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時間:2023-02-23 08:31:21 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1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不夠了解,但它卻充滿神秘色彩。以前總是聽人說,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chǔ),于是,我便通過學院這次的贈書活動,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赡墁F(xiàn)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弊x后感·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作為一個學生,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2

          兩年前,李老師推薦我看這本書,當時胡亂翻了幾頁,實在是沒興趣看下去,心境和時間都不到吧。今年在家休假,懷孕之后心境有了很大變化,沉下心來讀這本書,頗有收獲。

          這本應(yīng)該算是哲學的入門書籍,講訴了中國哲學的起源、發(fā)展歷程,語言比較簡練易懂,作者自己的觀點加入的比較少,畢竟是講述中國哲學史的,主要是以敘述為主。全書系統(tǒng)論述了儒家、道家、名家、墨家、法家、新儒家、新道家、佛學、西方哲學的傳入,從哲學體系的開端到發(fā)展到創(chuàng)新再到融合,讀完之后對各種哲學體系有了大概的了解,它的主要觀點主張、局限創(chuàng)新,并且嚴格區(qū)別儒家和儒教、道家和道教等,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甚至有時是自相矛盾的。

          中國哲學在傳播復(fù)興的歷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誤區(qū),也出現(xiàn)了斷帶和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常常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說到佛家,大眾第一反應(yīng)會是因果報應(yīng)、極樂世界,實際這是佛教的主張,并不是佛家的哲學思想;一說到道家,大眾第一反應(yīng)是各種術(shù)法求仙問道,這也是道教的主張,并不是道家的哲學內(nèi)涵。如果沒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和透徹的了解,個人還是要謹言慎行的,畢竟存在蝴蝶效應(yīng),寧愿沉默,也不要一知半解的誤導。

          哲學的任務(wù)是什么?它的任務(wù)不是增加關(guān)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gòu)成人的人生境界。馮老將人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熱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道德境界:一個人了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天地境界:一個人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哲學的意義就是幫助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國的哲學是即入世又出世的,它不是逃避現(xiàn)實的工具。

          這一篇小文,能給結(jié)緣的朋友哪怕一絲絲益處就足夠了。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3

          中國哲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jīng)歷了很多的發(fā)展,也發(fā)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顧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中國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一直都具有這樣的韌性與海一般廣闊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時代,一個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時代,中國哲學依舊能綻放它的光彩。

          馮友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nèi)鄙偈撬鼈儭备〕鏊妗,”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比瞬恍枰诮袒,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跋M藗兌寄茉谥袊軐W中尋求到心靈的慰藉。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guān)切的領(lǐng)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后道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度纸(jīng)》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么關(guān)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guān)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xiàn)宗教與科學的沖突。科學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權(quán)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結(jié)果是自身的衰退,大眾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近現(xiàn)代對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jīng)》、《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jīng)等,以及修身養(yǎng)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F(xiàn)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通過誦讀和學習經(jīng)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nèi)心,隨著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xiàn),F(xiàn)在的孩子,要按照數(shù)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范疇的內(nèi)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后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致。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后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到再后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nèi)粘I钪,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p>

          說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xiàn)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xiàn)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于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于我們透過哲學,通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信息,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

          在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前曾經(jīng)看過一些他的生平事跡,其中有一則趣事讓我記憶深刻。話說當年抗戰(zhàn)時的.西南聯(lián)大,中國的精英知識份子莊輾轉(zhuǎn)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莊。車子路過一處城門時,司機提醒大家不要將手伸出窗外以免受傷。這么一句善意的提醒讓馮老開始思索手伸出窗外與受傷的必然性聯(lián)系。沒錯,走神是哲學家有的一種狀態(tài)。就在這種狀態(tài)下馮老的手撞到城墻上骨折了。金岳霖后來常拿這事情取笑馮友蘭。我不禁聯(lián)想到是何等的書呆子身上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這本簡史是由馮老在美國的講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萬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作者用極流暢的語言將中國自孔子以來的哲學大家一一羅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與洞見。雖然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已經(jīng)與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別,但此書仍然是我閱讀的眾多哲學類書籍中文筆最洗練的佳作。實在沒有想到一個書呆子能寫出這樣的書來。

          初讀此書時腦子里對中國哲學還是漿糊一團,零星淺顯的讀過一點《論語》、《道德經(jīng)》、《易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傳習錄》。儒家、道家、佛教、禪宗、墨家、入世出世……,這些耳熟能詳?shù)闹袊軐W經(jīng)典詞匯他們背后的歷史、涵義我是真不清楚。很艱難的讀完第一遍,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仡^仔細一琢磨,腦子里的中國哲學地圖還是模糊一片。靜下心來又用兩個月的時間慢慢的讀第二遍,某些感興趣的章節(jié)再多讀幾遍。漸漸的這幅哲學地圖清晰起來。

          那些逐漸沒落的:墨家、名家、陰陽家、法家……,那些久而彌堅的儒家、道家、禪宗。中國哲學的各流派在幾千年的文化長河里相互交融,取長補短,最終凝聚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雖然沒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蘊已經(jīng)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黃子孫的骨髓之中。

          馮友蘭在書的結(jié)尾中提到哲學的任務(wù)不是增加關(guān)于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同時他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個劃分和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任務(wù)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這也解了我心中的結(jié),無論是東西方哲學和宗教,大家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何等的相似!皳巢,無非妙道”、“條條大道通羅馬”。哲學無非是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之一,何必在乎是讀孔子多一些還是讀黑格爾多一些呢。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4

          1.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他不認同傳統(tǒng)的說法中關(guān)于《老子》一書是有個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馮先生研究認為:《老子》一書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時代的產(chǎn)物。老子與《老子》一書并無必然聯(lián)系,是兩回事。完全可能有個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長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這本書,他的作者則另有其人,或是群體編寫。這本書的年代晚一些,“我現(xiàn)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后,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其理由:因為《老子》里有很多關(guān)于“無名”的討論,而要討論“無名”之前",就得先要討論“名”!懊薄ⅰ盁o名”見于關(guān)于惠施、公孫龍等名家的記載。據(jù)此馮先生認為《老子》出現(xiàn)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后。

          僅憑“名”或“無名”見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的記載中,在孔子之前不見記載,而斷言《老子》一書的年代,證據(jù)未免太單薄了些了吧?也許,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無名”的論辯,只是未被記載或我們未能見到記載罷了。

          2.道無名

          “道無名”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費神理解的部分。

          人類大多習慣于具體思維,生動形象是蕓蕓眾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過感官把握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內(nèi)”的世界,眼見為實等。即通過眼見、耳聽、皮膚接觸可感知的世界,從而獲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體表達,用名來稱呼他們,描述他們。而“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體,從而思考抽象的“無”、“無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一個代號——稱其為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客觀的屬性和用途,由于有這些屬性和用途,就可以稱之為桌子。但是我們稱道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類似的可以言說的有名屬性。道,純粹是一個代號,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無名”。

          3.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嗎?極限在哪里?

          萬物變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它的思想源頭很可能是來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zhì)如果發(fā)展至極端,一定轉(zhuǎn)變成它們的反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少則得,多則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正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滿,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預(yù)防欲速則不達,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里的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yīng)該避免的第一件事。在這方面孔子有同樣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大意是:假如一個人相貌與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驕傲且吝嗇,則我們只會看到他的驕傲與吝嗇,看不到其他方面。驕和吝,超過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觀了。

         。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所說的“!弊直硎居肋h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事物變化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薄@献诱f“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人應(yīng)該認識自然規(guī)律、尊重自然規(guī)律。依據(jù)它來指導社會活動。老子稱之為“襲明”——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即包容心!八燎鍎t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比粝胱儚姡瑥娜蹰_始,“柔弱勝剛強”;“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币粋單位內(nèi)一定程度的“反對派”、“刺頭”的存在,并不是壞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樣的救世情懷。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車奴”、負債、焦慮難安,聽聽老子言,勝服清涼散,可以“襲明”。

          道家的中心問題是全生避害,躲開危險。“庖丁解牛”說貴生,順著紋理、規(guī)律生活處事就安全,否則會損傷生命。人需要柔弱、謙虛、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彼允ト恕叭ド,去奢,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而來得!盁o為”,也來自此!盁o為”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頭,不任性妄為。畫蛇添足,就是適得其反做過了頭。

          任性妄為,不加約束,都是反自然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馈比》ㄓ凇白匀弧保赖倪\作是以自然為法則,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guī)律為規(guī)律。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別事物都從普遍的道中獲得能量,這就是“德”。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5

          一、哲學探討的問題——— 如何成為圣人:即獲得終極幸福的人

          哲學是為了探究人如何成為人,知識是為了讓人如何成為某一種人。比如學習繪畫是為了成為畫家,學習醫(yī)學是為了成為醫(yī)者。哲學則是為了成為心靈上最高成就的人。中國比較普遍的哲學學派,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儒家入世過多,道家則有入世亦有出世。莊子說,儒家游方之內(nèi),道家游方之外。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是為了增加知識,為道則是為了提高心靈的境界。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無形體的規(guī)律是道,有形的東西則是器具。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統(tǒng)一,他就是圣人。古時中國認為圣人應(yīng)該是內(nèi)圣外王的。中國古代哲學家都是以身載道,他的生活即他的哲學。作者馮友倫則認為:一個人應(yīng)該對宇宙有著非常高明的認識,又能生活在社會之中。

          二、中國哲學的特點——— 含蓄,尚農(nóng),愛自然

          中國文化崇尚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往往表達的思想不在言之中,而在言之外。莊子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中國古代自以為中原乃世界的中心,外圍是海。所以用四海之內(nèi)表示天下的意思。士農(nóng)工商,中國古代以地主和農(nóng)民為最上。所以反映出尚農(nóng),愛自然的哲學。重農(nóng)輕商的社會環(huán)境也造就了古代中國含蓄而基于直覺經(jīng)驗的哲學,不同于重商的西方基于推理演變的數(shù)理科學。中國古代家族階級復(fù)雜。因而很多關(guān)于家族階級關(guān)系的哲學出現(xiàn),不管是老莊還是孔孟,都對父子,兄弟,君臣等關(guān)系有一套見解。中國古代哲學最具影響力的六家: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

          孔子提倡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君臣有別?鬃犹岢屎土x,這里的仁和義都是針對人而言,所以孔子的哲學依賴于人類社會;旧先寮业恼軐W都是依賴于人類社會的,重禮的?鬃邮侵袊谝晃唤處,編制了《詩》、《書》、《禮》、《樂》,《春秋》,擁有很多的弟子,在很長被古代中國奉為圣人。儒家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哲學學派,同時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成了古代學子必修課程。

          莊子:莊子對于道、德的看法和老子一致。莊子認為應(yīng)該順乎天,才可以和善幸福,這里的天是指自然。比如,牛馬四只腳,這稱為天,即自然,給馬套上頭飾,給牛穿鼻子,這是人為。所以,道家反對通過制度條規(guī)來束縛人,希望人以及人的社會順其自然,而道家眼中理想社會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無為而治。否則,則是以人滅天,以人為消滅自然,結(jié)果只有痛苦和不幸。

          莊子對于生老病死的看法,是通過合理的理解來化解這些痛苦。比如天氣下雨,小孩會哭鬧,而大人則不會,因為大人對下雨的理解比小孩子多。通過對自然規(guī)律的理解來化解這些痛苦。這里可以看到莊子對于老子丟棄知識的觀點有不同。順其自然可以讓人獲得相對的幸福,而通過理解人與自然的同一來達到絕對的幸福。人與宇宙同一,人無我,就可以超越生死,達到絕對的幸福。人無我了,表面上看人是失去了自我,但是人與宇宙合一,擁有了更大的一個我。莊子反對名家,認為名家的辯解都是建立在自己有限的認知之上的,沒有站在更高的觀點。從這一點啟發(fā)到我漸漸有點理解老子丟棄知識及莊子無我的觀點。因為無論怎么樣,我們都是從自己的思維出發(fā),而我們的思維有限,就導致我們的認知有限,無法到達更高的高度,既如此,則不如丟棄自我的認知,甚至丟棄自我,以達到更高的高度。

          中國哲學在傳播復(fù)興的歷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誤區(qū),也出現(xiàn)了斷帶和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常常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說到佛家,大眾第一反應(yīng)會是因果報應(yīng)、極樂世界,實際這是佛教的主張,并不是佛家的哲學思想;一說到道家,大眾第一反應(yīng)是各種術(shù)法求仙問道,這也是道教的主張,并不是道家的哲學內(nèi)涵。如果沒有做到深入的研究和透徹的了解,個人還是要謹言慎行的,畢竟存在蝴蝶效應(yīng),寧愿沉默,也不要一知半解的.誤導。

          哲學的任務(wù)是什么?它的任務(wù)不是增加關(guān)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gòu)成人的人生境界。馮老將人的境界分為四個層次:自熱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可能只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道德境界:一個人了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天地境界:一個人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哲學的意義就是幫助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國的哲學是即入世又出世的,它不是逃避現(xiàn)實的工具。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6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fā)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只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

          馮在著本書里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啊!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jīng)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雖然沒有看過幾本,呵呵~)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了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zhì)方面的條件,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哲學思想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fā)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zhì),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chǔ)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yōu)秀的成分相結(jié)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jié)合,才能產(chǎn)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7

          所謂人生的大感悟小感慨不會每天都有,讀書和學習卻是每天都必須有的事情。

          昨天是馮友蘭先生逝世26周年的紀念日,恰巧最近終于讀完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

          鑒于自己的才學甚淺,亦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便摘錄了書中自己認為有感觸的字句段落,留以自己時常學習,也放在這里方便有興趣的人翻看。

          自序:

          歷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

          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我所說的宗教,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

          中國哲學傳統(tǒng)里有為學、為道的區(qū)別。為學的目的就是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靈的境界。哲學屬于為道的范疇。人不一定應(yīng)當是宗教,但是他一定應(yīng)當是哲學的。他一旦是哲學的,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

          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就不夠明晰。它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從后者得到補償。當然,明晰與暗示是不可兼得的。一種表達,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種表達,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詩意。

          “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

          公元五世紀的鳩摩羅什,是把佛經(jīng)譯為漢文的最大翻譯家之一,他說,翻譯工作恰如嚼飯為人。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嚼飯,就只好吃別人嚼過的飯。不過經(jīng)過這么一嚼,飯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來乏味多了。

          中國哲學的背景

          《老子》:“反者道之動”。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很大,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時也滿懷希望。這個思想為中華民需提供了一種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懷著希望度過來了,這種希望表現(xiàn)在這句話里:“黎明即將到來”。

          《莊子》中說,儒家游方之內(nèi),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會。

          我們還可以套用孔子的話,說海洋國家的人是知者。大陸國家的人是仁者,照孔子的話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中國也在進行工業(yè)化,雖然比西方世界遲了許多,但是遲化總比不化好。說西方侵略東方,事實上,正是現(xiàn)代侵略中世紀。要生存在現(xiàn)代世界里,中國就必須現(xiàn)代化。

          必須進行邏輯分析,以便在哲學的歷史中區(qū)別哪是不變的,哪是可變的、每個哲學各有不變的東西,一切哲學都有些共同的東西。為什么各個哲學雖不相同,卻能相互比較,彼此翻譯。原因就在于此。

          孔子:第一位教師

          關(guān)于人的德性,孔子強調(diào)仁和義,特點是仁。義是事之“宜”,即“應(yīng)該”。它是絕對的命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yīng)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如果做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yīng)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后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是直接對立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我們的行動,要取得外在的成功,總是需要這些條件的配合。但是這些配合,整個地看來,卻在我們能夠做的,莫過于一心一意地盡力去做我們知道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事,而不計成敗。這樣做,就是“知命”。

          這樣做的結(jié)果,我們將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遠快樂。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學,是指增加知識;但是“道”確實我們用來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墨子發(fā)展了俠的職業(yè)道德,那是非常強調(diào)團體內(nèi)的服從和紀律的。它無疑也反映了墨子時代的混亂政治局面,使得許多人向往一個中央集極的政權(quán),哪怕是一個專制獨裁的也好。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義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一翼。

          照墨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有用;照儒家說,國家的存在是因為它應(yīng)當存在。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闡明忠恕之道時,還只限于應(yīng)用到個人自我修養(yǎng)方面,而孟子則將其應(yīng)用范圍推廣到治國的政治方面。

          名家

          惠施,公孫龍代表名家中的兩種趨向,一種是強調(diào)實的相對性,另一種是強調(diào)名的絕對性;菔⿵娬{(diào)實際事物是可變的、相對的事實,公孫龍則強調(diào)名是不變的、絕對的這個事實。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泵业倪@個辯論在中國古代很著名,被稱為“合同異之辯”。

          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對性就在這里。

          公孫龍以這些知識論的、形上學的辯論,確立了他的命題:堅、白分離。在中國古代這是個著名命題,以“離堅白之辯”聞名于世。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中國哲學常用的話說,道是無名之名。

          老子說,在能夠使任何物之前,必須先是“有”!暗馈笔恰盁o名”,是“無”,是萬物之所從生者。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須是“無”,由“無”生“有”。這里所說的屬于本體論,不屬于宇宙發(fā)生論。

          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蔽覀儜(yīng)該知道自然規(guī)律,根據(jù)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老子把這叫做“襲明”。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

          道是萬物之所從生者,德是萬物之所以是萬物者。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

          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正如斯賓諾莎所說:“心靈理解到萬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圍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圍內(nèi)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為他們受苦!庇玫兰业脑捳f,就是“以理化情”。

          《齊物論》的開始是描寫風。風吹起來,有種種不同聲音,各有特點!洱R物論》把這些聲音稱為“地籟”。此外還有些聲音名為“人籟”。地籟與人籟合為“天籟”。

          “無知”與“不知”不同。“無知”狀態(tài)是原始的無知狀態(tài)!安恢笔窍冉(jīng)過有知的階段之后才達到的。前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這個不同,道家人用“忘”字表達其方法的訣竅。圣人并不是保持原始的無知狀態(tài)的人,他們有一個時期具有豐富的知識,能作出各種區(qū)別,只是后來忘記了它們。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派:荀子

          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識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識生活,還需要情感的滿足。在決定對死者的態(tài)度時,不能不考慮理智和情感這兩個方面。

          宗教,詩,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現(xiàn)。二者都是把想象和現(xiàn)實融合起來。所不同者,宗教是把它當做真的來說,而詩是把它當作假的來說。

          荀子:“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

          荀子的兩個學生,有兩個最著名:李斯,韓非。

          韓非和法家

          西周封建社會根據(jù)兩條原則辦事:一條是“禮”,一條是“刑”。禮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貶來控制“君子”即貴族的行為。刑則不然,它只適用于“庶人”或“小人”即平民。這就是《禮記》中說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儒家的觀念是理想主義的,法家的觀念是現(xiàn)實主義的。正由于這個緣故,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儒家總是指責法家卑鄙、粗野,法家總是指責儒家迂腐、空談。

          儒家的形上學

          《易》、《老子》、《莊子》合成“三玄”。

          《系辭傳》說:“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在《中庸》里,誠和明是聯(lián)在一起的!吨杏埂氛f:“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名矣,明則誠矣!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有句話說:“歷史決不會重演”。又有句話說:“目光之下無新事”。這兩句話結(jié)合起來也許含有全面的真理。

          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是因為他們關(guān)于從天下即世界的范圍看問題。

          十七、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

          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曾說:“我們?nèi)魧ⅰ臁冉鉃樽匀恢,有理解為主宰自然的上帝之天,時而強調(diào)這個解釋,時而強調(diào)另一個解釋,這樣我們也許就接近了這個中國名詞的幾分真話!

          孟子與董仲舒的不同,就這樣歸結(jié)為兩個用語“已善”和“未善”的不同。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fù)興

          今文學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繼續(xù),古文學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現(xiàn)實派的繼續(xù)。換句話說,今文學派出于孟子學派,古文學派出于荀子學派。

          新道家:主理派

          “新道家”是一個新名詞,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紀的“玄學”!靶笔呛谏钟形⒚、神秘等意思!独献印返谝徽抡f:“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玄學”這個名稱表明它是道家的繼續(xù)。

          新道家:主情派

          清淡的藝術(shù)在于,將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嘴精粹的語言,最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所以它是很有講究的。

          漢人風度是莊嚴、雄偉;晉人風度是放達、文雅。

          新道家主理派以向郭為代表,強調(diào)遵從理性而生;主情派以楊朱等為代表。

          中國佛學的建立

          佛學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學的觀念進行解釋。這種方法叫做“格義”,就是用類比來解釋。

          “宇宙的心”的觀念,是印度對中國哲學的貢獻。佛教傳入以前,中國哲學中只有“心”,沒有“宇宙的心”。道家的“道”,雖然老子所說,是“玄之又玄”,可是還不是“宇宙的心”。

          神宗:靜默的哲學

          “禪”或“禪那”,原意是沉思、靜慮。

          神秀和慧能分裂禪宗,確實歷史事實。北宗與南宗的創(chuàng)始人不同,代表性宗月空宗的不同。

          新儒家:宇宙發(fā)生論者

          新儒家的主要來源可以追溯三條思想路線:一,儒家本身。二,佛家。三,道教。這三條路線是異質(zhì)的,在許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學家要把他們統(tǒng)一起來,這種統(tǒng)一并不是簡單的折中,而是形成一個同質(zhì)的整體的真正系統(tǒng),這當然血藥時間。因此,新儒家的開端雖然可以上溯到韓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系統(tǒng)直到十一世紀才明確形成。

          照新儒家的說法,心無欲,則如明鏡,總是能夠立即客觀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對象。鏡的明,好比心的“明”;鏡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無欲,則對于外來刺戟的自然反應(yīng),落實在行動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視同仁,也就是“溥”。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程顥講的精神修養(yǎng)方法:“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熬础弊执媪酥芏仡U所講的“靜”字。在修養(yǎng)的方法論上,以“敬”代“靜”,標志著新儒家進一步離開了禪宗。

          風流的基本品質(zhì),是有個超越萬物區(qū)別的心,在生活中只遵從這個心,而不遵從別的。照朱熹的解釋,曾點恰恰是這種人。他快樂,因為他風流。在朱熹的解釋里,也可以看出新儒家的浪漫主義成分。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8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jié)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jié)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1]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lián)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yīng)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lǐng)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yīng)對復(fù)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fù))、慹(恐懼)、姚(輕。⒇ǚ趴v)、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fù)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fù)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guān)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fù)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shù)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尽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M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靶凝S”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傊,就是要對“心”進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guān)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diào)“外化而內(nèi)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nèi)心保持不變。內(nèi)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nèi)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nèi)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xiàn)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疤摗弊钟袉渭兤降狻7褐鄄幌,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fù)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保ā肚f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nèi)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yù)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9

          再次翻開《中國哲學簡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這章。因為最近在寫道德經(jīng)的解讀,興趣在這里。興趣是讀書最大的推動力。

          1、解開一個迷,道德經(jīng)這本書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們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會認為道德經(jīng)是比孔子更早的東西。不過按馮友蘭的考證,不是這回事。他認為《道德經(jīng)》這本書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話在里面,但有可能這本書并非他一人所撰寫。

          我所要堅持的,只是說,整個地看來,這部書的思想體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時的產(chǎn)物。

          馮友蘭認為,這書比孔子的時代要晚。這解開了我的一個疑問。我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很多內(nèi)容,實際上是跟孔子唱反調(diào)的。比如,孔子主張圣人應(yīng)該以仁為本,而老子則說:圣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果道德經(jīng)的確成書于孔子之后,這種唱反調(diào)就容易理解了。

          2、物極必反: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老子認為,萬物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這不是老子的原話,而是中國的成語,它的思想無疑是來自老子。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第四十章),和"逝曰遠,遠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zhì)如果向極端發(fā)展,這些性質(zhì)一定轉(zhuǎn)變成它們的反面。

          這構(gòu)成一條自然規(guī)律。所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第四十二章)。讀書筆記。所有這些矛盾的說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規(guī)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不懂這條規(guī)律的一般人看來,它們確實是矛盾的,非?尚Φ模岳献诱f;"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第四十一章)

          知道這個道理,有兩個最直接的好處:

          1、好處一:當你處在低谷的時候,你知道物極必反,你對未來會更有信心。當年樸槿惠在最低谷的時候,就是受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啟發(fā),走出了低谷。后來當上了韓國總統(tǒng)。

          2、好處二:當你處在頂峰的時候,你知道物極必反,就會居安思危,不要得意忘形。樸槿惠的經(jīng)歷似乎說明了這點。她當上總統(tǒng),達到了人生的頂峰。卻在此后遭遇了閨蜜門,急速下落重新回歸低谷。

          那么,怎么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避免達到極限,而急轉(zhuǎn)直下呢?

          馮友蘭舉了牛頓的`例子:

          牛頓感覺到,他的知識與整個宇宙相比,簡直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對于海的知識。牛頓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盡管他在物理學中已經(jīng)取得偉大的成就,他的學問距離前進的極限仍然很遠。

          馮友蘭另外舉了一個反例:

          可是,如果有一個學生,剛剛學完物理教科書,就感覺到凡是科學要知道的他都已經(jīng)知道了,他的學問就一定不會有所前進,而且一定要反而反退。

          老子告訴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yīng)該避免的第一件事。

          還有一些物極必反的情況,跟超越客觀環(huán)境的極限有關(guān)。

          比如,一個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太多,本來對身體有益的東西也變成有害的東西。一個人應(yīng)當只吃適量的食物。這個適量,要接此人的年齡、健康以及所吃的食物的質(zhì)量來定。

          這都是事物變化所遵循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常"。他說:"知常曰明。"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十六章)

          總結(jié):

          越淺薄的人越容易驕傲,越驕傲越容易淺薄。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取得了一點小成績,不要膨脹,想想那么偉大的牛頓,還那么謙虛的講自己只是一個好奇的孩子,在海邊撿了幾個貝殼。

          膨脹很容易讓我們達到極限,進而走向衰敗,最近沸沸揚揚的樂視公司,是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呢?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10

          選擇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因為自己一直喜歡哲學,尤其是喜歡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給了讀者,因為畢竟這本書成書額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學者之一。它的問世,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意義。而它翻譯成為中國后,也更不失為一本言簡意賅,輕松易懂的中國哲學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呈現(xiàn)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xiàn)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在那樣一個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戰(zhàn)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著書教學,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或者和平和努力?梢哉f,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高峰。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構(gòu)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寫道:“他們(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袊幕木窕A(chǔ)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組織形式),而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馮友蘭教授將宗教等現(xiàn)象稱為超道德現(xiàn)象,并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哲學意識(如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過濃厚,因而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養(yǎng)。中國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事實上,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宗教的權(quán)威被不斷削弱。很多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這個世界除宗教之外沒有什么辦法達到可高的價值,那么人們宗教儀式的淡薄的確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實上,哲學能夠達到更高的價值,它更為直接,也更加單純。哲學取代宗教的地位,這合乎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也體現(xiàn)出了在中國哲學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學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類至高道德上體現(xiàn)其價值,樸素點說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哲學家就是熱愛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馮友蘭教授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wù)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人應(yīng)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yīng)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guān)心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yīng)該不關(guān)心哲學,因為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未經(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盡管經(jīng)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在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后,馮友蘭教授選取了諸子百家中代表性學說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每個朝代之初,百廢待興,統(tǒng)治者大多勵精圖治,道家”清虛自守“、”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就其用來作為恢復(fù)國力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導思想。而到了統(tǒng)治中期,社會需要穩(wěn)定秩序,統(tǒng)治者大多采用儒家倫理來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順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極必衰,由于缺乏監(jiān)督和制約,絕對的權(quán)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每個王朝的鼎盛便預(yù)示著她開始一步步的走向衰敗。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貪污腐化,魚肉百姓。此時民怨沸騰,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辦法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縱觀中國哲學,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把關(guān)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guān)系上,所以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除了最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認識論理論是一種樸素的實在論,墨家中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先秦的科學家,這自然讓我這個學工科的大學生產(chǎn)生了巨大興趣。

          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fā)現(xiàn)的。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shù)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shù)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隱居于魯山縣熊背鄉(xiāng)黑隱寺并卒葬于此,現(xiàn)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跡供人們瞻仰。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11

          其實大一暑假期間,已經(jīng)看了這本書,但是因為去法院實習的緣故,遲遲沒有做讀書筆記,回過頭來剛好這學期進行二刷,讀書筆記也就變得不可或缺了。因為有了第一遍的基礎(chǔ),就不打算按照目錄的順序進行閱讀,而是采取總分總的方式,分別閱讀各家學說,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收獲。

          摘錄筆記以中國哲學背景為開頭,包括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著就是開始對于各家的閱讀摘錄,以儒家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學、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fù)興為節(jié)點,接著閱讀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楊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莊子這道家的三階段,還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結(jié)束后,開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陰陽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學和第二十二章的禪宗。最后,以當下為焦點,世界為范圍,閱讀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學的傳入、第二十一章中國哲學在現(xiàn)代世界,結(jié)束對于整本書的閱讀。那么,接下來總的讀書心得也就按這個方式進行思考。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大陸國家,由于是大陸國家且土地大部分適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織的農(nóng)業(yè)文明,而經(jīng)濟基礎(chǔ)又決定了上層建筑,所以一切的源頭都是農(nóng)業(yè),那自然就包括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中,對于宇宙的反應(yīng),本質(zhì)上是對“農(nóng)”的反應(yīng)和看法,中國思想的主要兩個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在同一軸桿都表達了對農(nóng)的渴望和靈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動”事實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解法,物極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凡事應(yīng)適度不應(yīng)過極,也就是中庸。所以可以說,“農(nóng)”是中國哲學的開始和延續(xù)。

          綜合以“農(nóng)”為基礎(chǔ)的等級制度、法律法規(guī)和風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響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內(nèi)圣外王”一樣,中國哲學最終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結(jié)果,事實上都是一種平衡,一種中庸的體現(xiàn),而也是中庸之道,讓中國哲學互相交融、互相結(jié)合,不斷地吸收消化,變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指出的“外來文化的入侵總是會被中華文化所融合吸收”;蛟S這也是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

          儒家,無論是早期儒家還是到后面演變出來的新儒家,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歷史上處主流的地位,以等級秩序為界線,規(guī)定所對應(yīng)的禮儀禮節(jié)。每個有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wù),以忠恕之道為方式施行“仁義”,可以說是儒家對于“善”的看法。雖然其地位特殊,但是儒家也并非一家獨大。有反對其“正名”的等級制度的墨家,其自始至終采取功利主義的方式,認為不存在差等的愛,而應(yīng)該實行人人平等。有反對其“入世”觀點的道家,認為“無為”才是實現(xiàn)“善”的唯一法則。也有反對以禮治國的法家,認為“刑應(yīng)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處法律非現(xiàn)代法律)。還有醉心于“名”“實”之分,不顧實際的名家,粗糙的探尋科學起點的陰陽家等等等等。

          每個學說都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但是通過分開單獨閱讀發(fā)現(xiàn),事實上除了一貫堅持反抗儒家的墨家(之后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以外,道家、佛學、儒家三者之間都進行著不同程度的相互肯定和相互吸收,出現(xiàn)了禪學和新儒學,甚至后期的新道家反而認為孔子比老莊更偉大,因為其已經(jīng)忘記了說忘。這就是中國哲學的特點之一,比起西方“一神論”式的思想路線,東方的中國以“百煉剛繞指柔”的方式,將本是殊途的各家學說,最終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起到了適合當代社會的作用,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前行,其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這一方式的一大體現(xiàn)。就如同西方哲學的傳入,給只有負的方法的中國,帶來了正的方法,如果在西方的話,定會分出個勝負,最終擇一進行,但是在中國,正的方法只是給予了中國人一個新的思想方法,并沒有取代負的方法,而只是補充了負的方法。根據(jù)馮友蘭先生的看法“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對于中國哲學是否對于世界哲學有所貢獻,這個應(yīng)交給時間來檢驗。而就個人而言,“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06-13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06-13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的讀書筆記06-24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11篇02-23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10篇)02-21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700字07-15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600字07-15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6篇)01-22

        《中國哲學簡史》初中讀書筆記(精選5篇)06-19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