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盤龍城導游詞

        時間:2021-12-17 14:19:31 導游詞 我要投稿

        盤龍城導游詞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就有可能用到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如何把導游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盤龍城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盤龍城導游詞

          各位嘉賓,大家好!今天將要帶大家參觀的是殷商古城——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地處武漢北郊黃陂區(qū)盤龍湖畔。盤龍湖將其三面環(huán)抱,因此得名盤龍城。1954年,長江洪水泛濫,武漢受災。防汛中,人們在盤龍湖取土筑堤,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座殷商文化遺址。這座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第一座商城,也是繼安陽殷墟以后的第二最早古城,于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它已入選為中國20世紀一百項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下面先讓我們到圖片陳列室對盤龍城作一個具體的了解吧!這座建于商代前期的古城,其范圍東西長約1100米,南北寬約1000米。城內有宮殿區(qū),城外北為平民居住區(qū),南為手工作坊區(qū),東西為墓葬區(qū)。大家從圖中可以看到遺址城內東北部三座大型宮殿基址坐北朝南平行排列。城外四周分布的手工作坊、小型墓地、簡陋民居殘跡以及城外較遠的大型墓地,典型地反映了早期城市的形態(tài),即宮殿在城內,居民區(qū)、手工業(yè)區(qū)在城外。

          這是一號宮殿的圖片。一號宮殿基址面寬39.8米,進深12.3米。基址臺基向四面傾斜,地面鋪碎陶片,起散水作用。從殘存的柱洞和墻基可以推斷,這是一座由中分四室排列的宮殿。四室由木骨泥墻分隔,中間二室較小,且前后各開一門,而兩端二室只有正面有一門,估計是有后窗的。四室之外有一周寬約2米的回廊圍繞,回廊外沿有43根木柱,回廊與主體建筑之間,組成了重檐層疊的宮殿,屋面向四面斜坡。這種建筑格局與古代文獻《考工記》等記述的“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及“茅茨土階”等商人建筑格局是完全一致的!八陌ⅰ奔此呐敚爸匚荨本褪侵亻,“茅茨”就是茅草蓋頂。

          二號宮殿基址位于一號宮殿南面約13米處,東西長27.5米,南北寬約10.5米,四周有大檐洞8個。由于基址中間沒有間墻,這里應該是一座大空間的廳堂。根據(jù)一號宮殿在后,二號宮殿在前以及結構來看,這可能是“前朝后寢”或稱“前堂后室”的布局。文獻《考工記》追述周代宮廷是“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盤龍城一號宮殿有四室,可能為嬪妃起居室,這二號宮殿中間沒有間隔,應該就是臣僚們參政議事的地方,當然也不能排除是舉行慶功、賞罰、婚喪、祭祀的場所。而這種“前朝后寢”以及廊廡、城垣環(huán)繞的格局,便成了此后3000多年中國古代宮廷建筑的基本形式。

          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到盤龍城遺址現(xiàn)場邊走邊欣賞。按照當?shù)乩弦惠吶说慕榻B,在1954年以前此城四周城垣高出地面7到8米,底寬約20米,而且輪廓完整,是一座外陡內斜的土城。外坡陡峭,難于攀登;內坡斜緩,便于登臨防守,這樣設計是處于設城自衛(wèi)的考慮。城垣每面中間有一個缺口,應該是當時的城門。由于后來從地表上取出大量的土方,城垣面貌變化很大,今天僅存了這古城西垣和南垣部分,但它們仍高出地面1到3米。

          好,大家一定已經注意到這城垣外的這條深溝了吧!這就是當年的護城河。壕溝與城垣走勢一致,口大底小,溝面寬約14米,溝底寬約4米,距今地表約有9米。溝底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殘存的木板、木柱,據(jù)推想這可能是當時河上架的橋梁材料,橋用于通行。在壕溝外側分布著商代遺址,經考古工作組發(fā)掘探測的結果斷定:城垣的建構,應該在商代早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屬于奴隸主統(tǒng)治時期的社會。城垣的夯筑法是用層層水平式的夯土筑出城垣的立體部分,同鄭州商城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它的規(guī)模要比鄭州商城小得多。這種中原文化風格建筑,可以推斷是由中原人帶來的。

          大家從現(xiàn)在古城內部的現(xiàn)場看,這里地勢高低不平,東部為高地,西部為洼地,落差較大。高地為夯筑而成的土臺,低地可能是以為筑城,筑臺取土造成的,后來就成了城內的池沼或飲水池了。東部土臺上地勢平坦,夯土最后有1米左右。這里發(fā)現(xiàn)有建筑基址,以及上面的宮殿建筑,宮殿外側的建筑遺址可能是配殿之類。古人是水平相當高的建筑師,這種高臺建筑除了取得層疊巍峨,遠看有“空中樓閣”的效果外,在功能上,能取得防水、防潮、通風、采光的好處。從防御角度看,它有居高臨下,便于了望、利于防守的優(yōu)勢。真可謂是全方位立體式的經典之作!當然這種高臺建筑,是由當時特定的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

          說到政治,我們不能不說說盤龍城戰(zhàn)爭軍事歷史了!早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地區(qū)的原始居民屬于三苗。據(jù)遺存和文獻記載,武漢最早的市民應該是位于三苗地區(qū)的'盤龍城中居民,而三苗就是武漢最早的名稱。三苗不是一個單純的族體,而是一個龐雜的族系,其部落紛繁復雜,族民們英勇善戰(zhàn)。三苗鼎盛時,曾一度進入中原南部,同當時中原最早的夏王朝發(fā)生過沖突。傳說夏國君王大禹曾南征三苗,經過艱苦的戰(zhàn)爭才取得勝利。到了商朝,商王為了擴大在南方的勢力,為了爭奪南方資源,發(fā)動了南征,在武漢等地駐軍和移民,使長江中游大小部落俯首稱臣。公元前十四世紀左右,商王盤庚遷都殷城,其勢力繼續(xù)向南延伸。其中一支進入了漢水流域的涢水、灄水兩岸,就是今天的安陸、云夢、黃陂等地區(qū)。在今天盤龍湖畔構筑土城,大興宮殿、作坊,鑄造銅器,造就了商人在大江以北的一座堅實的軍事堡壘,這也就是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非常遺憾的是這座展現(xiàn)武漢市文明曙光的軍事堡壘,在歷史上只是一閃而過,僅保留了近三百年就沒落了,只留下一座城池,在武漢北郊沉寂了數(shù)千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年盤龍城被攻陷時的畫面,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城內貴族們早已喝得東倒西歪,城中的奴隸和城外的三苗人拿著武器,里應外合,出其不意地同貴族軍隊拼死硬仗,整個盤龍城中火光映天,商朝貴族落荒而逃。正是三苗人不畏強權、視死如歸的英勇精神,終于趕跑了中原商人,而這座興盛一時的商代城堡最終埋沒在了武漢的荒郊野外。我想,盤龍城的興盛與沒落也正雙向反映了積極進取、寧死不屈的楚文化精神層面的特征。

          好,接下來,讓我們參觀一下盤龍城文物展覽室。在這里,出土文物之豐富,形式之多樣,藝術之感人,是盤龍城遺址的一大特色。他展現(xiàn)了我國南方古代文明的瑰寶,描繪了一幅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圖景。這里出土的文物有青銅、陶器、玉雕、木雕和石雕等多種物件、在生產方面,則有鍤、羌、斧、鏟、錛、鑿、鋸、刀、鐮等些是衡量當時農業(yè)生產水平的重要標尺;在禮儀祭祀等方面,有鼎、鬲、甗、簋、斝、爵、觚、盉、罍、卣、盤等,這是奴隸社會一定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在兵器方面,有戈、矛、斧、鉞、刀、鐓、鏃等數(shù)種類。特別是厚重的大鉞、既是戰(zhàn)爭的重要武器,又是“大辟”的刑具,說明當時這里曾駐有一支裝備“先進”的部隊;在食器和飲器方面則有鬲、鼎、甗、斝、爵、杯、簋、盆、碗、甕、缸、豆、壺、罐等器具。其種類、形制益臻完備。大家看這些隨葬用的酒器,有釀酒用的罍,貯酒用的壺、卣,溫酒用的盉、斝,飲酒用的爵、觚等、其種類數(shù)量之繁多,令我們不禁想到,我們的祖輩們是如何的嗜酒。

          這些文物大都造型典雅,雕飾奇巧,線條流暢,僅銅器上使用的紋飾就有饕餮紋、夔紋、目云紋、弦紋、夔紋、三角紋、圓圈紋、鏤孔、渦紋、云雷紋和線紋等。如這饕餮紋,古代傳說是一種食人的猛獸,眼如銅鈴,口似血盆,令人毛骨悚然!秴问洗呵铩飞险f的“周鼎者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它象征了一種權威。

          隨著這個富含文化的千年“死城”的沉寂,楚國的先民帶著中原文化在荊楚大地成功地與本土三苗各族融合,隨著楚國的強盛,形成了與中原文化分庭抗禮,中華主流文化之一——楚文化。正是盤龍城引進了中原文化,傳播了開創(chuàng)的精神,加深了民族間的了解和溝通,加快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成為了博大精深,異彩分呈的文化的淵源。才讓我們于數(shù)前年后在這個車水馬龍,燈火闌珊的都市之外的承載悠久文化盛宴的殷商博物館心有所獲!

        【盤龍城導游詞】相關文章:

        1.大連森林導游詞_導游詞

        2.杭州導游詞(杭州景點導游詞)

        3.最新的桐廬導游詞_導游詞

        4.鄭州導游詞

        5.揚州導游詞

        6.河源導游詞

        7.太湖導游詞

        8.延安導游詞

        9.順德導游詞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