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精選29篇)
當(dāng)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
父母對于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可是,因為生活的年代不同,經(jīng)歷的事情不同,對于許多事情的看法和想法也會不一樣,看了《親愛的安德烈》我被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之間濃濃的親情和和諧的關(guān)系所感動。他們用文字溝通,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彼此,真好。
在我自身和許多周圍的好朋友之間,都曾聽到過這樣的抱怨,父母抱怨子女長大后不如小時候聽話,我們則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許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父母看來卻是不聽話。龍應(yīng)臺在《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一文中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边@樣的心態(tài)在我看來是很難得的。許多人都認為,孩子長到八十歲,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而我們在漸漸成熟,開始有不同的想法,渴望得到理解,希望能夠不再被當(dāng)成孩子,盼望長大,想要擁有自己的主見,因為我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人。
安德烈寫信的時候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差不多,在他的文字中,我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龍應(yīng)臺覺得安德烈不夠嚴謹,而我卻覺得這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寫作,什么都是一板一眼的,那會失去許多真實的東西;蛟S成年人認為做好一件事就是該認認真真、一絲不茍,我也明白這個道理,可是,我更多的是想把一些事在輕輕松松的環(huán)境中完成,而不是成為自己的負擔(dān)和束縛。書信成為了兩人溝通感情的橋梁,可以暢所欲言,真是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呢。
父母與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他們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或許有著許許多多的不知道和不了解,自然是比不上我們這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的年代。我們現(xiàn)在想要知道什么事,上網(wǎng)一查就好了,可是在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網(wǎng)絡(luò),想要得到信息,只能靠人為傳播。曾經(jīng)也聽媽媽說過她小時候的故事,可是,遠沒有這樣直觀的感受。看了這些文字,我理解了媽媽,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不一樣的。我們擁有的高科技產(chǎn)物,是他們小時候無法想象的,細細想來,真是有一份感動。
在比賽中,為哪個隊伍加油?是為自己國家加油還是為別國加油?這個問題,或許許多人包括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為自己的國家加油,因為這是一種榮譽。而龍應(yīng)臺則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會為弱者加油。在愛國的同時,龍應(yīng)臺看到了國家的另一面,并不完美的一面,這是許多人難以做到的吧?
在少年時,我們會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不想完全被父母知曉,此時,就需要他們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了。在安德烈的生活中,曾提到“性”、“藥”、“搖滾樂”,我想這只是一種比喻,而作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卻因此緊張。我明白這是一種愛,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我都希望爸媽相信自己。如果得不到信任,我便會選擇深藏自己,因為我覺得很難過。信任,無論是在親人還是朋友之間,都是重要的。
這點點滴滴的一切,正是說明了兩代人之間的差異,但是,能夠把這些差異變得和諧,互相之間能夠理解,真是很好。其實,我也很盼望這樣的和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
喜歡讀龍應(yīng)臺,喜歡她文字的平淡,喜歡通過它去開掘那些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直潛伏在自身周遭卻沒有被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喜歡隨它而來的那些總能引起我強烈共鳴的“平淡無奇”的小驚喜。而《親愛的安德烈》,滿滿的都是這些好靈感。
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在初中時就讀過《目送》中的一小篇,說的是龍與兒子在機場告別,她久久目送孩子遠去,可兒子沒有回頭的背影仿佛在告訴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這一節(jié)我總會感慨頗多,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需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弊x到此處的時,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覺得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當(dāng)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想要孩子怎樣記得她時,她把自己比作柴火,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有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突然想到某一天父母是會離我們遠去的。想到當(dāng)我們一個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時,我總覺得我們心中必定會有悔,緊隨而來的卻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苦苦尋覓,卻終究找不到那一雙影子的痛。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與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但或許正是這樣的“隔閡”讓我喜歡讀安德烈,喜歡他有別于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佩服他看到問題后做出的思考。
時間是05年,在香港游行現(xiàn)場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占了多數(shù),而大學(xué)生卻少得可憐。安德烈對游行的人中大學(xué)生的稀少感到疑惑,他問母親:“香港人不是為自己的城市、為自己的問題、為自己的孩子的未來而來的嗎?那大學(xué)生去哪里了?許多驚天的運動不都是以大學(xué)生為主力嗎?”而在文章的最后安寫到:期末考比什么的重要!淮蠖讶烁静辉诤跛麄兩钤谑裁凑蜗(只要有錢就行),大學(xué)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guān)切,大學(xué)只管知識運輸,但表示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讀到這里,我不禁有些心寒,一個大多數(shù)大陸孩子認為思想先進、民主先進、教育體制先進的香港讓安德烈疑惑、失望?v然我并不能肯定安說的一切都對,但在當(dāng)今的中國,誰又能說孩子們不是在為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生活著?看到此情此景,又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停下腳步去反思,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看到問題背后的本質(zhì)呢?又或許在很多人眼里,游行者是誰、游行的人數(shù)有多少都是于己無關(guān)、無利罷了。
讀《親愛的安德烈》,是試著在思想上參悟愛的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在當(dāng)下生活中也一樣需要有心去延續(xù)和發(fā)展的。讀《親愛的安德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許又會引導(dǎo)我們一個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同齡人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差異這么簡單,還有的是國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3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漂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龍應(yīng)臺
喜歡龍應(yīng)臺的文筆,在這個漫長的暑假,正好靜下來讀讀龍應(yīng)臺的著作,這本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合稱為“人生三書”的《親愛的安德烈》,看過之后我感觸良深。
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與她的18歲兒子安德烈三年來互相通信的36封家書合編而成,他們年齡,文化有著很大差距,但他們都在做著努力,以了解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就這樣,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內(nèi)容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東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歡喝酒,喜歡與朋友開派對;愛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職業(yè)”;熱愛旅行,滿世界游覽。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實際上他不僅愛玩,而且懂玩,他們能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可以更多的時間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當(dāng)然,我們也并不是沒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依然有自己的空間來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這樣的時間,是否能讓思維更開闊呢?
東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則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而龍應(yīng)臺卻認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事實上,安德烈已經(jīng)是18歲的成年人了,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文采與“大文豪“母親可以一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邊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學(xué)報名還依然要靠父母辦這辦那。歸根究底,還是父母一直將子女當(dāng)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將子女多放手,孩子便會更有主見,更有自立能力,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實不從其他角度,單單看這對母子這36封書信,便可看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30年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在我看來是十分難以交流的,但龍應(yīng)臺那份母愛,將遠在德國的兒子拉回自己身邊,她說:“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不難看出,她對自己的兒子傾注了多少愛,而兒子的回報,一個擁抱足矣。
母親給予孩子關(guān)愛與呵護,兒子回報母親以熱情,他們都在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給對方以遙遠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對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將母子的心連接起來。如何了解自己的母親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壑?如何用愛來向親人表達愛、獲得愛,這36封書信,會給你最美麗、最動人的答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4
首先,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jīng)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xué)習(xí),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xué),于是,老師、學(xué)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huán)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jīng)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認識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對于子女不離不棄的、貫穿始終的愛。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nèi),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dāng)?shù)男问胶蜋C會,以至于兩代之間形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以成家,卻發(fā)現(xiàn)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白罱脝?”“還好啦。”“錢還夠用嗎?”“夠。”僅此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應(yīng)該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yǎng)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jié)局。
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后讓我深思,而且指導(dǎo)我如何面對每天在學(xué)校遇到的12歲左右的學(xué)生。每個學(xué)生就是一本書,是作為老師一日就得不斷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復(fù)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師的愛心、智慧及藝術(shù)了。好的老師應(yīng)該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yīng)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12歲的人,我們該怎么辦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F(xiàn)代傳媒迅猛發(fā)展,而世界發(fā)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個答案。所以不要帶著標準答案與學(xué)生討論,因為人人都不喜歡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應(yīng)該把80%的時間用于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要以權(quán)威自居對他們發(fā)號施令。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去改變,我們和父母、父子、師生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雨后的彩虹,就會在橋梁的上空,綻放!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5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這是一本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xiàn)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yīng)臺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著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母親一直深愛著兒子,兒子也同樣愛著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jīng)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弊x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記得,有這樣一個片段。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想要孩子怎樣記住她時,龍應(yīng)臺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遠不破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會永遠陪伴在誰的身邊。只是來溫暖寒冷的人,只是來點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龍應(yīng)臺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案改赣H,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會為你遮風(fēng)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xí)慣了的舊房子吧!睍r間依然前進著,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guān)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沖突。
在國外,老師對14歲以上的同學(xué)稱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樣有看待問題或提出觀點的資格。而在中國,這簡直可以說是登天之難。我覺得安德烈對媽媽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與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6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題記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錢沖昏了頭,迷失了自己,將自己交付于貪婪。他們只有著極度虛浮的心,追求著物質(zhì),恐懼著百年之后的必然結(jié)果,卻從未想過,化成風(fēng)沙,愛依舊可以存在,桃花依舊,西風(fēng)依舊,流水依舊,而物質(zhì),卻不復(fù)存在。
只是,他倆,他和她,卻沉下心來,在孤燈下整理著自己的思緒,編織成文,再用筆,將自己心中的點點滴滴記敘下來,寄給對方。熟悉的字跡,熟悉的溫度,熟悉的措辭,飛過海峽兩岸,飛過萬水千山,終是抵達,也終是釀成了佳釀醇厚的味道,不烈,不沖,不橫,只有平淡,卻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已然攜了時間的顏色,淡墨濃暈,鋪開在畫卷之上,兩代之間十幾年的代溝,一筆勾銷,只有心靈與心靈之間平等的對話。像是十幾年前親手埋下的時間膠囊,十幾年后又親手打開,泛黃的紙張,模糊的字跡,卻帶不走當(dāng)年的心。
他是她當(dāng)年埋下的時間膠囊,她是他未來的模子,一點一劃,刻下了他們之間相似的靈魂。
他們仿佛已經(jīng)習(xí)慣了,一個星期的某個時候,一定會坐下來,在不同的燈光下,用不同的信紙,書寫著相同的內(nèi)容——自己經(jīng)歷的事與感悟。寫好后,投進不同的郵筒,然后,心底留了一個日期,那是對方信件抵達的日期。
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終會在心底留下一個小小的角落,塞下一個小小的日期。
他們稱之為約定。
他們是朋友,可以談?wù)撘磺械呐笥选K麄円彩怯H人,身體中,流著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稱之為——母子。
世界上最親密的兩種關(guān)系之一。
母親一生傳奇的色彩,絲毫沒有使她變得呆滯古板,反而使她更易接受新興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兒子,他跳躍的思維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因為首先,她是一個母親,其次,她才是一個社會教育家,思想家。
他們之間的家書,內(nèi)容并不是訓(xùn)話。他們其實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們筆下的友人,他們交換著思想,交流著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換對方的所有。
他們的背后,是愛。母愛,子情,支撐著他們一路走過。
忽然憶起,書的名字很溫潤,不復(fù)母親從前的犀利與辛辣,叫做《親愛的安德烈》。
母與子,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7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龍應(yīng)臺和兒子之間往來的36封家書。我用了兩周斷斷續(xù)續(xù)的時間,今天終于讀完了。
本書內(nèi)容概要:這本書是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作為母親龍應(yīng)臺和兒子中間隔了三十年。他們之間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因為有隔閡,作為母親不愿意從此“失去”曾經(jīng)認識的那個兒子。于是,想到了采用書信的方式與兒子交流。兒子也在她的影響下,采用書信的方式與母親交流。于是,關(guān)于人生、關(guān)于生活、關(guān)于學(xué)業(yè)等等的一些看法兩代人就開始了溝通和思想的碰撞。作為父母與孩子同住一個屋檐下,卻是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補相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找不到語言。這種寫信的方式,讓彼此有了連結(jié)。
這本書中,母子兩人的家書圍繞:德國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兩代人對國家的不同認識。在閱讀過程中特別佩服龍應(yīng)臺的一些犀利的見解。
因為是家書,讀起來特別輕松,也特別溫馨,在母子對話中讓讀者有收獲,有思考。對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粗唏僦械膵雰阂惶焯煸陂L大,而作為母親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當(dāng)女兒長大的那一天,我同樣可以趕上她的步伐。這種“家書”的形式對于我也是在女兒十八歲和她溝通的一種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寫日記,只是為了寫給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當(dāng)年老的一天還能回憶生活的印記。
在閱讀到《給河馬刷牙》的時候,“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gòu)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當(dāng)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dāng)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蔽乙矔此甲约耗壳暗墓ぷ鞯降资鞘裁茨?我們都希望有尊嚴的活著,體面的工作就是讓我們有尊嚴的生活著,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謀生的手段,很有意義的工作,現(xiàn)在做的特別糾結(jié)和落寞,沒有了方向感,特別想跳出那個圈圈,而卻沒有了跳出的勇氣,只能在糾結(jié)中生活著。希望自己能夠心存陽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帮L(fēng)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jīng)還是經(jīng)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牽掛下去。愛孩子,愛家人,我們也必須有度才行。愛的太深,對方會窒息,想逃避,愛的太少,我們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愛”是我們一生要學(xué)習(xí)的功課!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8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dāng)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明白,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边@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蛟S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dāng)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wù)咧弧倍弥!笆裁矗磕?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dāng)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dāng)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yīng)臺應(yīng)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jié)、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應(yīng)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yīng)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刻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里,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后,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
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shè)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yīng)對學(xué)習(xí)、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發(fā)奮地去適應(yīng)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9
媽媽曾經(jīng)看過龍應(yīng)臺的“人生三書”,她極力推薦我看這幾本書,可我當(dāng)時不愿看這本書。現(xiàn)在也到了該看的年齡,我愿意去好好品味。
這本書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怕不怕安德烈以后過于平庸,無法及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父親的成就。
為什么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呢?本人認為所有興趣都是感同身受,經(jīng)歷過或思考過同樣問題,就像遇見知己(無論是人,亦或是物)。沒錯,十三歲的我也思考過同樣的問題。就連我這“等閑”人也思考過的問題,能證明“問題大了”?梢哉f思考過的人不在少數(shù)。身為一個孩子,有老師說我有好勝心,且強,所以好勝心定會激起我與父母的攀比之心。我相信這是人皆具有的。我自認為是成績不比父母差,自身與學(xué)習(xí)有關(guān)的所有條件比之父母也只強不弱?晌沂譃樽约旱那巴尽皳(dān)憂”。原因是在父母那個年代沒有過多的競爭對手,而我的競爭對手數(shù)量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有文化的人多了,競爭也就更為激烈了。以前中國只有一部分人讀過書,他們都很努力,而現(xiàn)在社會進步了,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加油就會被他甩在身后。所以我很擔(dān)心自己能不能讀到好的高中、大學(xué),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于是我開始想:為什么這么累?人生這么短,不是應(yīng)該享樂的嗎?這么累有什么用,死了之后還不是一無所有?還不如自己活得開心,珍惜眼前,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不留遺憾,還滿足。學(xué)習(xí)這么累……
而龍應(yīng)臺缺一語驚醒“半步入歧途”的人們(咳咳,可能只有我):“你現(xiàn)在好好學(xué)習(xí)不為別的,只為你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權(quán)利”。這是在工作上,在家里,在社會上……,是的,我們努力學(xué)習(xí)是為了自己選擇工作,而不是工作選擇我。有了這個權(quán)利,我就能擁有一份有時間“享受”的工作,或者直接得到一份自己享受的工作。明顯這份享受比之前的享受“正派”,而且比之前的誘惑更大,因為這個理由更為富麗堂皇,我有付出,就有收獲。反觀之前想放棄學(xué)習(xí)的想法,如果成了,就真的連溫飽都要擔(dān)憂了。這個念頭一閃現(xiàn),我把自己嚇了一跳。趕緊把這個念頭扔掉,太可怕了!
我十分愿意主宰自己的人生,因為它是我的,為什么不呢?工作先是能滿足溫飽問題之后,就是要考慮是否對自己的生活、成長才有意義,有幫助。如果不斷做一些無意義的事,這不是自欺欺人嗎?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用管他人的想法,你只要做好自己,就像龍應(yīng)臺所說的:“人自強努力不是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為自己找尋心靈的安適”。
《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影響很大,把走上彎路的我不斷地“掰直”,就像這“將軍飲馬”的解題思路,它為青少年做了多少貢獻!從《孩子你慢慢來》到之后要看的《目送》,龍應(yīng)臺的“人生三書”已帶給我許多。我很期待,希望《目送》能帶給我更多的新思考、新方向。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0
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后,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quán)”或“施予”,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他們的心態(tài)啊。也就是說,他們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他們的“別人”!――題記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dāng)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zé);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dāng)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xué)學(xué)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guān)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xué)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1
讓“它”拉近我們心靈的距離媽媽,最近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不喜歡我了?偸沁哆缎跣醯亟形易鲆恍┎槐匾龅摹靶∈隆薄辽傥沂沁@么認為的。
當(dāng)我做不好的時候,你還總是拎著我大罵一頓。還記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時,就因為東西賣得有些貴,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數(shù)落我,并叨叨絮絮地給我算了“一筆賬”:什么書本費啦、衣食住行費啦、甚至水費、電費都算上了,我聽著實在不耐煩,便“反駁”了兩句,沒想到這兩句在我看來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話語,在你耳中卻被灌上了一個新名詞——頂嘴。眾目睽睽之下,你舉起手要煽我,我扭頭躲開。于是,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討厭我。相應(yīng)的,我也越發(fā)的不喜歡你。
其實,我們還是互相深愛著的,就像《親愛的安德列》一書中說的那樣:愛,并不代表喜歡。愛,有時也會是不喜歡吧!我們的關(guān)系是愈來愈僵……那時,我感到我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之間,就像白晝和黑夜,永遠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卻因那所謂的“尊嚴”而不敢……幸虧在這個暑假,“它”來了。它的全名叫《親愛的安德列》。
我萬萬沒有想到,它被帶回家時,從來不愛看書的你,會第一個打開這本書,而且打開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我驚訝于那本書到底有怎樣的魔力,會讓以前“本書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讀書之列……于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驅(qū)使,我也翻開了此書。只輕輕打開了一頁,我便再也禁不住這本書的誘惑了……因為,書中母子倆的關(guān)系和我們太像了,不是嗎?隨著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的腳步,我們慢慢地走,直到到達對方心靈深處,解開了死結(jié),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間……
從此,我明白,白晝與黑夜之間還存在著黎明,黑與白總還有交匯的灰,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納呢?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也感受到了,我們一直相互深深地愛著。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2
很早之前就看過的書,再看花了兩個晚上,暢快淋漓。對我,這是一本值得看了再看的書。仍被安德烈和媽媽在信中談?wù)摰母鞣N政治、道德、東西方文化、藝術(shù)等問題震懾到,很佩服安德烈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張揚個性。而只比安德烈大4歲的我,18歲時,在想什么呢?應(yīng)該就是學(xué)分、考試吧……8年后,我的孩子18歲時,他又會思考些什么呢?而我又能給他什么樣的答案呢?沒有辦法像媽媽一樣跟安德烈有這種深層次的溝通,或者我可以給他看看這本書。
我喜歡《兩種道德》《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里》中關(guān)于道德和文化的討論。尤其是后者,安德烈、媽媽、讀者還有菲利普的信,不同的人所理解的香港文化,讓人共鳴。其實,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內(nèi)心何嘗不都在嘆息著文化信仰的缺失呢!雖嘆息卻無能為力,只能盡全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應(yīng)該也算是一種消極道德吧。
媽媽是我難以企及的高山。當(dāng)然,每每信中透露出作為母親的關(guān)切,又讓人覺得倍感親切,哈!世間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安德烈的獨立思kao也是我年輕時最缺乏的,從小到大的乖寶寶,基本空白的人文藝術(shù)熏陶,認真學(xué)習(xí),努力考試,畢業(yè)后找到一份父母眼中的安穩(wěn)工作。有了孩子以后,希望他比我們有更多的見識,更獨立的人格。我們一起看書,一起看電影,一起游學(xué),也努力充實著自己。有一天,我的孩子和我說:“媽媽,其實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會太優(yōu)秀,但也不會太差!蔽蚁胝f,孩子,我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媽媽。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3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教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xué)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后還真有不少收獲。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回到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龍應(yīng)臺必須要認識成熟的大學(xué)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我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我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fā)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此刻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我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yīng)當(dāng)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dāng)這種壓力超過必須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杯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yīng)當(dāng)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fā)現(xiàn),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期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4
這是兩代人思想的碰撞,但也是兩代人相互了解、溝通的方式。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他們談對政治、國際、民主的主張,談品味、談音樂、談對KITSCH的理解。跟安德烈同樣年紀的我,卻無法說出自己的獨立想法,深感慚愧。
“我擔(dān)心的不是你職業(yè)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
“父母親,杜宇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fēng)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他、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知識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在那個電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經(jīng)知道:和你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后,只有的鏡頭不斷重復(fù):你上中學(xué),看著你重進隊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國游學(xué),在機場看著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你回頭一瞥,你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guān)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你說這次游行留給我什么印象?一,一小撮人上街去爭取本來就應(yīng)該屬于他們的權(quán)利;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錢就行);三,大學(xué)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guān)切;四,大學(xué)只管知識的灌輸,但是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
“我發(fā)現(xiàn)我在心里對自己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里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fā)現(xiàn),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
“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xué)會去抵御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說話,傻就不假裝聰明。”
“我像你的兒子一樣,發(fā)現(xiàn)要找一條出路,就是要把自己和父母用手術(shù)刀分割開來。狠狠地把他們視作獨立的別人,看清楚他們的優(yōu)點缺點,把兩代數(shù)十年的恩怨情仇稀釋了,才能找回我自己,才能找回自己的真正情感世界。”
“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風(fēng)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jīng)還是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牽掛下去!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生活架構(gòu)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當(dāng)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dāng)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本書不僅僅在自我成長方面給予我營養(yǎng),更在親子教育方面給與我更多的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5
這段時間讀了幾本書,印象最深刻,最喜歡的是龍應(yīng)臺女士的《親愛的安德烈》。
看這本書時,心情是激動的,因為我和龍應(yīng)臺一樣,想要了解我十六歲的女兒,即將成人的她,在想些什么,今后想要干什么,這個世界在她眼里究竟是怎樣的。
龍應(yīng)臺女士寫這本書的初衷,也是想了解自己十八歲的兒子,這個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已經(jīng)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可愛的小男孩“安安”,而是變成了一個棱角分明,有點“冷”的陌生人。為了了解自己的兒子,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歷時三年寫成這本書。
這本書帶給我許多的驚喜,雖然龍應(yīng)臺女士和我母親同齡,而且她和兒子生活的背景更國際化,臺灣、香港、德國,她們接觸到的世界更廣闊,所以她們談話的內(nèi)容更豐富,涉及親情、愛情、價值、國家、歷史、政治等方方面面。但書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母子之間通過書信表達的愛與關(guān)切,是最打動我的。
做為一個有著十六歲女兒的母親,我也渴望和女兒的交流,我們也愛著彼此,但就像書中說的,我們不會交流,不懂表達。吵架成了我們之間溝通最多的方式。
這本書涵蓋了太多的東西,讓我了解到了臺灣、香港、德國種。種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我驚奇于龍應(yīng)臺女士的敢說,對時事、對政壇敢于批評。也驚異于安德烈的思想豐富,對國家、對價值觀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而我和女兒,在這方面欠缺的太多,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貌似信息極其開放多元的時代,可我們在談?wù)撌裁矗谒伎际裁茨兀?/p>
我們談?wù)摰淖疃嗟氖菍W(xué)習(xí)、功課、考大學(xué),可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涉及這方面的話題,他們幾乎沒有討論。他們討論的事太豐富、太多元,他們思考人生、思考政治、思考人性。可我們呢?有多久沒有思考了,看抖音、刷韓劇的我們,簡直就是井底之蛙,只看見自己頭頂?shù)囊恍∑炜,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么遼闊,多么精彩。
看完這本書,我反思了很多,雖然我們因為生活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學(xué)識經(jīng)歷有限,導(dǎo)致目前這種膚淺的生活,貧瘠的思想,但只要認識到了,什么時候都不晚。
多讀書,多寫字,對女兒多了解多溝通,把她當(dāng)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讓我們不要生活在思想的沙漠里,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深入了解生命的真相。
從今天開始,試著去聽女兒喜歡的音樂,哪怕覺得很吵,也要聽完。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yīng)臺《親愛的安德烈》
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在她的書《目送》中的這段話,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它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最在意的那根弦。而已為人母的我也是因為這段話,開始讀龍應(yīng)臺的另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依然清晰的記得,念大學(xué)的時候,往返市區(qū)跟學(xué)校的公交車上,總在播放一條叫做"Family"的公益廣告。母親一直在追孩子,從頭發(fā)黑亮、身形挺拔,追到白發(fā)蒼蒼、氣喘吁吁。而孩子,從家跑到小學(xué)、高中,再從大學(xué)進入社會,最后,才在疲憊的晚上停下了腳步,想起了家中步履蹣跚的母親。就這樣,在短短幾十秒的時間里,幾乎兩代人的一生濃縮其中,不由讓人感慨萬千。
而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中,龍應(yīng)臺對母與子關(guān)系的描繪,也很有意思,與之前看的公益廣告有幾分相似。她形容母親與兒子是萍飄,水浪一打,就四處散去。她說父母是孩子在大雪天登高跋涉時偶遇的小木屋,小木屋里有熊熊燃燒的柴火,她的兩個兒子安德烈與菲利普在里面短暫歇腳,避風(fēng)取暖,天亮?xí)r柴火熄了,又繼續(xù)上路。她還說,母與子的緣分,就是一次一次看著孩子離開,對著他的背影默默揮手。這些描繪有意思在于,它們都以離開與被離開的關(guān)系力證了父母與孩子日漸疏離的不可抗事實。
世上的愛多以聚合為目的,愛他/她,所以要和他/她在一起?晌ㄓ懈改笇⒆拥膼,是以分離為目的。愛他,就給他自由,讓他獨立。在漫漫生命之旅中,我們的上半程沒有孩子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們也不可能與他們共度。無論我們和孩子彼此多么相愛,都無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能自己去走。為人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只是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對他堅定不移的支持,讓孩子時刻有被愛的把握,分享我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建議,幫他建立起照顧自己的能力,最終成就他自己。
所以,龍應(yīng)臺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里,記錄了很多她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片段。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這一篇:安德烈二十一歲的時候,在爭取交換留學(xué)的競爭中落榜了。十歲那年,安德烈參加一場音樂測試,表演曲目是《兩只老虎》,因為太緊張,加上沒自信,唱出來的聲音就像指甲在刮著黑板壁,忽高忽低,一會兒斷掉,一會兒又續(xù)上,歌詞大半都忘了。而這些都不由讓龍應(yīng)臺想起自己十四歲那年,從臺灣的鄉(xiāng)下苗粟縣進入了臺南大城市的經(jīng)歷。苗栗縣的學(xué)校旁邊是水汪汪的稻田、綠油油的清水池塘,體育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進行,少了那么幾分"正式"的味道。而臺南的學(xué)校,操場的周圍被鋼筋水泥的"森林"包裹著,上體育課就是操練各種器械,鉛球,標槍,跨欄……這些全是身為鄉(xiāng)下孩子龍應(yīng)臺沒見過也不會使用的東西。扔鉛球是城里孩子的基本活動,鄉(xiāng)下孩子不會扔,會被笑,因為城里孩子從未見過不會扔鉛球的人。
所有這些安德烈與龍應(yīng)臺經(jīng)歷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失敗"。交換留學(xué)賽場上的安德烈是失敗者,城里大學(xué)校操場上的龍應(yīng)臺也是失敗者。做一個失敗者的滋味不好受,就跟跌倒會痛,被落下會失望,被放棄會氣餒一樣。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關(guān)于"失敗者"的奇怪定義。就跟龍應(yīng)臺的一個比喻一樣,同樣一個操場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沖刺,有人在散步。五千米的人可以把慢悠悠散步的人稱為"失敗者",百米沖刺的人可以把氣喘吁吁的跑五千米的人稱為"失敗者",氣定神閑的散步者也可以把滿面通紅的百米沖刺者歸為"失敗"的。然而,實際上是,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也有小草的活法。小草充大樹不行,大樹裝小草,也同樣不行。
龍應(yīng)臺在體育課上的失敗啟蒙,給她的教訓(xùn),不是要稱為"成功者"的一員,而是在于反抗由所謂的"成功者"對失敗下的定義。"失敗者"要在失敗的當(dāng)下,四腳朝天、一敗涂地之后,"從容地爬起來,有尊嚴的走下去"。"失敗"的智慧,就在于你從中明白了自己的跑道,并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這是他們共同的成長與所得,不是做母親居高臨下的給予,而這也是我在書中觸動的地方。
安德烈曾經(jīng)問過母親一個問題:如果你能搭"時光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里去,你想去哪里?未來,還是過去?為什么?
龍應(yīng)臺說她要坐著時光機先去過去,看看孔子時期的中國。她還要去未來,到2030年,那時安德烈四十五歲,弟弟菲利普四十一歲。龍應(yīng)臺想偷看一下,安德烈與菲利普是否幸福。但她又不想去,因為她可能不敢看。
你呢?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你,你有時光機,你想回到哪兒去?如果是我,我想回到過去。我想回到父母還年輕的那段時間里去。
那時候媽媽還穿那件涼涼的藍格襯衫,頭發(fā)綁起來,在青春里恣意飄散,跟現(xiàn)在我身邊的漂亮女孩一樣。我可以和她做朋友,聽她講她的秘密,幫她做她不會的數(shù)學(xué)題。
那時候爸爸也許很貪玩,70年代的娛樂,樣樣都會。冬天穿大黑呢子衣,再掛黑色大圍巾。春天穿夾克,下面配高腰牛仔褲,卷起了褲腳,再蹬一雙白球鞋。
那時候爸爸媽媽還沒有我這個煩惱,他們的人生好像還有無數(shù)可能。就跟我現(xiàn)在一樣,在他們身后,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注視。
在那段時間里,我有的青春父母都有過。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7
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龍應(yīng)臺慌了,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lián)系。于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一方面她可以透過書信來了解兒子的想法、內(nèi)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為人母親最渴求知道的——過的好還是不好?這36封信就是如此產(chǎn)生出來的。
從他們的對話里,我看到的龍應(yīng)臺,是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她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三年的對話是成功的,母子收獲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來,龍應(yīng)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非常熱愛,反獨裁、反強權(quán),追求民主、關(guān)心民生,厭惡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喚公平正義。在給兒子的信里,她對“貧乏”、“愚昧”的漁村娓娓道來(“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對權(quán)力的傲慢、欲望的偽裝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雖然艱難卻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guān)懷所在”),她對故土臺灣愛的深沉。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中,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關(guān)于將來,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里,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里出來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寄回去養(yǎng)她父母,安德烈說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龍應(yīng)臺就問:“安德烈,那16歲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嗎?”回想自己,龍應(yīng)臺說:“18歲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沒進過音樂廳和美術(shù)館,不知道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龍應(yīng)臺對安德烈說:“我對于享受和物質(zhì),帶有幾分懷疑的距離”,爬黃山的時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邊水泥、一邊食品,早晨4點出門,黃昏爬到山頂,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擔(dān)壓出兩道深溝,一天掙30塊錢。她說:“安德烈,30塊錢不到3歐元,不夠你買3球冰淇淋,山頂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個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難呢?”她講黃山少年,我很激動,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動容了。
從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教育、意識,很多方面。比如,他們長于理性思考,而我們重情感抒發(fā),他們會積極參與、干預(yù)現(xiàn)實,而我們更多是旁觀。18歲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討論的內(nèi)容在我們看來是不用討論的,沒什么好討論或者討論不出什么,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們不會思考,也不會想去思考。我們依賴長輩、領(lǐng)導(dǎo),我們相信,我們從眾、附庸。就香港選舉時間表出臺問題,安德烈置疑香港人數(shù)的少,在他看來,爭取小小的本該的權(quán)利,為什么不發(fā)出聲音呢?龍應(yīng)臺是呼喚民主的,她在之列。當(dāng)然,一些問題上,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煩惱!皨專阋宄邮芤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guī)缀醮_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yīng)臺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完全贊成龍應(yīng)臺,但事實上只有少數(shù)的人不是被迫謀生。以龍應(yīng)臺的這一段文字來看,我認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么世上還是有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的身上呢?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頂尖中的精英,不斷的期許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這或許就是變相的施壓吧。但……就放任著他一事無成、游手好閑?不!所有的母親都會擔(dān)心,會緊張。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親的為難之處。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8
《傅雷家書》是父子書信集,而本書則是一本母子書信集,母親也是作家,是中國的母親和其德國的兒子教育理念碰撞錄。
母親是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兒子安德烈則是一個德國青年,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dāng)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nèi)與課外作業(yè)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nèi)〉贸晒s永遠是理所當(dāng)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guān)系。在這樣一個德國青年的眼里,臺灣是這樣的:“我不關(guān)心臺灣的過去,不關(guān)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guān)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qū)人們?nèi)绾螢闋幦∶裰鞫,我也不關(guān)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guān)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蔽蚁脒@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zé)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yīng)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yīng)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這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我覺得安德烈媽媽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從書中,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方式,另一種教育理念。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個有同樣年齡兒子的母親,書中可借鑒之處太多了。我們對孩子的管教實在太多了,以我們所謂的經(jīng)驗為孩子制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一條流水線,出來的是“一模一樣的產(chǎn)品”,而不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給我們教沒有了,許多的問題只有對和錯,是和不是這兩種答案。這本書,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認真地讀,去認真地思考。它比《傅雷家書》還有更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9
匆匆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合上書頁,我不知是該羨慕安德烈的生活,還是應(yīng)該為自己眼下的生活悲哀。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dāng)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zé);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dāng)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隨著我一天天的長大,有很多的煩惱圍繞著我。別玩電腦游戲了,快睡覺!快點去,明天還要上課!一陣刺耳的聲音又從媽媽的嘴里不耐煩地跑出來了。我心里暗想:好煩,游戲正玩到精彩的地方媽媽又來煩我了?催@就是我成長中的第一個煩惱:電腦游戲和媽媽之間的戰(zhàn)爭,而且戰(zhàn)爭有愈演愈激烈的趨勢。另外在學(xué)校里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愿與家長談?wù),因為只要一談,他們就要長篇大論,不準我插一句話,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話的進出,所以我不愿讓耳朵受罪,就不想與家長啰嗦!
我只是想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空間。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xué)學(xué)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guān)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xué)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0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主要是作者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6封書信,母子倆分隔兩地,一個在臺灣,一個在德國。文化的差異、時空距離使得他們的關(guān)系變得日益陌生。母親渴望關(guān)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長大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使得母子間隔閡越來越大,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她邀請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通信內(nèi)容涉及兩人對歷史的看法,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社會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兩代人、不同地區(qū)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讀來耐人尋味。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guī)缀蹩梢源_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xué)歷,很普通的職業(yè),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而龍應(yīng)臺回答:“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dāng)我們所有做父母的看著自己的孩子逐漸的長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興的,但說真的對他們的憂慮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會變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對父母語重心長的建議和忠告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這些都會讓父母感到擔(dān)憂和痛苦,不可否認,年代不同了,條件不同了,社會價值觀變化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是客觀存在的,青春期出現(xiàn)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們做父母的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樂的生活,學(xué)學(xué)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帶去幫助和指導(dǎo)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1
前幾日去書店,給外甥女買童書,瀏覽了龍應(yīng)臺的書籍,初識她是因為《目送》,在當(dāng)當(dāng)網(wǎng)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弊屪约汉苁歉锌N液茈y想象母親和孩子竟可以這樣的交流。當(dāng)龍先生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為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邊,而且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墻。但是龍先生選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庇谑莾蓚人便一起寫了三年專欄,通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wù)摰膬?nèi)容包含生活,社會,經(jīng)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現(xiàn)在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雖是以母子交流為主,但大多通過對時事,對人生,對事情的交流來體現(xiàn)。文中涉及了許多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兩個我很有感觸的說一說。第8封,第9封信中,兩人討論了“兩種道德”的問題。主要針對日益明顯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僅在臺灣在德國,在大陸也是,整個世界也是。我們在吃著好幾百塊的大餐時,是否可以想到還有孩子在山區(qū)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薩不知道什么叫漢堡。在我們倒掉殘?zhí)凼o埖臅r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饑餓導(dǎo)致水腫肚皮滾圓最終死掉的孩子。這是個非常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個非常嚴峻的道德問題。于是龍先生就提到了兩種道德,消極的和積極的。我們可以節(jié)約,可以不浪費,可以隨手關(guān)掉無人房間的燈,在并非很熱的時候不開空調(diào),但是這個只是消極的道德。積極的道德是主動的抵制,主動的做一些事。而我覺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話是“菲利普(龍應(yīng)臺二子)說,誒呀媽媽,那你雞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大量養(yǎng)雞的嗎?他們讓雞在籠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爛肉,你說人道嗎?我說,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記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個人的事,不一定又邏輯來管轄!彪m然這話聽起來自私,卻確實解決的我的問題,許多次我徘徊于消極和積極的道德之間不知如何取舍——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文中龍先生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己會一直平庸下去,而問龍先生是否會失望,龍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覺得有意義,可以帶來快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币沧屛颐靼琢烁改傅男模麄円笪覀兒煤脤W(xué)習(xí)的目的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什么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為什么人的權(quán)利。
“龍應(yīng)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fēng)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yīng)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zhuǎn)往人生的深沉!边@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nèi)テ纷x。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2
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后,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quán)”或“施予”,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他們的心態(tài)啊。也就是說,他們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他們的“別人”! 題記
讀《野火集》從此知道了龍應(yīng)臺,知道了原來有這樣一種寫作方式,有這樣一種批判精神可以通過筆端展現(xiàn)出來。還記得當(dāng)時的震撼,以及在無數(shù)次的作文中給我的啟示。很敬佩這位女性,可能比起魯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筆觸,龍應(yīng)臺是溫和的,但她卻實實在在地活在我們這個世紀,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更覺得親切,覺得真實。帶給自己更多的尊敬。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dāng)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zé);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dāng)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xué)學(xué)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guān)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xué)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3
一直特別喜歡讀這種貼近生活的書,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間的共鳴。我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書中寫的朋友親情的那些暖和怨總讓我悲傷或溫暖。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點感情的點綴,讓人很容易愛上這個世界。
龍應(yīng)臺帶有中國母親的特點卻又有一些特別,安德烈?guī)в卸畾q年輕人的心聲特點卻又有異國的風(fēng)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說當(dāng)讀到他說我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動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學(xué)校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時候就是此處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梢酝嬗螒驎r大喊大鬧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學(xué)校游蕩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書,可以對路過的人肆意大笑,我想這是二十歲的我獨特的迷茫和頹廢,我沒有目標便只好浪費生活。想起家中的親人何不內(nèi)疚,但是我難以邁出我的步伐達到他們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著,我是一個小小平凡的人。當(dāng)龍應(yīng)臺說出我只想讓你快樂,如果我淚腺發(fā)達肯定會流淚。因為我們都想做令人驕傲的孩子,同時也渴望理解。
倆代人的溝通帶有親情的傳遞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別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誠的傳遞方式。當(dāng)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就要跟他說很多的話,真誠的說話。在中國不得不說親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給予他們的愛,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達到期待。這是親情么,是,這是幾千年的親情,但我想算一種賦予的契約,做父母的應(yīng)該怎么做做孩子的應(yīng)該怎么做。我們從未了解彼此。這不是那種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會痛扁你也不是你媽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種你說出一個觀點,竟然是認同或者討論,而不是那種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國很難,因為父母給予的太多,連龍應(yīng)臺這種開明鼓勵獨立的母親,在孩子說抽煙喝酒什么時候第一反應(yīng)就是去詢問和勸誡,他們不管自己孩子有沒有主見或者在何種心情下做這種事,只知道這不好要停止。這就父母身上那種你永遠是小孩,我要永遠保護你。這種深愛,大概很多時候都讓孩子喘不動就想他們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僧(dāng)我們?yōu)槿烁改赣质侨绱耍@是典型的中國情感。沒有好壞,只是想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慢慢改變。當(dāng)讀到安德烈說他看到中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幼稚表現(xiàn),我羞紅了臉,因為我也如此。
一個母親能與孩子這么交流,是一種多大的感動。我們都退讓一步,不能全部認同但我學(xué)著理解你的世界。以上吐槽了可多,其實是隨心寫。我知道這邊本書感動的是親情,我也羨慕能如此真誠的同最愛的人交流。我更喜歡他們討論的香港人的快生活對政治的討論對恐懼的討論去愛情的見解,這才是內(nèi)容,是生活。是倆代人的不同是碰撞,但是我讀了共鳴也讀到了感悟。原來每個人都是如此有意思。說是心靈雞湯吧,也算,但我不認同。因為我并不是求雞湯而來,我只想看看這對母子的不同和思想的不同階段,一個二十歲的世界和一個四十的世界和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悟。
不管是誰,只要我們愛,都要想著去了解,在生活中永遠不要忽略與他人的溝通。這是愛應(yīng)該有的最初步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4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媽媽 “你為什么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xiàn)代、我的網(wǎng)絡(luò)、我的世界呢?你為什么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么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jīng)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jīng)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jīng)定型得不能動彈?”──安德烈
這兩年中心校提倡打造書香校園,對于這樣的政治任務(wù),說實在的:我一向不太感興趣,甚至連學(xué)校的讀書筆記也是完成任務(wù)式的寫了十幾頁。一朋友送我的幾本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也置于箱底。五月份,?母生病,而父母農(nóng)活忙,于是,晚上照看?母的重任就交給我了,無聊的晚上,蚊子亂飛;寂靜夜晚,飛蛾亂撲。百無寂聊的晚上,確實是難以渡過,第二天晚上,隨手拿起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躺在陪床是有心沒意的亂翻,幾頁后,竟然被這本書深的的打動了。
是的,這是一本充滿了母子之間按這種討論、辯駁、分析,但是當(dāng)我真正開始讀它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它的與眾不同,我被書中的內(nèi)容深深的吸引了?梢哉f,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我也是從現(xiàn)在開始,才開始認真的思索書中的內(nèi)容。
首先,通過這本書,我也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從小學(xué)到大學(xué)這一路走來的枯燥與無可奈何。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jīng)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xué)習(xí),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xué),于是,老師、學(xué)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huán)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尤其是在職業(yè)中專的的那段高中里的日子,我們每天的任務(wù)就是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再學(xué)習(xí)。終于,我在這種模式下考上了大學(xué)。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我知道,如果整日沉迷在這種享受中會使意志消沉,但是青年人如果沒有放松而不放縱,熱情而不激烈的勇氣和嘗試,我想在他垂垂老矣的時候,他會感到自己人生的悲哀。所以,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jīng)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我,就是這么想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認識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對于子女不離不棄的、貫穿始終的愛。
這部由36封家書構(gòu)成的書,不僅橫跨了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guān)懷,更橫跨了母與子的世代價值觀,集結(jié)成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nèi),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dāng)?shù)男问胶蜋C會,以至于兩代之間形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以成家,卻發(fā)現(xiàn)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最近好嗎?”“還好啦!薄板X還夠用嗎?”“夠!眱H此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應(yīng)該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yǎng)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jié)局。
但是看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作為子女,我們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們渴望了解我們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這樣的感覺讓我們厭煩,于是我們就會不自覺的離他們更遠。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內(nèi)心深處愛的噴泉。是愛,讓他們管我們管的太嚴;也是愛,讓他們在日益長大的、獨立的子女面前手足無措。所以,無論外在的表現(xiàn)如何,內(nèi)在的實質(zhì)都是愛。我們長大了,擁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更應(yīng)該在自己的世界里盡興之后想一想,是不是應(yīng)該做點什么來讓父母感覺到他們子女的存在,也讓他們感覺到我們成家立業(yè)的后我們是怎么的呢?
于是,猛然間,我想到了,我是多久沒有給父母打過電話了?我是多久沒有給他們講我的工作、生活、家庭里的事情了?于是,我拿起了電話,撥通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號碼,我相信,電話的那一頭,是怎樣的一對興高采烈和包含欣喜的臉。
再次:做為父母,當(dāng)11歲的兒子寫了作文藏起來不讓我看時、當(dāng)他不肯告訴我他好朋友的名字時、當(dāng)他抗議我們大人常常把小孩子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扔掉時、當(dāng)他抱怨父母親只知道成績時、當(dāng)他拿出一大本他用心畫的漫畫時,我不得不悚然一驚,他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我高興時可以抱抱親親,不高興時便不理的小毛頭了。我必須面對一個每個父母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去了解眼前這個每天都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越來越有主見、正從“小毛頭”逐漸變?yōu)椤靶〈填^”的孩子,如何和他溝通。我只有一次做父親的機會,沒有人來教我如何當(dāng)父親。如果我不主動去學(xué)習(xí)如何做父親,而他又肯定不會等我終于明白如何當(dāng)父親后才開始成長,那么我很可能會錯失他僅有一次的少年青年時期。
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后讓我深思,因為這本書不僅讓我想到如何當(dāng)父親,而且指導(dǎo)我如何面對每天在學(xué)校遇到的12—15歲左右的學(xué)生。每個學(xué)生就是一本書,是作為老師一日就得不斷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復(fù)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師的愛心、智慧及藝術(shù)了。好的老師應(yīng)該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yīng)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12—15歲的人,我們該怎么辦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F(xiàn)代傳媒迅猛發(fā)展,而世界發(fā)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個答案。所以不要帶著標準答案與學(xué)生討論,因為人人都不喜歡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應(yīng)該把80%的時間用于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要以權(quán)威自居對他們發(fā)號施令。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5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著名的臺灣女作家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書,共收錄36封書信,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透過這些信件相互了解、彼此靠近。
此書的大意可概括為:在安德烈14歲時,龍應(yīng)臺因工作離開安德烈去了臺灣,母子兩個分離,等她回到兒子身邊時,安德烈已經(jīng)18歲了。他們不但是兩代人,而且是兩國人。龍應(yīng)臺女士發(fā)現(xiàn),雖然兒子長大了,但母子之間卻無形中多了一堵墻,這堵墻隔斷了他們之間的交流,對待同一問題,雙方意見分歧;這堵墻阻礙了他們之間的親情,兒子不愿意向母親傾訴,更不愿意聽母親傾訴。為了融化這塊兒堅冰,母子兩個用了三年時間,以書信的形式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龍應(yīng)臺了解了18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我非常羨慕這種真誠的沒有絲毫障礙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兒女也能敞開心扉,深入交流,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思想,告訴他們我們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傾聽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希望什么,最后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明白各自的難處和各自的目的。
我覺得書信是一種非常樸素的交流方式,運用書信交流沒有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語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煩惱,甚至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他們改變或者達成共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示,讓我學(xué)習(xí)到了育兒知識,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想我會多一些方法,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聆聽,少一些急躁。這真是一本好書,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做父母的朋友,讓他們也認真讀一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6
2004年,也就是14年前,龍應(yīng)臺突然發(fā)現(xiàn)兒子“安安”不見了,站在面前的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對兒子時她不知如何開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這是一個如此親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愛不單單是心里的思念、言語的關(guān)懷、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愛,愛而不懂那是虛假的愛,那終歸愛的是自己。
她強烈地要認識這個18歲的親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遠是不單有想法,更關(guān)鍵的是還有辦法,而且是妙法。她請求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與她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yīng)就不能半途而廢。安德烈答應(yīng)了。
龍應(yīng)臺覺得: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談人生價值,談對工作的態(tài)度,談愛情觀,談抽煙問題……對話并非總是順暢的,有爭論,有各執(zhí)己見。比如安德烈對龍應(yīng)臺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對不對我們的代溝就在這里:我上面所說,沒有一句我的同儕聽不懂,而且,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他們根本不需解釋。”他要求媽媽“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當(dāng)然更多的地方充滿一個母親眷眷的讓人感動的情,有很多觀點有著讓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從2004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07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歷時3年3個多月時間,母子2人書信往來共36封,以專欄的方式刊載。這36封信影響了臺灣、大陸以及國外許多的家庭,許多的父母,許多的兒女。因為兩代人“親而不懂”“愛而不知”的問題,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溝癌”一樣,擴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體內(nèi),父母給錢、買房、贈車、送飯用各種方式表達“疼愛”也收效甚微,子女節(jié)日送禮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鏡、防滑鞋、煙酒糖茶頻繁表達“敬愛”也難暖愛子之心。
龍應(yīng)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讓我們覺得:龍應(yīng)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愿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她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龍應(yīng)臺這樣的態(tài)度使得她的兒子可以無憂慮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寬容、這種理解使得他們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他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里,孩子應(yīng)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quán)干涉只能引導(dǎo)。而當(dāng)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
龍應(yīng)臺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zé)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7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yīng)臺與她18歲的兒子之間的36封書信的集子,內(nèi)容涉及人生觀、
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性和戀愛。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本書劃分成認同和歸屬、清狂等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同和歸屬。這是兩個怎樣的詞匯呢?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于認同的定義僅僅局限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說是一種感覺。但在閱讀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少發(fā)生自然災(zāi)害。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太過安逸,以至于當(dāng)我聽說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災(zāi)害發(fā)生的時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應(yīng)讓我感到極度的羞愧!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地方又發(fā)生了災(zāi)害,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每次災(zāi)害發(fā)生之后都會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為什么只有在受災(zāi)之后才開始進行防范?為什么人性道德這種本就該存在的東西現(xiàn)在竟變成了奢侈品?在這里,人們生活都極其的安逸,這直接導(dǎo)致了現(xiàn)在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甚至不會燒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在我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對自己明確的定義!我能干什么?我會干什么?這兩個問題誰能準確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龍應(yīng)臺在這本書中不僅講述了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講述了這
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以及處世態(tài)度。
“清狂”與“輕狂”,這是兩個讀音完全相同的詞匯,但所包含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輕狂”的意思是輕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一個貶義一個褒義!扒蹇瘛痹诠湃说脑娫~中早有明確的定義。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清狂的人不會被家庭羈絆;不會為責(zé)任束縛;更不會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與“自由”。自由是我們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們一直都希望不會被家長管束,不會被老師管束,希望能夠自己決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當(dāng)我們的家長要管束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對父母說:“老媽,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該怎么做的!干嘛總是想管著我?給我點自由的空間好不好!”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現(xiàn)在的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各種觀念尚未成熟。我們這種希望是不被允許的!在我們長輩的心中,現(xiàn)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著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放棄角逐!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nèi)缛舴艞壗侵鹁蜁簧鐣蕴,淘汰就意味著被社會拋棄甚至是死亡!所以,體諒一下父母,體諒一下自己的將來吧。不要再叛逆了,這樣做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道德,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詞匯。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時候被定義為道德底線的東西在現(xiàn)在已然被拋棄了。我們不會因為有人正在挨餓就將自己餐盤中的東西吃得一干二凈,也不會因為有地方發(fā)生旱災(zāi)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xí)慣。停水一兩個小時就令我們抱怨個不停。當(dāng)然了,這些并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道德,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古時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們耳熟能詳?shù)牡赖鹿适路浅6。從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之本。百事孝為先,在古代,不孝是會被殺頭的。不孝,不遵從父母之命即為不孝。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頻繁發(fā)生。與父母頂嘴,欺騙長輩更是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社會已然如此,我們能改變什么,我們也不需要改變什么。
《親愛得安德烈》,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自己心里得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來說,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傷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本書,幾行字,只是對生命的感悟。因為我閱讀,我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8
幾許,無論在什么時代,寫信可以變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遠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看天下》
因為工作關(guān)系,龍應(yīng)臺在兒子安德烈十四歲時離開歐洲到臺北,等龍應(yīng)臺再次回到兒子身邊時他已十八歲,四年沒有在一起的生活使他們之間有了一堵無形的墻,她發(fā)現(xiàn)兒子愛她卻并不喜歡她。所以,她決定彼此寫信來了解對方!队H愛的安德烈》就是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寫給彼此的三十五封信所編成的書,信里包括了講述時代差距,近期生活,新聞觀點……
對于《親愛的安德烈》中的三十五封信,我是如此震驚。在這科技急速發(fā)展的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已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還有多少人用信來交流?別說三十五封信,大概一封信也不愿意寫吧。到底是為什么讓他們能夠?qū)懗鋈宸庑拍兀?/p>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這對普通人來說或許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在經(jīng)歷幾次無果后就放棄了。但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卻通過寫信的方式,跨越了鴻溝,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與心靈。龍應(yīng)臺說“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最后,她成功了,她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在沒有看這本書以前,我覺得看別人的信枯燥無味,家書更是會讓我煩燥不堪,但看了這本書以后,我發(fā)現(xiàn)這些信是一對母子心靈相貼的過程,如此神奇而富有真情,讓我能透過這個方式,找到與父母了解溝通的方法,能讓很多讀者尋求心靈深處的慰籍。它們讓我第一次覺得,信,擁有強大的力量。
古時,信承載著或是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或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或是對戰(zhàn)前戰(zhàn)士們的鼓勵……正因如此,才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愛情是友誼的精華,書信是愛情的妙藥”等名句,極言書信的珍貴。
而今,游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熱切地盼望書信的到來,傳達信息不過幾秒鐘的事;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擔(dān)心長時間沒見面導(dǎo)致感情冷卻而分手,相見不過一張車票的事;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那么重視書信,也許寫信也不過是一時興起的玩笑。這一切的一切,難道表示我們不再需要書信了嗎?當(dāng)然不。游子因為有了電話,不再有像“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樣的詩句;戀人因為有了火車,不再有像“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樣的詩句;人們因為有了科技,不再有更多感人肺腑的美麗詩句,這難道是一種好現(xiàn)象嗎?或許,現(xiàn)在的科技時代并不是一個完全美好的時代,我們依舊需要書信,讓人們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詩句,讓世界不變成一個沒有詩人的世界。
再者,當(dāng)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人的信息也變的隨意,感情不增反減。而信比所有科技更能表達出人們的真情實意。在寫信時,會比平時發(fā)短信更認真地寫,生怕出了差錯,這時,信上的字能表現(xiàn)出寫信之人的心情,感情也更加真實、濃厚。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也因此,能夠更快地認識對方,更深刻地了解對方,更貼切的感受彼此的愛。所以,信不只是單單的一張紙,它也是一種語言,它有足夠的力量連結(jié)相隔萬里的人的感情,甚至相隔兩代的人的心靈。
望所有人,能夠執(zhí)筆,認真誠摯,書一封信,不論給誰。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9
讀龍應(yīng)臺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么龍應(yīng)臺的圖片為什么這么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里,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里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huán)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yīng)臺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還是那本風(fēng)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xiàn)在被稱為育兒典范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fā)現(xiàn)龍應(yīng)臺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nèi)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yīng)臺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內(nèi)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不管結(jié)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_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0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6-2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3-17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07-02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11
親愛的安德烈英語讀后感02-01
教師《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04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精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