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3-02-27 19:43:17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

          一、 草畜產業發展現狀

          1、全縣畜牧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近年來,蘆溪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按照“開發草產業、提升豬產業、優化羊產業、推進牛產業、發展特種養殖業”的總體思路,以科技興牧、提高綜合效益為中心,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配套技術,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產業化經營機制,使草畜產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逐步成為全縣的農業支柱產業。2015年底,全縣天然草原面積有19.6萬畝,已利用面積10萬畝;年內生豬總飼養量25.01萬頭,出欄14.25萬頭,年未存欄10.76萬頭;牛總飼養量3.47萬頭,出欄0.36萬頭,年未存欄3.11萬頭,其中奶牛0.05萬頭;羊總飼養量4.2萬頭,出欄2.34萬頭,年未存欄1.86萬頭;雞125.6萬只,出欄70.99萬只,年未存欄54.61萬只;鴨總飼養量101.78萬只,出欄57.53萬只,年未存欄44.25萬只;鵝總飼養量33.25萬只,出欄18.73萬只,存欄14.52萬只。年內肉類總產量15458噸,蛋產量1241噸,牛奶產量2282噸、水產品產量3530噸。草畜產業產值達9122萬元,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達374.5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6%。

          2、畜牧業大戶養殖情況

          2015年涌現出總飼養量在50頭以上的山羊養殖大戶60戶,總飼養量在1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大戶10戶,總飼養量在5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大戶8戶,總飼養量在60只以上的養雞大戶20戶,總飼養量在60只以上的養鴨大戶280戶,總飼養量在60只以上的養鵝大戶80戶。

          3、畜牧業加工情況

          目前我縣的畜牧業收入以直接出售為主,僅有畜牧業加工企業5家,2015年完成畜牧業加工產值僅3000萬元左右,且大多以加工豬肉為主,加工牛、羊、鵝、兔等草食畜禽產值僅100萬元左右。

          二、草食畜禽發展的有利條件

          綜合分析,蘆溪縣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具有良好地基礎條件和市場潛力,主要表現在:

          (一)飼草資源充足。全縣現有可利用草場面積10萬畝,人工牧草1.2萬畝,年產農作物秸稈30萬噸。據測算,僅上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后,載畜量可達130萬個羊單位。而目前全縣草食畜存欄只有42.3萬個羊單位。如按新增10萬畝牧草計算,在現有基礎上可凈增50萬個羊單位?紤]到現今畜禽育肥期縮短、利用配合飼料飼喂等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等因素,全縣草畜承載量可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多。

          (二)發展條件較好。多年來,經過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探索,創出了"公司加農戶加基地"的經營模式,龍頭企業蘆溪縣一村食品有限公司和源華食品有限公司,發展勢頭強勁,全縣規模養殖、種草大戶不斷增多,占到全縣總農戶的16.5%。配混合飼料利用、秸稈青貯氨化、“五良”綜合配套利用等技術正在穩步推廣。黃牛凍配點、豬人工授精點、雛雞孵化點等基礎設施可基本滿足畜禽品種改良的需要。草畜產業生產、加工的科技含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成果的應用率、覆蓋率、貢獻率達到了較高水平,這些都為我縣草畜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比較效益明顯。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種植業除設施農業外,水稻等大田作物的邊際產出效益逐漸下降,挖潛空間十分有限。而草畜產業卻是一個朝陽產業,邊際產出效益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是未來支撐全縣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據調查測算,2015年全縣水稻畝收益為157.6元。若按設施畜牧業計算,則收益更高,如某農戶2015年占地1畝,新修暖棚牛舍8間,飼養肉牛20頭,養羊100多只,年純收入近2萬元,遠遠高于設施種植業的產出效益。

          (四)市場前景廣闊。加入WTO,蘆溪縣在全球性的經濟大分工中,具有一定競爭力和能夠占有一定市場份額的,應當首推草畜產業。畜產品價格方面,蘆溪縣牛羊肉等畜產品價格優勢更為明顯,其中羊肉價格比國際市場低50%左右,牛肉價格低80%左右;從國內市場看,草產品需求量年達1000萬噸,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而國內生產能力只有200萬噸。畜產品價格方面,從近年來市場情況分析,價格波動最大的是豬肉,牛羊肉相對穩定,國內所有的星級賓館、飯店所需的牛肉和羊肉主要依賴進口(價格為30元、25元/斤),國內市場尚難以滿足需求。從占領市場的角度看,蘆溪縣靠近廣州、福州等發達城市,只要有所作為,就可以在未來的銷售市場搶占一席之地。

          三、草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群眾的產業觀念不強。相當一部分農民仍存在"養牛為種田、養豬為過年、養雞換油鹽"的小農觀念,對草畜產業發展前景及潛力認識不夠,只把它作為家庭副業對待,舍不得投入,使草畜產業難以實現區域化、專業化生產,影響了草畜產業的規模效益。

          (二)產業化層次低。結構單一,發展不平衡,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產業鏈條短,開發規模有限,形不成基地優勢。有龍頭無基地、有基地無龍頭的問題仍很突出。

          (三)科技信息服務滯后?h、鄉、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作用發揮不夠,畜牧科技人員短缺,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草畜產業生產能力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上,單項的、局部的多,常規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開發意義的、系列配套的技術和科研成果少,從而影響了草畜產業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開發資金嚴重不足?萍纪茝V投資比重偏低,部分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工作嚴重受阻。由于部分鄉鎮財政困難,一味等待省、市、縣財政投資,對草畜產業的發展投資“注血”不足 。

          四、推動草畜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強化“主導”意識。要積極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新挑戰,搶抓機遇,把草畜產業作為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第一主導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中予以體現和加強,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予以重視,切實增強全縣上下加快發展草畜產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堅持以草為本、草畜并進的原則。要把種草作為發展畜牧業的基礎,做到以草定畜,協調發展。在草業開發上要致力于實現立草為業,做到種草與草產品加工銷售和發展草食畜相結合,走產加銷一體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要結合長江防護林項目與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適當壓縮水稻面積,加大飼草種植面積,建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實現人均1畝飼草的目標。畜禽養殖以短期育肥為主,使有限的飼草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強化龍頭企業的建設與管理。按照“大規模、大帶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制;多種成份、多種經濟組織并存”的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高起點地抓好飼草料加工和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建設,使之形成經營機制新、技術水平高、規模效益好、市場覆蓋面廣、帶動能力強的經濟組織。重點做大做強杜仲飼料公司、一村食品公司和源華食品公司。同時,要把發展草畜產業與實施名牌戰略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堅持建一個企業,創一個品牌,搞一個“氏族”,開發一個系列,實行由粗到精,由主產品到副產品,從正品到下腳料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

          (四)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科技興草、科技興牧”戰略,加強新型實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大力推廣牧草種子包衣、根瘤菌拌種等牧草栽培技術,優良品種引進、改良技術,草畜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重點推廣“五良”(良舍、良種、良法、良料、良醫)綜合配套技術;推行"政府行為+科技人員"的技術推廣新機制,健全科技推廣和疫病防治機構,穩定畜牧科技隊伍,用政策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為他們搞好科技推廣創造有利條件;加強各級服務組織和重點服務設施的建設,在政府統一協調下,將龍頭企業和各有關部門及鄉(鎮)、村基層服務組織結合起來,大力推行“鄉(鎮)站+農戶”、“公司+農戶”、“協會+農戶”、“技術服務部門+農戶”的服務形式,建立較為完善的生產銷售、科技推廣、信息反饋相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五)加強市場建設,搞好草畜產品流通。牢固樹立抓生產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場,依靠市場促進生產發展的思想,大力培育和開拓草產品、畜產品市場。一是在縣城和集市建立草產品交易市場;二是在縣城和有條件的鄉(鎮)開辦畜禽產品初級交易市場,重點建好縣城活畜禽交易市場;三是在畜產品生產集中區建立畜產品專業市場。四是大力發展各種運銷實體和販運大戶,鼓勵農民發展各種形式的購銷服務組織,不斷鞏固壯大草畜產品營銷隊伍。

          (六)加大植物檢疫和動物防疫力度,確保草畜產業健康發展。要認真貫徹執行《植物檢疫法》和《動物防疫法》,嚴防把牧草疫病和動物疫病帶入本縣境內;要突出重點,對主要的畜禽傳染病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使其不發生或得到有效控制。畜牧、工商、衛生、公安等部門要緊密配合,既要搞好場地檢疫,又要搞好屠宰檢疫和市場檢疫。

          (七)各方協調,互惠互利,為草畜產業的快速發展大開“綠燈”。要建立以國家投入為導向,集體和農民投入為主體,全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體系;要認真貫徹省、地、縣關于加快草畜產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草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草業生態工程、畜禽良種工程、動物保護工程和暖棚養畜禽工程。金融機構要對規模種草大戶、養殖大戶、養殖場及草產品加工、畜產品加工、飼料生產企業和畜禽交易市場等給予重點信貸支持。要鼓勵保險公司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畜禽疫病保險等業務。其它相關部門也要在生產和經營用地、用電、用水等方面給予優惠和照顧,推動草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

          紹興珠寶首飾產業主要涉及珍珠首飾、貴金屬生產經營和珠寶首飾貿易流通領域,產業基礎扎實,競爭優勢顯現。到20xx年,紹興市珠寶首飾銷售收入將達到35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

          紹興市共有珍珠養殖戶3000多戶,珍珠加工企業2462家,去年銷售收入166億元。我市貴金屬類珠寶企業集中度較高,首飾產品涉及千足金、鉑金、鈀金等五大系列超5萬種,今年貴金屬首飾有望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

          根據《規劃》設想,紹興市珠寶首飾產業將以提升市場話語權為核心,推動實現兩個轉變:從加工為主向加工制造與創造并重轉變,力爭到20xx年,構筑創意設計公共平臺1個,建立創意設計企業10家以上;從價格競爭為主向價格價值競爭并重轉變,推動產業集群化、產品高端化,構筑產業發展新格局,使中高檔珍珠銷售收入占有率達30%以上,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切實增強紹興珠寶首飾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在全市工業經濟中的比重。

          《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紹興珠寶首飾產業“一園區、一基地、一體系”三大提升發展重點:以諸暨山下湖為中心,依托現有產業優勢,建成國際一流的珍珠產業園區;以日月集團為龍頭,依托現有產業規模,打造全國重要的貴金屬首飾設計制造中心;在現有“華東國際珠寶城”交易平臺,“明牌首飾”、“越王珠寶”等銷售網絡的`基礎上,著力構建遍布全國、聯通國際的紹興市珠寶首飾產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3

          我縣蘋果產業歷經“七五”起步,“八五”發展,“九五”提高,“十五”跨越四個階段,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在全縣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蘋果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四大關鍵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生產效益明顯提升,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蘋果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是蘋果規模實現了量的突破。近三年來,全縣共新栽蘋果16萬畝,果園面積從以前的22萬畝發展到38萬畝,面積幾乎翻了一番,農民人均果園達到2畝。

          二是果農作務水平明顯提高。隨著蘋果“四大”關鍵技術的全面推廣實施以及群眾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全縣果農作務水平有了明顯轉變,從過去栽植秦冠到優質富士的轉變,從生產光果到套袋、貼字富士的轉變,從農藥防治到使用幼蟲袋生物防治的轉變。全縣已建成綠色無公害果品基地13萬畝,有機果品基地3200畝,通過國家gap認證5500畝,全縣建成省級示范園14個,市級示范園13個,縣級示范園52個,創建省級生態果園示范村4個,面積5750畝。08年,全縣完成果樹大改型面積8.2萬畝,強拉枝面積12.5萬畝,蘋果套袋13.2億枚,套袋率達到75%,優質果率達到80%.

          三是果農的市場意識逐漸增強。隨著蘋果產業的發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市場流通,形成了一支聯系廣泛的經紀人隊伍。目前,全縣從事蘋果銷售的經紀人達到2123人,常年與廣州、河南、四川、江西等16個省的近500多名客商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形成了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銷售大村和大戶,儀井鎮樊家村的宋利利08年9月份接待7位客商,銷售蘋果300萬斤,本人從中受益近10萬元。果農在具體銷售中,也從過去的散裝、混裝銷售發展到了初級包裝和按照市場需求擇機銷售。

          四是產業鏈條不斷完善。近年來,蘋果產業不斷向產前、產后延伸,鏈條進一步拉長,與蘋果生產相關的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全縣建設蘋果庫存量在3000噸以上的氣調庫達到4座。隨著安德利第二條生產線的投入使用年加工鮮果32萬噸。庫容量2萬噸的好農夫現代農業暨果品包裝儲藏項目正在積極建設中,有力地推動了蘋果產業從初級生產向儲藏包裝、果汁加工的延伸。

          五是促進農民增收效果明顯。與我縣其它產業相比較,蘋果產業有著明顯的規模優勢。近幾年,市場價格也一直比較穩定。如08年,套袋富士平均價格1.6元,最高達到2.2元。全縣蘋果產量達到35萬噸,產值6.5億元,農民蘋果人均純收入186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蘋果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戶數達到4787戶,其中50000元以上的戶就有10余戶。蘋果產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蘋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

          一是宣傳力度不到位。從實際檢測情況來看,永壽蘋果在品質方面與山東等地的蘋果相比具有較大優勢,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市場占有份額很少,甚至出現了有些客商還不知道永壽這個地方,而有些客商把永壽蘋果貼牌后再銷售的尷尬境地。這也側面反映出,我們在蘋果的宣傳推介方面做的還不夠。同時,宣傳推介中,品牌塑造還不夠突出,影響力和知名度明顯不足。

          二是果農生產經營理念還需提高。盡管我縣地處蘋果最佳優生區,所產蘋果具有個大、色潤、爽口等特點,但多數農戶思想仍停留在生產較低檔次的傳統果品中,沒有生產如貼字蘋果等有果品文化特色的思想意識。特別是部分群眾面對去年殘次果價格較高的影響,存在著生產殘次果、賣“落果”的思想,果園的作務和管理水平仍需不斷提高。

          三是家庭經營專業化程度不高。隨著蘋果產業發展,實施專業化、標準化生產,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越來越迫切。目前,全縣種植蘋果面積在5畝以上的戶數比例較低,專業化經營大戶很少。種植面積小的群眾多數把蘋果產業作為家庭收入的一種副業,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從事蘋果生產,不愿過多的.投入資金、技術和勞力,這樣不利于相關技術配套措施迅速推廣,不利于實施標準化生產,使得蘋果產業由傳統經營方式向現代經營方式轉變難度加大。

          蘋果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果品宣傳力度。當今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不主動出擊,自我推介,必然固步自封,發展受限。一方面,在內部舉辦像槐花節那樣高檔次、大規模的宣傳推介活動,比如“永壽蘋果年會”、果品采摘節等活動,邀請省內外知名人士、新聞記者到會品嘗采訪,進行文化渲染和宣傳報道。另一方面,要積極走出去,以省外大城市為重點,通過參加各類大型果品展銷會、舉辦推介會等形式,大力宣傳我縣蘋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要注重“金玉壽”品牌宣傳,提高和擴大我縣蘋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省質量檢疫檢測所對我縣蘋果進行專業檢測結果表明,39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特別是含糖量、硬度、藥物殘留量等一些主要指標還遠遠優于國家標準,這是我們對外宣傳的一筆寶貴財富,必須牢牢扭住不放,有針對性地采取推銷措施,大做文章,大力宣傳。要重視發揮農村經紀人隊伍的作用,充分利用他們聯系廣泛,消息靈通的獨特優勢,加強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營銷能力。

          二是在蘋果文化內涵上狠下功夫。近年來,一些蘋果生產發達的地區在挖掘蘋果文化內涵上做大文章,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這方面,我們也應狠下功夫,加大力度,融藝術于果品,賦予蘋果以文化品質,提升蘋果的價值。要挖掘地名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做好“壽”文化與蘋果生產相融合這篇文章,叫響“延年益壽”、“長壽之果”的口號。要積極引導果農通過貼字、貼花等形式,生產具有地域特色的書法蘋果、剪紙蘋果等,不斷豐富果品的文化形式和內涵。

          三是在突出生態特色上用足力量。當前,隨著食品安全事件的接連發生,市場對綠色、安全、生態、有機農產品需求日益旺盛。因此,要突出我們自然環境好、污染少的優勢,大打綠色生態牌,大力發展有機蘋果,并以此帶動永壽蘋果向更高層次發展。要突出生態果園、有機果園建設,以實施標準化生產為抓手,在全力推廣“四大關鍵技術”的基礎上,以省市級示范園為主,加快誘蟲袋等生物防治先進技術的應用。同時,積極實施“果、畜、沼、窖、草”配套發展,確保有機肥肥源,提高果品有機質含量,使每一個生產流程都能體現出生態的特點。力爭在2-3年內,全縣蘋果產業有質的飛躍,再上新臺階。

          四是在提升果農市場意識上實現突破。 大面積提高果園管理水平,首要的是解決市場意識方面的問題。從蘋果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蘋果產業也具有一定的市場周期。因此,要教育引導果農,著眼長遠,充分認識蘋果在促進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正確認識市場,不能一出現價格下跌就挖樹,而到了蘋果價格上漲再栽樹。特別是去年受國際金融市場影響,國外消費市場疲軟,果汁出口受限,落果價格跌倒了歷史最低點,遠遠低于預期情況下,要積極引導群眾客觀分析市場行情,增強發展蘋果生產的信心,同時,讓群眾充分認識到提高果品品質才是增收致富的關鍵,從而自覺地走以質取勝之路。

          五是在搭建發展平臺上多想辦法。產業發展最終要實現和市場的對接,銜接越緊密,發展就越快。從我縣實際來看,需要搭建好兩個對接平臺。一要建立專業果品銷售市場,以小市場對接全國的大市場。在縣城建立一個規模較大的果品批發市場,在每個鄉鎮建立1-2個二級果品交易市場。讓每一個市場成為蘋果產業信息交流中心、技術支持中心、批發銷售中心。二要大力扶持果品協會和蘋果專業合作社組織建設。給予一些果業合作社、果品協會一定的政策、資金扶持,讓他們很好地發揮作用,把更多的果農組織起來,更好實現果農與市場對接,從而讓果農得到更大更多的實惠。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

          十五”期間,廣西自治區抓住“東桑西移”機遇,蠶業迅猛發展,去年,養蠶量和產繭量全國第一。引起了全國蠶業界廣泛關注。為加速我市蠶業發展,推進蠶業產業化,4月中旬,市蠶業總站和部分縣、區蠶桑局長赴廣西宜州市、鹿寨縣對蠶業運行機制和產業化政策措施等情況進行了調研,F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十五”成就

          1、廣西蠶業基本情況和“十五”成就。廣西具有發展桑蠶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全年可養蠶8-10批次,與江浙地區和四川相比,春繭可提早1月上市,秋繭推遲1月收市;人平耕地多,可以規;l展。20xx年廣西桑園面積30萬畝,產繭2.45萬噸(49萬擔),20xx年,桑園增長到141萬畝(投產114萬畝),產繭13.5萬噸(270萬擔)。全區養蠶戶62萬戶,戶平桑園達2.3畝;發種近400萬張,戶平養蠶達6.5張,蠶農售繭收入27億元,戶平收入4355元。河池、南寧、來賓、柳州、貴港五市桑園面積占了全區92.06%,鮮繭產量占了89.38%。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a、產業化經營的格局。

          2、宜州市基本情況和“十五”成就。宜州市屬河池市所轄,位于桂西北河池市東部,轄7鎮9鄉,總人口62萬,11.2萬戶,面積3896平方公里,耕地113萬畝。從20xx年起,以每年擴種3萬畝桑園的速度發展,去年,桑園總面積達22萬畝(其中投產面積18萬畝),養蠶70萬張,產繭量2.93萬噸(58.6萬擔),蠶農售繭總收入5.8億元,戶均收入6277元。宜州市是全國產繭第一大縣(市)。

          3、鹿寨縣基本概況和“十五”成就。鹿寨縣屬柳州市所轄,位于桂中偏東北,總面積33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4萬畝,人口48.26萬人,農業人口40.02萬人。20xx年桑園面積3.59萬畝壓濾機濾布,養蠶量9.38萬張,產繭3519噸,20xx年桑園達10.26萬畝,養蠶22.47萬張,產繭量8540噸(17.08萬擔)。20xx年,蠶農總數4.26萬戶,占農戶總數的44.15%,年產繭量超過萬擔的鄉鎮有5個,全縣蠶農鮮繭銷售總收入17163萬元,收入超過1萬元的戶有6500多戶。農民人均純收入3085元。

          二、推進產業化的主要措施和經驗

          廣西推進桑蠶業產業化主要措施和經驗是領導重視、政策推動、資金扶持、政府引導和科技帶動。

          1、領導重視,措施有力。對桑蠶產業定位準確,為發展營造了濃厚氛圍是廣西桑蠶產業迅猛發展的最大動力。20xx年,廣西自治區黨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調研蠶桑生產,并對加快桑蠶產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20xx年初,在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自治區政府把桑蠶產業列為廣西重點加快發展11大新興農業優勢產業之首,明確提出,把桑蠶產業發展成為繼蔗糖產業之后在全國甚至全球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區農業廳把桑蠶業確定為“第一產業”,一把手親自抓,廳領導每月召開一次專門研究桑蠶生產的工作例會。同時,增加資金投入,確保全國桑蠶生產第一大省目標的實現。

          20xx年以來,宜州市把建成全國第一大桑蠶生產基地縣(市)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成立專門組織領導機構“蠶業生產辦公室”,縣農技推廣中心設立蠶業指導站,各鄉鎮指定一名領導及專職農技人員負責桑蠶生產。鹿寨縣委、縣政府確立了“‘十五’期間,全縣建成10萬畝優質桑園”的發展目標,決心打造“廣西第一,全國前列”優質繭絲生產基地?h上成立蠶業生產辦公室,鄉鎮設立蠶辦,村設立蠶業輔導員,重點蠶區的村級農科員全部轉任蠶管員,分級負責蠶業生產領導、管理和科技服務。

          2、政策引導,扶持有力。宜州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一是給予小額信貸、財政貼息;二是采取資金扶持,鼓勵連片種植,實行規;洜I。凡是連片種植500畝以上,每畝由財政補助50-100元;建設養蠶用房用地按臨時生產用地給予優先審批。鹿寨縣財政每年都安排50-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桑蠶生產。

          3、市場放開,規范管理,價格放開,反哺農業。宜州市1999年已開放市場。目前,廣西鮮繭收購政策和做法是市場放開、價格放開、規范管理、有序競爭、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相對集中、擴大輻射、合理布局。鮮繭收購嚴格實行資格認定審批和行業自律管理辦法,從制度和行業自律方面規范鮮繭收購行為。

          政府重點保護農民利益,農民從市場直接受到反哺。濾布在正常市場價格波動范圍內,農民售繭隨行就市,從市場獲得較高的利潤,承擔價格正常波動的市場風險。農民從市場受益很大,生產積極性很高,也有較強的市場風險意識。在價格跌出正常波動范圍時,農民享受企業保底收購價格。市場風險完全由蠶繭收購企業和個體老板承擔,抬價搶購和壓級壓價基本不存在,市場競爭有序。鮮繭收購化蛹率達到95%以上。

          廣西蠶種價格也是完全放開,價格隨供求數量上下浮動,但市場管理是規范的,質量管理是嚴格的`。蠶種平均價格達35-45元,比我省高出60-100%。

          三、廣西在發展生產和推進產業化進程中有“三大”,取得了“三高”效果。

          一是氣魄大。廣西農業廳在制定蠶業“十五”規劃時提出,“十五”末桑園面積達到80萬畝,蠶繭產量達到8萬噸(160萬擔)。20xx年,又提出盡快成為全國第一。20xx年實現了全國第一,桑園面積達到141萬畝,蠶繭產量達270萬擔,分別比規劃增加了76%和70%。鹿寨縣在制定的“十一五”規劃中又提出了要趕超宜州市,到20xx年,實現全縣有桑園30萬畝,年產繭100萬擔,桑蠶業產值達30億元的規劃目標。

          二是決心大。廣西在制定規劃后,20xx年同樣遭遇了蠶繭價格僅7元/Kg的低價,但廣西農業廳、蠶業總站和各蠶業主產區都沒有動搖,堅持不懈地推進桑蠶產業化,并且,每年的增長速度都達到40%,終于迎來蠶業大好新形勢,實現了全國第一的目標。

          三是規模大。全區蠶業生產集中在河池、南寧、來賓、柳州、貴港五大優勢蠶區的15個縣(市)。20xx年,全區有7個縣(市)年產鮮繭10萬擔以上。河池市所轄11個縣(市、區),桑園面積超萬畝的有6個縣(市);種桑面積達到5畝以上的農戶有3.95萬戶。南寧市桑園面積達29.85萬畝,占全區21.2%,養蠶95.54萬張,占了全區23.9%。

          四是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程度高。在主產區是一片連一片的桑園,從數十畝到數百畝,最大成片達4500畝。在非蠶區則不見一株桑樹,不養一條蠶。20xx年,河池市桑園32.66萬畝,占全區桑園的23.2%,而宜州市桑園22萬畝,又占了河池市67.4%;河池市產繭84.92萬擔,占全區31.5%,宜州市產繭達58.6萬擔,占了河池市的69%。20xx年南寧市養蠶戶只有124121戶,戶均桑園達到2.41畝,有20畝以上連片桑園數達到4623片,占南寧市桑園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宜州市劉三姐鄉洛漏村孟山屯是典型的蠶桑專業村,全屯33戶137人,桑園面積345畝,戶均10.5畝,20xx年養蠶20xx張,產繭83.5噸,產值180.7萬元,戶均收入5.47萬元,是遠近聞名依靠蠶業生產致富的小康村。

          面對蠶業新的大好形勢,廣西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明確提出將現有15個主產縣(市)鞏固提高,發展壯大,不再發展新區和不鼓勵其他縣(市)發展。

          五是科技水平和蠶繭質量高。20xx年,宜州市畝桑產繭量161.4Kg,單張產繭量41.4Kg;方格簇使用面達99.5%,省力化飼養面達90%;共育面占40%多,共育戶的三齡小蠶供不應求,正呈蓬勃發展之勢。鹿寨縣先進技術應用覆蓋桑園面積9.76萬畝,覆蓋率達到95.12%;方格簇應用面達到98.6%;所繅80%以上的白廠絲質量達到4A級標準。

          六是服務社會化程度高。鄉鎮蠶桑輔導員負責蠶種銷售和技術指導,共育戶也負責購買其小蠶農戶的技術指導。鄉鎮蠶桑輔導員沒有固定工資,靠銷售蠶種獲取收入。每張蠶種的價差達3-4元,每個鄉鎮蠶桑輔導員平均年收入達3-4萬元。鄉鎮蠶桑輔導員收入多,積極性很高,工作很認真。共育戶小蠶銷售收入高,對質量把關嚴格。宜州市北牙鄉一小蠶共育戶現有小蠶專用桑園80畝,每批共育三齡小蠶可達1200張,去年共育量達10000余張,銷售收入80萬元,獲純利20余萬元。每批小蠶供不應求,蠶農早晨4點多就排隊爭相購買。三、幾點建議

          1、領導重視是廣西蠶業生產迅猛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市蠶絲產業鏈完整,是一大優勢。應重視我市蠶業生產對富民增收、發展城市經濟的作用,各級黨政要加強對蠶業生產的領導。

          2、要加大對蠶桑生產的投入。建立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保障、蠶農投入為主體的投入機制。在政府投入方面,一是各級財政要把蠶桑基地建設納入大農業投入的“盤子”進行統籌考慮,列入專項發展資金。二是將蠶業作為我市優勢產業項目向上級爭取立項,爭取資金支持。應保證蠶桑(業)局的工作經費。

          3、應建立蠶桑生產專項資金,企業應成為基地建設的主體。我市政府財力有限,但我市目前各縣(市)區蠶繭收購是一家公司壟斷或兩家分享,公司獲得了較大的利潤,享受了生產發展的成果,政府應該制定政策,在收購環節每公斤干繭提取一定的生產扶持費,用于基地建設。

          4、大力抓好西充、南部等6個基地縣(市)區和40個基地鄉鎮的建設,使每縣(市)區產繭量達到6萬擔以上,每個基地鄉鎮養蠶量達到8000-10000張,40個基地鄉鎮產繭量達全市75-80%。

          5、加強和改革現行服務體系。要把蠶桑基地鄉鎮和重點鄉鎮的蠶桑員進入農技服務中心,養蠶1000張以上的鄉鎮要有專職蠶桑輔導員,3000張以上鄉鎮要有2名蠶桑輔導員

          6、廣西蠶繭原料富余,加工不足,我市有較強加工能力和技術,可以充分利用我市優勢和廣西宜州市、鹿寨縣等主產區聯合發展生產和加工。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5

          為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兩輪驅動” 產業發展戰略。局采取四項有效措施,扎實推進我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是抓規劃,將高新技術產業納入科學發展軌道。去年以來,局對全區現有的服務型高新技術產業樓宇以及北部新華、華豐、天堂三個園區的工業企業進行了全方位調查摸底,剔除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共排出約43萬平方米可用于騰籠換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目前,正在抓緊制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xx-2012),根據這一規劃,區高新產業在空間布局上將形成“一園、四基地、四區塊、十樓、百點”的結構。即以北部“創新創業新天地”為核心,積極發展**區(沈家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華園高新產業基地、天堂園高新產業基地、華豐高新產業基地四大高新產業基地。在中部和南部形成設計服務業產業區塊、現代傳媒業產業區塊、信息服務產業區塊和科技服務業產業區塊。

          二是抓引導,形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結合我區實際,一方面我區南部以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為龍頭,積極發展設計服務業產業區塊。以浙報集團、杭報集團、杭廣電集團等媒體巨頭為龍頭,積極發展現代傳媒產業區塊。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通訊服務業為龍頭,積極發展信息服務產業區塊;另一方面我區北部以杭州市的“創新創業新天地”為核心,在北部形成四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分別為(沈家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新華園高新產業基地、天堂園高新產業基地、華豐高新產業基地,建設點、線、面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三是抓載體,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在招商引資方面,加強**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整體形象策劃,通過電臺、報紙、網絡和戶外廣告等媒體,積極宣傳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優勢,引導有實力、有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入駐**。開展優秀高新技術企業、優秀初創型企業、優秀孵化器等項目的評選,對推進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企業和個人進行表彰。主動出擊,組織赴國外和國內發達地區開展招商推介活動,舉辦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交易會,推行網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種招商模式;在培育新興產業方面,以開辟大學生、研究生、留學人員與老師的創業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以及相關扶持政策措施為載體,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

          四是抓合作, 加強政府—大學—企業產學研結合。將浙工大的'發展納入本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確立在高新產業、科研技術、信息交流、創新創業、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拓寬**區政府、**工業大學、企業的合作領域,促進共同發展,并構建經濟、社會和文化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平臺。同時,鼓勵支持**區重點骨干企業和在杭高校的有關院、所合辦研究所、技術中心和中試基地。形成電子商務、科技服務業、動漫游戲、服務外包等高新技術產業密集群基地。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6

          按市統計局要求,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縣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情況,為縣委、縣政府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我局對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集中調研。通過調研,使我們對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并就下一步如何推動我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了初步的認識。

          一、高新技術企業現狀

          到20xx年初,全縣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7家,其中,被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6家,涉及化工、印制電路板、汽車配件、制藥等領域。5家高新技術企業屬于規模以上企業。20xx年上半年高新技術增加值增速為10.57%,(1-7月)份高新技術增加值增速為8%。下降2.57個百分點。在全市排名靠后。

          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獸用藥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速下降較多,獸用藥品制造增速為-7.41%,主要為滄州市華大獸藥有限公司已經破產。經詳細調研了解到,獸用藥品制造行業為高污染行業環保不達標。

         。ǘ┯≈齐娐钒逯圃煨袠I增加值增速為-2.71%,滄州飛翔印制電路板有限公司停產。經詳細調研了解到主要為:

          1、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較小。

          2、企業融資難。

          3、印制電路板制造制造行業為污染行業環保不達標。

          4、訂單減少競爭加大產品價格下滑達到20%。

          (三)滄州信昌化工有限公司(20xx年1-6月份工業總產值為101273千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9315千元)。滄州信昌化工有限公司是以油品添加試劑為主的生產銷售的企業,出現了經營效果不理想,產品賣不出去,相比往年訂單較少,主要為市場競爭加大、產品價格下滑50%多、公司財務費用、管理費用較高。

          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工業化進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全縣上下、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發展國民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經濟增長能力的重要舉措。進一步統一思想,增強緊迫感和責任心,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工作著力點放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

         。ǘ﹫猿肿咭M、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努力做掌握一批先進技術,開發一批高新技術產品。以項目為載體,結合區域特色,發揮優勢,持續不斷地引進先進科技成果。有選擇地重點扶持一批企業,創出一批名牌產品,加速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優勢。

         。ㄈ⿵娀咭龑Ш头鲋玻扇≌度牒拓斦N息等宏觀調控措施,引導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急需發展的行業和優勢產業。盤活企業改制資金,利用改制資金注入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的資本金同時引導企業和社會的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進一步推進我縣工業化進程。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7

          茶葉是XX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為加快茶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產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動茶葉改良、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我們對x x茶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調研,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x x茶產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x x鄉自然條件優越,適合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x x鄉位于盈江縣西北部,屬于開發區。鄉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形起伏較大,以丘陵和小水壩為主,平均海拔1760米。土地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138235畝。x x鄉是盈江縣重要的茶葉產區。現在,全鄉建立了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實現了傳統生產技術向現代生產技術的轉變,打造了“x x山”茶葉品牌和系列產品。在XX年被州政府授予接待專用茶稱號。XX年底,全國共有7個初級制茶廠,1個精制茶廠,2條精制茶生產線,3萬公斤精制產能,15個茶葉科技團隊。茶葉面積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與“十五”末相比,產量、產值和茶農收入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山區、半山區和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的支柱產業。x x鄉茶涉及面廣,影響大。茶葉覆蓋了全鄉所有的村莊。

          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占全鄉總人口的61%。在茶葉開發村,農民家庭收入的30%主要來自茶葉。

          三是x x鄉茶葉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全鄉共有10776畝連片茶園,其中一個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00畝。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步增強。有機茶克隆種子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全鎮已建立克隆種茶基地3652畝,其中XX新植茶園352畝,XX新植1400畝,XX新植2350畝,XX新植1426畝。

          四,x x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xxx”以來,x x鄉茶葉產業發展迅速,但發展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茶葉作為產業發展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部分村社對茶葉作為產業發展重視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少,投入不足。第三,一些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產量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檔次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全省知名茶葉品牌龍頭企業。第五,人才缺乏,技術落后,茶葉產量和質量提高緩慢。

          五、“XXX”x x鄉茶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重點。

          針對XXX鄉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XXX鄉茶產業的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布局,開發良種,加大投入,以單位面積產量為重點,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健全茶園管理體系,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重,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茶葉產業化, 目標任務是:到“xxx”末,全鄉茶園面積1萬畝,總產量90萬公斤。 茶葉平均產量100公斤,工農業產值720多萬元,茶農收入500多萬元。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家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三大茶葉品牌。茶的四大類型是:綠茶鞏固升級,普洱茶發展突破,紅茶恢復發展,茉莉花茶適當增加。通過改造、淘汰和新植,茶園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采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90萬畝(新植35萬畝)。重點扶持“x x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和整合10個茶葉初級加工廠;建立機械修理、采礦三大示范模式,輻射面積3000畝。第二步,逐步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全力打造茶葉品牌,采取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重組或兼并形式,實行企業強強聯合,力爭打造一個大茶葉龍頭企業,一個茶葉品牌,一個全鄉系列產品,依托國內外市場,充分發揮x x茶葉市場的競爭力和突出經濟強勢優勢的能力。

          六、“XXX”x x茶產業發展的兩大關鍵舉措。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第一,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種植一批的原則,繼續實施茶葉區域布局、規;l展和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x x農村的茶園大多是六七十年代開發的,現在基礎差,產量低。通過加強茶園水利基礎設施、補植和種植等。中低產茶園應全面升級改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第三,全力打造優質茶園基地。“xxx”鄉要努力建設1.2萬畝優質茶園基地,發展1萬畝綠色有機茶園。四是改造現有茶葉初級加工廠。x x鄉有7家初級茶葉加工廠,xxx力爭改造5家,改造后的初級茶葉加工廠產能可達2萬公斤以上。第五,努力推進XX鄉精制茶加工企業技術改造。給予重點支持,促進其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其生產加工水平!皒xx”鄉重點支持發展兩條茶葉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多萬公斤。第六,對茶葉企業進行改革和重組。按照市場導向的原則,在企業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和改制重組,全力培育全鄉茶葉龍頭企業。第七,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的研發。以市場為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的生產,又要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的研發。

          2.打造“x x山”品牌,擴大x x茶市場影響力。第一,整合x x茶品牌。認真篩選x x茶現有品牌,繼續打造具有x x特色和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和系列產品。同時,規范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切實加大對x x茶葉品牌的保護力度。二是加強茶葉營銷,建立茶葉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和專柜,組織各種茶葉營銷活動,開發茶葉訂單,促進x x茶的銷售。通過保護古茶樹資源,挖掘茶文化,發展旅游業,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8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們按照縣委的統一部署,對我縣五大傳統產業目前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工業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縣醫療器械、文化用品、煙花鞭炮、食品加工、鋼網架構五大傳統產業,已經成為全縣工業的支柱產業,并且繼續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20xx年,這五大傳統產業加上銅加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7.24億元,同比增長52%,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6.49億元,同比增長45.9%,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88.4%,累計實現利稅3.8億元,同比增長74.02%,成為縣域財政的主要稅源。

          (一)五大支柱產業的基本情況

          1.醫療器械

          我縣目前擁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65家,經營企業76家,其中規模以上生產企業11家,出口創匯企業6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企業4家。江西洪達集團、益康集團、廬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錦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和北際醫用塑膠業(南昌)有限公司躋身全國醫療器械200強企業。

          醫療器械產品包括一次性使用輸液器、注射器、針頭、醫用塑膠、衛生材料等71大類600多個注冊品種,“洪達”牌一次性輸液器、注射器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江西洪達、益康、紅新、廬樂榮獲江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全縣醫療器械從業人員4萬多人,擁有2萬多人的醫療器械營銷隊伍,營銷網點遍布全國各地。一次性使用輸液器、注射器約占全國31%的市場份額。其中洪達牌一次性注射器全國銷量第一。

          2.文化用品

          我縣現有文化用品生產企業102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15家。與毛筆相關的作坊2100多家,與鋼筆、圓珠筆、水筆相關作坊1000多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

          文化用品產業現有品種50多個,規格上千種,全行業注冊商標108個,外觀設計申報專利52項。20xx年,德文筆業、羅氏筆業、派利筆業、富利文筆業等5家企業被中國制筆協會評為“中國制筆王”,中德筆業被評為“中國圓珠筆金屬筆芯王”,書利牌、富利文牌、派利牌、德文牌、羅氏牌、勞文牌、華宏牌自來水筆,中德圓珠筆芯,七步詩牌記號筆等9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制筆行業名牌產品”。20xx年,羅氏筆業、麥波斯文具有限公司獲江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文化用品在全國縣級以上城市開設以筆類為主的文化用品銷售窗口5000多個,營銷網絡遍布全國各地,金屬筆30%、毛筆49%的市場份額掌控在文港人手里,文港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華夏筆都。

          3.煙花鞭炮

          全縣行業生產企業1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家,李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資產1.2億元、長山出口花炮有限公司資產0.4億元。20xx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億元(李渡煙花2.62億元、長山花炮2.5億元)。李渡煙花是我縣的傳統產業,也是我縣的名牌企業,李渡煙花集團占地3700畝,資產超億元,目前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生產企業,年產煙花36萬多箱,產品有禮花彈、大型盆花、李渡燭光、小型煙花四大系列共20xx多個花色品種,去年參加了奧運會煙花燃放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普遍贊譽。

          4.食品加工

          全縣有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10家,固定資產投入3.1億元,從業人員2500人,20xx年實現工業產值7.8億元,占全縣工業產值的9%,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5.36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產值5%。

          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是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固定資產2.4億元,年產蒸谷米20萬噸,大米6萬噸,產值可達6億元,是亞洲最大的蒸谷米生產企業,產品銷往非洲、中東、歐洲等40多個國家。

          李渡酒業通過改制和資產重組,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新產品不斷開發,去年實現產值5935萬元,實現稅收308萬元,創造歷史最好水平。20xx年李渡牌商標評為“江西省著名商標”,李渡牌系列白酒,被評為“江西名牌產品”;20xx年出土的李渡無形堂元代燒酒遺址將中國燒酒釀造歷史往前推移300年,并列為全國十大考古之一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5.鋼網架構

          鋼結構行業現有生產企業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輕鋼生產線8條,重鋼生產線1條。一級建筑企業1家,二級建筑企業2家,三級建筑企業5家。20xx年雄宇集團申報江西名牌產品成功,使進賢的鋼網架構企業有了自己的名牌產品。

          鋼網架構行業現有從業人員4000人,項目經理280人,營銷網絡遍布全國,先后承接了江西黃金埠發電廠、宜昌長江鐵路大橋、包頭黃河鐵路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

          (二)五大支柱產業的發展特點

          我縣五大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和壯大,部分企業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發展成為全國重點企業。有些產業不斷壯大,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成長為產業集群。傳統產業發展迅速,呈現出以下八個特點:

          1.企業人才濟濟。我縣五大產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絕大部份是在市場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創業者。他們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勞的品格,善于開拓的勇氣,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批優秀民營企業家,在我縣聚集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縣工業產業得以持續發展最顯著的特點。

          2.營銷網絡發達。經過20多年市場網絡建設,我縣的文化用品、醫療器械、煙花鞭炮、鋼網結構等營銷網絡已覆蓋全國各省、市、縣,號稱5萬大軍跑市場,到處都有進賢人;同時我縣的營銷網絡機制先進、人才輩出,營銷人員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有江西的溫州人之說,這是我縣產業發展的無價之寶,這支歷經20多年市場摔打培植出來的營銷隊伍和網絡是用金錢難以衡量的。

          3.市場競爭力強。我縣傳統產業絕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工人工資(含社保金)遠低于沿海發達地區。工人讓利于企業,企業讓利于經銷商,經銷商讓利于消費者。使我縣產業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4.發展環境寬松。在“九五”、“十五”期間,我縣財力雖然非常緊張,但一直堅持放水養魚,扶持壯大傳統產業,使得文化用品、醫療器械等產業得以較快的發展。全省工業gdp財政貢獻的比例一般在8—9%,而進賢則為4.8%。從這一側面反映出我縣歷年來對工業企業扶持的力度。

          5.產業集聚明顯。我縣文化用品生產企業102家,手工作坊3000多家,產值13億,占全國市場的45%;醫療器械一次性耗材生產企業65家,產值10多億元,占全國3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一個縣集中這么多企業,生產這么多產品,這在全國是少有的,產業的集聚效應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6.龍頭企業支撐。李渡煙花,中糧米業兩家企業,其規模在全國乃至亞洲排名靠前,而且具有很高的信譽度。因此,兩家企業不但在國內而且在國際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產品95%出口世界各地。

          7.傳統底蘊豐富。我縣自古以來就有經商的傳統,例如文港制筆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文港毛筆一直沿用家庭作坊生產模式,采用傳統的手工工藝。原因是毛筆不適宜采用大工業化機械生產,傳統的手工作坊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高,能滿足特殊消費者的需求。

          8.品牌初見成效。經過幾年的品牌建設,我縣醫療器械產業有一個中國名牌產品,2個江西名牌產品,文化用品9個行業品牌,2個省級著名商標,李渡煙花,李渡酒都是江西名牌和江西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產生名牌效應,在行業發展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三)五大支柱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從產業結構層面看

         、佼a業結構不盡合理。典型的有醫療器械,鋼網結構,在產業內部是相同的企業疊加,無專業對口分工協作,在產業外部與其他產業沒有較多的關聯,不能形成其他產業對其協調和支持,因此造成產品相同、用工相同、市場相同、行業不能自律,企業相殘,出現不正當的競爭。

         、诋a品競爭力不強。表現為產業層次低,產業鏈不長,原材料消耗高,產品附加值低。我們調查文港金屬制筆,原材料成本占產品成本的80%,毛利空間只有20%,企業無法進行擴大再生產。鋼網結構產業發展趨勢是高層重型鋼構、大跨度空間鋼結構、鋼和混凝土組合結構、鋼結構住宅、橋梁鋼結構、塔桅、管道鋼結構、海洋平臺、鍋爐鋼架等,而目前全縣鋼構產業還停留在輕鋼結構層面上。五大產業除食品加工、煙花鞭炮外,其他三大產業,產業鏈沒有延伸,產業層次低。同時還表現在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絕大部分產品屬勞動密集型普通的大眾化產品。

         、壅龑ЯΧ炔粔虼蟆.a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產業結構不斷趨于合理化、高級化的過程,是一個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離不開政府的及時引導,幾年來全縣新增醫療器械、鋼網結構企業十幾家,沒有進行及時的引導,仍然是低層次的重復建設,既浪費了有效資源,又使企業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如張公鎮的東南鋼構,開工沒幾個月就停工歇業。再如醫療器械一次輸液器生產企業過于集中,有的企業處于維持狀態。

          2、從企業層面分析

         、倏茖W技術的瓶頸制約。

          目前,科學技術是制約我縣產業和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人才缺乏,全縣五大產業中高級技術人才不到20人,沒有一家省級的研究所,技術檢測中心和研發中心,企業無自主創新的能力。二是企業技術設備陳舊老化落后,沒有更新換代,無法承擔新產品開發能力。

         、谫Y金的瓶頸制約。

          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產品的更新換代、設備的技術改造說穿了一是技術、二是資金,大部分企業意識到需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壯大企業,但由于企業的自我積累不足,銀行貸款又十分困難,只有望洋興嘆,錯過了企業發展的機遇。

          ③家族體制的制約。

          投資主體單元化,家族式管理有原始積累快、信息傳遞快、決策效率高、管理成本低等優點,但也有企業管理體制落后,阻礙優秀人才進入,不利于員工積極性發揮,家庭矛盾滲入企業等嚴重缺點。這種家族式管理體制在企業創辦初期比較適宜,企業發展到現在就完全不適用,而且嚴重阻礙企業的發展。

          二、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和思路

          我國“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產業升級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途徑和迫切任務,并提出主要立足優化產業升級來推動產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行業部門出臺了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如關閉小煤窯,淘汰1.83m球磨機,2.2m機立窯,關閉年產3萬噸草漿造紙廠,年產3萬噸以下味精廠。20xx年7月醫療器械行業啟用新的包裝標準,調整出口退稅,取消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建設部從20xx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注冊建造師管理規定。南昌市工業制造業貼息資金管理辦法,進賢工業經濟發展40條等,推動了產業企業的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因此,我縣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應該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體制創新,積極鼓勵和引導醫療器械、文化用品、煙花鞭炮、食品加工、鋼網架構五大傳統產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增長方式從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延長產業鏈條,使各大支柱產業步入良性、健康、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發展思路應確立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避免盲目建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用信息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產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高裝備制造的水平,加強淘汰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工藝,引導和支持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產業升級,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產業結構調整服務。

          1、搞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

          明確產業的發展導向目錄,并制定鼓勵獎勵辦法,加強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引導作用。例如,醫療器械應著力發展生物醫療器械、大型醫療診斷設備、家庭保健醫療設備、無創傷、微創傷醫療器械等,提高一次性醫療器械耗材的準入門檻。鋼網結構應著力發展重型鋼構、橋梁鋼、大跨度鋼構、住宅開發、鋼水泥預制結構等,防止輕鋼結構的重復建設。文化用品在傳統毛筆的基礎上要鼓勵金屬制筆的標準化、規;⑵放苹。食品加工要立足于進賢農副產品的資源優勢,建立公司加農戶農工貿為一體的食品加工企業,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傊,產業的優化和調整規劃要科學,引導要先行,調整要適時,措施要得力。

          2、依靠自主創新化解科技資源瓶頸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技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當前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問題已經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嚴重瓶頸,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到20%,遠低于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因此,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優化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根據我縣產業企業科技水平現狀,首先應鼓勵企業引進技術,引進人才,人才要留得住、安得下、建立人才技術檔案庫,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其次要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產業產品研發中心,把產品的科研、設計和制造結合起來,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第三要設立高科技產品研發風險基金,鼓勵企業大膽創新,不畏風險;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更新改造,用信息技術和先進的實用技術改造企業,提高傳統產業的裝備和制造水平。如鼓勵企業建立醫療器械研究所、文化用品研究所等。

          3、做大做強優勢企業。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企業,左右世界競爭格局的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因此,要做好提高企業規模經營水平和產業進步,加快大型企業的`發展,形成一批像洪達、益康、雄宇、沙神、中成動物制藥、李渡花炮和文化用品方面的企業集團。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的發展,要注重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形成分工合作的關系,提高專業化協作生產水平;要積極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引導產業合理發展。

          三、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支柱產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工業的領導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關健所在。建議縣委、縣政府要更加重視工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工業發展。一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主抓工業上,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向工業集中,花主要精力研究工業方面的問題,解決工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二是要加強抓工業的干部隊伍建設。調集精兵強將到工業第一線上去抓工業,讓干部在抓工業的實際工作中經受鍛煉,造就干部。今后提拔和使用干部,要把會抓工業的干部推到領導崗位上來,在全縣形成一批會抓工業的骨干隊伍。三是要集中力量解決當前企業存在的土地瓶頸制約問題?h政府應確定一名領導牽頭,建立企業用地協調機制,其主要職責是解決企業用地過程中的問題,加快辦證進度。同時要對新招商項目和企業新、擴、改項目進行包裝立項,向上爭取專項工業用地指標。

          2.加快產業基地建設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目前我縣已基本形成醫療器械、文化用品、鋼構網架、進賢工業園、溫福工業園五大產業基地。但是存在體制不合理,設施不配套,服務不到位等問題,所謂體制不合理,如進賢工業園區和溫福工業園區,進園企業對有關鄉鎮沒有任何財政貢獻,但是在征地、搬遷、維穩等方面又有大量的工作,這種又要完成財稅任務,又不能受益,還要維持穩定的工作誰來做。所謂設施不配套,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沒有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工業園區不但是企業的載體,更重要的是人的載體。他們的生活、娛樂、消費、上學、就醫等實際問題,都應有配套措施加以解決。目前,工業園區沒有任何行政職能,什么說了都不能算,說了什么不一定算,怎么可能服務到位。要盡快改變目前這種局面,使企業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

          3.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條件。我縣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目前大部分都面臨產業的優化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如何化解資金制約的瓶頸,應該靠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就企業而言,一是要有完善的財務體系,建立良好的信用、信譽形象。二是應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多方籌集社會資金。三是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搞好資本運作。就政府而言,主要是鼓勵外地銀行來進賢投資,搭建政銀企服務平臺和組建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4.發展第三產業為優化產業結構服務。我縣三產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偏小,制約了制造業的發展。因此,加大三產招商引資力度是服務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為此,我們建議:一要建設化工原料市場,為醫療器械產業服務。二要建設鋼材市場,為鋼架產業服務。三要建設再生資源綜合回收利用市場,為全縣再生資源加工企業服務。四要建設醫療器械、文化用品交易市場,為產業發展服務。五要積極發展物流業,保證企業物流便捷。六要積極發展娛樂消費業,為企業客商提供服務。

          5、抓好營銷人才回歸工程。我縣幾大產業的營銷人員不下5萬人,其中第一代營銷人員有不少已在全國各地安家立業,有的還具有相當的規模。這些人大都在50—60歲左右。他們的第二代已經接上了事業的班,如果能鼓勵他們回鄉創業,將是一筆巨大財富。問題是用什么樣的政策去吸引他們。我們建議,對進賢籍在外的營銷人才一要開展調查摸底,掌握情況,建立聯系網絡;二要通過在縣的廠長(經理)們與他們開展對口聯系,疏通感情;三要制訂吸引他們回鄉投資創業的相關政策措施,感召他們回鄉;四要下大力氣繼續改善軟硬件環境,用親情加環境讓他們感到回進賢發展有錢可賺,可以有大的發展。

          6、抓緊建立行業協會。目前我縣的文化用品、煙花鞭炮產業有了行業協會。醫療器械和鋼架結構兩個產業,至今還沒有成立行業協會。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行內老板們坐不下來,相互不買賬。希望縣委、縣政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相關人士都出來做做工作,通過做工作,讓他們消除歷史積怨,為了共同的事業和進賢的發展團結起來,把產業做大做強,用共同的目標把這些人聚集起來,把事業越做越大,這樣才有出路。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9

          當今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門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部門之一,應當迎時而上,積極思考采取相應的對策,服務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此,我們近期組織力量對鎮江市丹徒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開展了調查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對助推文化產業發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強。丹徒區文化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普遍存在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多數企業不重視技術創新或無力技術創新,產品科技、創意含量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差;一些企業的經營方式相對落后,企業管理缺乏科學性、創新性,產品銷售多以自行銷售模式為主,不能有效地推廣產品。

          市場程度低,企業缺乏自主品牌。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加之小農經濟意識束縛,導致企業不愿意把重點放在品牌培育和內容原創上,習慣于“貼牌生產”,導致文化產品市場化程度低,產品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經營機構多,集約化程度不高。盡管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數量呈逐年增長態勢,但集約化程度較低,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生產要素在市場中的配置過于分散,規模經濟的影響力甚小。

          市場秩序亂,不能進行有效管理。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個體經營戶占經營總數的80%以上,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文化活動場所從事違法活動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盜版書刊、盜版音像制品、盜版軟件屢禁不絕,嚴重擾亂經營秩序,扼殺原創精神。

          二、問題成因分析

          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當前政府管理文化產業的方式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政府對文化經營單位仍然管得過多、過死,致使文化產業發展活力不足,文化產業經營者難以形成真正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此外,文化產業的7大門類:電影、廣播影視、報刊、出版、音像、娛樂和廣告,分別由廣電、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門進行監管,傳統的管理體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的現象,對整個產業缺少系統的管理機制和措施。

          文化產業投資渠道相對單一。調查結果顯示,62%的企業認為融資困難,80%以上的企業主要依賴自身積累,融資方式極為單一。文化產業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加之目前銀行貸款條件愈加嚴格,無法為文化產業的迅速擴張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致使文化產業的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體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不高。調查發現,文化消費只占居民消費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費增長速度與居民收入增長不成正比。受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額消費支出影響,居民在文化消費方面持謹慎態度。

          三、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充分發揮工商職能,積極開展文化企業對口幫扶。一方面,實行企業聯絡員制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為政府決策建言獻計,為企業做好政策咨詢和法律服務,努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如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實行定期走訪、跟蹤服務,扶持骨干文化企業,形成對內對外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對外來引資文化項目,實行提前介入,上門服務,扶持引資企業與本地文化項目盡快形成生產經營能力;另一方面,幫助文化企業提升廣告策劃宣傳能力,鼓勵開發新的廣告發布形式,支持互聯網、樓宇視頻等新興廣告媒介健康有序發展,降低廣告投放成本,使其成為廣告業新的增長點。

          積極培育文化商標,提升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一是加大商標宣傳力度,向企業宣講商標知識,提供商標注冊咨詢服務,宣傳引導企業注冊商標,幫助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同時,鼓勵文化企業加強自主創新,開發具有自主商標的原創性文化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品牌。二是推動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動、文化創意等注冊成商標,提高產品價值,提升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大文化類商標保護力度,對涉及文化企業的商標侵權案件,建立維權“綠色通道”,組織力量查處。對涉及商標爭議糾紛,積極協調、保護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

          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激發新興行業發展活力。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特別是動漫制作、文化創意、網絡文化等新興領域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聯合政府等相關部門,通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帶動行業發展。引導企業堅持文化產品研究與開發相結合,使文化產業的市場價值和巨大潛力得到有效的發揮,促進各特色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走集聚化、集團化道路,形成產業發展鏈條,增強企業競爭力。

          拓寬產業融資渠道,增強產業發展的后勁。聯合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爭取地方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積極提供助企融資和行政指導服務,發揮動產抵押登記、股權出質、股權出資登記職能,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個人、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建言政府出臺配套優惠政策引導和吸收非文化部門、民間資本和外來投資,實現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和公共化。

          強化市場監督管理,維護文化市場經營秩序。一是將文化產業列為保護重點,創新監管方式,強化監督和檢查,并加大與文化、廣電、新聞等部門的協調配合,依法保護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有效維護文化市場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二是開展整治凈化行動,對網絡、娛樂、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場開展集中清理整頓,從重從快打擊各種侵權盜版、淫穢色情、發布虛假廣告及“黑網吧”經營等違法行為。三是加強行業自律,依托個體私營企業協會、行業協會等倡導文化產業的健康娛樂性、豐富知識性和審美教育性,引導文化企業加強行業自律,促進文化市場規范。四是充分發揮工商監管職能,主動參與部門合作,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探索建立部門聯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文化產業監管體系,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工作效率,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0

          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我縣石膏產業,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近期,我局組織相關人員通過實地察看、查閱資料、座談討論等形式,對全縣石膏資源開發利用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F報告如下:

          一、我縣石膏產業發展現狀

          我縣境內石膏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達6億噸(占全區儲量的40%),品位高、易開采, CaSO4·2H2O含量達90—94%,屬Ⅰ級品,且多為露天巖礦,是采掘開發石膏產品的理想基地。石膏資源主要分布于青山、大水坑、麻黃山等鄉鎮。其中:青山鄉石記場大型石膏礦勘探面積4平方公里,儲量0.79915億噸;黃米灣大型石膏礦勘探面積12.7平方公里,探明儲量3億噸;候家河大型石膏礦勘探面積16平方公里,探明儲量0.5632億噸;靈應山小型石膏礦勘探面積7.4平方公里,探明儲量0.078億噸;余家圈大型石膏礦勘探面積40.56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5億噸。

          雖我縣石膏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僅僅停留在以賣礦石為主和小作坊式的初級加工水平,資源嚴重浪費,效益沒有發揮。20xx初,縣委、政府提出“一園五區”發展思路,在青山鄉設立了專業石膏工業園,明確了石膏產業的發展方向,初步形成了框架。

          目前,園區水、電、路已配套,基本實現“三通一平”。引企入園14家,設計規模均在10萬噸以上,其中5家已基本建成具備生產條件,主要產品有普通石膏粉、建筑石膏粉和高強石膏粉等。園區及項目的建設使石膏產業的發展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隨著我縣石膏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布局不規范,礦山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二是同類企業重復建設,企業規模偏小,技術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重;三是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建設滯后,市場競爭力弱;四是企業之間無序競爭,低價傾銷,石膏產品利潤空間小,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五是園區配套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產品外運渠道不暢。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我縣石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石膏產業發展的機遇

          石膏用途十分廣泛,主要運用于建筑材料及食品、醫用、化工、陶瓷、工藝品等方面。隨著對建材綠色環保要求的提高,石膏建材已成為市場上的寵兒。近些年來,石膏需求逐步擴大,石膏墻體材料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特別是國家出臺了禁止使用粘土實心磚和推廣使用新型建筑節能墻體材料的法律法規,需求量將逐年大幅增長。

          預計到20xx年,全國石膏的需求量不會低于5億噸,而現在的生產總量不足0.3億噸。近些年,我國新型建材以40%的速度增長。屬綠色環保產品的石膏新型墻體材料(石膏板材、磚、砌塊、粉刷石膏將以其保溫、隔熱、防火(石膏建材屬A級防火材料)、防潮、吸音、質輕及其獨有的呼吸功能,

          以及生產成本低、施工非常方便,被大量使用,市場前景廣闊。同時,根據生產硫酸用原料硫化鐵已近枯竭的現狀,提出了“用硫酸找石膏”的發展方向,因此,用硬石膏提取硫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且生產過程中的附產品可生產水泥,與礦渣等物料混合可制成石膏水泥。

          三、幾點建議

          (一)制定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抓好石膏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生產區和采礦區分開,進一步完善青山功能區水、電、路、通訊及辦公服務區等配套基礎設施,提升功能區的承載能力,引導企業向功能區聚集。堅決杜絕規模小、技術工藝落后、產品檔次低、環保不達標的石膏工業企業入駐。新上的石膏工業項目原則上一律入駐青山功能區,須符合規劃、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的要求,β石膏粉單臺設備規模不低于20萬噸,α型高強石膏粉不低于10萬噸,石膏砌塊單臺規模不低于25萬m2,飾面(紙面)石膏板單臺產量不低于20xx萬m2,投資強度不低于30萬元/畝,容積率≥0.7,石膏生產粉塵排放濃度≤50mg/Nm,煤耗≤40kg標煤/噸產品。

          (二)規范開采行為,合理配置資源。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按照石膏產業發展統籌安排采礦權,擬定石膏礦開采計劃并組織收取石膏資源開采補償費,對不按規定開采、繳費或非法轉讓(含租賃、承包、轉包等形式)采礦權,超層越界開采的,要依法查處,嚴厲打擊,杜絕私挖亂采、超層越界等破壞性、掠奪性開采現象的發生;對產品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優先配置石膏礦山資源;對不符合要求的石膏開采企業,一律不再批復延續采礦權。鼓勵企業利用先進技術改進石膏開采方法,加大回采力度,提高石膏產量,降低資源浪費。同時,加快長鹽石油開發協調服務公司采礦權的辦理,加大石膏資源的整合力度,確保資源合理開發。

          (三)加快結構調整,培植骨干企業。鼓勵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改造提升傳統石膏產業,采用上下游一體化的方式,充分利用資源,改造升級生產工藝,提高石膏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強先進技術和設備引進,增加科技含量,發展輕質、高強、耐水、保溫的石膏復合材料和超細、提純、改性的無水硫酸鈣、醫藥石膏等高端產品,發展高檔石膏粉、石膏砌塊、石膏裝飾板、石膏刨板、陶瓷石膏、玻璃纖維石膏等石膏建筑材料及石膏衍生制品等產業,大力開發食品、醫用、化工、陶瓷、工藝品等行業的石膏應用新產品,支持發展石膏制硫酸及其廢渣綜合利用(聯產水泥)項目,走石膏產業一體化綜合利用的發展道路。

          對新上石膏工業項目要提高準入門檻,必須做到工藝設計合理,技術設備先進,環保達標,產品技術含量及附加值高,單純石膏粉加工項目不再審批。對現有規模小、標準低、技術工藝落后、產品檔次低、競爭力弱、環保不達標的小礦小廠, 督促進行技術改造,或采取必要的經濟和行政手段予以關停,逐步實現石膏產業的.整合。積極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對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明顯的企業,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扶持。同時,要增強品牌意識,在做精、做深上做文章。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知名石膏產品品牌,不斷提高我縣石膏產品的知名度、市場占有率和競爭能力,利用品牌效應推動我縣整個石膏產業的快速發展。力爭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產值過5000萬元和幾家產值過億元的石膏加工企業,將青山功能區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集石膏加工、物流為一體的的石膏建材工業基地。

          (四)加大環境治理,抓好安全生產。牢固樹立“環保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嚴格執行有關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對石膏粉生產企業,必須要求其全部安裝高效除塵裝置,達不到環保要求的要堅決依法予以取締,凡新上的石膏深加工項目,必須符合節能減排要求,否則一律不得建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縣、鄉(鎮)、企業三級安全監督管理網絡,確保安全生產,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安全效益并重型產業發展體系。

          (五)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全縣上下要切實增強服務意識,優化發展環境,采取多種形式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服務,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h工業、國土、安監、公安、環林、水務等部門要依法加強日常監管,搞好動態巡查,對石膏開采加工、綜合利用、安全管理、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定期開展集中清理整頓,維護石膏開采和加工秩序,進一步促進全縣石膏產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1

          一、陶瓷產業鏈發展現狀

          黎川陶瓷工業發軔于上世紀60年代,經歷了60年代起步、80年代興起、90年代轉制、2000年技改提升及近年來的品牌建設與轉型升級等發展階段,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鏈條逐步完善。目前,全縣共有102家陶瓷及配套企業,規模以上企業17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形成了集原料、模具、花紙、色釉料、包裝、物流、會展、電子商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擁有高檔日用瓷、耐熱瓷、衛生潔具瓷、陳設藝術瓷、酒店陶瓷等五大系列產品1萬多個品種和花面裝飾,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耐熱陶瓷年產量占全國市場約60%的份額。2019年,黎川陶瓷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8億元,實現稅收2億余元!鞍l展平臺不斷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品牌影響不斷擴大”的良好態勢為陶瓷產業鏈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ㄒ唬┌l展平臺不斷優化。

          突出“政府扶持引導、行業協會牽頭、市場化運作”模式,積極搭建產業發展平臺,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與江西陶大科技協同創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陶瓷產業公共服務中心,并引進中國陶瓷設計大師領銜的專業團隊成立陶瓷外觀設計中心,引進靈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設立陶瓷智能制造設備研發設計中心,打造集產品設計、材料研發、質量檢測、人才培訓、智能制造、成果轉化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目前該平臺已為陶瓷企業設計外觀新品近百件,初步研制出陶瓷壓坯和過釉自動化生產設備。在已建成的陶瓷油畫交易中心設置陶瓷集中展示區,分六大主題區塊全方位展示陶瓷產業發展歷史、陶瓷文化和陶瓷文化創意、陶瓷智能家居等產品,在今年全市首屆電商直播網購節黎川陶瓷展示中心舉辦的直播活動中,黎川陶瓷產品日銷售額近200萬元。按照“精干主體、分離輔助”思路,積極整合陶瓷生產企業前端原材料、球磨、煉泥和后端配送、銷售等重點環節的相關資源,與佛山眾陶聯供應鏈整合平臺合作組建陶瓷產業聯盟。同時,加快陶瓷標準廠房建設,引導陶瓷企業“拎包入駐”,搭建集約發展平臺,目前該縣累計建成陶瓷標準廠房30萬平方米,陶瓷企業入駐使用25.5萬平方米,入駐使用率達到85%。

         。ǘ﹦撔履芰Σ粩嘣鰪。

          1、全縣擁有陶瓷產業省級創新平臺4個;

          2、與景德鎮陶瓷大學、東華理工大學共建陶瓷產學研基地和黎川創新研究院,促進陶瓷產業轉型升級;

          3、陶瓷產學研基地攻克耐熱陶瓷原料關鍵技術,鋰輝石用量降低50%,為企業節省單品成本5至6元;

          4、引進國家“雙千計劃”人才閔永剛教授,研發的含石墨烯材料的導磁涂層陶瓷炊具已批量生產,其“石墨烯導熱膜”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5、引進中國陶瓷設計大師程久發,合作成立了陶瓷設計平臺,為陶瓷企業提供器型、花紙設計;

          6、環球陶瓷設計多功能悶燒煲獲省工業設計大賽二等獎智能瓷電煲;

          7、全縣陶瓷企業專利累計申請906件,授權專利累計523件,康舒、環球兩家陶瓷企業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ㄈ┢放朴绊懖粩鄶U大。

          牢固樹立品牌意識,持續抓好陶瓷品牌創建,以品牌拓市場,以品牌增效益。目前,全縣共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江西省名牌產品5個、江西省著名商標6個、中國衛浴十大名牌產品2個、中國陶瓷行業名牌產品2個。黎川先后獲評“中國日用耐熱陶瓷產業基地”“中國陶瓷煲都”。2019年,黎川縣緊緊抓住獲評“中國陶瓷煲都·黎川”稱號的契機,扎實推進黎川陶瓷區域品牌創建“十大工程”(煲都品牌策劃推廣工程、文化挖掘培育工程、產城綜合體工程、產品升級工程、知識產權工程、標準引領工程、精益智造工程、產業聯盟工程、異業聯動工程、人才培育激勵工程),設計了黎川陶瓷ip、vi形象。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加快制定陶瓷行業標準,提高在陶瓷行業內的話語權,其中京尚實業聯合國家陶瓷檢測重點實驗室成功研發全國首個陶瓷炒鍋企業標準。

          二、陶瓷產業鏈發展存在的短板

          盡管當前黎川陶瓷產業鏈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產業鏈還不夠完善。

          當前,黎川陶瓷產業雖已基本形成從原料供應、設計研發、粗加工、精深加工、彩印包裝、物流運輸到成品銷售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這些產業鏈專業化分工不足。多數陶瓷生產企業表現形態都是“小而全”,從原料采購、設計研發、加工生產、運輸發貨到終端銷售均“各自為戰”,產業鏈基本是企業自身“體內循環”,還沒有真正形成高集聚度、高專業化的產業鏈、供應鏈。原料供應方面,黎川本土原材料供應企業較少,陶瓷企業生產所需的泥料、花紙、釉料等原材料70%以上需到外地購買,鋰輝石、透鋰長石等耐熱瓷必備關鍵原材料還需從澳大利亞、津巴布韋等國外進口。配套服務方面,黎川陶瓷企業多為生產型企業,雖有陶瓷配套企業20多家,但多為包裝企業,而模具、花紙、釉料、研發、設計、檢測等配套企業偏少,配套服務能力仍較薄弱。以模具為例,陶瓷產品相較其他金屬制品,受收縮率、變形率等因素影響,在產品成型、組裝方面,對模具需求量較大,生產一個同款同尺寸耐熱瓷煲有時需配備3-5個模具,但全縣目前從事模具制作企業僅1家且非專業企業,多數陶瓷生產企業選擇在外地訂購模具。

          (二)創新支撐還不夠給力。

          一是創新投入不足。黎川陶瓷企業規?傮w偏小,據初步統計,全縣年銷售額千萬級的陶瓷及配套企業有72家,但年銷售額上億的僅12家,占比不到1/5。同時,部分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習慣低投入、低成本抄襲市場已有產品,不愿在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方面加大投入。加之黎川陶瓷企業從設計研發、原料采購、加工生產、運輸發貨到終端銷售多“各自為戰”,不能協同作戰,使得企業在創新投入方面資金不足,不能大刀闊斧開展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全縣2018年度全社會rd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僅為0.78%,遠低于全省1%的水平(2019年度的rd經費指數需到2020年底公布)。二是專業人才緊缺。當前,我縣陶瓷企業招聘的員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齡偏大,專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才缺乏,成為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如,雄光智能電器研發“陶瓷+小家電”一體化產品,對從業人員文化程度要求較高,但現有68名員工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僅3人、大專的5人,90%為大專以下文憑,尤其缺乏電器內部構造設計、測試和市場策劃營銷等方面人才,只能高價聘請深圳設計公司團隊,該團隊不能常駐黎川為企業提供穩定服務,服務質量和效率難以保證。

         。ㄈ┊a業質效還不夠高。

          一是品牌知名度不夠。黎川作為“中國陶瓷煲都”,雖擁有眾多陶瓷品牌,但其影響力僅在行業內較大,在普通消費人群中名聲不顯。如,康舒陶瓷作為國內耐熱瓷煲領域的領軍企業,行業內聲名顯赫,但普通消費人群了解不多;幫企陶瓷作為淘寶網日銷售量首位的瓷煲生產企業,但因其非自主品牌,而是向景德鎮榮特陶瓷有限公司運營的“曼達尼”品牌供貨,消費者對幫企公司及其產地黎川知之甚少。調研組隨機訪問市外省內購買過日用耐熱陶瓷的50名消費者,僅1人知悉黎川陶瓷。二是電商營銷份額不高。盡管我縣大多數陶瓷企業開通了電商平臺,但除環球陶瓷、幫企陶瓷、新天利陶瓷等少數主打線上銷售的陶瓷企業外,多數陶瓷企業對網絡市場的研究和開發不夠,電商銷售渠道開拓較緩,網絡銷售運營能力不強。目前黎川陶瓷產品電商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重為30%左右,而杭州、廣東等發達地區同類型電商銷售份額占比已達到50%以上。今年受疫情影響,傳統銷售市場受阻,陶瓷企業產品庫存大幅增加,嘉順陶瓷、嘉逸陶瓷等企業庫存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5倍以上。

          三、推進陶瓷產業鏈發展對策

          任何產業都有其特性及其發展規律,且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發展走勢。陶瓷產業鏈的發展必須按照陶瓷產業發展特點和新時代形勢,聚焦高質量發展總體目標,以“五型”政府建設尤其是創新型政府建設為抓手,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創新舉措,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ㄒ唬┳⒅禺a業鏈研究,進一步明晰產業發展方向。

          當前,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快速發展,傳統的陶瓷產業要脫胎換骨、實現蝶變,必須在產業鏈重構、產業鏈升級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我們加強陶瓷產業鏈研究,緊密結合“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和產業鏈鏈長制工作要求,以“延鏈、補鏈、強鏈”為主線,高標準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四圖”作業圖,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產業整體布局和市場定位,并根據產業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及時“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重點圍繞“中國陶瓷煲都”定位,深度挖掘日用耐熱陶瓷產業作為未來康養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巨大潛力,高端布局產業鏈,全力打造黎川百億陶瓷產業。

         。ǘ┳⒅赝晟婆涮祖湥M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一方面,要強化項目招引。陶瓷產業鏈要橫向做大、縱向拉長,必須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針對性補足配套短板。要緊緊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內閉環”,優先引進陶瓷原料(陶土、瓷泥、釉料、色料等)、模具制造、機械設備、產品設計、質量檢測等一批上下游配套的專業化、關鍵性企業,著力填補產業鏈“空白”。要加快推行“一企一策”承接方式,結合“陶瓷+小家電”發展戰略,積極引進國內知名家電企業采取“自建或租賃標準廠房建設生產基地”“代加工合作”“建設陶瓷配套電器組裝生產車間”等方式來黎投資發展,引進一批高端瓷電煲項目落戶黎川。另一方面,要加快資源整合。資源有效配置往往影響整個產業發展的質效。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合理整合資源,加快從規模型向質量型轉變、從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要針對各陶瓷生產企業的優劣勢劃分鏈條,精干主體,分離輔助,以建立健全采購、銷售、配送等方面“利益共享”機制為抓手,加快整合中小微企業的人才流、資金流、技術流等要素資源,引導企業通過重組并購或成立集團公司等方式“抱團發展”,推動企業從“小而全”向“規模以上、環保綠色、領域專精”方向發展,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協作、前后配套、優勢互補、鏈接緊密的產業鏈發展模式。重點在陶瓷生產企業前端原材料、球磨、煉泥和后端配送、銷售等方面,整合企業設備和資金,組建專門配套公司,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

         。ㄈ┳⒅匮a強創新鏈,進一步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要堅持創新引領,不斷完善人才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創新鏈,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一要加快引育人才。人才是創新的根本。我們要加快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細則》《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實施辦法》等系列文件,專門設立人才引進和培養專項基金,為引進和培養中智能產品設計、外觀設計、材料研發等高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資金保障。加緊建立在外人才、“三友”等各類人才信息庫,夯實創新人才引進工作基礎,推行“人才+項目+平臺”引進模式,鼓勵高層次人才帶項目、帶技術在黎川創新創業。同時,著力加強與景德鎮陶瓷大學、撫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合作,定向為黎川陶瓷企業培養和輸送一批懂管理、銷售和專業技術的綜合型人才。二要加大創新投入。建立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加大企業創新扶持力度,完善企業納稅上臺階考核獎勵辦法,提高創新獎補權重,引導企業加大自主研發投入,重點緊盯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關鍵技術,以材料研發、產品智能化、生產智能化為主攻方向,加大對導熱技術、新型耐熱陶瓷材料、鋰輝石替代材料、環保陶瓷平板膜、新型不粘釉材料和配方改良升級等多項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以創新投入和技術突破帶動產業升級發展。三要創新服務機制。全面推行一名縣級領導、一個服務單位、一名駐企特派員幫扶一家企業的“3+1”聯點包干制度,深入開展“兩宣一幫”活動,精準掌握企業發展方向、擴大投資意愿和有關需求,對企業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宣傳好并用好中央和省市有效應對疫情若干措施和“六穩六保”各項惠企政策,幫助企業紓難解困,引導企業加快轉型。加快推進“眾瓷聯”產業聯盟落地,合作建設一個綜合智慧管理數據平臺,通過數據平臺精準掌握原材料供應、企業生產數據和終端產品銷售等情況,為企業決策、降低成本提供數據支撐,引導企業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物流。加速推動黎川陶瓷產業供應鏈金融落地實施,引導各駐縣銀行積極為產業鏈上下游相關的企業,提供“配資代采”等供應鏈金融貸款服務,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ㄋ模┳⒅匮由靸r值鏈,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質效。

          一要充分整合品牌資源。在市場經濟下,品牌效應某種程度上能決定市場效應,決定了企業產品價值鏈的長度和深度。我們要圍繞擦亮“中國陶瓷煲都”名片,加快實施陶瓷區域品牌創建“十大工程”,推動黎川陶瓷產品在生產銷售的外包裝上加蓋統一設計的“中國陶瓷煲都·黎川”專有logo,推廣陶瓷品牌ip、vi形象和“健康養生煲黎川造”品牌宣傳口號,擴大黎川陶瓷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加速推進陶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黎川古城、德勝農墾小鎮等景區植入更多陶瓷文化元素,配套陶瓷體驗店,開發陶瓷旅游產品,提升陶瓷品牌宣傳效應。二要積極拓展銷售市場。產業價值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市場占有率。我們要通過不斷拓展市場來保證企業生產效益,延伸產業價值鏈。要深入實施“互聯網+”戰略,加強陶瓷企業電商交易指導和培訓,鼓勵企業通過抖音、淘寶、快手、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開展直播帶貨,增加線上訂單,拓展線上市場。要加快規劃建設陶瓷專業交易市場,著力打造集展示、交流、合作、采購、宣傳推廣于一體的陶瓷展銷平臺,并通過平臺定期舉辦“陶瓷交易會”或“陶瓷展銷會”,把黎川建成區域性陶瓷交易集聚區。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

          按照建設“四個中心”國家戰略的要求,落實發展海洋經濟的總體規劃,將充分依托洋山國際深水港和浦東國際航空港兩大國際性樞紐港的優勢,延伸和拓展浦東開發開放的經濟社會效應,準確把握在新一輪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貫徹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充分體現區位優勢,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加快產業發展步伐,壯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集聚度,提升產業能級。加快經濟的發展,就是要以加快優勢產業的發展為基礎,形成產業細化、優勢明顯、集群度高的產業群,共同推進經濟圈產業的競爭力。

          一、 年工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年,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64.7億元。其中四大重點行業:電子信息業占總產值的11.2%,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占2.8%,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3.3%,裝備業占51.3%。從行業小類看,通用、專用、運輸設備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金屬制品業完成產值38.2億元;電氣機械、通信設備、計算機、儀器儀表等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9.6億元,比上年增長78.5%,其中電子信息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2.9億元,同比增長155.0%。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7.2億元,占全區工業的7.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7億元;通用、專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6億元,比上年增長38.0%,其中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業完成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1倍多;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完成18.3億元,比上年增長34.6%。全區工業實現利潤41.0億元,電子信息業占4.1%,醫藥及醫療制造業占3.0%,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9.4%,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占22.3%。從主營業務收入看,四大重點產業共實現4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總數的74.2%。其中電子信息業占11.1%,醫藥及醫療制造業占0.2%,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占12.1%,裝備業占50.9%。

         。ㄒ唬┛傮w發展現狀

          總體來看,我區4大重點產業發展狀況良好,呈出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從產業規?,4大產業創造的經濟總量在全區工業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匯總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4個重點產業共有582戶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51.0%;就業人數8577人,占規模以上工業就業人數的5.2%;資產合計40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資產的69.7%;主營業務收入4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74.2%;利潤總額3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74.3%。

          二是從經濟效益看,重點產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普遍好于全區工業平均水平。數據顯示,年我區工業重點產業的資產周轉率為2.14次,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5%;勞動生產率為11.7萬元/人,比全區平均水平高2.2萬元;重點產業產品銷售率為98.7%,高出全區工業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負債率為53.5%。

         。ǘ└鳟a業發展現狀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區產業的發展現狀,下面對各產業逐一進行分析:

          1、汽車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9家,從業人員1020人,資產56.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8.8億元,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三。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延鋒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億元)、納鐵福傳動軸有限公司(17.6億元)、申龍客車有限公司(5.2億元)。

          2、醫藥及醫療器械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21家,從業人員339人,資產16.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8.4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個百分點,有2家企業的產值超過4億元,分別是揚子江藥業集團海尼藥業有限公司(5.5億元)和迪賽諾化學制藥有限公司(4.7億元)。

          3、電子信息制造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52家,從業人員1190人,資產61.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74.1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5家,超30億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昌碩科技()有限公司(35.0億元)、勝華電纜廠(12.8億元)、堂福電子有限公司(3.4億元)。

          4、裝備業:該產業共有法人單位460家,從業人員6028人,資產272.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338.3億元,實現利潤21.2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一。資產周轉率為2.1次,產品銷售率為99.9%,資產負債率為55.9%。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有法人單位102家,從業人員1393人,資產63.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3.0億元,實現利潤9億元。其產值在全區工業產業中排名第二。資產周轉率為2.3次,勞動生產率為14.8萬元/人,產品銷售率為97.8%,資產負債率為52.9%。

          二、加快工業產業發展的思考

          雖然目前重點產業還很弱小,但已經有一批正處強勁發展的產業,還有一批具有較明顯發展潛力的產業,經濟崛起的步伐在明顯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提速,我們認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徑應是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以區域經濟的一體化來加速改變經濟發展的固有狀態,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上看,加快工業產業集群建設應著力抓好六個方面。

         。ㄒ唬⿲嵤┖谩笆晃濉碑a業發展規劃

          在實際的發展中,應結合國際產業發展和轉移規律、我國產業發展狀況,制定出推進工業產業發展具體可行的措施。要從工業整體發展出發,立足于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狀況,著眼于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強勢發展產業--潛在優勢產業,圍繞產業聯動,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集群,合理布局生產力,形成產業聚集,要與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想結合,與產業園的.特色相匹配,與人力資源相適應,發展以現代裝備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同時與浦東聯動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

          (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促進產業升級

          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的產業發展方針,在發展中完成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調整中實現產業創新提升,逐步構筑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先導、現代裝備工業為支柱,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體現臨港經濟特征的多元產業體系,努力構筑“現代裝備工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信息產業基地”。 要做好工業產業集群,其根本點就是要以產業中心發展區域的產業為基礎,特別是利用其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整合同類產業和產品資源,發揮產業集群的引領導作用,帶動經濟圈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的有利時機,努力創造條件,改善軟硬環境,大力引進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特別是要吸引外資在我區建立研發中心和關鍵零部件生產基地,提升加工產品檔次和開發能力。

         。ㄈ┮援a品為核心,加強產業集群分析研究

          從產業競爭力上看,我們要對重點行業進行細化研究,從中類行業細化到小類行業、細化到產品。從小類行業上研究,以龍頭產品為紐帶,進行產業集群,進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競爭,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贏利水平。同時充分重視國內外市場,做好兩個市場大文章。比如電子信息行業,它的發展與國際IT產業的發展休戚相關,但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對電子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時,也要眼睛向內,加大技術投入,集中攻關,尋求核心技術突破,不但可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業的產品附加值,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質取勝戰略,法力培育優秀品牌,使之成為的產品新亮點。

         。ㄋ模伴_源節流”并舉,應對能源緊張局面。

          工業的快速發展,用能需求急劇增加,能源供需趨緊。短期來說,強化節能意識,組織協調好能源供給,最大限度地舒緩用能緊張的局面。長遠來看,關鍵是加強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開發可替代新能源,特別是可循環使用的新能源,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還是從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成本壓力增大的最佳途徑。

         。ㄎ澹┙y籌協調好招商引資工作,促進工業園區良性有序發展。招商引資是加快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工業園區則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戰場。要把園區的工業做大做強,招商引資,引進項目和資金仍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把加快工業發展、壯大工業規模、培育工業經濟增長點作為重大措施來抓,各部門要積極配合,為園區建設創造寬松環境。提升工業園區的能級,加快培育臨港綜合經濟開發區、臨港物流產業區、國際醫學園區和信息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功能培育。通過園區建設,拓寬我區工業發展空間,吸納新的工業項目,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增強發展后勁。從經濟一體化、空間布局擴容和功能提升出發,把工業園區整合成產業功能區,加快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化、市場專業化的發展。

          (六)把握產業發展方向,加快發展新興產業

          大力扶持大型優勢企業和中小高技術企業,針對我區目前存在的企業多、技術競爭力弱的問題,要繼續實施企業集團戰略、龍頭企業戰略,發揮規模優勢,提高整體抗市場風險能力,力求在微電子、軟件、計算機、通信等重點領域盡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和拳頭產品。與此同時,進一步扶持中小高技術企業,培育大型企業的后備力量,以形成梯次推進的產業組織體系。比如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世界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工業的五大重點發展產業。年,該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我區規模以上總量的6.8%,實現總產值占總量的7.1%。要把握好產業發展的大勢,著力發展增長潛力大、帶動效益強、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發展和壯大新興產業。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3

          近年來,xx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壯大,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28元,較XX年增長13%,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糧食生產情況

          xx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XX年,全縣糧食總產84.7萬噸,連續十年豐產增收。其中:夏糧單產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連續7年超千斤;夏糧總產50.4萬噸,首次突破10億斤。XX年,全縣101.4萬畝小麥,總產50.8萬噸,平均畝產501.1公斤,連續8年超千斤,連續XX年增產豐收。

          (二)蔬菜瓜果生產情況

          xx縣蔬菜瓜果品種主要包括西蘭花、水果黃瓜、櫻桃番茄、苦瓜、絲瓜、芥藍、胡蘿卜、白蘿卜、白菜、西瓜、甜瓜等。XX年,全縣蔬菜生產總面積28.56萬畝,總產量75718.6萬公斤,總產值244405萬元。其中:露地菜24.82萬畝,產量60718.6萬公斤;溫室面積0.97萬畝,產量25190萬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積1.45萬畝,產量5800萬公斤;小拱棚1.32萬畝、產量4630萬公斤26萬畝。露地菜XX年平均產量為4200公斤/畝,XX年平均產量4700公斤/畝,每畝增產500公斤。其中:付井、周營、紙店、留福四鄉鎮大棚西瓜種植面積近4萬畝,平均畝產達5000公斤。

          (三)槐山藥生產情況

          XX年,xx縣槐山藥種植面積XX0畝,種植區域涵蓋北城、東城、白集、新安集、紙店、蓮池、范營等7個鄉鎮(辦事處),以xx北城為中心,輻射帶動周口、淮陽、西華、鄲城等縣市種植槐山藥面積達30000畝。正常年份平均畝產6000公斤,槐山藥生產已成為當地農民農業生產的主要經濟增長點。

          (四)高粱生產情況

          以xx縣久酒中梁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依托,XX年我縣開始發展高粱種植。XX年,該公司在xx縣及周邊市、縣種植釀酒高粱12萬余畝,平均畝產750公斤,建立了國內最大的優質釀酒高粱生產基地,其中在周營、趙德營等鄉鎮的11個行政村流轉土地20900多畝,進行生態釀酒糧食(高梁、小麥)生產(種植)基地建設,并在周營鄉建設一個與項目相配套的占地300畝、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的具有涼曬硬化場地,庫房,職工生活服務設施和分篩、烘干、脫殼清理、滅菌、包裝等多個車間的加工基地,與貴州茅臺集團、臺灣金門高粱酒廠、瀘州老窖等釀酒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關系,年提供釀酒高粱1XX多噸。

          (五)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情況

          截至目前,全縣流轉土地面積30萬畝。全縣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133家,其中,市級示范合作社26家,省級示范合作社5家,國家級示范社4家。在民政部門注冊的專業協會6個。合作社注冊資金總額達46億元,合作社成員14萬戶,行業及生產經營范圍涉及畜禽養殖、蔬菜、林果、糧食、秸稈利用、中藥材、農機、沼氣服務等多個門類。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

          1、周口金絲猴乳品農業產業化集群、周口永欣生豬農業產業化集群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集群,成功開發了一大批以優質面粉、糖制品、豆制品、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飲料制品等為主的廣受市場歡迎的農產品,并逐步建成了“生產與銷售相連接、本地與外地相溝通、國內與國際市場相接軌”的農產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優質、高效、安全、生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

          2、付井鎮郭崗村是xx縣177個重點貧困村之一。XX年,該村被確定為扶貧開發到戶增收試點村,經村民民主評議,將大棚蔬菜種植作為該村的支柱產業。截至目前,該村塑料大棚發展到800余座,占地面積600畝,年可實現純收入700萬元左右。

          3、北城以種植槐山藥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家,合作社種植面積1XX畝。

          4、北楊集鄉林寨行政村在村支書林峰的帶領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縣林家富種植專業合作社,對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實行了整村流轉,以發展優質小麥、優質玉米規模種植為主,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

          5、xx縣瑞豐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石槽集肖營行政村流轉土地521畝,建成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山東金鄉客商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廠及冷庫。

          6、周口市雪榮面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北城、石槽集鄉流轉土地1XX畝,建立了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六)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初具規模

          積極引導、強化服務,全縣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一是以優質強筋小麥、油料作物、棉花生產為主的糧棉油產業。二是優質馬鈴薯、棚菜、槐山藥、西瓜生產為主的蔬菜瓜果產業。三是以白術、白芍、薄荷、桔梗、牡丹、鳳仙透骨草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抓規模化,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堅持把結構優化、規模經營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全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按照規模化生產、特色化發展、區域化布局的思路,調整優化種養結構,突出抓好了東部酒用高粱種植、奶牛養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訂單優質小麥和小麥良種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藥種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優勢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

          (二)抓產業化,提高現代農業綜合效益

          堅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強龍頭、建基地、構載體,增強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以金絲猴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產業鏈;以雪榮面粉、掌柜食品等為主的'面粉生產產業鏈;以三閘紡織、振東紡織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產業鏈;以秋迪糖業為主的科技產業鏈。目前,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4家,其中省級6家,帶動了近50%的基地和8萬農戶走上了產業化經營之路,農民戶均增收近XX元。

          (三)抓標準化,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堅持把推進農業標準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著力點,不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快“三個體系”建設,有力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的雙提高。一是抓好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突出抓好產地環境治理、生產技術規程、農產品質量檢測三個重點環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等方式,堅持定期到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大中型超市進行抽檢,并配備專業檢測人員,初步構建起了從生產基地到流通市場比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二是抓好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使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都納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目前,目前,全縣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基地25萬余畝,認證無公害食品18個、綠色食品3個,涉及小麥、高梁、蔬菜、水果、水產養殖、冰糖、面粉等產業。XX年,全縣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4個、產品4個、綠色食品基地1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1個,獲得省級“放心菜示范單位”1個。三是抓好農產品監督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查,深入開展了農產品專項整治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并對農資市場定期專項整治,有效保障了廣大群眾的利益。XX年,我縣被省農業廳表彰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先進縣。

          (四)抓投入,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xx縣編制了《xx縣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規劃(XX-20xx)》,計劃到20xx年,在全縣范圍內建成40個萬畝方、188個千畝方、423個百畝方,集中打造92.17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XX年共實施14個項目,建設面積18.98萬畝,涉農建設資金(項目)投入1.45億元。XX年共實施5個項目,建設面積13.5873萬畝,涉農建設資金(項目)投入1.34億元。XX年,計劃建設6個萬畝方,建設面積13.7萬畝,建設資金(項目)投入1.5889億元。通過項目建設,改善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狀況,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大力實施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程,XX年,通過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項目實施,培訓新型農民2510人,涉及合作社負責人、種糧大戶、農業生產技術骨干、農村經營管理人員等,全縣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

          (五)抓土地流轉,增加規模效益

          XX年4月,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沈政[XX]28號),明確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推進措施,縣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作為農村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用于鼓勵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對于當年一次性連片規模流轉土地面積達到100畝、有書面流轉合同且流轉期限在5年以上的,一次給予規模經營主體(流入戶)1萬元的獎勵。以100畝為起點,每增加100畝,縣財政獎勵資金增加1萬元。截至XX年,全縣共發放土地流轉獎補資金580萬元。XX年,縣政府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強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意見》(沈政[XX]21號),進一步加大對土地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土地流轉獎補資金列入縣財政預算安排,主要用于解決集中連片流轉土地100畝以上、流轉期限5年以上的流轉大戶區域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三、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縣現代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總體上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階段,任務依然非常艱巨,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

          (一)主要矛盾

          一是農戶超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之間的矛盾;二是農民的戀土情結與土地規模經營的矛盾;三是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矛盾。

          (二)存在問題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脆弱,防災減災能力不強。水利化程度不高,高產穩產農田建設比例相對較小,耕地質量和產出率低,防災減災能力不強,機械化水平較低,農產品交易、倉儲、物流等設施不全,滯后于生產發展。

          二是結構調整速度緩慢,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民長期沿襲了傳統的種養模式,地方特有資源沒有得到很好挖掘,分散、單家獨戶的生產、經營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弱,只憑本地市場決定自己的生產經營項目,經濟效益偏低。

          三是群眾文化素質偏低,現代農業發展認識不足。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能力弱,對新興產業持觀望態度,不想發展、不敢發展、盲目發展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相對缺乏,農村農業勞動力不足。

          四是缺乏產品價格保護體系,農民承擔較大的市場風險。當地的農特產品(如:槐山藥、中藥材等)由于缺乏價格保護體系,隨行就市,市場價格波動大,價好之年增產增收,價廉之年豐收不增收,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五是農產品產銷大戶少,利益聯結機制不緊。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不多,受生產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等因素的影響,總體規模和吞吐量小,品種單一、質量不穩定、包裝不標準,帶動農民增收能力有限。同時,受市場影響,企業與農民的訂單誠信度不高,缺乏利益聯結機制,生產與銷售脫節。

          六是資金投入不足,推廣體系建設滯后。由于財政困難,無更多的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和辦公經費投入,公益性服務體系運行舉步維艱,辦公條件落后,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單一,且單項技術多、集成配套少,成果轉化率低,造成農業技術存在著技術棚架問題。

          七是扶持政策尚不完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支持農特產品經營、加工、營銷、稅收的優惠政策相對不足,支持優勢產業發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夠,農業信貸體系不全,合作金融、民間金融發展滯后,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還不完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未完全建立,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多方參與的特色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尚未完善。

          八是農業產業化水平總體較低,產業化經營有待規范。首先,規;s化經營水平較低。傳統農業格局仍占主導地位,自給自足的千家萬戶經營方式較為普遍,農業的弱質現狀和生產的低、小、散局面仍然存在,集約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農產品加工業落后,產業鏈不長,附加值不高,競爭力不強。其次,市場體系尚不健全。全縣沒有規范的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市場功能和管理體制還不完善,中心菜場及集鎮農貿市場交易方式和質量監管條件落后,產地市場缺乏統一規劃且設施簡陋。再者,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上規模、有檔次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多數合作社的內部機制不健全、運行不規范、管理不到位。農產品營銷網絡不健全,實力不強,難以有效組織我縣農產品外銷。務農隊伍老化、弱化嚴重,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四、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政策措施和建議

          (一)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工作的主題,是在更高起點上的全面提升,是對傳統農業質的跨越。從xx情況看,今后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是:

          一是突出重點,積極構筑現代農業發展框架。發展現代農業包括農業產業、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市場和現代農業主體等方面。但各個方面不能起頭并進,應分出輕重緩急,突出重點。結合xx情況,重點抓好三大工程建設:一是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集中抓好槐山藥、蔬菜、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壯大優勢特色產業。二是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集中培植主業突出、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規模效益好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新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三是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全縣12個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進度,及時配備農技人員,購置相關儀器設備,構筑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二是集中力量,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的四大瓶頸。一是著力解決基地小而散的問題,在建設規;、標準化優勢農產品基地上突破。發揮現有產業特色優勢,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發展規模、標準化上下功夫,把優勢產業、有競爭力的產業做大做強。二是著力解決生產和市場脫節問題,在發展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上實現突破。依托槐山藥、蔬菜和中藥材等優勢產業,對現有龍頭企業實行政策扶持,促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集中扶植一批有規模、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三是著力解決服務缺位的問題。用市場化的辦法搞好農戶“訂單服務”,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技術服務需求和供給渠道不暢通的問題。四是著力解決農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在發展品牌農業上實現突破。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從技術、規模抓起,按照有機和綠色農產品標準,通過新型農民培育工程,普及到每個農民,逐步形成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的農業支柱產業。

          三是強化措施,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手段。一是抓項目。把現代農業建設細化為具體項目,上下凝神聚力,不變調,不松勁,一個一個地去突破,連續不斷地抓下去,實現以工程帶項目,以項目帶投入,以投入促開發,以開發提檔次。二是抓機制。發展現代農業,既要創新發展思路,又要創新工作機制,尤其要研究落實好工作責任機制、工作推進機制、工作監督考核機制,抓好難題攻關,通過健全完善機制推進工作落實。三是抓投入。在加大“三農”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爭取增加農業項目投入。認真研究金融政策,通過銀企聯合、銀農聯合等方式,增加農業信貸投入。

          四是培育組織載體,強化農業行政執法。發展現代農業,既要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真正動起來,更要把農民聯合起來。當前,農民的組織載體已發生顯著變化,傳統的鄉鎮政府和村兩委行政組織,在推動農業發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就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使之承擔鄉村行政組織生產經營的功能,避免形成真空。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也要轉變職能,既要靠領導重視,又要靠行政手段,更要履行好法律賦予的職責。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業執法隊伍建設,改善農業執法條件和手段,依靠法律手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二)工作建議

          發展現代農業是符合xx實際的產業選擇,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戰略安排。當前,中央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為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著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切實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健全機制,抓好落實。加強宣傳引導,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各生產經營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增強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質量安全意識,努力形成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2、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明確重點產業導向,重點培育糧食、蔬菜、畜牧等各大產業,合理布局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構建特色農業產業帶。積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努力培育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注重發展生態產業型、集約發展型生產模式。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使更多農產品實現加工增值,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二要加強市場體系建設;I劃建設縣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農產品市場功能,完善中心菜場及集鎮農貿市場的設施配套,合理布局農產品產地市場,積極開拓以周邊市場,努力構建較為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積極構建營銷網絡,注重發展產銷對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方式,提高農產品流通交易能力。切實增強本地農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有效控制外地農產品調入規模。三要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注重培育產業農民隊伍,鼓勵大中專畢業生投身農業事業,有效解決農業就業隊伍接續、提高這一現實問題。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健全內部管理機制,規范運行秩序,努力培育示范性合作社。積極扶持和培育一批生產規模大、帶動范圍廣、競爭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

          3、著力破解農產品生產經營中的突出難題。一要切實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強化宣傳教育,引導各生產經營主體牢固樹立質量安全理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強對農藥、化肥等監督檢查,嚴防違規使用。加強對農資經營網點的監督檢查,規范農資經營行為。加大農產品標準的實施力度,重點做好標準化生產示范,引導和推進全縣標準化生產進程。充分發揮縣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作用,努力改善農產品市場的檢測條件,支持生產經營單位的檢測點建設。加強對農產品品牌的管理和保護,嚴厲打擊在生產經營環節中各類毀壞品牌信譽和形象的行為。二要研究破解土地流轉難題。加大對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轉變戀土的思想觀念,并要處理好農村土地利益關系,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消除農民的保障憂慮。研究土地流轉的有效措施和辦法,引導和鼓勵農戶采取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土地連片流轉,穩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4、著力提高支持保障水平。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努力爭取和落實上級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重視和加大農業生產性投入。研究制訂政策措施,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吸引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研究解決貸款擔保難等實際問題,滿足涉農貸款需求。加強資金整合,突出扶持重點,做到及時兌現,提高資金使用績效。研究農業資金扶持的有效模式,改進發放形式,提高發放效率,減少發放成本。對農民合作社的財政補助資金,要加強監督檢查,規范資金使用。二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抓住當前中央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設施農業發展力度,鼓勵和支持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三要加強農技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深化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廣,進一步推廣生物物理防治、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適用技術,積極發展生態種養殖農作模式。重視農技隊伍建設,解決農技隊伍的人員結構、知識更新、作用發揮、待遇保障等實際問題,充分發揮農技人員在科技示范、推廣、服務中的作用。四要切實增強執法保障能力。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完善執法手段,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監管能力和水平,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4

          紅瓜子作為我縣的傳統特產,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小小紅瓜子現已逐漸成為引領老百姓發家致富的一大產業。近日,為做好我縣與國家有關部委的對接工作,我們就紅瓜子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發展歷史

          據清同治十二年《府志》記載:“信邑有雪瓤出紅瓜子”。紅瓜子作為我縣的傳統名產,于南宋高宗建炎丁未年由非洲傳入我國,在我縣栽種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尤以土壤肥沃的沖積地所種之白瓢瓜為最佳。紅瓜子色澤紅艷,板粒寬大,殼薄仁厚,香脆可口,富含蛋白質、脂肪及鈣、磷和多種維生素,含油率達55%左右,營養極為豐富,有生津、消食、潤肺之功能,一直被消費者視為酒宴茶會、逢年過節之珍品,早在清末就暢銷東南亞和港澳市場,華僑譽之為“吉祥的象征,典雅的禮品”。

          二、發展現狀

         。ㄒ唬┙涗N規模

          本地產紅瓜子。主要在鎮、鎮、鎮等地種植,現已形成以鎮長遠村為中心的主要產區,近年來每年紅瓜子種植規模在20xx—3000畝,畝產量為100斤左右,年成好時產量可達100噸(20萬斤),年成差時產量只有40、50噸(8萬斤、10萬斤),均供不應求。據初步統計,20xx年共種植本地紅瓜子約2450畝,其中鎮長遠村約900畝、上塘村約150畝、極富村約100畝、江背村約300畝,另外鎮村、鎮村等其他鄉鎮部分村種植規模合計約1000畝。因氣候原因,20xx年本地紅瓜子減產,只有45噸(9萬斤),已經全部被收購,收購單價超過18元/斤。

          外地產紅瓜子。由于我縣為丘陵地帶,適宜種植紅瓜子的土地有限,主要依托桃江沿岸的沙壩土和部分果園地進行種植。多年來,我縣部分常年經銷紅瓜子的商家已將紅瓜子進行“飛地”種植,即紅瓜子種子到新疆、內蒙等地種植,再收購、販運回進行初選、加工、銷售,每年新疆、內蒙古等外地產紅瓜子購銷量約1.5萬噸左右,鎮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紅瓜子集散區。據統計,20xx年購銷量達1.5萬噸、20xx年達到1.8萬噸、20xx年也將達到1.5萬噸以上。另外,湖南、廣西等原來到我縣收購紅瓜子的經銷商為了減少中間環節,縮減購銷成本,也于近年加入到新疆、內蒙收購紅瓜子的行列,對我縣的紅瓜子集散帶來了一些沖擊。

         。ǘ┊a業效益

          1、經濟效益。隨著紅瓜子市場的進一步做大,紅瓜子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并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縣農信社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不斷加大涉農信貸資金投放力度,在鎮大力推廣“紅瓜子信用共同體貸款”,取得了顯著成效。20xx年—20xx年,該社累計向150組紅瓜子信用共同體的745戶農戶發放紅瓜子貸款2.99億元,紅瓜子商戶信用共同體貸款可謂“紅紅火火”。20xx年農信社對紅瓜子產業的貸款為9600萬元(扶持162戶),20xx年為7250萬元(扶持148戶);農業銀行從20xx年開始發放紅瓜子產業貸款,共計2500萬元(扶持120余戶)。每年銀行對紅瓜子產業的信貸規模維持在1個億左右。從產值分析來看,本地紅瓜子成品單價為20元/斤左右,外地紅瓜子成品單價為9元/斤左右,按年產量1.5萬噸計算,紅瓜子產業的年產值約3億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2、社會效益。在政府、銀行、社會等多方支持下,我縣紅瓜子產業化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從小而散到專業化、集中化的轉變,實現了從傳統手工制作、單戶散賣向現代批量制作、統一加工銷售的轉變,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而在這個產業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拉動勞動力就業,紅瓜子產業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不可忽視。據不完全統計,紅瓜子產業可以帶動20xx多名群眾創業致富,間接帶動近4200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紅瓜子生產、篩選、加工、運輸與銷售。尤其是每年8月至次年2月這個紅瓜子購銷旺季,一些留守老人、留守婦女便能找到紅瓜子篩選這種勞動強度不高、時間要求不嚴的工作,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

          3、文化效益。紅瓜子因其殷紅色澤,寓“福星降臨”之意;因其籽多,含“人丁興旺”之喜,再加上本身富含蛋白質、脂肪及鈣、磷和多種維生素,含油率達55%左右,營養極為豐富,成為饋贈賓友的佳品。紅瓜子已成為我縣與臍橙、蘿卜、烤煙齊名的四大名優特產之一,也是我縣的一張名片。

         。ㄈ┖献魃缂捌放

          1、合作社:鎮共有紅瓜子協會1個,專業合作社26多個(5戶農戶以上才能申報成立合作社)。目前,紅瓜子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基本上沒有發揮作用,一方面因為成立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在銀行貸款,另一方面由于各合作社的組成人員復雜,組織性較差,導致紅瓜子協會無法正常運轉,形同虛設。

          2、品牌:目前,紅瓜子集散主要以蛇皮袋、油紙袋等初級包裝為主,大多沒有固定商標和品牌。本地紅瓜子市場主要有“長遠”、“極富”、“”等品牌,以禮品包裝為主。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ㄒ唬┓N植風險較高。紅瓜子種植對天時、地利的要求比較高,農戶分散種植需要承擔比較高的風險。一是受氣候影響較大。俗話說:旱天出瓜麻。意思是說在西瓜、芝麻結果的關鍵時期,若少雨則能豐收。但是,目前紅瓜子種植主要還是“靠天吃飯”,每到農歷三至四月份西瓜結果的關鍵時期,若遇多旱則能豐收,遇雨水多則減產甚至絕收。特別是20xx年,這樣的情況非常明顯。由于上半年西瓜結果季節雨水較多,導致長遠村多數地處低洼的.沙壩土種植的紅瓜子減產甚至絕收,畝產量僅有10千克左右。而鎮上塘村、鎮村等在山坡旱地上種植的紅瓜子,受到的影響較小,產量仍然能夠達到往年的水平,畝產量達到50千克左右。二是抗重茬性較差。在種植生產方面,紅瓜子與其它西瓜一樣,抗重茬性極差,種植的土地每年必須輪作,導致種植面積受限。三是品種不純,品質不優。為了提高土地產出效益,農戶分散種植紅瓜子一般都會套種其它品種的西瓜、花生和辣椒,導致紅瓜子在授粉階段容易雜交,使本地紅瓜子品種純度不夠,板粒越來越小,色澤變得更加多樣,品質越來越差。四是市場行情波動較大。受新疆、內蒙古等地紅瓜子的沖擊,本地紅瓜子的市場行情影響較大,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受挫。

          (二)基礎設施不完善。紅瓜子的主產地為桃江流域的鎮長遠村周邊沙壩土,但基礎設施配套較差。一是交通不便。鎮長遠村、極富村、上塘村以及鎮村都在桃江河以西,僅靠鎮極富大橋維持東西互通,加上紅瓜子的加工、集散也主要集中在極富村一帶,新疆、內蒙古外運回來的紅瓜子車輛需要經過圩鎮,十分容易形成交通“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紅瓜子產業的發展。二是產區道路不暢。目前,紅瓜子主產區大多缺乏必要的機耕道,農用車無法到達田間地頭,農戶采收紅瓜子只能靠肩挑,也影響了農戶種植紅瓜子的積極性。三是排水設施不全。目前,紅瓜子主要以農戶分散種植為主,每戶平均種植面積1畝左右。由于目前農田還是以分產到戶的經營模式,農田分割不利于規模種植,排水溝等公共設施年久失修,多數低洼地容易被洪水淹沒,產量影響較大。

          (三)品牌效應不廣。紅瓜子銷售可分為生瓜子和熟瓜子。鎮紅瓜子經銷主要以初步篩選再外販生瓜子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而多數成品熟瓜子經銷商沒有商標、品牌和包裝意識。此外,成品紅瓜子的口味較為單一,目前多以手工作坊式的原味炒制為主,生產能力十分有限。

          四、意見和建議

         。ㄒ唬┳龊闷贩N。品種需要培育和改良。據了解,紅瓜子品種曾于20xx年由鎮溫圣祿進行了提純復壯,但因投入產出比太低,最終虧本收場。鑒于此,建議由政府投資約30萬元,對紅瓜子品種進行提純復壯,經維護紅瓜子的金字招牌。

         。ǘ┙ê檬袌。鎮作為全國最大的紅瓜子集散區,卻沒有一個較為集中的專業交易市場,而新疆、內蒙古等外地收購的紅瓜子,大多通過長掛車長途運輸,經常在鎮圩鎮路段的“瓶頸”受阻。為此,急需建設一個紅瓜子專業市場,從區位、交通、設施配套等方面予以優化,促進紅瓜子產業大發展。另外,建議盡快對鎮長遠大橋進行立項建設,解決桃江河東西交通不便的問題,以利于引進外資對紅瓜子主產區進行規模經營,加快完善產區范圍內機耕道、排水溝等基礎設施。

          (三)做強品牌。目前,紅瓜子沒有較為響亮的商標和品牌,更沒有通過食品安全QS認證,初級包裝只能通過民間渠道銷售,根本進不了超市,銷售網絡較為單一。建議像臍橙一樣,由政府對紅瓜子統一商標、統一包裝和身份論證,促進紅瓜子產業升級。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5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向來對“吃"是情有獨鐘的,會澤人更是喜歡“打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創造了博大的飲食文化,并賦予其深厚的內涵與底蘊,步入享受型主題消費時代后,人們更強調自我認同與自我享受,吃的盡情,玩的盡興成為當代人的生活準則。

          XX是云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其中:豐富的飲食文化是滇味重要的發源地之一。金鐘鎮XX社區位于縣城中心,總面積1.5平方公里,轄14個居民小組、3102 、9575人;黨總支下設12個黨支部,有黨員221人;現有駐社區單位42家,民營企業16個,個體工商戶800余個,其中經營餐飲業的有50余家。20xx年末,居民人均純收入5138元。社區主要依靠區位優勢發展第二、三產業及打工業。XX社區自古就是會澤的商業中心,在會澤餐飲業的發展中自然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次調研我們選取了“云南餐飲名店”——人和樓作為調研對象,希望借此為政協開展的“會澤美食產業聯合調研”提供一份可供參考的資料。

          一、基本情況

          XX社區美食產業大多以經營會澤傳統小吃、菜品為主,平凡如蕎絲稀豆粉、燕麥湯圓、豆花米線、洋芋粑粑、包谷米線、包谷餌塊、蕎飯、包谷飯,奢華如羊八碗、八大碗、宮廷藥繕全雞等,可謂品種繁多、口味各異,適合各個年齡、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其中,“人和酒樓”頗具代表性。人和酒樓,位于縣城老街中段,有20多年歷史,目前,是會澤縣城內規模較大,具有代表性的餐廳。人和酒樓由中式烹調高級廚師王云保先生主廚。酒樓秉承會澤悠久的飲食文化傳統,不斷開拓創新,主營正宗滇味、地方特色菜:生炸雞、拉條雞、宮廷藥繕全雞、芙蓉魚片、紅燒扣肘、千張肉、粉蒸肉、龜羊湯、撅菜湯、宮爆肚條等系列名菜,20xx年被云南省烹飪協會授予“云南餐飲名店”和“云南名吃”等稱號。

          二、發展現狀和優勢

          近年來,會澤縣節假日餐飲和旅游餐飲持續升溫,社會消費能力增加,特別是家庭和私人消費明顯增多,美食產業的發展是靠著招牌菜的名聲、新菜系的跟進速率以及服務的態度,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更新,就餐的環境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依據。各餐飲業主為了更好的吸引顧客,適應人們消費需求,大力改善餐飲環境,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切實改變了餐飲業的形象,提升了餐飲業的整體水平,使餐飲業朝著科學、文明、健康、安全的方向發展。以“人和酒樓”為代表的這一類老牌傳統餐廳,在招牌菜和口碑方面是具有競爭力的:一般下半年為婚宴的旺季,“人和酒樓”也總是天天有包席,婚宴的收入占到營業額的百分之八十,平時主要接待家庭聚餐、朋友聚會、單位接待等,這些都主要依靠老顧客和口碑帶動。

          三、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據了解,近年來“人和酒樓”在網絡和旅游地圖上都作了宣傳,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因為店面位置(門前不開闊,沒有停車場)以及就餐環境的限制,游客就餐和高檔消費始終做得不太理想。這其實是XX社區轄區范圍內大多餐飲也經營者共同的困惑。因為XX社區主要是以老街為中心,在老街設為步行街之后,餐飲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很多人愿意選擇到北環路、振興街等便于停車的地段去就餐;更為尷尬的是,那些愿意享受步行樂趣和鐘愛傳統美食、或慕名而來的本地人和游客,卻常常因為這“步行街”上呼嘯而過的摩托車、汽車而興致大掃、失望而歸......

          其次,XX社區范圍內的餐飲店大多存在經營管理不夠規范的問題。會澤縣屬于發展中的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但物價消費水平卻相對偏高,雖然近年來會澤縣的餐飲市場在城市建設與旅游開發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企業管理化與組織化程度較低。大多數經營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大部分管理與服務人員沒進行過專業化、正規化的業務技能培訓,父子店、夫妻店、早餐店、便餐店居多,零散的餐飲門店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同時,因資金欠缺、信心不足、安于現狀、菜品雷同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會澤餐飲不缺少名片,而是缺少把名片發出去的人,導致“外地人不知去哪吃,本地人不知吃什么”的怪圈產生。偌大的城市中,發掘一家中意的餐館,一桌可口的宴席,人們就會像蜜蜂采蜜一樣,蜂擁而至,造成了很多的麻煩。這主要是由于會澤的特色餐飲,分布過于稀疏,豐盛美食,散落各處。目前。會澤有餐飲店面無數,也有些形成了飲食一條街,但檔次不高,規模不大,特色不鮮明卻是事實。雖然美食資源豐富,但卻缺少有名的特色美食街,店面分布較為分散,少有多種美味在一起的街面。很多人只知道自己居住周圍的一些小吃店,或者哪一家有什么特色招牌菜,但卻沒有一處能將這些美食匯集在一起的地方。晚上,經常有很多人開著車到處找尋那些散落在會澤不同街道和角落的特色美食店,而外地朋友來也必須要會澤人領著才能找得著這些小店。雖然北環路也分布著較多的餐飲店,振興街一帶的發展也帶動了餐飲業的繁榮,但能代表會澤美食特色的街道卻一直沒有出現。

          另外,員工素質和衛生狀況也不容忽視。服務主要集中問題在:服務員情緒問題、服務員業務不熟問題、服務員職業素質問題。大多餐飲門店招人是招來就用,根本沒有經過相應的.培訓。衛生狀況是:大部分餐飲餐具分兩大類:一是由餐具消毒公司提供。二是有自主清洗消毒。調查走訪和食客的反映,總體對餐具的衛生狀態不滿意,經常出現油污和臟垢的現象。

          四、加快美食產業發展的建議

          1、對步行街的整體環境進行改善。既然是“步行街”就不能有機動車通行,這不單只對餐飲業有好處,對會澤整個城市的形象都將有所提升。

          2、加大對私營餐飲業的扶持,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使其有能力調整改善經營機制,加快發展步伐。

          3、制定并確實嚴格地執行一些獎懲機制,以敦促餐飲業在員工培訓、衛生管理等方面的自律。

          4、現在,很多城市在打美食牌,辦美食節,吸引旅游者。美食街是一個旅游城市不可缺少的,很多城市經濟的興起和一些居住區的發展都促成了不少美食城的形成。會澤的美食文化歷史淵源,美食風味很有特色,很多美食都有一段典故或傳說,加之會澤歷史文化悠久,又計劃大力發展旅游,那么,打造一條甚至多條特色的美食街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何樂而不為?

          因時間匆促,此調研報告僅窺豹之一斑,有未盡未實之處,當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補充。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2-28

        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7-23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8-10

        村發展產業的調研報告11-07

        畜牧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1-28

        旅游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2-06

        養老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07

        番茄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31

        席草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0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