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
2、聯(lián)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稿形與神的關(guān)系。
教學(xué)重點:
1、本文寫故都的秋天,為何不詳寫故都秋天的著名風景?
2、本文題為故都的秋,文中卻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么?
教學(xué)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
2、教師點撥
教學(xué)過程:
一、 題解
故字,飽藏著眷念熱愛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寫角度。全題點出地點和節(jié)令,洗練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nèi)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文章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取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情景渾然一體。
二、 作者及時代背景
郁達夫(18961945),現(xiàn)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13年留學(xué)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xué),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學(xué)、武昌師范大學(xué)、中山大學(xué)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出版有《達夫全集》《達夫散文集》《達夫游記》《達夫日記》《郁達夫選集》等。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xiàn)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云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寫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脅,從上海遷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恬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他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學(xué)習這篇課文,要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確地認識作者通過描寫故都的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復(fù)雜的感情。
三、 課文結(jié)構(gòu)
(指導(dǎo)學(xué)生作疏理全文結(jié)構(gòu)的訓(xùn)練)
先依據(jù)練習的框架,作自讀。然后逐層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
1、 寫故都秋之感。清、靜、悲涼令人向往。
2、 寫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濃不讓人滿足。
第二部分:分寫(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牽;、槐樹落蕊而知秋、鄉(xiāng)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第三部分:總括(第13、14自然段)
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之秋,我減少壽命也要留住。
四、 組織學(xué)生討論幾個問題。
1、 作者為什么在文中多次寫到南國之秋呢?
明確: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南北對比,以南襯北。作者以南國之秋的淡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濃,以這秋的深味在南方嘗不透,來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對比,這樣南北對比、襯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 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與神的結(jié)合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那五幅秋色圖。神是贊美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fā)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結(jié)合點是清靜悲涼。
3、 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chǔ)上,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
4、 如何理解文章結(jié)尾的一段話?
明確: 秋色是這樣的好,祖國的美景是這樣的可愛,聯(lián)系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nèi)交外困的現(xiàn)實,作者為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fā)了贊美、眷念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xiàn)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5、文章是怎樣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舉例說明。
明確: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對自然風物稍加點染,把它自然地再現(xiàn)出來,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背景;地面上,爬著五顏六色的牽;;天地之間,間或出現(xiàn)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濃茶,舉頭望碧空,俯身看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這里靜中有動,繪聲繪色,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之秋的質(zhì)樸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畫面之中。但是,畫面上籠上了一層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牽牛藥的藍朵,而且認為牽牛花是藍色或白色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可見作家內(nèi)心的孤獨、冷靜與淡淡的悲涼。畫面中底色都是青藍灰白等冷色,馴鴿的飛聲反襯出秋晨的寂靜。由此可見,這段文字能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秋色與作家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與景達到完善的交融與統(tǒng)一。
6、文中寫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同樣能給人幽靜的感覺,這是什么原因?
明確:這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等等,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就能給人以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無聲。
五、 鑒賞要點
1、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作者身處在社會環(huán)境,使他內(nèi)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自然也就籠罩著池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和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園;而寫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沒有因為作家的主觀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牽;,那槐樹的落蕊,那秋蟬的殘聲,那秋風秋雨,還有那棗子樹,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數(shù)語略作勾勒,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它既是對北平之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 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
課文不用生僻的詞匯,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錘練,認真琢磨,細膩清新的敘寫里,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xiàn)了優(yōu)美的畫面,給人以高度的藝術(shù)享受,瑯瑯上口。如文中兩段對槐樹和秋雨后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這兩段文字象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是有動有,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
3、 運用渲染、襯托的手法
課文寫故都的秋,緊扣清靜悲涼,是通過選擇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側(cè)面同時加以渲染刻畫的。比如寫北國槐樹娜 一段,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幾句,給人以清靜悠閑的感覺。潛意識水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fā)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這些都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在描寫某個事物的時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從旁陪襯烘托,使它更鮮明更突出地顯現(xiàn)出來。文中寫到的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人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
六、文章主旨
文章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洗練、優(yōu)美的描寫,贊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靜又帶有悲涼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憂慮、冷落的情懷。
【《故都的秋》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故都的秋》教學(xué)反思02-15
聽聽秋的聲音聽后感10-12
《聽聽,秋的聲音》聽后感范文09-21
秋教育教學(xué)工作總結(jié)03-20
秋季進補要有度注意防秋燥的總結(jié)03-20
元山子秋學(xué)期小學(xué)一年級語文期末模擬試卷03-19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jīng)典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