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清明節調查報告

        時間:2023-05-08 19:59:16 報告 我要投稿

        清明節調查報告范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調查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調查報告范文

          一、導言

          “清明〞一詞作為節氣名始于漢代!痘茨献犹煳挠枴返:“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但此時的“清明〞只是一個人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物候劃分標志!端拿裨铝睢份d:“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尚未蘊含與祭祖有關的民俗學意義。祭祖活動仍在二十四節氣中不固定進行。唐初,出現了在清明前一兩日的寒食節上墳拜掃、緬懷祖先的活動!锻ǖ洹肪砦迨抖Y十二上陵》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寒食節在承載祭祖職能的同時,卻要求禁火,而上墳時燒紙錢之俗在唐代已入朝廷祖典。可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漸代替寒食節成為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上墳要去郊外,與“三月三日天氣新〞的上巳節職能重合,清明日也逐漸取代了上巳節。清明日成為以祭祀祖先為主要內容,兼帶踏青游春,包含豐富禮俗儀式的傳統節日。

          “國之大事,惟祀與戎〞。中國自殷周時起便有祖先崇拜的傳統,具體形式表現為對祖先亡靈敬奉的祭祖活動。祭祖心理的產生大致出于以下幾個目的:一是避禍,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靈而受到懲罰;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靈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達緬懷祖先的情懷;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鼓勵后人。

          祭祖心理早期源于原始人對死亡與自然規律的不解與恐懼,偏重于前兩個目的,直至西周時出于確立王朝正統性與穩固宗法制血緣政治組織模式的需要,開始重視祭祖心理的后兩種目的,對祖先進行“追孝〞、“享孝〞,并最終開展成涵蓋社會倫理各方面的孝觀念。祭祖的前兩個目的反而與宗教結合,成為民間宗教信仰。祭祖行為已成為以穩定農耕經濟為生產方式,以血緣宗族為社會組織形式的中國社會的顯著特征,成為中國文化千年承續的紐帶。在祭祖祖先中所獲得的孝8 / 11

          敬意識、光宗耀祖意識更成為內睦家庭,外興邦國的源泉。祭祖活動除了辭舊迎新時的家祭外,主要以清明祭祖為主。

          關中作為周公制禮作樂之地,有著豐富的民間禮俗文化。清明祭祖習俗在關中也有著悠久傳統。據民國年間《續修陜西通志稿》記載,有“三月清明節,前二日為寒食,人民祭墓燒紙及錢馬,謂之上墳〞,“清明折柳枝插門取清明意〞,“清明前二日攜冷面祭墳〞,“為秋千之戲,士女游于郊原,日跴青,即踏青也〞等豐富的禮俗活動。 XX縣作為周文王豐京故地,XX縣始置于秦孝公時,均是禮樂文明,農耕文化興旺之地;靠近西安城,又使其成為開展較快,工業化、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縣域,不失為傳統社會轉型期的范例。XX縣與XX縣的禮俗活動狀況可以較全面地反映傳統禮俗的文化內涵及其在當地社會的變化情況。

          為了全面了解關中農村各類人群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動及蘊涵于其中的思想意識,通過對現代關中農村喪葬禮俗(喪、葬、祭)中的孝道狀況及思想根源進行分析評估,為關中農村現有風俗提供合理化建議。本工程組以關中地區的XX縣與XX縣為例,就清明祭祖問題進行社會問卷調查。本調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以年齡段作為劃分依據進行抽樣。調查資料收集方法采用自填問卷法。本調查在兩縣合計發放問卷210份,收回問卷200份,問卷有效率為95。2%。

          二、問卷分析

          (一)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

          受訪者居住于城鎮者(城市、城郊、鄉鎮)與居住在農村者大致持平(108∶92)。性別比根本均衡(113∶87)。在年齡分布中,20- 40歲人口比例最高(32。5%),其次為20歲以下人口(28%),60歲以上人口僅占16。5%。由于歷史原因,現在40歲以下的人群普遍經歷過傳統文化的斷層階段,復蘇后的傳統民俗往往陷入有“文〞無“獻〞的形式化境地,他們對清明祭祖活動的認知是不拘于傳統的,這對清明祭祖活動價值取向無疑是雙刃劍。“先認識,后實踐〞,在從事清明祭祖活動時較前人的因循守舊更多了個體意識的參與,他們對清明祭祖活動的思考與實踐決定著傳統文化今日的開展方向。

          受訪者的家庭內部關系既是其家庭倫理關系的反映,也會對其祭祖目的產生影響,故筆者以多項多項選擇方式考察了受訪者的家庭結構。受訪者多處于中青年年齡段,負有贍養老人與撫育后代的雙重責任。在已婚的受訪者七成以上選擇不與父母或長輩同住,家庭結構以只有夫妻二人或兼有子女的子系核心家庭為主。

          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周邊環境(如家人的思想意識,當地經濟方式、信仰狀況),但受訪者的文化程度與職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自身對外界事物的理性認識能力與認同度。就兩縣受訪者文化程度而言,以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為主(初中文化38%,小學及以下文化20%),高中文化程度(22%)及大學文化程度(20%)及以上者較少,農民(39。5%)、與自由職業者(11%)的比例超過五成,在客觀上也使其接觸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時機減少,對清明祭祖現象的認識不會完全與社會主流文化契合,在傳統與反傳統間具有多元性的個體意識。

          鑒于家庭經濟狀況會對受訪者清明祭祖規模的支持能力產生影響,本調查分別考察兩縣受訪者的家庭年收入。兩縣受訪者家庭年收入均多集中于5000元以下區間(38%)及5000-10000元區間(6%),除生活根本支出外難以有過多財力用于禮俗消費。

          (二)受訪者清明祭祖的大致狀況

          54%的受訪者都選擇清明節“一定會〞祭祖,幾乎沒有人選擇“從來不會〞(1。5%),這反映了清明節祭祖民俗的廣泛性與持久性。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受訪者選擇“大局部時候會〞(26%)及“偶爾會〞(18。5%),生活節奏的加快與人口流動性的增加使人們因生計忙碌難以返回故里,清明節祭祖隨之無法按時,有可能會造成人們精神信仰的缺失與孝道觀念的冷淡。

          一般認為祭祖方式主要為墓祭,我們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觀點。70。5%的受訪者都選擇墓祭方式,墳墓是亡者的魂魄合一之處,“祭在如神在〞,視故去者為親密家庭分子的觀念仍占主導,不同于完全地將死者神靈化、虛無化的宗教祭祀,反映中國人傳統的重實際、重倫理的觀念。此外有15.5%的受訪者選擇在家祭祖,也各有少量受訪者選擇“在風景優美處祭奠〞(8%)及“在網上祭奠〞(6%),這種既與近些年盛行的環保風氣有關,也是儒家傳統“心喪〞文化的延續。

        【清明節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清明節調查報告07-04

        清明節的調查報告04-03

        清明節調查報告02-24

        清明節習俗調查報告06-10

        《走進清明節》調查報告范文04-14

        清明節習俗調查報告(精選11篇)04-03

        清明節調查報告(通用10篇)05-23

        關于清明節調查報告(精選11篇)04-03

        清明節調查報告(通用8篇)05-2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