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新教育》讀后感

        時間:2022-04-29 15:11:49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新教育》讀后感(精選21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教育》讀后感(精選21篇)

          《新教育》讀后感 篇1

          讀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對新教育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感受頗深。新教育實驗為我們勾畫了美好的教育理想,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和載體,合力打造和優(yōu)化教育這一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共同體。現(xiàn)在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yè)發(fā)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育對閱讀的重視�!缎陆逃分刑岬降牧笮袆又皇恰盃I造書香校園”,倡導閱讀生活。朱永新老師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一個人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閱讀的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進入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自閱讀開始。新教育要致力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強調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新教育就是通過師生共讀、親子閱讀等互動閱讀發(fā)掘孩子的潛力、發(fā)展孩子的個性。

          朱老師說,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俺空b—午讀—暮省”(包括晨誦、讀寫繪、整本書閱讀)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探尋的重要成果之一。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恒的經(jīng)典相遇,讓這些經(jīng)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從而開啟美好的人生。

          這又和我們學校安排的閱讀、經(jīng)典誦讀不謀而合!我們學校每天堅持的晨誦、午讀、暮省,學校的校本讀物《語文主題叢書》等,已成功舉辦了兩屆跳蚤書市,校園時時洋溢著濃郁的書香氣息!學生和教師都在平時的閱讀中共同成長。讀著這本書,我有一種莫名的驕傲與興奮。

          新教育讓我領悟了理想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超越知識”,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通過閱讀《新教育》深刻體會到了朱永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我將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指引,努力提高課堂教育效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讓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讀后感 篇2

          寒假之前,學校給我們發(fā)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到家以后,我卻一直把它放在一邊,其間睡覺前也偶爾翻動過兩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墒菍W校布置了任務,要完成一篇讀后感,于是在開學上班之間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當我讀了前三章后,我的收獲還是非常多的。我了解了什么是新教育;新教育的四種精神;了解了新教育的學理基礎;還了解了新教育的四大改變。讓我感到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很實用的書。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輯第三節(jié)《四大改變》中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這一點。文中寫了新教育實驗的開展給兩個孩子帶來的巨大變化。一個是胡量。這是一個最討厭作文,不寫作文的孩子,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在新接班老師的鼓勵下跑到教育在線網(wǎng)站上開了一個專題貼,一年后這個討厭作文的孩子竟出版了一本書《胡量日記選》;另一個孩子是陸楚雅,父親在她一年級時因公去世,因為失去了父親,孩子很孤僻。老師把她帶到了教育在線網(wǎng)上,于是她開始了每天的閱讀和寫作,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五年級了,寫了數(shù)百篇日記和文章,成為一個快樂而健康的孩子。在這里我品味到了教育的幸福。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實驗認為,兒童的學習不應當只是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為將來的人生和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

          我想,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愿望與計劃。在素質教育成為越來越多人共識的同時,學生的童年和青春卻是充滿失敗、沒有美好的夢想,許多學生已經(jīng)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沖動,失去了淳樸的情懷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保紫柔槍Φ木褪沁@些脫離人性、摧殘童心的畸形教育而言的。

          身為教師,和許多同行一樣,我們都在自己心中播撒無數(shù)的夢想,再把這些夢想交付給自己的學生,可惜孩子們的理想一次次埋沒在不理想的考試中,一次次埋沒在稍有創(chuàng)新的舉動就招來批評指責中。學生成了一部部學習的機器,分數(shù)成了學生唯一的榮耀和恥辱,學生的身心受到嚴重損害,讀了這一章,使我看到素質教育的希望。是朱永新教授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的話語讓我領悟了理想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超越知識”,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這也是我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

          《新教育》讀后感 篇3

          在假期里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么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閱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于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為: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閱讀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么什么才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瑯瑯,翰墨飄香�!本褪峭ㄟ^創(chuàng)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yōu)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暮醒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利用晚上時間自己寫點東西,學生可以寫讀書記錄卡,老師可以向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或發(fā)個短信,甚至寫個教育小故事。這些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會比較難。但我想堅持下去,那將會是自己人生中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在教室里,我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閱讀了嗎?”“讓書成為我們的朋友”等警句時刻提醒著孩子們閱讀。這學期,我和孩子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共同地閱讀了《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當我看到孩子們手捧新書,酣暢淋漓地閱讀時,我頓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確心走起來很艱難,但是這條路值得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提到師生共寫隨筆。包括師生一起來寫班級的趣事,寫學校的活動,寫師生的情誼,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這就達到了共寫的目的。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到了孔子,的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永遠是不可能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一個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書,重復了三十年,重復了一輩子。但是,一個善于思考的老師,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兩年,就認真教了兩年,他認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師,而成就這個年輕人的必定就是讀書和寫作,因為真的就是“閱讀滋養(yǎng)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另外,我的學生已經(jīng)寫了三年日記了,我覺得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寫作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當然,還可以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

          書中提到了新教育實驗的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每一天早上常老師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詩開始的,有孩子過生日都是用一首詩送給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詩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們都會共讀《老鼠阿貝漂流記》,06年9月21號她寫了一張便簽,其中的默默數(shù)言便把爸爸媽媽們也帶進了讀書的世界。這樣一天又一天,五年時間常老師和班里的孩子共讀了524本書,有人曾說新教育開100本書太多了,但是對我們常老師這個班級又是太少太少了。

          如果有人問: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學生成績?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績早就被拋棄了。常老師五年時間所有的課都是全校第一,她還被評為新教育十佳教師。她說過:“孩子們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會盡我的全力帶他們走想走的路。心平氣和不抱怨,我像一個農(nóng)夫,靜靜的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農(nóng)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師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我們也要想她那樣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這才是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獲,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學生的心坎里,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為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huán)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新教育》讀后感 篇4

          本學期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至七章,很有感觸。通過閱讀知道了新教育是“新”“行”“心”“星”“信”的教育。教育是建立于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真心靈的理解和尊重。在每一堂課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鐘,我們都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用心去行動,探索未來的教育。新教育實驗最重要的追求是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走上工作崗位將近二十年了,如今再也沒有剛開始工作時的熱情了,更多的是感到無奈和無力。讀了新教育知道了自己首先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發(fā)展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通過自己的改變教育學生,讓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能夠露出發(fā)自肺腑的天真爛漫的笑容。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現(xiàn)在的知識每天都在更新,而我們的教育對象也在不斷的變化著,越來越感覺自己的不足。職業(yè)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完善自我。高爾基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弊x書可以增加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與底蘊,我們學校是新教育實驗基地,每天晨誦跟孩子們一起學習校本課程《經(jīng)典詩文誦讀》了解豐富的古代傳統(tǒng)文化,午讀時與學生共讀童書讓我也感覺到了童年的快樂,彌補了自己童年的缺失。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一種行為,而行為需要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的行為,那是盲動�!�

          業(yè)余時間閱讀教育學專著可以用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北緦W期通過查看劉玉琴老師的博客收益頗多,知道了她平時與學生的相處態(tài)度,學習了她幽默風趣的課堂風格,讓本來默默無聲的課堂如今也變得氣氛活躍了。陶行知先生說過“人類與個人最初由行動而獲得真知,故以行動始,以思考終,再一思考之行動始,以更高一級融會貫通之思考終,再由此而躍入真理之高峰”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在我們課堂教學中一堂課下來,孩子學到了什么,自己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了沒有,今后將如何去做,只有及時總結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想出彌補的措施,在下次實踐過程中進行運用,今后努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爭取更大的提高。與新教育同行,追尋教育夢想,真正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新教育》讀后感 篇5

          假期里,翻開《新教育》,一目十行,瀏覽一番。就在我即將合上書時,朱永新的成長史把我吸引住了我。他的不懈的進取精神,他對教育的癡迷,深深地打動了我。于是,又一次充滿敬意地捧起書,認真地讀起了朱永新的《新教育》。

          細細讀來,真正感悟到新教育所提倡的正是我們所迫切需要的。以下是自己體會特別深刻的幾個方面。

          營造書香校園,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

          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每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和神奇。

          是啊,古人就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因為詩書喚醒了這種蘊藏著的美好和神奇,從而使得“氣自華”吧?也曾經(jīng)看到過這么一句話:智力啟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他是一種乘法手段,可以讓兒童的聰慧以幾何級數(shù)遞增。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梢�,營造書香校園,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是多么重要。

          專業(yè)閱讀,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石

          朱永新認為,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沒有教師對于閱讀的熱愛,就很難點亮學生閱讀的熱情。教師讀書不僅的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yǎng),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沖突與交流。而教師的專業(yè)閱讀會讓教師更加善于思考,更加有教育的智慧,從而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另外,在閱讀方法上,新教育實驗主張知性閱讀,這是一種帶有咀嚼性質的研讀,可將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到閱讀者的結構中去。也只有如此,才能吸納書籍中的“營養(yǎng)”,甚至使知識結構優(yōu)化或重建。

          專業(yè)寫作,在反思中成長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只有善于反省,才能提高自己。德國詩人海涅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新教育認為,一個人的專業(yè)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們的教育生活是由無數(shù)的碎片組成,這些碎片可能就是未經(jīng)省察的經(jīng)驗。而通過專業(yè)寫作,就能有效地對經(jīng)驗進行反思,從碎片中提取有意義的東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們的教育經(jīng)驗。

          行動就有收獲

          新教育的行動論是: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新教育實驗強調行動,而且把行動作為實驗的價值取向。

          新年伊始,我們總會有美好的憧憬;新學期開始,常會有得意的計劃。但是,人之惰性阻礙著我們難以行動起來。因此,那些“美好”和“得意”更多的只能成為“憧憬”。

          只有行動起來,才可能超越自我。新教育有了理念和觀點,有了方法和步驟,有了美好愿景,需要的就是行動;若要奇跡出現(xiàn),只有堅持!

          《新教育》讀后感 篇6

          在這個假期中,我有幸拜讀了這一本書,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在闡述教育理念的同時配以生動的實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講的內容能夠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說明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邊讀邊想,也逐漸明白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接下來,我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談談我的理解。

          本書一開始就從課堂教學入手,深入淺出的點出了課堂教學時教育改革的起點,也點出了我要討論的重點——素質教育。這樣一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的課堂上:剛上小學的孩子爭先恐后地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年級越高舉手的學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沒人舉手回答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覺得不答不會錯,萬一答錯了可能會被批評,這反映了教師在反饋方法上的不當,另一方面,在我們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老師提出問題并不是引起學生的思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說求同存異,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標準答案。這使得學生聽到問題時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測教師提問的意圖,來回答教師心中的答案,那這樣學生的思考范圍就逐漸囿于教師教的內容里,沒有發(fā)散性思維,沒有創(chuàng)造能力。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常態(tài)的教學模式是接受性教學,它追求標準的答案,追求升學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師要逐漸清醒,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是圓滿的教授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追求升學率、優(yōu)秀率這些數(shù)字,更應該保護好學生的問題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問題,能思考,學生才會創(chuàng)新,才敢創(chuàng)新,才能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新教育》讀后感 篇7

          暑假期間我讀了郭景瑞老師寫的《新愛的教育》。其實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jīng)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既是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

          讀完《新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深深感受到郭老師是一位的純樸、原生態(tài)的好老師。那就是“做老師的不當班主任,就像魚兒離了水,鳥兒離了林一樣,一點兒意思也沒有�!惫蠋煵皇敲麕�,也不是專家,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但他在教學工作中給人的愛是驚天動地、震撼人心。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到底有多感人,多撼人心魄呢?

          書中講到郭老師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調回城里的一個中學,擔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原來這個班的班主任是剛畢業(yè)分配的一位年輕教師,教學沒經(jīng)驗,又因為沒和女朋友分配到一起,把個班給耽誤了。對于這個差班,郭老師接手后,第一周以課堂為突破口,贏得了同學們的認可和喜歡。緊接著郭老師用愛心喚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于班中的調皮生,舉行班委會,總結會等進行即時教育,因材施教,幫貧結隊。就這樣郭老師不辭勞苦,為了學生的進步,還經(jīng)常奔波于家訪的路上,才知道孩子們的調皮,學習的不努力,大都來自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經(jīng)過郭老師的耐心與家長交流,半個學期來,學生的成績進步了,班集體和諧了。在期末考試中,六班取得了年級第三名的好成績。

          書中有一個典型的代表——劉金龍。他看準了不管他怎么皮,老師都不能對他怎么樣,因此跟老師吵架是常有的事,每次都像戰(zhàn)場上的公雞,吹胡子瞪眼,而且還當著郭老師“呸”的唾棄,成績自然可想而知。但是就是這么一個“朽木不可雕”的浪子,在郭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一學期后,他的成績由不及格到及格,甚至能考七十分以上。

          班上像這樣的問題學生還有很多,郭老師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們的心,不管是多調皮的學生,犯了多么嚴重的問題,他都不會講一句粗話。唯一的一次就是對劉金龍說了幾句重話,可是第二天馬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他道歉,并且保證以后絕對不講粗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為他覺得孩子也有自尊心,只有維護孩子的尊嚴,孩子才會相信你。其次,分不開的還有郭老師的耐心。既然是問題學生,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問題,今天好了,明天又犯事了,這是常有的事�?墒枪蠋煵患辈辉�,每次有問題都是耐心解決。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恒心。下決心做一件事容易,但是是否能堅持到底呢?郭老師接手這個班級一年后,因為為學生操勞的太多,住院了,后來再也沒有走上講臺。但是在這一年里,白天他為孩子們操心、著急,就連晚上因為擔心孩子們的成績而胃痛睡不著覺。想想一個離退休還有兩年時間的老教師,面對差生都不放棄,不退縮,更何況我們年輕教師呢?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

          是的,作為一位班主任老師,我們首先要樂在其中,班級中每一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值得老師去關注,去深思,去教育,不能用一個字“好”或“差”對學生定型,學生出現(xiàn)問題要即時教育,耐心地談話,細心地觀察,實地了解到深處,能處理好學生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就是班主任老師最大的快樂。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是我們老師最大的幸福。其實能樂在其中的老師必須付出更多的愛。正如書中說的“教育學生這個法、那個法,實際上只有一個法——就是你得真心去愛他們。只有你真心地愛他們,才談得上這個法、那個法。愛心是源,方法是流;愛心是根,方法是枝葉,有了源,水流才不斷;有了根,枝葉才茂盛。無源之水,就會干涸;無木之本,就會枯萎,都是一個道理�!钡拇_,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就應該無私奉獻,愛崗敬業(yè),愿我們每一位老師以平和的心態(tài),做平凡的事,用平常的心去澆灌每一朵花吧!

          《新教育》讀后感 篇8

          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陸續(xù)看完了《新小學科學教育》。整本書共分五個章節(jié),從理論的角度、科學活動的組織、科學中的思考和決策及60個科學探究活動等方面闡述了一個核心的理念:為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既有理論的高屋建瓴,又有實例的對比剖析,觀點鮮明,說服力強。書中講到科學和科學探究的區(qū)別。兩者內容、背景不一樣,可觀察到的結果也不一樣。當兒童只學習科學時,他們有可能在畢業(yè)離校時只學會了一堆名稱和標簽,而這些東西中只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提升思維的附加維度、沒有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積極參與,他們將不會有能力把原理應用于新的情況、明智的解釋數(shù)據(jù)、精確的觀察、檢驗假設、評價數(shù)據(jù)或者更為重要的是,學會所有科學家必須知道的事情以便成功。這一事情就是如何失敗就從頭再來,繼續(xù)不斷地嘗試。科學知識加上科學思維才是科學探究。

          書中提供了多個為強調思考和決策所進行的 “游戲---聽取報告---再游戲” 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實錄。并就同一教學內容呈現(xiàn)了“教科學”與“為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兩種理念下的師生對話。后者的問題更開放,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觀察、比較、提出和檢驗假設、收集數(shù)據(jù)和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解釋和評價結果。教師僅是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反饋或解釋。看著書中案例,對照自己平日教學。確實有些僅是在“教科學”,很多時候沒有經(jīng)過學生嚴格的觀察、實驗、思考,教師急于把結論告訴學生,教師的講解霸占了學生操作、思考的時間,不利于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我們應該多給學生實驗操作的機會,同時注重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這樣學生的科學學習參與度會提高,學習的熱情也會上漲。

          這本書我只粗略看了一遍,里邊還有很多精髓沒有參透,我會抽時間再進行一次認真的閱讀,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新教育》讀后感 篇9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發(fā)展性研究叢書》一書中提出要重建學科教學價值觀,拓展學科豐富的育人價值,指出“在教學設計時, 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fā)展價值, 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懊總€學科對學生的發(fā)展價值, 除了一個領域的知識以外, 從更深的層次看, 至少還可以為學生認識、闡述、感受、體悟、改變這個自己生活在其中并與其不斷互動著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 提供不同的路徑和獨特的視角, 發(fā)現(xiàn)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 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提供一種惟有在這個學科的學習中才可能獲得的經(jīng)歷和體驗;提升獨特的學科美的發(fā)現(xiàn)、欣賞和表達能力。惟有如此,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fā)展才能從不同的學科教學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yǎng),在發(fā)展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體驗、認識、欣賞、改變、創(chuàng)造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體驗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生命的成長需要。”

          葉瀾教授這些觀點,有助于我們認識人文地理的教學價值,人文地理教學的價值就在于讓學生用地理的獨特視角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類活動有更豐富的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很多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授知識”上,學生并未對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類活動及社會現(xiàn)象形成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上學期聽了“城市化”一節(jié)課就存在這樣的問題。這節(jié)課主要內容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郊區(qū)化和逆城市化現(xiàn)象及城市問題。為了說明問題,有必要對這節(jié)課主要教學過程作簡單的描述。

          在“郊區(qū)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先用示意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郊區(qū)化與逆城市化的含義,接著提問:“為什么中心城區(qū)的人口會遷移到郊區(qū)去?”“因為中心城區(qū)空氣環(huán)境較差,交通擁擠,房價太高等造成的”“還因為郊區(qū)環(huán)境好”,教師肯定了兩位學生的回答后,再次強調郊區(qū)化的表現(xiàn)。然后又以同樣的教學方式進行“逆城市化”教學。

          在“城市問題”部分的教學中,教師用景觀圖片的方式羅列出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交通問題、住房問題、就業(yè)問題等城市問題,然后讓學生討論:“為身邊的城市問題獻計獻策”,學生提出一些諸如“少扔垃圾多種樹”“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對策。

          這樣的教學場景在人文地理教學還是比較常見的,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作一些簡單的交流,“植樹造林”這樣的答案可能在小學時就已經(jīng)耳熟能詳了。

          那么如何讓學生用地理的獨特視角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類活動產(chǎn)生更豐富的認識呢?

          首先,在人文教學中要結合案例進行教學。這節(jié)課的主題與城市有關,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性的大城市,應該以上海為案例,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開展教學,比如,對于郊區(qū)化的'問題,教師可以呈現(xiàn)近幾年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數(shù)據(jù)變化表,讓分析上海城市化已進入哪一階段,并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出現(xiàn)郊區(qū)化,郊區(qū)化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對于城市問題,教師也可以聚集一些上海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如交通、環(huán)境等,深究其原因,然后再讓學生提出合理措施。

          其次,人文地理中的一些人類活動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教師要將其視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培養(yǎng)學生以多維視角分析問題。比如對于為什么中心城區(qū)的人口遷到郊區(qū)這一問題,就涉及了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中心城區(qū)人口密度大、城市市政建設、郊區(qū)交通條件、環(huán)境條件改善等多方面的因素。當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同質化時,教師要從思路上予以引導。再如,郊區(qū)化對于促進上海這座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些都需要教師進一步去挖掘。

          這節(jié)課的價值決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郊區(qū)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城市問題有哪些,而是將這些知識融在“如何讓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進一步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主題,這才是葉瀾教授所倡導的對學科豐富育人價值的拓展。

          《新教育》讀后感 篇10

          在寒假休息的兩周時間里面,我認真地閱讀了葉瀾老師的《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是葉瀾教授積十多年“新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交互研究撰寫而成的,是一部關于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全書有3大編共12章組成。第一編是“當代中國教育變革社會基礎論”,分別從“生存基礎”、“世界變局”和“中國主題”三個層面作出闡述。第二編以“當代中國教育宏觀變革論”為題,從宏觀變革的反思和宏觀變革的性質、人物、主體、策略等方面構建當代中國教育宏觀變革的理論。第三編為“當代中國基礎教育學校重建論”,從中回溯了我國自1840年以來至改革開放前百年中國學校轉型變革的歷史,對當代中國學校轉型性變革的內涵、學校教育日常實踐和管理實踐的重建作了系統(tǒng)論述。

          我分三個階段來讀完這本書。第一階段:初讀,采用圈點式閱讀的方法,將好的字句劃出,經(jīng)典的教育理念標記出來。第二階段:詳讀,詳細閱讀文章,在每一章節(jié)中留下隨筆。第三階段:精讀,特別經(jīng)典的章節(jié)多次閱讀,品味其中的精華,并撰寫讀書心得。

          新基礎教育在我校已經(jīng)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幾本新基礎理論書籍,也聆聽了許多優(yōu)秀教師在新基礎理念下的研討課。不斷地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實踐。從“認同、接納”到“實踐、反思、重構”,都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學習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書中的只言片語觸動著自己的內心深處。葉瀾教授數(shù)次強調著“教師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yè)�!處煹男哪恐胁粌H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fā)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

          從導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chuàng)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zhàn);把精神發(fā)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不禁感觸萬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xiàn)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yè)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xiàn)信息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對師生來講,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不僅僅是在教和學,不僅僅是在認識世界,不僅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不僅僅是在圍繞著書本轉,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向著無限的可能性開放。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新教育》讀后感 篇11

          這個星期五的晚上,媽媽向我推薦一本好書,叫做《新愛的教育》,一聽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jīng)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即是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還是因為作者郭景瑞老師那全新的視角,一個老師的視角。寫的是他這個快退休的老教師和初一六班學生相處一年的故事,因為我現(xiàn)在也是初一的學生,所以看到這些故事感到格外親切。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了郭老師,一會為劉金龍上課不聽講而嘆息,一會為韓偉萍即將輟學而惋惜,又為她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高興。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過老師暑假去家訪�?赡芤驗楫敃r電話也不普及,郭老師有很負責任,他為了和家長溝通,在暑假里騎著他那又破又舊的自行車跑遍了整個小城。為每個同學都細心的講題,關心每個同學的生活,這樣的老師真好。很希望叫我的老師也能到我家來家訪。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他的學生原來抗拒他,后來擁護他,學習也很努力。

          郭景瑞老師管理班級也很有一套,他帶學生星期天去爬山,還在山上指導學生現(xiàn)場寫作文,讓我感到很新穎,也很羨慕。我想:如果我們班也能這樣就好了,同學們一定會很有干勁的。書中我感覺郭老師的心態(tài)非常好,全家只有五分地,除去三間小平房,只有三分菜園,物質條件并不好,但他總是樂呵呵的。這讓我想起了退休的姥爺,它也是一個初中語文老師,郭老師和姥爺一樣,是那樣有愛心,有耐心。我喜歡姥爺,也喜歡郭老師。

          郭老師的語言也很生動,用了許多的歇后語,像過河捋須子別牽須(謙虛)了,小米干飯常事,讓我知道有時候用歇后語也能讓文章增色不少。最近我和媽媽也在背歇后語,讓我的文章更加生動,這也是媽媽向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終于理解了這本書為什么叫《新愛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新教育》讀后感 篇12

          《新愛的教育》一書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師的教學心得,闡述快樂教學的理念,對個人在教育子女和從事教學時有許多啟示。

          “快樂教學”一直是個人向往的教學情境。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但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狀態(tài)下,他的信心會減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后再開始學習。所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面對的是一位嚴厲的、總是斥責他的老師,即使你真的很關心他,他對你所說的要求的也會厭倦,我們常聽到一些抱怨:我愛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學什么都這么慢,又不專心”,可能我們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們身上,但孩子仍然沒有改變,為什么呢?

          我認為,孩子若在友好、親昵和鼓勵的氣氛中學習,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而且學習效果會更好。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這種經(jīng)驗,在一個班級里,成績好的同學總會受到老師的寵愛,而這種寵愛又促使他們成績更好。究竟是成績好而受到寵愛,還是因為受到寵愛而成績好?

          愛,我們人人都有,但愛和有目的的教育,則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為一個快樂的教育者,我覺得應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這時,很容易把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而當孩子在情緒低落時,開始或強迫他學習。也常會因根據(jù)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認孩子的天賦太差。

          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xiàn)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一個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優(yōu)點;而一個不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點。

          圣經(jīng)上說:“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對你來說,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樣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動一座山”,所以,培養(yǎng)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讓孩子的潛能得以開發(fā),讓他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益,而自己也快樂富足的人。

          《新教育》讀后感 篇13

          《新愛的教育》是由著名作家,勵志演講大師戴晨志博士著,倪美英老師故事提供,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文中的倪美英老師,是一位平凡的教師,卻有著不平凡的教學經(jīng)歷。最初,她帶著滿腔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卻不可避免地以老師的權威管教學生,以分數(shù)和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甚至以外表來衡量孩子……結果傷了孩子的心。后來,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她漸漸學會了用愛去關心、照顧、激勵孩子,那些平常人眼中叛逆、成績差、有各種毛病的孩子們,在她愛的關懷下重新激發(fā)出自信心,從困境中站了起來!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師教學中的小故事為素材,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愛的奇跡,最后再通過精辟的總結,引發(fā)我們更多的感悟和啟示,交給我們更多的溝通訣竅。在此,讓個人把微不足道的讀書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一同成長。

          第一,愛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耐心與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亮”與“能”。

          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練習而來的,老師的愛和鼓勵,也是需要練習的。每個孩子,每個人都希望被看重、被接納、被肯定;只要我們有慧眼,就可以將駑馬變成“千里馬”;只要老師有耐心、有愛心,頑劣的孩子也可能變成“鉆石”和“珍珠”��!

          第二,我們可以試著做引導者,而不是強勢指導或名令者!因為有創(chuàng)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誘的引導,比言辭教訓或命令,更有助于

          孩子們的自我成長。“老師的用心,孩子看得見!”,讓孩子知道過錯,并誠心改過;這豈不是愛的教育無比之美嗎?亦即古人“揚善于公堂,規(guī)過于私堂”的道理。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容許別人有犯錯的空間,不必當眾羞辱他或撕破臉,畢竟有“弦月之憾”,才有“滿月之美”呀!

          第三,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是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真的,如果老師或是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縱、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事實上,熱,都是情感上的“月暈效應”,常會以貌取人,見到可愛、漂亮、聰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別喜歡他。

          曾聽過一句話:“世界上最柔軟的是風,最暴烈的也是風;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蠻橫的也是水!”的確,老師是風,也是水,可以讓孩子如沐春風,一輩子感受其恩澤和愛;然而,若稍有不慎,過度放縱與溺愛,亦可能是孩子誤入歧途,遺憾終身啊!

          第四,俗話說:“給他吃魚,不如教他釣魚”。所以,只要親近,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實體會!老師不能只會做一個“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張嘴,指揮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命令孩子洗這個、掃那個······老師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對象;老師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會伸出食指發(fā)號施令,那么孩子將來也會是同一個模子塑造出來,成為只會“一指神功”,只說不做的人��!

          第五,老師,是為了教育學生,為了讓孩子有歡笑,才來當老師的,而不是為了生氣,才來當老師的。維持心情的平和、穩(wěn)定,對老師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心情不穩(wěn)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會有偏頗。

          就像心理學上所說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壞,就是壞!”只要看對方不順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順眼;只要看對方順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覺得順眼,很可愛!老師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再去鼓勵孩子!能維持心情平和、穩(wěn)定,并隨時調和身心情緒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新教育》讀后感 篇14

          言傳身教——爸爸媽媽首先要學會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等待。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孩子能做的事情讓孩子做——有些爸爸媽媽寵孩子,對孩子的事一切包辦,往往造成孩子缺乏耐心,而且孩子失去了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包括犯錯誤的機會),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求知欲,遇到問題信心不足,就會急躁。孩子一急躁,爸爸媽媽在旁邊也著急,為安撫孩子便全權代勞了(事實上,這是潛意識解決爸媽自己的焦慮的行為),惡性循環(huán),孩子就失去了耐性。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但是看到孩子做得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告訴孩子怎么做永遠是錯誤的,應當培養(yǎng)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吹絼e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玩益智玩具——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fā)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yǎng)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煉了孩子的耐性。

          多玩團體游戲——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游戲可以使孩子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在游戲等待的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

          讓孩子做適合他/她,稍經(jīng)努力就能完成的事 ——孩童時期是孩子的自信心養(yǎng)成的時期,給孩子做合適的事情,讓孩子經(jīng)過努力就能完成,從而獲得成就感。對于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東西,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新教育》讀后感 篇15

          在空閑時間里,我每天都堅持讀葉瀾教授撰寫的《新基礎教育》,這本書的理論性很強,我覺得有的地方我還沒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覺得很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切實際,比如葉瀾教授倡導的“新基礎教育”追求的學校效應概括為四句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留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chuàng)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zhàn);把精神發(fā)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這四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針對性,形象生動地勾勒了轉型前后學校日常實踐的不同形態(tài),呈現(xiàn)了“新基礎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師智慧”、“學生成長”和“主動發(fā)展”等主題詞。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能夠在工作之處就接觸到葉瀾教授的新基礎理論,我覺得我很幸運,這本書我還需要一遍遍地拜讀才能慢慢地透徹地領悟其精華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對書中教師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較深。

          書中指出,教師要主動從傳統(tǒng)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更新。我認為,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還想再加上幾個詞:創(chuàng)新,與時代接軌。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傳遞人類文化、知識、技能上,停留在讓學生只知學習與繼承,不思也不會創(chuàng)造的水平上。把學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點燃起來,創(chuàng)造的潛能開發(fā)出來,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于開拓發(fā)展的積極人生,樹立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高遠志向,才是當代中國教育特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和作為教育專業(yè)人員的教師,其自身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問題,也以從未有過的鮮明方式突顯出來了。因為,“一個墨守成規(guī)的教師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無疑是一種近乎災難的障礙”。

          所以,我會不斷進行自我的創(chuàng)新,以造福于我的學生們。

          《新教育》讀后感 篇16

          當看到這本《新愛的教育》的書名時,我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guī)е@個疑問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既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還因為作者郭景瑞老師那全新的視角。

          一個再有兩年就退休的老教師,還堅持干班主任的工作,我真的很佩服!自己走上工作崗位也有8個年頭了,因為各種原因,才當了1年半的班主任,就已經(jīng)飽嘗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并且有時會因工作的繁瑣而發(fā)牢騷。所以,我就很想知道郭老師的魅力在何處。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了郭老師,一會為劉金龍上課不聽講而嘆息,一會為韓偉萍即將輟學而惋惜,又為她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高興。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郭老師暑假去家訪�?赡芤驗楫敃r電話不普及,郭老師為了和家長溝通,在暑假里騎著他那又破又舊的自行車跑遍了整個小城。

          其實,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會遇到很多郭老師書中所說的事,比如,像劉金龍那樣的學生在我們每個班里都有,我們是如何做的呢?下面結合我的具體做法談談我的一些感受:

          去年我們班轉學來了一個女孩子——趙曼,這個孩子非常內向,成績是全校倒數(shù),平時連說話都不敢,老師提問她她就像沒聽見似的,從不回答老師問題,成為各科老師最頭痛的孩子。怎樣教育這樣的同學呢?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應該是培養(yǎng)她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于是我就從課堂提問入手。我選擇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她回答,即使我知道她會沉默不語,我仍然把耳朵湊近她嘴邊,并告訴全班同學,趙曼是想悄悄告訴我,她想和我說悄悄話呢。沒想到,趙曼真的悄悄說出了答案,她的聲音很輕很輕。我馬上高興地說:“趙曼的聲音真是太好聽了,而且回答地非常準確�!比嗤瑢W在我的示意下給她鼓起了掌。在那之后的幾天里,趙曼都是以和我說“悄悄話的方式來回答問題的,每次回答后我都會趁機表揚她。又一次提問趙曼,她又悄悄地說出了正確答案,我假裝聽不見,說:“老師昨晚洗澡不小心耳朵進水了,今天有點耳背,剛才沒聽清你的答案,你能大點聲音再說一遍嗎?孩子們,你們想聽聽趙曼同學的回答嗎?” “想!”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就這樣在我和同學們的鼓勵下,趙曼大聲地回答了問題,雖然聲音還談不上響亮,但已經(jīng)能讓全班的同學聽見了。就這樣通過我的耐心和愛心教育,我和趙曼拉近了距離,我走進了她的心靈,她開始愿意和我交流,并在我的鼓勵下開始主動舉手要求回答,學習也積極認真了。慢慢地她變活潑了,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

          今年學校讓我擔任四(6)班班主任,我們班有一個孩子特別調皮,從來不做作業(yè),撒謊成性,對任何事都表現(xiàn)的滿不在乎,學習成績可想而知。剛開學他就惹了幾件事(把別人英語書撕了、打架、罵人等),我要找他父母,他說父母不在家外出打工了,我要他父母電話號碼,他說記不住號碼。恰好那天下午放學時下雨了,別的同學都有家長來接,可是他沒有。當我看見這情景,馬上想到我要把他送回家去,不然他肯定會被雨淋生病的,正好我也趁機對他進行家訪。就這樣我摟著他同打一把傘,把他送回了家。到他家后,我發(fā)現(xiàn)他又撒謊了,他父母都在家,爸爸每天外出跑車,媽媽在家?guī)粴q多的小妹妹,也就因為如此才沒能來接他。我沒有揭穿他的謊言,并在他媽媽面前說了他很多好話,說他聰明、說他勞動積極,說我比較喜歡他等等,當他進屋后,我和他媽媽交流了他存在的問題,商量如何互相配合改掉他的壞習慣等等。從那天后,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上課聽課很認真,作業(yè)竟然及時上交了。我在班里大大表揚了他,并讓他當了小組長,這樣他表現(xiàn)就更好了。我一直納悶他怎么突然就變了?一天他在和我交流時給了我答案。他認為原來的老師都討厭他,除了批評他,就是向他的家長告狀,然后他父母就狠打他一頓,所以他也討厭那些老師,才不做他們布置的作業(yè)。他認為我關心他,喜歡他,因為我送他回家,還因為我在送他回家時摟了他,還因為我在他媽媽面前說喜歡他,還因為我沒有在他媽媽面前告狀,也沒有說他撒謊的事,并第一次有老師在他家長面前夸獎他。正因為這些,他從那天就特別喜歡我這個老師,所以也要好好學我教的課。多簡單的理由啊,同時也給我?guī)砹松钌钏伎�。我們要想教育好孩子,先要讓孩子喜歡我們,我們必須要用愛心用耐心用細心與孩子交流相處,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

          經(jīng)過這件事我終于理解了這本書為什么叫《新愛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新教育》讀后感 篇17

          在假期中,本人認真閱讀了《新基礎教育論》的有關章節(jié),其中對新型教師的教師觀談自己的一些心得。

          葉教授在書中指出教師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也是學校教育在實踐層面取得命脈所系。當代教育變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師隊伍,以教師最基本的學校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為改革的切入點:在課堂中,要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其全而發(fā)展的同時,促進成個性發(fā)展,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接納自己;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讓學生學習有關心理知識,幫助他們認識求助心理咨詢的重要性。

          新型教師還可以成為研究者,通過教學實踐,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應有著自己的經(jīng)驗化的處理方式,以實現(xiàn)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結構的融會貫通,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fā)展。教師在不斷地審視中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wǎng)絡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運用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從事教育科研、研究總結新的教學規(guī)律,由“教書先生”向“研究型、學者型”轉換。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xiàn),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學習成為一個不斷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為人生的各個發(fā)展階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撐。新課程以全新的課程和教學理念徹底搖撼了傳統(tǒng)的教師文化體系,它必然要求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師文化,為新課程的推行創(chuàng)設良好的文化氛圍。為了回應新課程的挑戰(zhàn),為了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為了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為了學生的未來,教師必須不斷的學習,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進行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F(xiàn)代教育技術為教師提供了便利的學習條件,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探究,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同時還必將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yǎng)和情感素養(yǎng),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

          當然,葉教授還指出許多精辟的觀點與理論,還有待自己的深入了解,我想,閱讀了本書后回到現(xiàn)實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靈深處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經(jīng)被撥動,它對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會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更利于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課堂中的教學。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實踐、反思、重建、為學習創(chuàng)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師自身素質與課堂教學質量。

          《新教育》讀后感 篇18

          最近工作量有所減少,靜下心來讀了《新基礎教育》一書,讀后有了點心得感想,在此和同行們一起探討,共同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人為本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思想。人文教育就是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

          過去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老師說什么是什么,而如今, 教師要做的是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確實毛病太多,上課不專心聽講,回家作業(yè)馬虎完成,甚至不做,可氣又可恨,有時教育不聽,還得請家長到�;蛏祥T家訪,效果也不佳。這樣的學生很難讓老師愛起來。但從學生發(fā)展來看,從人的內心情感來看,他們也需要愛,而且,這些孩子更需要大家的愛。其實任何一個人成才都是發(fā)揮了他個體的優(yōu)勢而成材的。

          仔細想想,學生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別人頭腦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無論你是否喜歡不喜歡他,他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學生到學校學習是要以學習為主,但也不是抽象的學習者,他們會帶來自己的情感世界。他們渴望得到好成績 ,更渴望友誼、健康、美麗、進步、放松。然而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繁重的學習壓力,把許多時間都擠占了,只留下學習、學習。這無形中違背了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學生要有完整的生活世界,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要有展現(xiàn)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他們是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學習、審美為一體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不從學生成長需要出發(fā),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談何發(fā)展呢?

          在剛剛結束的半學期來,我也遇到了些問題學生,調皮又偷懶,我也曾悉心教育過,但效果不佳,年輕氣盛的我就對其來硬的,惡狠狠地訓斥他們,雖然有所效果,但我知道學生心里并不服氣,在新學期里,我要做的是從各渠道收集和后進生交流的方式方法,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

          《新教育》讀后感 篇19

          在領悟社會轉型與學校教育轉型的背景下,“新基礎教育”呼喚著一種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個體的出現(xiàn)。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個人生命深處的呼喚與需要。正是由于回到了任何人都具有的“生命”這一原點上,“新基礎教育”理論及其實踐所面對的就不僅僅是少數(shù)人,而是擁有生命、向往生命發(fā)展的所有的人�!靶禄A教育”的召喚力正來自于此。它追求一種健康向上、積極達觀的生命態(tài)度與精神狀態(tài),追求一種堅實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長過程,追求一種自我尋求發(fā)展資源、積極實踐、綜合互動的復雜的思維方式,追求一種主動的生存方式。

          “新基礎教育”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的,是相信學校教育的力量的。生命有著內在的力量,無論在何種情境下,有生命活力的人不會缺少希望、不會缺少信心、不會缺少力量。而學校教育,能夠給生命以力量、給生命以陽光。

          “新基礎教育”追求著學生的生命成長。一個個新生的、充滿綠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學校教育改革過程中獲得成長,這是“新基礎教育”的一貫追求。

          “新基礎教育”關注著教師的生命成長�!皩τ诮處煻裕n堂教學是其職業(yè)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感受與態(tài)度和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边@句話,已經(jīng)成為打動眾多教師的一句名言。也許,這句話的親和力與感召力,正來自于它對教師生命質量的深切關注。

          隨著時代的變化,教學的觀點與理論、方法與手段也在不斷更新,教師也要學習。教育不是把現(xiàn)成的東西像商品一樣,放在你手里,你接過來,就學會了。知識的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傳遞的過程,它需要發(fā)生一個主體的轉換。兩個主體之間通過互動實現(xiàn)知識的一種轉換,由外在的轉化成內在的,成為構成學生頭腦里的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做教育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重新認識。教育事業(yè)對喜歡挑戰(zhàn)的人不會滿足,當然光喜歡挑戰(zhàn)還不夠,還要熱愛人、喜歡人。如果你對人沒有興趣,對別人不愿付出,你就別當教師。

          傳統(tǒng)的文化不把孩子當做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存在,而總是把孩子看做管的對象、哄的對象。其實孩子也有很多可以讓成人深思的東西。成人沒有孩子的心態(tài),他不會去理解孩子,去尊重孩子。他總是用他的眼光、他的標準去看待孩子、去要求孩子。正因為這樣去看待孩子,所以會把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也看成是最卑微的。因為孩子卑微,所以你也卑微。這樣一種社會的認識、文化的積淀折射到教育中來,逐漸變成許多教師自認的一種角色定位。有些教師教完了一次、兩次、三次,以后他就認為我是老教師了,就把自己定位在是一個講課的人,他也做得沒味道。教師這個職業(yè)就這樣去魅了。所以,要使教師職業(yè)呈現(xiàn)出她原本就有的魅力和豐富性,在我看來,重要的是要重建教師角色的形象,重新認識教育的真諦及當代教育的使命和特征。惟有如此,才會看到當今教師的生活充滿著挑戰(zhàn),教育是創(chuàng)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業(yè)。誰說教師的生活就是不斷地重復了?恰恰相反,其實每天每節(jié)課都是師生在課堂中共同創(chuàng)生的。教師要有不斷自我更新的意識和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勝任在變化著的社會中當一個稱職的教師,才能在促使學生發(fā)展的同時,使教師自己的職業(yè)生命也在發(fā)展。只有一個不但對社會有價值,而且讓從事該職業(yè)的人也能感受到工作中創(chuàng)造的歡樂和自我發(fā)展價值的職業(yè),才會成為最有內在魅力的職業(yè)。

          《新教育》讀后感 篇20

          常常覺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觀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觀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細節(jié)的,是有著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當提起一個作家,從小到大,,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從內心升起一種仰視的心情,拿起一本書,也總是會想這是作家寫的,不是普通人所為,可不是一般的書,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的人,非普通人。這種念頭,存在心里幾十年,到現(xiàn)在,仍有。

          這幾天,一直在讀郭景瑞老師的《新愛的教育》,讀書之前,總是覺得這又是一本不凡之書,也許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紐斯一樣,一定會給人一種高屋建瓴的指導,一定會充滿智慧,充滿哲理,也一定會有許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論,給人思想的啟迪……懷著這樣的崇敬與虔誠翻開了書。

          打開書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覺就已經(jīng)蕩然無存!預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論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記體的教學隨筆。我懷著好奇繼續(xù)往下讀,郭老師一直以一個長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談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嘮著他的普通的生活。但書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瑣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師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樣面對瑣碎的雞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頭爛額,也會遇到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因為學生而晚上睡不好覺,也像大家一樣并非處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邊思考邊試探邊進行。

          特別是在幫助兩個問題學生路小宇、劉金龍的過程中,兩個搗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語言都讓人覺得那么熟悉,好像這兩個孩子就在我的身邊。劉金龍這個刀槍不入的浪蕩子,因為報復而故意把自己的筆放在全班公認的特別老實的孩子的鉛筆盒里而大喊自己丟了誣陷人家,并且還大有一副說到天邊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時,郭老師的一頓諷刺挖苦,也讓我覺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經(jīng)的自己。下課后,聽到不服氣的劉金龍“呸呸”兩聲,郭老師的內心獨白,真是說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對這個事件,真是生氣窩火又著急。劉金龍的報復,下課后對老師的“呸呸”郭老師的隱忍,內心的苦悶,憋屈,晚上因苦無對策的失眠……這樣的場景真是太常見,熟悉了。怎么辦呢?郭老師在著急,讀書的我的著急也絲毫不亞于郭老師,后邊呢?道歉的結果呢?不領情怎么辦?……這些預想也深深的吸引著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師會怎樣做呢?郭老師苦苦尋找的那把鑰匙能找得到嗎?劉金龍真的能轉變過來嗎?

          在《七月:像得了神經(jīng)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郭老師那極具親和力的又充滿感召力,更具文化韻味的動員,讓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學生也可以以之為榜樣,把學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論,學生會覺得自己和名人一樣優(yōu)秀。好的老師會鼓勵學生,好的老師更會激勵學生。我們常說要鼓勵表揚,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尋找這樣的機會,總是對生活做著這樣的一種假設卻從來沒有抓住機會付諸實施。并且有時還會抱怨學生,不給自己表揚的機會。殊不知,這種機會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可我們常常會視而不見,從而使機會悄悄溜走,而我們甚至會抱怨,沒有這樣的機會去這樣訓導學生。

          這些故事的敘寫,不僅讓我從中獲得了豐厚的知識經(jīng)驗,學會了更多的實用的管理技巧,也讓我頓悟:原來書可以這樣寫,原來這些日常的生活瑣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經(jīng)歷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我怎么以前就沒有發(fā)現(xiàn)呢?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么就想不起來把它們撿拾起來連綴成鏈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郭老師又一次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

          一本好書,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沖擊我們的視覺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細流柔柔地滌蕩我們的心靈,泛起層層漾漾的漣漪。《新愛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讀后感 篇21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論》中提到的“獨生子女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一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名獨生子女,對自身所屬的這一群體有著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我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感受到學生的變化。放眼望去,今天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而關于獨生子女的性格發(fā)展、教育,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種觀點,把獨生子女看成具有特異個性的特殊兒童,甚至極端地認為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另一種觀點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幾乎沒有什么差異。其實,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xiàn)出一些不同的特點,并非獨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尤其是“獨生”導致家長出現(xiàn)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當。

          一般而言,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個性發(fā)展的優(yōu)越條件 ,如更好的家庭氛圍、環(huán)境,充分的愛的滿足。有一研究證明,獨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獨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多56.81%。 但同時,這些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和條件也導致了獨生子女的“自私”、“專橫”,這使得有關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由家庭延伸到學校。在《新基礎教育論》中有一份1996年發(fā)表的“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與教育”的研究報告,其中提供的一系列數(shù)據(jù),讓我體會到學校所要教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品德教育,還需要提供讓學生可以通過班級學習、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特征,特別是針對獨生子女的“自私”這個問題,班級活動相比起家庭教育能更有效地改變學生的這方面缺點,畢竟他們的這方面缺點就是由于缺少群體生活、生活安逸、家庭的過度保護、遇事太一帆風順才造成的。我在教學中最常見到獨生子女出現(xiàn)以下常見的性格心理障礙:執(zhí)拗心理、偏激心理、狂妄心理。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這些心理障礙,往往我們都通過家長的配合來逐步轉變他們的這些心理障礙,但也有家長口頭上配合,但實際行動上還是非常溺愛自己孩,這對于這些孩子的性格轉變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相較于家長的配合,更好、更直接的解決方法則是在學校經(jīng)常地組織集體活動,特別是有針對性的一些活動,可以讓他們從得到和給予中形成友善的態(tài)度,從互相幫助中形成為別人著想的觀念。當然還有個別的學生在這些集體活動中還是顯示出他們的霸道,只有通過單獨教育,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學會把同學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之中!

          針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我想我們教師首先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配合,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兒女在性格上存在哪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由什么造成的,與家長達到共識,從而讓他們配合我們教師的教育,再通過班級體的集體活動,慢慢轉變這些獨生子女普遍的性格問題。

        《《新教育》讀后感(精選2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教育》讀后感(精選21篇)】相關文章:

        新基礎教育教學案例08-20

        家庭教育新誤區(qū)的轉型路徑10-15

        《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讀后感【精選5篇】04-05

        《正面教育》讀后感04-11

        《彼岸的教育》讀后感04-11

        怎樣教育孩子讀后感01-27

        《怎樣教育孩子》讀后感09-03

        愛的教育英語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06-04

        新職員年終總結范文精選04-19

        《新木乃伊》電影經(jīng)典臺詞精選03-3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

          2. 《新教育》讀后感(精選21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教育》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教育》讀后感(精選21篇)

              《新教育》讀后感 篇1

              讀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對新教育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感受頗深。新教育實驗為我們勾畫了美好的教育理想,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和載體,合力打造和優(yōu)化教育這一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共同體。現(xiàn)在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的事業(yè)發(fā)展為起點,以六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育對閱讀的重視�!缎陆逃分刑岬降牧笮袆又皇恰盃I造書香校園”,倡導閱讀生活。朱永新老師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一個人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閱讀的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世界已進入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與價值都以知識為主,而一切知識的基礎都自閱讀開始。新教育要致力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強調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新教育就是通過師生共讀、親子閱讀等互動閱讀發(fā)掘孩子的潛力、發(fā)展孩子的個性。

              朱老師說,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俺空b—午讀—暮省”(包括晨誦、讀寫繪、整本書閱讀)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探尋的重要成果之一。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恒的經(jīng)典相遇,讓這些經(jīng)典為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從而開啟美好的人生。

              這又和我們學校安排的閱讀、經(jīng)典誦讀不謀而合!我們學校每天堅持的晨誦、午讀、暮省,學校的校本讀物《語文主題叢書》等,已成功舉辦了兩屆跳蚤書市,校園時時洋溢著濃郁的書香氣息!學生和教師都在平時的閱讀中共同成長。讀著這本書,我有一種莫名的驕傲與興奮。

              新教育讓我領悟了理想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超越知識”,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通過閱讀《新教育》深刻體會到了朱永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我將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為指引,努力提高課堂教育效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讓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讀后感 篇2

              寒假之前,學校給我們發(fā)了一本書——朱永新的《新教育》。到家以后,我卻一直把它放在一邊,其間睡覺前也偶爾翻動過兩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墒菍W校布置了任務,要完成一篇讀后感,于是在開學上班之間我又重新拿起了這本書,當我讀了前三章后,我的收獲還是非常多的。我了解了什么是新教育;新教育的四種精神;了解了新教育的學理基礎;還了解了新教育的四大改變。讓我感到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很實用的書。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輯第三節(jié)《四大改變》中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這一點。文中寫了新教育實驗的開展給兩個孩子帶來的巨大變化。一個是胡量。這是一個最討厭作文,不寫作文的孩子,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在新接班老師的鼓勵下跑到教育在線網(wǎng)站上開了一個專題貼,一年后這個討厭作文的孩子竟出版了一本書《胡量日記選》;另一個孩子是陸楚雅,父親在她一年級時因公去世,因為失去了父親,孩子很孤僻。老師把她帶到了教育在線網(wǎng)上,于是她開始了每天的閱讀和寫作,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五年級了,寫了數(shù)百篇日記和文章,成為一個快樂而健康的孩子。在這里我品味到了教育的幸福。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實驗認為,兒童的學習不應當只是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作準備”,教育本該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兒童今天在學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為將來的人生和社會理想服務的同時,本身就應該是幸福的生活。

              我想,這既是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也是對當下畸形教育提出療治的愿望與計劃。在素質教育成為越來越多人共識的同時,學生的童年和青春卻是充滿失敗、沒有美好的夢想,許多學生已經(jīng)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沖動,失去了淳樸的情懷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實驗提出“教育幸�!保紫柔槍Φ木褪沁@些脫離人性、摧殘童心的畸形教育而言的。

              身為教師,和許多同行一樣,我們都在自己心中播撒無數(shù)的夢想,再把這些夢想交付給自己的學生,可惜孩子們的理想一次次埋沒在不理想的考試中,一次次埋沒在稍有創(chuàng)新的舉動就招來批評指責中。學生成了一部部學習的機器,分數(shù)成了學生唯一的榮耀和恥辱,學生的身心受到嚴重損害,讀了這一章,使我看到素質教育的希望。是朱永新教授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的話語讓我領悟了理想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超越知識”,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這也是我在今后工作中要努力的方向。

              《新教育》讀后感 篇3

              在假期里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么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閱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于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為: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閱讀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么什么才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瑯瑯,翰墨飄香�!本褪峭ㄟ^創(chuàng)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yōu)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暮醒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利用晚上時間自己寫點東西,學生可以寫讀書記錄卡,老師可以向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或發(fā)個短信,甚至寫個教育小故事。這些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會比較難。但我想堅持下去,那將會是自己人生中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在教室里,我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閱讀了嗎?”“讓書成為我們的朋友”等警句時刻提醒著孩子們閱讀。這學期,我和孩子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共同地閱讀了《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當我看到孩子們手捧新書,酣暢淋漓地閱讀時,我頓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確心走起來很艱難,但是這條路值得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提到師生共寫隨筆。包括師生一起來寫班級的趣事,寫學校的活動,寫師生的情誼,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這就達到了共寫的目的。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到了孔子,的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永遠是不可能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一個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書,重復了三十年,重復了一輩子。但是,一個善于思考的老師,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兩年,就認真教了兩年,他認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師,而成就這個年輕人的必定就是讀書和寫作,因為真的就是“閱讀滋養(yǎng)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另外,我的學生已經(jīng)寫了三年日記了,我覺得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寫作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當然,還可以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

              書中提到了新教育實驗的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每一天早上常老師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詩開始的,有孩子過生日都是用一首詩送給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詩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們都會共讀《老鼠阿貝漂流記》,06年9月21號她寫了一張便簽,其中的默默數(shù)言便把爸爸媽媽們也帶進了讀書的世界。這樣一天又一天,五年時間常老師和班里的孩子共讀了524本書,有人曾說新教育開100本書太多了,但是對我們常老師這個班級又是太少太少了。

              如果有人問: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學生成績?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績早就被拋棄了。常老師五年時間所有的課都是全校第一,她還被評為新教育十佳教師。她說過:“孩子們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會盡我的全力帶他們走想走的路。心平氣和不抱怨,我像一個農(nóng)夫,靜靜的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農(nóng)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師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我們也要想她那樣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這才是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獲,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學生的心坎里,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為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huán)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新教育》讀后感 篇4

              本學期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至七章,很有感觸。通過閱讀知道了新教育是“新”“行”“心”“星”“信”的教育。教育是建立于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真心靈的理解和尊重。在每一堂課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鐘,我們都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用心去行動,探索未來的教育。新教育實驗最重要的追求是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走上工作崗位將近二十年了,如今再也沒有剛開始工作時的熱情了,更多的是感到無奈和無力。讀了新教育知道了自己首先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觀念,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發(fā)展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通過自己的改變教育學生,讓他們感受學習的快樂,能夠露出發(fā)自肺腑的天真爛漫的笑容。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現(xiàn)在的知識每天都在更新,而我們的教育對象也在不斷的變化著,越來越感覺自己的不足。職業(yè)的特殊性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完善自我。高爾基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弊x書可以增加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與底蘊,我們學校是新教育實驗基地,每天晨誦跟孩子們一起學習校本課程《經(jīng)典詩文誦讀》了解豐富的古代傳統(tǒng)文化,午讀時與學生共讀童書讓我也感覺到了童年的快樂,彌補了自己童年的缺失。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一種行為,而行為需要理論的指導,沒有理論的行為,那是盲動�!�

              業(yè)余時間閱讀教育學專著可以用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北緦W期通過查看劉玉琴老師的博客收益頗多,知道了她平時與學生的相處態(tài)度,學習了她幽默風趣的課堂風格,讓本來默默無聲的課堂如今也變得氣氛活躍了。陶行知先生說過“人類與個人最初由行動而獲得真知,故以行動始,以思考終,再一思考之行動始,以更高一級融會貫通之思考終,再由此而躍入真理之高峰”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在我們課堂教學中一堂課下來,孩子學到了什么,自己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了沒有,今后將如何去做,只有及時總結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想出彌補的措施,在下次實踐過程中進行運用,今后努力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爭取更大的提高。與新教育同行,追尋教育夢想,真正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新教育》讀后感 篇5

              假期里,翻開《新教育》,一目十行,瀏覽一番。就在我即將合上書時,朱永新的成長史把我吸引住了我。他的不懈的進取精神,他對教育的癡迷,深深地打動了我。于是,又一次充滿敬意地捧起書,認真地讀起了朱永新的《新教育》。

              細細讀來,真正感悟到新教育所提倡的正是我們所迫切需要的。以下是自己體會特別深刻的幾個方面。

              營造書香校園,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

              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每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和神奇。

              是啊,古人就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因為詩書喚醒了這種蘊藏著的美好和神奇,從而使得“氣自華”吧?也曾經(jīng)看到過這么一句話:智力啟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他是一種乘法手段,可以讓兒童的聰慧以幾何級數(shù)遞增。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梢�,營造書香校園,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是多么重要。

              專業(yè)閱讀,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石

              朱永新認為,在學校就要讀書,讀書就意味著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師生共同讀書的樂園。沒有教師對于閱讀的熱愛,就很難點亮學生閱讀的熱情。教師讀書不僅的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yǎng),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沖突與交流。而教師的專業(yè)閱讀會讓教師更加善于思考,更加有教育的智慧,從而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另外,在閱讀方法上,新教育實驗主張知性閱讀,這是一種帶有咀嚼性質的研讀,可將書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到閱讀者的結構中去。也只有如此,才能吸納書籍中的“營養(yǎng)”,甚至使知識結構優(yōu)化或重建。

              專業(yè)寫作,在反思中成長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只有善于反省,才能提高自己。德國詩人海涅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新教育認為,一個人的專業(yè)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們的教育生活是由無數(shù)的碎片組成,這些碎片可能就是未經(jīng)省察的經(jīng)驗。而通過專業(yè)寫作,就能有效地對經(jīng)驗進行反思,從碎片中提取有意義的東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們的教育經(jīng)驗。

              行動就有收獲

              新教育的行動論是: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有奇跡。新教育實驗強調行動,而且把行動作為實驗的價值取向。

              新年伊始,我們總會有美好的憧憬;新學期開始,常會有得意的計劃。但是,人之惰性阻礙著我們難以行動起來。因此,那些“美好”和“得意”更多的只能成為“憧憬”。

              只有行動起來,才可能超越自我。新教育有了理念和觀點,有了方法和步驟,有了美好愿景,需要的就是行動;若要奇跡出現(xiàn),只有堅持!

              《新教育》讀后感 篇6

              在這個假期中,我有幸拜讀了這一本書,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在闡述教育理念的同時配以生動的實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講的內容能夠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說明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邊讀邊想,也逐漸明白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接下來,我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談談我的理解。

              本書一開始就從課堂教學入手,深入淺出的點出了課堂教學時教育改革的起點,也點出了我要討論的重點——素質教育。這樣一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的課堂上:剛上小學的孩子爭先恐后地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年級越高舉手的學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沒人舉手回答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覺得不答不會錯,萬一答錯了可能會被批評,這反映了教師在反饋方法上的不當,另一方面,在我們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老師提出問題并不是引起學生的思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說求同存異,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標準答案。這使得學生聽到問題時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測教師提問的意圖,來回答教師心中的答案,那這樣學生的思考范圍就逐漸囿于教師教的內容里,沒有發(fā)散性思維,沒有創(chuàng)造能力。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常態(tài)的教學模式是接受性教學,它追求標準的答案,追求升學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師要逐漸清醒,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是圓滿的教授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追求升學率、優(yōu)秀率這些數(shù)字,更應該保護好學生的問題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問題,能思考,學生才會創(chuàng)新,才敢創(chuàng)新,才能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新教育》讀后感 篇7

              暑假期間我讀了郭景瑞老師寫的《新愛的教育》。其實最初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jīng)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既是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

              讀完《新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深深感受到郭老師是一位的純樸、原生態(tài)的好老師。那就是“做老師的不當班主任,就像魚兒離了水,鳥兒離了林一樣,一點兒意思也沒有�!惫蠋煵皇敲麕�,也不是專家,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但他在教學工作中給人的愛是驚天動地、震撼人心。這本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到底有多感人,多撼人心魄呢?

              書中講到郭老師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調回城里的一個中學,擔任初一(6)班的班主任,原來這個班的班主任是剛畢業(yè)分配的一位年輕教師,教學沒經(jīng)驗,又因為沒和女朋友分配到一起,把個班給耽誤了。對于這個差班,郭老師接手后,第一周以課堂為突破口,贏得了同學們的認可和喜歡。緊接著郭老師用愛心喚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于班中的調皮生,舉行班委會,總結會等進行即時教育,因材施教,幫貧結隊。就這樣郭老師不辭勞苦,為了學生的進步,還經(jīng)常奔波于家訪的路上,才知道孩子們的調皮,學習的不努力,大都來自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經(jīng)過郭老師的耐心與家長交流,半個學期來,學生的成績進步了,班集體和諧了。在期末考試中,六班取得了年級第三名的好成績。

              書中有一個典型的代表——劉金龍。他看準了不管他怎么皮,老師都不能對他怎么樣,因此跟老師吵架是常有的事,每次都像戰(zhàn)場上的公雞,吹胡子瞪眼,而且還當著郭老師“呸”的唾棄,成績自然可想而知。但是就是這么一個“朽木不可雕”的浪子,在郭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一學期后,他的成績由不及格到及格,甚至能考七十分以上。

              班上像這樣的問題學生還有很多,郭老師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們的心,不管是多調皮的學生,犯了多么嚴重的問題,他都不會講一句粗話。唯一的一次就是對劉金龍說了幾句重話,可是第二天馬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他道歉,并且保證以后絕對不講粗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為他覺得孩子也有自尊心,只有維護孩子的尊嚴,孩子才會相信你。其次,分不開的還有郭老師的耐心。既然是問題學生,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問題,今天好了,明天又犯事了,這是常有的事�?墒枪蠋煵患辈辉�,每次有問題都是耐心解決。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恒心。下決心做一件事容易,但是是否能堅持到底呢?郭老師接手這個班級一年后,因為為學生操勞的太多,住院了,后來再也沒有走上講臺。但是在這一年里,白天他為孩子們操心、著急,就連晚上因為擔心孩子們的成績而胃痛睡不著覺。想想一個離退休還有兩年時間的老教師,面對差生都不放棄,不退縮,更何況我們年輕教師呢?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

              是的,作為一位班主任老師,我們首先要樂在其中,班級中每一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值得老師去關注,去深思,去教育,不能用一個字“好”或“差”對學生定型,學生出現(xiàn)問題要即時教育,耐心地談話,細心地觀察,實地了解到深處,能處理好學生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就是班主任老師最大的快樂。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是我們老師最大的幸福。其實能樂在其中的老師必須付出更多的愛。正如書中說的“教育學生這個法、那個法,實際上只有一個法——就是你得真心去愛他們。只有你真心地愛他們,才談得上這個法、那個法。愛心是源,方法是流;愛心是根,方法是枝葉,有了源,水流才不斷;有了根,枝葉才茂盛。無源之水,就會干涸;無木之本,就會枯萎,都是一個道理�!钡拇_,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就應該無私奉獻,愛崗敬業(yè),愿我們每一位老師以平和的心態(tài),做平凡的事,用平常的心去澆灌每一朵花吧!

              《新教育》讀后感 篇8

              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陸續(xù)看完了《新小學科學教育》。整本書共分五個章節(jié),從理論的角度、科學活動的組織、科學中的思考和決策及60個科學探究活動等方面闡述了一個核心的理念:為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既有理論的高屋建瓴,又有實例的對比剖析,觀點鮮明,說服力強。書中講到科學和科學探究的區(qū)別。兩者內容、背景不一樣,可觀察到的結果也不一樣。當兒童只學習科學時,他們有可能在畢業(yè)離校時只學會了一堆名稱和標簽,而這些東西中只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提升思維的附加維度、沒有對科學探究過程的積極參與,他們將不會有能力把原理應用于新的情況、明智的解釋數(shù)據(jù)、精確的觀察、檢驗假設、評價數(shù)據(jù)或者更為重要的是,學會所有科學家必須知道的事情以便成功。這一事情就是如何失敗就從頭再來,繼續(xù)不斷地嘗試。科學知識加上科學思維才是科學探究。

              書中提供了多個為強調思考和決策所進行的 “游戲---聽取報告---再游戲” 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實錄。并就同一教學內容呈現(xiàn)了“教科學”與“為促進學生思考而進行的教學”兩種理念下的師生對話。后者的問題更開放,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觀察、比較、提出和檢驗假設、收集數(shù)據(jù)和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解釋和評價結果。教師僅是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反饋或解釋。看著書中案例,對照自己平日教學。確實有些僅是在“教科學”,很多時候沒有經(jīng)過學生嚴格的觀察、實驗、思考,教師急于把結論告訴學生,教師的講解霸占了學生操作、思考的時間,不利于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我們應該多給學生實驗操作的機會,同時注重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這樣學生的科學學習參與度會提高,學習的熱情也會上漲。

              這本書我只粗略看了一遍,里邊還有很多精髓沒有參透,我會抽時間再進行一次認真的閱讀,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獲。

              《新教育》讀后感 篇9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發(fā)展性研究叢書》一書中提出要重建學科教學價值觀,拓展學科豐富的育人價值,指出“在教學設計時, 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fā)展價值, 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懊總€學科對學生的發(fā)展價值, 除了一個領域的知識以外, 從更深的層次看, 至少還可以為學生認識、闡述、感受、體悟、改變這個自己生活在其中并與其不斷互動著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 提供不同的路徑和獨特的視角, 發(fā)現(xiàn)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 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提供一種惟有在這個學科的學習中才可能獲得的經(jīng)歷和體驗;提升獨特的學科美的發(fā)現(xiàn)、欣賞和表達能力。惟有如此,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fā)展才能從不同的學科教學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yǎng),在發(fā)展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體驗、認識、欣賞、改變、創(chuàng)造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體驗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生命的成長需要。”

              葉瀾教授這些觀點,有助于我們認識人文地理的教學價值,人文地理教學的價值就在于讓學生用地理的獨特視角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類活動有更豐富的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很多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授知識”上,學生并未對人文地理中所描述的人類活動及社會現(xiàn)象形成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上學期聽了“城市化”一節(jié)課就存在這樣的問題。這節(jié)課主要內容是城市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郊區(qū)化和逆城市化現(xiàn)象及城市問題。為了說明問題,有必要對這節(jié)課主要教學過程作簡單的描述。

              在“郊區(qū)化和逆城市化”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先用示意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郊區(qū)化與逆城市化的含義,接著提問:“為什么中心城區(qū)的人口會遷移到郊區(qū)去?”“因為中心城區(qū)空氣環(huán)境較差,交通擁擠,房價太高等造成的”“還因為郊區(qū)環(huán)境好”,教師肯定了兩位學生的回答后,再次強調郊區(qū)化的表現(xiàn)。然后又以同樣的教學方式進行“逆城市化”教學。

              在“城市問題”部分的教學中,教師用景觀圖片的方式羅列出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交通問題、住房問題、就業(yè)問題等城市問題,然后讓學生討論:“為身邊的城市問題獻計獻策”,學生提出一些諸如“少扔垃圾多種樹”“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對策。

              這樣的教學場景在人文地理教學還是比較常見的,學生憑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作一些簡單的交流,“植樹造林”這樣的答案可能在小學時就已經(jīng)耳熟能詳了。

              那么如何讓學生用地理的獨特視角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類活動產(chǎn)生更豐富的認識呢?

              首先,在人文教學中要結合案例進行教學。這節(jié)課的主題與城市有關,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性的大城市,應該以上海為案例,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開展教學,比如,對于郊區(qū)化的'問題,教師可以呈現(xiàn)近幾年上海城市人口分布的數(shù)據(jù)變化表,讓分析上海城市化已進入哪一階段,并進一步分析為什么出現(xiàn)郊區(qū)化,郊區(qū)化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對于城市問題,教師也可以聚集一些上海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如交通、環(huán)境等,深究其原因,然后再讓學生提出合理措施。

              其次,人文地理中的一些人類活動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教師要將其視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培養(yǎng)學生以多維視角分析問題。比如對于為什么中心城區(qū)的人口遷到郊區(qū)這一問題,就涉及了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城市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中心城區(qū)人口密度大、城市市政建設、郊區(qū)交通條件、環(huán)境條件改善等多方面的因素。當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同質化時,教師要從思路上予以引導。再如,郊區(qū)化對于促進上海這座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些都需要教師進一步去挖掘。

              這節(jié)課的價值決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郊區(qū)化、什么是逆城市化,城市問題有哪些,而是將這些知識融在“如何讓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進一步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主題,這才是葉瀾教授所倡導的對學科豐富育人價值的拓展。

              《新教育》讀后感 篇10

              在寒假休息的兩周時間里面,我認真地閱讀了葉瀾老師的《新基礎教育論》,這本書是葉瀾教授積十多年“新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交互研究撰寫而成的,是一部關于當代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全景式力作。全書有3大編共12章組成。第一編是“當代中國教育變革社會基礎論”,分別從“生存基礎”、“世界變局”和“中國主題”三個層面作出闡述。第二編以“當代中國教育宏觀變革論”為題,從宏觀變革的反思和宏觀變革的性質、人物、主體、策略等方面構建當代中國教育宏觀變革的理論。第三編為“當代中國基礎教育學校重建論”,從中回溯了我國自1840年以來至改革開放前百年中國學校轉型變革的歷史,對當代中國學校轉型性變革的內涵、學校教育日常實踐和管理實踐的重建作了系統(tǒng)論述。

              我分三個階段來讀完這本書。第一階段:初讀,采用圈點式閱讀的方法,將好的字句劃出,經(jīng)典的教育理念標記出來。第二階段:詳讀,詳細閱讀文章,在每一章節(jié)中留下隨筆。第三階段:精讀,特別經(jīng)典的章節(jié)多次閱讀,品味其中的精華,并撰寫讀書心得。

              新基礎教育在我校已經(jīng)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這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幾本新基礎理論書籍,也聆聽了許多優(yōu)秀教師在新基礎理念下的研討課。不斷地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實踐。從“認同、接納”到“實踐、反思、重構”,都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今年寒假我又一次學習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書中的只言片語觸動著自己的內心深處。葉瀾教授數(shù)次強調著“教師工作直接面對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yè)�!處煹男哪恐胁粌H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fā)展、成長的角度去關注人……”

              從導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chuàng)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zhàn);把精神發(fā)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不禁感觸萬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xiàn)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yè)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xiàn)信息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對師生來講,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不僅僅是在教和學,不僅僅是在認識世界,不僅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不僅僅是在圍繞著書本轉,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生命向著無限的可能性開放。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新教育》讀后感 篇11

              這個星期五的晚上,媽媽向我推薦一本好書,叫做《新愛的教育》,一聽書名,我便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一個小學生恩利科的成長經(jīng)歷,感動了千百萬的讀者。那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將信將疑的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即是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還是因為作者郭景瑞老師那全新的視角,一個老師的視角。寫的是他這個快退休的老教師和初一六班學生相處一年的故事,因為我現(xiàn)在也是初一的學生,所以看到這些故事感到格外親切。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了郭老師,一會為劉金龍上課不聽講而嘆息,一會為韓偉萍即將輟學而惋惜,又為她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高興。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過老師暑假去家訪�?赡芤驗楫敃r電話也不普及,郭老師有很負責任,他為了和家長溝通,在暑假里騎著他那又破又舊的自行車跑遍了整個小城。為每個同學都細心的講題,關心每個同學的生活,這樣的老師真好。很希望叫我的老師也能到我家來家訪。也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他的學生原來抗拒他,后來擁護他,學習也很努力。

              郭景瑞老師管理班級也很有一套,他帶學生星期天去爬山,還在山上指導學生現(xiàn)場寫作文,讓我感到很新穎,也很羨慕。我想:如果我們班也能這樣就好了,同學們一定會很有干勁的。書中我感覺郭老師的心態(tài)非常好,全家只有五分地,除去三間小平房,只有三分菜園,物質條件并不好,但他總是樂呵呵的。這讓我想起了退休的姥爺,它也是一個初中語文老師,郭老師和姥爺一樣,是那樣有愛心,有耐心。我喜歡姥爺,也喜歡郭老師。

              郭老師的語言也很生動,用了許多的歇后語,像過河捋須子別牽須(謙虛)了,小米干飯常事,讓我知道有時候用歇后語也能讓文章增色不少。最近我和媽媽也在背歇后語,讓我的文章更加生動,這也是媽媽向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終于理解了這本書為什么叫《新愛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新教育》讀后感 篇12

              《新愛的教育》一書系作者戴晨志先生引述倪美英老師的教學心得,闡述快樂教學的理念,對個人在教育子女和從事教學時有許多啟示。

              “快樂教學”一直是個人向往的教學情境。孩子在快樂的時候,他學任何東西都比較容易;但在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狀態(tài)下,他的信心會減弱,所以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們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專注,然后再開始學習。所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面對的是一位嚴厲的、總是斥責他的老師,即使你真的很關心他,他對你所說的要求的也會厭倦,我們常聽到一些抱怨:我愛他,但我又恨他不成器”;我真的受不了,他學什么都這么慢,又不專心”,可能我們花了很多心血在他們身上,但孩子仍然沒有改變,為什么呢?

              我認為,孩子若在友好、親昵和鼓勵的氣氛中學習,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而且學習效果會更好。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這種經(jīng)驗,在一個班級里,成績好的同學總會受到老師的寵愛,而這種寵愛又促使他們成績更好。究竟是成績好而受到寵愛,還是因為受到寵愛而成績好?

              愛,我們人人都有,但愛和有目的的教育,則需要一些耐心、技巧。做為一個快樂的教育者,我覺得應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這時,很容易把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而當孩子在情緒低落時,開始或強迫他學習。也常會因根據(jù)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誤認孩子的天賦太差。

              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努力去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xiàn)感和成就感。而且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一個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優(yōu)點;而一個不快樂的人,多半看到的是孩子的缺點。

              圣經(jīng)上說:“只要你相信,你所信的一切,對你來說,就是可能的,只要有芥籽那樣大的信心,也可以移動一座山”,所以,培養(yǎng)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讓孩子的潛能得以開發(fā),讓他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益,而自己也快樂富足的人。

              《新教育》讀后感 篇13

              《新愛的教育》是由著名作家,勵志演講大師戴晨志博士著,倪美英老師故事提供,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文中的倪美英老師,是一位平凡的教師,卻有著不平凡的教學經(jīng)歷。最初,她帶著滿腔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卻不可避免地以老師的權威管教學生,以分數(shù)和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甚至以外表來衡量孩子……結果傷了孩子的心。后來,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她漸漸學會了用愛去關心、照顧、激勵孩子,那些平常人眼中叛逆、成績差、有各種毛病的孩子們,在她愛的關懷下重新激發(fā)出自信心,從困境中站了起來!戴晨志博士以倪美英老師教學中的小故事為素材,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愛的奇跡,最后再通過精辟的總結,引發(fā)我們更多的感悟和啟示,交給我們更多的溝通訣竅。在此,讓個人把微不足道的讀書心得,與大家一起分享,一同成長。

              第一,愛的教育,并不在于要求對方立即改變;愛是需要投資的,我們需要投資關心。耐心。耐心與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亮”與“能”。

              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練習而來的,老師的愛和鼓勵,也是需要練習的。每個孩子,每個人都希望被看重、被接納、被肯定;只要我們有慧眼,就可以將駑馬變成“千里馬”;只要老師有耐心、有愛心,頑劣的孩子也可能變成“鉆石”和“珍珠”��!

              第二,我們可以試著做引導者,而不是強勢指導或名令者!因為有創(chuàng)意、有耐心、有循循善誘的引導,比言辭教訓或命令,更有助于

              孩子們的自我成長。“老師的用心,孩子看得見!”,讓孩子知道過錯,并誠心改過;這豈不是愛的教育無比之美嗎?亦即古人“揚善于公堂,規(guī)過于私堂”的道理。同時,我們也可以學習,容許別人有犯錯的空間,不必當眾羞辱他或撕破臉,畢竟有“弦月之憾”,才有“滿月之美”呀!

              第三,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是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真的,如果老師或是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縱、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事實上,熱,都是情感上的“月暈效應”,常會以貌取人,見到可愛、漂亮、聰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別喜歡他。

              曾聽過一句話:“世界上最柔軟的是風,最暴烈的也是風;世界上做柔和的是水,最蠻橫的也是水!”的確,老師是風,也是水,可以讓孩子如沐春風,一輩子感受其恩澤和愛;然而,若稍有不慎,過度放縱與溺愛,亦可能是孩子誤入歧途,遺憾終身啊!

              第四,俗話說:“給他吃魚,不如教他釣魚”。所以,只要親近,就能了解,只要去做,就能真實體會!老師不能只會做一個“一指神功”的人——只出一張嘴,指揮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命令孩子洗這個、掃那個······老師就是孩子的“模子”,也是孩子仿效的對象;老師只是“一指神功”的人,只會伸出食指發(fā)號施令,那么孩子將來也會是同一個模子塑造出來,成為只會“一指神功”,只說不做的人��!

              第五,老師,是為了教育學生,為了讓孩子有歡笑,才來當老師的,而不是為了生氣,才來當老師的。維持心情的平和、穩(wěn)定,對老師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心情不穩(wěn)定,看什么事情都可能會有偏頗。

              就像心理學上所說的“心里想好,就是好;心里想壞,就是壞!”只要看對方不順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看不順眼;只要看對方順眼,那么不管他做什么,你都覺得順眼,很可愛!老師先要排除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再去鼓勵孩子!能維持心情平和、穩(wěn)定,并隨時調和身心情緒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新教育》讀后感 篇14

              言傳身教——爸爸媽媽首先要學會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等待。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孩子能做的事情讓孩子做——有些爸爸媽媽寵孩子,對孩子的事一切包辦,往往造成孩子缺乏耐心,而且孩子失去了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包括犯錯誤的機會),慢慢的孩子就失去了求知欲,遇到問題信心不足,就會急躁。孩子一急躁,爸爸媽媽在旁邊也著急,為安撫孩子便全權代勞了(事實上,這是潛意識解決爸媽自己的焦慮的行為),惡性循環(huán),孩子就失去了耐性。孩子的事情交給孩子,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但是看到孩子做得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告訴孩子怎么做永遠是錯誤的,應當培養(yǎng)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吹絼e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玩益智玩具——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fā)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yǎng)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煉了孩子的耐性。

              多玩團體游戲——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游戲可以使孩子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在游戲等待的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

              讓孩子做適合他/她,稍經(jīng)努力就能完成的事 ——孩童時期是孩子的自信心養(yǎng)成的時期,給孩子做合適的事情,讓孩子經(jīng)過努力就能完成,從而獲得成就感。對于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東西,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新教育》讀后感 篇15

              在空閑時間里,我每天都堅持讀葉瀾教授撰寫的《新基礎教育》,這本書的理論性很強,我覺得有的地方我還沒有能力去真正地理解,但有的地方我覺得很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切實際,比如葉瀾教授倡導的“新基礎教育”追求的學校效應概括為四句話:“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留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chuàng)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zhàn);把精神發(fā)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這四句話,我覺得非常有針對性,形象生動地勾勒了轉型前后學校日常實踐的不同形態(tài),呈現(xiàn)了“新基礎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師智慧”、“學生成長”和“主動發(fā)展”等主題詞。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能夠在工作之處就接觸到葉瀾教授的新基礎理論,我覺得我很幸運,這本書我還需要一遍遍地拜讀才能慢慢地透徹地領悟其精華和寓意,我的感受很深,其中,我對書中教師角色理想重建感悟較深。

              書中指出,教師要主動從傳統(tǒng)的角色定位中走出,形成新的角色理想,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更新。我認為,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這是自古就有的真理,然而,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還想再加上幾個詞:創(chuàng)新,與時代接軌。

              今天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傳遞人類文化、知識、技能上,停留在讓學生只知學習與繼承,不思也不會創(chuàng)造的水平上。把學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點燃起來,創(chuàng)造的潛能開發(fā)出來,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于開拓發(fā)展的積極人生,樹立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高遠志向,才是當代中國教育特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和作為教育專業(yè)人員的教師,其自身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問題,也以從未有過的鮮明方式突顯出來了。因為,“一個墨守成規(guī)的教師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無疑是一種近乎災難的障礙”。

              所以,我會不斷進行自我的創(chuàng)新,以造福于我的學生們。

              《新教育》讀后感 篇16

              當看到這本《新愛的教育》的書名時,我有些奇怪,我以前讀過《愛的教育》,這本《新愛的教育》又寫的是什么呢?我?guī)е@個疑問打開書,一會兒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既因為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也因為他曲折感人的故事,還因為作者郭景瑞老師那全新的視角。

              一個再有兩年就退休的老教師,還堅持干班主任的工作,我真的很佩服!自己走上工作崗位也有8個年頭了,因為各種原因,才當了1年半的班主任,就已經(jīng)飽嘗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并且有時會因工作的繁瑣而發(fā)牢騷。所以,我就很想知道郭老師的魅力在何處。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了郭老師,一會為劉金龍上課不聽講而嘆息,一會為韓偉萍即將輟學而惋惜,又為她得到了國家的扶貧政策高興。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郭老師暑假去家訪�?赡芤驗楫敃r電話不普及,郭老師為了和家長溝通,在暑假里騎著他那又破又舊的自行車跑遍了整個小城。

              其實,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會遇到很多郭老師書中所說的事,比如,像劉金龍那樣的學生在我們每個班里都有,我們是如何做的呢?下面結合我的具體做法談談我的一些感受:

              去年我們班轉學來了一個女孩子——趙曼,這個孩子非常內向,成績是全校倒數(shù),平時連說話都不敢,老師提問她她就像沒聽見似的,從不回答老師問題,成為各科老師最頭痛的孩子。怎樣教育這樣的同學呢?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應該是培養(yǎng)她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于是我就從課堂提問入手。我選擇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她回答,即使我知道她會沉默不語,我仍然把耳朵湊近她嘴邊,并告訴全班同學,趙曼是想悄悄告訴我,她想和我說悄悄話呢。沒想到,趙曼真的悄悄說出了答案,她的聲音很輕很輕。我馬上高興地說:“趙曼的聲音真是太好聽了,而且回答地非常準確�!比嗤瑢W在我的示意下給她鼓起了掌。在那之后的幾天里,趙曼都是以和我說“悄悄話的方式來回答問題的,每次回答后我都會趁機表揚她。又一次提問趙曼,她又悄悄地說出了正確答案,我假裝聽不見,說:“老師昨晚洗澡不小心耳朵進水了,今天有點耳背,剛才沒聽清你的答案,你能大點聲音再說一遍嗎?孩子們,你們想聽聽趙曼同學的回答嗎?” “想!”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就這樣在我和同學們的鼓勵下,趙曼大聲地回答了問題,雖然聲音還談不上響亮,但已經(jīng)能讓全班的同學聽見了。就這樣通過我的耐心和愛心教育,我和趙曼拉近了距離,我走進了她的心靈,她開始愿意和我交流,并在我的鼓勵下開始主動舉手要求回答,學習也積極認真了。慢慢地她變活潑了,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

              今年學校讓我擔任四(6)班班主任,我們班有一個孩子特別調皮,從來不做作業(yè),撒謊成性,對任何事都表現(xiàn)的滿不在乎,學習成績可想而知。剛開學他就惹了幾件事(把別人英語書撕了、打架、罵人等),我要找他父母,他說父母不在家外出打工了,我要他父母電話號碼,他說記不住號碼。恰好那天下午放學時下雨了,別的同學都有家長來接,可是他沒有。當我看見這情景,馬上想到我要把他送回家去,不然他肯定會被雨淋生病的,正好我也趁機對他進行家訪。就這樣我摟著他同打一把傘,把他送回了家。到他家后,我發(fā)現(xiàn)他又撒謊了,他父母都在家,爸爸每天外出跑車,媽媽在家?guī)粴q多的小妹妹,也就因為如此才沒能來接他。我沒有揭穿他的謊言,并在他媽媽面前說了他很多好話,說他聰明、說他勞動積極,說我比較喜歡他等等,當他進屋后,我和他媽媽交流了他存在的問題,商量如何互相配合改掉他的壞習慣等等。從那天后,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上課聽課很認真,作業(yè)竟然及時上交了。我在班里大大表揚了他,并讓他當了小組長,這樣他表現(xiàn)就更好了。我一直納悶他怎么突然就變了?一天他在和我交流時給了我答案。他認為原來的老師都討厭他,除了批評他,就是向他的家長告狀,然后他父母就狠打他一頓,所以他也討厭那些老師,才不做他們布置的作業(yè)。他認為我關心他,喜歡他,因為我送他回家,還因為我在送他回家時摟了他,還因為我在他媽媽面前說喜歡他,還因為我沒有在他媽媽面前告狀,也沒有說他撒謊的事,并第一次有老師在他家長面前夸獎他。正因為這些,他從那天就特別喜歡我這個老師,所以也要好好學我教的課。多簡單的理由啊,同時也給我?guī)砹松钌钏伎�。我們要想教育好孩子,先要讓孩子喜歡我們,我們必須要用愛心用耐心用細心與孩子交流相處,只有有愛心的教師才能教出有愛心的學生。

              經(jīng)過這件事我終于理解了這本書為什么叫《新愛的教育》了:最平凡的其實最感人,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

              《新教育》讀后感 篇17

              在假期中,本人認真閱讀了《新基礎教育論》的有關章節(jié),其中對新型教師的教師觀談自己的一些心得。

              葉教授在書中指出教師是學校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也是學校教育在實踐層面取得命脈所系。當代教育變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師隊伍,以教師最基本的學校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為改革的切入點:在課堂中,要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其全而發(fā)展的同時,促進成個性發(fā)展,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接納自己;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讓學生學習有關心理知識,幫助他們認識求助心理咨詢的重要性。

              新型教師還可以成為研究者,通過教學實踐,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應有著自己的經(jīng)驗化的處理方式,以實現(xiàn)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結構的融會貫通,適應社會和教育的發(fā)展。教師在不斷地審視中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wǎng)絡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運用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從事教育科研、研究總結新的教學規(guī)律,由“教書先生”向“研究型、學者型”轉換。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xiàn),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學習成為一個不斷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為人生的各個發(fā)展階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撐。新課程以全新的課程和教學理念徹底搖撼了傳統(tǒng)的教師文化體系,它必然要求創(chuàng)建新型的教師文化,為新課程的推行創(chuàng)設良好的文化氛圍。為了回應新課程的挑戰(zhàn),為了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為了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為了學生的未來,教師必須不斷的學習,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進行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F(xiàn)代教育技術為教師提供了便利的學習條件,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探究,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同時還必將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yǎng)和情感素養(yǎng),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

              當然,葉教授還指出許多精辟的觀點與理論,還有待自己的深入了解,我想,閱讀了本書后回到現(xiàn)實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靈深處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經(jīng)被撥動,它對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會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更利于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課堂中的教學。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實踐、反思、重建、為學習創(chuàng)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師自身素質與課堂教學質量。

              《新教育》讀后感 篇18

              最近工作量有所減少,靜下心來讀了《新基礎教育》一書,讀后有了點心得感想,在此和同行們一起探討,共同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人為本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思想。人文教育就是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本,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

              過去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老師說什么是什么,而如今, 教師要做的是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有些學生確實毛病太多,上課不專心聽講,回家作業(yè)馬虎完成,甚至不做,可氣又可恨,有時教育不聽,還得請家長到�;蛏祥T家訪,效果也不佳。這樣的學生很難讓老師愛起來。但從學生發(fā)展來看,從人的內心情感來看,他們也需要愛,而且,這些孩子更需要大家的愛。其實任何一個人成才都是發(fā)揮了他個體的優(yōu)勢而成材的。

              仔細想想,學生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于別人頭腦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無論你是否喜歡不喜歡他,他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學生到學校學習是要以學習為主,但也不是抽象的學習者,他們會帶來自己的情感世界。他們渴望得到好成績 ,更渴望友誼、健康、美麗、進步、放松。然而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繁重的學習壓力,把許多時間都擠占了,只留下學習、學習。這無形中違背了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學生要有完整的生活世界,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要有展現(xiàn)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他們是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學習、審美為一體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不從學生成長需要出發(fā),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談何發(fā)展呢?

              在剛剛結束的半學期來,我也遇到了些問題學生,調皮又偷懶,我也曾悉心教育過,但效果不佳,年輕氣盛的我就對其來硬的,惡狠狠地訓斥他們,雖然有所效果,但我知道學生心里并不服氣,在新學期里,我要做的是從各渠道收集和后進生交流的方式方法,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

              《新教育》讀后感 篇19

              在領悟社會轉型與學校教育轉型的背景下,“新基礎教育”呼喚著一種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個體的出現(xiàn)。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出于每個人生命深處的呼喚與需要。正是由于回到了任何人都具有的“生命”這一原點上,“新基礎教育”理論及其實踐所面對的就不僅僅是少數(shù)人,而是擁有生命、向往生命發(fā)展的所有的人�!靶禄A教育”的召喚力正來自于此。它追求一種健康向上、積極達觀的生命態(tài)度與精神狀態(tài),追求一種堅實的探究性的生命成長過程,追求一種自我尋求發(fā)展資源、積極實踐、綜合互動的復雜的思維方式,追求一種主動的生存方式。

              “新基礎教育”是相信生命的力量的,是相信學校教育的力量的。生命有著內在的力量,無論在何種情境下,有生命活力的人不會缺少希望、不會缺少信心、不會缺少力量。而學校教育,能夠給生命以力量、給生命以陽光。

              “新基礎教育”追求著學生的生命成長。一個個新生的、充滿綠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學校教育改革過程中獲得成長,這是“新基礎教育”的一貫追求。

              “新基礎教育”關注著教師的生命成長�!皩τ诮處煻裕n堂教學是其職業(yè)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感受與態(tài)度和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边@句話,已經(jīng)成為打動眾多教師的一句名言。也許,這句話的親和力與感召力,正來自于它對教師生命質量的深切關注。

              隨著時代的變化,教學的觀點與理論、方法與手段也在不斷更新,教師也要學習。教育不是把現(xiàn)成的東西像商品一樣,放在你手里,你接過來,就學會了。知識的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傳遞的過程,它需要發(fā)生一個主體的轉換。兩個主體之間通過互動實現(xiàn)知識的一種轉換,由外在的轉化成內在的,成為構成學生頭腦里的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做教育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重新認識。教育事業(yè)對喜歡挑戰(zhàn)的人不會滿足,當然光喜歡挑戰(zhàn)還不夠,還要熱愛人、喜歡人。如果你對人沒有興趣,對別人不愿付出,你就別當教師。

              傳統(tǒng)的文化不把孩子當做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存在,而總是把孩子看做管的對象、哄的對象。其實孩子也有很多可以讓成人深思的東西。成人沒有孩子的心態(tài),他不會去理解孩子,去尊重孩子。他總是用他的眼光、他的標準去看待孩子、去要求孩子。正因為這樣去看待孩子,所以會把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也看成是最卑微的。因為孩子卑微,所以你也卑微。這樣一種社會的認識、文化的積淀折射到教育中來,逐漸變成許多教師自認的一種角色定位。有些教師教完了一次、兩次、三次,以后他就認為我是老教師了,就把自己定位在是一個講課的人,他也做得沒味道。教師這個職業(yè)就這樣去魅了。所以,要使教師職業(yè)呈現(xiàn)出她原本就有的魅力和豐富性,在我看來,重要的是要重建教師角色的形象,重新認識教育的真諦及當代教育的使命和特征。惟有如此,才會看到當今教師的生活充滿著挑戰(zhàn),教育是創(chuàng)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業(yè)。誰說教師的生活就是不斷地重復了?恰恰相反,其實每天每節(jié)課都是師生在課堂中共同創(chuàng)生的。教師要有不斷自我更新的意識和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勝任在變化著的社會中當一個稱職的教師,才能在促使學生發(fā)展的同時,使教師自己的職業(yè)生命也在發(fā)展。只有一個不但對社會有價值,而且讓從事該職業(yè)的人也能感受到工作中創(chuàng)造的歡樂和自我發(fā)展價值的職業(yè),才會成為最有內在魅力的職業(yè)。

              《新教育》讀后感 篇20

              常常覺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觀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觀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細節(jié)的,是有著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當提起一個作家,從小到大,,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從內心升起一種仰視的心情,拿起一本書,也總是會想這是作家寫的,不是普通人所為,可不是一般的書,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的人,非普通人。這種念頭,存在心里幾十年,到現(xiàn)在,仍有。

              這幾天,一直在讀郭景瑞老師的《新愛的教育》,讀書之前,總是覺得這又是一本不凡之書,也許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紐斯一樣,一定會給人一種高屋建瓴的指導,一定會充滿智慧,充滿哲理,也一定會有許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論,給人思想的啟迪……懷著這樣的崇敬與虔誠翻開了書。

              打開書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覺就已經(jīng)蕩然無存!預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論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記體的教學隨筆。我懷著好奇繼續(xù)往下讀,郭老師一直以一個長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談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嘮著他的普通的生活。但書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瑣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師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樣面對瑣碎的雞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頭爛額,也會遇到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因為學生而晚上睡不好覺,也像大家一樣并非處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邊思考邊試探邊進行。

              特別是在幫助兩個問題學生路小宇、劉金龍的過程中,兩個搗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語言都讓人覺得那么熟悉,好像這兩個孩子就在我的身邊。劉金龍這個刀槍不入的浪蕩子,因為報復而故意把自己的筆放在全班公認的特別老實的孩子的鉛筆盒里而大喊自己丟了誣陷人家,并且還大有一副說到天邊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時,郭老師的一頓諷刺挖苦,也讓我覺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經(jīng)的自己。下課后,聽到不服氣的劉金龍“呸呸”兩聲,郭老師的內心獨白,真是說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對這個事件,真是生氣窩火又著急。劉金龍的報復,下課后對老師的“呸呸”郭老師的隱忍,內心的苦悶,憋屈,晚上因苦無對策的失眠……這樣的場景真是太常見,熟悉了。怎么辦呢?郭老師在著急,讀書的我的著急也絲毫不亞于郭老師,后邊呢?道歉的結果呢?不領情怎么辦?……這些預想也深深的吸引著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師會怎樣做呢?郭老師苦苦尋找的那把鑰匙能找得到嗎?劉金龍真的能轉變過來嗎?

              在《七月:像得了神經(jīng)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郭老師那極具親和力的又充滿感召力,更具文化韻味的動員,讓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詩作賦,學生也可以以之為榜樣,把學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論,學生會覺得自己和名人一樣優(yōu)秀。好的老師會鼓勵學生,好的老師更會激勵學生。我們常說要鼓勵表揚,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尋找這樣的機會,總是對生活做著這樣的一種假設卻從來沒有抓住機會付諸實施。并且有時還會抱怨學生,不給自己表揚的機會。殊不知,這種機會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可我們常常會視而不見,從而使機會悄悄溜走,而我們甚至會抱怨,沒有這樣的機會去這樣訓導學生。

              這些故事的敘寫,不僅讓我從中獲得了豐厚的知識經(jīng)驗,學會了更多的實用的管理技巧,也讓我頓悟:原來書可以這樣寫,原來這些日常的生活瑣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經(jīng)歷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我怎么以前就沒有發(fā)現(xiàn)呢?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么就想不起來把它們撿拾起來連綴成鏈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郭老師又一次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

              一本好書,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沖擊我們的視覺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細流柔柔地滌蕩我們的心靈,泛起層層漾漾的漣漪。《新愛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讀后感 篇21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論》中提到的“獨生子女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一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名獨生子女,對自身所屬的這一群體有著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我在教學實踐中也確實感受到學生的變化。放眼望去,今天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而關于獨生子女的性格發(fā)展、教育,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種觀點,把獨生子女看成具有特異個性的特殊兒童,甚至極端地認為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另一種觀點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幾乎沒有什么差異。其實,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xiàn)出一些不同的特點,并非獨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尤其是“獨生”導致家長出現(xiàn)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當。

              一般而言,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個性發(fā)展的優(yōu)越條件 ,如更好的家庭氛圍、環(huán)境,充分的愛的滿足。有一研究證明,獨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獨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多56.81%。 但同時,這些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和條件也導致了獨生子女的“自私”、“專橫”,這使得有關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由家庭延伸到學校。在《新基礎教育論》中有一份1996年發(fā)表的“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與教育”的研究報告,其中提供的一系列數(shù)據(jù),讓我體會到學校所要教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品德教育,還需要提供讓學生可以通過班級學習、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特征,特別是針對獨生子女的“自私”這個問題,班級活動相比起家庭教育能更有效地改變學生的這方面缺點,畢竟他們的這方面缺點就是由于缺少群體生活、生活安逸、家庭的過度保護、遇事太一帆風順才造成的。我在教學中最常見到獨生子女出現(xiàn)以下常見的性格心理障礙:執(zhí)拗心理、偏激心理、狂妄心理。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這些心理障礙,往往我們都通過家長的配合來逐步轉變他們的這些心理障礙,但也有家長口頭上配合,但實際行動上還是非常溺愛自己孩,這對于這些孩子的性格轉變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查了很多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相較于家長的配合,更好、更直接的解決方法則是在學校經(jīng)常地組織集體活動,特別是有針對性的一些活動,可以讓他們從得到和給予中形成友善的態(tài)度,從互相幫助中形成為別人著想的觀念。當然還有個別的學生在這些集體活動中還是顯示出他們的霸道,只有通過單獨教育,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學會把同學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之中!

              針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我想我們教師首先需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配合,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兒女在性格上存在哪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由什么造成的,與家長達到共識,從而讓他們配合我們教師的教育,再通過班級體的集體活動,慢慢轉變這些獨生子女普遍的性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