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學設計精選
社戲-教學設計精選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及抒情作用。
2、學習通過語言、動作描寫揭示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少年時代美好自由生活的懷念,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之情。
【教學過程】
請同學互查預習作業(yè)。(課前要求同學把拼音標到字詞上面,完成了嗎?)
一、情境導課
這個星期天,老師回紹興很想給大家?guī)Щ匦迈r的羅漢豆,可惜豆還在田里,還在開花,到夏季才能采摘。所以就去咸亨酒店買了茴香豆,(它的前身應該是羅漢豆)誰想嘗嘗它的味道 ?(那是和巧克力豆完全不同的豆哦。魯迅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嚼著茴香豆,喝著太雕酒,這是魯迅故里紹興一道永恒的風景。今天,沒有太雕酒,我們就去趙莊看《社戲》吧!(同學們的意志比較堅定,不為物質利益所誘惑,更愿意享受精神大餐,那么,讓我們和文中的“我”一起去趙莊看《社戲》)
因為本文是小說,選自小說集《吶喊》,所以“我”不是指魯迅本人,而是在生活的基礎上經過了藝術創(chuàng)造。
二、文本探究
1、簡介社戲:
關于“社戲”同學們對它了解多少呢?(見注解。)大家能想象戲臺的模樣嗎?(圖片)戲臺,大都面河而筑,臺柱是用石頭的,不會爛。臺半個在岸上,半個在河上。演出的時候,可以在空地上看,更可以坐在河中的烏蓬船船上悠悠地欣賞。甚是有趣。詩人陸游有詩形容“太平處處是優(yōu)長,社日兒童喜欲狂”。
2、那天“我”和雙喜他們看的社戲好看嗎?請同學劃出描寫伙伴們看戲
時神態(tài)的語句。
“我有些疲倦”, 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這些孩子的神態(tài)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3、戲并不引人入勝,豆也很普通,但文章的結尾,作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辈⒉缓每吹膽,普通的豆,作者為什么說是“好戲”“好豆”呢?是什么令“我”對那個美麗的夜晚如此難以忘懷?
難忘……難忘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難忘那里的人,那里的情,那個夜晚所發(fā)生的一切的一切。
4、果真這樣嗎?讓我們架起想象的小舟,一起去看看。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及抒情作用。
集體朗讀寫景片段第11節(jié),畫出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這樣的寫景片段還有嗎?讀一讀。反映人物當時怎樣的心情?
視覺方面有“朦朧在水氣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 ;聽覺方面有“宛轉、悠揚的橫笛”;嗅覺和味覺方面有“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描繪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景色。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用,在句子里充當謂語。因為是溶化為一體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暗诘钠鸱倪B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靜物動態(tài)的寫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同時符合“我”坐在船上觀察夜景的實際情況,由于“連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動,便聯想到象“獸脊”,這樣比喻,很新鮮。形象真切。賦予靜默的山巒以連綿的動感──以動寫靜,以靜襯動 。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色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 現了。”“我”見到了盼望已久的戲臺,只有仙境這樣的意象才能與心中的情思相匹配;赝麘蚺_:“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去時一如來時,景色綺麗,情致悠然,撩人心弦。
“那航船,就象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浪漫、奇異,讓人恍然進入童話世界,側面突出了孩子們駕船本領的高超和“我”安全歸航時的愉快心情。
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作者把美麗的夜色和少年歡悅而又急切的心情完美融合在一起。整幅畫面優(yōu)美而恬淡、樸素而醇濃,堪稱絕妙丹青: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景美 ,人更美。
5、課文哪些地方看出小伙伴對我的“好”?詳寫了雙喜,雙喜有什么性格特點?從哪些事情上反映出來?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你是如何來認識六一公公這個的?)
、 雙喜:
、 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 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
A、船又大;
B、迅哥兒向來不亂跑;
C、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 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 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fā)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問題周到。
⑤ 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 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 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 重點體會:
、 “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為要表現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 “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③ 除了這兩個動詞,還有哪些主要的動詞?還有“點”“磕”、“說笑”、“嚷”等。“點開船,在石橋上一磕”準確地寫出了農民孩子熟練的駕船技巧!坝姓f笑的,有嚷的”,確切地表達了孩子們迫切和興奮的心情。
⑶ 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 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 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 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語寫出了阿發(fā)的淳樸、誠懇、熱情的性格,及少年兒童的純真無私的心境。)
⑷ 六一公公(有的同學說他小氣,也有的同學認為他世故,你怎么看?):
、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边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④ 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如此質樸淳厚、水乳交融的人情 ,如此詩趣盎然、和諧醉人的鄉(xiāng)村景色,使“我”對這個臨海的小村,充滿著詩意的懷想。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時光,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庇谑潜阌小渡鐟颉,有了《吶喊》。課文節(jié)選的便是對童年看戲這一美好往事的回憶,你覺得課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深化
1、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課文主題的理解:
由《簡筆和繁筆》引導學生課后主動閱讀《社戲》全文和《吶喊》中的其他作品,進而更深入理解課文。
經典的文章就如茴香豆,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咀嚼。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的理解讀出它的精彩。老師對《社戲》一直情有獨鐘,不僅僅因為我是紹興人,更因為期間發(fā)生的一件小事。
高中的時候,學習周先慎的文章《簡筆與繁筆》,有這么一段:“字面上的簡不等于精練,藝術表現上的繁筆,也有別于通常所說的啰嗦。魯迅是很講究精練的,但他有時卻有意采用繁筆,甚而至于借重“啰嗦”!渡鐟 》里寫“我”早年看戲,感到索然寡味,卻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場,‘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有誰像這樣來說話、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極點。然而在這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氣氛之下,魯迅用它來表現一種復雜微妙、難以言傳的心理狀態(tài),卻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我不明白:既然寫得好,為何選入課本時被刪去?這個問題一直如影追隨著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社戲》全文才釋然。
所以,課后請同學閱讀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中的《社戲》全文,相信,你會有新的感受。
【社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社戲》教學設計精選06-04
社戲的教學設計06-12
最新《社戲》教學設計06-01
社戲-教學設計精選示例06-01
社戲優(yōu)秀教學設計06-01
社戲教學活動設計07-08
《社戲》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6-13
社戲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6-13
《社戲》教學設計及反思06-07
社戲的教學設計_參考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