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青山不老評課稿

        時間:2020-11-04 15:59:09 稿件 我要投稿

        青山不老評課稿

          近日,有幸聆聽了張老師執(zhí)教的《青山不老》一課,受益匪淺,收獲頗豐。折服于張老師平和從容的教學風格,親切自然的教育體態(tài),把握教材的準度深度,教學思路的清晰流暢,尤其是她心中裝著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她的課堂上都學有一得的教學理念給我的感觸特別深刻,F(xiàn)把課堂上所學所得所感整理出來,和全體同仁一起探討,共同提高。

          一、不求場面熱鬧,但求面向全體

          受某些所謂名家的鼓搗,許多老師認為,語文課堂是越熱鬧越好,課堂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節(jié)奏快捷而流暢,學生答問此起彼伏,表面上看,師生高度投入,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場面十分熱鬧。而實際上,又有多少學生是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呢!特別是那部分對語言文字不是那么敏感的后進生,他可能與如此強烈的快節(jié)奏合拍嗎?

          在張老師的課上,仿佛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冷場”的現(xiàn)象,一個問題出來,看不到學生爭先恐后的熱烈搶答,座位上也沒有舉起“一片小樹林”,可我卻認為這是難能可貴的“留白”,那是張老師留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再細看每一位指名學生的回答,既沒有旁征博引的“大師風范”,也沒有“口若懸河”的精彩表白,所有學生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甚至還有個別后進生邊說邊想,說話一點都不流暢,結(jié)結(jié)巴巴的。我認為,這恰恰是張老師的平和、樸實、耐心,她面對的不是個別優(yōu)等生,她的心里裝著的是全體,她的課是為了班上的每一位同學而開設的,做張老師的學生,福哉,幸哉。

          二、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課一得

          近年來,有一種思潮很流行,在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想著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恨不得每節(jié)課都讓學生各方面素質(zhì)都得到提高。對于教學內(nèi)容,恨不得挖深挖透,把能教的都教給學生。課堂教學包羅萬象,越來越注重課堂教學的容量與密度,認為課堂教學的大容量、高密度是衡量一節(jié)好課的必備條件。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把教學目標制定得五彩繽紛,從識字,寫字,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從感情朗讀到練習說話寫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放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努力挖掘深度。而實際上,如此面面俱到,總是讓教者覺得力不從心,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學生也是云里霧里,不明就里。

          要想讓每一位學生每一節(jié)課都學有一得,刪繁就簡,突出重點就顯得特別重要。即每一篇課文抓一個訓練點,每一課時解決一個重點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一項語文素養(yǎng)。

          張老師這堂課,教學目標只有一個──讓學生學會有層次地讀書。一讀了解課文大意。要求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弄懂“青山”和“老人”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再讀品詞析句。通過讓學生讀找描寫“青山不老”、“老人已老”、“環(huán)境惡劣”、“創(chuàng)造奇跡”的語段,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清課文條理;三讀體會人物內(nèi)心,通過對“一個65歲高齡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地植樹造林,他圖的是啥?”這個問題的思考分析、討論交流,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四讀升華人物情感。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tǒng)領全篇的中心句,最后一段集中表了現(xiàn)人物的情感,張老師用“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這個問題提領,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隨著這“四讀”的逐步展開,所有學生在這堂語文課上都有了一得:美文不厭百回讀,層層遞進回味深。

          三、不求繁瑣花哨,力求簡潔高效

          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為了加強整合,為了激發(fā)興趣,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們往往會搜腸刮肚,圍繞著不同的課文內(nèi)容,進行大量的搜索、解剖、分析、綜合等,創(chuàng)設濃重的情景氛圍,編排許多有趣的游戲活動,還能運用現(xiàn)代化的科技手段,制作出高級別的教學課件,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沉浸在完全的聲、光、電、畫的變幻之中。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再好的手段方法過了頭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效應。學生經(jīng)常在如此熱烈隆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語文,注意力全都被有趣游戲和精彩動畫奪走了,在每堂課看似熱烈的課堂討論的爭辯中,教學時間悄悄地溜走。而對于語文教學的本體目標──“語言的學習”就難于落實到位了,語文課也就沒了“語文”味。

          張老師的課有一條明確的教路──“由表及里、比較品讀”。我們先看看“由表及里”。張老師先從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配于她的激情陳述引入,到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艱苦的環(huán)境里創(chuàng)造的奇跡,最后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恰如其分。張老師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很明確,那就是──“比較品讀”。張老師深入鉆研教材,抓住課文特點,依據(jù)“大綱”要求、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綜合考慮,設計了四個語段的對比品讀:青山秀麗與環(huán)境惡劣,不朽的奇跡與老人的生活艱辛,取得的成績與老人的決心,青山不老于老人的蒼老。用對比的方法,不但使學生很容易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還能夠通過品讀,融入自己的實踐體驗和豐富想象,體會了作者要表達的深層含意。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卻產(chǎn)生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這里所說的語文素養(yǎng),除了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獨特的健康的個性等素養(yǎng)。

          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這些目標要在某一堂課或每一堂課去實施都是不確當?shù),我們應該根?jù)學生的實際和作品的特點,進行細化,進行分解,化整為零,讓每節(jié)課的目標都是微型的,可以操作的,在每一堂課都能有重點地實施某一種教學目標,也就是一課一得。這樣就好像學一套廣播體操一樣,先學“分解動作”,再走向“連續(xù)動作”。積跬步,何愁難致千里?這樣經(jīng)過一個月、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一個階段,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定會有較大的增長,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也會得到提高,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會逐步形成。

          如果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能像張老師一樣,拋開那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讓自己簡單簡單地教語文,讓學生輕松輕松地學語文,那一定是一個雙贏的結(jié)果。

        【青山不老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tǒng)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