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讀后感
在燒灼的戰(zhàn)場,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的土地,令人似乎看到那激烈的戰(zhàn)爭,令人感受到戰(zhàn)火的無情。
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冒著被炮火炸傷的危險,安葬一位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并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jié)婚喜燭,點在他的墳頭。讀了《蠟燭》這篇文章,我頗有感觸。
蠟燭是一種普通的東西,但是它卻是這位老人對逝去的丈夫的懷念,是這位老人最重要的'東西,給在飽受戰(zhàn)火之苦的她帶來安慰。然而她把它們插在了一位與她素不相識的蘇聯(lián)紅軍墳頭,這種無私的愛令人感動。
“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一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著一人高的下半截。”“方場的另一邊,離其他的房屋幾步的地方,高高地聳立著一堆瓦礫,它的本來面目簡直一點也看不出來了!边@兩句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和房屋被炮火炸毀的樣子,從側(cè)面襯托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暗聡说钠脚诨饹]有停止過,可是炮彈依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yuǎn)的地方。”炮彈在老人身邊飛過,雖然“炮彈依舊落在離老婦人很遠(yuǎn)的地方”,但是也隨時可能傷害到她,而她還“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難道死亡對于這位老人來說沒有什么可怕的嗎?我認(rèn)為對這位老人來說沒有什么可怕的,因為真正的可怕的是有親人為自己的生而死,而親人就是能是自己感到幸福、溫暖的人,親吻親人的額頭,讓逝世的親人安息對于老人更加重要。
《蠟燭》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同是描寫戰(zhàn)爭年代的人的文章《蘆花蕩》。
這篇文章講述了“老頭子”夜送兩個女孩進(jìn)葦塘,半途遇阻受傷,而第二天痛打鬼子,報仇雪恨的故事。這篇文章通過各種描寫,寫出了一個過于自信、自尊,機智勇敢,愛憎分明的老英雄形象。在這樣險惡的戰(zhàn)爭背景,卻有著這樣一個老英雄,他為解放軍送糧食,為大菱報仇,他與南斯拉夫母親一樣都是雖平凡但卻勇敢、善良的人。
“晚上沒有風(fēng),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痹跔T光中,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無私的愛;是兒子的正義、勇氣;是一個戰(zhàn)士打倒侵略者,維護(hù)正義的信念;更是一個個深受戰(zhàn)爭之苦的人們渴望和平的火焰。雖然“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我相信“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yuǎn)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蠟燭》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蠟燭讀后感10-28
讀后感:蠟燭04-24
關(guān)于蠟燭讀后感05-06
半截蠟燭讀后感01-09
蠟燭讀后感500字01-27
以蠟燭為題的讀后感05-16
半截蠟燭讀后感范文06-03
《蠟燭》讀后感15篇05-20
電燈和蠟燭讀后感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