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

        時間:2021-07-06 12:20:0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后感之十五,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1

          子說:“冉雍這個人哪,可以但任握有一方統(tǒng)治大權的行政職務.”冉雍便向孔子問詢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子桑伯子這個人也不錯,可惜不依禮樂.”冉雍說:“如果內心充滿著‘敬’而言行又表現為‘簡’,這樣的人來掌握一方統(tǒng)治大權,不也是可以的嗎?如果內心便充斥著‘簡’而言行也表現為‘簡’,這樣不是太過于‘簡’了嗎?”孔子說:“冉雍說的沒錯.”

          當孔子評價冉雍時,并沒有具體指明,使冉雍可以“南面”的品格到底是什么.但通過冉雍與子桑伯子的比較,我們便可以明確這一點了.但這個比較并不是孔子直接了當地說明的,而是通過冉雍的提問引出了孔子對子桑伯子的評價:“可”但卻“簡”.問題是,這一評價仍然十分模糊,于是冉雍對“簡”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分析,而且得到了孔子的認可.

          冉雍在分析中使用了兩兩相對的四個概念:居、行,敬、簡.我們可以看到,冉雍顯然是“居敬而行簡”,而子桑伯子則是“居簡而行簡”,則“居敬而行簡”正是冉雍得到孔子“可使南面”的評價的關鍵所在.那么,“居敬而行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孔子曾明確地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讀得》14)又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見本章后)相對于夏、商二代來說,孔子很明確地選擇了周的禮樂文化.在他看來,夏、商二代缺少“禮”對人的修飾(“禮”是周公旦制禮作樂的結果),因而人顯得“野”,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缺少文化,是野蠻人.當然,孔子也不同意在以“禮”飾身時太過于強調“禮”,那樣的人顯得虛偽,后世理學時期所出現的“假道學先生”便屬于這一類型.孔子所要求的是“文質彬彬”,以“禮”合理地修飾自己的言行,既不能太矯情,也不能不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修飾.

          《禮記》開篇說“毋不敬”(《禮記·曲禮》),而其中所記載的各種對人的言行的規(guī)范,其最終的目的也在于使人做到“敬”,“敬”在“禮”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由此來看,“居簡而行簡”顯然缺乏對“敬”的堅持.那么孔子為什么又會認可“居敬而行簡”這種對“敬”的解釋呢?

          首先,孔子已經說過要“文質彬彬”,“居敬而行敬”顯然太矯情,屬于“文勝質”的一面,“居敬而行簡”則做得比較好,既有內心的“敬”,又不張揚.

          其次,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則所謂“居敬”正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而“行簡”則是對他人的寬容態(tài)度.《大學》說:“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這也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的表現,同時還說明了只有經過嚴格地修身,才有可能達到“喻諸人”的目的,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最終理想,這與孔子因為冉雍“居敬而行簡”而認為他“可使南面”同出一轍.

          “居敬”,不但是修身的目的,也是修身的方法,但即使我們做到了這一點,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因此而炫耀于人(事實上,如果我們炫耀于人,那代表我們根本就沒有真正做到“居敬”).“炫耀于人”實際上是內心的“敬”表現到人的言行時的一種錯誤態(tài)度:從大的方面講,我們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做到了嚴格的要求而要求別人也能夠做到;從小的方面來講,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時刻都不忘記在別人面前故意表現一番.“居敬”只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對自己的一種態(tài)度.能夠做到“居敬”的人,對內而言,能夠謹守自己的真人狀態(tài),而不讓自己在孤獨的世界里顧影自憐,對外而言,又能夠抵制各種各樣的誘惑(包括贊譽和挫折),而不讓自己在喧囂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2

          子曰:“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并不那么容易,也許我們了解的只是工作、生活中的某一個側面,相互之間很難達到一個全面、通透的交融,難免別人不了解或者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在引航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同國籍的船長,有著不同種族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航海經歷,甚至他上個航次經歷了什么,上個港口的引水對他及他的船舶產生了什么,我們也不大了解,船長對我們亦是如此。所以他們有可能對我們引航員自己覺得對的、通常的做法表示質疑。我們要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因為船長的不理解、質疑而強烈反彈甚至“不慍”,那還是君子么?

          子曰:“觀過而知仁”。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yǎng)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別人犯了錯誤,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這個錯誤。當我們在安全會上或者生活的閑聊中,聽別人講起、分析他遇到的尷尬情況、險情甚至事故時,我們更要深刻的反思、總結,在吸取他人經驗教訓的同時,時刻提醒自己,謹慎操作,不可魯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樣的情況下犯相同的錯誤,真正的做到“觀過而知仁”。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作為長期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去孝順父母?打錢給父母是一種方式,但我想這絕不是僅有的一種方式,也許父母更想聽聽你的聲音,見見你的樣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時候可以多給父母打打電話、視頻一下,多多溝通,拉拉家常,讓父母心安。避免給父母“色難”,避免無意識的給父母難看的臉色。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了別人,而將自己最壞的一面留給了最關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應該。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鬃赢吘故鞘ト,我們常人無法做到,但是否可以返過來講:“不逾矩而從心所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按照規(guī)章、規(guī)范去做,如果修養(yǎng)到了一定程度,做到在規(guī)章、規(guī)范內“從心所欲”。例如寧波港區(qū)航道有順水時16節(jié)的限速規(guī)定,我們大可以在規(guī)范的限制內、安全的前提下,走14節(jié)或者15節(jié)而“從心所欲”。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有規(guī)范,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們不必執(zhí)著于、抱怨于規(guī)范帶來的不適感,而是要著眼于提高自己的內心修養(yǎng)、養(yǎng)成積極、優(yōu)良的心理狀態(tài),真正做到“不逾矩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平時應該多向高級別的師傅們學習,向船長學習,向同級別的同學學習,也可向低級別的徒弟學習,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專長的項目,只有調整好心態(tài),虛心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引航技術才會不斷地進步,才會更加安全的引航。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讀書人要有胸懷,特別是從事航海職業(yè)的讀書人更要有海一樣的胸懷。讀書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剛毅,有決斷,要看得準、拿得穩(wěn),對事情處理有見解。作為引航員,是每天站在十幾層樓高的駕駛臺,面對著廣袤的大海,要處理各種繁雜的海上交通局面、保障重大財產安全的男人,更要有著廣闊的胸襟和大的格局。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3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宰,本身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他的母親姓顏,名叫征在?鬃3歲時,父親就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鬃忧嗄陼r,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生活于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著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鬃訋熗筋嵟媪麟x14年周游列國,于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發(fā)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jié),合計12700字!墩撜Z》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fā),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說,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系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疇,主要是“仁”?鬃又鲝垺叭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笨鬃又鲝垺叭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后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4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說實話,看《于丹論語心得》之前,我是懷著走形式應付的心情。沒想到開卷有益,越看越想看,這本書仿佛有一種魔力引人入勝,所以我也就下決心要讀好這本書。于是手捧該書,我都覺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許多,仿佛自己變得有學問了。讀后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边@是于丹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遺憾,將使你錯過彌補遺憾的最好時機。承認現實的不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感悟之二: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你的整個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huán)境可以看到他內心的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壞朋友。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驗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可以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大多數時候是一種美德,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fā)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堪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修養(yǎng),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誘導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5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

          其次,說到塑造人物形象,《論語》雖不是小說和傳記,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然而其記生活小片段,從側面描寫人物的手法,對后世卻影響甚遠。

          最后,《論語》限于其采用的文體結構,敘事方面較別的文體稍遜一籌。

          以上幾處,足可見《論語》敘事的精彩和洗練。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6

          孔子說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吧斫讨赜谘詡鳌,“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tǒng)養(yǎng)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chuàng)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樂教,就是熱愛,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熱愛教育事業(yè),把教育當作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yè),享受教育的樂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會“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問題!皩W而不厭”的老師會認真研究教育教學中“誨”的方法,創(chuàng)新“誨”的途徑,更新“誨”的內容,達到“誨”的最佳效果,這樣的“誨人不倦”一定會是受學生歡迎的,也一定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能力強的學生的。

          現如今,“誨”的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

          課堂上,將課本知識通過教師引據經典、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這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誨”;

          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不是先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思考、尋找答案,或者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是“授之以漁”,是現在比較倡導的“誨”;

          在教育教學中,能夠不斷啟發(fā)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給予幫助、點撥、鼓勵,使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這當是一種較高境界的“誨”。

          只有這樣來理解“誨”的含義,我們的教學就不再是機械的。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7

          我對百家講壇曾經一度癡迷,總覺得看此節(jié)目的都是文人,也曾追逐著去看,直到易中天被像超女一樣炒得火熱的時候,我心里的火熱倒是一下子涼了,總覺得一下子出名的就像暴富一樣缺乏積淀。

          《于丹<論語>心得》用BT下載在電腦上,常常拿來欣賞品位女性厚實而充滿自信的演講,只有對自己絕對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鏗鏘有力地講述國學的經典,也只有勤奮的人才有可能練就如此流暢明晰的口才,只有達到這種社會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國人民談論關于“淡定”的話題。

          同樣的一部著作,每個人的個性和經歷不同,解讀自然也不同,也許,同樣是《論語》,憤世嫉俗的人讀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讀出了從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讀出了奮發(fā)進取,缺乏謀略的人讀出了生活的智慧……

          也許是過于自信和自我的表現讓我并不欣賞這本書的呈現方式。不多的文字卻用了過于稀疏的排版方式;原本并不特別和獨到的思想只因為“在圣賢的光芒下”而顯得分外華麗試想,如果將書中所闡釋的這些觀點和故事聯(lián)系在《讀者》或者某些有關心靈雞湯的圖書,也是完全沒有什么不妥的;過于頻繁的簽名售書也讓我感覺到過于急功近利的商業(yè)氣息!霸谑ベt的光芒下”這樣的語調讓我從靈魂里感到自己的卑賤,用圣賢的思想啟迪心靈是有可能的,但只有當自己的心靈能夠釋放光芒的時候,可能才能快樂,在圣賢的光芒下,便永遠無法自己取暖。

          喜歡書中引用的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一句話: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絢爛之極而歸于平淡”。所以我認為這本書更適合于那些已經絢爛之極的人們。當那些曾經為了功和利追隨不懈,而如今卻發(fā)現金錢,權力,美女都不能填補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讓自己快樂的人,當他們有了房、換了車、有了穩(wěn)定的家庭又有了可以引發(fā)激情的紅顏知己的時候,再告訴他們生活不要太多的功名利祿,不要奢求太多,內心的平靜才是最高的境界。對于掙扎在生命的最現實狀態(tài)的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沒有感受到心靈絢爛之極的巔頂,又怎么能真正的歸于平淡呢?

          這本書談的是關于心態(tài)的話題,書中反復出現的詞語是諸如淡定、平靜、坦然之類。反復提及的觀點是: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她說我們無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因此只能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但是,外面的世界總是在被人左右的,當一個生活在總被人隨意左右的世界里的人,并且還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內心的時候,這可能會快樂嗎?適應和面對社會是必須的,不適應社會的內心必然是不快樂的,但是,苛責內心決不是適應的方式。心理學講擁有健康和積極的心態(tài),所強調的是我們要能夠從各種不同生存狀態(tài)中從不同的角度尋找到能夠讓我有足夠的生存勇氣和快樂體驗的一種積極的人生觀。而于丹《論語》心得更明顯地闡述恕與忍的調節(jié)心理的方式,類似于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漠視生存環(huán)境中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有誰能做到嗎?對周遭灰色環(huán)境的漠視難道不是一種頹廢的表現嗎?

          換句話說,如果照書中所說的那樣,快樂只決定于人對世界的認識態(tài)度,是不是過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讀中國哲學或者說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詞,如果我可以解讀“中庸”之美,那么應該是一種和諧,一種融合,如果用新名詞來解釋應該是一種“共贏”,人與社會的共贏,人與自然互惠互利。在這本書中,我卻感到作者過分強調了內省,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所呈現出來的做社會中的人與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狀態(tài)是兩種我們都需要體驗和感悟的。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8

          這是無限崇高的榮譽,只是孔丘自己享受不到了,只能讓他的畫像接受后世學子的膜拜。他的話不容質疑,每一句都是圣旨綸音,都是金科玉律。他說君子要守孝三年,結果后世出現了“丁憂”這個詞,無數官員因此失去了升官發(fā)財的好運氣;他講“夫夫妻妻”,結果幾千年中中國婦女的自由被剝奪了,淪為被統(tǒng)治階層;他回憶說自己十五歲時要學習了,結果無數八股文高手為此累禿了筆……孔丘啊孔丘,你在陳蔡間餓肚子時,能想到后世的輝煌嗎? 你如此受人尊敬,因為你是“圣人”。韓愈、朱熹那些人就差沒寫篇文章證明你的排泄物也要比麝香還香了! 可惜,當封建思想落伍的時候,被罵的人中你是首當其沖的,你的名譽與地位一落千丈。

          “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否讓你的廟宇發(fā)抖?“批林批孔”的運動是否讓你的畫像沾滿唾沫?一些專家談到封建社會余毒時對你的指責是否讓你的“幾十幾代某某孫”蒙羞?…… 你要面對如此大的輿論壓力,因為你是“圣人”!扒苜\先擒王”,要否定封建的腐朽思想,就要拿你開刀!好在事過境遷,現在人們對你的觀點以恢復平穩(wěn),大家都辨證的看你,你的功過是非雖然還沒有定論,但不會再讓你時而在波峰、時而在波谷了。你備受尊敬與慘遭批判的原因歸根到底是:你是圣人。莊周說:“圣人無名 ”。你這個“圣人”不是無名,而是得到名的兩個極端:盛名與罵名。

          你說過對一個人不能只看大家的評價(“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币姟墩撜Z?衛(wèi)靈公第十五》),我想了解你,所以我讀《論語》。因為雖然相傳《易》、《書》、《禮》、《詩》和《春秋》等是你整理的,一來這種說法未必正確,二來即使是你整理的也不是你寫的,反映不出你思想。而《論語》則不同,它甚至記載你“挑食”(“不得其醬,不食!币姟墩撜Z?鄉(xiāng)黨第十》)的問題。

          《論語》的特點是寫的很平實,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等等,似乎與現在很多小學校園里經常能聽到的“認真完成作業(yè)”、“和小朋友友愛相處”一樣。這些話,不及“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有高度,不及“北冥有魚”(《莊子》的第一句話)吸引人,不及“如是我聞”(《金剛經》中佛祖的第一句話)深奧。 可是,《論語》就是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浊鹫勅,認為仁是修為的最高境界。他的“仁”不同于我們今天的“仁”,其含義不僅僅是仁慈的意思,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是仁慈的意思!叭省钡降资鞘裁矗易x過《論語》后還是一頭霧水,只覺得仁是一種境界。我甚至認為,佛,道,儒三家,最高境界是很接近的,見性成佛和參悟大道也只是比仁者高一點而已。佛、道是類似于通過自我約束而達到終極約束的境界,即無拘無束,順其自然,反璞歸真。而仁者是達到了自我約束的最高程度,雖然還沒有突破極限,實現質變,卻也達到臨界點。關于仁是什么的問題,《論語》中提到九十余次;孔門弟子也不止一次問,僅樊遲一人就問了三次,孔丘給的回答卻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分別是“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愛人”和“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這三者雖然都是修身的重要準則,可是也不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其中,“愛人”似乎含義最深,但由于只有兩個字,還需要通過其他語句理解。這樣一來,就沒有辦法確定什么是仁的本質了。顏回是孔丘最得意的弟子,他問仁時,得到的答案也不過是“克己復禮”而已。因此,我說“仁”對于儒家來說,就如“祖師西來意”對于佛家、“道”對于道家一樣,是一個境界,而非實在的修身途徑。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9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TAN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R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10

          在聽了讀書沙龍上由輔仁中學李國華老師作的關于《論語》的講座后,我再度捧起這一中國巨作閱讀了一番,突然發(fā)現其中還真是有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自己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在此貼出與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如今話及《論語》便有于丹,這位教授對于《論語》的個人的獨到見解得到了很多人的呼應和擁護。當然,也會有許多的反對和聲討之音。其實一部書不同的人讀就有不同的體會,更不用說是《論語》這樣的書了。網上下載了一篇電子稿,版面設計的非常好,還在版面邊緣寫了作者的小注,讀者很容易理解這些內容。孔大圣人的話已有很多成為了世人引經據典的材料,各種評論和解釋也有很多,而我獨對其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币痪漕H有感觸!熬印倍值暮x,我們每個人寫一個答案的話,我想每個人的解釋都不一樣。但是孔子那時候,司馬牛去問他,什么叫君子,孔子的解釋特別簡單,就四個字,叫“不憂不懼”,就是內心不憂思、不恐懼。學生不以為然,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了?好像太簡單了吧?于是老師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個人叩問自己的心靈去反省的時候,上不愧蒼天,下不愧子女,那么他內心有什么憂、有什么懼呢?也就是說,一個真君子,他的內心坦坦蕩蕩,沒有戚戚之懷,認認真真活在當下,盡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如此而已。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熬犹故幨,小人長戚戚”作為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以激勵自己。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為人要寬容、要有胸懷、要大氣、要大度。要知道,長戚戚的人不僅寂寞和憂愁,而且身體也會不好的。我們還是坦蕩蕩的快樂工作、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和快樂交友好。

          再看今日,蕩蕩者不多,戚戚者見長,F在我們如何擇君子而交往?這就要看他的人格、道德、慈悲、誠信;我們要如何防患與小人交往?小人往往無品、少德、慳吝、虛偽。所以,君子與小人,不難知也!有道、無道,有法、無法,這就是君子與小人之別也。與此同時,如何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的提高對于一名教師來說是非常之迫切而又重要的事情。作為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被人所議論或是模仿,如果自己本身的修養(yǎng)很高,相信能為學生甚至社會作出榜樣。當然,雖然凡人都想作君子,可是怎么做卻經常是讓人頭疼的事。最為糟糕的事是你君子人小人,無形中就有一種不平衡,久而久之可能就無法保持原來的君子之心代之以小人了。就個人而言,雖然社會上小人不少,但是只要自己保持那份坦蕩蕩的心胸,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能影響周圍的人,乃至最后影響整個社會風氣。自己君子不難,可要讓君子更多卻是難中之事。作為教師,以坦蕩之心于世之時更可感化教育學生,相信這樣的話,將來的君子必居多,小人亦不存,如若如此那真是萬幸了。

          上面亂七八糟地扯了很多,無非是想是或作為教師應當在自身保持君子之度的同時也能影響感化周圍的人,以使今后能有更多的君子的出現。其實說實在的,真要能做到這點的話還是需要很多的人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是無論從道德角度還是健康角度出發(fā),君子總是勝于小人的。停筆于此,純粹是一些雜感,話語凌亂,但卻由心而發(fā),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11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的讀過《論語》,之前對《論語》的了解,僅僅限于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溫故而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了解的只是鳳毛麟角。寒假里通過拜讀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對《論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雖不能說大徹大悟,但也觸動了心靈。

          于丹《論語》 心得 中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她的解說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在的個別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yè)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自己的成就。看《論語》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tài)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有些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對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釘子的寓言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個年齡,常常由于一時沖動而說出一些不經過大腦的話來,傷害了身邊的人還渾然不知。但是現在于丹提醒了我們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因為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籬笆上也留下了洞,不會復原了。現在我一想起這句話就后怕,好像忽然發(fā)現自己做過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會再這樣不謹慎了。以前我在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總是放不下,怨恨一時難以消除。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笨戳诉@段話,我明白了為什么自己會因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開心,原來是自己放大了傷痛而已。一個“恕”字可以使自己擁有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為呢?

          讀《論語》心得,使我心曠神怡,讓我感受到了《論語》是一碗心靈雞湯,可以加強氣質修養(yǎng)、凈化思想心靈;是一壇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12

          關于顏回,《論語》有以下記載:

          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病N崤c女弗知也!鳖仠Y、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弊釉唬骸盎匾玻湫娜虏贿`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弊釉唬骸百t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罕: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先進: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鳖仠Y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出,顏回是一個勤勉好學,學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業(yè)業(yè)努力實踐孔子學說的人。對他的記載有幾處很值得玩味。一是孔子說他“不愚”?鬃硬]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說明顏回資質并不特別高。二是說他對自己并沒什么幫助,無論自己說什么,顏回都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孔子還是很看重這個學生的,顏回死時,孔子極度傷心,大呼“天喪予”。顏回也對孔子充滿了感情,孔子受困時,他對孔子說,您還沒死我怎么敢死。我覺得,對于孔子來說,顏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見自己的學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來越象。面對這種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顏回了。顏回即使并不意識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為也體現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這樣一個學生在一起,孔子應有一種知己的感覺,但孔子并沒有過明顯的表達,甚至還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這可能是因為顏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顏回死后,孔子才意識到失去顏回意味著什么,嘆息道是老天爺要我的命,并對學生說我不為顏回哭為誰哭?孔子是否覺得顏回之死意味著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著鏡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沒有人可以像顏回那樣勾起孔子的共鳴了。

          關于曾參,《論語》有以下相關記載:

          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扒!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薄俺!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薄包c!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酰恳喔餮云渲疽。”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13

          過去我對《論語》僅僅片面性得掌握一些,根據院校進行的交流學習,我認真地學了《論語》就是我獲益匪淺;現就我本人的了解和一件事的協(xié)助啟迪與大相互共享。取決于丹《論語》感受里,我體會深刻的是為人處事,要做一個心地善良,做一個對社會發(fā)展有效的人。交朋友要交個真心實意對你有利的朋友。

          下邊是對交朋友的體會和大伙兒溝通交流一下大家常說:“在家里靠爸爸媽媽,外出靠朋友!痹偕钷k公環(huán)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的身上能夠 照見自身的身影。實際上人這一生交哪些的朋友,就可以體現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假如朋友是一本書,他能夠 協(xié)助你開啟這個世界.大家常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蹦屈N從朋友的身上,讓我終身獲益。我愛人是參軍的,大家86年完婚到現在,我追隨幾徑波折,前后左右調整了五個院校,每一處全是生疏的臉孔,使我很孤獨無奈,從心里期盼朋友的協(xié)助,伴隨著時間的變化,漸漸地在工作中,我與諸位教師了解了,我十分愛惜和大伙兒相遇,相識的機遇,我還在大伙兒的陶冶危害下。我愿我的激情,我我用的真心實意去和大伙兒和諧共處,工作中急事和大伙兒商議,盡自身能量去協(xié)助身旁有艱難的朋友,去收益對自身有恩的人。俗話說得好:“日久見人心,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當然多了,自然也相處過和自身性情不一樣的朋友。但我能以平靜的心理狀態(tài)去看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朋友相處中不必小肚雞腸。愛鉆牛角尖,要換位思考一下。多看看別人的身上的優(yōu)點。來補己之短。那樣不管與誰交往關聯(lián)都是和睦。全球越來越更幸福了。實際上,真實的朋友,她能寬容你,讓你適度的點拔與指責。會給你從心里尋找自身的缺少,尋找黑暗中必須光輝。很多年來我一直獲得朋友朋友的關注與協(xié)助、最難以忘懷的使二零零五年祥合的新春佳節(jié)剛過,大家還沉醉于與家人團聚開心的日子。我愛人腸胃病突發(fā)性。

          經確診讓我吃驚,如同瓢潑大雨、頭暈目眩。那時候兩腿發(fā)軟,害怕接受現實。但依然十分保持清醒,想起我普通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中日醫(yī)院工作中。我趕忙通電話向她咨詢病情。她最先給我寬慰、激勵。隨后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邊治療。恰當的剖析去她那邊的利弊。我還在她的誠摯的邀約下,趕到了中日醫(yī)院,每日在她的守候、激勵下,我心漫漫長路地釋放壓力了,我提高了生活的膽量和自信心。每日能接受現實,用心照料我愛人。每日她倒入的公司辦公室,讓我愛人在哪里邊放療治療,使我愛人更為認識自己的病況,緊密配合醫(yī)治,迅速讓我們夫婦二人渡過了第一個放療環(huán)節(jié)的困難。住院后,榮幸獲得院校孟校領導和高校長與很多朋友的關注協(xié)助,給與我非常大的精神實質寬慰、還記得孟校領導還刻意給我寫一封信,迄今我都收藏著。難以忘懷,終身難忘。也有任負責人幾位老師給我補課,使班集體工作中秩序井然,家長留言十分滿意,給我抽出來大量的時間照料我愛人,再大半年時間里,再全部患者中,我愛人修復更快、最好是。這全是朋友給與的膽量和能量,換得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根據閱讀文章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為了解到朋友的關鍵,我將朋友視作我生命中不能缺乏的一部分。這時于丹教師也慢慢地挨近我心岸,鼓勵念書的激情。是書本讓我受益終生。讓我開心、讓我豐富、讓我更頗具。讓我尋找史無前例信心與能量。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14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tǒng)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yè)績更加重要。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文明的社會里,于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孔子的《論語》說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15

          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的心態(tài),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x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么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其實,人這一生中,有什么樣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的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的價值取向。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人這一輩子,做的所有事情,內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坐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么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險。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圣的精神圣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論語讀后感之十五】相關文章:

        論語心得幼師讀后感02-09

        《論語》讀后感-初三02-09

        《論語》讀后感-1500字01-07

        論語讀后感800字范文01-27

        有關《論語》的讀后感范文03-15

        論語讀后感精彩作文推薦06-06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初三02-10

        《論語》試題12-29

        論語好句10-18

        《論語》讀后感5篇最新范文500字02-0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