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

        時間:2022-03-11 12:20:14 報告 我要投稿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精選5篇)

          調研報告不同于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才去作調查,然后寫出報告。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村留守婦女留守調研,一起來看看吧。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精選5篇)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 篇1

          xx縣是一個山區大縣,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婦女逐漸增多,她們成為農業生產和家務勞動的主力軍,為農村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也帶來了農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婦女生產生活困難等一系列問題。為了破解農村留守婦女的“留守”之痛,最近,xx縣婦聯聯合各鄉鎮婦聯成立了專題調研組,對全縣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通過座談、走訪、慰問,深深地體會到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她們柔弱的雙肩既擔負著贍養老人、照顧小孩的生活重擔,又承擔著家庭農業生產的艱辛,還要隱忍夫妻長期分居情感的寂寞。

          調研情況如下:

          農村人口情況:截止20xx年,全縣農村總人口59.4萬人,勞動力人口35.4萬人。其中:外出務工總人口35.4萬人,女勞動力人口16.8萬人,外出務工女性14.25萬人,常年留守婦女2.55萬人,占全縣女勞動力的15%之多。農村留守婦女主要特征:農村留守婦女年齡大多以40至50歲左右的這個階段為主。40歲以下的女勞動力因年輕,大多將小孩交給老人照顧,與丈夫雙雙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較少。55歲以上的婦女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也較少,留守比例較低。而40至50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的農村婦女,上有日益年邁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學的孩子都需要照顧,所以留守在家的較多。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5.5%。留守原因客觀因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主觀因素是因受年齡偏高限制,不想外出務工或家人不支持。

          一是發揮組織活動功能,活躍留守婦女群眾思想文化生活?h鄉婦聯要著眼于留守婦女的實際需求、利益關切、興趣愛好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婦女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大力活躍留守婦女的思想文化生活。今年,縣婦聯在每個村婦委會建立了1支巾幗文體健身隊,以“家”為陣地,積極組織廣大留守婦女學跳“擺手舞”,舉辦全縣土家族擺手舞、廣場舞培訓班及百團大賽,發揮巾幗文體健身隊的作用。開展“清潔庭院;巾幗示范”活動,在村級婦女之家均建立一支清潔志愿者服務隊伍,每月開展一次清潔“集中行動日”。

          二是發揮上門服務功能,為留守婦女辦實事好事?h級婦聯要經常性地組織女黨員、女模范、女先進工作者等巾幗志愿者服務隊伍,定期開展助老、助殘、助困服務活動。在子女教育上要依托家長學校,深入實施母親教育工程,傳播普及科學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廣大農村留守婦女科學教子水平,不斷優化留守婦女的家庭環境。

          三是發揮示范帶動功能,引領留守婦女學先進、趕先進?h鄉婦聯組織廣大留守婦女開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五好文明家庭”、“五星家庭”、“平安家庭”、“美麗鄉村”等創建活動,舉辦婦女創業典型事跡報告會和經驗交流會,對涌現出的優秀婦女典型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婦女學有榜樣、趕有方向。

          一是精神上的幫扶。把“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成立縣婦聯便民服務隊,發動各級基層婦聯組織對農村留守婦女兒童進行全面排查,建立全縣農村留守婦女臺帳,全面掌握全縣留守婦女的情況。對農村留守婦女特困家庭及農村留守婦女集中區域,組織法律志愿者隊伍,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和矛盾調處、困難幫扶、法律援助、心理咨詢和家庭暴力投訴等工作,幫助留守婦女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村婦代會主任、婦女代表和女致富能手婦女骨干的作用,通過村婦代會的倡導,以就近就便、自愿互助為原則,建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小組,幫助留守婦女兒童和家庭之間建立緊密型的互助機制,努力做到生產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關照,使鄰里互助在農村蔚然成風。今年,縣婦聯聘請全國生殖健康講師舉辦了《關愛女性健康享受生命陽光》知識講座,使廣大留守婦女普遍受到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心靈教育。

          二是政策上的幫扶?h、鄉兩級婦聯深入調查摸底,制訂規劃,走村串戶,宣傳動員,督導指導,落實貸款,為留守婦女送政策、送科技、送項目、送資金,扶持一批留守婦女的創業項目。組織動員女黨員、女干部、女企業家、女致富能手與農村留守婦女開展“一對一”幫扶,推出了“小額貸款、全程跟蹤”的服務機制,為農村婦女創業“插翅、引水”。每年元月,聯合縣人社局舉辦了“迎新春、解兩難、促就業”勞務洽談現場招聘會。今年,xx縣38家用人單位共提供了20xx多個就業崗位,其中勞務輸出留守婦女589人。

          三是物質上的幫扶。聯合縣婦幼保院開展“送關愛、送健康”免費體檢活動,啟動了“母親健康快車”免費接送孕產婦,聯合縣衛生局組建了“衛生輕騎隊”,開展了“女性生殖健康村村行”活動,深入社區、村組進行免費“兩癌”普查和“貧困母親”走訪慰問活動。今年,

          縣婦聯聯合縣衛生局、縣計劃生育和婦幼保健院組織醫務人員組成便民服務隊,深入社區、村組為留守婦女進行免費“兩癌”普查活動,并給22位貧困兩癌母親每人送去1萬元救助金。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 篇2

          一、農村留守婦女現狀

          經調查,全縣共有農村勞動力19.77萬人,占農業人口總數的31.67萬人的62.4%,婦女勞動力88075人,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7.8%,其中已婚婦女59339人,共有留守婦女6656人,其中5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4568人。留守婦女愿意接受技能培訓的4452人,愿意外出務工的3968人,愿意與丈夫同城務工的3762人。在我們調查過程中,90%的婦女因照顧家庭老人、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婦女留在家的主要原因。在留守婦女中,幾乎一半的人有過外出打工的經歷,她們也很想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但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放棄打工,回家務農。另外女性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工資待遇也低,所以多數婦女選擇了回歸家庭,這一現象在40歲左右的留守婦女群體中表現尤為明顯。

          二、農村留守婦女的主要特點

          我們調查時了解到,90%的留守婦女希望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家庭收入,這些婦女大多數是青壯年;10%的留守婦女不希望丈夫外出打工,這些婦女大多年齡偏大,身體健康狀況不是太好。約有70%留守婦女表示希望丈夫打工的地點離家越近越好,哪怕收入少一點,30%的表示只要掙錢多,遠些也無所謂,同樣的待遇,希望離家近些。調查顯示,95%以上的留守婦女對家庭和丈夫的滿意度比較高。留守婦女雖然獨自在家承擔著照顧老人、小孩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責任,但是她們對當前家里的狀況是比較滿意的。70%以上的留守婦女跟老人相處融洽,98%對丈夫的家庭責任心滿意。

          三、農村留守婦女面臨的現狀和問題

          1、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文化程度低。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中,多為老年人,基本上都是維持家庭正常的運轉,看護孩子的多,圍著灶臺轉的多,多以種糧為主,只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對發展果品、養殖等產業的熱情不高,投入太少,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產業發展上。同時,繁重的家務,超長的勞動時間,讓她們沒有條件去學習或掌握一技之長,特別是在孩子的學習和教育上,沒有精力去管,有疲于奔命的感覺,留守女性也反映出勞動之余的休閑娛樂活動內容單調無味,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

          2、農村留守婦女生理和心理負擔沉重。一是長期忍受孤寂的折磨。留守婦女在辛勤勞作之余,還要長期忍受丈夫不在身邊的孤獨。二是怕出現婚姻危機。部分留守村婦擔心與丈夫長期分居導致交流減少與感情疏遠,對婚姻的永久性缺乏信心。尤其是與丈夫感情基礎不牢的,怕丈夫在外打工染上不良的社會習氣,拋妻棄子。但在調查中很多留守婦女表示,雖然勞累、孤單,但丈夫能掙錢就可以了,在她們心里,為了家里的生活過得好,丈夫外出打工已是不得已的選擇了。三是法律意識弱。農村留守婦女是一個弱勢群體,她們的合法權益相對來說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農村都是獨門獨院,相對閉塞,遇到侵害時,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且受害婦女由于怕丟面子,怕影響不好,很少去報案;農村閑話多,女性處于被動地位,常常受了欺負卻不敢或不能聲張;由于雙方長期分居容易對感情產生影響,一些男方在外有第三者,女方卻毫不知情。農村沒有太多財產,女方又很難了解男方在城里的收入、財產狀況,一旦離婚,女方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財產權容易受到損害。

          3、留守婦女勞動力調配難度大。受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家庭為主的勞動單元模式影響,現階段留守婦女勞動力仍然為單家獨戶作戰,合作意識不強,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不愿意與人合作,或者出錢找人幫忙,從思想意識上還沒有完全樹立勞動力調配協作的理念。同時,受家族、鄰里關系、個人喜好等因素影響,互幫互助也只是小范圍內的,沒有建立起靈活機動的服務隊和互助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留守勞動力合理調配還需要進一步組織和引導。

          4、留守婦女勞動力季節性短缺。近年來,我縣果品、蔬菜、畜牧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縣果園面積達到29.98萬畝,戶均4.2畝,人均0.9畝,拱棚蔬菜累計達到6400座,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12萬畝,牛、豬、雞飼養量分別達到17萬頭、30萬口和177萬只。隨著果、菜、草、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數量與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凸顯。特別是在蘋果蔬花、套袋、采摘和蔬菜拱棚搭建、全膜玉米覆蓋等農忙時期,農村婦女勞動力需求劇增,勞力短缺的問題顯得十分突出。

          5、留守婦女勞動力缺乏系統性培訓。目前,農村婦女勞動力培訓仍然是急需破解的難題,F在的培訓內容和方式、方法還不能滿足群眾的實際生產、生活需要,培訓次數少,方法不靈活,方式比較單一,培訓效果差,沒有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培訓體系,仍然以舉辦培訓班為主要形式,干部包園包戶的機制還不夠完善,掛牌指導和田間示范還不能很好地落實到位。這些因素導致農村婦女勞動力培訓提高速度慢、效果差,婦女在產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尚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求。

          四、做好留守婦女工作的幾點建議

          留守婦女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涉及到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穩定。針對存在的各種問題,特提出如下建議:

          1、切實轉變工作方式,充分調動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把激活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創業熱情作為工作的重點常抓不懈,積極引導她們主動地參與到產業開發和農村發展中來,充分發揮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半邊天作用。各級婦聯干部要把為婦女群眾做事、助農村婦女增收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爭取農村婦女的理解和支持;要把學技術、搞服務、比貢獻作為推進婦女干部作風轉變的有效途徑,提高婦女干部的工作能力與服務水平,贏得婦女群眾的信賴。特別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果園標準化管理等工作中,要善于和婦女群眾溝通協商,利用算賬對比、效益分析、示范引導、典型帶動等方法做群眾工作,多做說服教育、宣傳引導、傳授技術的工作,手把手地示范、面對面地講解,做給婦女群眾看、帶著婦女群眾干、幫著婦女群眾辦,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用經濟手段調動農村留守婦女的創業積極性。

          2、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整體素質。培訓是提高農村婦女勞動力素質的有效途徑,必須立全縣產業發展需要和勞務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婦女勞動力技能培訓。一方面,對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要創新培訓方式,按照年齡、接受能力和個人特長愛好,分批次開展培訓,盡可能地把一整套技術分解開來進行培訓傳授,讓農村婦女循序漸進地掌握勞務技術和產業技能。對中青年婦女勞動力要側重于機械化耕作、果樹修剪、拉枝施肥、病蟲害防治、畜禽防疫、農產品營銷、蘋果疏花疏果、果實套袋、拱棚蔬菜種植等精細技巧的技能培訓;對老年婦女要側重于畜禽飼養、果品包裝等勞動強度小、技術要求低、容易掌握的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婦女做好自己的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婦女勞動力效益。要創新培訓方式,注意培訓的實用性,以田間培訓、技術示范為主,盡量把科學原理和技術要點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讓婦女群眾聽得懂、看得清、學得會;要發揮農業科技人員和技能型干部的示范帶動作用,定點幫扶,手把手地教,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集中培訓、田間示范、技術人員包戶包人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對農村婦女留守勞動力的培訓,使其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輸出婦女勞動力的培訓。

          3、優化勞動力配置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留守婦女勞動力作用。要在果、菜、草、畜等特色產業分布規劃中,充分考慮區域勞動力資源特點和分布狀況,爭取在果園拉枝、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畜禽養殖、飼料購銷、疫病防治、拱棚搭建、蔬菜栽培、農產品購銷等各個環節為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中各個年齡階段、各種技能水平的婦女提供就業崗位,使留守弱勢勞動力就業不出鄉。推行勞動互助活動,組建農村婦女勞務服務隊。

          4、整合社會資源,解決農村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相關的服務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涉農部門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減輕留守婦女的農業生產勞動強度;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提高留守婦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門在留守婦女比較集中的地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各種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醫療衛生部門建立對留守婦女的健康支持系統,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減輕留守婦女心理壓力等。

          5、充分發揮婦聯作用,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在現有條件下,婦聯組織要力所能及地為留守婦女更多地提供服務。一是在留守婦女較集中的鎮、村建立婦女維權工作站,為留守婦女提供法律服務,維護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二是在民主、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組建留守婦女互助小組,為留守婦女搭建傾訴、交流、互助的平臺,使她們共同面對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共同發展建立相互支撐的人際關系網絡。挖掘自身潛力,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三是切實關心農村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加強與留守婦女的交流與溝通,爭取社會對留守婦女的同情、理解、支持和愛護,千方百計減輕她們的體力負擔和精神負擔,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為留守婦女提供服務和幫助。為農村廣大留守婦女撐起愛的天空。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 篇3

          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說話,怕遭人閑言碎語;城里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么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三、缺乏安全感由于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生理需求

          從女人生理方面來看,正常的、有規律生理需求可以調和女性體內的各種生理機能,促進激素的正常分泌。壓抑則使女性的身體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影響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適,還影響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長期的壓抑容易使人產生抑郁、焦慮、恐懼、懷疑等心理病變,使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事情不負責任,容易沖動。

          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萬留守婦女。調查中發現,留守婦女隱諱地表達了她們的性壓抑問題,“她們長期處于性壓抑狀態,這也導致了連鎖的負面情緒。”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焦慮,39.0%的婦女經常感到壓抑。

          丈夫外出打工,與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她們煩躁而焦慮。她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著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著與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她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

          社會貢獻

          留守婦女家庭頂梁柱

          當前,農村傳統的家庭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挑起了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孝敬老人、撫養小孩等家庭重擔,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留守婦女已經由傳統家庭中的“半邊天”,一變成為現在家庭中的“頂梁柱”。

          留守婦女塑造鄉風文明

          樹立進步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倫理關系和鄉村鄰里關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志。大量男勞動力的外流,使留守婦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來的“主內”轉變為現在的既“主內”又“主外”,成為鄉村良好風氣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她們對內要營造家庭的和諧,對外要處理好與鄰里之間的關系。在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上,絕大多數留守婦女對賭博等損家敗業的惡習有著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婦女自發地組織禁賭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破除舊習俗,倡導新風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撫養和教育上,她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獻出更多的愛心,使那些留守兒童得到家庭的溫暖并受到教育。可以說,留守婦女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對鄰里關系和家庭關系的處理,直接影響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

          留守婦女帶頭經濟建設

          原來由男勞動力承擔的農活,現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婦女去完成。男勞動力有的僅在糧食收種的時候才回來幫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難得回一次家。從土地的翻耕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各個環節以及飼養牲畜、種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婦女操勞。有的留守婦女有了一定資本后,開始建住房、買店鋪、辦工廠、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婦女已成為獨立的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留守婦女村務管理生力軍

          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男勞動力離家遠、工作忙,平時很少回村,對村里的事務了解得越來越少,很難直接參與村務管理。村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兩委”班子民主選舉等事務,一般都由家里的留守婦女代為表決或投票。這樣,留守婦女就成了參與農村民主管理事務的實際主體。同時,隨著留守婦女逐漸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她們的視野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管理小家的層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對村務的參與和管理,對落實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目前,農村婦女入黨的人數越來越多,在農村“兩委”選舉中婦女當選為班子成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農村留守婦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全國婦聯:xx年全國新增3.3萬多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

          xx年,中國新增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3.3萬多個,全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總數已超30萬個。

          隨著大量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地區出現了規模龐大的留守婦女群體。為幫助留守婦女更好應對生產、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婦聯的積極推動下,各地婦聯組織通過村婦代會進行宣傳倡導,以就近就便、自愿互助為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

          在各地實踐中,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有的以村(組)為單位,8至0名留守婦女為一組,由婦代會牽頭推選一名有文化、熱心腸、能干事的婦女骨干為組長,主動聯系開展留守婦女日常生活關愛活動;有的以婦代會主任和婦女小組長為骨干,依托婦女之家、婦女維權服務站,聯系本村留守婦女建立互助組;有的則依托各種種植養殖專業生產協會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帶動和扶持留守婦女發展專項生產創業致富。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在2日在京舉行的全國婦聯十一屆二次執委會上表示,深化婦女議事會、留守婦女互助組等工作,有力促進了基層婦女群眾在社會治理創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

          為改善困難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全國婦聯和省一級婦聯的公益慈善機構xx年募集款物0億多元,進一步推動“春蕾計劃”“母親健康快車”“母親郵包”等公益項目的開展,包括新資助“春蕾”學生近.8萬人次,新投放“母親健康快車”90多輛,新發放“母親郵包”2.3萬個。

          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 篇4

          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給經濟社會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婦女生產生活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最近,丹東市振安區婦聯對我區留守婦女的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調研,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留守婦女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她們柔弱的雙肩既擔負著贍養老人、照顧小孩的生活重擔,又承擔著家庭農業生產以及在企業上班工作的艱辛。可以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和希望,她們默默地支撐著家庭的負荷。

          振安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全區總人口1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萬人,外出務工人員3.6萬人,農村留守婦女1.3萬人。從文化程度方面看,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85%以上的留守婦女為初中及以下學歷。從年齡結構上來看,留守婦女主要分布在28歲以上。大部分集中在30-45歲年齡段,這一階段年齡的婦女上有日益年邁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學的孩子。從留守婦女的留守的原因來看,大部分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則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處于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

          1、生活壓力超負。由于家庭中男性勞力的長期缺失,農村留守婦女承擔著超負荷的生活重擔,要承擔著照顧孩子、老人和田間勞動的重任。有的留守婦女想同丈夫一同外出打工,但贍養老人、照顧孩子的責任絆住了她們前行的腳步,她們的生活永遠都是干不完的家務和農活,煩不完的孩子的教育與困惑。

          2、精神世界空虛。有的留守婦女上班累了一天,有的干完農活,回家還要干家務,晚上只有與電視為伴,與麻將為友,這就是大多數留守婦女的業余生活。由于農村娛樂設施的缺乏,文化活動的不足,導致她們生活的壓力無處緩解,不良的情緒無處排解,精神世界比較空虛。

          3、婚姻狀況堪憂。留守婦女的丈夫外出打工,長期不在身邊,這導致許多家庭出現了婚姻危機。從婚姻問題上訪的婦女看,有三分之一是農村留守婦女。常年的兩地分居,夫妻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一旦雙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虛,自我控制力不強,極易受到不良現象的誘惑,導致感情危機。近年來,我們發現“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盡管留守婦女為家庭作出了許多犧牲,但是對于丈夫出門打工常年不歸、移情別戀的情況,她們是無可奈何。留守婦女面臨著巨大的生存的壓力和心理壓力,并且無人傾訴,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擔心丈夫,還害怕流言蜚語。如樓房鎮孤山村留守婦女李某,女兒患姊妹病,丈夫在外打工,有了外遇,最終拋棄了李某和女兒,離家出走。經過區婦聯多方協調,最后得以起訴離婚,爭取到了女兒的撫養費。

          4、家庭教育缺失。調查顯示,繁重的農活、家庭的重擔和生活的壓力讓農村留守婦女們消耗了全部的精力、心力。加之,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意識不強,留守婦女們普遍反應在子女的教育培養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少留守婦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能給孩子講出什么道理,造成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上初中后因為不能及時對孩子進行輔導和監管,最終使孩子在初中時期成績出現一落千丈,甚至染上惡習的現象,這些留守婦女卻對子女們的教育和輔導卻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

          留守婦女是目前我國農村最大的勞動力資源,也是新農村建設主力軍,她們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可以說直接關系到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針對留守婦女面臨的壓力和困難,需要我們黨和政府還有各級婦聯組織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及時對口的幫扶活動,這樣在全社會形成合力,才能營造一個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共同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高度重視,創造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環境,引導樹立正確的婚姻觀。關愛農村留守人群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視,需要社會發揮各方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配合、共同推進。一要提高思想認識,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關心的局面。二要出臺相應的硬性幫扶政策和措施。如要深入基層傳授技術、以村為單位建立“農家書屋”、建立“婦女兒童之家”、幫助有條件的農村婦女給予小額貸款扶持和項目扶持等。三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利用農閑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以“平安家庭“為載體,以評選““好婆婆”、“好媳婦”、“好鄰里”、“五好文明家庭”等為抓手,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四要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犯罪活動,打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組織她們學習《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提高婦女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懂得及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利,捍衛自己的婚姻。

          2、加大農村文化設施投入,滿足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鞍滋烀ι习、忙家務,晚上看電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留守婦女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她們的辛勞、壓力和空虛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在這種情況下,留守婦女更需要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來緩解壓力、排解情緒。調查中發現,靠近集鎮的`一些農村留守婦女由于地域的優勢,經常能夠參加一些文化娛樂活動,讓她們從中體味到生活的樂趣。這些活動能夠讓她們容光煥發,精神飽滿。而偏遠一些的農村留守婦女由于農村公共娛樂硬件設施不足,文藝活動不多,她們只能徘徊在麻將與電視之間,娛樂方式單一,精神生活貧乏。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僅有利于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同樣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政府加大農村文化娛樂設施投入,文化部門、村、社區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發展農村經濟。90%的留守婦女希望自己的丈夫就地就業創業,前提是要有穩定不錯的收入。因此,農村致富渠道的拓寬,農村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男性的減少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婦女問題的關鍵。一要要多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青壯年勞動力能實現在本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大量外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二要拓寬農村致富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動員和鼓勵外出務工青年積累經驗,更新觀念,幫扶他們回鄉創業,完成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讓農民工能夠兼顧致富增收、農業生產和家庭生活,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婦女的困境。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積極組建留守婦女的互助組織。調查中,留守婦女們

          表示生活清苦一點無所謂,關鍵是在困難、困惑、無助、無奈的時候需要有人關心、幫助。希望能夠建立各種互助組織,使她們生產有人幫、生活有人問、心靈有人暖。目前我區農村已自發產生一些互助組織,如巾幗維權服務隊,巾幗愛心幫扶服務隊、巾幗文體志愿服務隊等等。這些組織遠遠不能滿足留守婦女們日益增長的新需求,如心理疏導、法律援助、家庭教育、情感關懷等。因此,建議社會各界合力組建留守婦女互助組織。在就業創業上,幫助留守婦女解決政策、項目、資金難題,鼓勵農村致富帶頭人領辦各類新型經濟合作組織,與留守婦女結對幫扶;在家庭教育上,利用家長學校、“婦女兒童之家”、黨員活動室等陣地開展家教培訓;在生活安居上,通過12338婦女維權熱線、基層維權站點、鄰里互助等措施,營造安全安居的社會環境;在心理疏導上,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建立專業心理咨詢室,組織志愿者對需要心靈安慰的婦女,提供精神慰藉幫扶。對留守婦女真正做到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困、能力上扶技、經濟上扶業,讓她們生活上舒心,情感上暖心,活動上開心,工作上順心。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 篇5

          一、基本情況

          20xx年末,全區總人口243216人,其中:女性人口114148人,農村人口201875人。勞動人口139003人,其中:女勞動力6525人。全區外出務工人員41033人,留守婦女668人,占全區女勞動力的10.23%。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婦女文化偏低。調查顯示: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留守婦女589人,占88.1%;

          高中學歷的67人,占10.2%;

          中專以上學歷的12人,僅占1.7%。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較多,31-40歲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較多,40歲以上的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較多。

          2、年齡結構。留守婦女主要分布在30歲以上。30歲以下的留守婦女89人,占總數的13.3%左右,主要是因為生育、照顧幼小子女而暫時沒有出門打工;

          30-39歲的317人,占總數的47.4%;

          40歲以上的262人,占39.3%;

          30-40歲的留守婦女是較為集中的年齡段,這一階段年齡的婦女上有日益年邁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長的孩子。

          3、留守原因。調查顯示:家庭經濟狀況差,生活質量低的留守婦女有214人,占32%左右;

          無就業技能,致富能力不強的有568人,占85.03%。大部分的留守婦女因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

          需要她們留守家中照顧家庭、撫育孩子、照料農業生產是她們留守的客觀原因,雙重原因使得她們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態,這一現象在35歲以下的留守婦女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現狀及問題

          1、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受損。調查顯示:身體狀況差的留守婦女有31人、身患疾病的有18人,占7.3%;

          身體狀況一般的198人,占29.6%。她們既要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還要照顧年邁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勞動強度很大,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留守婦女的體力大幅度透支。調查發現,大部分“留守婦女”每人需要獨立承擔將近5畝地左右的農業生產,而其中又有半數以上的婦女表示“難以獨自承擔農活”、“希望過上穩定的家庭生活”;

          而那些身體不好的留守婦女,遇到的困難則更大。

          2、精神負擔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長年在外,留守婦女精神負擔明顯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現:一是出現婚姻危機。留守婦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長期分居的留守婦女因為丈夫長期在他鄉打工,夫妻之間缺乏交流溝通,雙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虛,自我控制力不強,易受到不良現象和不法分子的誘惑,導致感情危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打工婚姻”離婚案呈上升趨勢,盡管留守婦女為家庭作出了許多犧牲,但是對于丈夫出門打工幾年不歸、移情別戀的情況,她們還是“欲語淚先流”。二是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勞動力外出后,農村只剩下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致使農村治安防范力量減弱,使農村社會治安隱患增加,農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現象增多,留守婦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婦女面臨著巨大的生存的壓力和心理壓力,并且無人傾訴,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擔心丈夫,還害怕流言蜚語。

          3、婆媳關系難處理,對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來,婆媳關系都不好處理,尤其在丈夫不在家的情況下,處理好婆媳關系更是難上加難。調查中我們發現多例存在婆媳關系沒有處理好導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現象。不少留守婦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較低,除了在經濟上、生活上能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無力在子女學習上、做人上給予有效教育與監管,只能聽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別做違法的事。由于80%左右的留守婦女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錢給他(她)們上學,只要他們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就行。有近50%的婦女幾乎從未同子女談過理想與抱負,有近65%的婦女不知道平時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主要表現在吃飯穿衣上。調查還發現有的由于自身只有小學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對其進行輔導和監管,導致他們成天逃學迷失在網吧里。

          三、對策與建議

          留守婦女是目前農村最大的勞動力資源,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關系到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針對留守婦女面臨的壓力和困難,需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措施,開展幫扶活動,形成合力,營造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共同關愛留守婦女的社會氛圍。

          1、高度重視,創造關愛留守婦女的良好環境。關愛農村留守人群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視,需要社會發揮各方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配合、共同推進。要提高思想認識,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共同關心的局面。要出臺相應的硬性幫扶政策和措施。如相關部門要深入基層傳授技術、以村為單位建立“農家書屋”、定期或巡回開展“三下鄉”活動、建立“婦女健康之家”、幫助有條件的農村婦女給予信貸扶持和項目扶持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婦女的思想道德素質。利用農閑時節或“三八”婦女節等,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以“四區建設”為載體,以評選“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好鄰里”、“守法公民”、“五好文明家庭”等為抓手,大力弘揚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

          大力宣傳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義;

          引導婦女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犯罪活動,打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加強對留守婦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對《婦女權益保障法》的宣傳教育,提高婦女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有志青年回鄉創業。要多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讓青壯年勞動力能實現在本地就業,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大量外出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要拓寬農村致富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動員和鼓勵外出務工青年積累經驗,更新觀念,幫扶他們回鄉創業,推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加強留守婦女的技能培訓和資金扶持,鼓勵留守婦女自主創業。繼續大力加強婦女技術培訓,舉辦留守婦女技術培訓班,讓留守婦女懂得更多的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種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

          繼續創辦示范家長學校,深入開展“爭當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活動,引導更多的家長特別是留守婦女為國教子、以德育人;

          勞動、婦聯等部門要繼續堅持積極為留守婦女提供項目信息和致富門路,推廣科技含量高、輻射面廣、投資少見效快的增收致富項目;

          要大力扶持留守婦女創業項目,在用地、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使其能夠敢創業、會創業、創成業。同時,政府要盡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在農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合理流轉土地,使農村留守婦女從繁重的土地勞務中解脫出來。

          4、積極探索有特色的農村婦女互助組織,充分發揮婦女群體自身互幫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婦聯牽頭”的前提下,成立鄉鎮村農村婦女協會或農村婦女合作小組,“生產聯合互助組”以減輕勞動強度;

          “生活聯合互助組”以互相關心實現情感上的訴求;

          “文化活動聯合組”以共同分享娛樂等。同時,鼓勵她們利用協會或互助組織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親情之旅”、“鵲橋會”等夫妻親情互動活動,組織部分留守婦女與打工丈夫“零距離”相會,加強留守婦女夫妻之間的情感交流。

        【農村留守婦女調研(精選5篇)】相關文章:

        農村教育與留守兒童調研學習總結01-04

        農村留守婦女狀況調查報告01-01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計劃10-08

        農村新建設調研報告03-02

        農村老婦女悼詞01-27

        有關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15

        關愛留守婦女工作簡報12-03

        農村環保調研工作簡報12-06

        農村教育與留守兒童現狀學習總結01-04

        市關愛留守婦女工作簡報12-03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