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1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環(huán)觀,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現(xiàn)代漢語解讀】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宰。所以聰明人整天出門在外到處走,始終不離開輜重,雖然走了很多路,辦了很多事,還能夠輕松地坐下來,從容坦然?墒菫槭裁慈f乘之王,看重自己的身體卻看輕天下呢?輕視重點任務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控制。
【延伸解讀】
自然界的規(guī)律,如樹根比樹梢重。老子這里強調做事要區(qū)分出輕重來,把握重點。要明白哪些是事物的根本,是重點任務?哪些只是做事情帶來的結果,是副產(chǎn)品?,這些副產(chǎn)品不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和我們追求的目標。兩者必須區(qū)分出來,抓住事物的根本,結果是輕的。如中醫(yī)治病,就要抓住本質重點,不能光看癥狀,而是要清楚病因。身體是根本,事業(yè)只是身體的附屬。為了身體要懂得拒絕,不要為了工作拼命熬夜。為了工作以及工作帶來的虛名而熬壞了身體不值得,“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躁,狂躁的意思。人的躁動狀態(tài)是不正常的,只有靜能夠把狂躁控制住。當我們內心清靜的時候,躁動就會慢慢平靜。這一點在軍事上有特別多的例子。曾國藩打仗被稱為打呆仗,稱為“又笨又慢平天下”。他每到一地,安營扎寨,穩(wěn)扎穩(wěn)打,逐步推進,從來不出奇兵,就是以靜制動。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時也一樣,他知道諸葛亮糧草不足,急于速戰(zhàn)速決,所以他任憑諸葛亮怎么挑戰(zhàn)、羞辱,他都不急不惱。他知道諸葛亮著急、躁動,直到把諸葛亮拖垮、累死。諸葛亮一死,就沒有誰是他的對手了。當然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多數(shù)是出奇兵的例子,但實際上它在所有戰(zhàn)爭中的比例是很低的。大部分的仗還是穩(wěn)扎穩(wěn)打,以靜制動的。
君子,也有作“圣人”的`,因為圣人是得道的人,就不用拿出來比喻了。君子,指的是聰明的人。輜重,指裝糧食、行李的車子。古代人出門都是要帶糧食的。輜重雖然是負擔,但它是生活的必須,離開后可能會餓死。燕處,輕松地處置。昭若,輕松地完成。老子這里強調的是有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放棄它(用輜重來比喻)。作為領導者要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光掠影、虛幻的表象。對于企業(yè)管理者來說,公司就是你的輜重,最重要的東西。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我們生活中一定有東西是最重要的,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離開它,放棄它。譬如選擇職業(yè)時,最好能夠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一定要選擇自己感興趣,擅長的行業(yè);二是你所做的事要對眾生有利的;三是要堅持,堅持十年以上必有成果,必定成為專家。
萬乘之王,就是君主。君王為了自己的享樂而不重視天下的治理,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層出不窮,最后天下百姓遭殃或者失去天下。有的公司領導認為功成名就了,常年不在公司里呆著,到處去爬山,出國游玩。當野蠻人來敲門的時候,回來應對時驚惶失措。一個普通老百姓犯這點錯誤可能問題不大,但作為萬乘之王的后果就很嚴重了。
輕則失本,就是只求結果,忘記為什么追求這個東西。如孩子學鋼琴,忘記鋼琴本身是為了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學的過程也應該是享受美的過程,但有的家長強迫孩子學,孩子一彈鋼琴就頭疼,孩子根本無法感受其中的樂處,這就是失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是這個道理。
讀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2
我理解的,道德經(jīng)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
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jīng)》“德”的部分,我覺得,并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xiàn)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么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jīng)》,我又查閱了資料,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jīng)》,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暗碌馈背擞械赖碌膬群,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yǎng)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jīng)》,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毕M约耗軌驁猿謱W習《道德經(jīng)》,修德明道。
讀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3
《道德經(jīng)》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傳世經(jīng)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yǎng)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chǎn)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yǎng)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fā)展它。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zhàn)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八问钡牡览泶蠹叶济靼祝侵寥岬臇|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史上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zhàn),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殺人,之后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毙〔菔侨崛醯,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zhàn)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zhàn)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xiàn)代社會表現(xiàn)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yǎng)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边m當?shù)氖救酰拍軌蛞酝藶檫M,成為最后的贏家。
柔弱勝剛強,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哲理,仔細品讀《道德經(jīng)》,你能夠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時空,直達我們的心靈。收起你的鋒芒,保存你的實力,臥薪嘗膽,以柔克剛,在適宜的時候主動作為,必將成就一份偉大的事業(yè)。
讀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币馑际牵準窃斐筛5那疤,而福又內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袄献印笔侨藗儗λ姆Q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于此刻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戰(zhàn),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zhàn)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國。經(jīng)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后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jīng)》。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zhàn)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yún)s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讀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5
《道德經(jīng)》,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jīng)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xiàn)老子的哲學思想。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構造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框架。
一開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邊注解的幫忙下才稍微明白一點,就這一點點,讓我領略了他的辯證的哲學思想。
讀完到《道德經(jīng)》,使我對這位古代賢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yǎng)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釋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景,實質上又是一種情景,表面情景與實際情景有時完全相反!按蟪扇羧保溆貌槐;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就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還有“躁勝寒,靚勝炅”則說明事物的對立面常常互相制約,異常是對立面的主導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經(jīng)》的第六十三章說出了做事的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也說出了“天下之難作于細,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從而說明在辦事情是要從客觀條件出發(fā),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老子也說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壘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說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時必須有恒心一點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道德經(jīng)》的許多哲學限于我的學識,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讀它真是獲益匪淺。在我讀完《道德經(jīng)》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比較的念頭。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據(jù)說孔子還對飲食有研究。作為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學不能算作作哲學,他的觀點,我認為其實是對現(xiàn)實中事物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只是別人照著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或許很少發(fā)現(xiàn)錯誤?鬃拥恼軐W,我認為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只能說是孔子比別人多了一項概括的本事。比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都是一般人們的生活規(guī)律,生活常識,并沒有太多的理論價值,說明了一點,就是一張教別人如何做菜的烹飪單子,別人看到只需要照著上頭的步驟,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
可是老子不一樣。他的《道德經(jīng)》從一開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銘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終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能夠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責于人。故有德思介,無德思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都是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哲學。如果從開始你不認真體會,你就沒有辦法領會到這些深刻的觀點。
他用一種樸素的語言,用哲學中辯證的方法寫出了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書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最終我感激徐教師能為我們大學生讀經(jīng)的活動作了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遠古的精髓,讓我們對于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在現(xiàn)代禮貌的熏陶下不會忘記我們以前的禮貌,從而增加我們的文化及道德修養(yǎng)。我真誠期望你的可能繼續(xù)開展下去。
【讀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07-17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08-06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精選09-01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08-22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精選10-03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心得06-13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范文09-23
關于《道德經(jīng)》的讀書筆記09-24
道德經(jīng)讀書筆記范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