂舞蹈看成是關(guān)系到國計民生的了不起的大事,才會那么一本正經(jīng)、恭敬嚴肅地加以對待。

          其實這也不奇怪。在他們的心目中,音樂舞蹈是禮丁的一部分,是政治上的等級統(tǒng)治的輔助工具,作用就是維護等級制度和政治統(tǒng)治,如同奴仆必須為主子效力、服務(wù)一樣,因而作歌現(xiàn)舞、只在宗廟和朝廷這兩種場所中進行。老百姓即使削尖了腦袋,也不可能進得去。

          我們無法說這樣對待音樂和舞蹈有什么好或不好。這是歷史的本來面目,那時擁有話語權(quán)力的人的觀念就是如此。他們這樣認為,也就照此去做。做了之后還要大發(fā)議論,一定要從中挖掘出深刻的含義來。比如《詩經(jīng)》中的那些“國風(fēng)”,不過是西周時各地方上的民間歌謠,平民百姓在勞作之余有感而發(fā),率興而作,哪里想得到什么圣人天子、治理下民、德行仁政之類!男女之間傾訴愛慕之情,征夫怨婦抒發(fā)內(nèi)心的憂傷,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表這對剝削者的不滿和憤恨,同君子大人們心中所想的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所以,季札的評論,以及后來儒生們的評論,不過是他們自己以自己的觀念,先入為主地附會而已。一首《關(guān)睢》,本來在這的是男歡女愛的愛情追求,卻被解釋為贊美“后妃之德”!

          這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觸目驚心和可笑的。照我們的觀念,再也不可能像季扎那樣去理解音樂和舞蹈,不可能板著面孔拿它們作說教的工具。政治制度的好壞,同音樂舞蹈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懂音樂舞蹈的人當(dāng)中有好人,也有壞人;不懂音樂舞蹈的人當(dāng)中也有好人和壞人。世事人情的復(fù)雜多變,哪里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可去硬性框定?

          我們更愿意相信,音樂和舞蹈是人們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它們讓人們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它們也讓人通過自娛自樂來獲得精神的輕松和解脫;它們也可以表達我們對天地人的思索;它們也可以表達我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探索和追尋。陽春白雪當(dāng)然使我們高雅,而我們也不拒絕下里巴人。

          【相關(guān)人物】

          季札 (公元前576年一前484年 )。春秋時吳國人。吳王壽

          季札夢少子。封于延陵,稱延陵季子。后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

          季札是春秋時代的風(fēng)云人物,曾與孔子并稱“南季北孔”,讓國、觀樂、掛劍等故事都傳頌至今。

          季札可謂禮樂的化身,而中國正是禮樂之邦。季札身上體現(xiàn)的和諧、誠信、禮讓、睿智等優(yōu)秀品質(zhì),已經(jīng)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而這些美德也正是現(xiàn)時代的主旋律。更多文言文學(xué)習(xí)文章敬請關(guān)注“詩詞網(wǎng)文言文閱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季札在中國思想史、文藝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舉足輕重。但因為季札的資料存世極少,所以雖然從古至今不斷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義上研究季札的卻并不多見。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翻譯和作品欣賞】相關(guān)文章: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及賞析12-23

        《吳子使札來聘》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4

        吳子使札來聘_公羊高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

        《吳季子札論》原文及翻譯06-26

        諸稽郢行成于吳原文翻譯及作品欣賞04-17

        《過秦論(上)》原文翻譯與作品欣賞04-17

        誡兄子嚴敦書原文翻譯作品欣賞04-17

        吳許越成原文翻譯及作品鑒賞06-12

        方山子原文和翻譯04-1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