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時間:2023-06-08 17:13:22 樂怡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通用20篇)

          《非暴力溝通》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通用20篇)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協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戰爭方法和諧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迫伎倆以抵達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載的公民,我歷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后,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方式的要素,深思“修身”

          作者以為,非暴力溝通方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當發作一件事情,懇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復述,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現那樣的感受,最后表達自己的央求——細致的、細化的央求,當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教員對該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

          教員:“怎樣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置!”

          情境二:

          教員:“你這個星期曾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樂。你的遲到行為違犯了學校的規則,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犯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特別關于經常犯錯的學生,教員就容易構成呆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周遲到的次數比上周少,教員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矯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復述,必需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索

          作者以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1、指責自己;

          2、指摘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當我們選擇指摘他人時,我們以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緣由。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后,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指責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常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摘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常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后沒有好好做作業和復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減少,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果,希望我能制定有效的方法來進步班級成果。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摘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動身,沒有產生任何的不快樂。

          生活中充溢著矛盾與誤解,經過溝通,能促進彼此的感情,消弭誤解。暴力不能處置問題,反而讓問題復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進步人們溝通的質量,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

          《非暴力溝通》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說話前三思,并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溫和式溝通。

          初次看到書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溝通難道是武力解決問題嗎?相對而言,非暴力溝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動口不動手”嗎?書中給出的答案是,暴力溝通指的是語言暴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語言傷害性往往比肢體暴力更嚴重,也更持久。書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與沖突就是因為這些被長期忽視的語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做到的是,學會觀察對方與自己,講究內心的需求與感受,并用溫和的語言表達出來。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寫道:“我不會輕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們也是人,我必須用心理解他們的行為。今天早上,那個性情粗暴的年輕蓋世太保沖我吼叫,我沒有生氣,而是關心他。我想問:‘你的童年很不開心嗎?女友拋棄你了嗎?’他看起來愁眉苦臉、躁動不安、陰沉而又虛弱。我當時就想幫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為所欲為,是多么危險!”我們常常在第一眼的時候就妄自下了批判與看法,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就往往導致雙方之間產生誤會。

          非暴力溝通就是突出強調這一點帶來的傷害性有多大,書中介紹了實用的溝通模式。首先,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是隨便地批評指責別人。第二,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是在未細心觀察上解讀為批評指責。人們容易混淆觀察與評論,傾向于聽到批評而反駁對方。比如,他是個懶惰的人。這就是評論。他是個四五天都不出門的人。這是觀察。有人認為他不經常出門就認定他是懶蟲。但未曾細想,幾天不出門的人就是懶人嗎?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念于人就是一種暴力溝通的表現。

          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對方;責備自己;體會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體會對方的需求與感受。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自己的見解,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為自己辯駁。相反,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求與感受,人們就比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時,要具體明確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比如,“我想要每個星期出門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和感受,幫助我們在傾聽同時與他人建立聯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

          2018年3月份,我讀了一本書,是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非暴力溝通》,作者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譯者是阮胤華,讀后有一定收獲。

          我還記得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張飛被殺的故事,感到非常惋惜。因為急于給死去的結義哥哥關羽報仇,張飛命令部下趕造白旗白甲,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負責此項工作的將官范疆、張達據實稟報:白旗白甲不是三天之內就能夠完成的,希望能夠寬限日期。結果被脾氣暴躁的張飛綁在樹上,扒光商議,用辮子鞭打后背50下,打得滿口出血。打完之后,張飛還說,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否則,就殺了你們兩個人。

          結果范疆、張達一合計,認為三天之內無論如何完不成任務,肯定要被張飛殺掉,與其被殺,不如殺他,兩個人合謀殺死了醉酒的張飛,投奔東吳而去?蓱z大喝一聲河水倒流、英勇無敵的張飛沒有死在敵人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給干掉了。起因就是溝通有問題,張飛脾氣太暴躁,讓部下覺得生命受到了威脅,最后自己把性命搭了進去。

          所以,溝通非常關鍵,甚至關系到自己生命安全,我們每個人能不重視嗎?而且,溝通不能以暴力相威脅,或者語言里含有暴力成分。用《非暴力溝通》封面上的推銷廣告語來說,就是“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标P鍵是如何溝通,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這是本書寫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提出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這種模式看似簡單,實則我們很多人都敗在這幾個環節的不完備上。比如說,上面的例子中,張飛可以說:“我觀察到你們三天內制造白旗白甲有難度,感到很痛心,我需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趕往前敵殺死敵人,所以請你們一定努力完成任務,保證軍隊進攻敵人時的裝備就緒!

          而且,張飛不以暴力相威脅,等范疆張達等人提出困難之后,不是一味責打鞭笞,而是積極地出主意、想辦法,讓范疆張達兩個人度過難關,我想,范、張二將官不會受到責罵鞭笞,也不會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就會踏踏實實地履行職責,不會想著可能被張飛殺掉,心里就踏實了,也就不會謀劃殺掉張飛了。你看,因為溝通方式不同,可能溝通的效果不同,就會產生這么大的效果不同。溝通重要,我們每個人能夠不慎重對待嗎?

          再比如,有的家長可能看到孩子在做作業時效率不高,這時,有的'家長會說“別磨蹭,趕緊做完,還需要干別的事呢!焙⒆勇犃艘院,覺得有一定壓力,就會在自己作業上下功夫。如果受過非暴力溝通訓練的家長會說:“我看到你今天的作業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我覺得老師布置作業是有目的的,所以你沒有完成作業讓我感到不安,你能否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再干別的?”這種模式就是按照“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就會省掉了種種命令、抱怨、批評的成分在里面,就有可能讓管理對象心悅誠服,愉快地接受任務。

          說服人的技巧,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需要我們好好琢磨,認真實踐,才可以取得效果。反過來,如果每個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溝通,這個世界可能再也不會發生戰爭了。

          溝通學,在國外是顯學,我們國家雖然注意了,但是,還有不小差距,需要繼續努力。雖然,我們國家歷史上因為溝通改變歷史面目的實例太多了,但是,我們研究的廣度、深度是需要繼續提升的。溝通問題解決了,我們十三億人口團結一致,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情。溝通學,是一個大題目,我自己需要認真學習,讀者們如果有興趣,也可以一起學習。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

          非暴力溝通,是利用語言及思考方式的改變,來優化表達溝通的方式。

          不論在對于應對個人內在的負面情緒,還是對于外在的話語刺激或行為沖突,它都有自己的優勢。而優勢在于,它通過溝通的技巧,發現自我情感需要并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不是推脫逃避責任。

          隨著溝通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是更加明確的情緒表達和深入的有效交流。

          總結起來,它的套路是:當你/我聽/看/想/感受到…(表達具體事件),你/我覺得……(內心具體感受),因為你/我看重……(內在價值),你/我是否愿意……(提出要求)?

          我想,在套路背后,是更多深刻的思考,你是否想努力知道自己和別人話語背后的目的,而不是忍受語言背后隱藏的謾罵和侮辱?你是否想用平和有效的方式達到順暢溝通的目標,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或者將語言變為利劍刺痛他人和自己?

          閱讀這本書,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她是一位勤勞踏實樂觀開朗的女人,但是有個我非常不喜歡的地方。那就是,說話時常常把別人想成她希望的.樣子,當別人達不到她心中的標準時就會心里失衡或者指責他人。此外,喜歡因為一件不順心的事或他人的行為,就將他人推向審判席,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他人。更重要的是,她如果對某件事不滿,會牽涉到以往的事或人,甚至是身邊的親人。

          刺耳的語言,有時候就是鋒利的刀刃,它真的可以刺穿人的心。

          記得曾經看過東南亞某個國家一則公益廣告語,大意是說:要經常對家人說“謝謝” “我愛你” “你真好” ……等等暖心禮貌的詞語,不要覺得多余。當你要對家人發怒時,當你難聽的話要吞口而出時,當你把情緒發泄在家人身上時,請你問問自己,你平時是這么對待陌生人的嗎?連陌生人和熟人你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禮,為何面對你深愛的人,你卻展現你丑露的面目,忍不住用一把語言的刀向他們揮去?

          好好說話,學會如何表達情感,也是建立在知識和深刻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的。

          對于許多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暴力或謾罵就是表達情感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于哪怕受過不錯的教育,但是沒有反省力的人來說,他們或許從來不覺得需要轉變說話方式。

          無論如何,要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們首先具備的素質是,成為一個愿意思考改進且內心平和的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效改善溝通交流方式,才能大膽說出來。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5

          《非暴力溝通》一書,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寫,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我一直以來比較排斥讀外國人的書,尤其是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作者去難民營中的一個清真寺講解非暴力溝通時,遭到一個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許多聽眾隨聲附和,現場一片混亂,尷尬至極。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與該穆斯林男子進行非暴力溝通,對話持續了近二十分鐘,“穆斯林”的情緒穩定下來,作者與之成為了好朋友。一個小時后,這個原先稱作者為“謀殺犯”的男子竟然誠懇地邀請作者去他家享用豐盛的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剛剛還是水火不容,轉瞬之間“化敵為友”,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奇效。我認為,作者的成功之處,在于專注于彼此的觀察,用心傾聽對方每一句話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順勢引導對方認識到:美國人有很多,善惡并存,而“我”是來幫助穆斯林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表達,讓別人看出我們的善意,這是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圣·路易斯地區的一個女教師,因為幫助學生學習,而下班遲了?帐幨幍慕淌依,她正在收拾東西。這時一個陌生的男子闖進來,大聲吼道:“快脫了衣服”,意欲強暴她。這位女教師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之交流,那位男子每聽一次她的反饋,沖動的欲望,就減弱一點,最后竟然感覺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這個女教師幸免遇“難”,啟發我們,在危急時刻,神情慌張,劇烈反抗,反而會激起對方的怒火,悲劇難免會發生。反之,運用非暴力溝通法,傾聽對方的需求,并給予適當的肯定和贊賞,從對方的立場出發,為對方著想,那么矛盾就會迎刃而解。這真是一種神奇的溝通方式。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傊,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觸即發的矛盾沖突,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作為一名教師,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各種各樣的學生溝通,如果溝通能力強,各方面力量就會調動起來,形成合力,班級就會和諧發展。反之,就會怨聲載道,矛盾叢生,工作無法開展。所以,我建議大家多讀《非暴力溝通》,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學一位教授所說:“優秀的班主任都是溝通高手。”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6

          出于提高溝通技巧的目的拜讀了這本書,卻發現自己的目的一開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認為一切的溝通技巧都是為了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培養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的理解、接納和愛,而不是強化溝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書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個模式的主要原則有點類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視體會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內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對自己和他人內心聲音的傾聽是無法替代的,沒有做好傾聽就無法了解對方或自己的感受,更無法了解對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終達到加深彼此聯系、減輕雙方痛苦的目的。

          我個人覺得文中有兩點很值得提起。第一,觀察不同于評論,聯系自身的生活經歷,我們往往對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評價而不是單純表述自己的觀察結果,而評價,無論是哪方面的,都會有過于抽象和體現自己價值觀的弊病,在與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達自己的評價,很可能遭到對方在價值上的抗拒,從而增加彼此的隔閡。第二,區分請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很容易區分,其實不然,區別的關鍵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是在對方聽到你的問題后你的第二個行為對他的影響,譬如,你想對女朋友說,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電影,她在聽到你的請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對此的反應是,你對此很失望或者指責她的自私,那明顯不屬于請求而屬于命令了,對方即使答應去看電影,也是出于內疚或者擔憂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樂意的心態。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7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溝通方式無處不見,這種雙輸的溝通方式似乎有癮,跟吸鴉片一樣,明明知道不好,卻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們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這本書講述的溝通方式淺顯易懂,但是關鍵還是在于自我實踐,但是只要愿意嘗試,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戀愛關系,甚至是婆媳關系,非暴力溝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問題,我們一向是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對方的需要了!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別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社會越來越無情!親情關系越來越破例!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不斷反思,有時候我是傷害別人的角色,也有時候我被別人傷害,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不去傷害別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護自己,在關鍵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冷靜幾秒鐘,靜靜感受自己!沖動是魔鬼,這個魔鬼雖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時間有限,你的反應越迅速,可能被他傷害的機率就會越大,關鍵時刻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真是一項需要鍛煉的本事了!

          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很贊同,就是愛自己,傾聽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沒有什么比愛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溝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沖突帶來的傷害,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8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說當出現問題之后,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板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沖突。相當于一個尖銳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為一談,他人就會傾向于自己聽到的是批評,并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系,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只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說“你的衣服上有污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臟!”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于絕對化的詞語,因為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注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們認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說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通過哭來宣泄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說“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么,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么。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如果我們通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

          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后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9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于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于虛榮心的比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

          (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并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匯,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并不是在說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著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

          (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聲地提出請求

         。3)換一個環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么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說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盡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愿望。以這兩點為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為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說了心里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么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說錯了什么,或許急著糾正回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為,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通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它通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溝通并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通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于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溫柔的羊文化,當然它并不意味著溫順聽話,任人擺布,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著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以愛為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0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顧這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于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幫助。最后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并不利于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后,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后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1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多年前就買了,對于一個愛讀純文學類書籍的我來說,干貨滿滿的工具書讀起來有點困難。因為高一年級的老班們有一個讀書會,于是責令自己兩天讀完——有壓力才有動力呀,終于在讀書會前1個小時讀完。雖然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確幫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外國人寫的心理學的書還是會存在文化的差異,語言翻譯的轉換讓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內容閱讀的時候就直接略過。作者重點談到日常生活的我們從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吹竭@,誰不想繼續看下去,究竟什么是愛的語言,難道我們對最親的人說的話不是“愛的語言”嗎?作者一語蔽之:非暴力溝通就是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作者在書里用了十三個章節來生動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才是“愛的語言”。

          1.觀察和評論——觀察源于客觀,評論源于主觀。人太喜歡進行“道德評判”,太喜歡主觀的標簽化,而作者所說的觀察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準確的表述。

          2.體會和表達感受。中國人的內斂總會羞于表達感受,于是在揣測中參雜了各種主觀情緒和臆斷,這時候你需要閉上眼睛體會自己的情緒,然后準確的表達出來。句式應該是這樣的:我感到……因為我……

          3.請求幫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么,這個請求要清晰明了且具體。

          4.傾聽的力量。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說解決的辦法,而是傾聽,體會。

          5.愛自己。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別的告訴我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學會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學會用“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边@樣的句式幫助我們探尋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達憤怒。在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情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行為,你需要體會,發現自己的需要,然后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候你的憤怒才會有價值。

          應該說翻完這本書,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我們日常溝通的狀態,哪些還需要改進,比如對孩子、對學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論,標簽化。在和別人的溝通時,盡量不帶著預設立場和感受,盡量保持冷靜客觀地聆聽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一語蔽之,這本書讓我們平和心態,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舒適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2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他通過采用神奇而又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來讓人們獲得愛、和諧與幸福,下面我來分享一下讀書心得。

          1、非暴力溝通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在很多時候我們說的話往往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十有八九是因為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對。如果你從剛開始的談話中就就加上自己的主觀判斷與情緒,對方很可能不愿意對你展開心扉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分評論和觀察。

          2、批評往往暗含了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獲得積極地回應。比如說我覺得你很差和我希望你努力變好帶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3、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

          4、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盡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說“應該”只會使自己更加自責。相反,我們應該專注于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受益,比如說比賽獲得第二名,很多人都會說我“應該”再努力,都怪自己懈怠了,但是如果能從第二名中找到滿足自己的點,就不會產生自責的情緒,總有人要第二名,結果已經很不錯了,下回再努力就好了。

          6、憤怒其實是由于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就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會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就是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7、往往正確表達憤怒有四個步驟:

         、偻O聛,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

         、谙胍幌胧鞘裁聪敕ㄊ刮覀兩鷼饬恕

         、垠w會自己的需要

         、鼙磉_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生氣就是想要達成自己的目的,不然生氣干嘛。

          我在讀書的時候還摘抄了一些我比較喜歡的語錄,跟大家分享一下:

          1、為了幸福,必須把“別人怎么看我”這個問題放在一邊。

          2、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么沒好啊!慨斘覀兊玫饺藗兊膬A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前進。

          3、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做得不怎么樣也是值得的。

          這本書適合老師和父母閱讀,在面對小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這需要我們慢慢地學習,也適合處理人際關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3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該書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被聯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解決沖突的實踐之父。非暴力溝通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還可以作為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斷提醒。

          所謂的暴力溝通,并不是單純地說通過人身攻擊等方式進行溝通,迫使對方滿足我們的需要。異化的溝通方式有: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比如說:你太自私了。你太過分了。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然而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愿望難得到滿足。

          2.進行比較: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3.回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然而,我們會使用類似于“不得不”、“你讓我”比如說你讓我傷透了心等詞語。比如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吹礁改竿纯,孩子會感到內疚,并因此調整行為來迎合他們,然而這種調整只是為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類似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脫責任的語言而不是負責任的語言。

          4.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里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而非暴力溝通倡導的是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異化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舉文中的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媽媽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兒子把家里弄的亂糟糟的。異化的溝通方式,可能是把兒子罵了一頓。而非暴力溝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采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關于非暴力溝通要素的注意點

          1.觀察:我們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觀察: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評論:懶惰。觀察: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評論:愚蠢。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

          2.感受: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我覺得不公平,我覺得他很負責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詞匯關聯:興奮,高興,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3.在請求幫助的時候,需要注意用具體的語言替代抽象的語言,區分請求和命令。例如,我們可以說:請幫我打開窗戶好嗎?而不是說:請打開窗戶。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自責自己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第二種是指責對方。就是反過來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樣說,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爭吵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會感受到惱怒。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會想他傷心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關于以上四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自責,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陷于自我憎恨中無法自拔。而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面對挫折時,體會內心的渴望,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第二種表達方式指責對方。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類型的壞人,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作者建議我們專注于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里。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為未滿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緒宣泄。作者在書中跟大家介紹了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

          1.停下來,呼吸。

          2.留意我們的指責,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我們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運用非暴力溝通,進行有效地溝通及建立人際關系,同時平靜內心,不斷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4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斗潜┝贤ā愤@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并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5

          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心中要有愛,對他人有愛,對自己有愛,非暴力是愛的外在形式。在溝通過程中通過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解讀自己和他人的內心、體會各自的感受,并將這種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使得雙方能夠互相理解,最終實現和諧的、充滿愛的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設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為人類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讀這本書一方面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法,另一方面讀書的過程也是對心靈治愈的過程。書中對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準,時常讓人覺得還真是這么回事,如果早點知道這些該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書作者和譯者,讓我們知道應當多注重自己內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達這些需求使溝通能夠愉快地進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觸較深的點,談不上感受,權當雜記吧。

          1)外在的驅動力是壓力,內在的驅動力才是真正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總是以“應該”做什么來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會偏離自己的內心,導致內在的分裂與不滿。就像戀人剛開始是出于對對方的喜歡,所以一切關系都很融洽。而當熱戀期過了,出于讓對方幸福這一責任方面的'考慮,愛情往往變得沉重起來。

          2)喜歡使用暴力的人,無論是肢體暴力還是語言暴力,是因為他內心的平靜遭到了破壞,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壞,所以他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內心的和平。但暴力從來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因為暴力不是人內心最終的需求。

          3)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需要,故而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長久。

          4)向別人傾訴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東西在你你說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時候,合理的傾訴能夠避免自己被充斥在頭腦里的各種想法所束縛。

          5)最后,這本書值得時常拿出來看看,當作一碗心靈雞湯吧,需要的時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內心。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于互助。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通過四個要素,誠實的表達自己

         。1)留意發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要點:清楚的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3)說出哪些需要那樣的感受。

         。4)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方面:借助它們關切的傾聽。

         。1)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系。

         。2)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現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

          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并幫助他們也這么做,雙方便可持續互動,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么……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有四種方式: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的形式。

          格林伯格《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的練習。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第一個練習:根據當代媒體的標準,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與自己的尺寸做對比。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的很慘。此時,我們的心情極為低落。

          第二個練習:比較成就。比較蒙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回避責任: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回避責任的語言。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安坏貌弧,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澳阕屛摇,這種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安坏貌弧睋Q成“選擇”:會讓人感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盛氣凌人并無濟于事。

          5、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這一想法,通過“應當”一詞體現。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愿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們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的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非暴力溝通并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著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凄涼、悲傷、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

          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郁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

          尷尬、慚愧、內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聽到不中聽的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社會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的需要。對婦女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的形象常常和無私奉獻聯系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對于大多數人來講,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給他人反饋。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什么時候需要給別人反饋呢?首先,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我們需要對方的確認。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能體會到一個簡單的事實: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貶低了。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于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在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體貼。聯合國前秘書長漢馬斯克德曾今說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币坏┪覀兡軌蛎翡J地察覺并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第一,大聲地提出請求。是為了提醒他們注意我此時此刻的痛苦和需要。第二,換一個環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整狀態,等平靜下來了,再回來。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在組織機構中,我們在聽到上級的意見時,通常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傾聽同事或下級比傾聽上級要容易得多。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我們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使談話生動有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盡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種方法,直接表達我們的愿望。

          如果聽的人很煩,說的人一般也會覺得無聊。如果你不想聽對方講話,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作負擔。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作為一個聽眾,我們并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

          第九章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于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當我們表現的不完美。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避免用“應該”、“必須”、“不得不”這樣的詞。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個行為的“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著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么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當我們選擇第四種反應時,我們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

         。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我們在(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于防衛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懲罰對方。在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為。

          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要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解決內心的沖突,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現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頭痛時,可以專注于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松了許多。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在贊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贊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

         。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2)我們的哪些需要的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7

          暴力!這個聽起來就很暴力的詞!

          溝通!這個社會交際必備的技能!

          理解中的暴力就是動不動就動手打架、大聲吼叫,甚至是戰爭等等,總之就是不和諧,很不文明,讓人很不舒服的行為方式!而用這種方式去與人溝通,那無疑是非常不好的一種方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清楚她的.不妥之處,但是,我們身邊乃至于我們自身卻經常如此,那些無情的語氣話語即使不動手卻傷人更深!唉,無比的感慨!多少次,自己也陷入這個冷暴力的漩渦當中!

          幸好,幸好我是一個相對理性的,給自己點個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己都能夠快速脫離這個冷暴力的氛圍,然后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真的非常慶幸讀到這本書,非暴力溝通真的是愛的語言!只要在溝通的時候注意規避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多現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用心去感受愛的語言,那么,溝通的效果勢必會比想象中好很多,幸福指數也會提高不少!一定要學會區分觀察和評論,體會和表達感受,去深刻感受愛的根源并請求幫助,那么你就將成為非暴力溝通的高手!

          書中總結12個關鍵字——懂觀察,講感受,談需要,提請求!營造好溝通的氛圍,學會使用愛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8

          在我們的生活里,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采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簽”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為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么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我會有現在的情緒,不去責怪他人的行為,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游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的',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后,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他人在抱怨指責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我期待著自己的轉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9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站在制高點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教會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澳愀静徽疹欉@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谑聦嵉臏贤ㄊ亲鹬兀彩侨祟愔橇Φ淖罡咝问。第二步是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無助于解決你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最后說出自己的請求,明確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氣時會自然而然的批評、埋怨他人,這種發泄并不利于我們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梢栽囋囋诮窈蟮臏贤ㄖ杏玫健坝^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打雷聽聲,聽話聽音”,真誠的傾聽他人的感受,進行反饋。

          很高興你能看到這里,這說明你已經開始準備做出改變了不是嗎?祝愿你既能擺脫情感的束縛,又能不麻木可憎,成為生活的主人,遇見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0

          最近我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有效溝通的大門。讀完這本書后,我第一次剝離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親密關系,包括和先生的關系、和自己的關系以及和孩子的關系。我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開始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

          我和先生單獨相處的時候經常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們倆這會產生兩個不同的版本,我們倆都會覺得對方不可理瑜。比如說我和孩子都已經睡覺了,先生進房間拿衣服去洗澡,他開柜門和關上柜門的聲音有點響。我認為先生這種行為一點都不體諒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現;而先生覺得我為這樣的小事情斤斤計較,是無理取鬧的行為。于是乎,深夜里我們會這樣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開交。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當遇到事情與愛人溝通時,盡量客觀性描述事實,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傳遞給對方,要避免對愛人進行道德評判或者與他人比較,這會讓你的愛被蒙蔽。例如在上個事例中,我換個方式表述后,結果截然不同:親,你開櫥門的聲音,打擾我睡覺了,可以在關門的時候小聲一點嗎?結果是他輕聲地關門,我安心地繼續睡覺。在生活中,我把不對伴侶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判這個準則實施以后,我們倆的吵架次數確實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關系得到緩和,我和自己的關系也親密了許多。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要聽爸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領導的話,就是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聽自己的話。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沮喪時,我們該怎么辦?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憤怒時,我們又該怎么辦?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我們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學會順從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時,允許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級的錯誤,允許自己一邊罵著自己傻叉卻依然接納這種不完美的自己。我們也可以有各種情緒,可以喜悅、可以傷感、也可以合理地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愛上自己的特別,把自己當成摯愛一樣與自己和平相處。

          學會和自己舒服的相處,不再執著于擰巴自己,頓時覺得生活輕松了很多,于是連帶著對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來。5歲多的孩子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很多時候她開始反抗家長的權威。之前,我對孩子的這種抗拒采用的是比較權威的方式,導致孩子已經會表達:媽媽,你說的就一定對的嗎?為什么我什么都要聽你的?現在,我更多的是讓她自己去選擇,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說,她不想去刷牙,覺得這很麻煩。我告訴她,你可以選擇刷牙,這樣可能會麻煩點,你也可以選擇不刷牙,這樣很可能蛀蟲會在你的牙齒安家,到時候牙醫就要把你用鉗子把你的牙拔了。具體怎么選,是你的權利,媽媽不干涉,但是,選定了,你就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斗潜┝贤ā窌谐珜總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個媽媽都無法替孩子做任何的決定,我們能做的只是能帶給孩子只是愛和陪伴,而不是以愛之名,給予愛的綁架。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2-16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19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08-19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5-1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07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個人范文非暴力溝通讀后感怎么寫12-15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0篇)11-02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1-2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精選3篇)04-15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9-1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