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與最后的讀后感
最先與最后讀后感(一)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還是上初中的時候,那是第一次接觸先生的文章,只覺其寫得云遮霧罩,不知究竟在闡述什么樣的觀點。課后才豁然開朗,覺得其很是了得:人雖已駕鶴西去,但卻深刻地揭露了現(xiàn)代社會的嚴重問題——不為最先,恥于最后。
不為最先,恥于最后的中國人,怕是被百年來的戰(zhàn)火、硝煙、入侵者的屠刀,熏黑了眼睛,刺穿了中國骨,磨滅了龍的精神。擁有這樣人的社會,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
中國,一個泱泱大國,而魯迅先生卻用“土崩瓦解”這四個字來形容。難道他是在自嘲,在為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羞恥?不!他想用鋒利的寶劍刺穿陰謀的霧靄,喚醒每個人沉睡多年的中國魂。
中國需要改革,中國渴望發(fā)展。然而不為最先,恥于最后的行為,正如太行、王屋兩座山,堅實地堵住了中國輝煌的明天。雖然如今的中國是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但人文素質(zhì)還有待提高。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摘掉不為最先,恥于最后的帽子,做一個敢為最先,不恥最后的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最先與最后讀后感(二)
讀了魯迅先生寫的《最先與最后》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魯迅先生認為當時中國要有所改革,就需要作韌性的戰(zhàn)斗。其中所包含的見意,直至我們今天的亦復如是。
學習要有韌性。學習有如賽跑,那些跑在最前頭的人固然可敬,但那些雖然落后卻依然跑完全程的人更可敬。因為他們有韌性,有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這也正是我們在學習中所不可或缺的精神。
但我們不少人在學習中大約最缺乏的也就是韌性。學習的道路不是平坦的,道路上也許有許多和困難,我們應該不要害怕挫折和困難,就算失敗了也要再站起來。這條布滿荊棘的路正是你通向的路,挫折和困難更磨練了自己,使自己越來越有韌性,()越來越能承受挫折和困難了。當成功來臨時,他已經(jīng)忘卻自己所受的痛苦,而沉浸在喜悅之中。
所以不用去羨慕別人的成功,他們在成功之路中也曾失敗過,他們是因為有韌性而最終成功的,我也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功,只要我有韌性,有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也許成功終有一天會屬于我的。
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泵献右苍唬骸坝袨檎,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的兩位杰出代表和魯迅先生一樣認為要有所改革,就要有韌性的戰(zhàn)斗。學習要有所突破、有所提高,就必須要有韌性。學習的道路不完全是平坦的,有時遇到挫折和困難,是全靠韌性才能沖過去的。我們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在去克服挫折和困難前,先超越自己懼怕挫折和困難的心理。
在這布滿荊棘的學習之路上,讓我們憑著韌性,憑著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殺出重圍”!那時成功就并不遙遠了。
【最先與最后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先與最后》讀后感11-10
《最先與最后》讀后感范文10-28
有關《最先與最后》讀后感07-13
最先與最后課件教案05-13
《最先與最后》讀后感范文600字11-18
最先喝水的紙11-26
最傻的人最先成功美文07-10
最后的安息讀后感11-09
最后的姿勢讀后感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