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時間:2024-04-08 18:00:30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通用13篇)

          如果我們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方案。當提出某個項目時,上級通常會要求我們先準備幾份工作方案,好的工作方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產教融合工作方案(通用1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通用13篇)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1

          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改革部署,在全國統籌開展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企業建設試點,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深化產教融合改革作為推進人力人才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性任務,以制度創新為目標,平臺建設為抓手,推動建立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改革推進機制,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優勢互補,打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ǘ┰圏c原則。

          統籌部署、協調推進。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作用,形成各方協同共進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城市綜合承載改革功能,以城市試點為基礎,突出城企校聯動,統籌開展行業、企業試點。

          優化布局、區域協作。根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綜合考慮區域發展水平,重點支持有建設基礎、改革意愿、帶動效應的城市開展試點。承擔試點任務的東部地區城市,要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開展結對幫扶和對口支援,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

          問題導向、改革先行。集中力量破除體制障礙、領域界限、政策壁壘,下力氣打通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下好改革“先手棋”,健全制度供給和體制機制,重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實現全要素深度融合。

          有序推進、力求實效。堅持實事求是、扶優扶強,根據條件成熟程度,分期開展建設試點,不搞平衡照顧,防止形成政策洼地。堅持因地因業制宜,促進建設試點與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試點目標

          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試點布局建設50個左右產教融合型城市,在試點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內打造形成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行業,在全國建設培育1萬家以上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制度和組合式激勵政策體系。

          通過試點,在產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創新上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借鑒的經驗,建立健全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動產業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構建服務支撐產業重大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解決人才供需重大結構性矛盾,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服務貢獻顯著增強。

          三、試點對象。

          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對象包括:

         。ㄒ唬┊a教融合型城市。從20xx年起,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市,試點建設首批20個左右產教融合型城市。適時啟動第二批試點,將改革向全國推開。試點城市應具有較強的經濟產業基礎支撐和相對集聚的教育人才資源,具有推進改革的強烈意愿,推出扎實有效的.改革舉措,發揮先行示范引領作用,確保如期實現試點目標。除計劃單列市外,試點城市由省級政府推薦,直轄市推薦市轄區或國家級新區作為試點核心區。面向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試點城市布局,中西部地區確定試點城市要適當考慮欠發達地區實際需求。

         。ǘ┊a教融合型行業。省級政府在推動試點城市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基礎上,依托區域優勢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集群,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深化產教融合,強化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在產教融合改革中的協調推動和公共服務職能,打造一批引領產教融合改革的標桿行業。

          (三)產教融合型企業。積極建設培育一批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高等學校辦學和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產教融合型企業。

          四、試點任務

          在深化產教融合改革中,充分發揮試點城市承載、試點行業聚合、試點企業主體作用,結合深化國家職業教育改革,重點聚焦以下方面先行先試。

         。ㄒ唬┩晟飘a教融合發展規劃和資源布局。健全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聯動規劃機制。在城市規劃建設、產業園區開發、重大項目布局中,充分考慮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求,將產教融合發展作為基礎性要求融入相關政策,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項目安排。有條件的地方要以新發展理念規劃建設產教融合園區。大力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布局,推進資源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開展東部對口西部、城市支援農村的職業教育扶貧,推動農村貧困地區學生到城市優質職業院校就學。

         。ǘ┩七M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改革。將培育工匠精神作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以生產性實訓為關鍵環節,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深度開展校企協同育人改革,推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同園區聯結,在技術類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重點推動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構建規范化的技術課程、實習實訓和技能評價標準體系,提升承擔專業技能教學和實習實訓能力,提高企業職工教育培訓覆蓋水平和質量,推動技術技能人才企業實訓制度化。推動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辦學,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比例。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服務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和企業面向產業技術重大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

         。ㄈ┙档托F箅p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重點解決校企合作信息不對稱、對接合作不順暢、評價導向不一致等突出問題。探索建設區域性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促進校企各類需求精準對接。常態化、制度化組織各類產教對接活動,推動院校向企業購買技術課程和實訓教學服務,建立產業導師特設崗位,推動院校專任教師到企業定期實踐鍛煉制度化,促進校企人才雙向交流。推進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聯合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組建實體化運作的產教融合集團(聯盟),搭建行業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信息對接、教育服務平臺,聚合帶動各類中小企業參與。探索校企共建產教融合科技園區、眾創空間、中試基地,面向小微企業開放服務。建設校企合作示范項目庫。

          (四)創新產教融合重大平臺載體建設。創新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模式,試點城市要按照統籌布局規劃、校企共建共享原則建設一批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要更多依托企業建設,優先滿足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家政、養老、健康、旅游、托育等社會服務產業人才需求。面向高質量發展的若干重點領域,推動“雙一流”建設等高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學科專業建設,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和產業化鏈條。

         。ㄎ澹┨剿鳟a教融合深度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健全以企業為重要主導、高校為重要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高等教育產教融合創新機制。完善現代學校和企業治理制度,積極推動雙方資源、人員、技術、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圍繞生產性實訓、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關鍵環節,推動校企依法合資、合作設立實體化機構,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各地可在指導開展城市試點基礎上,結合實際對省域內推進產教融合型行業、企業試點的具體任務做出規定,制定建設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具體措施。省級政府要統籌資源配置,將承擔試點任務、推進改革成效作為項目布局和投資安排的重要因素,積極加大投入,形成激勵試點的政策導向和改革推力。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試點的中央企業、全國性特大型民營企業,組織實施工作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負責。

          五、試點支持政策

         。ㄒ唬┞鋵嵔M合投融資和財政等政策激勵。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試點城市自主規劃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優先布局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對建設成效明顯的省份和試點城市予以動態獎勵。完善政府投資、企業投資、債券融資、開發性金融等組合投融資和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對重大項目跟進協調服務,吸引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建設。以購買服務、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支持企業參與職業院校辦學或舉辦職業院校。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按規定投資額30%的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試點企業深化產教融合取得顯著成效的,按規定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并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全面落實社會力量舉辦教育可適用的各項財稅、投資、金融、用地、價格優惠政策,形成清單向全社會發布。

         。ǘ⿵娀a業和教育政策牽引。鼓勵制造業企業為新增先進產能和新上技術改造項目配套建設實訓設施,加快培養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允許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在崗職工以工學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校企共招、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完善“雙一流”建設評價為先導探索建立體現產教融合發展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支持各類院校積極服務、深度融入區域和產業發展,推進產教融合創新。對成效明顯的地方和高校在招生計劃安排、建設項目投資、學位(專業)點設置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

          六、試點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等負責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的政策統籌、協調推進。省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區域內建設試點組織實施工作。試點城市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落實主體責任,將試點任務分解到位、落實到事、責任到人。

          (二)健全協調機制。省級政府和試點城市要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定期研究工作、及時解決問題。省級人才工作領導組將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納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考核評價重要內容。試點城市要編制改革問題清單、政策清單,逐一落實。

          (三)強化總結推廣。試點城市通過深化改革探索出的經驗辦法,特別是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有效措施,應及時向省級政府有關部門報送,在省域內復制推廣。具有重大示范效應的改革舉措,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按程序報批,在全國復制推廣。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2

          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服務湖北高質量發展,依據《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統籌開展湖北省產教融合型城市、行業、企業建設試點,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遵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把深化產教融合改革作為推進人力人才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性任務,推動建立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改革推進機制,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優勢互補,打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推動湖北高質量發展。

          (二)試點原則

          統籌部署、協調推進。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作用,形成各方協同共進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試點城市綜合承載改革功能和典型示范作用,以城市試點為基礎,統籌開展行業企業試點。

          優化布局、分層推進。根據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戰略布局,綜合考慮區域發展,重點支持有建設基礎、有改革精神、有帶動效應的城市開展試點。不具備綜合試點的城市,可先行開展行業、企業試點,并逐步推進到城市綜合試點。

          問題導向、改革先行。集中力量破除產教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領域門檻、行業界限、政策壁壘,不斷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現途徑,不斷強化行業、企業的主體作用,重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動實現全要素深度融合。

          因地制宜、力求實效。堅持因地因業制宜,建設試點內容要與產業結構布局、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實事求是、扶優扶強,不搞平衡照顧,真抓實干、力求實效,根據條件成熟程度,分期開展建設試點。

          二、試點目標

          到2025年,通過5年的努力,試點布局建設3個左右湖北省產教融合型城市,打造形成5個左右特色鮮明的湖北省產教融合型行業,建設培育400個左右湖北省產教融合型企業,重點建設100個左右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初步建立省級產教融合制度框架和激勵政策體系。

          通過試點,建立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構建服務支撐產業重大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服務貢獻顯著增強,打造產教融合“湖北樣板”。

          三、試點對象

          在產業、人口、教育資源相對集聚,經濟實力強、產業基礎強、科教優勢強、改革意愿強、帶動效應和承載能力強的城市,試點建設3個左右湖北省產教融合型城市,形成以國家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為龍頭牽引,省級試點城市為骨干支撐,向全省輻射示范作用明顯的產教融合型城市體系,打造支撐湖北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依托我省集成電路、新一代通信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與新材料等十大重點產業,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深化產教融合,強化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的協調推動和公共服務,以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重點打造以芯片為代表的集成電路產業、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產業、以激光和智能裝備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以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為代表的大健康產業、以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為代表的汽車產業等5個左右引領全省產教融合改革的湖北省產教融合標桿行業。

          圍繞支撐服務湖北十大重點產業發展,遴選建設培育400個左右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辦學和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產教融合型企業。

          四、試點任務

          充分發揮試點城市承載、試點行業聚合、試點企業主體作用,重點聚焦以下方面先行先試。試點城市要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升級相適應,試點行業要強化行業協調指導、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校企合作對接服務,試點企業要深度參與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和職業培訓。

          (一)優化完善社會產教融合湖北布局

          將產教融合發展納入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步聯動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同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政策制定、要素支持、實施路徑和重點項目建設。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圍繞湖北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優化學科專業體系,推進資源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

          (二)打造人才產教合作培養湖北樣板

          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的實習實訓實踐基地向社會開放。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推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同園區聯結,以生產性實訓為關鍵環節,探索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在技術類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校企合作構建規范化的技術課程、實習實訓和技能評價標準體系,提升專業技能教學和實習實訓能力。推動大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辦學,明顯提高規模以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比例。

          (三)搭建產教融合服務湖北平臺

          建立湖北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匯集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等供求信息,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推動院校向企業購買技術課程和實訓教學服務,建立產業導師特聘、教師定期企業實踐制度,促進校企雙向交流。推進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聯合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組建實體化運作的湖北行業產教融合聯盟,開展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信息對接、教育服務,聚合帶動各類中小企業參與。探索校企和校地共建產教融合科技園區、眾創空間、中試基地,面向小微企業開放服務。

          (四)創新產教融合發展湖北機制

          健全以企業為重要主導、高等學校為重要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產教融合創新機制。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開展職業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改革試點。允許企業以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與職業院;蚋叩葘W校共建產業學院或二級學院、實訓基地和創新基地。鼓勵企業加大開發投入力度,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聯合,設立人才工作站,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實驗室、中試和工程化基地,推動技術成果向企業轉移。

          五、試點支持政策

          (一)投融資和財政組合激勵的牽引

          進入湖北省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激勵政策與企業投資興辦職業教育、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接納教師崗位實踐、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工作相掛鉤。

          1.結構性減稅。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按15%的稅率繳納的稅收優惠。

          2.用地支持。支持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院校、高等學校,其教研及教學配套設施建設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對非營利性教育設施用地,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的營利性民辦職業院;蚋叩葘W校,按國家相應的政策供應土地。把產教融合謀劃儲備項目中總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按程序納入省重點項目,優先保障用地。試點城市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實訓基地用地列入土地供應年度計劃。

          3.財政投入與抵免。優化政府投入,完善體現職業教育辦學特點和成本的.教育撥款機制。職業院校、高等學?蒲腥藛T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總量限制,不納入總量基數。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按規定投資額的30%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4.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掛牌、發債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加快發展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鼓勵保險公司對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保險專門確定費率。

          (二)產業和教育政策的牽引

          鼓勵企業為新增先進產能和新上技術改造項目配套建設實訓設施,加快培養大批產業技術技能人才。鼓勵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在崗職工以工學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高等學校共招、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完善“雙一流”“雙高計劃”等項目建設評價為先導,探索建立體現產教融合發展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支持各類院校積極服務、深度融入區域和產業發展。對成效明顯的地方和院校在招生計劃安排、建設項目投資、質量提升加大獎補資金額度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

          (三)政府專項獎補資金的牽引

          充分發揮已有省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專項引導資金的作用,對承擔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尤其是開展育嬰師、養老師、護理師培訓的高職院校和應用型高等學校,給予一定的獎勵性激勵補貼。

          六、試點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協同推進

          省發改委、教育廳、經信廳、財政廳、人社廳、自然資源廳、國資委、稅務局等負責全省產教融合建設試點的政策統籌、協調推進。各市州人民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試點城市應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積極做好域內建設試點組織實施工作,明確職責分工,完善評價體系;建立深化產教融合督促檢查機制,完善企業投入統計調查制度,對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加大督查力度,強化事中監督管理和事后評估公告,確保各項工作落實。

          (二)加強宣傳引導,創新發展理念

          加大對產教融合政策和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凝聚學校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重視“投資于人”的普遍共識,積極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良好氛圍,努力形成產教融合新局面。

          (三)加強示范引領,彰顯輻射帶動

          試點城市通過深化改革探索出的經驗辦法,應積極向省政府有關部門報送。省政府有關部門應密切關注試點城市、行業、企業的改革動向,及時匯總、凝練改革典型經驗和具有重大示范效應的改革舉措,在全省復制推廣。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3

          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搿H尕瀼芈鋵嶞h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統籌協調、共同推進、服務需求、優化結構、校企協同、合作育人原則,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構建我市“4+4”現代產業格局,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開創新時代現代省會、經濟強市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撐。

         。ǘ┲饕繕。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通過10年左右時間的努力,基本實現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全面推行,需求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著增強。

          二、構建產教融合發展新格局

         。ㄒ唬┩揭巹澁a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將產教融合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鎮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結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軍民融合發展、人才強市戰略,同步規劃產教融合發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實現途徑和重大項目。(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分工負責)

         。ǘ┙y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推進職業院校布局結構調整及優化,引導職業教育資源逐步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加快市職教園區建設,將其打造成現代職業教育集聚區,實現全市職業教育集約化、規;l展。依托重點園區,與京津共建一批產學研創一體化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科研成果轉化創新服務基地。鼓勵山區教育扶貧工程重點縣初中畢業生到市區優質公辦學校接受免費職業教育,在各學校招生計劃方面予以傾斜。(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分工負責)

         。ㄈ┐龠M高等教育融入區域創新體系。支持市屬高校整合各類資源、平臺、要素,與行業骨干企業、中小微創新創業型企業建立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發揮對石保廊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發展的服務作用,增強創新中心人才集聚和牽引產業升級能力。把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與專業教育、教師科研及其成果轉化有機結合起來,繼續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積極參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各類學科創新競賽活動,加快高等學校眾創空間建設,每所高等學校至少創辦一個眾創空間。(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分工負責)

         。ㄋ模┩苿訉W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好辦學基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和專業群。圍繞我市構建“4+4”現代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健康、先進裝備制造、現代商貿物流、旅游業、金融業、科技服務與文化創意、節能環保等8個領域急需緊缺學科專業,推進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及新經濟發展,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分工負責)

         。ㄎ澹⿵娀瞬排囵B需求導向。加快推進教育“放管服”改革,發揮市場機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資源作用,強化就業市場對人才供給的有效調節。開展以行業、企業和勞動者需求為基礎的技能培訓與崗位需求對接調查工作,定期發布我市年度技能人才供需信息、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目錄和緊缺型職業(工種)目錄等,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定期公布學科專業發展就業狀況,把市場供求比例、就業質量作為學校設置調整學科專業、確定培養規模的重要依據。(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三、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

          (一)拓寬企業參與途徑。支持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改進辦學準入條件和審批環節,堅持準入條件透明化、審批范圍最小化。有序推進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企業以資本、知識、技術、設備、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支持企業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管理等方式參與公辦職業學校辦學。鼓勵骨干企業聯合職業學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組建產教融合集團(聯盟),注重發揮市屬國有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各縣市區政府分工負責)

         。ǘ┩七M“引企入教”改革。支持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多種方式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共建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公共實訓基地、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名師工作坊(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院校申報新專業原則上應有行業或企業參與。(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分工負責)

          (三)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健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實習實訓計劃,合理安排實習實訓內容和崗位。采取引校進廠、引廠進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體化合作方式,推動職業學校把實習實訓基地建在企業、企業把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建在學校。支持市職教園區和技師學院建設行業或區域性實訓基地,帶動中小微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落實稅收政策等方式,鼓勵企業更多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推進實習實訓規范化,保障學生享有獲得合理報酬等合法權益。(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分工負責)

         。ㄋ模┩七M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支持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和技術研發平臺。充分發揮石家莊京津冀產學研聯盟平臺的積極作用,暢通產教之間的對接渠道、提高對接效率。利用我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節能環保產業基金和創新創業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支持高等學校創新成果和核心技術產業化。積極完善高等學校科研后評價體制機制,把應用型研究項目的成果轉化作為項目和人才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市投資促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分工負責)

          (五)強化企業職工在崗教育培訓。建立政府和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經費的共擔機制,企業應依法履行職工教育培訓和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的責任,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能要求高、實訓耗材多、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的比例不低于60%。建立聯合督查機制,加強對企業使用職教經費的監督檢查,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不按規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訓經費并拒不改正的企業,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業應當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統籌用于本地區的職業教育。創新教育培訓方式,支持企業向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購買培訓服務。積極做好化解過剩產能轉崗人員再就業培訓工作。(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分工負責)

          四、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

          (一)將工匠精神融入基礎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依托市青少年社會綜合實踐學校,面對本市中小學生開展生產實踐體驗等活動。依托“省會大工匠”推選宣傳,組織實施工匠進校園、進課堂等活動。鼓勵有條件的普通中學開設系列職業體驗、職業生涯規劃、通用技術等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鼓勵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向普通中學開放。深化普職融通改革,推進65所普職融通試點學校之間互聯互通,構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多元化人才成長“立交橋”。(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分工負責)

         。ǘ┩七M產教協同育人。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廠即入校、校企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新型學徒制,持續抓好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和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的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形成可復制經驗在全市職業院校推廣。支持石家莊學院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試點緊密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引導鼓勵規模以上企業安排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對接職業學校,為職業學校學生實習實訓提供不少于企業技術工種崗位或服務、業務、管理等崗位總數10%的崗位。開展學生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和訂單培養,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于總課時的50%。(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ㄈ┘訌妿熧Y隊伍建設。強化職業學校、應用型本科高等學!半p師型”隊伍建設。探索實施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鼓勵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設立流動崗位吸引企業技術人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面向企業聘用高層次專業人員、能工巧匠到學校任教。落實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在編制內自主錄用教師制度,按照人社部門核準后的公開招聘計劃和方案,自主選人用人;經人社部門核準,可將15%的編制員額按有關規定用于聘請兼職教師,財政按編制內人員撥款標準撥付經費。全面落實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專業教師到企業生產或服務崗實踐每五年累計不少于6個月。(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分工負責)

          (四)落實招生考試配套改革。執行高等職業學校分類招考,按專業劃分為不同的考試類,開展院校聯合考試招生,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注重對考生職業技能的考核。健全“中高職銜接”、專升本等培養模式。逐步提高高等學校招收有工作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市教育局負責)

         。ㄎ澹┥罨瘜W校治理結構改革。建立健全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理事會制度,積極引入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推動學校優化內部治理,充分體現一線教學科研機構自主權,積極發展跨學科、跨專業教學和科研組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撔陆逃嘤柗⻊展┙o。發揮各職業院校資源優勢,面向一線勞動者,廣泛開展以提升職業能力為重點的各類培訓。打造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平臺,推行“互聯網+培訓”模式。支持有條件的社會組織整合校企資源,開發立體化、可選擇的產業技術課程和職業培訓包。探索高等學校和行業企業課程學分轉換互認,允許和鼓勵高等學校向行業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購買創新創業、前沿技術課程和教學服務。積極向國家爭取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項目,每年支持1個國家級、2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五、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

         。ㄒ唬⿵娀袠I協調指導。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引導,積極支持行業組織制定深化產教融合工作計劃,促進校企合作對接,指導“雙師型”教師培養,參與學校專業建設規劃制定,預測行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發布行業就業狀況,開展職業技能鑒定等服務。(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行業協會分工負責)

          (二)規范發展市場服務組織。鼓勵各縣(市、區)政府、行業組織、企業、院校通過購買服務、合作設立等方式,培育產教融合服務組織(企業)。支持利用市場合作和產業分工,提供專業化服務,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互惠的合作機制,促進校企緊密聯結。(各縣市區政府,行業協會分工負責)

         。ㄈ┐蛟煨畔⒎⻊掌脚_。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依托省市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立“校企通”平臺,逐步建設政府、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機構共享的`產教融合信息平臺,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強化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和企業實踐庫建設,推進校企資源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共建共享。(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六、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一)實施產教融合發展工程。加快市高級技工學校和鹿泉區職教中心實訓設施項目建設,支持其他納入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項目庫的中職學校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改善基本教學型技能實訓設施條件。支持中高職優質院校加強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術技能實訓設施,共建骨干(特色)專業、名師團隊、精品課程,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鼓勵市屬高校加強產教融合實訓環境、平臺和載體建設,加強學科、人才、科研與產業互動,推進合作育人、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二)落實財稅政策。優化政府投入,完善體現職業學校、應用型高等學校和行業特色類專業辦學特點和成本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撥款機制。嚴格執行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規定。職業學校、高等學?蒲腥藛T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落實社會力量舉辦教育有關財稅政策,積極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和企業參與辦學。對于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超過500萬元的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對于企業舉辦的技工院校,各有關部門可通過政府購買成果的方式,落實向企業辦技工院校的投入,支持企業辦技工院校發展。企業因接收學生實習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支出,以及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依法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市區政府分工負責)

          (三)強化金融支持。落實國家、省、市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積極爭取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支持我市產教融合項目。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開發適合產教融合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做好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加快發展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鼓勵保險公司對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保險專門確定費率。(市金融辦、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分工負責)

         。ㄋ模┞鋵嵧恋厝耸抡摺B鋵嵚殬I學校、高等學;窘ㄔO項目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房屋拆遷管理費和河道管理費等相關規費減免政策。依法落實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免征耕地占用稅政策。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的建設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要求的,可以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全日制技工院校中級工班、高級工班、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生分別參照中專、大專、本科畢業學歷,在升學、初次薪資確定、征兵入伍、職稱評聘、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市國土資源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ㄎ澹╅_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支持有較強代表性、影響力和改革意愿的縣(市)區、行業、企業爭取納入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搭建以城市為節點、以行業為支點、以企業為重點的政、產、教、研創新模式,發揮試點的引導作用和放大效應,實現產教融合整體深入推進。(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市區政府分工負責)

          (六)加強交流合作。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積極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戰略,與京津冀等地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深度合作,共建一批市場前景廣闊、經濟社會效益好、示范效應顯著的優質產教融合合作項目。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優質教育資源,開發符合國情、省情、市情的校企合作和協同創新模式。(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分工負責)

          七、加強組織實施

          (一)強化工作協調。建立市發展改革、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密切配合,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監管部門積極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協調聯動,推進工作落實。

          (二)營造良好環境。做好宣傳動員和輿論引導,引導形成學校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重視“投資于人”的普遍共識,努力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良好氛圍。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4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精神,進一步促進我市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深度融合,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堅持“統籌協調、服務需求、優化結構、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西安市產業和教育資源優勢,加強政府統籌規劃,引導企業主動參與,深化教育創新改革,加快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力爭到20xx年,培育13個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2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打造13個市級職業教育集團(聯盟),開設40個產教融合型重點專業,建設75個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項目。到2025年,教育和產業統籌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新突破,產教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主要任務

         。ㄒ唬嫿óa教融合發展新格局

          1.統籌推進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將產教融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貫穿到區域發展、產業規劃、城鎮化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等各個環節。搶抓國家中心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充分依托西安文化教育資源優勢,將產教融合與構建“6+5+6+1”現代產業體系工作相結合,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住建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大數據局、市金融工作局等市級部門,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統籌推進高等教育融入區域創新體系。支持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支持西北大學、長安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駐市高校發揮學科優勢,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特色學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現代產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加快推進西安交大創新港、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部電子谷等創新創業重點項目建設。打造以高新區為引領、“高新區+航天基地+灃東新城+大學城+科研院所”等區域為依托的科創大走廊,形成“創新增長極”。(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等市級部門,各高校,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3.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區域協調發展。依托“一核三帶一通道多板塊”產業空間布局,引導教育資源向產業聚集區流動,專業設置向產業門類看齊。逐步完善職業教育布局,在中心城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新經濟與新技術等學科專業;在近郊區縣,重點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振興、區域經濟等學科專業;在開發區,重點發展現代制造業、高科技、信息技術等學科專業。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新模式,支持高陵區依托陜汽總部、吉利汽車、濰柴動力等工業園區,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先行試點,建設產教融合示范園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大數據局、市金融工作局等市級部門,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ǘ┏浞职l揮企業主體作用

          4.構建多元化辦學方式。允許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積極探索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試點改革,支持企業和職業學校,公辦和民辦職業學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職業學;蚨墝W院(系部)。鼓勵企業(行業)在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積極參與學校專業布局、教材開發、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國資委等市級部門,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5.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積極推進面向我市主導產業、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任務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合作申報國家、省級科技重大專項。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高校院所、區縣、開發區科技成果轉化示范高校、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建設技術研發與集成、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服務空間,促進區域產學研和金融資源共享。到20xx年,建成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10個、示范高校10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00家。(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發改委等市級部門,各高校,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6.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建立和完善學生到企業實習通道,推進實習實訓規范化,鼓勵規模以上企業按照職工總數的2%安排專業對口學生實習,保障學生享有獲得合理報酬等合法權益。加快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建設行業或區域性實訓基地,支持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引導中小微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到20xx年,建成20個高質量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總工會等市級部門,各高校,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7.加強企業員工教育培訓。落實企業職工培訓制度,加強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管理,督促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8%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確保教育培訓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職工技能競賽,支持企業一線骨干技術人員進行技能提升,對參加培訓提升技能等級或獲得各類技能競賽獎的職工,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不斷增強技術工人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總工會等市級部門,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ㄈ┘涌飚a教融合育人創新

          8.將勞動實踐融入素質教育。加強學校勞動教育,拓展校外勞動實踐體驗,組織開展勞動教育日、勞動教育周等活動。將培育工匠精神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廣泛開展職業教育勞模大講壇、勞模進校園等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鼓勵企業、院校建設職業體驗中心,開展職業啟蒙、職業體驗教學,并積極向普通中小學、高校、市民開放。到20xx年,建設120個職業體驗中心。(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總工會等市級部門,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9.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推動高校差別化、分類發展,深化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改革,開展技能人才培訓,逐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全面推行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進一步完善學徒制政策、標準、信用制度等。探索訂單合作、工學交替模式培養育人,形成可復制經驗向全市推廣。鼓勵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支持校企共同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市級部門,各高校,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創新教育培訓服務供給。鼓勵區縣、開發區建設區域技術技能培訓中心,大力開展開放性、非學歷社會培訓。大力支持“互聯網+教育培訓”發展,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行業企業聯合開發優質教育資源,推出形式多樣的產業技術課程和職業培訓包,建立培訓包交易制度,支持和鼓勵政府、高校和企業購買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探索開展高校和行業企業課程學分轉換互認,實施基于產教融合組織共同標準的校企課程學分轉換互認制度。(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等市級部門,各高校,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ㄋ模┥罨a教融合人才培養

          11.深入落實考試招生制度。鼓勵開展中高職、高職與本科以及中職與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試點,促進各類型人才的銜接貫通。落實職教高考制度,加大技術技能測試比重,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取消高等學校招收職業教育畢業生比例限制。支持企業與高等學校、職業學校開展定向招生、定向培養。推進技工院校招生錄取納入到全市中招平臺。(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市級部門,各高校,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加快學校治理結構改革。全面落實“一章八制”“管辦評”分離等改革措施,推動學校優化內部治理,下移管理重心和學術權力,逐步擴大學校一線教學科研機構在專業設置、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積極發展跨學科、跨專業教學和科研組織。建立健全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理事會制度,鼓勵和支持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參與組建學校理(董)事會、產業學院理事會、專業建設委員會等產學研協同治理組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等市級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3.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制定符合產教融合特點的教師、企業職工資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評價體系,完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和辦法,建立產教融合型教師隊伍人才信息庫。鼓勵企業、職業學校和高校安排人員交流、掛職。加大對參與產教融合的科研、教師等人員,在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方面的.激勵力度。高校、職業院校教師依法取得與教學科研相關的社會服務產生的凈收入不納入學校工資總額基數。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等所得收入的50%可用于進行績效分配,不列入績效總量,其余50%可用于院校公用經費。(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等市級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政策支持

          14.實施產教融合重點工程。健全完善產教融合政策體系,開展課題研究,爭取示范試點,對示范試點單位在政策優惠、推薦支持、經驗宣傳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建立產教融合項目庫,加快發展產教融合項目,在項目立項、土地征用、資金申報等環節開辟綠色通道,優先給予安排。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對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的產教融合項目,市級財政給予優先配套。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學校、專業、基地認證標準和評價辦法,開展認證評價,建立認證目錄,對通過認證的予以獎勵、授牌,并向社會推介。(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資源規劃局、市財政局等市級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加大財稅用地政策保障。對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的企業,按照政策規定給予培訓補貼。對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按規定可按投資總額30%的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允許按規定將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支出和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的報酬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的建設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資源規劃局等市級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強化金融支持。落實國家、省、市金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積極爭取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支持我市產教融合項目。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開發適合產教融合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做好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加快發展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鼓勵保險公司對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保險確定專門費率。(市金融工作局、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等市級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17.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發改、教育、人社、財政、國資、工信、科技、文化旅游、住建、商務、農業農村、稅務、金融等部門組成的產教融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協調聯動,明確任務分工,夯實工作責任。完善產教融合督查機制,強化對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的監督管理,推進工作落實。加強產教融合隊伍建設,成立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開展產教融合工作研究,制定技術技能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稅務局、市金融工作局等市級部門,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建立對接機制。引導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行業等組建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加強各成員單位在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技能鑒定、技術研發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依托高校建立產教融合信息化平臺,向各類主體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開展全市產教融合對接活動,每年引進6家規模以上企業與我市高校、職業(技術)學校開展合作,搭建教育培訓、項目合作、技術研發等交流合作平臺。(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大數據局等市級部門,各高校按職責分工負責)

          19.加強交流合作。鼓勵高校、職業院校“走出去”,積極參與配合“一帶一路”建設,支持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中外合作辦學,鼓勵學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優質教育資源并深度整合,開發符合我市特點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市內學校與中外院校和企業結對,培養符合國際標準的各類人才。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不斷優化職業教育資源和要素,創建試點經驗及研究成果合作交流平臺。(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市級部門,各高校按職責分工負責)

          20.營造良好氛圍。加強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廣泛宣傳產教融合最新政策,積極開展對接推廣活動,在全市形成學校主動服務經濟發展、企業重視“投資于人”的普遍共識。及時總結和梳理產教融合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爭取在全國進行推廣。大力宣揚我市創新型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先進事跡,組織開展先進典型進校園、進企業等活動,努力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良好氛圍。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5

          為全面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xx〕65號)及《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xx〕15號)和《普洱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行動方案》(普辦發〔20xx〕11號)要求,進一步深化全市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加快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普洱市域產教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建設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優化資源配置為重點,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宗旨,圍繞茶葉、咖啡、文旅、生物藥、橡膠等主導產業,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作用,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不斷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優化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結構和成長環境,持續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打造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目標

          通過聯合體建設引領,將產業發展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集聚融合、優勢互補,培養更多技能人才,為普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到2025年,產教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全;建成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康體養生、普洱橡膠等一批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培育3至5個高水平產教融合型公共實訓基地,初步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打通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鏈條,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基本形成制度供給充分、條件保障有力、產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

          三、重點任務

          (一)建立聯合體實體化運行機制。由市政府統籌,市教育體育局負責,市直部門有關單位參加,以思茅產業園區為基礎、市職業教育中心為牽頭學校、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有限公司為牽頭企業,遵循自愿的原則,成立由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聯合體理事會,制定聯合體章程、運營管理制度等,設立秘書處及相關執行機構,實行實體化運作。理事會設理事長1名、常務副理事長1名,副理事長若干名。理事成員通過邀請、申請、推薦等方式加入。副理事長在聯合體成員單位中產生。在牽頭學校設秘書處,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理事會各成員單位原有單位性質和隸屬關系不變,管理體制不變,經濟獨立核算不變,人事關系和職工身份不變。

          (二)組建一批產教融合共同體。支持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建設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康體養生、普洱橡膠等一批產教融合共同體,依據現代農業、新能源、制糖技術、畜禽養殖和生產、藥材栽培、煙草種植、水利水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高質量快速發展對人才類型、層次、結構的`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行校企聯合招生;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同組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共同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共同開展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為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ㄈ┙ㄔO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通過政府搭臺、多元參與、市場驅動,在聯合體內建設一批公共實踐中心,為聯合體成員單位提供實踐教學、社會培訓、技術服務。支持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技術技能創新中心、“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企業職工培訓基地、企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學生創業基地等,建設一批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真實生產和技術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運行無縫對接。

          (四)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定期發布產業規劃、需求信息,專業設置與調整和畢業生等信息,實現信息共享。支持聯合體內各主體共商共研學校專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和職工培訓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組教學團隊,共建教學資源,共同實施學業考核評價,及時將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實現聯合體內中高有效銜接。健全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新機制,深化中國特色學徒制改革,支持聯合體成員單位聯合開設訂單班、定制班、冠名班、委托培養班等,采取校企“雙元育人、工學交替、雙重身份、崗位培養、在崗成才”方式,推動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深度融合。引導企業按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實現“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

         。ㄎ澹┕步▽嵙暸嘤柣。聯合體成員優先與學校以“校中廠”、“廠中校”的方式,不斷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建設,打造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3至5個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聯合體成員與學校共建校外教師實踐輪訓基地、學生實習就業基地,企業優先為教師提供實踐鍛煉崗位、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和就業崗位。針對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動態調整職工培訓項目目錄,“靶向式”、“菜單式”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校企聯合制定培訓規劃、聯合組織培訓實施、遴選建設職工培訓基地,切實提升企業員工的技術技能水平和崗位適應能力。落實聯合體成員之間以雙向流動、相互兼職為特色的高層次人才雙崗互聘,共同進行創新研發、教學研究,合力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

         。┙ㄔO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由聯合體理事會主導,依托產教聯合體成員學校、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建立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發布技術服務清單,面向聯合體成員單位初創成果或原始技術提供實驗技術二次開發和中試熟化等研發設計外包服務。支持聯合體內職業院校、普通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協同攻關,為園區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促進技術創新、工藝改進、產品升級,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支持聯合體內校企合作,開展技術成果轉化,鼓勵各主體聯合開展教育教學成果、創新創業實踐成果、科技創新成果等申報工作。支持聯合體內院校積極承接企業員工崗前培訓、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提升企業員工技能水平和崗位適應能力。積極服務鄉村振興、“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

         。ㄆ撸┩苿右惑w化智能化建設。搭建人才供需信息服務平臺,匯集產教聯合體內企業崗位需求、學校人才供給、技術產品研發、校企合作項目等信息,促進產業需求側和教育供給側要素深度融合。搭建智慧教育教學平臺,在聯合體內建設一批虛擬仿真實訓基地、虛擬實驗室、虛擬教研室,全面提升數字化教學水平。搭建技能學分“數字銀行”服務平臺,在聯合體內探索開展培訓學習成果互認、學分互換,以數字賦能推動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加強聯合體數字化和智慧化系統建設運用,積極構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按需使用的數據管理運行機制,適時將智慧化成果轉化為“數字生活”紅利,促進聯合體更好地凝聚育人合力、促進產業發展、服務社會發展。

         。ò耍┘訌姟半p師型”教師隊伍。加強學校與企業合作,加大“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建立1至2個省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創建2個以上省級“雙師型”名師工作室。設置靈活的用人機制,采取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的方式,支持職業學校公開招聘行業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任教;設立一批產業導師特聘崗,按規定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員、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職任教、合作研究、參與項目等方式到校工作。

          四、保障措施

         。ㄒ唬┘訌娊M織領導。發揮黨委政府在組織領導、規劃指引、政策支持、評價激勵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支持產教聯合體組建運行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產教聯合體建設發展的制度環境和良好生態。建立市級層面工作專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國資委等市級有關部門參加,其主要任務是統籌推進全市產教聯合體建設工作,研究制定產教聯合體建設政策措施,協調解決聯合體運行中的重要問題,督促指導聯合體建設運行成效。專班辦公室設在市教育體育局。

         。ǘ┙⒔M織協調機制。建立健全聯合體工作會議制度,建設集聚教育、科技、產業、經濟和社會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和經營管理者的咨詢組織,承擔職業教育政策咨詢、標準研制、項目論證等工作。教育體育部門牽頭建立統籌協調推進機制,會同相關部門推動行業企業積極參與。產業主管部門負責整合相關企業資源,提供相關產業人才、技術需求?萍贾鞴懿块T負責整合科研院所資源,為聯合體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支持建立職業教育與培訓管理機構,整合相關職能,統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ㄈ⿵娀叻龀。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支持,將符合條件的職業教育項目納入專項債券、預算內投資等支持項目,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為聯合體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鼓勵企業、高校、職業院校等各方加強合作,落實產教融合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支持發展職業教育。

         。ㄋ模I造良好氛圍。及時總結聯合體建設改革的典型經驗,做好有關宣傳報道,營造全社會充分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洽談會,利用重要節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挖掘和宣傳基層一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典型事跡。樹立結果導向的評價方向,對優秀的職業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和技術技能人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揚獎勵,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6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xx〕95號)《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資委關于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xx〕1558號)《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川辦發〔20xx〕84號)精神,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引領下,堅持新發展理念,尊重教育規律和經濟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統籌推動作用,建立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改革試點新路徑新機制,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我市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創新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產教深度融合新模式,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堅實支撐。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重點依托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智能終端、高端裝備制造、白酒、新材料等行業,構建學教研產城一體化全域發展新格局,全面吸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將三江新區打造為國家產教融合示范區,力爭建成6個國家級職業教育集團(聯盟)、6個省級以上現代產業學院、6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革平臺、5個省級以上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4個省級以上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培育50家以上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一批大國工匠和技術技能能手,促進教育和產業兩個體系的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在3000億級世界動力電池、2000億級智能終端、1000億級高端裝備制造、2000億級白酒、2000億級新材料等5個產業集群中集聚融合,優勢互補,打造支撐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邁向5800億元的高質量發展引擎,建成國家產教融合示范市。

          二、構建全域融合示范新格局

          健全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發展的協同機制,優化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和資源布局,建成1個核心示范區、N個產教融合型特色園區,全市形成核心帶動、多極發展的新格局。

          (一)統籌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將建設國家產教融合示范市和三江新區產教融合示范區與全市“十四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實現產教融合重大部署融入經濟結構調整、城市規劃建設、產業園區開發、教育科技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等各個領域,構建城市規劃科學,產業分布合理,產教融合與社會經濟聯動發展的新格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國資委、市科技局、市經濟合作和新興產業局。逗號前為牽頭單位,未明確牽頭單位的,各責任單位分工負責,下同)

          (二)打造1個核心示范區。支持三江新區參與成渝地區國家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堅定不移推進大學城和科技創新城“雙城”建設,高質量建設高等教育園、高等職業教育園、大學科技園“三園”,打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一帶一路”國際留學生基地“四基地”,構建“一區、雙城、三園、四基地”的全新格局,將三江新區打造成宜賓產教融合試點建設核心區、全國職業教育改革樣板區。(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三江新區管委會,市教育體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三)培育N個產教融合型特色園區。深化校地合作、校園合作,引導各經開區、高新區、工業園區圍繞優勢產業,配套建設有關教學、生活服務保障設施,持續推進引校入企、引校入園等工作。推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企業用工、產業升級、協同創新、成果孵化等在園區內無縫對接,推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互相適應、互相促進。積極融入成渝區域人才協調發展,探索推進高層次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機制,組建人力資源研究院。〔責任單位:三江新區管委會、各縣(區)政府,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

          三、建設校企合作示范新路徑

          改革體制機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在企業全面推行新型學徒制培訓,探索產教融合“雙元”育人新模式。建設常態化政校企對接合作機制,加強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

          (一)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辦學。探索企業多元化參與方式,穩步推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職業院校辦學并享有合法權利,就市場準入、管理體制、收益分配等重大問題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結合高等教育園、高等職業教育園、大學科技園“三園”建設,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公辦職業院校整體混合辦學,鼓勵企業聯合職業學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組建合作實體,實現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高度共享,成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國資委)

          (二)推動企業主導生產性實習實訓。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在企業全面推行新型學徒制培訓,對開展學徒制培訓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完善學生生產實習的政策保障、安全后勤、薪酬福利等制度,推進學生進企實習實訓常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對新獲評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國家級)的個人,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于新獲批國家級、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單位,分別給予70萬元、4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于新獲批國家級、省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單位,分別給予50萬元、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總工會,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經濟合作和新興產業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國資委)

          (三)強化校企合作。推動形成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合作機制。定期舉辦政、校、企三方對接活動,收集校企需求,搭建合作平臺、跟蹤合作項目。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支持清單,對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重點支持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到2025年,推動80%規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全市培育50家以上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和100家以上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對前100家成功創建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單位,給予2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成功創建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再給予3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宜賓市稅務局、市金融工作局)

          四、健全協同育人示范新機制

          深化職業教育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培育貫穿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的教育鏈,從辦學機制、學科設置、師資提升上發力,推進職業院校和高等學校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各層次院校協同育人的活力。

          (一)建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結合宜賓優勢產業,建設頁巖氣、中國白酒、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車、川茶等4個現代產業學院和一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推進在宜本科高校探索應用型本科改革,建成國家產教融合研究生培養基地,培養應用型碩士研究生人才。推動職業院校升格辦學專業和辦學層次,擴大“專升本”規模。深化中高職銜接,穩步推進“五年一貫制”培養。鼓勵各類院校靈活開展成人職業教育,探索覆蓋全面、晉升暢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對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現代產業學院或產教融合研究生示范培養基地的單位,按實際投資額的50%給予建設獎補,最高獎勵分別不超過500萬元/個、300萬元/個。允許職業學校、高等院校利用自有資金對參與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企業進行獎勵,對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現代產業學院或產教融合研究生示范培養基地的學校,市財政分別給予100萬元/個、50萬元/個學校對企業的獎勵補助。(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二)建設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集群。加強財政資金保障,形成與市級財力增長和高水平院校建設相匹配的生均撥款標準。推行職業教育領域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建立院校與企業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制,推行以“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雙師聯合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將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根據育人模式,重構專業和課程內容,力爭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宜賓特色、國內知名的高水平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對成功入選國家級、省級“雙高計劃”的在宜高職院校,建設期內最高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補助;對成功入選國家“優質中職學!、國家“優質專業”計劃的在宜中職學校,建設期內最高分別給予500萬元、300萬元補助。(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

          (三)建設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認定和管理辦法,建設一批示范性“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支持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和參與各類技術服務和社會服務,提升教師待遇,提高教師積極性。優化職業院校教師選聘機制,允許職業院校和高等學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并支付兼職報酬,支持學校從企業靈活引進專業人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力爭到2025年,全市各級職業學校、高等院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達到50%。對成功入圍國家級校企合作“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學;蚱髽I,分別給予500萬元/個、500萬元/個、200萬元/個的一次性獎勵。(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四)加強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在宜高校、研究院科技人才聚集優勢,鼓勵校企聯合,圍繞重點產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大學科技園、科普基地,探索建設白酒、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國家標準化技術創新平臺、國家標準驗證檢驗檢測中心、國家標準化示范點等項目。支持和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推動高校、科研機構科研設施儀器面向企業和社會共享,支持建設中試(熟化)平臺,加強校企聯合開展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申報國家和省級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對獲得國家級獎勵的分別給予第一完成人單位1:1、第二完成人單位1:0.5、第三完成人單位1:0.2配套獎勵,對獲得省級獎勵的給予第一完成人單位1:1配套獎勵;對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四川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杰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的個人,分別給予1:1和1:0.5配套獎勵;對獲得由宜賓市納統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的,按獲獎額給予第一完成單位1:1配套獎勵。高校在宜科研成果獲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并轉化的項目推薦納入“兩院院士暨國家級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基金”支持范圍。對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市級科普基地的單位,分別給予100萬元、20萬元、5萬元補助。(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五、打造協同合作示范新平臺

          依托宜賓市優勢產業組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綜合服務平臺和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推動校企政之間信息、需求、資源等要素互通互聯、開放共享,降低校企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一)打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以生產性實訓為原則,圍繞我市現代工業“5+1”產業集群,在各工業園區、經開區、高新技術開發區至少打造1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建立企業培訓中心(實訓基地)組織企業職工技能培訓,申報政府培訓補貼。推動市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申報省級以上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全市分別建成5個、4個以上的省級以上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對成功獲批國家級、省級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或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的學;蚱髽I,分別給予500萬元、3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三江新區管委會、各縣(區)政府〕

          (二)打造產教融合綜合服務平臺。宜賓市人力資源產業園設立公共服務窗口,實現培訓、就業、技術(專利)轉化、創新創業、設施租賃等供需有效對接。依托四川省網信人才基地,設立由市級部門分別負責的教育、科技、人才、企業、政策發布等模塊,建設川南人才和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市財政對川南人才和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每年給予定額補貼!藏熑螁挝: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三江新區管委會、各縣(區)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市委網信辦〕

          (三)打造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支持在宜辦學高校、職校聯合有關企業重點打造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白酒、新材料等行業4個區域性、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職業教育集團(聯盟)通過校企共建合作平臺、共辦技能大賽、共訂技能標準、共享創新成果,實現人才資源互通對接、科研創新相互促進、成果轉化高效便捷,提高校企雙方的核心競爭力。市財政對重點打造的4個職業教育集團(聯盟)牽頭院校分別給予100萬元/年的經費支持。對成功入圍國家級、省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的院校分別給予250萬元/個、100萬元/個的一次性獎勵。(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四)打造產教融合型機關。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前沿陣地作用,鼓勵在宜高校派遣優秀教師、干部和研究生到相關職能部門學習鍛煉,推動理論研究和政府管理相結合,打造產教融合型機關;支持在宜高校成立本地智庫和咨詢評估機構,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有效推動在宜高校參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在宜教學教師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積極鼓勵和支持在宜高校參與宜賓市內各級政府及部門有關規劃編制和課題研究工作。(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委組織部)

          六、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優化扶持政策。對積極參與產教融合的主體,依法依規從財政、稅收、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強化督導、評估和宣傳,高質量推進產教融合實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宜賓經驗和模式。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宜賓市高質量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示范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展改革委。領導小組辦公室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落實領導小組決策部署的重大工作,解決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審議重大改革舉措。市委組織部負責選派后備干部充實領導小組辦公室。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領導,堅持用“三個區分開來”作為衡量干部的標準,激勵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適當提高國家首批試點任務有關工作目標考核分值和比重,優化目標考核細則,重點對承擔國家首批試點工作任務成效顯著的部門和縣(區)給予激勵!藏熑螁挝:市發展改革委、市紀委監委、市委組織部、市委目標績效辦、三江新區管委會、各縣(區)政府〕

          (二)加強資金保障。用好用足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的金字招牌,積極對上爭取教育、科技、工業等領域中省無償資金支持。市財政足額保障有關部門開展產教融合試點工作經費,從20xx年起,每年設立產教融合專項資金,專項用于兌現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獎補政策。各專項改革方案或根據中、省最新政策新制定的獎補政策,按程序報批后納入產教融合專項資金統一執行。充分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作用,通過開發創新金融產品,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產教融合,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資金多元投入機制。鼓勵國有企業發揮融資、投資、建設和運營作用,多渠道、市場化方式解決資金瓶頸,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混合制辦學、職業技能培訓及公共實訓平臺搭建等工作。(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科技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國資委、市屬相關國有企業)

          (三)強化人才支撐保障。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切實做好現有人才的提升工作,加大緊缺高端人才引進和儲備。認真落實人才引進培養和服務保障政策,積極支持吸引人才來宜領辦創辦企業,從事技術研發、轉化科技成果,大力宣傳推介宜賓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廣泛推行聯合攻關、顧問指導、短期兼職等柔性方式靈活引進人才,構建產教融合人才支撐體系。(責任單位: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

          (四)強化政策配套落地。市直各有關部門(單位)、各縣(區)要對照本實施方案,制定本部門(單位)、本地區政策落地的實施方案和細則,明確目標任務、增添工作舉措,勇于創新、大膽試驗。納入《重大改革試點政策任務分工方案》的改革試點方案由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按照職能職責,在20xx年9月30日前報宜賓市高質量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示范市建設領導小組審議后按程序實施!藏熑螁挝:三江新區管委會、各縣(區)政府、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國資委〕

          (五)發揮國有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將國有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納入國有企業高管薪酬考核。結合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注重發揮國有企業示范帶頭作用,率先參與校企合作、率先參與職業教育集團(聯盟)組建、率先參與各類品牌創建,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繼續辦好做強職業學校。全市國有企業100%參與產教融合,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產教融合示范市高質量建設試點工作。(責任單位:市國資委,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教育體育局)

          (六)強化宣傳推廣。做好廣泛宣傳和輿論引導,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校企主體、社會參與產教融合試點示范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堅持線上線下聯動、內宣外宣一體,抓好高質量建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示范市工作的動態宣傳、成效宣傳,積極推廣“宜賓經驗”,不斷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體育局、市委人才和大學城工作局,市委宣傳部、各縣(區)政府〕

          本實施方案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我市現行政策已有規定的,按照就高不就低、不重復享受的原則執行。市校合作協議已有另行約定的,按協議約定執行。審計、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要加強對獎補資金的使用監管,嚴禁公務人員、有關單位、申報單位(個人)內外勾結、弄虛作假,騙取套取獎補資金。若有違反者一經查實即收回非法所得,并由相關部門依紀依法嚴肅處理。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7

          為貫徹落實《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要求,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確保柳州市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目標如期實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四個新”總要求,深入實施“實業興市,開放強柳”,持續推進“三大建設”,加快構建“八大體系”,建設現代制造城、打造萬億工業強市,加快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打造新時代柳州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二、建設目標

          構建“3+3+1”的目標產業體系,即構建以汽車+工程機械+輕工(智能家電)為龍頭的先進制造業產教融合體系,構建以智能軌道+智能電網+生物制藥為龍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教融合體系,構建以工業設計、大數據為重點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符合國家“十四五”發展方向、具有柳州特色的新時代產教融合城市發展體系。到2025年,力爭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明顯提升,高校對汽車產業、工程機械、智能軌道、生物醫藥、智能電網、工業設計等產業的支撐作用顯著提升。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數字產業產教融合體系,打造柳州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示范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

          三、試點任務

         。ㄒ唬┩晟飘a教融合發展資源布局

          將產教融合納入柳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以及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等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優化產業、教育、科研資源布局,促進各類要素集聚融合。將產教融合發展作為基礎性要求融入相關政策,明確支持方式、配套措施和項目安排。依托柳東新區、規劃中的柳州大學城建設產教融合園區,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布局,推進資源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瞄準柳州產業基礎,率先在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開展產教融合型行業試點,加快探索“引企入教”“引教入企”的路徑模式。

         。ǘ┩苿赢a教融合重大平臺載體建設

          發揮規劃在資源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規劃建設、產業園區開發、重大項目布局中,優化產業、教育、科研資源布局,以“3+3+1”體系需求為引領,培育一批經濟型、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產教融合共享平臺載體,推進校園、產業園、研發園“三園融合”。到2025年,建成30個示范特色專業及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1所高層次本科院校,布局建設10個產教融合聯盟,努力培育100家產教融合型企業,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布局,區域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基本解決,教育與柳州市域內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適應度對接性顯著提升。

         。ㄈ┙ㄔO產教融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開展行業人力資源供需預測與預警,把人才供需預測與預警作為院校調整學科專業布局、確定招生規模的主要依據。鼓勵職業院校設置面向新興產業和人才緊缺行業的專業方向,建成支撐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系統。加大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推進“三教”改革。推動職教與普教的融通,建立職業教育啟蒙制度,打造各層次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新格局。開展應用型本科人才產教融合協同培養試點工作,打造廣西職業教育高地。發揮企業在職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主體作用,支持建立校企共建共管“雙創”基地、二級學院和產業學院,支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職業院校建立股份制技能大師工作室。推動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構建規范化的技術課程、實習實訓和技能評價標準體系,提升承擔專業技能教學和實習實訓能力,提高企業職工教育培訓覆蓋水平和質量,推動技術技能人才企業實訓制度化。到2025年,共享引智引入高層次人才100人,高等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留柳州比例達25%,中等職業教育本地(區內)直接就業率70%(不含升學、入伍人數),吸引回柳州大學生就業創業50000人,人才鏈條相對完善,區域人才活躍度顯著提升。

          (四)構建政校行企無縫對接新通路

          推進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聯合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組建的產教融合集團(聯盟)實體化運作,搭建行業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信息對接、教育服務平臺,引導聚合帶動各類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多渠道搭建產教融合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院校、政務、人力資源、產業發展等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打破校企信息壁壘,有效解決校企信息不對稱、對接合作不順暢、評價導向不一致等突出問題。建設產教融合要素共享機制,促進校企人才雙向交流和創新要素雙向流動。建立產教融合效能評價機制,形成以產教融合實效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

         。ㄎ澹┨剿鳟a教融合深度發展體制機制

          設立柳州市產教融合推進中心,針對產教融合全局性問題開展研究,提供制定產教融合戰略、規劃、政策與方案的編制咨詢服務。健全以企業為重要主導、高校為重要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高等教育產教融合創新機制。完善現代學校和企業治理制度,積極推動雙方資源、人員、技術、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圍繞生產性實訓、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關鍵環節,推動校企依法合資、合作設立實體化機構,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圍繞柳州市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暢通從產業創新源頭到應用研發、規模生產和經營服務全鏈條,促進各學校、學科、專業精準定位產業需求,特色發展,打造互為供應鏈的資源吸附與組織方式。搭建國際引智工作平臺,多種形式提供智力支持,強化人才生活服務保障。

          四、重點工程

         。ㄒ唬┊a教融合示范基地(園區)建設工程

          依托柳東新區和北部生態新區建設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園區),結合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定位和特點,鼓勵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科研機構參與智能交通產業園、生物醫藥創新園等一批校企研密切協作的.產教融合園區及研究院、產業學院、創新創業基地等行業或區域性示范基地,推動園區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利用柳州市作為中歐區域政策合作案例城市的基礎條件,推動柳州對接引入歐洲高?苿撡Y源,依托歐洲高?苿撈脚_,推動設立柳州離岸創新創業中心;依托廣西科技大學“三院五中心”打造政產學研用平臺;依托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產業合作中心搭建中法現代服務國際學院平臺。

         。ǘ┊a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工程

          對接先進制造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與政府、行業企業聚焦汽車、工程機械、輕工、智能軌道、智能電網、生物制藥等重點領域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學科專業建設,支持廣西(柳州)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柳州汽車產業智創產教融合基地、中國—東盟智能軌道產業綜合實訓基地,上汽通用五菱國際化人才培訓中心、工程機械產教融合型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廣西中草藥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等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類項目建設,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和產業化鏈條,共建研發基地、產業學院、企業技術工程中心、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技術實驗室、成果轉化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三)產教融合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工程

          依托自治區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云平臺,加快市場用人需求信息共享與智能匹配,匯集人才培養、企業需求、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就業服務等各類校企研供求信息,向各類主體提供精準化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對接和相關增值服務。構筑人才成長數字標簽,通過數字化測評工具,加快對應用型人才實踐技能、創造能力的分析、記錄與評價,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素質的數字人才數據庫,連接產教融合型的院校、企業、園區、實訓基地等建設主體,促進產教融合人才要素的流通共享。

          五、支持政策

         。ㄒ唬┴斦龀终

          繼續完善以績效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逐步加強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并對支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緊缺專業給予適當傾斜。確保新增財政性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探索建立“基本保障+發展專項+績效獎勵”的財政撥款制度。

          企業因接收學生實習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支出,以及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依法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委托職業院校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發費用,凡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由委托方按照規定計算加計扣除;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免征增值稅;取得的符合稅法規定的技術轉讓所得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對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或縣級以上(含縣級)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用于公益性教育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對按規定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的企業給予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的培訓補貼。職業院校在企業參加實習學生按規定落實教育部規定的學生實習責任保險。

          鼓勵校企聯合建立技術研發團隊申報科技創新類項目,職業院校和本科高校科研人員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以及經所在學校同意后通過在企業兼職、開展社會服務等方式所獲薪酬等收入,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管理,全面落實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自主處置科技成果并自主確定收益分配比例政策。學校對外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結余,可提取70%以上用于教師勞動報酬,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量管理。

          重點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國家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集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成功申報建立國家、自治區、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符合條件的,按相關規定給予支持。

          督促企業落實職工培訓制度,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確保教育培訓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培訓。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適時出臺校外實訓基地相關認定及管理政策,對職業院校定點實習的各類企業、研發機構及其他相關機構、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實訓基地,在連續為柳州市職業院校學生提供實習服務2年后,經評估合格的,可申請實訓基地建設補助經費10萬元。實訓基地建設經費僅用于實習實訓設施設備的購置和維護。

          支持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共同成立一批實體化運作的產教聯盟,每個聯盟需團結10家不同類型的學校,開展符合教學規律的勞動教育。每個聯盟需吸收不少于10家企業成員,開展相關行業規范和標準的實施,推進“1+X”證書制度,市財政給予每個符合要求的產教聯盟牽頭單位100萬元獎勵。

         。ǘ┩恋胤龀终

          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學校、高校的建設用地,按科研用地、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允許高校在符合規劃前提下利用存量土地新建新型研發機構,土地性質不變。

         。ㄈ┙鹑诜龀终

          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為產教融合型企業發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簡化貸款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優惠貸款利率。支持符合條件的發行人申請發行教育培訓產業專項債券,重點用于實訓基地建設項目。鼓勵發行人以第三方擔保方式,或法律法規允許的出讓、租賃建設用地抵質押擔保方式為債券提供增信。在“加快和簡化審核類”債券審核程序基礎上,提供專項服務支持,進一步提高審核效率。

          學生實習責任保險的經費可從職業學校學費中列支;免除學費的可從免學費補助資金中列支,不得向學生另行收取或從學生實習報酬中抵扣。職業學校與實習單位達成協議由實習單位支付投保經費的,實習單位支付的學生實習責任保險費可從實習單位成本(費用)中列支。

         。ㄋ模┤瞬欧龀终

          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用人單位引進緊缺專業人才,按照柳州人才政策規定給予人才住房和生活補助獎勵,對引進高端人才(團隊)給予相應項目資金支持。新引進人才在我市購置首套家庭住房的,根據認定人才層次分別給予相應的購房補貼。深入實施“龍城金藍領”計劃,大力集聚技能型人才。

          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兼職創業。在高校探索試點產教融合,今后企業高層次人才可以到高校擔任兼職教授,開展授課講學、課題攻關、人才培養等工作。針對人才高投入高風險特點,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識”創新項目的制度,創新監管方式,加大對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的支持和寬容力度。明確高校院所可以設立特設崗位,引進高層次人才不受崗位總量、績效工資等限制。實施人才分類評價,放寬科研項目資金管理,賦予高層次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內部機構設置權,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

          六、實施保障

          (一)強化產教融合工作協調

          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建立由市發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大數據發展局、國資委、稅務局共同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產教融合工作的統籌協調。領導小組成員由各單位主要領導擔任,明確清單任務與完成期限,并指派專人與市產融辦溝通聯絡,配合日常工作,確保取得實效。

         。ǘ┌l揮行業組織作用

          加強指導,提高行業組織、咨詢機構專業化能力。支持產教融合型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成立產教融合促進會積極參與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產教融合政策、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標準和評價辦法等制定和研究,配合組織開展各類產教對接活動。組建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咨詢專家組,對申報信息進行復核評議,提出決策咨詢建議。

         。ㄈ┙⑸罨a教融合督查機制

          按照自治區相關部門對產教融合的考核內容,定期開展評估。將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納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考核評價重要內容。及時開展創新案例總結,對探索出的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特別是培育建設產教聯盟、產教融合重大平臺載體方面有效措施,應及時向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有關部門報送,引導和帶動一批產教融合型行業與企業龍頭,形成社會多元參與的良好格局。

         。ㄋ模I造產教融合發展的良好環境

          開展產教融合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做好宣傳動員和輿論引導,大力宣傳產教融合的現實意義、政策法規,不斷提高社會融入產教融合的意識。加快推進收入分配、企業用人制度以及學校編制、教學科研管理等配套改革,引導形成學校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重視“投資于人”的普遍共識,積極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良好氛圍。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8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根據《教育部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推進廣西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部區協同推進機制,大力發展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需要的職業教育,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立足廣西獨特區位優勢,緊密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實施,著力提升職業教育關鍵能力,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打造產教集聚融合先行區,提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推動中國與東盟合作提質增效,更好服務新時代壯美廣西和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

          二、主要目標

          通過部區共建、區域聯動,全面提升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水平,形成產教集聚融合新格局,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特色品牌,構建產業、教育、智庫三位一體融合平臺,建成立足廣西、面向東盟、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合作創新高地,更好服務人的全面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職業教育辦學水平明顯提升。實現中職學校教學條件達標,推動一批高職學校進入國家“雙高計劃”行列,設置高水平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構建具有廣西特色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新格局基本形成。推動職業教育資源向產業園區和重點行業進一步集聚,打造10個市域產教聯合體,組建10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立產業與教育研究智庫,構建產業、教育、智庫三位一體融合平臺。

          ——職業教育面向東盟的國際合作能力顯著增強。在區內高校建設10個中國—東盟技術創新學院,在東盟國家合作共建10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升級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搭建中國—東盟產教融合數字化平臺。

          ——職業教育治理機制更加完善。建立部區共建機制和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協同機制,優化廣西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創新投入和評價機制,提升職業教育治理效能。

          三、重點任務

         。ㄒ唬┤嫣嵘殬I教育辦學質量和水平。

          1.強化職業教育思政育人特色。充分挖掘百色起義、湘江戰役等廣西紅色文化以及工匠精神、民族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建設一批融入思政教育理念、體現德技并修育人機制的思政育人實踐基地,培育遴選10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團隊、100門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課。依托重點骨干企業的勞動模范、技術能手、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等優質資源,持續開展勞模工匠和職業院校優秀畢業生典型進校園活動。

          2.優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深入實施中職學校教學條件達標工程和星級認定工作,整體實現中職學校教學條件達標。實施廣西“雙高計劃”建設,重點支持6所左右高職學校進入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行列。按照廣西高校設置規劃布局建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形成中職為基礎、高職專科為主體、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為引領的一體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3.建設緊密對接重點產業的高水平專業群。重點圍繞汽車、電子信息等傳統產業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特色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發展需求,支持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優化專業設置,聯合編制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和教材、組建教學團隊、建設實訓實習平臺、制定人才培養質量和評價標準。支持建設60個高職高水平專業群、120個中職優質專業,建設10個左右國家級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開發100門左右國家級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100種左右國家級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一批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和企業核心技術培訓課程,為企業技術人員提供學歷教育和培訓服務。

          4.創新技術技能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健全職教高考制度,暢通職業院校學生升學通道,推動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銜接。制定相關考試招生制度規范,承擔監管責任,制定明確的監管措施以及違規行為處理辦法,確保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制度規定。組織專門力量對相關工作開展定期檢查抽查,確?荚囌猩、公正。擴大應用技術大學、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招收高職畢業生規模。支持四星級以上優質中職學校與15所廣西“雙高計劃”建設學校聯合開展五年一貫制辦學,與應用技術大學、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開展中職與本科銜接培養。支持6所本科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試辦“創新型技術人才實驗班”,采取“資格推薦+文化考試+技術考核”方式,招收優秀高職畢業生和生產一線優秀員工,按照“產業導師+學校導師”雙導師模式聯合培養本科層次創新技術人才。

          5.加快建設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鼓勵廣西師范大學、南寧師范大學、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和2所應用技術大學設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鼓勵職業院校在職專業課教師學歷提升,攻讀碩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回原校履約任教。設立“八桂產業導師”特聘崗位,鼓勵職業院校招聘行業企業骨干、優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兼職擔任現代產業導師。設立“八桂職教名師”“八桂技能大師”,支持學校以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允許駐產業園區的職業院校按照不超過30%的比例聘請園區專業技術人員作為任課教師。允許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按相關規定要求在校企合作企業兼職取酬。打造60個左右自治區職業教育教學創新團隊,示范引領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ǘ嫿óa教融合、科教融匯發展新格局。

          6.打造10個市域產教聯合體。支持南寧市建設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圍繞機械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輕工化工、特色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六大產業集群,支持南寧市現代服務業和智能制造、柳州市現代裝備制造和汽車、桂林市文化旅游業、北海市電子信息、欽州市輕工化工、百色市有色金屬、梧州市特色農業、玉林市中醫藥等10個重點產業,聯合職業院校、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在產業園區內建設10個集人才培養、實訓實習、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教聯合體。由設區市政府牽頭,成立政府、企業、學校、園區、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理事會,出臺自治區產教聯合體運行管理辦法,明確聯合體議事規則、考核評價等,推進實體化運作,形成協同共建、成果共享、創新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搭建產業園區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定期發布產業規劃和人才需求。支持國(境)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參與產教聯合體建設,參與企業經認定后可享受產教融合型企業優惠政策。

          7.組建10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圍繞現代農業、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汽車(含工業設計)、交通運輸、輕工化工、食品藥品、商務服務、醫療衛生、文化旅游等10個重點行業,聚焦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對接產業鏈全鏈條人才需求,組建10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教融合共同體由自治區統籌主導,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牽頭,行業組織、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本科高校、職業院校共同參與,校企雙元主體實施運行。開展行業人才需求預測與信息發布,推動關鍵核心技術人才供需精準對接。依托產教融合共同體組建一批行業現場工程師學院,采取中國特色學徒制等方式培養3000名以上現場工程師。制定教學評價標準,開發30個專業的核心課程與實踐能力項目庫,開發配套資源。針對行業發展新業態、新技術、新工藝,開發300個技術技能培訓包,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和學歷繼續教育,提升行業人力資源開發水平。

          8.提升技術創新平臺支撐能力。支持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一批行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支持產教聯合體建設一批兼具產品研發與制造、工藝改進、技術升級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帶動一批行業“高精特尖”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加大高校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投入,支持高職院校、普通本科高校聯合骨干企業,共建20個左右產業工藝和技術研發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等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ㄈ┙ㄔO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創新高地。

          9.建設中國—東盟技術創新學院。圍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建設需要,聚焦重點產業生產線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需求,依托現有教學資源,聯合東盟國家高校、行業企業,在廣西區內建設10個左右中國—東盟技術創新學院,探索專、本、研銜接培養,中外學位聯授的國際化拔尖技術人才培養體系。面向中國學生和企業員工,開展“英文/東盟語種+技術創新”培養培訓;面向東盟國家留學生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開展“中文+技術創新”培養培訓。

          10.建設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需求,支持廣西高校聯合東盟國家高校、行業企業,在東盟國家合作共建10個左右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同時考慮將其中條件較為成熟的推薦認定為魯班工坊,開展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合作辦學,強化“中文+職業技術(技能)”教育培訓,共建職業教育標準、共享職業教育資源。支持現代工匠學院設置科創中心和技術交流中心,面向東盟國家人才集聚地設置“技術技能人才飛地”,就地吸引東盟國家高水平技術人才,提升服務當地企業發展能力。

          11.建設中國—東盟產教發展智庫。支持廣西科學院、廣西社會科學院牽頭組建中國—東盟產業和技術研究智庫聯盟。支持廣西大學依托中國—東盟研究院成立中國—東盟產業與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智庫。支持南寧師范大學依托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發展研究智庫,創辦《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研究》學術期刊。支持研究智庫與產業園區深度合作,建立信息與資源共享機制,完善智庫之間交流合作的機制、載體,增強研究智庫服務效能。

          12.升級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在中國—東盟博覽會框架下,支持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好“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同期舉辦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官員對話會、中國—東盟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峰會、中國—東盟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活動,擦亮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交流合作特色品牌。

         。ㄋ模┐罱ㄖ袊獤|盟產教融合數字化平臺。

          13.建設產教融合信息管理服務云平臺。依托中國—東盟信息港數字資源和技術優勢,實施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歸集共享工程,建立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信息管理服務云平臺,預測產業發展趨勢,匯集自治區和各設區市人才培養、企業需求、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就業服務等各類校企研供求信息,打通產教融合、人力資源、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信息壁壘,面向國內和東盟國家提供精準化的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

          14.建設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云平臺。對接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支持建設10所國家級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校,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元宇宙、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新技術,建設中國—東盟職業教育云平臺。開發100個“中文+職業技術(技能)”項目資源庫、100門“英語+”和“東盟國家語種+”優質課程、100種優質教材和200個培訓資源包,開展跨國(境)遠程教學、過程管理、考核評價、統計分析等服務,探索建立廣西與東盟國家高校間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職業資格互認機制。

          四、保障措施

         。ㄒ唬┙⒉繀^協調機制。

          建立由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共同擔任組長,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教育部有關司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推進。組建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工作專班,負責具體推進工作。教育部統籌部內各司局及有關。▍^、市)教育部門,合力支持廣西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ǘ┙⒅袊獤|盟教育部長協同機制。

          教育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推動建立與東盟各國教育部長組織常態化定期磋商協調機制,在廣西設置秘書處,負責日常協調工作。定期召開中國與東盟各國教育部長聯席會議,推動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教育、科學、文化的交流合作,共建中國與東盟各國協調一致的職業教育標準。

         。ㄈ﹦撔聫V西職業教育管理體制。

          成立廣西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領導小組,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統籌負責全區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建設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把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作為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評價結果作為對其及有關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獎懲的重要參考,落實行業部門和地方政府發展職業教育責任。

         。ㄋ模┨岣呗殬I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門積極支持高地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市縣人民政府新增教育經費重點支持高地建設、重點支持產教集聚融合平臺建設。積極吸納社會資本多元參與,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集資辦學,推動全社會關心和支持職業教育,引導、鼓勵自治區骨干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校企共建現代化實訓基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務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9

          為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改革部署,按照《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建設好天津市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打造津南試點核心區,提出以下實施方案。

          一、建設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的背景和基礎

          當前,天津經濟已由高速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期,迫切要求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發展動能,迫切需要通過產教融合實現產業與人才、智力、技術等資源要素的有效對接、優勢互補,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ㄒ唬┨旖蚴挟a業發展基礎雄厚,人才科教資源充沛

          天津市緊緊圍繞“一基地三區”建設,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各項任務,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壯大發展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現代石化和現代冶金等十大產業,大力發展以智能科技為引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努力形成了技術領先、配套完備、鏈條完整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天津市擁有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兩個985重點高校,擁有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商業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等地方重點高校,同時,我市作為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還擁有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天津職業大學、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形成了與天津市重大產業領域相對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

         。ǘ┙蚰蠀^具備產教融合試點核心區的基本條件

          津南區地處天津東南部,是承接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和濱海新區產業功能的黃金走廊,憑借“一屏、一展、一帶、一谷、一稻”的發展優勢,積極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對現有空間和載體導入戰略新興產業,對傳統企業加快智能化轉型升級,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打造“天津智谷”,實現“核”心技術的產業化,“高”端技術的服務化,“基”礎技術的平臺化,通過“創新鏈+產業鏈”形成智能科技產業生態鏈,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示范區。目前,津南區共有11個合規工業園區,聚集了一批以易華錄、海爾互聯工廠、中電科、福臻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培育了一批以華海清科、經緯正能、精誠機床等為代表的首臺(套)創新企業。吸引和培育了世界500強企業5家,中國500強企業12家,民營500強企業3家。20xx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98.96億元,同比增長7.28%。

          坐落在津南區的海河教育園區,建設累計投資300億元,是國家級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園區、天津市高端科技研發創新示范區、海河南岸生態宜居示范社區,“五業聯動”和“五方合力”理念的先導者。海河教育園區通過整合優質職教資源,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大幅提升,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基本形成,建成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主賽場、國家西部民族地區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資源開發和制作中心、國家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魯班工坊”建設體驗館、國賽博物館、中國(天津)職能技能公共實訓中心等一系列具有全國性影響的職業教育工程。

         。ㄈI海新區為產教融合發展提供優質的資源支撐

          天津濱海新區正在構建“1+5+1”現代產業體系,以智能制造為引領,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發展現代石化產業,產業體系與津南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高度吻合。濱海新區擁有重點實驗室128家(其中國家級17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0家(其中國家級17家),企業技術中心235家(其中國家級30家),天津市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是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示范基地,為天津市產教融合試點核心區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試點建設目標

         。ㄒ唬┲笇枷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五大教育職能,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深化產教融合改革作為推進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性任務,不斷適應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一基地三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及“一帶一路”建設的需要。以津南區作為天津市產教融合試點核心區,充分發揮行業企業重要的主體作用,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打造一批引領產教融合改革的標桿行業和龍頭企業。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統籌協調、共同推進、服務需求、優化結構,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建設一座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

         。ǘ┗驹瓌t

          系統布局,統籌協調。加強政府對產教融合的系統布局與總體設計,發揮市場作用,形成各方協同共進的工作格局。統籌協調社會資源,以試點城市建設為基礎,突出產教城聯動,深化產教融合。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政府強化頂層設計,堅持改革引領、政策保障,以行業企業為主導,統籌開展行業、企業試點,為產教融合架起橋梁,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環境。

          問題導向,破解矛盾。瞄準產教融合中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破除體制障礙、領域界限,解決“卡脖子”問題,健全制度供給和體制機制創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實現全要素深度融合。

          扶優扶強,有序推進。依托天津市優勢產業集群和優質教育資源,根據條件成熟程度,打造一批引領產教融合改革的標桿行業、企業和院校,構建重大產教融合平臺載體,推廣校企合作的典型經驗,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ㄈ┙ㄔO目標

          打造3張產教融合新名片。用5年左右時間,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產教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依托園區載體、重大功能性項目、服務平臺、國際品牌建設,打造“魯班工坊”、國家會展中心會展經濟平臺、海河教育園區3張高集中度和高顯示度的“產教融合”新名片。

          培育300家以上產教融合示范企業。精準對接《天津市創新型企業領軍計劃》,依托“瞪羚”企業、“雛鷹”企業,圍繞“殺手锏”產品和重點新產品開發,培育300家以上產教融合示范企業,建成一批校企合作實訓實踐基地,培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提高到40%,人才、教育、科研供給與產業需求重大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解決。

          建設30個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撬動企業培訓資源,用5年左右的時間,打造10個具有全國品牌效應的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帶動實訓基地能級的整體提高。每年授予10名優秀高技能人才代表 “海河工匠”榮譽稱號。每年培訓10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到31%以上。

          完成6大產教融合平臺載體建設。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魯班工坊”國際化品牌、國家會展中心會展經濟平臺、“天津智谷”人工智能成果轉化高地、海河教育園區的產教融合升級版、產教融合信息共享平臺以及全國一流的實訓基地、實踐基地和大賽基地建設。依托平臺載體,產教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征更加明顯,產教融合創新模式不斷涌現。

          三、產教融合亟需破解的主要問題

         。ㄒ唬┊a教融合渠道不夠暢通

          天津市特別是津南區產教融合發展態勢良好,先進典型眾多,但仍處于自發式、松散型狀態,院校參與產業發展戰略的程度不高,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系統發展格局還沒有形成。校企合作存在信息不對稱,企業與院校有效合作途徑有待拓展,缺乏高效率、高質量、高信譽的中介服務機構。產學研轉化渠道、公共服務平臺、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大數據信息平臺有待進一步整合和完善。

         。ǘ┊a教融合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學科專業設置數量與范圍“大而全”,難以滿足天津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前瞻性需求,院校教材改革跟不上產業發展變化,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創新,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和企業招不到所需人才的“雙缺口”現象依然存在。產業轉型發展與院?蒲蟹较虼嬖谝欢ǔ潭鹊牟町,部分研究成果無法落地轉化。

         。ㄈ┊a教融合缺乏統籌協調機制

          產教融合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涉及行政主管部門、行業企業、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社會組織等諸多主體,主體間各負其責、協同共進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存在激勵保障服務不到位、管理分散、協同不足等問題。

         。ㄋ模┴酱訌娬哂行涞貙嵤

          政府對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但政策宣傳不到位,政府部門多頭管理,主體責任落實不夠,導致部分政策實施難以有效落地。在政策內容上,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相關政策偏向政策性指導,實施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參與主體上,部分企業對產教融合政策不夠敏感,在與政府部門和院校的關系處理上,往往處于被動地位,缺乏主動溝通意識。同時,產教融合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整合和完善,政策引領作用有待提高。

         。ㄎ澹┬F蠛献鞔嬖谀繕瞬灰恢聠栴}

          在校企合作中,院校和企業的追求目標不一致,院校的主要目標是改革培養模式、獲得自身不具備的實習、實訓條件用于實訓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等;企業的主要目標是獲得符合企業發展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由于雙方的出發點不同,導致在產教融合經費籌措、教學管理、人事安排、收益分配等責、權、利問題上尚缺乏統一價值共識,影響合作質量。

          四、產教融合改革任務和舉措

         。ㄒ唬┲饕蝿

          完善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和資源布局。統籌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新型城鎮化、制造強國戰略,統籌優化教育和產業結構,對接天津優勢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及重大工程項目,對接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形成符合天津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產教融合重點行業、龍頭企業,打通重點行業、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完整的產教融合產業集群。加快津南試點核心區建設,打造科教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高度聚集的“天津智谷”。充分利用行政、經濟、市場、教育等資源,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加快轉型升級。

          加快產教融合重大平臺載體建設。整合津南區產教融合現有資源和潛在資源,發揮海河教育園區產教融合發展的先行先試作用,面向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發展領域,打造“魯班工坊”國際化品牌、建設國家會展中心會展經濟平臺、建設“天津智谷”人工智能成果轉化高地、打造海河教育園區的產教融合升級版、打造產教融合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全國一流的實訓基地、實踐基地和大賽基地。通過六大平臺載體建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學科專業建設,創新運行模式,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和產業化鏈條,形成產學研“雙創”集聚區。

          開展產教融合重大項目建設試點工作。大力支持學校、企業爭取國家試點任務,申報國家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制定天津市產教融合重大項目建設試點方案,圍繞生產性實訓、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關鍵環節,推動校企依法合資、合作設立實體化機構,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明確重點開展構建平臺、創造品牌、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產教聯盟、混合所有制辦學等試點任務,提出遴選方式、目標要求和支持激勵政策,加大引導基金投入,形成激勵試點的政策導向和改革推力。聯合第三方開展產教融合試點評估,經過2-3年的建設周期,總結試點經驗,抓好典型引領,向全市、全國逐步推廣。

          建立“五業聯動”和“五方合力”產教聯盟。對標“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和津南區定位,全面對接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需求,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等領域,進一步完善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產教融合機制,凝聚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科研院所“五方合力”,組建立足區域、面向產業、服務企業的產教融合聯盟,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產教聯盟主要功能包括合作研發關鍵技術,探索合作開發的新機制和新模式。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接北京市、河北省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應用等工作,推動聯盟內重要科技成果向行業轉移、擴散,帶動行業技術進步。

         。ǘ└母锱e措

          創新務實致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進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從培養國內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全市領先地位學術技術帶頭人、專業技術骨干和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力量三個層次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提倡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熱衷創新的人才培養新理念,將海河“工匠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全新導向。在開展常規的“訂單培養”、“合作辦班”、“定向培訓”、“企業冠名班”等模式的基礎上,按照戰略性新興產業統一性的行業標準要求,建立規范化的技術課程、實習實訓和技能評價標準,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場景的任務式培養方式,推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與園區聯結,在技術類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搶抓高端人才引進,瞄準“京津冀”、面向“海內外”、打好“引育牌”,聚集高端人才,持續建設人才高地。

          降低校企雙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探索建設區域性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促進校企各類需求精準對接。組織各類產教對接活動,推動院校向企業購買技術課程和實訓教學服務,促進院校專任教師到企業定期實踐鍛煉制度化。推動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實體化運作的產教融合集團(聯盟),搭建行業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教育服務平臺,聚合帶動各類中小企業參與。探索校企共建產教融合眾創空間、中試基地。建設校企合作示范項目庫。

          推進產教融合深度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現代學校和企業治理制度,積極推動雙方資源、人員、技術、管理、文化全方位融合。圍繞生產性實訓、技術研發、檢驗檢測關鍵環節,推動校企依法合資、合作設立實體化機構,實現市場化、專業化運作。鼓勵制造業企業為新增先進產能和新上技術改造項目配套建設實訓設施,加快培養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完善企業與高校高端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和雙向流動機制,注重高技能實用人才培養,完善高技能職業培訓補貼政策。動員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在崗職工以工學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校企共招、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加強專業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與生產過程對接。以完善“雙一流”建設評價為先導,鼓勵高校探索建立體現產教融合發展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積極服務、深度融入區域和產業發展,推進產教融合創新,深化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相關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機制建設。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知網等高校和機構,高水平建設國家職業教育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技術,對接國際標準,建立通用的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產教融合質量標準體系,形成可推廣的職教標準和可復制的政策經驗。

          改革面向需求的學科專業調節和招生制度。健全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推動院校和企業面向產業重大技術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與職業發展狀況跟蹤調查評估,把就業市場供需比例、就業質量作為學校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確定培養規模的重要依據,按評估指標及時整改、減招、停招、撤銷學科專業,實現專業設置與招生就業有效互動。鼓勵院校在人工智能基礎、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知識工程、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積極建設一批主干課程,推出一批在線開放課程。加快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分類招考,探索和完善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招生、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免試、中高本碩貫通系統培養等考試招生辦法。

          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建設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分明的教師專業標準體系,規范教師培養培訓、資格準入、招聘聘用、職稱評聘、考核評價、薪酬分配等科學化管理環節。健全普通高等學校與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機制,發揮行業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重要作用。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計劃,建設標準統一、序列完整、專兼結合的實踐導師隊伍,推動形成“固定崗+流動崗”、雙師結構與雙師素質兼顧的專業教學團隊。實施團隊合作的教學組織新方式、行動導向的模塊化教學新模式。

          五、培育產教融合型行業、企業

         。ㄒ唬┐蛟煲慌a教融合型標桿行業和龍頭企業

          強化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在產教融合改革中的協調推動和公共服務職能,圍繞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現代石化和現代冶金等十大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打造一批引領產教融合改革的標桿行業。積極培育一批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型龍頭企業,明確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對產教融合型龍頭企業給予政策支持。鼓勵校企合作雙方制定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協議,維護雙方在產教融合中的合法權益。

         。ǘ┕膭钇髽I參與舉辦職業院校

          完善“五業聯動”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和服務能力。堅持準入條件透明化、審批范圍最小化,細化標準、簡化流程、優化服務,依法依規改進辦學準入條件和審批環節。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管理等,支持企業參與公辦職業學校辦學。鼓勵有條件的院校探索推進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對參與“二級學院”建設的企業,其辦學符合產教融合發展要求的,政府可通過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給予支持。

         。ㄈ┥罨耙笕虢獭备母

          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鼓勵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所在企業與高等學校建立聯合研發機構。支持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等高校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的行業龍頭及重點企業,在訂單培養、員工培訓、共建實驗實訓基地、共建新專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ㄋ模┩七M企業主導的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

          以產教融合型標桿行業和龍頭企業為依托,支持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合作開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戰略性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攻關,共同研發“殺手锏”產品、重點新產品和“專精特新”產品,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教融合創新體系。大力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行業企業合作聯合申報科技計劃項目,引導高校將企業生產一線實際需求作為工程技術研究選題的重要來源。完善財政科技計劃管理,高校、科研機構牽頭申請的應用型、工程技術研究項目原則上應有行業企業參與并制訂成果轉化方案。繼續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和高校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和高校共建企業重點實驗室、中試和工程化基地。

          (五)營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人才環境

          深入落實“天津八條”和“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產業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支持人才中介機構為我市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改革人才落戶制度,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企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為企業家引進急需型人才提供便利。加強對企業家的服務和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新型企業家。在創新型企業中培育一批創新工程師、創新咨詢師和創新培訓師。對我市產教融合型龍頭企業和優秀企業家按當年綜合貢獻給予一次性獎勵。加大企業科技特派員選派力度,完善企業與高校人才聯合培養和雙向流動機制,促進技術、成果、人才等要素向企業集聚。

          六、打造產教融合重大平臺載體項目

         。ㄒ唬┐蛟臁棒敯喙し弧眹H化品牌

          提升已有“魯班工坊”建設水平。支持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天津市經濟貿易學校、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天津市東麗區職業教育中心、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做實做強泰國、英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等地“魯班工坊”,加大與當地院校的合作交流力度,提升“魯班工坊”的服務能力。

          加快新建海外“魯班工坊”。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繼續在海外探索建設“魯班工坊”。支持天津職業大學發起成立的“魯班工坊”聯盟,與華為公司、西安增材制造國家研究院在非洲南非德班理工大學建立“魯班工坊”,開設物聯網技術相關專業;支持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在開羅高級維修技術學校、艾因夏姆斯大學建設埃及“魯班工坊”;支持天津城市職業學院聯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馬查科斯大學建設肯尼亞“魯班工坊”;支持天津醫學高等?茖W校、天津市紅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建設馬里“魯班工坊”,設置中醫藥相關專業,2020年底前完成10個非洲國家“魯班工坊”的建設任務。支持天津醫學高等?茖W校、天津市紅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與愛斯康柏醫療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在瑞士建設“魯班工坊”;支持天津農學院、天津市經濟貿易學校在普羅夫迪夫農業大學建設保加利亞“魯班工坊”。

          拓展“魯班工坊”服務功能。圍繞海外建立的“魯班工坊”,探索構建“中高本碩”貫通的國際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為天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經驗,搭建國內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平臺。服務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永久主賽區,對接世界技能大賽,探索賽項國際化,使“魯班工坊”成為中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延伸賽場,提升技能大賽的國際影響。

          開辟“魯班工坊”項目建設“綠色通道”,“魯班工坊”項目工作人員不列入因公臨時出國批次限量管理。設立“魯班工坊”項目專項建設和獎補資金,職業院?砂凑障嚓P規定捐贈相應設備,支持項目建設。到2020年,在非洲建成10個“魯班工坊”;到2025年,“魯班工坊”總數增加到30個,在完善已有的50個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的基礎上,結合“魯班工坊”建設需求,再開發50個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

         。ǘ┙ㄔO國家會展中心會展經濟平臺

          依托國家會展中心構建現代產業。充分發揮天津國家會展中心的引領作用,成為京津冀地區大型展會的重要承載地。依托國家會展中心的區位優勢,發揮會展企業的經濟發展引擎作用,形成天津市新興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示范基地。津南區依托國家會展中心平臺,挖掘裝備、智能制造、航空制造等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與會展產業的互動關系,將會展經濟作為對外展示和對內聯動的重要窗口,打造成果展示、成果交易和成果轉化的會展經濟集聚區。津南區、河西區、河東區圍繞國家會展中心配套需求,培育與會展業配套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重點發展會展經濟產業專業配套服務,打造國家會展中心專業配套服務集聚區。搭建文化旅游、休閑娛樂、民俗體驗等會展經濟配套服務產業體系,形成我市對外展示交流的平臺與對內服務合作的溝通渠道。

          建設國家會展中心高端產業配套服務區。環繞國家會展中心3-5公里的范圍,以辛莊鎮區、海河教育園區、咸水沽鎮區、雙橋河鎮區作為主要空間載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著力培育創新型中小科技企業,通過引進國內外行業龍頭項目帶動園區周邊一大批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形成高附加值產業、創新產業高度聚集。重點發展展會翻譯、會議同傳、商務陪同、傳媒廣告、活動策劃、平面設計、3D打印、法律、財務管理等會展產業專業配套服務。

         。ㄈ┙ㄔO“天津智谷”人工智能成果轉化高地

          建設人工智能成果轉化高地。借助“天津智谷”建設,圍繞“政、產、學、研、資、用”六要素,重點依托南開大學津南研究院、天津大學創新研究院、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成果轉化中心等研發載體,以智能機器人、集成電路等為核心技術層,以人工智能系統、3D打印等為產業應用層,以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為支撐服務層,建成國際一流的人工智能研發及成果轉化新高地。

          加快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支持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聯合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院校在津組建創新平臺的研發力量,開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在類腦智能、腦機接口、量子智能計算、群體智能組織、人機混合增強智能以及自主智能協同控制與決策理論和方法等方面,形成一批原創性成果。

          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支持天津(濱海)人工智能軍民融合創新中心、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天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等,圍繞水下機器人、腦認知計算、先進機器人學習、智能語音處理、自然語言處理,特種機器人、智慧醫學工程、智慧城市和智慧金融等領域,組建天津市產教融合人工智能產學研綜合研發和技術轉化中心,定期召開專場對接會,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推進校企雙方的全方位合作。大力支持天津大學世界首套在軌腦—機交互及腦力負荷等神經功效測試系統、南開大學的視覺顯著性計算和智能機器人、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識別、漢柏科技的.人臉識別等項目。支持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建海爾COSMOPlat智能制造診斷與鑒定中心等平臺載體,以及與華為在人工智能、5G通信網絡等領域全方位合作等。

          搭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積極推動華海清科國家02專項、易華錄數據湖、中電科46所新材料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以阿里云創新中心(天津津南)基地、海棠眾創大街、易華錄雙創中心等為代表的創新孵化平臺和載體建設,引導北京中關村各類中介機構來津注冊,建立成果轉化清單。搭建成果轉化服務網絡平臺,提供跨地區、跨國際的技術轉移服務,實現數據共享、網絡會展、專利檢索以及預評估等功能。鼓勵建立成果轉化公司等相關機構,加大科技項目遴選和管理力度,提供融資、技術項目管理、項目流程管理等服務,與國內外先進地區共建面向全球的科研成果轉化中心。

         。ㄋ模┐蛟旌:咏逃龍@區的產教融合升級版

          開發建設天南云智小鎮。依托海河教育園區入園院校,借力國家唯一的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新高地、國際合作產教融合的新平臺、區域協同產教融合的新支點。充分利用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的科技研發資源,借助社會資本和專業團隊,開發建設集科技創新、孵化轉化、國際交流、生活配套于一體的天南云智小鎮。建設產教融合創新中心,聯動園區內外高新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行業和企業,通過共同開發科技創新項目、共享科技創新成果等方式,發揮產業和鎮區的輻射帶動能力,帶動海河教育園區內其他高職院校以及周邊產業融合發展,引領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的園區建設。

          大力建設眾創空間打造“雙創”升級版。推進以南開大學璣瑛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天津大學搭伙眾創空間、天津商業大學微渡眾創空間、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凱立達-中德眾創空間、天津職業大學青創眾創空間、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輕職眾創空間、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智慧城眾創空間、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現代領航者眾創空間等為代表的雙創平臺建設,健全國際交流機制,提升以“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為理念的服務水平,打造影響范圍廣、層次高、程度深的源頭創新雙創平臺,孵化出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企業。

          借力海河教育園區的八大產教融合聯盟平臺,全力推進產教聯盟建設。充分發揮已建立的工業機器人、機電一體化、文化創意、工業檢測、電子商務和新能源產教聯盟等產教聯盟作用,切實推進行業內共享校企優質科研資源,開放儀器設備、實驗平臺、產學研合作平臺,建立院校與企業雙向人員互動互聘機制,實現聯盟內職業院校之間人力資源共享,培養一批雙師型人才,凝聚聯盟內科研力量,承接國家級和省部級縱向科研項目及校企合作橫向科研課題與社會服務項目。積累發展經驗,推動產業聯盟建設向其他領域發展。

          推動海河教育園區測試區、示范區建設,加強校校合作。推動海河教育園區的無人駕駛、無人機及智能海運的天、地、海網聯智能測試區、示范區建設。加強和深化海河教育園區內院校的教育、科研合作,推動人員互訪、學分互認、學位互授和設施共享,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機構。積極引入國內外優質辦學資源,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開展合作辦學,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職院校與國外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辦學。

          繼續支持海河教育園區的優質職業教育“雙高”建設。對于天津職業大學與國家動漫園、特蕾新、華廈眼科集團、林肯、福特、百勝等知名企業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或產業學院、技術服務中心等校企合作項目,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全球領先的瑞士GF加工方案集團、德國卡爾蔡司公司及德國西門子公司共建的精密模具及新能源專業實訓基地等校企合作項目,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專業與全國最大的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等校企合作項目,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東軟、中興、國家動漫園、中航等校企合作項目等,加大先進經驗宣傳和推廣工作,對符合試點要求的院校和企業給予激勵性政策支持。通過“雙高”建設,形成我市職業教育特色,引領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ㄎ澹┐蛟飚a教融合信息共享平臺

          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和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對接國際標準,鼓勵行業和企業、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共同參與,實施產教融合信息化建設計劃。遴選專業化的信息企業,整合已有的產學研信息平臺,制定信息系統接口方案,打造覆蓋全市、面向國內外的市場化、專業化、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實施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計劃,每年投入1億元,開展數字化校園達標和提升建設,建設主導專業群優質教學資源和管理服務平臺。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海河教育園區示范區重大項目建設,提升天津職業教育影響力和服務能力。

         。┙ㄔO全國一流的實訓基地、實踐基地和大賽基地

          建設一流的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充分利用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現有資源優勢,發揮實訓中心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標準研發、培訓模式創新等核心功能,與職業院校加強合作,進行技能人才培訓、專業建設、技術研發。推廣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飛機制造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北斗衛星導航產教融合實訓教學基地、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精密模具協同創新中心、天津職業大學機械工程實訓中心等高水平職業院校的經驗,實行錯位發展、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借鑒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鴻遠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培訓中心的建設經驗,帶動建設一批企業培訓中心,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助力企業提質增效。

          建設一流的“雙師型”教師培訓實踐基地。支持大中型企業與職業學校、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合作建設“雙師型”教師培訓實踐基地,積極申請國家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項目,與實訓基地高度對接,建立市級教師培訓的企業實踐基地,落實教師每5年必須在企業實踐1年以上的制度。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相關要求,將教師是否取得與本專業相關的高水平職業資格證書作為教師聘任的重要依據,不斷提高“雙師型”專任教師比例。支持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到學校任教,探索實施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制定高校選聘產業教授相關辦法,鼓勵高校引進具有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相互兼職制度,根據有關規定和雙方約定確定薪酬。

          建設一流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永久主賽場。完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主賽場、大賽博物館建設,提升國家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服務水平,強化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開發與制作中心、大賽成果轉化中心等能力建設。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加大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項成果轉化力度,研制和開發高技能人才培訓和技能賽項教學資源,完善校級、市級、國家級職業院校技能競賽體系。創新競賽機制,拓寬參賽范圍,引進國際知名品牌賽項。

          七、激勵產教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

         。ㄒ唬敖鹑+財稅+土地”政策組合激勵

          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教育投資,按規定投資額30%的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產業技術研究院或衍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產教融合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的,市、區兩級財政給予國家支持額度1︰1的配套資金支持。對產業技術研究院發起設立的天使基金和創投基金,天津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同等條件下優先給予參股支持。

          我市產教融合重大平臺載體建設項目,市級升為國家級的,由市財政按項目投資額30%予以支持,最高支持額2000萬元,建設項目資金可以納入市級政府投資三年滾動計劃,并按照項目輕重緩急列入政府投資年度計劃。對于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按要求給予市級配套資金支持;對經認定的國家級、市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分別給予一次性500萬元、200萬元經費資助;對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主賽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博物館、國家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開發與制作中心、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成果轉化中心等示范區“國字號”建設項目給予一次性500萬元經費資助。

          對國家級、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分別給予一次性50萬元、30萬元經費資助。對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一、二等獎的項目,分別給予一次性10萬元、5萬元的獎勵。

          對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或者縣級(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支持職業教育事業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稅法有關規定,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對民營企業設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或博士后工作站,分別給予一次性50萬、30萬元經費資助。

          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方案的通知》(津政辦發〔20xx〕34號)、《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激發職業院校辦學活力的指導意見》(津政辦發〔20xx〕35號),優先保障產教融合試點單位用地需求。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的建設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社會力量興辦的非營利性民辦職業院校規劃用地性質按教育科研用地控制,營利性民辦職業院校規劃用地性質按其他服務設施用地控制。

          (二)“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突出貢獻”組合激勵

          對我市用人單位新引進的簽訂3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技能人才,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資助;對天津市獲世界技能大賽等比賽名次的高技能人才,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資助。每年評選10名“海河工匠”,頒發榮譽證書,給予每人20萬元獎勵資助。

          對國家級和市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分別給予一次性500萬元、200萬元經費資助。

          對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給予最高一次性100萬元的獎勵;對市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給予最高一次性50萬元的獎勵。對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金獎的項目給予一次性50萬元獎勵。

          院校導師在津南區注冊經營企業開展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與海棠眾創大街簽訂《企業發展任務書》并承諾持續經營后,可給予導師不超過20萬元的一次性啟動資金獎勵。所有入駐企業可享受3年房租減免。所有入駐企業可享受最高1200元/平方米的一次性裝修及設備補貼。所有入駐企業可享受一定比例的物業補貼,補貼比例為首年100%,第二年70%,第三年40%,先繳后補。

          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提取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開展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落實企業職工培訓制度,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確保教育培訓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

          對與我市用人單位簽訂3年以上工作合同,引進或留津工作的博士畢業生(非在職),給予連續3年每年5萬元獎勵資助。給予引進或留津南工作的出站博士后(非在職)一次性20萬元獎勵資助。給予博士后國際化培養計劃入選者每人一次性最高10萬元經費資助。

          對掌握重大科技項目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無知識產權爭議及經濟糾紛,具有學科優勢和行業領先地位,帶項目、帶技術、帶資金在津南區創辦企業的海河教育園區院校的高端人才,按其項目實際投資額度的50%比例給予啟動資金支持,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對海河教育園區院校教師、在校或畢業學生在津南區創辦企業,并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經科技、財政部門確認后,按照企業上一年度享受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的5%進行獎勵。

          (三)“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組合激勵

          給予為完成、轉化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不低于科技成果轉化收入50%的獎勵,各單位可在此基礎上提高獎勵比例?萍汲晒D化所獲獎勵與報酬、承擔科研項目所列支績效獎勵、以市場委托方式取得的橫向項目所獲收入或績效支出,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年人均收入調控線和年收入增幅限制,不納入總量基數。

          對于“長江學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到津南區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通過對其科學研究領域項目認定后,按項目投入資金額度的一定比例給予用人單位50-200萬元的項目啟動資金。

          對海河教育園區院校的科技成果在津南區研發、轉化和產業化的項目,根據項目需要,經評審,天津津南海河寬帶智匯產業基金的相關子基金可給予不超過1000萬元的股權投資!半p一流”高校和駐津南區院校及其機構參照執行。

          對海河教育園區院校的教師、學生帶著科技成果在津南區新注冊企業,年度內實現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以上且實現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優先給予科技項目支持,獎勵資金20萬元。鼓勵海河教育園區院校的教師、學生在津南區創辦企業后,以其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質押融資貸款,所獲貸款在按期正常還貸后給予50%的貸款貼息,每家企業最高不超過50萬元。“雙一流”高校和駐津南區院校及其機構參照執行。

          對海河教育園區院校的科技成果在津南區實現產業化,銷售額達到2000萬元以上并持續增長的,連續3年按企業銷售額(不含流水、關聯交易)的2%給予成長獎勵,累計不超過1000萬元!半p一流”高校和駐津南區院校及其機構參照執行。

          津南區企業購買海河教育園區院校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實施轉化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知識產權交易額20萬及以上的,按購買專利權交易總額50%補貼,最高不超過100萬元。鼓勵津南區企業與海河教育園區院校就發明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簽訂獨占許可協議(3年及以上),實施轉化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按獨占許可費用的50%給予企業補貼,最高不超過10萬元!半p一流”高校和駐津南區院校及其機構參照執行。

          對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活動給予的獎勵,可按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和《國務院關于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的通知》(國發〔2016〕16號)等有關規定執行。試點開展科技成果權屬改革,高校、科研機構以市場委托方式取得的橫向項目,可約定其成果權屬歸科技人員所有;對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新增科技成果,按照有利于提高成果轉化效率的原則,高校、科研機構可與科技人員共同申請知識產權,賦予科技人員成果所有權。

          八、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市區兩級聯合產教融合領導模式,健全統籌協調推進機制,做好產教融合重大政策措施的統籌謀劃、工作聯動和資源整合。強化協同推進,各相關部門要根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推進路線圖、時間表及相關責任分工,切實發揮政府、企業、院校、園區、行業協會、社會組織、智庫等多主體作用,形成多方合力。

         。ǘ┘訌娬咝麄魍平楹驮圏c示范引領

          組織開展產教融合相關政策宣傳解讀,著力提高公眾的政策知曉度和執行力。加強輿論引導,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互聯網等媒體作用,開辦產教融合專題節目或欄目,全面宣傳產教融合改革創新實踐?偨Y推介海河教育園區、“魯班工坊”等產教融合的典型經驗,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專題研究和舉辦相關研討會,全面擴大海河教育園區和“魯班工坊”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ㄈ┘訌姸酱贆z查和考核評估

          健全多層次考核機制,全面落實產教融合各項任務、改革舉措和平臺載體項目建設,確保工作責任落實到位。建立全過程督促檢查機制,建立產教融合工作推進責任清單、措施清單制度,定期跟蹤督查產教融合工作進展情況,加快形成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開放式評估評價機制,綜合運用第三方評估、社會監督評價等科學評估方式,探索建立產教融合試點的評價指標體系,組織開展產教融合社會經濟效益評價,評價結果作為產教融合參與主體的績效考核、投入引導、試點選擇、表彰激勵的重要依據。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10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有關決策部署,加快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市域產教聯合體,進一步深化全市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目標要求

          深入落實市委六屆二次、三次全會部署,以優化資源配置為重點,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宗旨,創新組建實體化運行的市域產教聯合體,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不斷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優化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結構和成長環境,持續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打造全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組建一批市級產教聯合體、產業園區牽頭產教聯合體、行業企業牽頭產教聯合體、學校牽頭產教聯合體,培育市級產教融合試點區縣3個、產教融合型企業50家,申報建成國家級產教聯合體1個、產教融合試點區縣1個、產教融合型企業2家,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占比達到35%。到2025年,組織開展建設過程績效考核評估,遴選一批示范性產教聯合體并給予重點支持和宣傳推廣。到2027年,實現市級以上重點園區、高職院校、規模以上企業參與產教聯合體全覆蓋,申報建成國家級產教聯合體5個、產教融合試點區縣2個、產教融合型企業3家,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占比達到45%;搭建起中高本碩縱向貫通、職普橫向融通的“立交橋”,實現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建成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市職業教育綜合實力領跑中西部、位居全國前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提升。

          二、分層級組建產教聯合體

          由市級行業主管部門、產業園區、行業企業、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牽頭,圍繞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及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產業集群發展,分級分類組建多跨協同的市域產教聯合體。

          1.組建一批市級產教聯合體。由市級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圍繞全市具有引領性、示范性、帶動性的重點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市級產教聯合體,引領帶動全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促進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20xx年,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共同牽頭,依托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西彭工業園區、長壽經開區、涪陵高新區等新(園)區,組建重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3個市級產教聯合體;到2027年,聚焦全市重點產業集群,打造8個市級產教聯合體。(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有關區縣政府)

          2.組建一批由產業園區牽頭的產教聯合體。由產業集聚程度高的園區牽頭,統籌相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瞄準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等千億級重點產業集群,組建一批產教聯合體,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xx年,打造5個由產業園區牽頭的產教聯合體;到2027年,打造15個由產業園區牽頭的產教聯合體。(責任單位:有關區縣政府,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

          3.組建一批由行業企業牽頭的產教聯合體。由京東方、宗申動力、海辰儲能、西南鋁業等行業企業牽頭,圍繞新型顯示、高端摩托車、新能源及新型儲能、合成材料、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組建由學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產教聯合體,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制定行業人才培養標準,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打通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鏈條,提升服務行業企業發展能力。20xx年,打造由行業企業牽頭的產教聯合體5個;到2027年,打造由行業企業牽頭的產教聯合體15個。(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

          4.組建一批由學校牽頭的產教聯合體。由高等學;蚵殬I院校牽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崗位需求,聯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等產教聯合體,匯聚產教資源,支撐人才培養,服務行業企業技術改造、工藝改進、產品升級。20xx年,組建由學校牽頭的產教聯合體5個;到2027年,組建由學校牽頭的產教聯合體30個。(責任單位:市教委)

          三、建立產教聯合體實體化運行機制

          采取設立理事會、搭建運營平臺等多種形式,建立多元協同、共建共管的產教聯合體治理模式,實現組織完備、機制健全、運行高效的實體化運行。

          5.設立產教聯合體理事會。產教聯合體內成立由牽頭部門、產業園區、行業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理事會,作為產教聯合體最高決策機構。理事會設理事長1名、副理事長若干名,理事長由牽頭單位負責人擔任,副理事長在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中產生。在牽頭單位設秘書處,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秘書處運行經費由牽頭單位籌措。(責任單位:市級有關部門,有關區縣政府)

          6.搭建產教聯合體運營平臺。鼓勵支持產教聯合體根據運行需要,搭建由政府(園區)、學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投入的具有公益性質的法人實體運營平臺。運營平臺可因地制宜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職業經理人負責制,職業經理人由理事會聘任,工作人員可從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抽調。平臺負責市級有關部門委托項目的管理與運營,統籌人才供需對接,推動成果轉移轉化,推進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建設。(責任單位:有關區縣政府,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

          7.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通過投入資金、技術、設備、場地、管理等方式,共建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質的現代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工匠學院、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能培訓基地、技術服務中心等機構(平臺),參與各方可按照股份占比、貢獻度等依法進行效益分配。(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財政局)

          四、構建供需對接資源共建模式

          匯聚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特色職業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產業學院、實訓基地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結合。

          8.優化互聘互用靈活用人機制。實行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的靈活用人機制。支持產教聯合體內職業院校聘請成員單位技術技能人才參與人才培養培訓、技術研發服務等工作,構建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團隊。支持產教聯合體內企業聘請成員學校人才開展產品研發、技術改進、工藝革新、流程再造及制度建設等工作。20xx年,產教聯合體內企業設立市級示范性教師實踐流動站20個,產教聯合體內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比例達到60%以上;到2027年,產教聯合體內企業設立市級示范性教師實踐流動站60個,產教聯合體內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比例達到70%以上。(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有關區縣政府)

          9.打造緊跟產業發展的教學資源。健全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符合職業崗位需求和數字素養培育要求的課程資源建設機制,將產教聯合體內企業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經典案例等轉換為成員學校課程資源,校企共同建設一批專業教學資源庫和課程標準、考核標準、實訓標準,共同開發一批優質數字化課程資源,實現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對接。20xx年,產教聯合體內校企共建市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80個、在線精品課程100門、規劃教材100種;到2027年,產教聯合體內校企共建市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150個、在線精品課程180門、規劃教材200種。(責任單位:市教委)

          10.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通過政府搭臺、多元參與、市場驅動,在產教聯合體內建設一批公共實踐中心,為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提供實踐教學、社會培訓、技術服務。采取“校中廠”“廠中校”等方式,校企共建一批實踐中心,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運行無縫銜接。20xx年,產教聯合體內校企共建市級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1個;到2027年,產教聯合體內校企共建市級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10個。(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人力社保局)

          五、建立多元共育人才培養體系

          通過深化招考制度改革、完善專業共建機制、實施中國特色學徒制等方式,推動產教聯合體各類主體深度參與職教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發展。

          11.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優化招生計劃分配方式,增加產教聯合體內高職院校招收中職學校畢業生計劃;支持產教聯合體內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增加“職教高考”本科招生計劃;建立與產教聯合體內行業企業需求相適應的招生計劃分配調整機制。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研究制定高職分類考試改革方案,逐步建立考試科類、科目、內容與經濟社會、行業產業、中高職專業設置、中職畢業生規模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推進“專升本”選拔方式改革。(責任單位:市教委)

          12.完善校企合作專業共建機制。精準對接行業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優化產教聯合體內學校專業結構布局。支持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共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急需專業,加快開設護理、康養、托育、家政等緊缺專業,改造升級醫藥、建材、輕紡等領域傳統專業,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鼓勵建設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緊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加快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20xx年,產教聯合體內校企共建專業比例達到70%以上;到2027年,產教聯合體內校企共建專業比例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市教委)

          13.創新雙向貫通人才培養改革。支持產教聯合體內高職院校整合優質資源,試點開設職業本科教育專業,推動創建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支持產教聯合體成員學校開展集團化辦學,加快推進各層級技術技能人才一體化培養改革,實現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過程、考核評價等銜接貫通,開展“4+1”職教本科、“3+2+2”中高本一體化等人才培養試點。開展綜合高中改革試點。(責任單位:市教委)

          14.深化中國特色學徒制改革。支持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聯合開設訂單班、定制班、冠名班、委托培養班、現場工程師培養班,采取校企“雙元育人、工學交替、雙重身份、崗位培養、在崗成才”方式,基于產教聯合體內企業真實生產任務靈活組織教學,推動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深度融合。引導企業按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實現“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20xx年,在產教聯合體內實施“現場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20個,建設市級現代產業學院20個,選擇3個左右專業開展現場工程師、優秀工程師、卓越工程師接續遞進培養試點;到2027年,在產教聯合體內實施“現場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50個,建設市級現代產業學院60個,選擇10個左右專業開展現場工程師、優秀工程師、卓越工程師接續遞進培養試點。(責任單位:市教委)

          六、拓展教產互促服務發展方式

          通過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等路徑,打通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鏈條,有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15.實施就業創業促進計劃。推行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就業優先戰略。對符合條件的吸納畢業年度或離校2年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企業按規定落實社保補貼等政策。實施“渝創渝新”大學生創業啟航計劃、加速計劃和“優創優幫”大學生創業扶持計劃,對每年遴選的優質畢業生創業項目給予資助,加速項目成長和成果落地轉化。到2027年,產教聯合體內職業院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不低于90%。(責任單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

          16.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由產教聯合體理事會主導,依托產教聯合體成員學校、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建立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發布技術服務清單,面向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初創成果或原始技術提供實驗技術二次開發和中試熟化等研發設計外包服務。制定產教聯合體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標準,打通科研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轉移鏈條,為成員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升級。20xx年,在產教聯合體內建設中試基地3個、共性技術服務平臺5個;到2027年,在產教聯合體內建設中試基地10個、共性技術服務平臺15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委)

          17.建設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針對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動態調整職工培訓項目目錄,“靶向式”“菜單化”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校企聯合制訂培訓規劃、聯合組織培訓實施,遴選建設職工培訓基地,切實提升企業員工的技術技能水平和崗位適應能力。20xx年,在產教聯合體內建設市級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20個;到2027年,在產教聯合體內建設市級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50個,為成員企業年均提供職工培訓不低于2萬人次。(責任單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

          18.促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積極發揮重慶科技服務大市場、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重慶市高?萍汲晒D化服務中心等科技服務機構作用,大力推廣產教聯合體成員單位技術成果,促進科技要素交流與融合,推動技術成果向金鳳、明月湖、迎龍等重點科創園區轉化。依托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重慶)開展技術經紀人培訓,提升產教聯合體內人員技術轉移服務能力。到2027年,產教聯合體成員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提升20%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委)

          七、推動數字賦能智慧治理

          通過搭建一體化智能化應用平臺、建設產教聯合體智慧管理系統等舉措,整體提升勞動者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為服務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技能人才智慧培養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19.搭建一體化智能化應用平臺。搭建人才供需信息服務平臺,匯集產教聯合體內企業崗位需求、學校人才供給、技術產品研發、校企合作項目等信息,促進產業需求側和教育供給側要素深度融合。搭建智慧教育教學平臺,在產教聯合體內建設一批虛擬仿真實訓基地、虛擬實驗室、虛擬教研室,全面提升數字化教學水平。搭建技能學分“數字銀行”服務平臺,在產教聯合體內試點開展培訓學習成果互認、學分互換,以數字賦能推動終身學習體系建設。(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

          20.加強數字化系統運維管理。深度整合產教聯合體內各類信息系統,建設集教育教學、企業運營、政務管理于一體,統一入口、統一認證,支持多終端訪問的智慧管理系統。加強產教聯合體內各類應用系統和數據資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按需使用的數據管理運行機制,明確應用系統需求梳理、立項建設、運維管理等責任,使數字化、信息化更好驅動產教聯合體管理模式和運行方式創新。(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

          21.加強產教聯合體智慧管理系統運用。加強多元數據關聯分析和深度挖掘應用,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施項目建設全過程數字化監管與評價,建立大數據分析模型,構建數據可視化駕駛艙,實現產教聯合體重要數據在線呈現、關鍵指標動態分析,準確反映產教聯合體發展現狀和趨勢。充分發揮產教聯合體科技創新優勢,積極布局拓展數字化場景應用,及時將智慧化成果轉化為“數字生活”紅利,促進產教聯合體更好地凝聚育人合力、促進產業發展、服務社會發展。(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

          八、組織保障

          發揮黨委政府在組織領導、規劃指引、政策支持、評價激勵等方面的作用,制定支持產教聯合體組建運行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產教聯合體建設發展的制度環境和良好生態,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22.建立專班機制。市級層面成立工作專班,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國資委,重慶市稅務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等市級有關部門參加,其主要任務是統籌推進全市產教聯合體建設工作,研究制定產教聯合體建設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產教聯合體管理運行中的重要問題,督促檢查產教聯合體建設運行成效。專班辦公室設在市教委。有關區縣參照成立工作專班。

          23.加大政策支持。構建系統集成、配套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促進產業、財政、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相互銜接。優先將產教聯合體成員學校納入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儲備項目庫,并對符合條件的項目予以重點支持。統籌職業教育資金,優先支持產教聯合體建設,并根據各產教聯合體的建設任務和績效評價結果安排獎補資金。優先將符合條件的產教聯合體產教融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

          24.加強典型帶動。遴選一批產教聯合體開展試點示范,提煉推廣一批試點示范最佳實踐案例。鼓勵區縣政府先行先試,創新產教聯合體建設模式、路徑、機制,及時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典型經驗。加大產教聯合體建設宣傳力度,形成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效應,大力營造全社會充分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產教聯合體建設的良好氛圍。

          25.強化考核評價。對各項重點目標任務實行清單管理,建立全覆蓋、多層次考核機制,科學合理設置考核指標,體現差異化要求,確保各項改革任務全面落地落實。將產教聯合體建設運行情況納入相關區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考核指標,作為評選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區縣重要參考,完善以績效與貢獻為導向的支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對推進產教聯合體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11

          為加快構建我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適應我市產業轉型發展和供給側改革需要,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關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部署,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責任同擔、互利共贏”的原則,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充分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形成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共同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

          二、目標任務

         。ㄒ唬┊a教融合進一步深化。構建和完善職業教育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實際緊密對接,職業教育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相適應,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ǘ┬F蠛献鬟M一步增強。支持和引導行業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教學改革,多種方式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校本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教學評價,促進行業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以引企駐校、引企進校、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

          (三)激勵機制進一步健全。建立健全稅收優惠、財政獎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有關行業企業支持和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成果突出的企業給予財政專項資金獎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行業組織或第三方機構及時發布人才需求信息,開展人才質量評價,提供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年度績效評價報告。

          (四)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依托全市職業院校,發揮韶關市職業教育集團的作用,圍繞我市重點產業、特色產業,力爭在5年內,打造30個以上省、市級示范專業,建設1個市級綜合公共實訓中心,1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充分利用重點企業的優勢資源,建立20個以上示范性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基地。

         。ㄎ澹┺k學層次進一步提升。按照省的統一部署,以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為主線,高站位、高規格謀劃我市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市技師學院實施納入高等職業教育行動計劃,在人才引進、師資培養、校園用地、基礎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落實市技師學院在招生、生均撥款、畢業生待遇等方面與高等職業院校同等待遇,把學院建設成為與國際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相銜接、規模結構合理、管理科學規范、辦學特色鮮明、與區域產業體系發展高度適應的高等職業學院。推動市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

          三、工作重點

         。ㄒ唬┐罱ê献髌脚_,完善合作機制。

          1.建韶關市職業教育集團。將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各行業協會、在韶部分重點企業吸收作為韶關市職業教育集團的理事單位,建立和完善運行機制、保障機制,共同推動韶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工作。

          2.建立資源共享平臺。依托韶關市職業教育集團在韶部分重點企業、市級綜合公共實訓中心、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立校企合作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完善職業院校、企業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為職業院校和企業提供就業指導、人才培養服務。

          3.拓寬校企合作渠道。鼓勵和支持企業舉辦或參與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的辦學主體作用。探索組建職業教育產、學、研聯合體,共同參與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共同搭建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平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職業學校建立“工程師工作站”、“技能大師工作室”,參與校企一體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全過程。探索“企業辦班”、“企業冠名班”、“教學工廠”、“生產實訓一體化車間”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推進“工學一體”、“招工招生同步”的現代學徒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ǘ┘訌娦袠I指導,提升服務水平。

          1.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依托韶關市職業教育集團理事單位成立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各職業學校、行業協會及有關企業技術(技能)人員組成,負責指導本行業專業教學以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

          2.調整優化專業設置。深入推進專業設置技工院校以“理工類”為主、中等職業學校以“文科類”為主的`錯位辦學特色。對接我市六大新興支柱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合理確定專業辦學規模,加快培養更多適應我市產業發展的技能人才,助推我市產業發展。

          3.建立產教融合機制。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制定本行業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方案等,引導各有關職業院校與企業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校本課程和教材、編制實施性教學計劃、組織考核評價、開展教學研究和人才需求預測等,并指導職業院校與企業一體化育人。

          4.發揮第三方機構的作用。大力培育職業教育第三方社會組織,促進職業教育管、辦、評分離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建設。通過授權委托、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第三方機構參與實訓基地掛牌評估、校企合作項目評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工作。

          5.建立職業教育建設項目庫。加快編制《韶關市職業教育(20xx—2025)發展規劃》,集聚各級政府、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的優勢資源,評估論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建設項目(包括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培訓基地、實驗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生產車間等),并將其納入市級職業教育建設項目庫,逐步實施建設。

         。ㄈ┌l揮職業教育集團作用,豐富校企合作內容。

          1.推進辦學模式改革。職業教育集團要更新辦學理念,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合格適用人才。支持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合作辦學。推動在職業院校設立企業生產線,或在企業開辟實訓課堂、實訓車間,形成“前校后廠”或“前廠后!钡霓k學模式。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大力改革輕實踐重理論、教學與實踐相脫節的不適應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在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推動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相銜接、校企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辦學模式的建立。促進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招生、合作教學,一體化育人,提高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的針對性。

          3.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聘任機制。依托韶關市職業教育集團,建立職業教育“專家庫”和充實“老專家老技師人才資源庫”,開辟高技能人才進入職業院校兼職任教的綠色通道。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互聘、互兼機制!皩<規臁焙汀袄蠈<依霞紟熑瞬刨Y源庫”的專家主要從職業教育集團董事會理事單位的高技能人才、高級管理人才以及企業退休的老專家老技師中挑選,由各職業院校和企業聘用,聘用期視學校的辦學需要和企業的生產需要確定。

         。ㄋ模⿵娀髽I崗位鍛煉,提高師生實踐能力。

          1.支持職業院校師生企業實踐。積極協調規模以上企業設立機構和安排人員負責對接校企合作工作,打造韶關市校企合作示范企業,示范點企業安排不低于5%的崗位用于學校師生實踐學習。支持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爭取企業提供職業院校師生實習場地和設備設施,安排有經驗的技術管理人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所發生合理的薪資酬金由有關學校給予一定補助,并對企業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實習、教師實踐發生的物耗能耗給予適當經費補償。

          2.加強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校企共同制定學生頂崗實習計劃,合理安排實習時間和實踐內容,做好學生實習管理、安全培訓、勞動保護等工作,企業應支付給學生適當的勞動報酬。職業院校要加強對實習學生和實踐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安全生產教育,安排指導教師駐企配合企業做好學生實習指導工作,并按規定為實習學生和實習指導教師統一購買實習、實訓責任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禁止企業安排實習學生和實踐教師從事不符合實習(實踐)特征或與實習(實踐)內容不一致的崗位工作。

          3.加強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支持校企共建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相互兼職制度,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掛職、跟崗學習。支持職業院校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高級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老師。職業院校可在教職工編制總額中安排不超過10%比例,通過流動崗位形式,聘請社會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等擔任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教師報酬,充實緊缺學科專業教師隊伍,提高實訓教學水平。

          4.加強國際化辦學交流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培養模式,探索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相關職業院校、企業和機構開展多元化合作辦學,培養具有國際職業教育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ㄎ澹┐龠M畢業生留韶就業,擴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給。要充分發揮職業院校作為學生人生就業第一課的導師作用,將引導推薦學生本地就業納入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優先安排本地企業到校宣講企業文化,優先安排學生到本地企業跟崗、頂崗實習,優先宣傳本地企業就業的優勢條件,優先滿足本地企業對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需求,優先引導和推薦畢業生到本地企業就業,不斷擴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積極促使職業院校畢業生留韶就業的比例逐年提高,為我市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保障措施

         。ㄒ唬┞鋵嵵С终摺VС中F舐摵辖⒓夹g研究團隊,提升企業技術研發水平,共同申報科技創新類項目。支持職業院校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管理工作,并合法取得報酬。支持職業院校教師發明專利技術,引導專利技術成果向企業轉化實施,并取得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職業院校教師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職業技能競賽獎勵收入和面向社會開展培訓的勞務收入等單獨據實核定,不納入所在單位績效工資調控基數。優先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等項目建設,優先支持職業院校創建重點(示范)學校、重點(示范)專業、重點實訓基地。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建設共享型、高水平的實習實訓基地、實驗室或生產車間經審定后統一授牌。對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工作中成績突出的職業院校、企業、先進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ǘ┞鋵嵄U辖涃M。由市級財政統籌安排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經費并納入財政預算,用于獎勵或資助納入市級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庫的項目(包括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培訓基地、實驗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生產車間等)建設支出。參照《韶關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技工院校畢業生留韶來韶返韶就業擴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的實施意見(試行)》(韶府〔20xx〕22號)對技工類院校的獎補辦法,落實畢業生留韶就業獎補經費。所涉及優惠政策與其他人才政策出現同一事項多重享受的,學生和學校在享受優惠政策時不疊加享受(具體獎補資金發放辦法由市教育局會同市人社局另行制定)。

         。ㄈ⿵娀熑温鋵崱8骺h(市、區)政府要統籌本地區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重點做好規劃、政策保障、資源配置、督導評估等工作。各職業院校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密切協作配合,細化工作措施,確保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各項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并取得實效。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12

          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全市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增強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根據《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目標

          加快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政策體系不斷健全,企業重要主體地位明顯提升,人才培養改革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教融合型城市。

          二、重點任務

         。ㄒ唬嫿óa教融合發展格局

          1.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將深化產教融合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融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城市建設、重大生產力布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軍民融合、對外合作等各發展領域,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課程開發等方面融合發展,發揮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產業發展的作用。(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市直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高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能力。促進高等教育融入創新驅動戰略,支持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建設,培育創新領軍人才,積極服務經濟發展。發揮產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作用,會同教育部門編制行業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優化職業教育布局結構。加強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基礎平臺打造。鼓勵各類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參與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加大職業教育扶貧工作力度,推進貧困地區學生到城市優質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就學。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持續實施免費職業技能教育計劃。(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扶貧辦等市直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產教融合型職教園區建設。編制長春合隆職教園區發展規劃,推動中國職業教育博物館建設,創新辦園體制機制,提升園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力。加快推進長春市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建立技術行業高技能人才技術聯盟,建設高技能人才創新研發中心。(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加快建立緊密對接我市現代產業發展的學科體系,加強與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吉林動畫學院等高校合作,共同推動我市重點產業和所需學科建設。健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加快汽車、高端裝備、健康食品、生物醫藥、影視文創、信息技術、新材料、現代金融等專業建設,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持院校增設一批家政服務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鼓勵各院校成立專業(群)聯盟,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師徒工作間等,開展專業開發、課程開發等活動,打造高水平學科專業。(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等市直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健全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制。將就業市場供需比例、就業質量作為學校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確定培養規模的重要依據,以行業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科學編制招生計劃,完善專業調整機制。組織專門力量或委托相關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等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建立人才需求預測發布機制,建立行業企業職業能力需求評價機制,定期發布相關信息,引導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和培養規模。(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

          6.拓展企業參與途徑。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鼓勵企業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參與舉辦職業學校校辦工廠,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舉辦產教融合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獨立或參與舉辦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習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等,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鼓勵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支持一汽集團、長影集團等有條件的國有企業研究開展產教融合項目,推動產教融合發展。(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等市直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7.推進“引企入教”改革。探索推進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優質企業參與校辦工廠建設運營,優選若干所公辦職業學校,建設服務教學的非營利性校辦工廠,所得全部收入只用于教育教學和生產再投入,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研究制定企業參與校辦工廠建設運營管理辦法,為公辦職業學校利用國有資產進行投資提供政策依據。(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8.強化生產性實習實訓。建設長春市公共實訓基地,滿足汽車、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專業實訓需求。鼓勵建設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引企駐校、引校入企、校企一體模式辦學試點。研究公辦職業院校購買實踐教學服務項目管理辦法,明確采購范圍、程序、價格和資金來源等事宜,支持直接購買學生頂崗實習、委托管理實習實訓設施等實踐教學服務項目建設。推進實習實訓規范化管理,保障學生享有獲得合理報酬等合法權益。(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9.創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教聯盟。鼓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及研究開發機構共同參與的產教融合聯盟機制,采取聯合建立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技術創新聯盟等合作方式,共同開展技術研究與開發、成果應用與推廣、標準研究與制定等活動。發揮骨干企業引領作用。鼓勵一汽集團、長影集團、長春光機所等重點企業及科研院所聯合吉林大學、吉林動畫學院、長春理工大學等高等學校共同組建產教融合集團(聯盟),整合資源加強實體化運作。支持科大訊飛與本地高校聯合設立“人工智能學院”,聯合推動高校相關專業在校生的實踐教育。加快華為長春研發中心項目建設,利用我市高等院?蒲袃瀯莺腿瞬刨Y源,圍繞光通信器件、超高清顯示技術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發,助力長春打造全球性光通信器件、超高清顯示材料、智能網聯汽車等特色產業。(市直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加快推進產教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等開展協同創新,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強化科技大市場與域內高校院所、各大成果轉移轉化平臺資源共享、互聯互通,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業人才,發展專業中介機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下放科技成果的使用、處置和收益分配權給市屬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對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人員收益獎勵分配比例不低于70%,上不封頂。(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市直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強化企業職工在崗教育培訓。落實企業職工培訓制度。鼓勵企業加大職業培訓投入,提升企業新錄用職工和在崗職工的崗位技能,企業按照規定提取使用的職工教育經費,按稅法規定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符合條件參保的企業職工取得初級、中級、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給予1000元—2000元補貼;緊缺急需職業(工種)補貼標準上浮30%。符合條件參保的企業職工參加新技師培訓和高級技師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的政府補貼標準為2000—3000元/人。鼓勵企業向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購買職工在崗教育、職業資格考試、新技師和高級技師崗位技能提升等各類教育培訓服務。(市人社局、市總工會、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ㄈ┩七M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

          12.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中學開設系列職業體驗、職業生涯規劃、通用技術等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將動手實踐能力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鼓勵各院校建立職業體驗基地,開展生產實踐體驗活動。以開放日、活動周等形式,向中小學校免費開放實習實訓場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3.推進產教協同育人。鼓勵職業院校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落實企業新型學徒制改革,實行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相銜接、校企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的人才培養模式。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建立對國賽、省賽獲獎學校和師生的表彰獎勵制度。(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等學校、職業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鼓勵高水平大學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開設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必修課和選修課。深入開展網絡創業培訓,提高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開展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師培訓。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校企合作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報酬。研究職業院校聘請企業兼職教師辦法,明確適用法規、工作程序、兼職教師標準和薪資支出渠道。全力支持企業高技能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職。(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完善考試招生配套改革及加快學校治理結構改革。支持市屬高職院校開展面向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單獨招生考試。支持中職學校開展“3+2”中高職銜接教育。加快學校治理結構改革。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可根據實際需求自主設立內設機構。健全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理事會制度,鼓勵引入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7.創新教育培訓服務供給。鼓勵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購買社會培訓機構、行業協會、企業開發的產業技術課程和職業培訓課程包。鼓勵行業協會、企業與各院校聯合開發立體化、可選擇的`校企合作課程包。積極參與全省線上的產教融合教育培訓服務平臺,逐步完善線下服務功能。(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ㄋ模┐龠M產教供需雙向對接

          18.規范發展市場服務組織。鼓勵各級政府、行業組織、企業、院校通過購買服務、合作設立等方式,培育產教融合服務組織(企業)。引導相關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雙向對接,推進以提供產教供需雙向對接服務為主要業務的中小企業長期健康發展。(市直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9.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依托省級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匯集各地及各行業人才需求、校企合作、項目開發、技術服務等各類供求信息,向各類主體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信息發布、推薦和各類相關服務。整合現有資源,加快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的共享式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并盡快實現與省級信息服務平臺資源的互通共享。(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健全完善產教融合政策體系

          20.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工程。加快推進長春機械工業學校、長春財經學院等一批產教融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的實習實訓設施項目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1.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積極參與省部共建國家振興老工業基地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項目建設,統籌工作任務,對參與的院校、行業、企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府支持。鼓勵第三方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評價。(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2.落實財稅用地等優惠政策。落實國家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支持職業學校開展校企合作辦學。高等科研人員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按照《財政部 稅務總局 科技部關于科技人員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xx〕58號),及《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科技人員取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有關個人所得稅征管問題的公告》。▏叶悇湛偩止20xx年第30號),符合上述文件規定的,可減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積極落實高職生均撥款和中職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政策,爭取省級財政獎補資金。及時為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規自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3.強化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鼓勵轄內銀行業機構創新服務模式,強化校企合作配套金融服務,開發適合產教融合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產品,支持產教融合項目。引導符合條件的校企合作企業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發行標準化債權產品,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市金融辦等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4.加強合作交流。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積極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與先進地區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深度合作,積極開發符合我市實際情況的校企合作和協同創新模式。鼓勵職業學校、高等學校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5.建立校企合作信用獎懲聯動機制。按照 《長春市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守信聯合激勵與失信聯合懲戒辦法》,加大對合作雙方守信行為的表彰和宣傳力度,對違法失信的學校和企業依法懲戒。(市政數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 13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xx〕95號),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經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圍繞“四個著力”,發揮優勢打好“四張牌”,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用10年左右時間,組建一批省級產教融合專業聯盟和省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開展一批產教融合建設試點,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重大結構性矛盾基本解決,形成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著增加。

          二、構建教育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一)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將產教融合發展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專項規劃和重大生產力布局,將教育優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項政策,統籌優化教育和產業結構,同步規劃產教融合發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實現途徑和重大項目。(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

          (二)統籌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布局。依托國家戰略,優化職業教育布局,支持鄭洛新“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圍繞產業集群調整職業教育結構,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基地。加強貧困地區職業學校建設,推動各地職業教育園區與產業集聚區緊密對接。支持職業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專業和特色院校、專業建設,促進職業教育差異化發展。(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三)促進高等教育融入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發揮高等教育對國家和區域創新中心發展的支撐作用,健全高等學校與行業骨干企業、中小微創業型企業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快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創建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支持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創業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

          (四)推動建立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適應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需要,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圍繞我省轉型發展攻堅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大力發展電子核心基礎部件、智能制造裝備等10個新興制造業相關學科專業,積極培育壯大航空及冷鏈物流、跨境電子商務等8個新興服務業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優化家政、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等社會領域專業,加強智慧城市、智能建筑等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關專業建設。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及新經濟發展,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發揮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品牌優勢,加大航空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依托職業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學科專業點,組建若干省級產教融合專業聯盟。(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等有關部門)

          (五)以需求為導向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推進教育“放管服”改革,發揮市場機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資源作用,強化就業市場對人才供給的有效調節。健全專業供需預警和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引導院校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產業的相關專業。新增研究生招生計劃向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積極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的高校和學科傾斜。(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等有關部門)

          三、強化企業重要主體作用

          (一)拓寬企業參與途徑。鼓勵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堅持準入條件透明化、審批范圍最小化,依托省網上政務服務平臺,細化標準、簡化流程、優化服務。開展職業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改革試點,允許企業以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股、入股或與職業院校共建產業學院(二級學院)、實訓基地、創新基地等并享有相應權利。支持公辦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職業院;蚨墝W院(系部),經行業主管部門批準可設立為非營利性法人,保持現有投入渠道和支持政策,實行相對獨立的人員聘任與經費核算,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

          (二)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導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職業學校新設專業原則上應有相關行業企業參與。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業和信息化委)

          (三)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支持各地依托學校建設行業或區域性實訓基地,帶動中小微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各級財政可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支持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實訓基地。健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逐步建立學生實習工作考核與獎補制度,鼓勵各地政府對考核認定符合實習實訓規范的企業給予實習成本補助。企業因接收實習生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支出,按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企業應當依法依規保障頂崗實習學生或學徒的基本勞動權益并按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報酬。規模以上企業要有機構或人員對接職業學校,職業學校要按照有關規定為實習學生投保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證實習學生安全。(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委、環保廳、稅務局,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

          (四)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支持企業與學校、科研院所合作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戰略聯盟等新型研發機構和協同創新組織,共建中試和工程化基地、技術轉移機構、創業孵化基地等載體,開展聯合攻關,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引導高校積極承接省內企業研發項目,省財政可按照項目實際到位資金的一定比例給予支持。完善財政科技計劃管理辦法,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牽頭申請的應用型工程技術研究項目原則上應有行業企業參與并制定成果轉化方案。完善高等學?蒲泻笤u價體系,將成果轉化作為項目和人才評價的重要內容。企業委托學校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按規定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鼓勵省、市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支持高等學校創新成果和核心技術產業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責任單位:省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委、科技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稅務局)

          (五)強化企業職工在崗教育培訓。深入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培訓制度。企業應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確保教育培訓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落實《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xx〕51號)要求。鼓勵企業完善職工繼續教育體系,對參加培訓提升技能等級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職工予以獎勵或補貼。加強產能過剩行業轉崗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將不按規定提取使用教育培訓經費并拒不改正的行為記入企業信用記錄,納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責任單位:省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稅務局)

          (六)發揮骨干企業引領作用。積極引導帶動各類企業依法參與校企合作,建立把規模以上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情況納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報告制度。發揮國有企業示范帶頭作用,依托其設備和技術優勢,為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習實訓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繼續辦好做強職業學校。鼓勵各級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企業辦職業學校。(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省政府國資委,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

          四、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

          (一)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制定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方案,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加強學校勞動教育,開展生產實踐體驗,組織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鼓勵有條件的普通中學開設職業類選修課程,組織學生到職業學校實訓基地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責任單位:省教育廳)

          (二)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堅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制度,采取工學交替、訂單培養等培養模式,推動企業和職業院校專業共建、基地共享、教材共編、課程共擔、師資共訓。職業學校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于總課時的50%。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逐步擴大試點規模,研究制定學徒制工作規范,明晰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權利義務關系。(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業和信息化委、總工會)

          健全高等教育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培養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和特色骨干高等學校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加強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緊密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結合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能力。(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等有關部門)

          (三)加強產教融合師資隊伍建設。支持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到學校任教,允許職業院校、高等學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并確定兼職報酬。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改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辦法,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類型分類建立評價標準。完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依托省級“雙師型”“一體化”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認定一批省級職業教育教學專家和“雙師型”教師。職業學校要嚴格落實新任教師“先實踐、后上崗”和定期實踐制度,專業教師每兩年專業實踐的時間累計不少于兩個月。(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

          (四)完善考試招生、就業等配套改革。全面落實“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職業教育考試招生改革方式,深化單獨考試、對口升學、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對不同生源的選拔方式,適度提高應用型本科高校招收職業教育畢業生的比例。創造平等就業環境,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招用人員不得對職業院校畢業生設置歧視性條款。(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有關部門)

          (五)加快學校治理結構改革。建立健全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理事會制度,鼓勵引入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推動學校優化內部治理,充分體現一線教學科研機構自主權,積極發展跨學科、跨專業教學和科研組織。鼓勵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設立產教融合管理、協調和服務機構。(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等有關部門)

          五、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

          (一)強化行業協調指導。充分發揮省行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作用,支持其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校企合作對接、教育教學指導等服務,建立行業就業狀況年度發布制度,推動行業內知名企業、產業集聚區等與骨干職業院校緊密對接,在協同育人、實訓就業、技術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有關部門)

          (二)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集團運行機制。鼓勵行業骨干企業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重點建設10個省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向實體化、法人化方向發展。(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三)規范發展市場服務組織。鼓勵各級政府、行業企業、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通過購買服務、合作設立等方式,積極培育市場導向、對接供需、精準服務、規范運作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企業),支持其利用市場合作和產業分工,提供專業化服務,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互惠的合作機制,促進校企緊密聯結。(責任單位: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

          (四)創新教育培訓服務。充分發揮河南省職業教育大數據平臺功能,匯聚區域和行業各類產教供需信息,建設產教融合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大力發展“互聯網+教育培訓”,支持職業院校、企業、社會組織整合校企資源,開發數據化產業技術課程和職業培訓包,支持職業院校開展網絡教育,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鼓勵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向行業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購買創新創業、前沿技術課程和教學服務。(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有關部門)

          (五)健全社會第三方評價。積極支持社會第三方機構開展產教融合效能評價,健全統計評價體系,監測評價結果作為績效考核、投入引導、試點開展、表彰激勵、項目支持的重要依據。(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

          六、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一)實施產教融合發展工程。支持一批中高等職業學校加強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術技能實訓設施。支持省級示范性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加強產教融合實訓環境、平臺和載體建設,支持一批普通本科高校面向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支持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加強學科、人才、科研與產業互動,推進合作育人、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

          (二)落實財稅用地等政策。省財政要積極整合職業教育資金,重點支持產教融合學科專業點、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和國家、省產教融合試點工作,各地也要加強資金統籌,加大支持力度。深化省屬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改革,合理擴大學校經費管理自主權。鼓勵高等學校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特點的職稱評定、崗位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自主決定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和獎勵方案。職業學校、高等學?蒲腥藛T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對于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在一個納稅年度內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免征所得稅,超過500萬元以上的部分減半征收。落實社會力量舉辦教育有關財稅政策。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學校、高等學校的建設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鼓勵各地通過落實國家和省建設規費減免政策、返還老校區資產置換地方收益等方式,支持產教融合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稅務局、國土資源廳、科技廳,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

          (三)強化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支持產教融合項目建設。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適合產教融合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發行標準化債權產品,加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項目投資。加快發展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鼓勵保險公司對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保險專門確定費率。(責任單位:省政府金融辦、人行鄭州中心支行、河南銀監局、證監局、保監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四)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支持具有代表性和較強改革意愿的城市、學校、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結合我省重大戰略布局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遴選5個左右省轄市、縣(市)和50個左右骨干職業學校、企業開展省級產教融合建設試點,重點在校企合作、職教集團、產教聯盟、混合所有制辦學等方面先行先試。對深度參與校企合作、取得突出成效、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的企業,各級工業和信息化、科技、發展改革等部門在技術改造、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科學研究等項目建設上予以優先支持,財政、稅務部門按規定給予相應優惠政策。(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委、財政廳、稅務局,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政府)

          (五)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鼓勵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優質教育資源,開發符合省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模式,合作開發具有國際水準的專業教學標準和優質課程,建設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加強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合作,開展“雙元制”“培訓包”“教學工廠”等人才培養模式本土化改革探索。鼓勵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參與配合“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一批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與企業結對聯合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服務我省國際產能合作和企業“走出去”。繼續辦好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有關部門)

          七、組織實施

          (一)強化工作協調。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發展改革、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密切配合,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積極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協同聯動,推進工作落實。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加大對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和試點工作的督促推進力度。

          (二)營造良好環境。做好宣傳動員和輿論引導工作,大力宣傳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先進事跡,弘揚工匠精神,叫響“中原大工匠”品牌。加快收入分配、企業用人制度以及學校編制、教學科研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斷提高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引導形成學校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重視“投資于人”的普遍共識,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良好氛圍。

        【產教融合工作方案】相關文章:

        產城融合調研報告03-28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簡單協議書(通用10篇)12-11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議書(通用6篇)11-17

        復工復產的工作方案04-14

        復工復產工作方案02-15

        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方案03-25

        工廠復工復產工作方案03-25

        關于加強信息共享促進產融合作行動方案的通知06-23

        復工復產工作方案(精選10篇)09-1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