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國學經典讀后感

        時間:2020-11-20 11:03:24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關于國學經典讀后感范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國學經典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國學經典讀后感范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秶鴮W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jié)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圣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guī)范,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jié)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yōu)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并使之發(fā)揚光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眾多的本土學派,也不斷有外來文化的傳入,這些不同的學派和文化,在矛盾沖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豐富了、發(fā)展了、壯大了,有的則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約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各自獨標旗幟、同時又合力互補以應用于社會的基本格局。

          一直認為儒、道兩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張,然而通過進一步學習北大大課堂、樓宇烈講授的《國學課十三堂》,發(fā)現兩家的觀點中依然有著共同之處,特別是對人的修養(yǎng)的倡導上起著殊途同歸的效果。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主張順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為”,強調制名(禮)教、規(guī)范人性,表面看來好像是相互對立的,甚至是不可調和的,但實則不然。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無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無為,即人與自熱界的關系方面,道家強調人與天地萬物之間和諧、一體的關系,認為人應當順物之則,緣理而動,不要以人的主觀意愿去胡亂行動,從而破壞自然界的和諧和平衡;二是在社會人際關系方面,尤其是處于社會領導地位的統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精神,盡量簡化各種制度、規(guī)范,使百姓保持純樸的民風。這種思想很久以來被一部分人認為是消極思想,其實是因為理解上的片面才導致了這樣的批判。我們不難發(fā)現,當今人類社會幾乎發(fā)展到了一個“隨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識之士很快就發(fā)現,這種“隨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嚴重的反抗和報復,使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急劇惡化,而且人類也越來越受到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工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成了它的奴隸。相反,像

          歷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卻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勢”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見,因順自然之勢的無為絕不是消極的,比之那種盲目、違背物性事理的、不顧后果的、為人類私意為求的“有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積極意義。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確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別強調倫理觀念、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和養(yǎng)成。到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時,他強調:考察以往圣賢之所以教人,無非是讓人們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進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們廣文博記,寫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釣譽,追求利祿。由此可見,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強調從“修身”做起,后邊一系列的志向都是為了建立一個和諧穩(wěn)固的社會環(huán)境,而絕非相互攀比、爾虞我詐,在“欲”的驅使下將自己變成物質文明的奴隸。這跟道家倡導保持人的清凈自然本性,“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殊途同歸。

          當今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都在為人類日益被迫地成為經濟動物、物質奴隸而憂心忡忡。經濟和物質的強大壓力,幾乎使現代人的自我喪失殆盡,人們限于嚴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力求人性的“返璞歸真”,倡導“吾日三省吾身”是儒、道兩家極力呼吁的,防止人類有為活動的隨意干預、積極尊重自然法則的無為思想,是儒、道兩家一致認同的。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有幸學過《國學經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開闊視野。讀的是中華文化精品,領略的是人類文化精華,重溫的是文化精髓,堅定的是中華復興的信念。雖然里面節(jié)選的一些經典名著各篇的經典段落語句,但讀過之后有一種想讀原文原篇的欲望。

          該書中《論語》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睹献印返摹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薄盾髯印分械摹胺e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務焉。”等等,都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有的名著,在學生時代老師已講解過,由于當時未認真理解記憶,許多知識已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學習《國學經典》之后又讓我重溫了這些名著名篇,更讓我去較深入了解了與之相關的內容。

          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于是我找出《四書》認真閱讀,了解到在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端臅凡粌H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了早期儒學的軌跡,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它的主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告訴我們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它是一部能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念的國學經典。可以說讀《四書》,對我們回顧歷史、總結過去、開拓未來無疑大有裨益。

          其中,《大學》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后期科舉考試用書之一。書中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到善”闡釋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等修身養(yǎng)性的八項途徑。

          而《中庸》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主要闡述“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的君子,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較為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關于“仁”、“禮”的核心內容。內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學習、教育、務政、治國與安邦等多方面的內容。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它發(fā)展了孔子關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思想,發(fā)揮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和性善論的倫理觀,記載了孟子游說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跡,對后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四書》在《論語 陽貨第十七》有一段文字,原文為: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樱∥嵴Z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直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意思為: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沒有!笨鬃诱f:“來坐下!我告訴你。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這里所談的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古成語稱為“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喜好好而加以修養(yǎng)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偏執(zhí)一隅,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六種美好的品德)變成“六蔽”。這種事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時期為例,宋國和楚國在弘這個地方開戰(zhàn),楚軍正在渡河時,宋軍中有將建議沖鋒過去消滅楚軍?伤蜗骞珵榱吮硎尽叭省保f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軍完全渡過河列好陣以后才開戰(zhàn)。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因傷腿而送了命。這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東郭先生與狼”的寓言故事,實際上也是說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的道理。東郭先生對狼講仁慈,講信用,結果反而害了自己。這些教訓都是非常深刻的。推而廣之,“六言六蔽”實際上就是反對教科文,反對本本主義,反對理論脫離實,而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權達變,掌握精髓和實質。這是要我們特別加以注意的。

          《大學》中又有一段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謂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之本,此謂之至也。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而后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yǎng)自身道德作為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了這個關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為: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養(yǎng)自身品德,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于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于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了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么說:“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边@就是說不修養(yǎng)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

          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須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于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作為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為重要,每位老師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為喜歡或討厭他的標準,這樣才不愧于“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關于國學經典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8篇04-15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五篇04-13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7篇)04-09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7篇04-09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6篇04-06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四篇04-04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3篇03-25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4篇03-21

        關于國學經典作文三篇03-14

        國學經典活動總結(3篇范文)12-02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