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2-12-01 13:26:55 芷欣 古籍 我要投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善于運用 設(shè)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zhàn)爭,卻多次提到戰(zhàn)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本內(nèi)容由小編跟大家分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學習與借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nèi)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如果)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注釋

          (1) [天時]包括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條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3) [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有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4)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城:內(nèi)城!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

          (5)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6) [環(huán)]圍。

          (7) [之]代這座城

          (8)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9) [夫]句首發(fā)語詞,不譯。

          (10)[而]連詞表遞進。

          (11)[是] 這。

          (12)[也] 表判斷語氣,“是”。

          (13)[非]不是。

          (14)[池]護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6)[堅利]精良。堅,堅固。利,鋒利。

          (17)[米粟]糧食。

          (18)[多]充足。

          (19)[委]放棄。

          (20)[而] 連詞表順承。

          (21)[去]離開。

          (22)[之] 代詞,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憑借。

          (26)[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疆,邊疆。界,界限。

          (27)[固]鞏固。

          (28)[國]國防。

          (29)[山溪]山河。

          (30)[險] 險要。

          (31)[威] 震懾,樹立威望。

          (32)[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33)[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達極點。

          (36)[畔]通“叛”,背叛。

          (37)[順] 歸順,服從

          (38)[以] 憑借。

          (39)[之] 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0)[故] 所以。

          (41)[有] 要么,或者。

          (4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44)[親戚]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文言現(xiàn)象

          一、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二、古今異義

          1、城

          古義:內(nèi)城

          今義:城市

          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水塘

          3、委

          古義:放棄

          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

          古義:國防

          今義:國家

          5、親戚

          古義:泛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親屬,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到

          7、域

          古義:這里用作動詞,限制。

          今義:地域

          8、是

          古義:這

          今義:關(guān)系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9、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10、然而

          古義:這樣卻

          今義:表轉(zhuǎn)折的連詞。

          三、一詞多義

          1、利

          ⑴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票锓遣粓岳轰J利

          2、之

          ⑴三里之城:的,助詞

          ⑵多助之至:到

         、翘煜马樦捍~,指得道者。

          ⑷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

          3、時

         、盘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氣候,時令

         、崎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時機,機會

         、亲栽葡仁辣芮貢r亂:代,朝

         、让孔员扔诠苤贅芬悖瑫r人莫之許也:當時的

         、伤臅r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季度,季節(jié)

          4、和

         、盘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和樂

         、拼汉途懊鳎汉挽

          5、去

         、盼ブ弘x開,逃離,逃亡

         、迫ニ兰。瑲⑷x:除去,去掉

          ⑶西蜀之去南海:相距,遠離

         、裙槐┤胫袢ィ呵巴,到別處

          ⑸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也:距離

          6、勝

          ⑴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朴栌^夫巴陵勝狀:非常美好,美妙

         、强缰葸B郡者不可勝數(shù):盡,完

          ⑷驢不勝怒,蹄之:能承擔,能承受

         、扇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勝過,超過

          7、固

         、殴虈灰陨较U:使……鞏固

         、迫晷闹,固不可徹:固執(zhí),頑固

         、枪桃怨种樱涸瓉,本來

         、染庸谈F:安守,堅守

          8、亡

         、沤裢鲆嗨,舉大計亦死:逃跑

          ⑵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滅亡

          9、城

         、湃镏牵呃镏簝(nèi)城

         、瞥欠遣桓咭玻撼菈

          10、而

          ⑴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zhuǎn)折

         、莆ブ,連詞表順承

          ⑶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四、詞類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4、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名詞用作動詞,圍。)

          五、特殊句式

          判斷句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問題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jié)論。

          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shè)例進行論證,再據(jù)此闡發(fā)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jié)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shù)和極強的邏輯性。

         。2)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

         。3)文章上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部分運用對比論證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

          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應(yīng)該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整體把握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叭撕汀保褪窍挛恼f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鼻褰寡淖⑨屖牵骸懊窈蜑橘F,貴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笨梢娺@一章不是論戰(zhàn)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zhàn)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jié)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本文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注,很有說服力。比如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作者先用四個并列的雙重否定句,充分鋪張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后陡然一轉(zhuǎn),說出失敗的結(jié)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jié)論有了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在闡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時,作者也是先用了三個否定的排比句,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jié)論;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用兩個“不如”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zhì)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diào)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shè)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于“地利”的重要!叭镏,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zhàn)斗的主動權(quán);“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戰(zhàn)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yōu)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俺歉摺薄ⅰ俺厣睢、“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yōu)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但結(jié)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nèi)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zhàn)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最后一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文章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氣勢通暢。

          解析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里,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么,什么叫“正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這是富于現(xiàn)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睹献印す珜O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边@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么不戰(zhàn),一戰(zhàn)必勝。

          孟子在這里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zhàn)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lǐng)袖。孟子通過論述戰(zhàn)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于戰(zhàn)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于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币馑际钦f,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guān)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后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戰(zhàn)必勝矣”的主要原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譯01-0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文翻譯07-26

        關(guān)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譯文02-24

        《南史》的原文內(nèi)容及原文翻譯01-0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譯02-28

        《師說》翻譯及原文08-04

        《狼》原文翻譯11-18

        曲突徙薪原文及翻譯08-29

        南橘北枳原文及翻譯07-1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