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農村兒童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

        時間:2023-02-24 11:24:42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農村兒童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兒童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兒童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

          農村兒童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 篇1

          20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的12個縣(市、區(qū))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占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并對此提出對策建議,F(xiàn)如下:

          一、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別最突出的是意外傷害。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意外傷害的發(fā)生源于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jiān)護人履責不到位。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1.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1.4和2.7個百分點,教師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兒童學習態(tài)度較差,學習興趣較弱

          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yè)(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

          九成多留守兒童認為學習重要,他們學習態(tài)度和狀態(tài)上的差異,既與學校教育的大背景有關,也與學生自身的情況有關。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yǎng)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學習知識一旦脫離自身的發(fā)展基礎和需求,學習興趣自然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jiān)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tài)也會受到影響。

          3.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學習輔導

          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調查發(fā)現(xiàn),非留守兒童學習的主要幫助和監(jiān)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兒童則是老師。接受訪談的留守小學生認為,父親外出后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遇到難題沒人問了。代替父母照顧孩子的祖輩監(jiān)護人較多,他們學歷偏低,沒有能力輔導和監(jiān)督孩子的學習。

          (三)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1.留守兒童家庭支持弱化

          2.留守兒童社會支持朋輩性傾向明顯,易受不良團伙影響

          3.教師的情感支持不明顯

          有47.8%的四年級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主要求助于老師,顯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學朋友(36.6%)。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與教師是兒童的兩個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學中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當父母遠離時,教師就成了情感依戀對象。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xiàn)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誰、你的心里話主要跟誰說、你和誰最親近等情況中,老師在留守兒童身邊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兩成留守兒童感知不到社會支持

          國內外諸多研究證明,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樣的結論。留守兒童消極情緒較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無緣無故發(fā)脾氣(19.7%)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5.7、5.7、1.5和1.1個百分點。這些消極體驗降低了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有23.2%的留守兒童對現(xiàn)在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比非留守兒童高6.4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提醒我們在給留守兒童提供各種支持時,應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各種幫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幫助留守兒童學會有效地利用這些支持,以更好地發(fā)揮其在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在留守群體中,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顯然低于男童,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

          在留守群體中,有外顯性攻擊行為和內隱性攻擊性情緒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童,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fā)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fā)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留守女童負面情緒多、孤獨感強。其原因:一是性別的差異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愛撫;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滿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傳統(tǒng)的社會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負擔。在留守群體中,36.4%的女童在家經常干活,比男童高9個百分點。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顧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為家庭轉移更多勞動負擔的同時,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與父母外出帶給她們的心理影響疊加在一起,不僅影響了她們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會影響到她們未來的發(fā)展。

          調查也發(fā)現(xiàn),留守女童人際交往狀況較好,來自同學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這部分緩解了她們的心理壓力。

          (五)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在閑暇生活中,有13.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電視超過2個小時,比非留守男童高3.2個百分點;在上網的兒童中,在網上玩游戲(64.9%)、講臟話(41.8%)、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個百分點。

          在學校生活中,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yè)(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沒參加過學校的任何課外小組,分別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個百分點;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某縣綜治委的同志說留守男童是當?shù)胤缸锴嗌倌甑闹匾后w,稱他們?yōu)?10的后備大軍。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為相對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較女生晚,更需要來自父母的監(jiān)控,否則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難以理解、掌握和內化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從而導致價值觀和行為偏差。數(shù)據顯示,在留守群體中,男童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和家里有錢或有人當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個百分點;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羨慕(47.1%)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個百分點。

          二是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對留守男童影響較大,本次調查中有91.9%的留守兒童父親外出或雙親外出。父親外出縮小了兒童的生活和活動空間,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長。父親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權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監(jiān)督變得更為困難。對于男童而言,父親還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參照和認同,父親遠離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別認同。

          (六)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1.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日常生活影響最大

          在四年級到初三6個年級的留守兒童中,過去一年,有3.6%的四年級兒童遭遇觸電,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1.5%,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26.9%的四年級兒童玩網絡游戲,僅比初二低0.5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20.7%,在6個年級中最低;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有9.9%的四年級兒童在網上瀏覽色情暴力內容,比例最高,這個比例在非留守群體中是5.6%,低于五年級。此外,有1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在生病后選擇自己忍著。

          外出父母及代理監(jiān)護人,因為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了,已經適應校園生活而又尚未面對升學壓力,容易對其放松監(jiān)管。這不僅使得他們更易遭受意外傷害,也忽視了他們一些不良品德和行為的滋生和發(fā)展。按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劃分,十歲左右的兒童正是道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過渡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2.四年級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后的負面體驗較多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四年級留守兒童年齡還小,對父母依戀感強。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留守兒童最需要學習輔導。

          3.父母外出對四年級留守兒童的交往行為有較大影響

          四年級兒童人際交往狀況總體較差,這與他們年齡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關,四年級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更差。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52.1%)、認為同學喜歡自己(68.7%)、愿意和別人說話聊天(80.6%)的四年級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比四年級非留守兒童低6.4、3.6和1.8個百分點,可見,父母外出對其社交技能和行為影響較大。

          (七)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xiàn)象更為顯著

          1.初二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較差

          有37.2%的初二留守兒童每天看電視1小時以上,較初二非留守兒童高2.6個百分點;有38.3%的初二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后更自由了,較四年級留守兒童高13.1個百分點。

          2.初二留守兒童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較高

          初二留守兒童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完成作業(yè)(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的比例高于初二非留守兒童2.314.4個百分點。

          3.初二留守兒童受同輩群體影響較大

          初二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期,身心急劇發(fā)展變化,存在著種種發(fā)展的可能性,他們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情緒變化大、成績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guī)頻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這被稱為初二現(xiàn)象。對于初二留守兒童來說,青春期的影響與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疊加,放大了種種問題。

          (八)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本次調查的重點之一是關注寄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下文中的寄宿生和非寄宿生均為留守兒童。

          調研發(fā)現(xiàn),寄宿生相比非寄宿生有一個突出優(yōu)勢: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寄宿生要明顯好于非寄宿生:對我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70.8%)、父母外出后我比原來自信(62.2%)、父母外出后我比原來獨立(76.6%)等正面自我描述的認同比例,寄宿生比非寄宿生高4、4.4和8.8個百分點,而對我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36.3%)、我覺得別人比我運氣好(31.5%)等負面自我描述的認同比例,比非寄宿生低2.3和3.3個百分點。

          有63.8%的寄宿生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79.7%認為同學喜歡自己,比非寄宿生高4.8和7.7個百分點。寄宿生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也更高,有81.1%的寄宿生參與過學校、社區(qū)的公益活動,比非寄宿生高7個百分點,他們的社區(qū)安全感也高于非寄宿生。

          自我接納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寄宿生在集體生活中提高了社交技能,在與同輩的親密交往中獲得幫助和肯定,從而接納自己,良好的自我接納又促進其人際交往?梢,寄宿制學校的集體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并緩解留守兒童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

          在其他方面,寄宿生的情況則不容樂觀。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

          寄宿生的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yè)(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高于非寄宿生5.912.6個百分點。

          除了學習用品外,寄宿生的各種需求都高于非寄宿生。寄宿生對學習輔導(57.4%)、和父母在一起(51.4%)、興趣特長培訓(24.4%)、課余假期活動(24%)、了解青春期知識(15.1%)和心理咨詢(16.7%)的需求明顯高于非寄宿生,相差3.86.8個百分點。他們對錢、與成年人多交流、了解自護知識、運動器材和場地的需求也高于非寄宿生。需要是個體對內外環(huán)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種缺乏感體驗著,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對于寄宿留守兒童來說,缺乏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yè)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僅三成多寄宿生(34.2%)覺得住校的好處是學習上遇到難題有人幫助。

          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認為住校最大的不好是想家(24.7%),其次是自由活動時間少(18.1%)和課余生活枯燥(17.7%)。住校期間,寄宿生學習之余或節(jié)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煉玩耍(38.5%)和看電視(24.5%)。

          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遠離父母和家庭使得寄宿生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更高,雖然同伴和老師給予了寄宿生較多的情感支持,但還遠遠不夠。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當心情不好時,寄宿生更多地選擇與同學伙伴交流(51.0%),其次是和老師交流(30.0%),第三是和家里人交流(28.0%),其他是自己想排解(27.6%)、寫日記(25.7%)、悶在心里(17.5%)、哭泣(16.0%)等等。

          學校提供的心理輔導服務也不多,僅兩成多(23.9%)寄宿生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23.9%的寄宿生表示學校有心理咨詢室、心理信箱等心理輔導服務設施,僅6%的寄宿生使用過這些心理輔導服務。有48.5%的寄宿生經常感到煩躁,較非寄宿生高5個百分點。

          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wèi)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fā)生過丟失財物的現(xiàn)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調查還發(fā)現(xiàn),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小學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shù)學校還出現(xiàn)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xiàn)象。低齡寄宿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對寄宿制學校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九)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更差

          在父親外出、母親外出、父母外出三種類型的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占8.1%,這個群體總量不大,但各方面問題最突出。

          在生活照顧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中,有35.1%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比父親外出的高2.9個百分點;有54.4%在過去一年遭遇過意外傷害,比父親外出的高5.7個百分點。此外,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最高,例如生病沒人照顧,更容易被欺負和歧視,要干更多家務農活等,而覺得家庭經濟條件好了的比例最低。

          在課余時間安排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看電視、閑逛、去影院、游戲廳和網吧的比例都較高,勞動負擔也較重。

          在網絡行為方面,在上網的留守兒童中,母親外出的有22.3%通常在網吧上網,比父親外出的高4個百分點;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50.8%)、講臟話(51%)、瀏覽色情暴力內容(8.8%)的比父母外出的高7.5、11.8和3.3個百分點。

          在學習和校園生活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有32.4%自評學習成績?yōu)樯系,比父親外出的低6.5個百分點;不完成作業(yè)(55.6%)、逃學(7.3%)、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73.2%)、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0.4%)、不想上學(41.8%)、對學習不感興趣(45%)的比父親外出類型高2.110.3個百分點;認為學校里及周邊有不良幫派或團伙(34.7%)、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或團伙(29.1%)的,比父親外出類型高5.6和4.5個百分點。

          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xiàn)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有較強的生活能力,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的比例最高,但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的比例也最高;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愿意去幫助別人的比例最高,但不愿意和別人談話聊天,經常嫉妒別人的比例也最高;他們認為可以支持或幫助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感覺需要時沒人能幫自己的比例也最高。

          調研發(fā)現(xiàn),家庭中父母外出一般都會有相對明確穩(wěn)定的監(jiān)護安排,而母親外出后留在家中監(jiān)護孩子的父親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疏于照顧和監(jiān)管,以致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生活習慣和學習方面表現(xiàn)較差。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對親子依戀的研究結論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wěn)定的代理母親)之間連續(xù)不斷的溫暖、親密的關系。他深信,早期依戀特征對個體后期發(fā)展有重要影響,且早期依戀的發(fā)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xiàn)情感不穩(wěn)定的狀況,面對挑戰(zhàn)時也容易出現(xiàn)易怒情緒。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自評經常無緣無故發(fā)脾氣(22%)、感到煩躁(51%)、孤獨(45.5%)的比例最高,他們認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內向(40.5%)、憂郁(35.8%)、膽小(20.7%)和焦慮(31.2%),高于父親外出的3.99.9個百分點。

          鮑威爾還認為,早期依戀的順利完成和發(fā)展才能導致一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數(shù)據顯示,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更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11.5%)、家里有錢或有人當官的人命真好(27.9%),他們自評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23.7%)比父母外出的.高6.4個百分點,認為自己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錢(26.6%),比父親外出的高4.9個百分點,這與他們安全感缺乏不無關系。數(shù)據也顯示,除了生活費,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可以支配的零花錢最多,有36.2%的人每月有30元以上,比父親外出的高6.8個百分點。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還可以看到,在三種留守類型中,父親外出對兒童的生活、學習、情緒方面影響較小,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母親外出的影響更大。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表現(xiàn)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充滿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二.對策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關心關懷他們的健康成長。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戶籍改革,有序推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xiàn)城鎮(zhèn)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各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采取舉措,完善工作機制,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積極開展關愛活動,扎實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針對此次調研中發(fā)現(xiàn)的突出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

          2.立法保障早期教育。針對留守兒童早期教育問題,應通過家庭教育立法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地方政府現(xiàn)階段應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把發(fā)展學前教育納入城鎮(zhèn)、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公共財政應加大對農村托幼事業(yè)的支持,有條件的地區(qū)則可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階段。

          3.立法保障家庭教育指導。為家庭教育立法不僅要控制家長的家庭教育行為,更要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各地要按照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規(guī)劃和《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的要求,強化部門職責,落實工作方案,繼續(xù)鞏固和發(fā)展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以此為依托加強對家長和監(jiān)護人的指導與服務,有效改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針對家長學校師資和教學資源欠缺的問題,可組建家庭教育專家隊伍,對家長學校進行系統(tǒng)的師資培訓。

          (二)完善監(jiān)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

          1.強化父母法定監(jiān)護責任。為了減少因父母缺失給兒童造成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傷害,應在法律法規(guī)方面強化父母的法定監(jiān)護職責,探索監(jiān)督和保護父母盡職盡責的渠道和辦法,切實保護留守兒童。

          2.探索有償代理監(jiān)護制度。職業(yè)代理家長、托管家庭等有償代理監(jiān)護的形成是市場導向的民間自覺行為。就目前來看,其在應對留守兒童問題上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面對這個新興職業(yè)的出現(xiàn)和快速發(fā)展,建議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給予管理和監(jiān)督,使其能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問題。

          3.加快完善國家監(jiān)護和救助體系。明確政府在留守兒童救助方面的主體責任,建立留守兒童社區(qū)保護網絡,明確強制報告制度,完善臨時監(jiān)護程序,為困境留守兒童提供臨時照料,確保他們得到有效監(jiān)護和及時救助。

          (三)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1.建立領導協(xié)調機制,不僅要在縱向上自上而下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責任機制,也要在橫向上對各方工作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

          2.搭建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格局,提高非政府組織和群團組織在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形成整體功能。

          3.統(tǒng)籌經費保障機制,政府要將關愛留守兒童列入財政預算,確保必要的經費投入,同時要出臺激勵政策,營造有公信力的慈善環(huán)境,提供簡便易行的模式流程,有效拓展經費渠道,吸引更多企業(yè)和公益組織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行動中來。

          4.針對調查中部分學校校長和老師提出的不知道關愛工作如何進行的問題,政府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對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已經形成并證明有效的方式進行和推廣,規(guī)范相關的工作流程及模式。

          (四)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絡

          1.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按照適當比例配備生活老師、心理輔導教師和文體活動老師,加強師資管理和培訓,并將其納入學校編制中。

          2.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jiān)管。在本次調研的部分地區(qū),民辦學校已經成為當?shù)亟逃闹匾M成部分,雖然它們普遍存在場地等硬件嚴重缺乏,師資流動過快等現(xiàn)象,但因寄宿的便利和較高的升學率得到留守兒童家長的認可,建議政府給予更大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使其成為公辦教育的有力補充,在留守兒童關愛方面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

          3.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qū)建立關愛服務陣地。發(fā)揮民間社會力量的作用,培育社區(qū)留守家庭互助小組和留守兒童互助小組等組織,對于增強留守兒童的社區(qū)安全感,強化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具有積極的意義。

          4.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確保一旦發(fā)生問題,有關方面人員能迅速介入并妥善處理。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意外傷害,尤其是媒體頻繁曝光的留守兒童性侵問題較為突出的現(xiàn)象,建議社區(qū)建立三級預防機制,著力提升家庭和兒童自我保護能力。

          1.各級團組織應積極探索共青團統(tǒng)籌、團屬組織聯(lián)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注重承接政府相關職能的轉移和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以專業(yè)化手段主動承接政府關愛留守兒童方面的各類事務。

          2.婦聯(lián)應利用自身優(yōu)勢,將留守兒童關愛納入婦女兒童工作的整體框架,重點突出家庭在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家庭教育指導,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3.充分發(fā)揮群團組織優(yōu)勢,對代管家長、大學生志愿者等進行有效的培訓,并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使關愛行動制度化、長期化。

          (六)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

          1.針對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我們的志愿者活動可以借鑒美國大哥哥大姐姐組織(BigBrothers/BigSistersofAmerica)的幫扶模式,滿足不同性別的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

          2.針對大齡留守兒童,特別是無人監(jiān)管的留守兒童,建立長效幫扶和管護機制,對他們成長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

          3.針對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建議家庭盡量不作出母親外出的安排,如果迫不得已,也應該認真安排好監(jiān)護人,學校和社區(qū)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七)完善關愛服務機制與構建減量化機制并重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根本的在于減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途徑有二:一是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zhèn)建設,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xiāng)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使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團聚;二是消除制度、經濟和社會文化的排斥,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使更多農村兒童能夠在父母身邊生活。

          農村兒童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 篇2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點出了留守兒童遭受傷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xiàn)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父母監(jiān)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盡人意之處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本課題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指農民工子女,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或父母早出晚歸打臨工而無法照顧的兒童,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以及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課題以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為調查對象,深入淺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討并加深了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認識。

          一、調查說明

          (一)調查目的

          目前,社會上最廣泛關注的就是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了解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內容

          1.開展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學活動。

          2.為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做心理輔導。

          3.調查活動。

         、僬{查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谡{查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

          ③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④留守兒童的心事調查。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我們設計了一份《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調查問卷,請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對問卷中的問題進行不記名選擇與作答。我們發(fā)放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為80%。我們的問卷共設有50道題.調研結果顯示,受調研活動的男女比例為52:48。從調查人群的年齡角度看,在10歲以下的人占30%,10歲以上占70%。

          2.訪談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來收集各個層次的人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二、情況匯總

          1.父母的工作問題。在被調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占70%,“父親出去打工”的占15%,“母親出去打工”的占10%;“在縣城內打工”的占15%“跨縣、跨市打工”的占25%,“跨省打工”的占60%。

          2.監(jiān)管照顧問題。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監(jiān)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從長輩那里學來的占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占3%。近30%的監(jiān)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占13%。監(jiān)護人的不重視,大多數(shù)的老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是許多留守兒童養(yǎng)成諸多不好的習慣,嚴重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調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邊時,你和誰生活在一起?”,60%的被調查者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調查者與“親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調查者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調查者則“自己住”。

          3.心理態(tài)度問題。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xiàn)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梢钥闯,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yè)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愿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心理狀態(tài)不佳。在被調查者中,“你是否擔心父母在外打工會出事?”,其中,“很擔心”的占33%,“有點擔心”的占46%,“不擔心”的占19%;“你是否覺得自己很棒、很優(yōu)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占33%,“我做的很一般”的占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占11%,其余2%的被調查者則稱“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4.學習問題。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shù)處于中下游,成績優(yōu)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yōu)秀占15.9%;學習良好,占35.9%;學習成績一般,占43.7%;學習成績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jiān)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對于“你對學習的態(tài)度如何?”這一問題,“聽老師話,十分刻苦”的占21%,“聽老師話,比較刻苦”的占45%,“一般,不愛聽老師話”的占28%,“不努力,不愛聽老師話”的占6%。“有沒有在課后復習知識?如果沒有,是什么原因呢?”,“經常復習”的占31%,“很少復習,沒時間”的占19%,“偶爾復習,想不起來”的占36%,“很少復習,不喜歡”的占13%。

          5.人際關系問題!霸趯W校里的朋友多嗎?”,回答“很多”的占41%,“不是很多”的占47%,“很少”的占11%,“沒有”的占1%。對于“你是否喜歡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這一問題,回答“喜歡,害怕”的占15%,“喜歡,不害怕”的占37%,“不喜歡,害怕”的占9%,“不喜歡,不害怕”的占39%。

          6.生活問題。79%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祖父母或與其親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兒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jiān)護人之間存在極大矛盾,有23.9%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父母經常聯(lián)系,并僅有22%的留守兒童在與人鬧矛盾時選擇向父母訴苦。另外,有2成以上的留守兒童認為社會并不關心自己。

          三、發(fā)現(xiàn)問題

          近年來,關于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留守兒童如果監(jiān)護管理規(guī)范有效和教育方式得當,確實能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思想素質。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可以培養(yǎng)他們果斷的判斷力,鍛煉他們獨立生活能力,遇事可以自主思考避免依賴,學會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調查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主要為親情關懷缺失、心理問題驟增、學習興趣減退、道德意識淡漠、法制意識淡化、安全隱患增多等。

          1.課程學習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習慣不良,教育單調,成績不佳。

          (1)學習成績不佳。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留守兒童由于思念父母、家庭溫暖不夠、體制不好等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成績基本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2)學習動機不足。留守兒童對學習的意義認識不夠,家庭教育缺乏、教育監(jiān)督落后和父母的期望值較低等都是他們學習動機不足的原因。

          2.生理狀況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隔代教育,與父母間的親情缺乏,心態(tài)逐漸失衡;價值觀扭曲,道德滑坡。

          (1)留守兒童一般寄居在親戚家、祖父母代養(yǎng)或者在學校住宿。由于,親戚情況與家里情況一般相似,不能為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條件并存在一定的歧視現(xiàn)象,他們得不到很好的營養(yǎng)補足。

          (2)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較差,衛(wèi)生狀況令人擔憂,學校宿舍非常緊張,多人共擠一間容量有限的宿舍。學校的食堂衛(wèi)生和飯菜的安全性同樣存在隱患。

          3.心理狀況方面。

          (1)心理自卑。一般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較差,他們在物質上得不到滿足,與其他同齡人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并且,沒有父母陪在身邊,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

          (2)心理逆反。他們缺少關懷并且受到一定的歧視,人際溝通渠道和情緒發(fā)泄情緒不夠暢通,當他們感到郁悶壓抑的時候,難免會選擇較為負面極端的方式表達出來。

          (3)個性自私任性。父母由于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只能在經濟上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要求較為順從,以此來彌補孩子。祖輩在教育監(jiān)管過程中較為溺愛孫輩,一味的順從和嬌寵造成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的心理現(xiàn)象。

          4.思想道德品質方面。

          (1)道德觀念缺失!敖疱X+物質”成為“打工一族”的父母用來最直接的彌補孩子的方式,孩子對金錢沒有全面的認識,容易養(yǎng)成好逸惡勞和功利享樂等思想,認為“讀書不如打工”等讀書無用、學習無用思想。認為打工賺錢較快,不積極主動的繼續(xù)學習深造,得不到更高更好的教育。

          (2)道德行為失常。近年來,出現(xiàn)不少留守兒童違法亂紀的事情,甚至出現(xiàn)留守兒童組成的盜竊團隊等。“留守兒童”和“不良少年”甚至畫上了等號,在道德行為方面表現(xiàn)失常,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約束能力較低。

          5.安全知識方面。

          (1)人身安全意識薄弱,得不到父母的保護和教育,監(jiān)管人的文化程度往往較低,生活條件往往較差,“有病不能醫(yī)”的現(xiàn)象導致留守兒童們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終生的遺憾。

          (2)安全難保障。自行到江河游泳而溺水而亡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受到人身傷害時安全意識淡薄。留守兒童自身行為失范,法律意識淡薄,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輕生之路。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xiàn)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yè)、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fā)展滯后產生的。農村經濟發(fā)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盡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于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四、調查反思

          一個人的成長狀況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由于留守兒童在教育、情感、物質等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在心理、生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情況令人堪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如下:

          1.政策和環(huán)境方面

          青少年期是個性發(fā)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fā)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xiàn)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1)公共政策流于形式。關于留守兒童問題所指定的一系列政策,有不少流于形式,并不能做到真正的落實。由于缺乏與實際困難相結合,政府的政策僅停留在口號、標語等形式上。例如:政府專門建立了留守兒童學校,但是由于在發(fā)展過程中經費的不足、模式的單一和思想的束縛,留守兒童學校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相當有限的。難以入學、受人歧視、氛圍不佳和開支過大等原因,他們有些人又不得不回到原來所在的鄉(xiāng)村學校。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跟典型的城鄉(xiāng)二元管理模式的戶籍制度相掛鉤,這樣流動兒童就沒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

          (2)社會環(huán)境封閉保守。黑網吧、色情卡拉ok、賭博場所等各種不良場所在農村屢見不鮮。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處在如此混亂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中,難免會受到各種落后低俗思想的影響。農村缺少面向孩子的健康規(guī)范的公共娛樂活動場所,人文環(huán)境的惡劣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成長成才。

          2.學校教育方面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處于他律階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與監(jiān)護人之間的關系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理,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約1/3的留守兒童不聽監(jiān)護人的教導,目無校規(guī)校紀,常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撒謊騙人和欺負同學。

          (1)教育經費不足,資源匱乏。農村中小學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當?shù)剜l(xiāng)(鎮(zhèn))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僅僅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信息化教育、課余活動教育等少之又少。大部分農村地區(qū)尤其是山區(qū),自然環(huán)境較差,經濟條件艱苦,教師工資待遇偏低。雖然國家鼓勵到山區(qū)去支教,響應號召的人數(shù)還是相當有限的,資源的缺乏、平臺的束縛和生活條件的低下等導致了教師的數(shù)目較少且不穩(wěn)定,不利于促進農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2)德育工作落后,心理輔導欠缺。無論是農村學校的領導還是教師,其教育水平都是相當有限的,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有限、方法有限,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德育發(fā)展。簡簡單單的將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僅是開展單調古板的思想道德理論教育,不能有效聯(lián)系現(xiàn)階段孩子的生活實際。大多數(shù)鄉(xiāng)村教師沒有受過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學校沒有足夠的條件開設心理咨詢室。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的,對于自己家庭及親緣關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tài)度,卻也無可奈何。于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并發(fā)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xiàn)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

          (1)監(jiān)管教育不力。代為監(jiān)管的親戚往往不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質教育,僅僅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祖輩則易與留守兒童存在嚴重“代溝”,他們思維古板、思想落后,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留守兒童容易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的辨別能力低,受不住誘惑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父母教育消失。親子教育有三種基本形式,即親子教育完整、單親撫養(yǎng)和親子教育缺失。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教育狀況按監(jiān)護人的不同有以下五種監(jiān)護類型:祖輩監(jiān)護、父親或母親單親監(jiān)護、親屬(親朋好友、或叔嬸、姑舅)監(jiān)護,同輩監(jiān)護(由留守兒童中年齡較大哥哥姐姐擔當監(jiān)護人的角色)、自我監(jiān)護。這些監(jiān)護方式均不屬于“親子教育完整”類型,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失父母親情。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單親扶養(yǎng)人大多是母親。由于丈夫長期在外打工,家務和農活的全部負擔在她們的身上,勞累、心煩和文化水平較低等現(xiàn)實情況都局限了對孩子的教育。

          五、調查總結

          1.力保公共政策務實有效,營造社會優(yōu)良環(huán)境

          (1)改革戶籍制度,完善法律政策。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子女教育、醫(yī)療、身份和就業(yè)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國家應該賦予所有人真正的平等,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承擔所屬的社會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貫徹好《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讓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監(jiān)管,使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為其營造安全的生活教育環(huán)境。

          (2)健全保障制度,加強非政府組織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在保障政策上有所傾斜,為留守兒童、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資助、衛(wèi)生和免費法律服務。開通“親情熱線”,經常與外出家長聯(lián)系,及時反饋留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開設“傾訴信箱”,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校園生活的歡樂與充實、真情與溫暖。非政府組織是公民自愿組成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自愿團體、社會組織、或是民間協(xié)會等。應積極開展綜合協(xié)助留守兒童的項目,有針對性地幫助留守兒童家庭解決一些上學、看病、學習、安全等方面的困難。加強同社區(qū)、村組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要主動與當?shù)匚幕、工商、婦聯(lián)等部門配合,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支持教育事業(yè)。

          (3)改善人文環(huán)境,開展專項活動。引導和豐富農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農民生活的精神內涵,減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對留守兒童的侵蝕。舉辦關注“留守”兒童家教知識講座,提高代監(jiān)護人的素質和責任感。如:舉辦代理監(jiān)護人家教知識講座、隔代教育知識講座、如何做好“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工作等主題活動。

          2.擴寬學校發(fā)展渠道,完善學校教育職能

          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jiān)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美的成長環(huán)境。

          (1)用愛啟迪,增進情感。老師應在平時多留心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針對他們心理、思想上的障礙進行深入摸底,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對癥下藥,使關愛真正能深入學生的心坎。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不僅可以采用老師幫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學生互幫的形式。由特定的老師專門負責所帶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教育情況,不留任何管理上的漏洞。把留守兒童若干人分為互助組,共同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互相監(jiān)督,互相幫助,互助鼓勵。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多鼓勵留守兒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

          (2)實施寄宿制度,建立檔案制度。寄宿制學校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可以在這里找到和他一樣的同學,一起生活一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互相為伴,消除歧視和自卑感,彌補家的溫暖。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包括學生的愛好特長,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學習習慣,思想品行等,有針對性的進行管理。對學生了解得越全面,檔案建立地越完備,教育就越有效。

          (3)設置特定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學校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開設安全、道德、心理等幾個方面課程,更有利于使留守兒童解決困難、處理問題,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開設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形式,開展利于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課程,利于其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減少產生新一代留守兒童的機率。

          3.強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監(jiān)管策略

          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lián)系,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jiān)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jiān)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xiàn)情況,讓監(jiān)護人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并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jiān)護人能有效地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1)加強親子教育,營造良好家庭環(huán)境。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增加彼此間的了解。通過電話、通信等方式與子女進行交流,讓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積極營造一種樂觀民主型的家庭環(huán)境,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提出的是,不僅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要重視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

          (2)克服困難,改善條件。盡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顧孩子,身為人父母應努力協(xié)調好外出務工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于與孩子增進感情、擴展孩子的眼界、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3)選好監(jiān)護人,確保有效監(jiān)管。留守兒童的家長必須了解監(jiān)護人的基本情況:一是了解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他們的家庭經濟情況。這樣有利于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以確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與孩子的班主任、監(jiān)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lián)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總之,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面對留守兒童心理缺乏關愛,感情缺乏寄托,學習缺乏幫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現(xiàn)實問題,社會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積極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下一代健康成長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金鑫.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淺談[j].財經界,

          [3]鄒先云.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

          [4]焦榮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問題及教育策略[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

          [5]郭燕聶,王永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及對策分析.中國電力教育,

          [6]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農村兒童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 篇3

          在今年的暑假我參與了我市遵義師范學院組織的以“勇?lián)鷱妵姑步ê椭C家園”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其間,我們深入遵義市道真縣棕坪鄉(xiāng)進行了為期1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有:支教掃盲、文化宣傳、法律普及、義務勞動、開展農技知識培訓、社會調查、濟困助學、走訪老黨員和重走長征路等。其中,我重點參與了義務支教和社會調查兩項。

          此次活動以支教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與教育有關,F(xiàn)將活動成果匯報如下:

          此次“三下鄉(xiāng)”活動重點針對棕坪鄉(xiāng)的小學、初中學生進行假期補課。授課內容以中學階段的主科為主,兼辦有興趣特長班。我在這當中擔任七年級和九年級的數(shù)學老師,支教為期十天,共授課21課時,教授學生一百余人。其間利用休息時間,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家訪。通過當堂授課、家訪以及同當?shù)貙W校領導座談,對農村的教育狀況有了大略的認識,并為之作了相應的整理和思考,從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結論和建議。

          1、存在的的問題:

          經過這么多年的新農村建設,且加上近來大搞農村寄宿制學校工程,就目前而言,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趨完善,供水供電不成問題,教室教具給配充足(比如也能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學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現(xiàn)在限制農村教育發(fā)展的瓶頸已不再是硬件設備跟不上的問題,而是出現(xiàn)在軟件上。具體而言,教師隊伍的數(shù)量和質量在這種鄉(xiāng)鎮(zhèn)中學是嚴重不足的。首先是優(yōu)秀教師不愿意進來,再者是進來了留不住。這是農村教育長期緩慢發(fā)的展的關鍵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雙向的,一方面需要學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會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調查下來的結果來看,家庭這一塊基本上沒能對學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貢獻。其中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家長大多是農民,平時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兒童則祖父母輩就更沒有閑暇也無精力對其進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對于現(xiàn)在子女所學的課程,基本上是沒有能力進行專業(yè)的指導的,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多數(shù)農村學生并不同城市的學生一樣用很多的課余時間來學習,相反,農村的學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強,這主要是觀念差異所致。所以談及如何提高成績這個問題上,學生和家長由切身體會而得出統(tǒng)一的結論是,老師嚴則成績高,反之則低。這也合乎眼下應試教育的規(guī)律,這種教育體制下,并不要求學生有多么高的自主發(fā)揮,而是看誰肯下功夫,肯花時間,只要拼命做、背,就會成效顯著。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試教育在維系城鄉(xiāng)升學公平上還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當然,農村學生的基礎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過調查下來的情況來看,基礎不厚不過是疥癬之疾,勁頭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基礎不足尚可以亡羊補牢,勁頭喪失、銳氣大減則是釜底抽薪。曾經想當然地以為農村的生活條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橫于慮,而后作。農村的孩子為改善改變這種狀況而奮發(fā)讀書。但實際考察下來與理想大相徑庭。具體是何種原因造成今日之農村學生思想之貧大于物質之貧尚待查明;蛟S是今日農村的物質生活相對提高,也或許是電視絡的輿論作用?傊瑪[在眼前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也是阻礙農村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支力量。據了解,當?shù)氐某踔袑W生一般不會在中考時填報遵義市的重點中學,其原因并不是沒人有那個實力,而是填本縣以外的高中,萬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縣高中的分數(shù)線也不一定能上該中學。所以多數(shù)的學生為求穩(wěn)妥不得不填報本縣的一般高中。學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實,但當?shù)亟逃块T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不鼓勵也就算了,還如此設置障礙對學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學管道不暢通,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2、針對上述問題,結合地方特色和整體優(yōu)勢,提出以下改進意見:

          首先是在學生方面,雖然大多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積極性不高,但其資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山村雖然物質條件不甚豐裕,但基本的能保證青少年健康發(fā)育成長的物質所需還是有的。學生大多淳樸可愛,反應敏捷,可塑性強。所以,基于這個還算不錯的客觀條件,只要老師在學生身上多花心思,嚴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導,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夠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有不少專業(yè)知識強,敬業(yè)程度高的優(yōu)秀教師。不光如此,也有老師放棄了外調升遷的大好機會,甘愿扎根留在這窮鄉(xiāng)僻壤,十幾年如一日,從未止息。對于此種難得的教學,當?shù)亟逃块T,當?shù)卣畱摷哟蠓龀,重點關照。對這類安心扎根農村的教師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進行培訓,促成其更好地為本地教育事業(yè)服務。

          然而以上兩點所能解決問題的范圍和程度畢竟有限,這個長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長效的機制才得以徹底解決。在這當中,唱主角的正是國家的相關政策傾向和重點幫扶。農村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窮字,但核心并不是窮經濟,而在于窮知識、窮技術、窮觀念,歸根到底是窮人才。只有想辦法讓無數(shù)的知識人才前赴后繼不斷地投身到的農村建設隊伍當中,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得以解決。但目前就全國范圍的大學生就業(yè)去向來看,基本上沒有主動積極考慮去到農村就業(yè)的。其中責任并不在于大學生,而是在于國家的政策性導引不夠。并沒有足夠的鼓勵來彌補其物質條件的匱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學畢業(yè)生不愿意投身農村的建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來我國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斷地加強,相信隨著城市就業(yè)的飽和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到位,將會不斷有大學生到農村去就業(yè)、生活,而城鄉(xiāng)教育的差距屆時將會逐漸縮小。

          現(xiàn)總結如下,農村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師資配備不足,留不住人才;最嚴峻的現(xiàn)狀是學生學習漸成不夠積極主動的氛圍。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期間可以嘗試加強嚴看硬管式的應該教育的傳統(tǒng)方法,著重要給學生樹立起積極拼搏的意識。其根本的和實質性的改善則必須舉全國之力而為之,且要堅持下去。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