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

        時間:2021-03-04 18:25:3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朱光潛《談美》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1

          最近幾天,我爸推薦朱光潛的《談美》給我,我隨意地翻了翻,發(fā)現除了書信沒有其他的東西,覺得無趣就放了下來。過了幾天,當我翻到傅雷寫的《傅雷家書》時,我突然想到,會不會《談美書簡》也是本很好看的書呢?我便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讀了起來,讀完后才感到,這本書實在是太棒了!

          這本書中,寫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親身經驗以及他所總結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觀點。我覺得雖然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許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單純的把人生大道理寫下來,我想不會有太多的人接受的。聰明的朱先生便用書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語言解釋抽象的美學感念,讓我們很容易接受。

          在“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有幾句話寫得很好:“種田的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人常是不滿意自己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話說:‘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對于現在和過去的態(tài)度也有同樣的分別……”看,僅僅是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卻把道理說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幾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樸實很精確的語言將一系列抽象的美學概念給我們描繪了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常常站在別人的角度多去思考問題,考慮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對我的態(tài)度;有時,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適不適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決定。大部分人都會因為盲目而錯失良機,總是會因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堅守自己的東西。

          除此以外,這本書也詮釋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讓人百看不厭。難怪我父親在我看這本書之前就告訴我,如果你看了這本書,精神領域基本上就上了一個層次,F在一感覺,真的是這樣。⌒⌒〉摹墩劽馈,總共可能不到7、8萬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滲透著朱先生親身實踐了一輩子的認真態(tài)度,不得不感動你我。我想他的這些文字會促使我一點點的成長,讓我看到一個深層次人的所作所為。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到了這里,難道我們不應該敬佩他嘛?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2

          看完朱光潛的《談美》,感覺好像聽到了蘇格拉底的談話,翻看了塞涅卡的書信,閱讀了蒙田的隨筆,一些眾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來闡明自己的理論。深入淺出,微言大義。一滴水雖小,卻能從中看見七彩的陽光;一片枯葉的飄落雖不起眼,卻能預示著秋的來臨;眼睛在整個身體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細觀察它,卻能洞悉人心;脈搏的跳動經常讓人意識不到,但醫(yī)生認真感受它,則可以了解你的身體狀況。理論希望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質,它是抽象的,但它卻來源于無數的具體現象。在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現象太多了,心中的誤解也太多了,而這本書,正是一位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義的書,書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罢妗钡念I域有邏輯學來研究,“善”的領域有倫理學來研究,“感性”的領域則有美學來研究。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美是怎樣的?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著美學去回答。開卷有益,作善至祥。讀完《談美》,確實對美學有了一點體味。

          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

          記得好像是2000年,國際大專辯論會上有這樣一個辯題: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當時場上雙方唇槍舌劍,說得天花亂墜,把我弄得一頭霧水。說它是客觀存在,有些大家看起來很難看人的,在藝術家那里也許就是美人,這顯然是人主觀意愿的作用;說它是主觀感受,倒也不完全是,畢竟美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純主觀的。

          世界,遠遠不止于地球這顆行星,遠遠不止于我們整個物理性的宇宙。世界物理性地和邏輯性地從人身體的現在條件出發(fā)向外伸展。它從我們的位置、時間和方式出發(fā)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間、時間和邏輯方向上。世界太大了,無限的大,我們則太渺校還是禪者說的好: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讀完最后一節(jié),心里覺得很震撼。“人生的藝術化”,可以說是朱光潛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這是一個十分詩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叭松緛砭褪且环N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是不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yǎng)!比魏卫碚摵蛯W說,都來源于對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卻又經常給人感覺遠離生活之感。想起孔子曾和曾點、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聽他們的政治理想。四人說完后,孔子最終贊賞曾點的意思。曾點希望自己能夠陶醉在禮樂教化所帶來的社會和諧、人民安樂的景象之中,使禮樂教化真正滲透到人們的生活里。朱光潛似乎也有同樣的意思,美是藝術的,它就在生活中。我們藝術的生活,讓美滲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藝術,即是美。這是何等美麗的境界埃

          看完這一節(jié),又想起叔本華的一段話:“事實上當我們正在進行某項偉大事業(yè)或創(chuàng)造某件不朽作品時,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本身。我們每日辛勤勞作,考慮的只是達到眼前的目標,完成當下的計劃。然而,只有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個聯系著的整體時,我們的品質和能力才能展現其真實面貌。我們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仿佛是某種幸福的靈感引導著我們在千百條趨向毀滅的道路中,選擇那唯一真實的途徑!比兆颖举|上都是一樣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關鍵在于你怎樣去看它。人生也是如此,你覺得它是一本日歷,每天撕掉一頁就少一頁,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干枯的。你覺得它是一本日記,每天記錄一些故事就會使你的生命豐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積極的、情趣豐富的。在這個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轟轟烈烈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不過都是些平凡人,但我們要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我們是平凡人,但我們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中國的民樂其實很美,寧靜、淳樸且毫無功利性,但是我們的心太浮躁了,聽不下去這些“土氣”的東西。但是,在傷心的時候偶然聽到《二泉映月》,在高興的時候湊巧聽到《金蛇狂午》,也會怦然心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夜來香其實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聞得到,因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如果一個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靜,就會發(fā)現夜來香、桂花、七里香,連酷熱的中午也是香的。城市里的綠地越來越多了,每天從旁邊經過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其實只要稍作停留,會發(fā)現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間蹦蹦跳跳的喜鵲和麻雀也很可愛。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發(fā)現美、感受美的心靈。還是那句話:“慢慢走,欣賞啊!”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3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這樣寫到"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好例。詞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為羅裙和他的歡愛者相接近,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為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類似。這是朱老先生對聯想中的接近聯想和類似聯想的一個好例,在本章中,對美感和聯想的關系論述可以說十分精彩,下面我們就跟著朱光潛先生的思路,細細品味這其中奧妙。

          介紹了聯想的含義后,作者寫到"聯想有時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數情境中,聯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這是在寫聯想的性質。我認為是非常真實且貼近生活的,比如我們晚上休息時,本應是一個意識漸去,身心放松的過程,但白天所見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腦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現,你越想擺脫他們,聯想就越活躍的進行,由此可知意識在活動時就是聯想在進行。而且這個聯想線索前后相承,雖有關系可尋但它們都是偶然的。于是作者寫到"多數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

          接下來作者在顏色,有歷史性的作品和音樂方面論述了聯想勢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關鍵"聯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紹了對這個問題的兩個學派,肯定的是內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而作者贊成形式派的主張,即反對雜聯想于美感中。作者認為聯想是妨礙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聯想最多只能增加對一個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這就是本章中作者傳授給我們的道理,看起來很平淡,但運用到生活中,卻可以反應出很多事實。比如你在街上聽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愛拿手的,腦中就不免有許多回憶聯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會充滿甜美快樂,但這這是聯想所帶來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經歷。真正的美感經歷在于"無所為而為",摒除內心的一切聯想雜念,寧靜專一,只在意那件事務本身,如此美感才出現在心中,否則只是無端的快感。

          在放眼當下,在這個物欲橫流的金錢世界中,朱老先生教會我們的就是靜下心來,擁有一顆純粹純潔的心,一顆感受世界之美的心,更是一顆只屬于自己的心。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4

          很久之前我就對朱先生的這本《談美》有所耳聞,因為種種緣故,一直無緣拜讀。直至近來,耐不住友人的強烈推薦,將早以束之高閣的此書翻找出來,拂去封皮上的塵埃,細細品讀。讀罷,帶給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長的思索。

          談美,究竟何為美?美是一種主觀意向,是一種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來進行欣賞。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講的,談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作為在凡塵俗世中沉浮的我們,沒有多少人能夠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們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過程中,領略到些許"免俗"的樂趣。

          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時能夠領略到一種樂趣,知曉什么樣的經驗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態(tài)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讓人生美感化、藝術化。

          藝術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經過人情化的,個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個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經過藝術化的自然,得益于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

          藝術作品中的情感和載體相互融合,產生一個完整的境界。美,就在這情感的綜合中迸發(fā)出來。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藝術家們透過他的所看,將他的所想轉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觀賞者則通過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其物象,將其感受的意象翻譯出來,從而感受到藝術家通過他的作品想要傳達的感情,再結合觀賞者自身的情感與經歷,進而引發(fā)出強烈的共鳴,達到一種與藝術創(chuàng)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韻風骨。這也是一個藝術作品的靈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風骨神韻。孔夫子自道修養(yǎng)經驗有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道德家的極境,也是藝術家的極境。

          "從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從心所欲"。藝術家都要能打破這個矛盾,遵循藝術的形式而能脫化藝術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猶如戴著鐐銬跳舞,卻依然能使觀賞者感受到舞的靈動和灑脫。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y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講的,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見,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聞,亂乎五音六律。我們的追求,我們的想法都被世間的繁雜,世間的奢華,世間的迷亂所誘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會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這些俗世的誘惑都超越過去,抱著這種"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遠的理想,才能夠"望盡天涯路"。這種出世的,"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使他們把所作的學問和事業(yè)當成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yè)都出自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離開藝術便無所謂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進退取與,小到聲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體現,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處,完整、自然而又和諧。

          人生之路,猶如靈魂在一段段藝術作品中冒險的旅途。你讀過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里路,經歷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記,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不經意的流露出來,默默地展現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險。

          人生之路亦是尋美之路,慢慢走,欣賞啊!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5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其中只讀過朱先生的《談美》和《文藝心理學》,對于《談美》其精辟、客觀的分析和論證實為欣賞,稱贊。以下羅列每一章節(jié)的精彩之處,略賦個人拙思主觀之感,引以對朱先生之《談美》的敬意。

          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驗的道理,即:美感經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美感與快感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

          我姑且如此解釋朱先生的這段文章。聯想是偶然的、雜亂的、無序的,而美感的東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結構的、抽離出來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諧狀態(tài)的東西。美感經驗可以使人產生對事物的聯想,而單純的聯想不能算做美感經驗。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想會帶著思考,這種思考會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無法直接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本身,而會產生浮想聯翩的心理活動,所以美感經驗同聯想是有不同含義的兩種概念,不能混淆。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6

          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感覺這部書不像是在談深奧的美學,而更像是一部介紹美、鼓勵年輕人去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書。朱光潛先生在這部書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學意義上的“審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討自然美、藝術美、人生美,這些我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美的事物。

          朱光潛先生開篇就開始談如何發(fā)現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正如書中提到的關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的問題所展示出來的,畫家認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學家與商人眼中卻只不過是一株客觀實在的,實用的植物。按照朱光潛先生在書中所說,正是因為植物學家與木商不能夠跳出他們的專業(yè)的實用范疇才不能發(fā)現古松自然的“盤屈如龍蛇的弦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這種觀點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說的“審美無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說法。但是,等到后面又談到創(chuàng)造美的部分時,這種觀點未免又有一點片面了。

          “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品真正是不朽的!钡拇_,真正的藝術品自然會永垂不朽,但如果脫離了孕育它的歷史環(huán)境,再偉大的藝術品也是無從產生,更別提什么永垂不朽了。朱光潛先生如此說,當然是為了糾正人們對于審美無用的誤解。說動人心魄的歷史于我們無意義而《短歌行》于我們親切,其實是漫長的時間已經把厚重的歷史和我們的實用的范疇遠遠的疏離開來,讓我們有機會以身處之外的心理來享受歷史的跌宕起伏。藝術品作為一種對歷史的記錄或演繹,為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這種美的享受大概不是當年歷史的親歷者所能感受到的。

          當局者迷,旁邊者清。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既有主觀又有客觀,或者說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來客觀審視。朱光潛先生在書中也多次提到,雖然藝術來自于生活,但是藝術所用的情感卻并不是生糙而是經過反省的。書中說,“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站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也就是說,在藝術家親身經歷人生的大起與大落之時是無法將這種情感客觀的表現出來,而非要等“痛定思痛”,心緒得以跳出之時才能夠將自己的情感作為材料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作,產生藝術品。而這種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也即是擺脫實用性的過程。

          當然,除去藝術家的親身經歷,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是基于虛構的人生感受。既然沒有實際的親身經歷可以跳出,就需要藝術家能夠將自己融入所要刻畫人的心境與生活中去,去獲得主觀的情感已獲得可以客觀刻畫的材料。美的藝術的創(chuàng)作,既不可過于主觀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絕對客觀而令作品趣味索然。

          此時說到底,發(fā)現美的過程即是脫離實用性、逐漸走向客觀的過程。人事景物,脫離了我們的日常實用,其中所蘊含的美感才有機會被我們所發(fā)現。

          既然發(fā)現了美,就要去欣賞美。我們常常感到,自然風景是不變的,可是人與人對它的感受卻千差外別。這種對于事物的審美差異,正如朱光潛先生書中所說,始于我們在欣賞時的“移情作用”的差異。我們之所以對于同一審美對象有著不同的審美感受,首先是因為我們由于不同的心境和經歷,對于物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活動。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心情愉快時看秋風掃落葉或許會對自然的變化贊嘆不已,而當我們心灰意冷時恐怕再見此情此景只會徒增心中的悲涼。根據書中的觀點,我們的移情作用往往是帶有無意的模仿。我們聽舒緩的音樂感覺舒緩;聽雄壯的節(jié)拍會感覺心潮澎湃。我們之所以會因為不同的音樂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不是因為音樂本身有高低、長短、急緩、宏纖之分,而是因為我們在聆聽舒緩的音樂時心思不由自主的模仿曲調節(jié)拍進行舒緩的活動,進而勾起了我們記憶里面某種舒緩的人生體驗,從而讓我們產生了所謂的“共鳴”。

          因此,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那樣,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反照。我們雖在移情中模仿著外物,卻也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體驗,也在進行著某種創(chuàng)作,而這種創(chuàng)作產生了我們千差萬別的審美體驗。

          然而,我們什么時候知道我們是在審美呢?審美的過程似乎就像在做夢。我們在做夢時通常不會意識

          到夢境,只有等夢醒之后才隱約對之前的夢境有所唏噓。同樣的,我們對于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越入迷,我們就越難覺察到自己是在欣賞它,也難以察覺自己在審美中所享受的快樂。這種感受似乎與上面的“審美脫離實用”以及“客觀”的原則相悖,因為既然我們已經沉浸在對作品的欣賞中,又如何斷言我們已經和作品脫離了實用的關系了呢?

          朱光潛先生談到美感有兩個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實際人生中也有一種適當的距離,二是在觀賞這種意象時,我們處于聚精會神以至于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于無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態(tài)移注于我。要說明這兩點,就要分明“快感”與“美感”二者。正如之前所說,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感到滿足,喝水、飲食異能感到滿足,這二者之滿足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區(qū)分“美感”與“快感”的關鍵所在。根據朱光潛先生的觀點,我們因為滿足實用的需要而產生的快感總是與體驗同時發(fā)生的。也就是說我們覺得某種飯菜可口,這種體驗只是發(fā)生在我們品嘗這種食物的過程之中。相反的,我們從欣賞藝術作品所獲得的滿足卻發(fā)生在我們欣賞藝術作品的行為之后!霸诰劬珪裰型涀晕摇,也正是指在審美的過程中脫離了我們的實際人生從而進入到一種拜托了物質實用的“物我兩忘”境界了。這樣看來,我們欣賞藝術作品而獲得美的滿足也的確是一種脫離了主觀與實用的感受。那么在這里,我認為就有必要想一下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聚精會神的欣賞”中究竟在想些什么。我們在閱讀詩文時,常常有因為文章句子打動內心而想入非非之時。這種聯想的行為在書中并沒有被算作是審美的過程。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聯想的時候已經脫離了藝術品本身,而轉入對于我們實際人生的某種回憶性質的思考中去,因此無功利的欣賞也就中止了。當然,在我們從這種主觀的聯想中重新轉入對藝術本身的欣賞時,審美的過程也會延續(xù)。

          美感既然是我們內心脫離了“物我”的活動,那么我們究竟要如何創(chuàng)造美呢?或者說,我們創(chuàng)造出什么樣的藝術才算美呢?這里朱光潛先生用了七個章節(jié)來談規(guī)律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正如書中所提到的:“藝術家從模仿人手,正如小兒學語言,打網球者學姿勢,跳舞者學步法一樣,并沒有什么玄妙,也并沒有什么荒唐。不過這步功夫只是創(chuàng)造的始基。沒有做到這步功夫和做到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創(chuàng)造。我們在前面說過,創(chuàng)造是舊經驗的新綜合。舊經驗大半得諸模仿,新綜合則必自出心裁。”

          作者的觀點認為,好的作品一方面來源于想象與情感的運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對格律、規(guī)則的因襲。我們在誦讀詩文的時候常常一方面折服于作品或雄渾或細膩的構思,另一方面也感嘆于作品流暢的音律與和諧的結構。構思固然出自藝術家之手,而音律與體例則是世世代代沿襲的產物。一種文體,創(chuàng)立之初往往新穎卻粗糙,臨近衰亡卻華美而乏味。所謂的格律,也不過是詩人一代代傳下來,約定俗成的訣竅而已。前人發(fā)現這樣作文朗朗上口,后人便也模仿前人的格式,長久以來才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一種文體的衰敗,其實是后人對于前人所創(chuàng)再無法創(chuàng)新,從而過于關注軀殼而失掉了對于生活本質的藝術的表達的結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蔽覀內绻胍萌绾稳(chuàng)造美,就要大膽的、大量的去欣賞美。對于創(chuàng)作而言,極重要的靈感就是出自持續(xù)不斷的,廣泛的審美所積攢下來的潛意識活動。雖然藝術的門類繁多,但我們對于美的感受卻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賞美,我們才能在潛意識里面積累足夠多的情思,從而碰擦出寶貴的靈感火花。

          我們中的大多數雖然無法成為優(yōu)秀的藝術家,但懂得以跳出實用的眼光去“玩味”生活,去欣賞人生,我們也會從著“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中體味到無限的樂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朱光潛《談美》閱讀練習題及答案08-10

        汪曾祺談吃的美句11-09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11-25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07-06

        談美讀書筆記(精選10篇)02-09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通用6篇)09-26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通用6篇)11-24

        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范文12-13

        冰心《談生命》說課稿范文(通用6篇)11-03

        數學之美讀后感02-2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