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論語三章原文翻譯

        時間:2021-06-10 13:17:28 古籍 我要投稿

        論語三章原文翻譯

          孔子提出“繪事后素”的命題,表達(dá)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論語三章原文翻譯!

        論語三章原文翻譯

          論語三章原文翻譯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釋

          (1)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jù)《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原文翻譯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作品賞析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xiàn)。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徹(2)。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釋

          (1)三家:魯國當(dāng)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又稱“三桓”。

          (2)《雍》:《經(jīng)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這首詩。

          (3)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yán)肅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原文翻譯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yán)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樣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作品賞析

          本章與前章都是談魯國當(dāng)政者違“禮”的事件。對于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xiàn)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范疇。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原文翻譯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

          作品賞析

          樂是表達(dá)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rèn)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原文

          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寧戚(3)!

          注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治理。這里指有關(guān)喪葬的禮節(jié)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原文翻譯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鬃踊卮鹫f:“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

          作品賞析

          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么?鬃釉谶@里似乎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xì)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jié)儀式只是表達(dá)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nèi)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諸夏(2)之亡(3)也!

          注釋

          (1)夷狄: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對周邊地區(qū)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yǎng),不知書達(dá)禮。

          (2)諸夏: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的自稱。

          (3)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原文翻譯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后)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作品賞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強烈的“夷夏觀”,以后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tǒng)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tǒng),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釋

          (1)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dāng)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dāng)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zé)備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勸阻的意思。這里指諫止。

          (5)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原文翻譯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鬃訉θ接姓f:“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笨鬃诱f:“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作品賞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quán),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rèn)為這是“僭禮”行徑。此章仍是談?wù)摱Y的問題。

          原文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1)乎!揖(2)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釋

          (1)射:原意為射箭。此處指古代的射禮。

          (2)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原文翻譯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作品賞析

          孔子在這里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的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diào)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這是可取的。但過于強調(diào)謙遜禮讓,以至于把它與正當(dāng)?shù)母偁帉α⑵饋,就會抑制人們積極進(jìn)取、勇于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1)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2)!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2)繪事后素:繪,畫。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fā)。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原文翻譯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后畫畫。”子夏又問:“那么,是不是說禮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

          作品賞析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后素”中,領(lǐng)悟到仁先禮后的啟發(fā),受到孔子的稱贊。就倫理學(xué)說,這里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jié)儀式;素指行禮的內(nèi)心情操。禮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rèn)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鬃诱J(rèn)為,外表的禮節(jié)儀式同內(nèi)心的情操應(yīng)是統(tǒng)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zhì)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原文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禮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獻(xiàn)(4)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注釋

          (1)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2)徵:證明。

          (3)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4)文獻(xiàn):文,指歷史典籍;獻(xiàn),指賢人。

          原文翻譯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作品賞析

          這一段話表明兩個問題?鬃訉ο纳讨艽亩Y儀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們都能恪守禮的規(guī)范,可惜當(dāng)時僭禮的人實在太多了。其次,他認(rèn)為對夏商周之禮的說明,要靠足夠的歷史典籍賢人來證明,也反映了他對知識的求實態(tài)度。

          原文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3)。”

          注釋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

          (2)灌:禘禮中第一次獻(xiàn)酒。

          (3)吾不欲觀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原文翻譯

          孔子說:“對于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xiàn)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作品賞析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等級名分,不僅活著的時候不能改變,死后也不能改變。生時是貴者、尊者,死后其亡靈也是尊者、貴者。這里,他對行禘禮的議論,反映出當(dāng)時禮崩樂壞的狀況,也表示了他對現(xiàn)狀的不滿。

          原文

          311 或問禘之說(1),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2)乎!”指其掌。

          注釋

          (1)禘之說:“說”,理論、啟發(fā)、規(guī)定。禘之說,意為關(guān)于禘祭的規(guī)定。

          (2)示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原文翻譯

          有人問孔子關(guān)于舉行禘祭的規(guī)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guī)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作品賞析

          孔子認(rèn)為,在魯國的禘祭中,名分顛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問他關(guān)于禘祭的規(guī)定時,他故意說不知道。但緊接著又說,誰能懂得禘祭的啟發(fā),治天下就容易了。這就是說,誰懂得禘祭的規(guī)定,誰就可以歸復(fù)紊亂的“禮”了。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原文翻譯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作品賞析

          孔子并不過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yuǎn)之!彼,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并非認(rèn)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diào)參加祭祀的人,應(yīng)當(dāng)在內(nèi)心有虔誠的情感。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jìn)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原文

          313 王孫賈(1)問曰:“與其媚(2)于奧(3),寧媚于灶(4),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5),無所禱也!

          注釋

          (1)王孫賈:衛(wèi)靈公的大臣,時任大夫。

          (2)媚:諂媚、巴結(jié)、奉承。

          (3)奧:這里指屋內(nèi)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這里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原文翻譯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作品賞析

          從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孫賈的有關(guān)拜神的問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深奧的啟發(fā)。這就是:地方上的官員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產(chǎn)與生活,但在內(nèi)廷的官員與君主往來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 子曰:“周監(jiān)(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從周。”

          注釋

          (1)監(jiān):音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2)二代: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豐富、濃郁之意。

          原文翻譯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

          作品賞析

          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rèn)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后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tài)度,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都應(yīng)有所損益。

          原文

          315 子入太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2)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唬骸笆嵌Y也。”

          注釋

          (1)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佰溉酥印敝缚鬃。

          原文翻譯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么事都要問別人!笨鬃勇牭酱嗽捄笳f:“這就是禮呀!”

          作品賞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里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一段說明孔子并不以“禮”學(xué)專家自居,而是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tài)度。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釋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級。

          原文翻譯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作品賞析

          “射”是周代貴族經(jīng)常舉行的一種禮節(jié)儀式,屬于周禮的內(nèi)容之一。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射箭,只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只要肯學(xué)習(xí)有關(guān)禮的規(guī)定,不管學(xué)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論語三章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論語第三章的原文及翻譯03-19

        論語第三章原文及翻譯11-20

        論語第三章原文和翻譯07-21

        《論語》原文及翻譯10-21

        論語原文及翻譯04-26

        論語的原文及翻譯03-16

        論語原文翻譯03-18

        論語-原文及翻譯06-12

        論語十六原文及翻譯04-1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