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六祖壇經讀后感

        時間:2024-02-19 13:17:42 偲穎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祖壇經讀后感(通用7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祖壇經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祖壇經讀后感(通用7篇)

          六祖壇經讀后感 1

          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宗派,而《壇經》則是后世奉為禪宗惟一的經典,也是中國人所寫佛教著作中惟一被尊稱為經的典籍!秹洝酚涗浟硕U宗創(chuàng)始人惠能的言論,代表了禪宗的基本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同樣占有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過去讀《壇經》的人,大多數是以明藏本的《壇經》為惟—一通行的讀本。到了近代,敦煌的寫本發(fā)現了,日本的興善寺本、大乘寺本出版了,《壇經》的研究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談到敦煌寫本《壇經》,現藏倫敦不列顛圖書館,編號為斯五四七五,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按原本不分章節(jié)校定,編入第48冊。日本學者鈴木貞太郎、公田連太郎分章節(jié)的校定本刊行后,并收入民國普惠大藏經。流通行世,逾數十年。此外尚存世的.敦煌寫本:一為北京圖書館藏八O二四號寫本,首尾不全。一為敦煌市博物館所藏任子宜本。一為旅順博物館原藏大谷光瑞本。大谷光瑞本現下落不明,但日本龍谷大學藏有照片。各本文字雖小有異同,卻可能出自同一個底本。

          由于敦煌寫本文字的書寫習慣,與后世頗異,歷來都認為是抄寫的訛誤。故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吏部侍郎郎簡法寶壇經序云:“六祖之說,余素敬之;计錇樗姿鰮p,而文字鄙俚繁雜,殆不可考,會沙門契嵩作壇經贊,因謂嵩師曰:‘若能正之,吾為出財模印,以廣其傳。’更二載,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可見宋代人即視寫本文字為鄙俚繁雜。直至現代,學者仍多持此種見解輕視寫本。如近人任繼愈教授敦煌壇經寫本跋云:“敦煌本壇經錯字別字,連篇累牘,說明傳抄者的文化水平不高!敝劣谌毡緦W者矢吹慶輝、鈴木大拙、宇井伯壽、柳田圣山諸教授,莫不鄙視壇經寫本,名之為“惡本”。宇井伯壽《第二禪宗史研究》(昭和十六年,巖波書店)卷首《壇經考》,歷指敦煌寫本偏旁之誤(如打、掬作木,往作徍,代作伐等。)。

          此種看法,頗易對寫本內涵,產生一種不信任感。因此許多研究敦煌學的學者,對著滿目謬誤的惡本,抱著鄙視淺劣抄手的心理很容易造成了誤抄誤認的過失。遇到讀不通處,更常常自以為是,擅自改動。于是各逞臆說,造成了讀敦煌寫本的一大障礙。我經過長期涉獵敦煌寫本之后,啟發(fā)了我一個客觀深入的看法。我認為語言文字,是心靈思想的符號。人人都有表達思想的欲望,人人都有創(chuàng)造語文的權利。所以荀子《正名篇》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荀子所謂名,即是文字。所謂約定,即民意所公認。

          所謂俗成,即大眾所通用。許多敦煌寫本中我們認為是訛誤的文字,實在是當時約定俗成的文字。它們自成習慣,自有條理,它們是得到當時人的認同的。因此如果不通曉敦煌文字書寫的習慣條理,就很難讀通敦煌俗寫文字,F存的敦煌卷子,一篇作品,往往有多個寫本,可以互相校對,互相印證。我綜合歷年來研究所得,1980年8月,在臺北中央研究院召集的漢學會議中,提出了一篇《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的論文(見《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1年10月出版)。我把敦煌文字俗寫的習慣,歸納成字形無定、偏旁無定、繁簡無定、行草無定、通假無定、標點無定等等條例。

          字形無字,如人、人不分,雨、兩不分,瓜、爪不分等;偏旁無定,如木、十、彳不分等;繁簡無定,無佛作仫、含作舍等;行草無定,如風作主、門作勺等;通假無定,如是通事,須通雖等。標點符號亦和現代通行符號大不相同,如刪除符號作“卜”等。這種種現象,正和遼代沙門行均編纂的《龍龕手鑒》完全相符。原來《龍龕手鑒》是根據宋以前寫本編成的一部字書,所以人部的字和彳部不分,瓜部的字和爪部不分,木部的字和寧部不分。甚至同一個雨字,可以用作兩,亦可以用作雨,并同收在雨部中。

          這種種狀況,證明了敦煌寫本使用的文字,正是當時通行的文字,而不是近代人眼中心中的惡本訛字。我們認清了這一事實,我們必須承認敦煌寫本確是當時普遍通行的抄本,并非被后世輕視的所謂誤本惡本。我們把這種錯覺掃除后,再仔細觀察這個倫敦所藏的壇經寫本,便應該承認它是一個很質樸、很接近原本的早期抄本。這個抄本,據印順法師說:

          慧能在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傳說由弟子法海記錄,為《壇經》的主體部分。這在慧能生前應該已經成立了。等到慧能入滅,于是慧能平日接引弟子的機緣,臨終前后的情形,有弟子集錄出來,附編于被稱為《壇經》的大梵寺說法部分之后,也就泛稱為《壇經》。這才完成了壇經的原型,可稱為曹溪原本。我們根據印順法師的法說來觀察倫敦藏本,可以說是非常接近原本的。

          六祖壇經讀后感 2

          首先,我想表明,我沒有悟道,我甚至不知道"道"是什么。禪是不立文字的。任何文字描述出來的東西都不是禪的本體。就好比,我們需要坐飛機,換火車,才能來到一片大海邊。然后,有人告訴你,禪就在大海另外一邊,但是沒有方法可以過去。海不是禪,所有關于禪的文字就好比是那些交通工具,我們完成了禪的旅行,可能只是在海邊看到禪的表象,并沒有獲得禪的真諦。禪就是這樣無門而入,入門之前,不知道禪在何處,甚至進入之后,門也并不存在。這個時候,唯有等待機緣巧合,才得悟出禪的真諦。

          坐禪分為三個階段。從小我到大我,從大我到無我。這就好比取一升空氣置于真空的瓶子中,當瓶子由一升變?yōu)閮缮,空氣變得稀;瓶子的體積繼續(xù)放大,空氣逐漸變得更加稀;當瓶子的體積無限大的時候,瓶子內部就接近真空。人從小我到大我,從大我到無我的過程,就是逐漸的擴大自己,放空自己,最后和整個宇宙合二為一。

          小我,有點類似儒家里面的"修身"。人需要有健康的身體,需要有豐富的內心。這些需要我們堅持做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境界。

          小空間里面的事情,如果站在空間以外看,就不是事情了。

          就好比散步的人看不到公車里面的繁亂嘈雜,他只能看到公車這個整體。就好比同樣忠誠卻抱有不同政見的謀士,外界看不到他們的明爭暗斗,卻能看到整個團體日趨衰落。就好比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能記得五代十國被宋一統(tǒng)天下,卻忽略了某國嬪妃的爭風吃醋。就好比站在銀河系中看地球,地球只是個藍色的水球,我們已經看不到人類的.爾虞我詐,風譎云詭。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得越高,看到的東西就越全面。當我們站在家的高度,我們就可以齊家;當我們站在國的高度,我們就可以治國;當我們站在天下的高度,我們就可以平天下;當我們站在宇宙的高度,我們就可以天人合一。于是,小我就變成大我了。

          我們還可以讓自己的高度更高。最高是多高?最遠是多遠?如果高和遠還可以被度量,那就不是最高和最遠。當高得已經沒有高的念頭,遠得沒有遠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高遠。這個時候就到達了無我的`境界了。唯有無我,才可以放空自己,放下一切,達到無所牽掛自由翱翔的狀態(tài)。

          仰山禪師度完暑假來看望溈山禪師,仰山一個暑假用于耕種,溈山一個暑假白天吃飯晚上睡覺。兩位禪師的暑假都沒有白過。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禪在于轟轟烈烈的大事,也在于平平凡凡的小事。吃飯是修禪,睡覺也是修禪。萬事萬物在我眼中都是禪。而我在萬物的眼中卻是個平常人。不同的只是內心的境界。

          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那種足夠一輩子珍惜的朋友。一路上,有過快樂,傷心,有過感動,失望,有過收獲,失去。我很認真的對待我認定的人,并且希望朋友用相同的認真對待我。接下來的話,不知道怎么寫了。一切真的是執(zhí)念。朋友在于平凡,就好比坐禪也在于平凡。我們在平凡中珍惜彼此吧。

          六祖壇經讀后感 3

          前面一個月自己經歷了很特別的狀態(tài),因為我覺得自己經常陷入了某種無法去思考和行動的狀態(tài),這嚴重影響了我的工作。我把這個困擾和種子說,種子問我覺得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說覺得這是好事的樣子,因為我隱約覺得這和自己修行的法門有關的樣子。因為之前學習道德經、金剛經、壇經、傳習錄,我都有感它們是統(tǒng)一的,都指向同一個本源。然后我就逐漸在從小我的各種思維、感受中脫離,在回歸那個本源的樣子,也就短暫影響了工作。

          前兩天在讀兩本零極限的時候,我很驚訝這本西方的著作和東方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而且它還是用很現代的語言去描述古老智慧的應用。所以在學習零極限的時候也是進一步的加深了自己對它們的融合;貧w零點的過程,也就是回歸空性、無相的過程,同時又能夠更加清楚的感知到宇宙的變化,知道宇宙想讓我們去做什么行動。這和壇經的智慧是如此的相通,壇經也是要找到那個無念無相無住的本心,然后再來指導人生的方方面面。

          今天再讀《六祖壇經》,深感禪宗博大精深。六祖說迷時師渡,悟了自渡。而自己目前應該就是在自渡的階段,因為我很清楚接下來的方向是在哪里。而禪宗的頓教法門,也是告訴人成佛的那個方向在哪里,然后一直順著那個方向最后也就是佛了。而自己現在是知道,宇宙的本源,是那個最初的極點,可以稱它為空、無。而我們的當下能夠察覺到各種思想、感受,也是因為我們是從那個零點生出來的,因為零點的原因我們能夠察覺。

          所以接下來自己的方向,始終都是去回歸那個零、空、無的狀態(tài),去回歸到本源的狀態(tài)來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六祖又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及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這也是對當下的生活工作很好的指導。也就是那個本質的.東西一直在察覺著一切,可以稱呼它為宇宙之心。它一直在指引自己,告訴我怎么樣是最好的行為,給我智慧。所以我所有的思考、行動,并不需要我刻意的去怎么樣,只要我回歸那個“本心”,自然就知道要如何思考,行動了。

          更關鍵的是,自己現在已經放下了所謂的執(zhí)著、意義等東西了。我不再會覺得悟道、學習經濟是我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必須要去實現某種使命。我所有的行為,只是回歸本心之后,宇宙指引我去做的,也是我在順應宇宙本身的行為。我也不用刻意去找本心,本心本來就在那里,察覺著一切。這樣自己整個過程,都會是平靜喜悅,圓滿幸福的。

          六祖壇經讀后感 4

          每次讀完一本書,我都會更理解一點老師為何經常提醒我們多讀書、讀各門各類書。讀萬卷書不僅有助于我學習到更多的人生哲學,也有助于我將各家觀點與老師心理咨詢的理念結合思考。讀完《六祖壇經》,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六祖強調人的“自性”,強調“一切般若智慧,都是從自性中出生”。也就是說智慧不是憑借外在力量或條件獲得的,而是人本身具備的,這也是“眾生皆佛”的原因之一——眾生的自性都能生出智慧。能不能生出智慧是一回事,有沒有生出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沒有成佛的人便是能生出卻還沒有生出智慧的人。聯系心理咨詢,所有的來訪者是能生出智慧,但還沒有生出智慧的眾生。咨詢師的工作便是幫助他們生出自性中的智慧。因此,咨詢師決不能“看不起”來訪者,要相信來訪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很人本主義,看樣子人本主義的思想也不過是我們古代先賢思想的一種形式,我們與其逐“末”,不如究“本”。

          2、六祖說的智慧是,在一切地方,一切時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老師提倡的“念念覺察”不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種表現嗎?每一念都很重要,不僅是因為我們生命短暫由不得我們任性地試誤,更是因為“一念愚蠢,一念智慧;一念凡夫,一念成佛”,每一念都可以讓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瞬間變樣。但這種理念有個前提——我們是可以因為一念而立即改變的。倘若把人生當成一份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答卷,我們的每一念都是這張答卷上的題目,念“錯”得越多,得分越少。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定會像考試時認真對待每一道題目一樣,去對待我們的每一念。再細想,對于每個個體而言,一輩子最重要的答卷不就是自己的人生嗎?可我們好多時候卻沒有按照對待最重要的考試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對待里面的每一道試題。

          3、關于六祖渡化的“有緣人”,我發(fā)現他們都有一個規(guī)律,即無論他們原來有怎樣的認識或理念,擁有什么樣的地位或榮譽,當六祖指出他們身上的不足時,他們都能立刻接受指正,并且遵循六祖的教導去修行。如果我們在一輩子中,也能如此對待我們生命中的機緣,一定會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反,生活里,我有太多不愿意承認和接納自己錯壞差的時候,也有太多不愿意改變自己假惡丑一面的時候。如果還是用考試來比喻,那些經歷就像被打紅叉的題目,而我就像個考生,總是倔強地用上一次的錯誤答案來回答這次的題目。

          六祖所傳授的佛法智慧博大又精妙,里面蘊含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和心理咨詢的理念。愿自己做個人生智慧的“有緣人”。

          六祖壇經讀后感 5

          每讀完一本書,我就會更明白為什么老師經常提醒我們要多讀書,各種書都要讀。讀萬卷書,不僅讓我學到更多的人生哲理,也讓我把各種觀點與老師的心理疏導思路結合起來。讀完《六祖壇經》,我有以下感悟:

          1、六祖強調人的“自性”,強調“一切般若智慧,自性生”。也就是說,智慧不是靠外力或條件獲得的,而是人自己擁有的。這就是“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原因之一——一切眾生都能從自性中生出智慧。能不能生智慧是一回事,能不能生智慧又是另一回事。未成佛的人,是能生智慧而未生智慧的人。聯系心理咨詢,來訪者都是能生智慧,但尚未生智慧的眾生。輔導員的工作是幫助他們發(fā)展他們與生俱來的'智慧。因此,顧問千萬不能“看不起”來訪者,一定要相信來訪者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很人文的,看來人文思想只是我們古圣先賢思想的一種形式。與其追“終”,不如研究“本”。

          2、六祖所說的智慧,就是處處、任何時候、每一個念頭,都沒有愚癡。老師提倡的“心覺”不就是追求智慧的體現嗎?每一個念頭都很重要,不僅因為我們的生命太短,不能任性地試錯,而且因為“一念是愚,一念是智;一念是凡,一念是佛”,每一個念可以瞬間改變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但是這個概念有一個前提——我們可以因為一個念頭而立即改變。如果我們把生活當成一張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答卷,我們的每一個想法就是這張答卷上的一道題,讀得越“錯”,得到的分就越少。如果是這樣,我們一定會像對待考試的每道題一樣認真對待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再想想,對于每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答案不就是自己的生命嗎?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像對待最重要的考試那樣對待它和每道試題。

          六祖壇經讀后感 6

          這一品講的是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派內侍薛簡迎請六祖惠能到朝中接受問道。惠能堅決地拒絕了。星云大師對惠能為什么拒絕的理由是這樣解說的,第一,神秀當時在京城,北方有他足夠,惠能要遵守忍大師的叮囑在南方弘法;第二惠能大師對榮華富貴沒有羨慕心,有的是出離心;第三惠能生在南方,身材矮小,北方人都比較高大,自己到北方后外表可能無法讓人生起尊敬,對人不尊敬,對法也會不尊敬。因此不去京城。

          因其拒絕進京,薛簡就請教他指示心要,以便帶回京城給武皇交差。

          薛簡問“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六祖的回答是“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妙哉,妙哉,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心悟是第一要義,行住坐臥都可以用功,去來自由,無拘無束,才是如來本意啊!簡單明了,真正做到,殊為不易!叮囑自己,好好修吧!

          薛簡問六祖何為大乘見解,六祖的回答是“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凡夫見二,智者了達”,佛法是不二佛法,我們往往因為處于這個二元世界,執(zhí)著于對錯,就什么都有對立,也才有了無窮無盡地競爭、論諍與戰(zhàn)爭!生活中不是如此嗎?

          在家里,夫妻之間對于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各有各的.見解,我們常常要伴侶認同自己,同意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而恰恰伴侶要的也是這個,于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伴侶是錯的,就開始了無休無止地辯論,講道理,煩惱由此產生啊!如果按照六祖所說,我的想法是對的,伴侶的想法也是對的,沒有對錯之分,只是觀點不同,實際上是對同一個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而升起的念頭和想法而已。如此一來,所有的二實際上都是屬于一的,是整體的一部分呀!

          又想起大學開頭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中講“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查乎天地”,以及“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奔彝フ娴氖亲詈玫牡缊觯械娜耸挛锒贾粸槎然叶鴣!所以惠能大師告訴我們,在家里也一樣可以修行,圣人講的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

          感恩,感恩,感謝,感謝,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又何曾生,何曾滅呢?

          六祖壇經讀后感 7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然而,隨著這個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貧富懸殊、道德淪喪、人性潰敗作為共生現象,也威武地走到了歷史的前臺。這學期有幸通過《禪宗文化》課程,學習到了《六祖壇經》,讓我對中國道德危機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六祖壇經》是禪宗南宗祖師慧能一生說法的記錄,也是其禪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實現中國佛教思想由外向內轉變的樞紐。善惡問題是倫理的核心問題,它評價人類的行為的道德價值,規(guī)定人們道德生活中的是非準則。揚善抑惡是一般倫理思想的基本訴求,是人類社會生活得以正常運行而必須堅持的基本準則之一。

          一、中國道德危機的現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以“修身”為先,個人品德乃道德大廈的第一塊基石。而今天,這塊基石在動搖、在風化、在腐爛。道德問題隨時隨地在挑戰(zhàn)公眾的心理底線。有些機關干部辦事拖拉,門難進,臉難看;有些官員對人民群眾冷漠無情,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有的執(zhí)法人員吃拿卡要,不秉公辦事;有的醫(yī)生吃藥品回扣,收病人紅包;有的歌唱演員對口型假唱;有的學校和教師亂收費,不教書育人,不為人師表,虐待和性侵學生的現象不勝枚舉;有的媒體炒作假新聞,制作虛假廣告等等,無不折射少數官員官德的嚴重淪喪。

          二、《六袓壇經》對善惡問題的論述

          《六祖壇經》對于善惡問題的論述大致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善惡的標準;其二是具體的善惡行為。

          關于善惡的標準,《六祖壇經》認為:/世人心邪,愚迷造惡,自開眾生知見;世人心正,起智慧觀照,自開佛知見!卑颜J識是否符合佛之知見作為區(qū)分善惡的標準。佛之知見(即智慧)是善的,眾生之知見是惡的。人的認識如果符合佛之知見,就是善的,否則就是惡的。

          《六祖壇經》又討論了善惡行為的具體規(guī)范,其對慈、悲、喜、舍四種具體的善心、善行的規(guī)定,在出世的形式中蘊涵深刻的人間關愛之情,顯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倫理走向。煩惱,指生命中的各種雜染;毒心,指雜染中的毒害之心;塵勞,指對外境的'貪求;虛妄,指主觀的妄念;三毒,即貪、嗔、癡;愚癡則是指生命中深層的心理愚昧。以上這些,乃是《六祖壇經》關于惡心、惡行的具體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不僅將生命行為與其惡果聯系起來,更將生命行為與1起心動念”聯系起來,強調了人的行為動機對道德善惡的決定意義。

          三、《六袓壇經》對人性與佛性問題的論述

          一般倫理學在討論倫理道德問題時,常常是從人性論的角度介入問題。而《六祖壇經》的論述,體現慧能的倫理思想是從人性上升到佛性,又從佛性落實到人性,即人即佛,即佛即人。正因為人性即佛性,所以說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或內在性。人性、佛性是清凈的,是一切眾生的本性,是一切眾生得以解脫成佛的依據。這種人性即佛性的觀點,說明道德行為的終極根源、決定動機源于自心,源于生命的內部,或者說,在生命內部具有先天倫理道德的律則。

          《六祖壇經》的這種論說,體現了慧能倫理思想的深刻性。因為對人性存在狀況的估計是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前提,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可以實現到什么程度,是受人性可能性的制約的。正因為人具有先天的佛性,所以人能夠通過一定的修養(yǎng),于世間不染,并終致成佛。這樣,慧能的這種倫理思想,不僅是一種超越性的倫理思想,而且是一種先驗自律的倫理思想,它通過1人性”與/佛性”的終極融貫,把倫理修養(yǎng)最終歸結為個體內在生命力量的自覺自悟了。

          四、結語

          盡管是少數人的現象,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道德的喪失,就意味著人性的淪落,就是佛性的泯滅和善惡標準的模糊化。社會上那一套具有狼性的游戲規(guī)則、價值觀念輕而易舉就可以控制一個人的心靈,成為他思考和行動的背景。假如合適的情境出現,他的狼性就會表現出來,使社會彌漫著暴戾之氣。

          我們現在已經置身于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風險社會。風險不僅來自于人的活動和科學技術無法控制的負面后果,還來自于社會人心的被敗壞。任其惡化下去,風險何時轉化為危險,根本難以預測。有理由相信,我們社會的自己拯救能力并沒有衰竭。而從什么地方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得從什么地方開始。通過學習《六祖壇經》無疑能為我們重塑和升華佛性,完成對社會人性的救贖。

        【六祖壇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六祖壇經原文及翻譯10-01

        《六祖壇經·機緣·第四節(jié)》原文及翻譯07-10

        《六祖壇經頓漸第三節(jié)》的原文及翻譯10-02

        六祖壇經·懺悔·第二節(jié)的文言文及翻譯04-22

        六祖壇經·付囑·第一節(jié)原文翻譯10-02

        《六祖壇經付囑第六節(jié)》的原文及翻譯10-02

        六祖壇經付囑第三節(jié)原文及翻譯12-02

        《六祖壇經·行由·第九節(jié)》的原文閱讀及翻譯10-02

        《孔乙己》讀后感 【讀后感】04-29

        日記讀后感_讀后感03-0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