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七冊怎樣滾得遠教學設計
蘇教版第七冊怎樣滾得遠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l、讓學生參與探索斜面與地面成怎樣的角度時物體滾得最遠的實驗活動,進行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求平均數(shù)、角的測量等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的綜合應用,體會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2、讓學生感受做實驗是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探索斜面與地面成怎樣的角度時物體滾得最遠的實驗
教學法
互助討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1.出示教科書第28頁的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這兩幅圖的意思。
2.提問:你能舉一些像上面的例子嗎?
3.談話:同學們說得不錯,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有些物體在斜坡上會很快向下滾動。斜坡上有個斜面,斜面是最簡單的機械之一,人們常常利用斜面來達到省力的目的。你知道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時,物體滾動得遠一些嗎?
二、師生合作,示范實驗方法
1.談話:請兩名同學與老師合作實驗,并演示給同學們看。
實驗的步驟和方法:
(1)搭一搭。
(2)滾一滾。
(3)量一量。
讓—個學生用30~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出一個斜坡,使斜坡與地面的角度為30度(利用三角尺獲得這個度數(shù)),再用一個圓柱形物體(如膠帶圈)輕輕放在斜坡頂上,讓它自動地往下滾,等物體停止?jié)L動后,從木板的底部開始量出物體在地面上滾動的長度。
2.反復做幾次這樣的實驗,記錄每次量得的長度。
木板與地面的角度:30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數(shù)
物體滾動的長度
三、分組實驗,探索交流
每8人一組,按剛才師生合作的實驗方法和步驟進行。邊實驗邊填實驗報告單上的表格。
1.讓學生用木板和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面依次做實驗,分別得出數(shù)據(jù),填入實驗報告單上的表格中。然后讓學生比較每次求得的平均數(shù)。
木板與地面的角度:45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數(shù)
物體滾動的長度
木板與地面的角度:60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數(shù)
物體滾動的長度
2.談話:我們已經(jīng)做了三次實驗,斜面與地面的夾角分別是30°45°和60°,比較一下你們求出的平均數(shù),在這三種斜面中,哪一種物體滾得比較遠?(學生會發(fā)現(xiàn)夾角成45°時滾得比較遠)那么能不能斷定斜面與地面夾角成45°時物體滾得最遠呢?(不能)下面應該怎樣繼續(xù)做實驗來探討結(jié)論呢?在小組內(nèi)討論,形成實驗方案。讓小組代表發(fā)表意見。
談話:同學們的意見是再做兩次實驗,一次讓斜面與地面的夾角介于30°~45°之間,另一次讓斜面與地面的夾角介于45°~60°之間。你們就利用下面的表格(如果不夠用,自己再畫幾張)繼續(xù)做實驗吧。
木板與地面的角度:(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數(shù)
物體滾動的長度
完成實驗后,分組討論:根據(jù)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比較每次求得的平均數(shù),你們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讓各小組匯報本組的發(fā)現(xiàn)。學生的發(fā)現(xiàn)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找到了另一個滾得更遠些的斜面與地面夾角,另一種是45°仍是滾得最遠的斜面與地面夾角。針對這兩種情況提問:現(xiàn)在能不能斷定斜面與地面夾角是××度(或45°)時物體滾得最遠呢?還應該怎樣繼續(xù)實驗。
談話:如果感興趣,可以課后繼續(xù)做實驗。有的同學可能會覺得太麻煩,搞科學實驗就是不能怕麻煩,有時要經(jīng)過幾百次甚至幾千次的實驗才能得出結(jié)論?赡苡械耐瑢W要問:到底斜面與地面夾角是多少度時物體滾得最遠呢?在等你上到高中,在物理課上或許能解決這個問題。不過現(xiàn)在你可以把自己的實驗結(jié)論告訴別人,為了更科學些,最好在你說的度數(shù)后邊加個“左右”,例如38°左右。
【第七冊怎樣滾得遠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水是怎樣溶解物質(zhì)的》教學設計07-24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zhuǎn)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jīng)》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