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有感
導(dǎo)語:那綿延不盡的沙丘,竟藏有澄澈婉約的清泉。下面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有感,歡迎大家閱讀。
文化苦旅讀后有感篇一
這幾日,正在閱讀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并不是說如何認真地研究,只是睡前一篇,信手翻閱。
這本書,粗看只是描寫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但當你細細品味,卻會發(fā)現(xiàn)一段不一般的歷史,或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當然,這些精神并不見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們很真實,很貼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膽怯漠然,卻帶著一種農(nóng)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篆道士的行為------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微薄可憐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沖直撞,行使著“權(quán)力”的“小將”,他們是文化XXX中一種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這些,都值得我們?nèi)ニ伎肌?/p>
大地無言,但他卻能帶給我們太多。《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為景,把那兒如水的柔順卻又錯綜復(fù)雜的世態(tài)人情寫得淋漓盡致。又如《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風物為骨,以特定時期的文人的人格與處世心態(tài)為血肉,描寫出了一段關(guān)于人格與時代的千古絕唱,還有與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熱烈奔放,《這里真安靜》中沉靜冷冽地對戰(zhàn)爭的反思……
如果你沒有精力遠行,卻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銳的洞察力,卻想洞察人情,那么——請讀讀《文化苦旅》,他會讓你獲得許多感悟。
文化苦旅讀后有感篇二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
故鄉(xiāng)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啊!那是大漠中連綿起伏的勝景,那是陽關(guān)前彌漫著滾滾煙塵的戰(zhàn)場,一陣又一陣,熏黃了我那飛舞萬千的思緒,也熏黃了我那一顆涌動著熱血的心。
大漠,神秘之極,震撼之極!
那是一個古跡,更是一種精神。那是堂堂中華抗擊戎胡,募守邊關(guān)的精神。那是一種勇氣,那是一種孤寂,那更是一種壯美。那是屬于大漠的精神,大漠崇尚勇敢,只有勇敢者才能受人尊敬,只有勇敢者才配生活在這里。這是大漠千古以來永恒不變的準則。
那綿延不盡的沙丘,竟藏有澄澈婉約的清泉。
她孤苦伶仃,卻營造出了一方天地,未被外界污染,澄明如故。那每一塊石子,那每一棵綠樹,那每一條小魚……都在訴說著那變遷的歲月,那難言的孤獨。那年邁的尼姑,她的臉,被歲月無情地刻畫出了一道道生硬的皺紋。但那卻是一種精神,那是佛梵與自然交織相融的精神。
那雪,下的溫暖,下的蒼涼。
文化苦旅讀后有感篇三
泯一口淡淡的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畫面在腦海中若隱若現(xiàn),夾帶著一絲心痛的感覺。這就是我讀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后的第一感覺。
這是余秋雨的一本出名的散文集,全文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之人的人格構(gòu)成。這是一本關(guān)于歷史的回憶著作,一本關(guān)于中國的命運書籍。
隨著余秋雨的筆觸,我仿似瀏覽了祖國的半邊江山。我回到過去,回到那一個人關(guān)于這些文人建筑的年代,目睹了歷史的滄桑,人性的淪陷。心,似一把錘子般沉重,可卻又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徘徊在那些刺疼了我的心的字行間中。從第一篇散文《道士塔》開始,我的心情便是沉重的。
敦煌的文化是敗落在一個貪財如命的道士手中。正如余秋雨所言,他是敦煌的千古罪人,他為了得到那一丁點的錢,便把我國的文物以低價交易給外國人。那是精華呀!多少年來祖上留下來的寶貝,這些東西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隱藏了多少不堪或輝煌的過去,然而,卻幾乎被他買給外國人了。在外國的博物館里看到了祖國幾千年前的文化結(jié)晶,心里的那種痛無法言喻。那一個個刺眼的'數(shù)字,就像是一把把鋒利的尖刀,刺在我的身上,我想起了頤和園,想起了巴黎博物館里的金瓶,想起了北京博物館。但這個博物館相比巴黎博物館的和其他國家的博物館而言,似乎成了一種警惕物。為何他國的博物館會擁有這么多我國的重要文物?這在說明我們還需努力,努力寶庫我們的文化結(jié)晶。
《風雨天一閣》也是講述了文化之路的不看遭遇。天一閣,本是一座藏書樓,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范鋇,這座樓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直到民國初期,有人便開始偷書,把這些寶貴的書賣到上海的各書店,就這樣,天一閣里的書一大部分都流散了,只是一部悲劇,范鋇想都不會想到他苦苦收藏的2名作書最終換成了一堆書賊吃剩的棗核。悲哀!這些古文對今日的我們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卻經(jīng)不起時光的沖刷與歷史的滄桑巨變,一個個開始走向沉淪。外流的文化書籍雖一部分被官員收藏于涵芬樓,但眾所周知,它最終竟全部被焚毀于日本侵略軍的炸彈之下。我仿乎看到了一個民族正在烈火中焚燒,而我們卻無能為力。
這些不曾被眾人揭露的歷史瘡疤,然而在余秋雨的游覽過程中被一一隱現(xiàn)在字里行間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述說著歷史文化的歷程,這歷程夾著苦澀與執(zhí)著,故此書名為《文化苦旅》。
是的,這是一趟艱辛的游覽,因為每一步的前進都在哭述著文化的遺失與歷史的不堪。仿似回到了那一年日,我們都站在時空的邊緣,目睹著這一些遭遇的發(fā)生,而卻無能為力。心苦。⊥窗。
363頁下來,發(fā)現(xiàn)心已沉重到不能再沉的地步,我痛恨那些道士塔的王圓道士,我痛恨拿去用天一塔偷書賣的薜繼渭,我痛恨那炸毀了涵芬樓的日本侵略者。然而,我更痛恨的是那些當時掌朝為官的無能官員。
文化之路的艱辛與文化之發(fā)展的路上的遭遇,無疑是我們心口上的一條血淋淋的傷口,雖已被塵埃覆蓋,卻還能隱現(xiàn)出那血跡斑斑的表面。
文化將會延伸到哪里?我們無從所知。
但文化的歷程發(fā)源之哪里,我們卻可以一一尋找。
走進文化,走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后有感】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后有感范文03-07
讀文化苦旅有感文化苦旅讀書感10-17
心路苦旅 ——讀《文化苦旅》有感09-16
讀文化苦旅有感09-25
讀《文化苦旅》有感06-11
讀了《文化苦旅》有感11-11
讀文化苦旅有感03-25
讀《文化苦旅》有感04-16
文化苦旅課外書讀后有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