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2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1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頒布了科舉錄取的規(guī)則: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作為考試內容。當晚,天上就出現了“貫索犯文昌”的奇觀。隨后,一百多個小星星向東南方向墜去。
貫索象征牢獄,文昌象征文運,古人以天比人,“貫索犯文昌”,預示文人有災,而后則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維持文運。王冕不愧為奇才,縱觀《儒林外史》,的確與之相符……
科舉在明代的確危機四伏。文人為了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不擇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寫八股文這一條做官的途徑,把其他的處世準則看輕了。于是,有些人不滿于此規(guī)章制度,走出了這個名叫“科舉”的怪圈,涌現出了一批可能當時被眾人所誤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進士及第卻絲毫不留戀官場;杜少卿,樂善好施,看重道義,對官人們嗤之以鼻;鳳四老爹,為人行俠仗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是有些人對他們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為“杜家第一敗家子”、“專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這些下等人來往,沒有一個正經朋友”甚至連杜少卿的父親這樣愛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變了味兒:“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討好百姓,‘敦孝悌,勸桑農’之類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惹得上司不高興,官也丟了!睘槭裁炊派偾渥尭叽笕巳绱丝床黄穑吭蛞彩撬H口說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實學,就應該中舉當官,征辟算什么正道?”對,原因還是科舉!中舉,甚至進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頭地,這才是當時民眾的普遍看法,書中就有證據:馬先生告誡匡超人“要以舉業(yè)為主”“人生在世,只有舉業(yè)可以出頭,沒了舉業(yè),就一事無成”;魯編修教育女兒“要是八股文不好,沒有講究,不管你做什么東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禪、邪門歪道!”所以,隨后該才女評價蘧公孫“誤了我的.終生”也不足為奇了。科舉對當時的人真的很重要,“周進倒龍門”、“范進中舉”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然科舉對當時的人如此重要,那么,咱們只要剖析一下科舉,就能知道該時間段的歷史潮流。科舉對外在的危害開篇就提到了,那么科舉自身有沒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進試卷的周進在書中的一段話:“原來他的文字得看好幾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可見世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評價一針見血,充分地揭露了科舉自身的黑暗面。中舉可以出人頭地,那么還有別的方法嗎?書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景江蘭說:“你們所說的考科舉中進士,是為名,還是為利呢?”大家都說:“是為名!本敖m說:“趙爺雖然沒有中進士,但是外面的詩選上刻著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進士的名聲大得多呢!”眾人都笑了。讀到這兒,我也笑了。
不管從隨到清活了兩千多年的老壽星——科舉,對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希望現在的素質教育能早些完成,這既能幫助學子們脫離學習的苦海,也能幫助國家培養(yǎng)時代的棟梁!
坐在書桌旁,打開清秀的《儒林外史》,任憑書香溢滿整個院落。書香伴著我的思緒,輕輕地、自由地飛翔,擷一朵知識的彩云,牢牢地貼在心間!度辶滞馐贰罚娴慕o了我很多,很多……
儒林外史讀后感范文2
我剛接觸《儒林外史》,是因為小學的一篇節(jié)選課文《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
語文老師把嚴監(jiān)生和葛朗臺相提并舉,并告知我們《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長篇諷刺小說”,嚴監(jiān)生就是其中一個具有深厚諷刺韻味的例子。
當時我只覺得吳敬梓的諷刺寫法的確入木三分,為了油燈里燃著的兩根燈油而不愿斷氣的細微環(huán)節(jié)顯明而生動。
后來又學了《范進中舉》,他中舉后發(fā)瘋的丑態(tài)更是被作者描寫地細致嫻熟酣暢淋漓,忍不住重讀了一遍《儒林外史》。給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還是——被數人誤會的嚴監(jiān)生。
嚴監(jiān)生怎么會是吝嗇鬼!
他對妻子王氏的兩個兄弟出手闊綽,他哥哥嚴貢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錢打點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認為嚴監(jiān)生非但不吝嗇,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為節(jié)選片段里臨死前那兩個指頭,我們便認為他是古今中外數一數二的“吝嗇鬼”,豈不冤枉了嚴監(jiān)生?“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這也可以看做是節(jié)約吧?
嚴監(jiān)生并不吝嗇,真正吝嗇的是他的哥哥嚴貢生。嚴貢生為了賴掉船家的船錢,佯裝暈病,把一般的云片糕說成是治療暈病的靈丹妙藥,有意讓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銀子。他甚至還在嚴監(jiān)生死后強占嚴監(jiān)生的偌大家產,那嘴臉真讓人不知下何結論。
臨死前恐費了燈油不愿斷氣的'嚴監(jiān)生,和每天大魚大肉坐吃山空的嚴貢生,究竟誰更吝嗇?我以為吝嗇是指對待別人而言,若一個人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哪里能說是吝嗇呢?
還有范進。
范進沒什么文化這點我承認,但在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范進的生活除了中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變更。因此明知科舉是獨木橋,也要舍命去擠,哪怕被洶涌的河水沉沒,也義無反顧。因為一旦過了河,便是陽關大道,從今一生無憂。
嚴監(jiān)生也好,范進也好,當然算不得什么雅人高士,或蠅營或茍且,過活罷了!翱襻,逃婚才女,名門基友,冒牌詩人,號哭童生,中舉范進,騙財俠客,獨居隱士……”彼時的儒林,每個人都被這滾滾濁流裹挾著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貧愛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現在,我們也許就是如此。世上并無桃花源,那么在俗世里做個俗人,便是大多數人的宿命了。
毫無疑問,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開篇王冕自不必說,杜少卿也是作著墨較多的。我查過吳敬梓生平,發(fā)覺他本人幾乎與杜少卿如出一轍?途忧鼗春优,仗義疏財,辭官不就。吳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著自己的人生志向吧——萬貫家財散盡,功名富貴不求,可這是鮮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里,九十多個人紛紛登場又紛紛離去,他的描寫冷靜客觀,就像一個旁觀者,冷眼看著這蕓蕓眾生。
于是我想吳敬梓寫《儒林外史》并非全為了諷刺,也是實錄這儒林眾生相。“誕生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群書,家道中落,數次科考,目睹官場斗爭險惡,親歷家族爭產風波”,以這樣的人生經驗,假以十年的光陰,來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為當官肯定貪贓,而為富肯定不仁。后來讀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紅塵之中每個人都有不得已處,于是學會了自省,也學會了寬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難,舉世皆濁我獨清更難。
楊絳說“人生實苦”,所以既為俗世凡人,且愛這俗世凡塵。要知道這世間,正如《緣緣堂隨筆》中所說的那樣:“有明之處必有暗,明多之時暗亦多,戲濃之時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進嚴監(jiān)生。
【儒林外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12-06
雜談《儒林外史》12-06
讀《儒林外史》的感想01-06
《儒林外史》鑒賞及影響01-28
儒林外史好詞好句01-18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誰01-31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04-01
儒林外史讀后感03-07
《儒林外史》讀后感02-02
儒林外史讀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