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時間:2021-01-10 20:45:5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35條,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記憶力,家長、老師、學校都十分的關(guān)注。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記憶力超出一般,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學生記憶良好。但是,良好的記憶力除了遺傳基因之外,就是后天培養(yǎng)。建議中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lǐng)域觸動得越深,那么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這一點為我們提出了,在我們記憶的時候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去掌握知識,獲取知識。在掌握和獲取的過程中思維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記憶過程。

          學前期和小學學習期,是為牢固的記憶力打下基礎(chǔ)的最佳時期。這也足以說明,我們小學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尤其注意記憶力的培養(yǎng)。應(yīng)當注意的是,那些關(guān)于周圍世界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讓兒童通過專門的背誦和識記去掌握,而應(yīng)當讓他們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去掌握。這一點說明在學生記憶的時候,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認真觀察、認真思索的過程中發(fā)想規(guī)律和方法。就目前來說,大多數(shù)老師要求學生理解的去背誦課文或概念。但很少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踐。因為很多學校沒有時間,或者根本就沒有學生觀察或操作的材料或場地。

          在小學里,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瞬時記憶,因為這個發(fā)展階段形象思維非常活躍。為了給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從小應(yīng)引導學生去觀察、探索,使學生真正的體驗過程,獲取新知。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有意識記將被不隨意識記所取代。建議中指出:死記硬背一貫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則尤其不可容忍。在這些年齡期,死記硬背會造成一種幼稚病——它會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階段,使他們智力遲鈍,阻礙才能和愛好的形成。為了促使孩子記憶力的不斷發(fā)展,要建立不隨意識記和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這件事首先取決于教師。老師在平時布置任務(wù)的時候就應(yīng)該加以引導、分析、觀察使學生的有意識記逐步過渡到無意識記,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在平時進行大量的閱讀,只有增長了自己的知識,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去理解問題、去分析問題,記憶知識。才能使學生的記憶力得到合理的發(fā)展。

          在我國古代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想此觀點與建議并不相違背,從側(cè)面也鼓勵我們?nèi)プx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正是通過‘熟讀’才真正的去體會古詩的真正含義;正是通過‘熟讀’才在頭腦中留下一種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就是建議中所說的不隨意記憶。正是這種不隨意記憶與熟讀的融合才真正的發(fā)展了學生思維,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力。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17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必須教會學生:要思考,不要死記!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確說過:學而不思則罔。的確,要思考,不要死記!多年的教學使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問題。

          作為教師就應(yīng)該適時地引導學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剿鳎瑥亩_到發(fā)展思維學會思考的目的。

          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笔堑模挥挟攲W生經(jīng)過自己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他才會面對問題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發(fā)表自己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課堂,才是真正的學習。

          在教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孩子們要記住學過的教材這么困難呢?在不斷的觀察與思考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沒有充分思考過的知識進行死記,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不懂的東西像雪球一樣,一節(jié)課接著一節(jié)課,越滾越大。是!如果我們沒有讓學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識,學生就會很快的把我們教過的知識“還給我們”。 因此,讓學生經(jīng)歷思考,教會學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學生會學、會思、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

          有人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以后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會重視把思考方法滲透在自己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思考,逐漸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習慣。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

          作為一名新教師,讀完此書,可以說是受益匪淺。雖然現(xiàn)在教育形勢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對現(xiàn)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感受也頗多。比如“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是啊,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討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jīng)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yè),輔導后進生,學生常規(guī)管理;有時還要接待家長,布置班級環(huán)境,完成大隊部工作等等,已經(jīng)是有點應(yīng)接不暇,更何況現(xiàn)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jié)。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yīng)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shù)著作。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guān)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yīng)該首先考慮清楚的!我想,作為教師,每天還是應(yīng)該擠出點時間,閱讀一些和教育教學相關(guān)的刊物或書籍,了解教育新動態(tài),學習先進的經(jīng)驗,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當我讀到“第一次學習新教材”這一章節(jié)中,似乎找到學生學業(yè)落后的根源——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很多學生,作業(yè)的正確率不高,考試成績不理想。有些作業(yè)中的錯誤,甚至糾正的四、五遍,還是不能理解或者正確改正。我總認為是他們上課不聽講或者做作業(yè)粗心導致的結(jié)果。其實,讀罷這一章節(jié),我有所鈍悟,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的過程。所以,不管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重視“第一次”,在“第一次”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真正理解教材內(nèi)容。

          再比如“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建議”。和許多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一樣,我也困惑,要做的事情很多,該如何著手?在這一章節(jié)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必須點滴的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敖虝恕,作為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校教育,使得他們獲得真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要培養(yǎng)學生,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我們不妨按照書中的建議嘗試一下,帶著這樣的一些問題讀書:怎樣生活?怎樣成為學生的楷模?怎樣把人類積累、獲取的道德財富,從年長的一代的心靈和智慧中傳授到年輕一代的心靈和智慧中?怎樣才能使理想的光輝照進學生的心田?將書本上獲得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改進,讓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提升至對學生思維和思想的關(guān)注。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nèi)省,既要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總結(jié)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jīng)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打牢根基。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

          寒假期間,無意中在書店里買到一本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深深地被書名所吸引,乘假期認真拜讀了一番,深感收益非淺。

          《給教師的建議》讀起來非常親切,他的每條建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積累經(jīng)驗。他用那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和一些常見的現(xiàn)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結(jié)合起來,獨具觀點,道出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教師和領(lǐng)導都有著指導和借鑒作用。整本書采用“建議”的形式,感覺在與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者促膝談心,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對我們這些教學新手的諄諄教誨,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fā),其中有幾點感觸頗深:

          首先,作為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我們一輩子都在備課。書中第六條寫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yè)、課外輔導,現(xiàn)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從書中了解到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就是讀書。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yīng)付明天的教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shù)著作。我們所教的學科里教科書所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chǔ)知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guān)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yīng)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作為一名教師應(yīng)與時俱進,不進則退。我們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的同時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shù),F(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領(lǐng)導們要求新教師訂雜志、做卡片、多做題的良苦用心了。學貴有思,在閱讀時還要認真思考,從中獲得質(zhì)的飛躍。

          其次,這些建議的引導,讓我們對照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時時刻刻的自省和自勵,也指導著我們的教學。

          當看到第1條“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給我的觸動也很大。對于部分落后的學生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學生成績卻考得很糟,埋怨學生不自覺、不肯讀書,該記的不記,該背的不背,該做的題目做不出來。認為這板子該打在不配合的學生身上,其實真正該挨打的是我們做教師的。我們平時在抱怨、發(fā)牢騷時,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在你的課堂上你的每一個學生都在進行腦力勞動嗎?在你的課堂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學生掉隊的想象呢?

          蘇老在文中做了直截了當?shù)慕忉,那是因為在學校的最主要的領(lǐng)域——腦力勞動的領(lǐng)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說白了就是我國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這條教育原則我們也常掛嘴邊說,不僅要背教材,還要備學生,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幾人能做到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上同樣的課、提同樣的問題、做同樣的作業(yè)、考同樣的卷子,那怎么能做到個別對待呢?我們做教師的應(yīng)該對學生進行細致的了解,比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發(fā)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比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不同檔次的問題,做難易不同的題目,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讓他們感覺到他們也在不停地進步。

          其中第19條這樣寫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碧K校長作了這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嚗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完沒了的補課,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因為閱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也就更容易。

          這不禁使我想到身邊所發(fā)生的,有些老師和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閱讀課外書籍,只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為書上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也有老師把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底限度,事實上我也這樣做過,不惜浪費自己的休息時間把他們拉來補作業(yè)、背書、默寫,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學生學習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記硬背,今天會默,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為一種“死”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學習的興趣,產(chǎn)生逆反心理,最后淪落為后進生,這其中我們做教師的其實是阻礙、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想想真有些后怕,為了孩子趕快轉(zhuǎn)變觀念吧!

          關(guān)于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鮮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現(xiàn)在用的多媒體)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如果不合適的運用,不但起不到應(yīng)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經(jīng)驗證明:講課當中過分地追求激動人心的、鮮明的、形象的東西,會使得過度興奮,這時教師不得不提高聲音,壓倒學生的喧鬧聲,學生就會更加興奮。

          其次,教師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guān)系,因為這關(guān)系到學生掌握知識的質(zhì)量及在頭腦中的保持,同時也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碧崾境鲆阎母碌臇|西之間的內(nèi)部的深刻的聯(lián)系——這是激發(fā)興趣的奧秘之一。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用了一個比喻,把課堂的教學活動比作是師生建立的一座高樓,當教師將新的知識這塊磚遞到學生手上的時候,學生應(yīng)該知道放在哪個位置,并且它還應(yīng)該站在遠一點看看,這塊磚與上一塊以及整個建筑之間的關(guān)系,這樣他才能將這塊磚(新的知識)放好。要將已學過的知識變成掌握新知識的一個工具。

          關(guān)于知識的鞏固問題。有些教師認為,知識的鞏固就是重復,因此,做過的題還要反復做,背會的課文還要反復背,會寫的字還要寫上十遍二十遍。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學生對復習課越來越反感!叭绻覀兇_知全體學生已經(jīng)很好地掌握了某一教材,那就既不用著再布置課后去學習它,又用不著以其他方式去復習它。順便指出,檢查家庭作業(yè)常常進行得沒有趣味,正是因為它是機械地重復早已不止一次地復習過的東西!

          這樣的建議還有很多,給我們青年教師很多具體的、細節(jié)的指導。這是一本值得我放在床頭終身學習的書。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5

          新學期開學,會有很多變化。孩子轉(zhuǎn)進轉(zhuǎn)出,老師調(diào)進調(diào)出……最近,因這些變化引起了一位家長的訴求,著實讓我對我們家長無度的愛而感慨萬千。

          事例描述:

          因教育局人事調(diào)動,**班兩位帶班老師均離開本園至外園工作,在即將開學的日子里,園長室對這一班級的孩子發(fā)了一個前期預告,告知家長這一變動,希望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在報名這一天,班中一家長還是以孩子不能接受兩位新帶班老師找到園方,反復針對園方的這一決定表示不滿。這位家長如此的著急和處事的態(tài)度,不禁讓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長工作的難做,同時也讓我想到了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處理“家長投訴”。確實,現(xiàn)在的家長,在對待自己寶貝的獨苗的教育中,往往因為知識的缺乏或過于溺愛,導致產(chǎn)生家園教養(yǎng)的不一致。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站在科學教養(yǎng)、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上可以這樣處理

          1.正面應(yīng)對:對于園方不能規(guī)避的情況,明確答復家長回到原來狀態(tài)是不可能的。我們成人能做的就是盡快幫助孩子適應(yīng)變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2.科學教導: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突然發(fā)生的事件,并快速地適應(yīng),這是孩子今后適應(yīng)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當然,首先,在做到這一點前,家長要學會運用這一技能。如果家長都不能適應(yīng)這種必然的變化,談何教育引導好孩子。

          3.曉之以理:如果孩子確實因為這一變化而產(chǎn)生強烈的不適應(yīng),那么說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環(huán)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較弱、面對困難的解決能力較差,這些狀況都會影響孩子健康全面發(fā)展,教師有必要與家長在今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加以關(guān)注并多進行適應(yīng)性教育,而不是讓孩子回避一些變化。

          4.動之以情:從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長焦慮的心情,并與家長共同承擔起幫助孩子的責任,多關(guān)心幫助孩子,使其盡快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新老師。

          讓家長理解教養(yǎng)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辦、過度地溺愛,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師專業(yè)的眼光和科學的教養(yǎng)方式,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6

          說實話,我本以為《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教育理論書籍,而且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于靜下心來讀書,總借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寒假里,為了陪孩子養(yǎng)成讀書習慣,我隨手拿起老公從學校借來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僧斘曳_書籍,仔細品味卻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讀完此書發(fā)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教育形勢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xiàn)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xiàn)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因為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yīng)該多一份關(guān)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后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nèi)容,而要設(shè)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jīng)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jié)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yè),考著同樣的試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yǎng)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占用了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管理班級、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應(yīng)付上級領(lǐng)導的突擊檢查……現(xiàn)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里,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么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yīng)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盡管精心準備,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yīng)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chǔ)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作為一名教師,對于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思維,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7

          當每個人從學校踏出的那一刻起,就憧憬著自己未來的職業(yè)生涯,滿懷夢想與希望,編織了一個個美麗的夢想。然而隨著工作中競爭與壓力的聚增,讓那些曾經(jīng)懷揣著夢想的青春也退去了絢麗的光環(huán),隨之而來的是對工作的倦怠,昔日的職業(yè)幸福感逐漸褪去。

          當歲月磨平了幸福的痕跡,我們不得不再次去尋找它,值得慶幸的是只要有心,總能有所收獲。

          在最近看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我的情緒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訴我們工作態(tài)度的選擇取決于我們自己,把關(guān)注的焦點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會讓人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得出不同的結(jié)果: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方面,可以使人產(chǎn)生樂觀的情緒;反之。則會使人產(chǎn)生悲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改變現(xiàn)狀時,不妨有意識地轉(zhuǎn)移注意的焦點,緩解消極的心理情緒,讓自己走出陰霾。的確,態(tài)度常常會左右了人的情緒,而能改變的則是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不妨學著慢慢地來尋找:

          從孩子的身上尋找: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孩子,雖然有時日常的繁瑣事情讓我們覺得很累,但當看著孩子們那天真的的笑臉,信賴的眼神,聽著他們相互間的童言稚語,看著他們相互間的趣聞趣事,我們的臉上不自覺地會流露出笑容,而這種笑是發(fā)自心底的,真情地流露,也是幸福的!

          從日常的工作中尋找:不可否認,幼兒老師除了一日活動的帶班,還需要不斷地充電,提高素養(yǎng)。各種比賽、公開活動常常不斷,可是當自己通過努力,經(jīng)過了一次次地歷練后,再回頭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付出是值得,因為努力后的收獲是無法用物質(zhì)去衡量的,這中滿足也是幸福的!

          從同伴中尋找:一個團結(jié)的團隊讓人學到很多,在我們這樣的一個教師隊伍中應(yīng)該值得慶幸的是大家沒有彼此的保留,坦誠相待,當有人有疑惑不解時,彼此總能相互幫助,不求回報。同伴間的幫助與提點總能讓人收獲頗多,這種不求利益回報的同伴關(guān)系,也讓人感到幸福!

          也許每個人對職業(yè)幸福的定義不同,只要我們用心地去多傾聽、多感受,多尋找,相信一定能體會到更多做老師的幸福感!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

          今天我讀了《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真理》一節(jié)。本節(jié)中提到“許多學生很好地記。ū硶┝艘(guī)則、定理、公式、結(jié)論,但是卻不會實際運用自己的知識,有時候還簡直并不理解他背會的東西的內(nèi)容實質(zhì)是什么。這種有害的現(xiàn)象特別明顯地表現(xiàn)在語法、算術(shù)、代數(shù)、幾何、物理、化學等科的學習中!甭(lián)想自己上學時的記憶對本節(jié)提到的這些話深以為然,特別贊同。初高中時,許多同學學習異常用功,效果卻并不好,用老師的話來說,一換題型就錯,F(xiàn)在想來,正應(yīng)了本節(jié)所寫,許多同學是“死記硬背地識記”。

          語文學科不同于算術(shù)、代數(shù)、幾何、物理、化學等學科,被許多人認為只需努力抄寫背誦即可,其實不然。例如,識記生字時,有些孩子用時用力多,但效果不好;有些孩子善于根據(jù)以往所學知識,總結(jié)規(guī)律,遇到新字結(jié)合經(jīng)驗,用時用力少,但記得牢固清晰。如識記“載”一字時,有些孩子能夠根據(jù)“截”、“裁”、“栽”三字輕松解決上半部分的記憶,然后根據(jù)它的含義,解決下半部分的識記。而有些孩子則不利用已有的經(jīng)驗,把這個字當做一個全新的字來進行識記,用時用力多,卻還容易出錯。

          “識記(熟記)應(yīng)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你應(yīng)當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認識)、弄懂大量的事實、事物和現(xiàn)象以后再進行識記!薄坝薪(jīng)驗的教師在對兒童進行教學時,能使識記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一個有經(jīng)驗的教師,并不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誦規(guī)則和結(jié)論: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括的逐步的識記。思考和熟記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得越鮮明,學生的知識就越自覺,他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就越強!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guī)律的東西,我們不能讓孩子死記硬背這些東西,而引導孩子在思考、理解、操作的過程掌握它們。這是一項復雜的技術(shù),要想熟練地使用,我必須多總結(jié)多揣摩。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9

          暑假放假之際,學校給每位老師發(fā)了一本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推薦》。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jīng)驗的教育理論家針對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寫成的作品《給教師的推薦》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喜愛。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益于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讀帶給我極大的啟發(fā)和深深的感觸。

          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令幾乎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后,直接了當?shù)刈隽私忉專哼@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lǐng)域--腦力勞動的領(lǐng)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就應(yīng)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jīng)常說,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務(wù)必對這“個別”“材”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一樣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發(fā)揮他們自身潛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必須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須的教育藝術(shù)。

          蘇霍姆林斯基稱說:“在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钡,他善于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一般認為的“差生”進行分析,從而構(gòu)成了獨特的“差生”觀。他認為,一般認定的“差生”,有三種類型:一類屬于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教師的任務(wù)是“激發(fā)它的覺醒”。第二類屬于“天賦”面紗尚未揭開時的差生。第三類屬于“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學生在課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會顯得越聰明”的觀點,對“差生”是絕對行不通的。要透過對“差生”進行“有足夠耐心”的教育來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而這種針對性的教育,有一個曲折的過程。況且并不是每一個“差生”都有閃光點。也并不是每一個有閃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師發(fā)現(xiàn)。在轉(zhuǎn)變“差生”的過程中尋找“差生”的閃光點,從激發(fā)“差生”興趣入手進而轉(zhuǎn)變“差生”,是蘇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觀的重要理念之一。費佳是他教過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對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在同一班級里,類似于費佳的學生還有不少。

          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為這些學生編了有200道應(yīng)用題的習題集。其中不少題是從民間搜集的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安钌弊鲞@類不需要進行算術(shù)運算,只要求他們感興趣,愿意動腦筋。他們從這本妙趣橫生的習題中找到了興趣和自尊。“費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題,他都感到是一個巨大的勝利!碧K霍姆林斯基還專門為費佳他們搜集大約100本書和小冊子,他說:“有些書和小冊子是跟課堂上所教的資料有直接聯(lián)系的,另一些書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是我認為讀這些書是一種智力訓練!钡搅宋迥昙,費佳的學習成績最后趕上一般學生。在六年級,老師最后發(fā)現(xiàn)了費佳的“閃光點”--對物理的極大興趣。費佳很快成了“少年設(shè)計家小組”優(yōu)秀的成員。讓差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發(fā)現(xiàn)自我“智慧閃光點”的基礎(chǔ),也是教師轉(zhuǎn)變差生的關(guān)鍵。從哲學的角度看,啟發(fā)“差生”尋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規(guī)律。

          為什么許多教師終其一生,只是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匠”,而蘇霍姆林斯基卻能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僅從下方幾個從該書中列出來的目錄來看,就很能給人以啟示:教師的時間從那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學生、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jīng)驗、關(guān)于寫教師日記的推薦...原先,蘇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簡單地重復“教書匠”的工作,而是在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他對工作有滿腔的熱情,求真務(wù)實,有不斷努力進取的精神,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自覺地將教研科研一體化等等,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qū)別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們很多做教師的,往往自以為是地認為,只要教好書,育好人就能夠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門專家的事,與己無關(guān),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jīng)]有工作熱情,越干職業(yè)倦怠感越強烈...一個不研究學生心理和行為,不善于總結(jié)教學經(jīng)驗和教訓,不探索教育規(guī)律的教師,怎樣會是一個好教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推薦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yǎng),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chǔ)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yǎng),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yīng)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給教師的推薦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有理可依,有據(jù)可尋,同時也明白碰到相應(yīng)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皩W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0

          暑假,我讀了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給我?guī)椭,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于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孩子背負著“升重點,考大學”的沉重包袱。他們哪兒還有心思玩兒。哪兒有時間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減負已說了很多年,但孩子們的埋怨聲還是很大,我兒子,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guān)在小房間里做老師和我布置的很多習題集。兒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想到這兒,為人母的我想讓兒子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做做游戲,唱唱歌兒,跳跳舞,引導他讀書明理,帶他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

          給孩子真正減負吧!相信每個孩子記憶中的童年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給英語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7-13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00字04-18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精選15篇04-13

        《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讀后感范文10-01

        《給教師的建議》學習心得05-25

        教師的讀后感04-18

        教師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09-10

        《給教師建議》讀書筆記04-21

        教師對學校意見和建議11-28

        教師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12-1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